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博格曼》的影评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博格曼》的影评大全

2021-02-01 23:09: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博格曼》的影评大全

  《博格曼》是一部由亚历斯·冯·华麦丹执导,扬·贝弗特 / 哈德维奇·米尼斯 / 杰罗恩·佩瑟瓦尔主演的一部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博格曼》影评(一):逆常理逻辑思维

  我想导演是在和观众玩游戏,每段情节都逆着思维来的,当你看到当前情节,其它后面发展却是和你的猜测是反方向的,一切都在非意料中,从逻辑来判断根本不符合逻辑,导演以一种非常人思维逻辑在推进情节,一切的发生都不符合逻辑,但会让你感觉背后隐藏的秘密能说明所有事情,所以留给观众的只是一团谜!

  《博格曼》影评(二):这是一部让人想骂女主:“你他妈傻啊!”的电影

  整部电影所谓的诡异荒诞完全体现在了魔鬼化身与一个傻女人之间,女主的愚蠢从影片开始就一直延续到结尾,逻辑和思考在这部电影里完全被无视。不用任何理由,女主就被流浪汉吸引,就开始杀人,就开始做噩梦,就开始恨老公。冷暴力的涌动体现在害一个傻子自然轻松无压力。杀他们任何一个人简直是轻而易举啊!

  《博格曼》影评(三):无产者沉默的毁灭与嘲讽

  

影片始终处于较强的紧张、猜忌、嘲讽和茫然的气氛之中,但最终,并不像大多数悬疑电影一样,将疑问予以解决。这是一部颇具感官刺激,然而也缺乏些许逻辑的电影。也许创作者重在价值观层面的刻画,甚至只是单纯的宣泄。它表明了态度,却不袒露动机,因此,最终影片只得在迷样的意味中结束。这是一部故意为之的优缺点都很明显的电影,个人认为,值得一看。

  《博格曼》影评(四):《博格曼》

  《艾玛·布兰克的最后日子》后看的第二部亚历斯·冯·华麦丹 Alex van Warmerdam的电影,真的好爱他。

  感觉他的风格介于迈克尔·哈内克 Michael Haneke和欧格斯·兰斯莫斯 Yorgos Lanthimos之间,现实到荒诞、隐喻的程度、暴力形与核。

  没有相互比较的意思,不过荷兰怪才这部影片显然有着一种莫名的代入感,这种感觉在前作是没有的。同时那种潜暴力也从形式变成了意识转移及外化。

  《博格曼》影评(五):不寒而栗

  这是一部高度符号化的电影,导演用几乎没有逻辑的故事来表达他的思想,很多本来需要演绎的情节被他莫民奇妙之直接得表达出来。他应该也没期望所有人都能看懂,有种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就一边凉快的高级文青状。所以偶也没看懂多少,甚至这种直接带来了很强的恐惧感,毛骨悚然。

  这群入侵者可以代表很多,可能是人的某种情绪、社会性或道德意义的极端反面,可能是某种抵抗阶级,屋主当然是代表主流社会。然后这种入侵流是如何步步为营策划,反间,洗脑,杀害等等全无感情流露的方式把貌似强大的主流给干掉了,还把下一代给带走了,好可怕啊。让我恐惧的是我作为真实存在是属于主流社会派,还是那群侵入者,虽然导演用的表达方式是无稽的,但是我深刻得感觉到这种过程是无时不刻发生在这个世界中的。关键是无论我属于哪一类,结果都让我不寒而栗。

  《博格曼》影评(六):魔鬼的邀请书

  听说过“死亡音乐”吗?被称之为魔鬼的邀请书。“它的旋律是人类不能承受的巨大的悲哀,它能把你的心脏推向死亡...那种旋律就像一个死人在唱歌,一个死魂在弹奏。”很多人因此患上精神分裂、抑郁症,甚至自杀,所以被查禁长达13年之久。这部电影就是一封魔鬼邀请书。 我们姑且不去讨论它所谓“深刻”的隐喻、对阶级本质的挖掘、对人性的揭露(全都是替作者找一个正常人可以接受的支点),也暂且不去研究故事逻辑上的硬伤、情节符号式的僵化、人性处理的极端偏执,单从整部片子的氛围,就可以感受到作者骨子里深深的恶意,这已不能用“恶趣味”来简单概括了。这种深深的恶意所建构起来的巨大的负面能量是一曲“死亡之歌”,通过影像辐射下来,蔓延之广、覆盖之强、影响之大是观影前所不能预料的。。 1分的分数完全不是从“电影”艺术水准的角度,就其反人类的程度应该给负分,严重不推荐此片。

  《博格曼》影评(七):这部电影让我震惊,各种荒诞搭建起来的另类恐怖

  起初我以为是驱魔题材(牧师和信徒去消灭魔鬼)

  后来又以为是劫案题材(对普通家庭的特别关注让人以为一定是不怀好意别有目的,对杀人的自然和种种规矩)

  之后又以为是魔幻题材(那两条狗的出现让我以为这是德鲁伊的变形生活方式)

  然后不得不改变初衷以为是卖器官的犯罪题材(诱拐小孩到地洞,喝药水,手术刀)

  然后就是恶魔题材(类似鬼影实录的鬼方版)

  最后就是我满头的雾水,然后恍然大悟,这就是邪典电影啊,各种诡异各种象征性,充满着真实和荒诞。

  让人感觉不到一丝的温暖并且带着深深的寒意,这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们竟然以此为生。

  就行我们办养鸡场最后时为了吃鸡肉,班养猪场最后是为了吃猪肉,办养牛场是为了牛奶和牛肉,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融入到我们的生活。

  片中的邪恶是那么的理所当然,给人感觉这不是一个组织,而是一个族群。

  可以确定的是他们不是人类,或者我们不是。

  《博格曼》影评(八):女主角好像德国总统默克尔大妈

  这部电影旨在映射穆斯林移民对西方社会的侵蚀,看完这部片子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女主角好像德国总统默克尔大妈。这是一个鸠占鹊巢的故事,电影的结局是悲惨的,由于女主人的愚蠢的善良加之一味的绥靖政策,这样一个幸福的中产阶级家庭最终家破人亡,男女主角分别被害死,小孩和保姆信仰了人家的宗教。如果电影的情节并未让你联想到西欧国家的现状的话,看到反一号那张阿拉伯脸,难道还不明白吗?警世味道十足!这部电影拍自2013年正值欧洲穆斯林移民问题初露端倪之时,可谓别有一番深意。阿拉伯脸博取女主人同情得收留,随后赖着不走,吃人家的喝人家的,继而通过应聘园丁把自己的身份洗白,在把同伙引进来,给这

  《博格曼》影评(九):Alex van Warmerdam

  原來Alex van Warmerdam的電影看過了幾遍,這部Borgman看前也沒研究過是什麼片種(當然導演的名字也全忘記了啦),如果是第一次看此導演的作品可能會摸不著頭腦,個人感覺他是慣於使用輕鬆怪誕一面去談及人類社會種種現象,所以不用太認真看待他是否對宗教對階級以及對現有人類的行為批判,可能家庭房子故事走向有丁點像dogtooth or funny game,但又不夠其用力,荒誕跳躍用輕鬆一面帶出心中想法才是導演慣於的手段,take it easy就能多感受他的電影,否則可能會過度解說又或者會覺得能力有限表現不足,某方面來說可能有點不公,anyway,此片格局人物出場等等有點科幻片感覺,有陣陣MIB的跳脫,而誘惑迷失沉迷祟拜等等又像極邪教魔鬼所為,加上開首的一句And they descended upon the earth to strengthen their ranks,我將其定義為外星人或魔鬼電影,其他的不再解讀了,至於感覺,此片沒北方小鎮奇談怪誕荒涼亦沒有服務生之死辛辣獨到,所以感覺好像保守了一點雖然它仍是怪片一套,哈

  《博格曼》影评(十):审视我们的生活

  这是一部完全不在计划之中的电影,电影的播放机构临时调换了影片的顺序,导致这部原本晚8:30播放的电影提前到了6:30。刚开始播放的时候,由于还在反应换影片,以至于木有注意到片头介绍男主背景的字幕。看片名还以为是科幻片......

  男主以一个乞丐的身份进入了一个富裕家庭的生活,这一家夫妻和睦,有三个孩子。博格曼希望这家的男主人Richard让他洗一个澡,被拒绝,他就说他和他妻子有关系2,被暴打赶出。此时,博格曼、已经让这个家庭出现了最初的裂痕与不信任。Richard的妻子可能是出于人道让他洗了个澡,然而男主赖在了他的家里。

  女主不想让丈夫发现男主在她家的存在(因为她的丈夫已经开始怀疑),但男主却一直出现在她的生活中,她做梦她的丈夫对她施暴,她开始需要一个保护她的人,她让博格曼留下来,她需要一个理由,园丁夫妇成了最早的牺牲品。

  女主为园丁的离开感到惊恐,而博格曼以新园丁身份的归来加剧了这种感觉,她变得暴躁,他的先生也因为工作不顺变得如此。由于这个原因,家里的保姆也背叛了他们,最终女主的丈夫和女主先后离开,曾经幸福美满的家庭就这样消失了。

  影片最后,男主和他的同伙,带着这个家庭三个孩子,走向森林深处,他们的命运,留给人们去想像。

  影片的前段,看似都还比较合理,除了女主过于热心,以至于真的以为她和男主有什么关系。但到了后半部分,有些片段开始变得夸张,不合逻辑。或许如影片的文宣所说,他希望人们发现,博格曼代表着我们生活中的什么,这种元素会突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打破我们宁静的生活。而我们对其的合理的、符合常理认知的应对,却招致灾难性的后果。或许女主最后都没有发现是什么原因让自己的家庭变得如此(或许发现了,她不让家中保姆的男友暂时住在家中,但这反而让情势恶化),因为她就在剧中。或许这布影片给我们一个机会,从一个局外人的视角审视我们的生活,因为我们在生活中,无法看到其全貌,以及其中的联系。(然而看完以后我也并没有看出什么TAT,只是很压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