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奇怪的知识增加了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奇怪的知识增加了读后感精选

2021-01-31 03:39: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奇怪的知识增加了读后感精选

  《奇怪知识增加了》是一本由马库斯·乔恩(Marcus Chown)著作,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奇怪的知识增加了》读后感(一):奇怪的知识多多的增加吧

  

成年后,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越来越少,越来越低,对世界和周围事物停留在固有认知里,人长久的停留在自己有限的知识编织起来的世界里,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越来越平淡,也越来越乏味,就算是阅读,人也根据自己的爱好倾向于历史或者政治,对科学真的是知之甚少,另外一方面,也没有特别好的科学书,可以如此让人着迷,阅读的过程还充满乐趣。

这本科普书,作者给我们讲述了50个科学事实,这些本来就真实存在的事实,被我们这些不懂的人知道后,真的觉得打开了不止一扇,可以说很多扇的大门,让人从愚昧无知中抽身出来,看见更宽广博大,充满趣味的世界。

这50个事实中,最令我震惊的就是,经过成长以及各方面的塑造发展,人体内的细胞已经有了一大半是外界来的,这真的让人震惊,这是不是说,我们以为的自己,其实已经不知不觉中不是我们自己了。还有比如尼安德特人的发展历程,近几年科学研究发现了越来越多尼安德特人等远古人类的踪迹,但是他们的发展历程又为何不像我们设想的那样。还有比如,可以将所有人类放在一块方糖里,这个知识可真是太有意思了,令人惊诧。住平房的人还比住楼房的人老的慢,所以这是不是现在乡野别墅如此流行的原因。

看过这本书之后,人感觉以前固有的一些认知被打破,我们所知道的,根本就是宇宙中的一丝一粒而已,宇宙如此广袤,世界如此广大,多看看这样的书,人可能会更充实一点,也会更谦卑一点。

  《奇怪的知识增加了》读后感(二):奇怪的知识更有趣!

  关于未来关于宇宙,人类总是在进行不间断地探索,在探索的背后那些高深的科学知识显得和我们越来越近。我们可以轻易地去搜索到想要的信息,但是很多时候这些科技知识对专业词汇储备要求很高,很多专业术语我们一时很难去理解。但今天这本《奇怪的知识增加了》则完全不一样。

  这本书的作者是马库斯乔恩。他是《泰晤士报》年度科学图书奖作家,曾多次入围英国皇家科学院年度图书奖决选。 这本书包含了生物学、人类、地球、太阳系、万物基础、外星、宇宙这七个主题。这本书的语言简洁幽默风趣,不同以往常见的科普作品。作者认为讲科普就像是做脱口秀一样。比如对于阿波罗等于众所周知,但恐怕很少人知道其中一个地质学家对月球的灰尘过敏。作者打趣说恐怕他是一路打着喷嚏回到地球的。 虽然这部作品读起来轻松幽默,但是其专业性也不容小觑。这本书中涉及的知识面非常丰富,包含了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知识。比如在讲到量子波的时候,作者运用比喻还引用物理学家的话语想要对量子波做一个清楚的说明。 作品中许多科普性问题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比如我们竟然与真菌共享三分之一的DNA,比如关于更年期和七年之痒的解释还有蚊子炸弹。在阅读这些内容的时候一是感慨自己的知识量极其匮乏,二是不得不佩服作者的专业程度。很多专业性知识都是信手拈来用简洁的语言讲述出来,或许可以说用科学去解读不那么科学的事。 我们一直以来的认知是正确的吗?比如水往低处流这件事。但是作者偏反其道而行之,向我们介绍了世上居然有种不结冰而且还可以往高处流的液体。时间会倒流吗?真能穿越回到过去吗?我们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真的来自天堂吗? 这两天小朋友突然说她以前很小时候经常在天上玩,是从天上下来的。书上说我们与星系之间的关系密切到占星家都无法想象。看来我们都是星辰所化。 这个宇宙比任何的发明创造都要怪异得多。在这本书里更是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怪异和神奇。或许这就是科学的独特魅力。

  《奇怪的知识增加了》读后感(三):《奇怪的知识增加了》书评

  这是一本风趣幽默又严肃的科普读物,非常涨知识。 你知道吗?你是三分之一棵蘑菇,我们所有人与真菌共享三分之一的DNA。达尔文认为,所有生物都是从同一祖先进化而来的,也就是说,我们大家都是亲戚,这是一个科学事实。 我们都知道“七年之痒”,我们的身体每天都制造了大约3000亿个细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大堆不计其数的细胞的集合体。但除了脑细胞,我们体内几乎没有任何细胞会跟随我们一辈子。我们体内所有细胞大概每七年就会全部更换一次。所以大家都说“七年之痒”,觉得熟悉的人不像是当初认识的样子了。 仅三种生物有更年期,人类就是其中之一。其余两个物种分别是虎鲸和短期领航鲸。对我们人类而言,到了晚年,生育会承担着很多风险,像大龄产妇生育很容易出事。“更年期的出现,就是一场生物学上失与得的博弈。”失去的是生育功能,得到的是可以帮忙照顾孙辈,不用担心生育的风险。虽然科学界有人认为,“孙辈仅继承祖母四分之一的基因,而子女却携带其二分之一的基因。”觉得更年期的出现很不划算,但我觉得我们更应该从人类健康出发,先有健康的身体,再谈生育。 其实,我们今天看见的阳光已经有3万岁了。光是一束由无数光子组成的粒子流,它们从太阳内核去往表层的路程异常艰辛。光子,从太阳内核到外层的路程要花上3万年的时间才走得晚,然后,光子从太阳外层抵达地球只要8.5分钟。 天王星的曾用名是“乔治”,它是有德国自由音乐家威廉·赫舍尔发现的,虽然他是一位音乐家,但他真心热爱的却是天文学。赫舍尔根据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决定将这颗行星命名为“乔治”,不过法国人没有采纳,最后还是按照古希腊神话中的天空之神的名字命名了。 在“掌心里的无限空间”这一小节里,我get到了一则逸事:物理学家约瑟夫·约翰·汤姆森因论证电子是粒子而获得诺贝尔奖。而他的儿子乔治·汤姆森则是因论证电子并不是粒子而获得诺贝尔奖。不知道他们父子俩平时在家里,会不会因为“电子是不是粒子”而吵起来呢,量子世界真的是十分混乱无序。 时间会倒流吗?对原子来说,时间没可正可逆,但对原子的集合体,也就是书、鸡蛋或者我们人类而言,时间却是不可逆的。事物从有序变为混乱才使得时间有了方向,我们才出现了时间箭头这一明确的概念。其实时间要真的倒流的话,那你的感知会细思极恐:想象一下,一碗不是不烫的汤就是一碗很烫的汤,哪怕你所处的世界是倒序的,可你还是会觉得是正序向前的,有点诺兰导演的《信条》那味了啊。 这本书中还有很多相当有趣的科学知识,看似没有,甚至跟我们毫无关系,但其实,我们可以从这些宇宙上的、生物学上的关联、推论中更好的思考我们人类该怎么生活,以科学的角度思考当下,真是一件令人向往的事呢,估计有不少人小时候都想过当个科学家吧,万物真的是太好玩了!

  《奇怪的知识增加了》读后感(四):科普界的脱口秀

  

科学家比间谍更幸运。

间谍不做间谍,可以写小说,甚至成为伟大的小说家,比如毛姆、吉卜林、勒卡雷......

科学家不做科学研究,除了可以写科幻小说,还可以成为科普作家。如果再幸运一些,还可以成为一个脱口秀科普作家。比如马库斯 乔恩,他的这本《奇怪知识增加了》就很像是用脱口秀段子手的功夫在写科普文。

《奇怪知识增加了》的书名就很有点脱口秀的味道。189千字写了50个“故事”,每个故事3500字的篇幅,也非常适合网络视频传播。作者在前言中也表明自己想有喜剧脱口秀的风格来传递想法,在想法中暗含引发读者思考的理论。这样,科学严肃的朝南面孔,变得亲民起来。

说是这么说,是不是真的脱口秀,翻开来看一看。

50个故事分成七个部分:生物学故事、人类的故事、地球的故事、太阳系的故事、

万物基础的故事、外星的故事和宇宙的故事。这样的分类,很跳跃,还蛮有点脱口秀感觉的。

我还蛮喜欢在目录里,每个故事标题下面,给了一个一句话的提要。比如在故事“阳光的秘密”下面,提示的是“与想象相反,地球并未面临任何能源危机”。我立即被这个故事吸引住了。原来能源危机是“想象”?,原来能源危机并不存在?读完故事,我并没有太明确能源危机是不是想象,也没有确定能源危机是不是存在,不过意外地对“熵”有了更形象的理解。于是,有了一种正打歪着的感觉。这也是看脱口秀节目常有的体验。

我和奶奶关系亲密,所以看到“祖母的选择”的时候,我一个猛子扎进去。因为提示语是“仅三种生物有更年期”,所以我很好奇有哪三种生物。原来除了人类之外,还有两个“物种”,分别是虎鲸和短鳍领航鲸。作者可能是为了脱口秀的需要,在短鳍领航鲸后面,加上个括号,写了一段自己觉得很风趣的话:不禁心疼短鳍领航鲸女士,它们不仅要经受更年期的烦躁情绪,而且在潮热难忍时也只有短短的鳍可以给自己扇风。这个段子,可能作者笑了,但是我不知道短鳍领航鲸祖母会不会认为这是个喜剧。

对于我这样从动脑筋爷爷那里获得科普的人来说,还蛮期待脱口秀式科普。因为我觉得脱品秀方式比动脑筋爷爷更难,喜剧有时候比悲剧更难把握,而且还要加上并不是那么喜庆的科学元素。

我期待更好的脱口秀科普。

  《奇怪的知识增加了》读后感(五):在深邃的宇宙之中,也许有无数个你正读着这句话

  提起科普读物,我们首先想到的总是霍金的《时间简史》。是的,哪怕你在物理学和数学领域毫无建树,读高中的你也可以有一段很愉快的宇宙旅程。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本《奇怪的知识增加了》在趣味性上可丝毫不输给大名鼎鼎的《时间简史》,里面介绍了50个匪夷所思、颠覆认知的奇妙事实,让你在涨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变身话题达人!不信,看下面: 你是三分之一棵蘑菇?没骗你,我们所有人都与真菌共享30%的DNA!这足以证明我们和兽类,乃至地球上的其他生物都是由同一祖先进化来的。 我是如此愚蠢,竟然没有事先想到这个。 ——托马斯·赫胥黎(在听闻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进化论后的感叹) 某种黏菌拥有13种性别(你却觉得自己要找到伴侣十分困难?),两性在生物界也广泛存在。科学家也提出了关于性别意义的假设,直到近期也没有让人信服的说法,究其根源在于,进化的最终目的是尽可能的把自己的基因传递给下一代,而克隆自己实现基因100%传递明显是最优方案,那么为什么要设置性别障碍来为难单身狗呢?答案就在寄生虫!在寄生虫肆虐的环境下,寄主只能改变自己,让自己进化的比寄生虫更快才能生存,这就是有性繁殖的意义。 爱丽丝与红桃皇后并排奔跑,却惊奇的发现自己竟一直呆在原地。 红桃皇后说道:在这个国度,你必须尽力不停的跑,才能使你保持在原地。 ——《爱丽丝镜中奇遇记》 今天,你的身体制造了3000亿个细胞,这可比银河系里的星星数量多多了!(难怪我整天什么都不干也觉得累得要命) 你的所有细胞,没一个知道你是谁。他们根本也不在意,呵呵。 ——丹尼尔·丹尼特 而你体内的所有细胞大概每隔7年就会全部更换一次,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都会收获新生。你看着自己的身边人,不禁想到,“这好像不是我当初下定决心要在一起的那个人了。” 可有可无的大脑?小海鞘在大海里飘荡,它需要找到一个石头攀附。等它找到落脚点,它就把自己的大脑吃了以节省能量……是不是听起来匪夷所思?你别忘了还有植物压根没长脑子!家里着火了,螃蟹和狗都跑了,植物要是有大脑,也会把根从土里拔出来逃跑吧……这就是神奇的进化,人脑只需要消耗20瓦能量就能进行复杂的思考,用计算机来模拟至少需要20万瓦呢! 科学家才刚刚开始了解大脑的运作方式,科学领域的终极前沿不在太空,而是人脑。也许大脑自己是永

  《奇怪的知识增加了》读后感(六):想要既增长知识又成为幽默的科普达人,这本书你不能错过!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世界的探索越来越深、获取的知识也越来越多。于是,生活中很多奇奇怪怪的知识也在人们的脑洞大开中被挖掘出来。同时,随着人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获取逐渐趋于创新化、娱乐化,知识科普人的风格也在迎合大众口味的过程中日趋幽默化。很多科普的书籍一改往日那样严肃、枯燥、复杂,变得简单易懂、诙谐风趣、更具吸引力。

马库斯·乔恩的新书《奇怪的知识增加了》就是这样一本有趣的科普书。这是一本由50个奇奇怪怪又奇妙无比的科学事实组成的科普书。作者用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轻松幽默的语言,向读者阐释了宇宙中所暗藏的巨大能量,也解释了关于生命存在的有趣细节,让人们在脑洞大开之余,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

在这本书中,你会看到平日里绝对不会想到的东西。就像是谁会想到作为这个宇宙最高级的哺乳动物,人类竟然会和美味的蘑菇共享三分之一的DNA?通常情况下,你绝对不会想到婴儿房里嗷嗷待哺的婴儿和腾云驾雾、一飞冲天的火箭竟然都是依赖相同的化学反应获取能量!你听说过这个世界上竟然还有把自己大脑吃掉的动物吗?以及你知道你出生时是个人,死的时候却已经是异种了吗?而这些奇奇怪怪的现象,其实都是真实存在且有科学根据的。

在这本书中,你会了解到很多在人类发展的故事中一直被讹传的事实。像是石器手斧的设计140万年都没有变化过,而真正促进人类迅猛发展的是交流。关于祖母更年期的争论依据与科学家们用于解释同性恋为何普遍存在的观点颇为相似。人类史考古学上悬而未决的难题之一尼安德特人为何在地球上消失的原因竟然可能是他们不会缝纫?!最哭笑不得的辟谣就是首位登月成功的宇航员艾伦·谢泼德其实并没有像传闻中那样拍下月亮的照片!这些平日里口口相传的事实在人们不断地探索中逐渐被“改邪归正”。

在这本中,你会获取以往并未注意到的关于地球、太阳系、外星、宇宙和万物的故事。地球其实从阳光中根本没有获取任何能量,并且与人们日常的想象相反地球从未面临任何能源危机。从质量和体积方面来考虑的话,太阳系中单位体积产生热能最多的星体不是太阳而是木星的卫星木卫一。宇宙间万物生灵都是由原子构成的,也许我们就是火星人!宇宙并不是永恒存在的,它有诞生之日,那一天是没有昨天的一天。你可以将所有人类放进一块方糖大小的立方体内且尺寸刚好,原因是物质实际上空旷到了让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

以上这些奇怪又有趣的知识就是马库斯·乔恩在《奇怪的知识增加了》中为读者科普的。他将那些控制我们日常生活的隐藏真理发掘整理出来,帮我们解开了世界的复杂性,改变了我们对世界万物的看法和固有的思维方式,也让我们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成为了幽默的科普达人。

  《奇怪的知识增加了》读后感(七):换种角度体会科学知识,印象会更深刻

还是先来说几条意想不到的科学知识吧。按理说,银行系已经足够浩瀚无边了,其中的恒星数量约在1000亿颗到4000亿颗之间;但是,人的身体一天就能够制造大约3000亿个细胞,这个数量水平也不相上下吧?

再来一条。每个人出生的时候,他身体里的每个细胞显然都是他自己的。但是科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体内的外来细胞比例超过了一半——这也就意味着,人生时为人,死时却只有一半是人!这又是一条多么让人惊愕无比的科学知识啊。

不要觉得奇怪又怀疑:奇怪的是怎么会有这样的一些科学知识;怀疑的是这些科学知识到底是道听途说、随口一说,还是真的有其事啊?可以回答的是,这些科学知识的确是真实的科学知识,它们的讲述者就是英国《泰晤士报》年度科学图书奖作家马库斯·乔恩。所以,书中所言,即使再出乎意料之外,也完全可以相信,它们都是真的!

在《奇怪的知识增加了》这本科普书中,马库斯·乔恩讲述了50个古怪又奇妙的科学事实。除了上面所说的两个,还有诸如,谁能知道尼安德特人为什么没有竞争过智人吗?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克里斯·斯特林格认为,智人相较尼安德特人的生存优势在于:缝纫!想不到吧!至少,这个答案还是有其道理的——虽然未必就是事实的真相,但总是给智人最终占胜尼安德特人的原因提供了一个思路。还有诸如,人人都知道太阳发光发热的真正奥秘,但是马库斯·乔恩却认为,“就算太阳是由香蕉组成的,它看上去也不会有任何不同”——也就是说,“由香蕉组成”的太阳也照样会发光发热。这里的知识点在于,太阳的温度只由其质量决定,而跟它是什么物质毫无关系!

确实,50个古怪而又奇妙的科学事实,虽然多数看上去的确让人震惊又不得不相信,但事实就是果真如此。只不过,平时没有人这么觉得,而只是被动地接受一个又一个科学事实,而没有换一个角度想一想,它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的,如果它是别的样子的呢?

在《奇怪的知识增加了》这本科普书中,马库斯·乔恩仿佛是揭示了一个远比常人想象中更为奇怪的宇宙——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相比较平时让人学习科学知识、认识科学事实的那些直接而“粗暴”的知识讲解,马库斯·乔恩却能够让人们在脑洞大开之余,对这些科学事实留下无比深刻的印象,并且把这些科学知识记得牢牢的。看来,不是世界太奇妙,而是人们的视界还比较狭隘啊!倘若能够随着作者的“奇谈怪论”,进而完全得以打开自己的思路,那之后看到的、想到的,包括得出的结论,恐怕令自己都难免觉得难以相信吧!

但是,事实的确如此。所以,不必过于沮丧,觉得自己都不能具备这样的出神入化的思路。只要“奇怪的知识”能够源源不断地增加,那又有什么要紧的呢!

  《奇怪的知识增加了》读后感(八):讲科学,其实他是认真的

  

《奇怪的知识增加了》,从用热门网络用语来做书名来看,这肯定不是一本“正经”的科普读物。作者马库斯·乔恩是英国著名的科普作家,但他却从来不严肃认真的做科普。因为他知道,绷着脸拿出专家的身份为普罗大众传授本来就难以理解的科学知识,不如用和朋友聊天的通俗方式更能让人接受。科学领域深奥复杂神秘莫测的知识点,在风趣幽默的马库斯·乔恩嘴里,俨然变成了一场科学脱口秀,一下子拉近了普通人和科学世界的距离。但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也旁征博引,不脱离科学应该有的严谨认真。

在《奇怪的知识增加了》这本书中,马库斯·乔恩一共向大家讲述了7个版块,50个主题的内容,覆盖范围遍及天文、地理、生物和宇宙。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向我们阐释了宇宙中所暗藏的巨大能量,展示关于生命存在的一些有趣细节。

比如在第四部分太阳系的故事中,说天王星的曾用名是“乔治”。1781年,德国自由音乐家威廉.赫舍尔,在英国巴斯小镇的一个后花园里,发现了天王星。因为他十分在意他的移民身份,并希望能被英国接纳,于是他决定称呼这颗行星为乔治(这是根据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命名的)。幸好法国人坚决反对用英国国王的名字命名行星,最后还是德国天文学家波得约翰,建议按照古希腊神话中天空之神的名字命名,叫天王星,就这样,天王星的名字最终才确定下来。还好天王星没有一直使用“乔治”这个名字,不然,咱们以后在背太阳系的行星时,就变成了“水金地、火木土,海王星、乔治”。

通过这么一个小的切入口,就把天王星的发现过程讲的轻松易懂,让遥远的天王星变成了可爱的“乔治”,充满亲切感。尤其最后一句“水金地、火木土,海王星、乔治”让人看完就忍俊不禁,又忍不住想要去探索更多宇宙恒星的秘密。

在第六部分关于外星的故事中,有个标题叫《星尘化人》。这个颇具诗意的标题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秘密?文章中说:“你血液中的铁、骨骼中的钙、肺中吸入的氧都是远在地球诞生之前,在漫天繁星内部形成的。” 作者讲道宇宙间万物生灵都是由原子构成。他引用了理查德·范曼曾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有大灾难发生,所有科技科学都将毁于一旦,我们却只能为后世留下一句话,那么怎样才能用少的话语传递多的科学信息呢?”他斩钉截铁地自问自答道:“万物皆由原子构成。“如果从恒星上挖一小块物质会是什么样的呢?如果好奇的话,不如举起自己的手看一看,毕竟你就是星尘所化。”所以说世间繁复多变的事物只是虚幻,万物的本质都十分简单,只是自然基础元素的排列组合而已。

作者用最日常平凡朴实的语言,诙谐轻松的行文风格,来科普其实最严肃认真的学科知识,带读者进入一段温柔的宇宙生命之旅,探索科学世界里不曾被我们关注理解的秘密。

  《奇怪的知识增加了》读后感(九):“脑子太耗能了,吃掉它好了!”读了这本书,奇怪的知识增加了

  

来,先给你出道题:

如果把全世界的人都聚在一起,然后挤压,一直到极限才停止。 问,最终的体积是多少?

你也许联想到了圣诞时的商场,和马上到来的春运火车站,“至少得有一座城市那么大吧?”或许你会这样猜。

*

事实上,这道题的答案是,一块方糖那么大!

原因在于,原子内部非常空旷。我的初中物理老师曾这样打比方:如果原子有体育场那么大,那么里面的原子核就相当于里面的一颗乒乓球。

(当然,这样解释起来,那“挤压”的过程就有点可怕了,而且普通的机器一定干不来这事。)

这个关于人类和方糖的奇思妙想,是英国作家马库斯·乔恩提出来的。他把各种古怪而奇妙的冷知识从脑海中拎出来,写成了一本有趣的科普书——《奇怪的知识增加了》。

书一共有七部分,50个小节,大到地球、太阳系和宇宙,小到细胞和原子,近到我们的日常生活,远到外星的故事,作者用接地气的表达,向我们阐释了多彩的世界。

“哎呀!脑子被自己吃掉了!”

有一种动物,叫海鞘,它会在大海里飘荡,找一个地方安家。找到这样一个地方后,它就会,把自己的脑子,吃掉!

想想都好疼... ... 可是没办法,大脑太消耗能量了,既然不再需要,何不吃掉呢?

那么,人类呢?马库斯在书中提到,“(人类的)大脑质量仅占人体体重的2%到3%,然而却能消耗掉20%的氧气。”

不过,人类为了支持大脑的能量消耗,也想了不少办法。先是开始吃能量更高的肉类,再是学会烹饪,帮助消化,把能量攒给大脑用,还发明了文字等“外设记忆存储器”——目前来看,我们暂时不用靠吃掉自己的脑子来节约能量。

这个“奇怪的知识”给我的启发是,如果读书或工作累了,大脑转不动了,不妨来点小零食,给它加个油!

我们为什么会停止生育?

目前,“已知仅三种生物会在死亡前停止生育,而人类是其中之一。”在《祖母的选择》这一节中,马库斯与我们一起探讨了女性生育的话题。

根据达尔文的理论,“多子”的生物才会“多福”,所以很多生物临近死亡还能拼命繁衍后代。而人类是例外。女性自出生起,卵巢中就已经有了400个左右的卵子,这些卵子将会在她50岁左右排完——为什么造物主会有这样的安排呢?

书中给出了很多种生物学家们的猜测,比如说,后代继承母体缺陷率会随着母体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年纪大的女性无法承担养育子女的艰辛;女性要腾出精力抚养子女的后代,等等。还有种说法是,女性成为婆婆之后,要避免与儿媳产生生育竞争,而是帮助儿媳照顾子女,从而“帮助自己的基因繁衍下去”。

你更支持哪种说法呢?或者说,你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呢?

我是这样想的:或许女性的卵子本来是“够用”的,但我们实在太聪明太厉害了,科技发展速度超过了卵巢进化速度,人类寿命越来越长,卵子还是400来个,于是卵子就“不够用”了。这是否也能成为一种可能呢?

向上流的液体

都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有一种液体,却能向上流,那就是液态氦。

“液氦几乎是科学界内最为怪异的已知物质。当液氦温度降至2.18开尔文以下时,它就会变成超流体。超流体流动时没有摩擦力,而且甚至能向上流动。”

我看到这一段时,第一反应是,“这么新奇!想拿来玩一玩。”

然而,再一搜资料,才发现氦气可不是普通的材料,它金贵着呢:氦气质量很小,在空气中含量只有百万分之5.2,很难提取;地球上的氦气主要存储于岩石闭合圈中,开采难度也很大——唉,且用且珍惜吧!

*

《奇怪的知识增加了》严肃又有趣,带我们了解自己、了解世界,随便读几页,总能收获新知,在与朋友聊天时假装不经意地提起,整个人都仿佛被智慧的光笼罩。

读它!

  《奇怪的知识增加了》读后感(十):《奇怪的知识增加了》书评——他们说这本书有趣好读涨知识?是真的么?

  奇怪的知识增加了,本意是说一个人获得了一些奇奇怪怪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于自己来说可能是没有任何用处的东西。看完这本书后,我只能说,书名真的很贴切书的内容。 哈哈开个玩笑。不过确实,科学知识对于普通人来说,知道的再多,不过也就是增加了一个认识世界的维度。尤其是关于宇宙的知识,总是会让我自己在心理上觉得自己的存在好像本身就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人类个体不过就是在偌大无边、无穷无尽的宇宙(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中的一粒可有可无的尘埃。我无论是吃喝拉撒,呼吸,或是工作奉献价值,或是成为民族英雄为人民捐躯,或是带领全族人民反抗压迫……不论人生怎样辉煌,一旦进入了宇宙层面,都是根本不值一提的,没有任何意义的。换句话说,这些就像是人类自导自演的闹剧。 因此,对于这本书以及这个类型内容的书籍,我强烈推荐友友们在“遇到情感上的困难时”“在职场上被忽视不理解时”“工作家庭遇到些许不愉快时”抽个几分钟看一看某个片段的内容。随便哪个故事,都能抚慰你心理的创伤。因为,你真的一点也不重要,你的存在只对你自己有意义。因此没必要为一些小事烦恼,你开心了才是真正对你自己有意义的。 好了回到这本书。作者马库斯·乔恩(Marcus Chown)乃是BBC科学栏目常驻嘉宾《新科学家》宇宙学顾问,他还是荣获《泰晤士报》年度科学图书奖的 作家,曾多次入围英国皇家科学院年度图书奖决选。除此之外,马库斯也尝试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科学普及,他制作的"太阳系"APP被评为年度书商数字创新奖。这本书是英国科普界倍加推崇的年度力作。 尽管作者如此优秀,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如此深厚,人还幽默风趣,但是她的妻子还是很嫌弃他。 作者:“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你知道吗?你可以将全世界的人都塞进一块方糖大小的立方体里,而且尺寸正好呢!” 妻子:“是是!当然可以。我现在能看电视了吗?” 作者:“我的妻子就是我调研自己科普演讲是否受欢迎的最好实验室。” 真的很同情作者了,不过实验结果是非常准确的。读完全书后,我确实感受到了作者真的是非常尽力的想把复杂的科学知识往简单有趣的方向讲,能感受到作者的努力。但我觉得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本身就难懂的知识,恐怕再怎么幽默简化,不困也是很难的。 此书我不是很建议一直读下去,不妨一天读一个小知识。可能我是一个爱困星人。也可能是,只要涉及到物理,我就觉得不有趣。 其实最先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封面。我也觉得此书的封面设计可圈可点。 风格上,封面设计的像是给5-10岁儿童的读物。因此就会让你觉得,孩子都能看懂的东西,我这接受过完整义务教育与自主连续教育的成年人,还能读不懂?果断拿下!不要被它幼稚的封面所蒙蔽,里面的内容,可不是一般人能驾驭的。什么“用科学解读不那么科学的事”,完全就是“很专业地用科学解读本来就很科学的事儿”。看看内容就知道了,绝对让你大开眼界。纯纯厚厚的科学知识,把你之前的认知打破的碎碎的!书中“内容包罗万象,从量子物理到宇宙学、生物学、考古学和人类学,即使是理工科背景的读者也能获取更为广泛的学科知识。” 全书为深蓝色,蓝色本就是很神秘的颜色,天空、大海、宝石、眼瞳,都是幽蓝色的。 书名占据了此书封面的绝对大半部分,书名字体活泼可爱,还有可爱的半截猫猫,它的尾巴是“识”的最后一笔,它上翘着尾巴,好像在寻觅着什么?奇奇怪怪的事总是会吸引小猫咪用爪子扒拉。 作者说:好的科普并不是培养兴趣,而是释放人类天性中对于未知的好奇。而好奇心就是快乐和进步的源泉。是呀?具有强烈好奇心的人,就非常容易自我满足,自我娱乐。 所以,那么有好奇心的你,绝不能错过这一本书。

大览科普图科普图科普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