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白马走过天亮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白马走过天亮读后感1000字

2021-02-02 00:14: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白马走过天亮读后感1000字

  《白马走过天亮》是一本由言叔夏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马走过天亮》读后感(一):用跳脱柔软的文字,呵护晦暗又纯真的世界

  

言叔夏的文字中充满青春的感悟,生命的感思。

《十年》。

十年,许多的人消失不见,许多的地方变得遥远模糊,然而记忆却在心之深处包围着我们,让我们在无数个瞬间哽塞了喉头。

《牙疼》。

牙疼唤起的记忆,酸得让人消极,又暖得让人想哭,这些感觉因为漫长的忍耐而变得深入骨髓,亲密异常。

《北白马走过天亮》。

曾经习惯于生活在黑色里的人,被杂乱的衣服和书籍包围,做着一些斑驳的梦,90年代的白马般自窗外走过,仿佛一个天亮。天亮以后,就30岁了。

时光匆匆又漫长,而言叔夏,用她的纯粹、倔强、坚韧、自持,在时光中耐心书写,用文字将时光染得发亮。

本书如诗意的画册,纸上的电影。用跳脱柔软的文字,呵护晦暗又纯真的世界。

  《白马走过天亮》读后感(二):陪着我的是我掷地有声的孤独

  言叔夏是一个能用文字造梦的人。让人惊艳的那种。

  上一本让我有种被击中的感觉的散文集还是简媜的那本《女儿红》,因为喜欢《四月裂帛》的那种诗意的朦胧和某种微妙的启示感,我还大手笔地买下了她的一整套散文集。

  同为女性作家,言叔夏给我一种不同于简媜的细腻和缥缈感。就像一只结茧的蚕,看起来是孤独而脆弱的,同时却也在独享着荒凉的生命中隐秘的甜蜜感。

  她是那种能用笔让孤独和伤痛开出花的写作者。

  在这本散文集中,作者对自我形象的感知与呈现似乎有一种一以贯之的灰色调处理:她习惯昼伏夜出,就像住在时间的另一面;她习惯与人保持距离游荡在人群之外,她与世界总隔着一道密不透风的墙壁。她将自己比作一个空空的容器,空空荡荡,什么都没有,却什么都能装得进来。

  这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当她寂灭了常规的世俗喧嚣,感官的触角便开始在角落里伸展,蔓延。

  生活本身带给她的被抛感和荒凉感,在她的文字里化成了冷灰的底色,让她的散文语言呈现为一种清冷而凝定的风格。

  而那些出现在文章里的意象,也大都是寂寞而坚固的:坡道,房间,水族箱,无人的图书馆,凌晨的便利店。

  她总是一个人穿过这些寂静之处,独自领略品味着一种命定般的孤独。

  这些如梦般脆薄的文字,为我们细致的描摹着孤独的纹理和质感,让我们看到生活的背面是一种怎样的形态。她在孤独里沉溺,也跟孤独互动着。

  作家黄锦树曾在评论中写道,我们不能改变被抛的状态,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与它搏斗的方式。

  正如言叔夏所做的那样,没有装睡,没有逃避,反而倔强地拿起笔,让它现形,给它以个人化的定义,这种姿态本身也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勇敢。

  《白马走过天亮》读后感(三):镜中的女人

  

读言叔夏的散文像是场无言的对峙。她牵着一匹骆驼沿着海岸线缓缓走过,我与她始终保持着一支笔的距离,在她身后的海滩上试图破译那些脚印般深深浅浅、自顾自地在纸面行走的密码。

《白马走过天亮》中的文字像密码也像诗歌,也像是阳光下的八音盒脆得掷地有声的旋律。层层叠叠的意象,梦与现实重叠渲染的镜头,你需要很努力地调动想象力来跟上她叙述的步伐。于是读着读着,就渐渐回到了少年多梦的时期。那个夜色中掀开窗帘向外望去就能看到背负满月在云中泅游的巨鲸的年纪,那个忧郁时房间里会出现眼中落雨的大象的年纪,那个想象无根无芽无端茂密生长,把荒芜的房间装点到花团锦簇的年岁。

在无垠的想象中心,包裹着言叔夏极透明极坦诚的眼,她就是用这双眼审视着自己也审视着周遭的一切,时时刻刻。伤痛、苦闷、寂寞、不安、警惕,在她织就的视野中,过去的记忆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的现在。欠债逃家的父亲,未婚先孕的妹妹,十二岁起就关进精神病的叔叔,一度想要带着她跳海自杀的母亲,自卑无处安放的局促青春。原生家庭的不愉快如同大海,如她写到的:“沿途永无止境的海岸公路,大海一直一直跟着我们。”十年间,从花莲到台北,“离开之后才知道海不会一直跟来”。她却开始梦见海,一遍又一遍地梦见跳海的女人。海不是紧追不舍,而是随着她的步伐一路航行。记忆与意识交织,她记得母亲在海岸泪流满面地说,跳下去就可以变成鱼呀。她希望海能航行到马纬度无风带,渴望在这个纬度能把那些无力承载的沉重旧事像马匹一样扔进海里,然后看着它们变成一尾一尾的美人鱼。

不过还有房间和写作这件事情,那间几乎穿着在身上的亲密房间,和房间一样包裹着她,能让她安放精神世界的,叫做写作的事情。写作和一切都没关系,文字是她用来铸造用来抵抗虚伪抵抗谎言的房间的砖石。在文字里。她把作息安放在时钟的另一面,她喝很多水把自己变得透明。

与热闹失之交臂,与世故保持距离。“隔着落地窗玻璃,巨大的黄昏崩落下来,城市的底部,那些屋瓦那些细小宛如肠道的道路,竟面得如此粉身碎骨。”“屋外是繁弦流过的城市闹区。衣着美丽的善男子善女子翩然过街。敦化南路上的车流老是在下班时间阻拦我,有时我激昂地想,这些事物与我是什么关系?我与这个城市又是什么关系?凭什么它们可以这样无礼地穿过我?”她敏锐而警惕观察着周遭的世界,进而从自己与世界的不同中剔除杂志、提炼自我,一笔一画为纯真塑造金身。字字句句如短歌,落入眼中,有氤氲墨色,有寂寂余音。

言叔夏一路前行,一路用文字把自己的心擦得极亮极亮,亮到能照出自己的样子,亮到拒绝蒙尘,拒绝出售纯真,拒绝缴械投降。

  《白马走过天亮》读后感(四):一本澄清又有灵气的散文集,值得一读

  

对散文比较挑剔,比较少阅读新锐作家的散文,偏好名家的作品更多。无它,因为现在新书的宣传往往言过其实,好多次看了宣传冲动下入手的散文都大失所望,就干脆不买了。

《白马走过天亮》是朋友强烈推荐的,之前在朋友家随手翻阅过《没有的生活》,也是言叔夏写的,当时就觉得散文很有灵气,所以当朋友跟我说,要不要一起团购这本新书时,我就应承了。

拿到书不失所望,文风澄清而又有灵气,一些难以言喻的生命体悟,作者也能准确的捕捉,并转化成笔下细腻、老练的文字。让人有一种“是的,我就是这么想的,但是我不知道怎么表达出来”的感觉。

《白马走过天亮》全书分为三辑:“雾路”“无风带”“光年”。在第一辑“雾路”中,收录了同书名的散文,其实我对这题目挺好奇的,想不太懂什么意思。看完全文,内心才有所领悟,深邃而又透彻的文字,将年少时的孤独感、梦幻感刻画得非常到位。一个年轻的孤独女子,爱独行、爱穿黑衣、爱一个人呆在房间里,倔强又淡然,那些充满哲理、难以言喻的生命瞬间,似曾相识。

“听着听着就让人流起泪来。但我其实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流泪。也许是年少的敏感与脆弱;也许是天亮的预感伴着歌曲的消逝逐渐逼近;也许是这客厅里的黑暗就像光圈般地从头拢包围了我。”读到这段时,我的内心像被什么击中了一样,就想起了以前自己也会听着听着歌流泪,泪是温热的,但哀而不伤,即使我也不知道那是为什么。

“天亮像一匹白马从窗外走过”。曾经以为,三十岁很遥远,转身却发现,十八岁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嘿,人是不是都是这样糊里糊涂的长大呢?!

在“雾路”,仿佛看到了自己年少时的那些心路,对未来满怀憧憬,但又像穿行在迷雾中一般,无法明确的判断未来在何方。而在“无风带”、“光年”,又带领着我们去触摸着身边实实在在的一切,未来可期,但感悟当下,也是一种淡然的幸福。

“时间与世俗的尘埃,却不曾在她的身上驻足,反倒是更加琢磨出一颗有如钻石般澄净剔透的心来。”序言中,言叔夏老师对其的这段评价,说出了我的所感。

一本澄清又有灵气的散文集,值得一读。

  《白马走过天亮》读后感(五):孤独中的一束倔强的光

  

未成家前,即使不小心步入大龄单身狗的行列中,依然很是洒脱,玩游戏、逛街、和朋友们嘻嘻哈哈,一晃神几年就过去了。

结了婚,每天和爱人边玩边吃,虽然收入不多依然轻松快乐。直到有了娃……

突然就就有了责任感,突然间开始关注收入、存款、理财、保险、健康、教育…等等各个领域的信息。

每每在孩子的成长消费与低收入间艰难地挣扎。朋友们也开始变得忙碌起来,曾经嘻嘻哈哈的爱人开始懂得为家庭打拼。

忙碌、劳累、孤独、病痛、亲人的离世等等一系列负面情绪,腐蚀着步入三十岁的我们。曾经的快乐与洒脱悄然消失,我们的步伐日渐沉重,焦虑变为了生活的主旋律。

夏叔言的《白马走过天亮》,其中的每一句满怀情感的叙述,每一个场景都触动着痛点,轻轻地~

那些我们不曾说出的压抑,一点点随着她的文字一起倾泻出来,她那好像发光的宛若诗般的文字,就像眼泪一般,带着我们的心静静的哭一场,然后就将那些负面情绪冲走一般。

将人从压抑中挖出来,放到宁静平和的世界中缓缓浮沫,那些纵然哀伤的现实却挡不住透出的希望。

读完全书,好像洗了个澡一般,莫名的有一种清爽感,心里也变得明亮起来。

《天空》、《心动》、《恨情歌》、《我愿意》、《白天不懂夜的黑》、《诱惑的街》、《为你我受冷风吹》。听着听着就让人流起泪来。

但我其实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流泪。也许是年少的敏感与脆弱;也许是天亮的预感伴随着歌曲的消逝逐渐逼近;也许这客厅里的黑暗就像光圈般地从头兜拢包围了我,世界变得极小极小,只剩下自己和眼前的荧幕。

而天亮像一匹白马从窗外走过,走过以后,家具、墙壁,还有我双手环抱的自己,便渐渐地在黑暗中清晰了起来。

……

天亮以后我就三十岁了,如此而已。

—言叔夏

就像开篇“雾路”那样,迷雾挡住了前进的方向~我们注定伴随着自我蜕变,一点点穿过迷路,找到最初的那个光亮。用温柔的坚强,治愈心中的痛苦与犹豫,在文字中抒发其中的郁结~让你焕然一新。

也许只有在经历这些情感后,我们才会蜕变成长,变成父母那样坚不可摧、遮风挡雨庇护家人的参天大树,但在此刻,我们需要被抚慰被治愈,然后再度起航。

  《白马走过天亮》读后感(六):让光照进生活

  每次读言叔夏的文字总有一种感觉,她像是一个时时刻刻都裹着厚厚的虫茧,不与外界交流,不见日光。她用文字构建自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自由又孤独的活着。

  作者在这本合集中零散地记录了她的童年生活以及与家人的关系,从小就被要求独立,父亲失踪,母亲哭泣地说后悔生下她……这让言叔夏的童年乃至整个少年都处于一种孤独与恐慌中。

  无论是谁,原生家庭的影响都是最大的。时时刻刻缠绕,总也摆脱不了。言叔夏的文字像是潜藏着很深奥的哲学道理,不像是一个年轻作家写出来的,倒像是经历过生活的磨砺,大彻大悟之后才能写出来。

  比如散文集的第一篇《十年》,这篇短短的文章,我至少读了三遍。

  第一次读的时候,我以为是写外婆的事情,第二次读的时候以为是写暗恋,当我读到第三次的时候我觉得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是。

  十年的时间里,失去了朋友,失去了外婆,世界不遗余力的在变幻着,记忆侵蚀着人类的情感。谁不曾在失去中成长,在失去中孤独,在失去中学会淡然。

  作者在文中写到外婆去世时,有一阵恍惚,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不知道身边人为什么在哭。

  我想每一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吧,一阵的恍惚,好像失忆一般,短短几秒钟,甚至更短,随后记忆便又回来。

  她说:和第三个情人在同一个路口分手时,我忽然明白外婆的葬礼上无法哭泣的原因,那是因为我日日都在日常中服丧。

  “日日都在日常中服丧”!多么悲凉的一句话,生活的中的美好,瞬间都消失殆尽。

  言叔夏大约是一个既敏感又感性的人,她对失去的朋友念念不忘,却又不常挂在嘴边提起,与曾经的友人讨论着身边的变化时,突然就沉默了,只不过是因为想到他们共同的朋友,那个在她十八岁时死去的朋友。

  回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东西,它能带来快乐,也能带来无尽的悲伤,对于言叔夏来说,这十年里悲伤的事情似乎更多一些。 《白马走过天亮》这篇短文则像是言叔夏的一个小自传,主要写的是她从小学到中学的事情,同时也在这一篇里写讲述了她为什么那么喜欢独处与黑暗。

  独自上学,独自回家,没有主动加入某一个团队,也没有同学主动邀请她。她看不上那些需要交换秘密才能换来的友情。

  她每天上学的路上通勤时间要一个多小时,从白天到黑夜,从热闹到繁华,她在摇晃的车里睡觉,在快到站醒来,她观察车上的每一个人,猜测他们的目的地。这样的生活在整个少年时代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而且她很享受这样的时光,久而久之就更加不习惯与他人同行。

  越是孤独的人越喜欢孤独,大约是有一定道理的。当习惯成了一种常态,当它成了最舒服的生活方式,谁又愿意去改变呢?

  言叔夏之所以那么喜欢黑暗,喜欢昼伏夜出大约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她把光亮当作白马,当拉开窗帘,第一束阳光照进窗台,随即也将昏睡的人从梦中唤醒。醒来之后,悲伤也好,欢喜也好,生活从来不会某一个人而停止。日光也好,月光也好,人总要在光亮中生活。

  《白马走过天亮》读后感(七):《白马走过天亮》:愿你柔弱的外表下也有着一颗坚韧的心

  

前不久看完了言叔夏的《没有的生活》,不得不赞叹一下她细腻的文字中充满了特殊的情感,无论是写故乡还是漂泊的日子,都给读者云淡风轻的感觉,一直喜欢她的文字,大概是因为每一篇看似简短的文章,却都是她自己生活的写实....

最近又看了她另一本作品《白马走过天亮》,也是言叔夏散文作品的结集,全书分为三辑:“雾路”“无风带”“光年”,共收录了《十年》、《袋虫》、《阁楼上的疯女人》、《白马走过天亮》、《父亲》.....等二十七篇文。

在《白马走过天亮》这本书中,言叔夏以流畅的文笔,独特的文风,将现实中许多人对生活难以言喻的部分一一道出,书写十年间自南部小镇到东部乡间,再到陌生城市间的流转,焦虑也好,失意也罢!与亲人的告别、朋友的离别、普通的牙疼、对房间的描述、深夜时的思考,在她的脑海里都汇成了一篇篇诗化般的文章.....

阅读到里面的文章,对生活的写实很多处都能让读者找到共鸣,当代年轻人或许也像作者一样经历过各种事情,在开篇《十年》中阐述了自己十年的经历,再一次回到熟悉的小城物是人非,文中谈及与去世外婆的告别,所有人都在葬礼上哭泣,只有她流不出一滴泪。

后来她在文后面写道:“我忽然明白外婆的葬礼上无法哭泣的原因,那是我日日都在日常中服丧”,这也道出了许多早已社会性死亡的人们现实日常,回头想了想,现实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呢?无论是在生活上、工作上、感情上,从最开始的不满、愤怒、哭泣、无助、迷茫到后来的麻木,接受生活所给予的一切磨难,越挫越勇,在遇到无法跨域的鸿沟时,也开始试着静下心来,与自己和解,与现实握手谈合.....

读完整本书后,可以看出作者对生活的念念碎,看似柔弱的外表下有着一颗坚韧的心,她的作品也金句频出,对生活的感悟,对自己回忆的拉扯,对现实与理想的书写,对生活在底层人们内心的剖析,都直击读者的心灵。如果你也正处于焦虑状态,不妨静下心来,去阅读一遍《白马走过天亮》,相信它也能成为你情绪的安慰剂!

“每个人都会在某一个天亮之前,告别敏感与脆弱的少年时光,无可避免地,一夜长大。去一个陌生的城市,换几份工作,搬许多次家,和一些人分手.....”

——言叔夏

  《白马走过天亮》读后感(八):当白马徐徐跨过,天就要亮了

  「而我知道所有的海其实都是同一片海,它只是十八岁出门远行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到运来的港。」

不久前在读言叔夏的《没有的生活》这本书时,她的作品便给了我一种很独特的感觉,没有被所谓的框架所束缚,也没有那种慷慨激昂的语言,有的只是自由、舒适,是她独有的在语言上的个性化追求。

最近又看了《白马走过天亮》,这是是言叔夏的第一本散文集,这本书分为“雾路”、“无风带”、“光年”三辑,收录了《十年》、《白买走过天亮》、《尺八痴人》、《父亲》等二十七篇散文,关于失去、遗憾和死亡。言叔夏的文字精准且富有诗意,以一个抽离的视觉,书写十年的内心感悟,句句直击心灵。

对于这本书,言叔夏在某个访谈曾说过:“我试图找到一个合理的叙事,或相对创伤的当下,那个我‘理想的叙事’,有点像是复检的过程,日日演练,渐渐让自己变好,但这个好并不是回到最初的状态。这本散文集是在这么长一段时间里,关于人生的形状。整个贯串的主题其实就是一个时间轴,我在里头重复演练同样的事情,可能是一个场景、一个伤口,有点像弗洛伊德说的:在写作里重返。”

这本书在阅读时,总能让我清晰感觉到文字里所充斥着的那种强烈的孤独感,总会自然而然的联想到了那些生命中关于生与死的话题,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所带着的那种残缺破碎感,又似乎是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的伤痛。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写到:“死并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而存在。”

但言叔夏没有用明确的句子来谈论关于生与死,她只是用独特而又柔软的语言便会让人自然而然的、一点一点的陷入那样的思考。内心深处的某一处被她柔软的文字浸染着,一点一滴的,那是一种我说不上来的感觉。

在言叔夏小的时候,伤心的母亲带着她走向海潮,她仍记得母亲红艳艳的裙摆,在海风中翻飞。却在很多年以后,她才意识到那是她一生中最靠近死亡的时刻。言叔夏的文字总是能让人在若即若离中,感受到生命在残酷与温柔中的反复。

《白马走过天亮》或许不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作品,但却是最贴近我内心感受的一本散文。字里行间中充斥的那种强烈的孤独感,或许能让每个人都找到一些自己的影子,或许也能让人感觉自己似乎并不是那么的孤独。

  《白马走过天亮》读后感(九):《白马走过天亮》——我走过言叔夏

  

从《没有的生活》认识了言叔夏,到这本《白马走过天亮》熟悉言叔夏。我不敢说了解,因为对于第一次接触散文的我来说,言叔夏有点难,非一般的难,可是我依旧很努力很努力地去看她的文字,她的文字仿佛有一种魔力,虽然不懂,但是愿意用尽力气,想尽办法去理解,或许这就是文字的魔力吧!

我从言叔夏的文字中看到了哀伤,看到了悲痛,但是这种悲痛却无法让人嘶声力竭地发泄出来,那种情绪隐匿在某个地方,让人无处宣泄。

言叔夏在《十年》中写到,外婆离世,弟弟为了外婆而哭泣,而她却无法哭泣,究其原因,是她日日都在日常中服丧。

“时间大于死者,已是死亡等身。我不懂得死亡,已是先明白了时间。”

这本书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十年》。十年里我做了什么?去了一个不喜欢的城市,搬四次家,和三个人分手,换了六份工作。十年里外婆死了。

言叔夏的文字里面有很多的隐喻,她用另一种方式诠释着这个世界带给她的感受,虚幻、奇妙,还有让我不解的很多东西。

这些隐喻就好像她文章中出现的那些人名,A,O,S,还有阁楼上的疯女人、秃头女高音、忧郁贝蒂等等,其中母亲和父亲对她的影响看起来颇深。

她对于母亲是恨,恨一张连无官都记不起来的脸。或许她恨母亲对父亲的评价,说他上辈子是菜店查某;或许她恨母亲总是开玩笑说她不像是自己生的,因为她生下来就很白;或许她恨母亲说妹妹是因为意外才生下来的。

可是言叔夏文章中的父亲却温柔了许多,把他比喻成海神波塞冬,就连自己开始写文章也是因为父亲当初的一句话,“长大以后,要不要当小说家。”

即便是到最后母亲和母亲的脸已经模糊,言叔夏文字中对于两个人的情感都是强烈而有所区别的。

说实话, 我不太能读懂言叔夏的文字,从《没有的生活》开始,我就在找一种平衡,来让自己尽量靠近作者的文字。

读言叔夏文字的时候需要静下心来,认真品读,甚至还需要反复阅读,或许才能体会到她文字下面的涵义。

但是无论懂与不懂,都不能阻挡我继续阅读的心,因为有一种力量,越是痛苦,越想靠近。可能这就是内心一种叛逆的银子在作祟吧!

不过我希望有一天,我能读懂言叔夏,看透她哀伤的背后是如何努力挣脱向上的。

摘录:

佛洛依德如是说:如果有的话,书写的原初场景,最先最先的开始,就是背叛。S总是说,人与人只是关系与关系。亲人关系。情侣关系。工作关系。朋友关系。夫妻关系。买卖关系。一夜睡眠关系。~我无可反驳甚至不要反驳,世界的本质原本就没有意义,但我们不给它意义就会失去自己,就会消失,就会不见,勉强留着也站不住脚,毕竟连脚都不一定为我们所有。

  《白马走过天亮》读后感(十):《白马走过天亮》——将伤痛如诗一般写下,剩下的便是独立和坚强

  

每个人都会在某一个天亮之前,告别敏感与脆弱的年少时光。无可避免地,一夜长大。

——言叔夏

言叔夏是一位充满灵性的女子,她将情感抒于笔下,字字吹抵内心的柔软。这本书是我今年读到的第二本言叔夏的作品,上一本读到的是《没有的生活》,书写的关于家庭、故乡、他城与自我。而这一本《白马走过天亮》是她上一部作品,书写了每个女孩生命中的青春感悟。

《白马走过天亮》全书分为“雾路”、“无风带”、“光年”三辑,收录了《十年》、《白马走过天亮》、《袋虫》、《尺八痴人》等散文,蕴含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成长。

这样一个单薄的女子,却用与众不同的笔触打动我们的心。她喜欢她那小小的光线很暗的房间,喜欢四面墙壁紧紧包围的感觉,喜欢那一种令人怀念的气息。那样的密闭的空间带给她的会是什么呢?是一种封闭的观感,还是心底那曾经缺失的温柔相对。如果将房间当作亲人,如果房间的一切都会带来一种安全感,如果有着袋状的灰白色外壳的衣蛾的虫蛹都会带来太多的思考与矛盾,那么是否能从字里行间里品味出这房间对于她的意义,那不仅仅是停留的避风港,那样深刻的依赖与爱恋,让人更加心疼她的孤独与坚韧,尽管她从未提及,也未曾因此而低落,却让我们格外的心疼。

“对书写者来说,纵使不幸也是一种赠予。”说的没错,但这赠予总归会让生命的那首歌带着些沉重音调吧。当我们翻开这本书,就会发现文字里有太多她的回忆,有海水、沙滩、睡眠的灯塔、翘古诗课去的北滨海岸、午后长浪带来的归港的船。还有那些亲近过的人,望着大海,回过头流着泪,说“好想,好想跳下去”的母亲;在不快乐的婚姻中,渐渐衰老的母亲;在上午十点的房间里,看着录像带中美国西部杳无人迹的沙漠的母亲;因父亲失踪后每天哭着吃药的母亲……当然,还有她自己,那个经历了,长大了的女孩;那个习惯一个人回家,在孤独的距离和风景中,看沿途的一切的女孩;那个听着电视里《白天不懂夜的黑》、《为你我受冷风吹》痛苦的女孩;那个习惯在黑夜的房间中衣服和书籍将她包围的女孩。当她在一个小桌上,在一个个平常的夜晚,记录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她就告别了多愁、软弱的自己,成为一个坚硬无比的人。那些许久之前的敏感与脆弱,也都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成她最坚硬的盔甲。

那些生活中经历的苦痛,是生命里承受的重量,当她将难以言喻的生命体悟娓娓道出,当她直面那些曾经的脆弱与恐惧,那些落于笔下的文字都带着纯粹、倔强、勇敢的力量,催促我们一路向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