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逃避》经典读后感有感
《习惯逃避》是一本由李国翠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习惯逃避》读后感(一):短评
作者有着多年心理治疗经验,所以相比于学术型作者,书本内容更让人能带入自我。
书里的内容很多,如果你也是看到书名就想到自己,不妨打开看看,一定会找到让你困惑已久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对我个人而言最受用的是"如何找到行动力"、”优秀却很自卑”、“摆脱‘控制’,找回真实感受”这三篇。值得时时翻看看加强巩固。
《习惯逃避》读后感(二):《习惯逃避》: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习惯逃避》这本书的作者是李国翠,她是资深心理咨询师,知乎20万粉丝大V。“壹心理“平台深受读者认可与赞赏的专栏作者,为《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周刊》《婚姻与家庭》等多家媒体供稿。已出版《高情商心理学》。 全书共分四章,30个小节 作者分别从别做那只逃避的鸵鸟、走出自我设限的牢笼、最好的关系,是亲近地保持距离、向内看的人,才是清醒的四个方面,讲述了我们每个人如何从自我逃避,不解决问题,继而进入习惯性逃避的深渊。 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的性格及很多习惯都来自于父母。 孩子受父母的影响,因为父母一直处于低自尊的评价,不让孩子出现一点违背自己意愿的情况,这样就是不乖,不尊重自己。 久而久之,让他们觉得不应该跟别人发生冲突与矛盾,一旦发生了,也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 但同时心里又很纠结,觉得自己付出了这么多,别人却不领情。 而逃避冲突并不会解决冲突,反而会引来更严重的内心冲突,最终导致跟别人发生冲突。 因为如果你不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要把情绪跟意见分离开来,心平气和地表达意见。 所有的逃避都是对自我的逃避,所有的不清楚都是对自我认识的不清楚。 你越能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你的意见越能被大家所接受,你也越能受到大家的尊重。 害怕失败的人,从一开始就输了。 面对自己喜欢的事物时,每个人会表现出不同的情绪。 有的人会迸发出积极而愉快的正面情绪,有的人却会感到紧张而焦虑,导致他们在最后关头退缩了,不敢去面对了,最终也错过了喜欢的人或事物。 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提出了成就动机理论,人类可以被划分为“避免失败”和追求成功。 面对自己喜欢的事物,受到潜意识的限制。 小时候喜欢的东西都会被没收:既然无法享受,那就趁早远离,不可能得到。 爱着父母时不被接纳:一旦靠近,就会被抛弃,被讨厌,不配得到。 父母对他的犯错行为很难谅解:对犯错产生恐惧心理,宁肯不做,也不能犯错。 周围的环境,限制性信念:选择认命,要活出不设限的人生 你选择相信什么,你就有可能得到什么。 巴菲特:一旦你有了省钱的脑子,就不会有精力培养一个的挣钱的脑袋。所以,你穷得很稳定! 父母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让他们从小建立一种信念:只要我愿意,我努力,得到我喜欢的东西就没有那么难。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应该因为害怕失去,而选择习惯逃避,习惯不去追求。 这样的你只会越来越胆小,越来越恐惧,即使当幸福就在你面前时,你也会跟它失之交臂。 而父母更是应该给予孩子一定的信心,要不断地鼓励他,而不是约束他,不接纳他。
《习惯逃避》读后感(三):《习惯逃避》:学会由习惯逃避到刻意面对,麻烦也是能解决的
什么是防御机制?心理学家唐纳德·梅尔泽曾解释道:“一切防御机制,都是我们为逃避痛苦而对自己撒的谎。” 最近看了《习惯逃避》这本书,它在里面提到,防御机制会在我们非常脆弱,非常渺小的时候保护我们暂时活下去,但是长期使用防御机制,会使其被固化下来,成为我们遇到困难时的一种本能且唯一的反应。 然后我们就可能习惯了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就逃避,典型的“鸵鸟行为”,长此以往,不仅限制了我们生命可以延展的宽度,最终给我们带来新的痛苦。 所以,去探究自己内心里面的世界,感受一下自己是否一直在逃避什么,再然后刻意地去面对它,并且最终战胜它,成为更好的自己。 1、别做那只逃避的鸵鸟 我们一般会在什么情况下选择逃避,很简单,自己不清楚的领域,或者自己不熟悉的事情,因为处于自己的盲区里,所以会有一些的陌生感,压抑感,不想去面对它,然后就自然而然的选择逃避。 就拿现在还是很流行的“丧文化”来说,在年轻人这里很是流行,从之前的“葛优躺”图片开始,它为何能迅速抓住年轻人的心,因为它所表现出的那种无力感和颓废感。 现在人逃避社交的一种方式就是宣称自己很“宅”,宁愿把时间花在与自己的读出上面,也不愿意出去与人应酬,交流。 但是社会是一个团体社会,你不可能只待在自己的一个小空间里,凡事都需要自己想办法去面对和应对,所以要试着把自己从精神的荒漠里拯救出来,不做那只逃避的鸵鸟。 2、走出自我设限的牢笼 “拖延症”这个词语,相信都很熟悉,它是一种明明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但就是无法行动的状态。脑子里想着我应该放下手机去学习了,但还是因为手机内容过于吸引自己而无法将手机放下。 长此以往,在每次自己浪费了许多时间在不重要的事情之后,往往会觉得很懊恼、自责,但其实这种情况可能是早年与父母的关系模式的内化。 所以要找到隐藏在其背后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小时候父母没有帮助我们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亦或是他们把自身的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 所以有时问题不是出自自己身上,可能是身边人所造成的,是可以改变的,不要过早地给自己设限,而是先认识自己,然后找到自己行动力,从而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3、向内看的人,才是清醒的 生活是公平的,如果你总是抱怨,总是悲观厌世,命运就一定会如你所愿,最终给你一个惨淡的下场。 一个人在生活中,如果总是喜欢抱怨,这会对于现有的工作总是不满,然后觉得“跳槽改变人生”,然后不停换工作,换来的终究只是各种麻烦。 或者总是觉得身边的人怎样怎样不好,周围的环境怎样的差劲,才会让现在的自己还是一事无成。 我们在抱怨的时候,一是让自己的自尊心避免受到威胁,二是觉得自己可以不用承担责任,可以求个心安理得。 但是只有看到自己心灵被伤害的部分,自己脆弱的部分,去接纳它们,允许自己可以以另外一种方式发泄出来,而不是以伤害他人的抱怨来解决问题。 只有了解自己,与自己和解,学会关心自己、爱自己,才能越快从悲伤中走出来,然后获得成长,变得更加坚强,避免让自己陷入习惯逃避的地步。 习惯逃避的你,必须明白一个道理:麻烦不会因为你暂时逃避而凭空消失,只有学会刻意面对,你才能打开彻底明亮的人生。 《习惯逃避》是由李国翠所著,她进入心理学领域已有18年之余,她认为生活中,我们习惯用“逃避”的方式处理问题,但麻烦不会因为我们暂时的逃避而凭空消失,因而她在此书中带领我们从“习惯逃避”走向“刻意面对”,给我们呈现了一个重新打开世界的过程。
《习惯逃避》读后感(四):公眾號文集系列:《習慣逃避》
> 优点:口语化表述,门槛低。在子女教育方面有启发性(尽管我还么得npy)
>中立:弗洛伊德理论的色彩很浓郁;目录设置有些…奇怪?每一个part之下包含的心理问题,有些类型区别还蛮大的;
> 缺点:学术性欠缺,没有参考文献;缺乏生理层面的分析;预设每个人都能自如地掌控自己的认知模式;部分章节政策建议部分之间有些矛盾;
作为公众号文章还可,出版成书就有些次了。
低自尊即自我价值感低,把别人的评价看得很重要……在低自尊家庭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把父母低自尊的评价纳入自己的评价体系里,认为与人发生冲突是件风险极大的事……这类父母内心会产生许多纠结与怨恨——认为自己付出了很多,但别人并不领情。——引自 PART 1 别做那只逃避的鸵鸟表达意见时需要注意抽离出情绪。
两种成就动机:避免失败和追求成功,前者的能量向内聚敛,过的是一种防御感的生活,后者能量向外扩张、锐意进取;
阻碍人进取的潜在原因:我不配(成长过程中可能经常收到贬低)、我不可能(无力感)、我不能失败、我很难做到(限制性信念);
缺乏自我表达和为人际和谐关系忍气吞声者被称为C(cancer)型人格。
除非关系本身是剥削性的,个体表达正常的诉求与自身感受并不会伤害别人或导致关系受损。
关于L‘Amour,极度缺乏安全感者在欣喜之外还有恐惧,后者将启动个体的防御机制,使其在爱情过程中表现得摇摆不定,一会儿渴望、一会儿拒绝。对此,不离不弃是最佳良药,但是具体实现往往很困难。
(插播感言:在教育子女时且不可妄图一蹴而就、施加各种直接露骨的批评。) ——过度批评、指手画脚
cynical person?
self-control ?
P32 p120似乎有些迷惑的controversy
归因大多与专制型家庭有关,且围绕亲子关系展开(字里行间都是Freud),而这又是最能引起中国人共鸣的一点。
REAL SKIMMING READING
《习惯逃避》读后感(五):达芙妮:关于新书的自序《习惯逃避:你在害怕什么》
不知不觉间,我进入心理学这个领域已经18年了。与18年前相比,现在我的很多个性特征早已悄然发生了积极的变化。细想来,这些变化无不与我逐渐能够正视自己、越来越少地使用逃避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关。
当年的我性格怯懦,心理承受能力极差,因此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我总会刻意逃避,这当然也与我的原生家庭的影响有关。总之,因为心理素质一直不是很好,而且多愁善感,所以我在同学中间甚至得了一个“林黛玉”的绰号。可想而知,当时的我有多么脆弱不堪。
幸运的是,这些年来在不断学习心理学知识的过程中,我的个性终于得以改变,我切实感受到了自己心理成长带来的变化。我逐渐无惧困难,而且能够直面并解决困难,从心底升腾起一种踏实、坦荡的成就感。
我开始相信,其实很多问题从来都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可怕,很多时候是我们对困难的恐惧情绪让我们裹足不前——我们被想象中的恐惧打败了。
当我从一个心理学的学习者变成一个心理学的临床咨询医生后,每天都要接待大量被生活问题困扰的人。他们中的很多人的问题,跟我当初的困惑极其相似。
约翰·多恩说过:“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
人类的痛苦也是相通的。很多年前,弗洛伊德就把人类痛苦的机制揭示出来,并归纳总结为一种客观规律,并为其命名为“防御机制”。
什么是防御机制?心理学家唐纳德·梅尔泽对此有一句通俗而又简短的解释:“一切防御机制,都是我们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谎。”
人类生命的主题,大多都与痛苦及挑战有关。人类会本能地启用防御机制去防御痛苦,尤其是当我们非常脆弱、非常渺小的时候。防御机制可以保护我们暂时活下去,但是长期使用防御机制的后果就是,防御机制会被固化下来,成为我们遇到困难时的一种本能且唯一的反应。这会大大限制我们生命可以延展的宽度,最终给我们带来新的痛苦。
我们通常讲的“了解自己”,很大程度上就是要了解自己的防御机制,了解自己当初回避了怎样的痛苦、麻烦、挑战,然后再去尝试面对自己曾经一味回避的东西,消除旧有模式,让自己回到可以自由选择的状态里。
当然,一个人不可能完全没有任何防御机制,而且防御机制并不都是消极的。但如果它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困扰,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停下来感受一下:
一直以来,我们是不是在逃避什么?
那些我们所逃避的东西,是不是从未真正摆脱过?
我们不如尝试去面对它们。
从习惯逃避到刻意面对,既是一种思维的转变,又是一种人生态度的转变,更是一个重新打开世界的过程。
希望这本书可以帮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习惯逃避》读后感(六):回避型人格的人在害怕什么?
回避型人格的人在害怕什么?每份工作都觉不满,寄希望于跳槽改变人生,于是不停的换工作,可麻烦,始终如影随形;总有人把你的善良当成懦弱,把你的慈悲当成迟钝,回避型人格却只是默默忍受,还安慰自己,宽容可贵;遇到挫折,总以为换个环境就能让一切变得顺利,可挫折还在下一个路口,悄悄等着你。
回避型人格会采取回避的方式面对许多问题,最后问题越拖越严重,人际关系出现问题。而这本书是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良自助手册。
作者是一位心理学咨询师,具有五年心理咨询经验,从业经历咨询时长超6500小时的。本书对这种人格障碍进行系统的,详细的分析和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这本书分成了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别做那只逃避的鸵鸟;第二个部分是走出自我设限的牢笼;第三个部分是最好的关系,是亲近的保持距离;第四个关系是向内看的人才是清醒的。每一部分的每一篇的题目非常准确的,就是非常准确和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回避型人格更细小的一些问题,比如说“你不断退却让对方得寸进尺的问题、渴望交流却习惯被动沉默的问题、缺乏行动力的问题”为什么总觉得自己不配被爱”等,都是一些非常戳中人们痛点,书中有那个问题的分析,还有调整心态的,还有方法论的部分,这本书的内容是非常的全的。
每一篇里面一般分成了3到5部分,前几个部分都是分析问题,说明原因还有危害,然后最后一部分大部分都是方法论,就是教你怎么样克服这种障碍,从心理调节和行动方面来让你克服这种障碍,我觉得最后一部分是最有用的,也是本书的一个精华部分,可以好好的看一看方法论的部分,会有启发。
读书的时候还是能感觉到作者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是专业的嗯。分析方法大部分都是用弗洛伊德的分析方法,就是追溯到原生家庭:你会产生这样的问题是由于你的原生家庭对你所造成的一种伤害,从弗洛伊德这种原生家庭这个角度分析的比较多。
有些话也能给人一定的启示警醒,这本书通过分析如何客服回避型心理障碍,然后帮自己走出自卑,树立自信,从而让自己变成一个成熟的人,读完书以后还是能收到许多的启示和思维方式的改变。
这本书的逻辑就是在第一部分别做那只逃避的鸵鸟告诉你这样逃避问题所带来的威危害逃避问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并且会让你得不到你想要的东西。
第二部分呢是让你怎样改变的。比如说如何找到行动力,如何摆脱自卑,如何调整思维。
第三部分呢是讲的这种回避型人格钟怎样处理与他人的人际关系,比如说怎样不构建变扭的关系。怎样应对人际关系中的重伤然后怎样?树立和他人的边界感,还有怎样应对欺软怕硬的人,
第四部分就是升华。刚才提到的东西都是外在的,最重要的是人的内在,向内看的人才是清醒的。然后就是从思维和态度上调整自己,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少发脾气,不抱怨,自爱。然后最后达到不回避人际关系,不回避自己的缺点,不回避自己的情绪这一种状态,进行人格自救,不再那样的焦虑和害怕。总而言之,是一本从心理学角度帮助有回避型障碍的人了解自己,拯救自己的自助手册。
《习惯逃避》读后感(七):《习惯逃避》我们到底在害怕什么呢?
《习惯逃避》这本书,看似入封面上所说,这是一本回避型人格的自救手册,但深读之后,缺发现远远不止如此。 第一部分“别做那只逃避的鸵鸟”中,第一个小章节直击人心,让人不由得去思考。 ——你解决不了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这本书从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点切入,比如,你是否在表达意见时害怕与别人发生冲突? 而这种逃避性的行为,会让你站在群体中丧失表达的意见,就如同被边缘化、无价值化。 先是开篇切入人的痛点,逻辑性的分析之后,预料或推测出相应的结局。 之后,从我们可能会选择的方式中,窥见逃避后的结局。 从而更深层次的阐述,问题的根源所在。 这本书通读下来,发现不仅仅讲的是我们的“个人逃避”,更是抓准了“逃避”背后的原因——父母以及家庭。 这是一本关于个人心理分析,原生家庭和父母的教育,以及个人如何更好成长的书籍。 第1个部分——别做那只逃避的鸵鸟。 这是我们内心的自我剖析,让我们勇于面对现实的生活。 第2个部分——走出自我设限的牢笼。 这是更深层次的原生家庭对于个人的影响,我们不是不想努力,不是生来便自卑,我们配得上一切美好的东西,所以不要轻易给自己设限。 第3个部分——最好的关系,是亲近地保持距离。 如果说家庭的氛围是一个人性格的缩影,那么在这种氛围里成长的孩子,是很难处理好和身边人的人际关系。 从小而养成的自卑、敏感,或是缺乏安全感,都会成为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一种阻碍。 我们该怎么做?其中又包含着什么样的心理学知识?到底如何才能做得好? 这本《习惯逃避》一书中,都有你想要的答案。 因为这不是一本用着生涩难懂的字来讲大道理的书,而是深层的剖析背后隐藏的原因后,让我们的思维上更加开阔。 第4个部分——向内开的人,才是清醒的。 我们会逐渐的发现,现实世界和自己所想的存在一定差距,而这种差距,很容易让我们陷入思维的怪圈。 “他怎么会这样?” “领导不应该那么虚伪。” “孩子应该好好学习。” “朋友不应该自恋。” 但这些都是我们站在个人立场上的想法,别人怎么做,是别人的自由。 你们为什么会说出这种的话,那是因为别人的自由伤害了自己。 这是属于自己一种向外的思维扩展,站在制高点来要求别人。 可一旦我们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便会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及后果。 这就是一个人能否向内看到自己的问题,从而积极的去面对调节生活,达到和平共处的一种境界。 相信每一个读这本书的人都会有所收获,不管是从个人独处,还是工作生活以及人际关系方面,都会有所启发。 作者李国翠七年学院心理学学习经验,资深心理咨询师,知乎20万粉丝的大微,用着他的学习和经历帮助着读者。 愿我们读的每一本书,都有所收获。 一本好书,《习惯逃避》值得一读再读。
《习惯逃避》读后感(八):习惯逃避:你在害怕什么
拿破仑说:“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市的将军更伟大”。
学会积极地去面对困难,与逃避者相比更加有战胜自己的自信心。
人类生命的主题,大多与痛苦与挑战有关。人类会本能地启用防御机制去防御痛苦。
长期以久这种行为就会形成习惯性的逃避,害怕沟通,害怕失败,甚至是与人接触,在自己狭小的圈子里独自前行。这都成为了很多现代人的一种普遍的现象。
《习惯逃避》的作者——李国翠,是一名从业18年的资深心理咨询师,她在认识行为治疗、精神分析和家庭治疗方面非常有经验,这本书是回避型人格的自救手册。
习惯性的逃避行为,在每个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摆在眼前的安排,明明可以花1个小时做完。
但在现实中往往有时需要拖延几个小时或者更久,才会去面对解决。
其实人生就是一场修行,越是逃避的人,越容易活在挫败的生活里。只有放下对失败的恐惧,破除潜意识里面的限制性信念,才有机会可以成功。
生活中有很多人有这样的困惑,从各方面来看自己明明很优秀了,却有时依然会感到自卑。
比如就读于国内名牌学校颜值出众,但是不自信,年薪超过大部分同龄人有房有车,但是心理却没有一丝轻快,工作做的很好时常也获得奖励,但是内心却经常不安,总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
深陷自卑情结的人,缺乏的往往是自信心,真正决定自信的是他的核心自我。
自卑的人之所以自卑,是因为他们在内心无法做到完全的接纳自我,而有时经常性地质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像他人一样的优秀完美。
正是因为不能自我接纳,导致很多人认为自信是需要条件的,不允许自己在某些方面落后于人。
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勇敢的面对自己,重塑自己建立自我认知的客观评价系统,才能走出自卑深渊。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提高自我认识的标准,就是更新自己的价值判断。摆脱懒惰思维,适当给自己鼓励,不断去提高自己不足的地方。
学会反思很重要,吸取不足,梳理自己的优点。慢慢地把自己自信的心态提高上来,自卑自然就会逐渐地被抛出脑后。
这本书里面作者也指出学会控制情绪,是我们一生都在学习的必修课,那些在生活中特别容易情绪化的人,往往会给人际关系带来很大的麻烦。
而懂得控制情绪的高手,能不动声色地完成一场情绪控制大战,对于处理人情世故方面更加的冷静沉着。
有一种观点认为,一个人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就控制不了自己的人生。
其实也是在侧面的反映管理情绪对自己是有很大的帮助的,试想谁愿意天天跟一个情绪化非常严重的人交往呢。
从习惯逃避到刻意面对,既是一种思维的转变,又是一种人生态度的转变,更是一个重新打开世界的过程。
如果你平时也有拖延习惯性逃避的行为,那是在潜意识的防御性回避,建议你不妨读下这本书,在书中也可以找到自己的答案。
《习惯逃避》读后感(九):《习惯逃避》:你可以宅一阵子,但不能丧一辈子
你是不是经常在抱怨生活的不公、工作的不容易、家庭的不幸福。你是不是每天都感觉自己很累,人生都没有意义。你是不是越来越喜欢逃避,越来越习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如果你有上述症状,我觉得你该看一下李果翠老师的《习惯逃避》这本书了。
作为资深心理咨询师,知乎大V,她有着7年学院心理学学习经历,5年心理咨询从业经历,咨询时长达6500小时。在这本书中,她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地向我们分析了习惯逃避的深层根源,从而让我们找到内心深处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1、 当你害怕与人发生冲突时,冲突非但不会消失,反而会更多;你越逃避冲突,冲突来得越快。
生活中总有一些和事佬,凡事都是“好好好”“行行行”,面对冲突,总选择示弱、逃避,以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但有些冲突如果不解决,反而会越来越严重,直到一发而不可收。其实面对冲突时,我们更需要勇敢、冷静,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才是真正地解决问题。
2、 人生是一场修行,越害怕失败的人,越容易活在挫败中,只有放下对失败的恐惧,破除潜意识里的信念,才有机会获得成功。
身边有个朋友,本来各方面条件都很优越,但如今40多岁依然没有男朋友。因为她总是害怕失败,每一次面对恋情时,她总是自卑,觉得自己配不上对方。
当对方主动时,她总是找各种理由回避。久而久之,身边连给他介绍男朋友的人都没了。
如果她懂得放下恐惧,放下潜意识里的自卑,相信一定会迎来美好的爱情。
3.生活不是战场,而是一段时光。
看到这段话时,我突然感觉自己每天生活在战场之中,跟老公每天为了鸡毛蒜皮的事情斤斤计较,跟孩子每天刀枪舌剑,结果不仅夫妻关系紧张,和孩子的关系更为紧张。
人到中年,读到文中这句时,才如梦初醒。生活本是一段旅程,是一段美好的时光,等着我们去细细体会,慢慢欣赏。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为什么我们总是抓着那些问题,迟迟不肯松开呢?
4、谁天生是害羞、忸怩的呢?不过是遭遇过无数次否定,不得已选择通过退缩进行自我保护罢了。
读到这句话时,我突然明白曾经的羞涩,曾经的逃避都是一种被多次否定后的自我保护。这一刻,我才真正懂得别人的否定可以让你自卑,但唯有相信自己,超越自我,才能更清醒地照见自己的内心,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无坚不摧。
好久没有读到如此让我心动的书了,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说,从习惯逃避到刻意面对,既是一种思维的转变,又是一种人生态度的转变,更是一个重新打开世界的过程。希望这本书可以帮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如果你想成为更好的自己,请读一下这本书,相信你找个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习惯逃避》读后感(十):《爱情来了你在害怕什么?》
大学刚毕业时婷婷来到义乌上班,天真烂漫的她长得乖巧甜美,不过来自农村的她非常质朴和纯洁,虽然身边的追求者很多,但她从未恋爱过,都是理智地保持距离。
在朋友的介绍下她认识了亮子,经过了解后她觉得亮子的性格和她很像,于是就接受了亮子的追求。
两人在一起两年后,开始准备见家长谈婚论嫁了,这时婷婷才知道一向节约俭朴的亮子竟然是个富二代,他为了不让婷婷有压力,一直都租房住,放弃了父亲安排的工作在一家小公司做个文职,也没有接受父亲在经济上的帮助。
这下婷婷傻眼了,一直以来她对富二代都有偏见,身边那些非富即贵的追求者一概拒绝,她一直以为亮子和她一样是个普通的打工仔,为人踏实上进,身上一点看不出富二代的骄气。
他们的恋情毫不意外的遭到了亮子父母的反对,即便亮子苦苦挽留婷婷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分手。
婷婷在面对追求者时总有一种“富二代勿近”的气场。看了《习惯逃避:你在害怕什么》这本书后才知道这是她内心对自己家境的一种回避,她在害怕自己的家境配不上对方从而失去爱情。这也是长相甜美工作优秀的她却迟迟不敢进入爱情的原因。
2
《习惯逃避:你在害怕什么》的作者——李国翠,是一名从业18年的资深心理咨询师,她在认识行为治疗、精神分析和家庭治疗方面非常有经验,这本书是回避型人格的自救手册。
书中《当爱情来临时,你在害怕什么》分析了有爱情障碍的一类人,这类人总是不能和心仪的人建立亲密关系,往往退而求其次选择了另外的人结婚。
还有一类是经常陷入多角恋的感情模式里,这也是在逃避真正的亲密关系的行为。还有些女孩子看上去特别清高、孤傲,一副不食人间烟火、遗世独立的样子,其实她们需要的也是别人隔着一段距离来爱她们。
上面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无法近距离地袒露真实的自我。她们体内有两个自我,一个是真实的、虚弱的自我,另一个是虚假的、强硬的自我。外界激活的都是她们虚假的自我。
这些异性对她们的迷恋,一方面满足了她们的虚荣心,另一方面又让她们产生深深的恐惧感,因为她们在潜意识里总是提醒自己,自己根本不是这样的人,于是,她们和你谈恋爱总是隔着一段距离,而不是与你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
最深处的原因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在面对爱情时除了感受到欣喜还容易产生恐惧情绪,这种恐惧会让她们启动自己的防御机制,依靠假我来保护自己。
而容易陷入多角恋情的女孩深挖她的情感会发现这是她们童年时期对母亲那种又爱又恨的复杂情感的重现。
3
如果你的爱人总是以伤害你的方式来表达她的爱,那么她就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帮助她最好的方式就是给她提供安全感,在她表现出各种看起来不可理喻的行为时依然选择爱她,就是对她内心最好的修复。
婷婷其实内心非常爱亮子,她虽然主动提出分手,但她内心是希望亮子挽留她的,但是由于她一次次地提分手,一次次地伤害亮子,辜负他的深情,最终亮子以为她真的不爱他了,最后亮子选择放手。
后来亮子很快就和父母安排的对象结婚了,但是婷婷还是孑然一身,她心里放不下亮子,偷偷地跑回去给他送匿名礼物,每天进他的社交平台看照片。
最后婷婷过了30岁才匆匆忙忙找了一个不那么爱的人结婚,不过她过得并不幸福,总是拿老公和亮子对比,所以经常看老公不顺眼争吵。
4
当你一直在考验爱情,意味着你的潜意识里不相信爱情,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你要思考几个问题:
你的内心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假设?
你的内心为什么会有考验爱情的需求?
这里面包含的是你未被处理的心理创伤,你不敢做真正的自我,当爱情来临你首先要接纳真正的自己,才能与别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除了爱情《习惯逃避:你在害怕什么》这本书还有对社交恐惧的分析,作者通过现象看本质,让你从源头了解自己行为背后潜藏的心理问题,然后治愈自己。
这本书可以帮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