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给少年的科幻经典·沉船岛》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给少年的科幻经典·沉船岛》读后感100字

2021-02-04 03:30: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给少年的科幻经典·沉船岛》读后感100字

  《给少年的科幻经典·沉船岛》是一本由杨鹏 等/著著作,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少年的科幻经典·沉船岛》读后感(一):从小拥有宇宙观,应对未来不会慌 ——《给少年的科幻经典》

  

“我国说部,若言情谈故刺时志怪者,架栋汗牛,而独于科学小说,乃如麟角。智识荒隘,此实一端。格苟欲弥今日译界之缺点,导中国人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1903年,鲁迅先生将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译介到中国时,曾在序言中这样写道。

(鲁迅先生最早翻译的科幻小说 图源:网络)

科幻小说作为一种类型文学,其实是人类与自然建立独特关系的一种文学。科学的精神是科幻小说的本质内核,而科学精神的培养,则越早越好。

如何定义科幻小说?

什么叫科幻小说?“科幻小说”这个词是由西方语言翻译过来的,原本这种文体被称为“科学小说”,之所以将其本土化为“科幻”二字,是因为它带有科学虚构性,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科普小说。科学、幻想、小说,三种元素缺一不可,它们共同构成了科幻小说的内核。 西方古典文学中就有非常非常多的想象力元素,像《格列佛游记》这样的经典作品比比皆是。正是在这样充满想象力的文学创作土壤上,才长出了科幻小说这样的一颗“明珠”。

(《格列佛游记》 图源:网络)

科幻小说中的科学幻想绝不仅仅是凭空捏造的天马行空,它往往还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以现有的科技水平为基石,大胆创想出将来世界、未来科技的状况,“脑洞大开”与“具体生动”牢牢地锁在一起,这便是优秀的科幻小说啦。

科幻小说在中国

鲁迅先生认为“文艺是可以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科幻小说是国外的创造,而善于写“言情谈故刺时志怪”类小说的中国人当时欠缺的正是西方文学届热情追逐的科学精神。在鲁迅先生和梁启超先生的大力推广下,科幻小说在中国开始了蓬勃的发展之路……

新中国的成立之后,科幻小说在中国的发展开始迎来转折——除了一以贯之的科普文学气质,科幻小说越来越多地与少儿文学相结合。科幻小说的读者成功对准了最需要培养科学精神、质疑精神的群体——青少年。

(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 图源:网络)

新时期的中国科幻文学开始了非常多元的发展时期,我们目前熟知的科幻圈大作家刘慈欣、韩松、何夕、姚海军、王晋康、星河等都迎来了科幻创作的黄金时期。

《流浪地球》掀起的“科幻热”

国外科幻作家的经典作品被搬上荧屏的不在少数,似乎是电影改编产业圈的常规操作,就在2019年年初,中国也出现了《流浪地球》这样成功的改编电影,科幻小说爱好者们高呼“中国科幻元年”之后,国内科幻小说的生存状况却不见显著改善。

(电影《流浪地球》海报 图源:网络)

这与普罗大众对科幻小说的偏见有关,很多人到今天还在抱着“学习科学知识点”的期待去翻开科幻小说,这种期待不能说不对,但明显是不全面的。

科学知识是我们从小就该努力去汲取的源泉,但比起课本上刻板的知识点,也许想象力才更加不可或缺。孩子们从小接触有想象力、有创造性的作品,他们才能在成长的路上不恐惧,才能勇敢地说出自己的创意,对未来,他们才能更加从容地去迎接和挑战。这就是科幻小说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从小拥有宇宙观,应对未来不会慌。

从小拥有宇宙观,应对未来不会慌

青少年时期是阅读科幻小说的最佳时期,这个时候,孩子们不至于小到无法理解一个完整的故事,也没有大到对世界有了“工整规范”的刻板印象,正是该给他们插上想象力这双翅膀的好时候!

(《给少年的中外科幻经典》实拍图)

这一次,我们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科幻名家们办了个盛大的“聚会”,精选了最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中外名家的经典科幻,为孩子送上他们的专属礼物——《给少年的科幻经典》。

这套经典科幻丛书不仅收录了中国少年科幻领军人物杨鹏、中国科幻“四大天王”韩松、王晋康、何夕、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长吴岩等国内优秀科幻小说家的作品,也囊括了“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世界科幻三巨头”阿瑟·克拉克、艾萨克·阿西莫夫、罗伯特·海因莱茵等世界级科幻大师的经典。

从小阅读科幻小说的孩子,面对未来,一定会多一份勇气与坚定。这也是我们出版这套科幻丛书的初衷。

(《给少年的中外科幻经典》实拍图)

我们用这套诚意满满的《给少年的科幻经典》为中国的孩子献上最真诚的祝福。希望你们的内心辽阔,祝你们的脚步坚定,愿你们的精神炽热。

  《给少年的科幻经典·沉船岛》读后感(二):能够想象出不存在的东西,是孩子独一无二的竞争力

  

科幻小说激发未知潜能

写出了孩子们喜爱的《海底两万里》和《八十天环游地球》的“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曾说过:敢于想象才能成就伟大!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提出:人类之所以成为地球万物的主宰,就是因为他们“能够想象出不存在的东西。”

纵观古今,想象力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助推剂。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寻找和培养想象力呢?一个好的方法是阅读科幻小说。被人们称为“硅谷钢铁侠”的美国“科技狂人”埃隆·马斯克曾说过:正是经典科幻小说激发自己探索未知!科幻激发了马斯克的想象力,鼓励他探索未知领域,于是才有了特斯拉和造火箭的神话。

埃隆·马斯克 图片来源:网络

科幻是什么?科幻是科学与幻想的结合体,是认知和审美的综合体。科幻可以为人的思维插上想象力的翅膀,从而改造世界。科幻小说关注的主题如生物科技、基因编辑、人工智能、星际旅行、宇宙探秘、星球大战等,有的在今天已经成为了现实,有的继续引领我们关注人类未来的命运。阅读科幻作品,激发我们向未知探索,同时也审视自身,规避风险。

孩子读科幻不能晚于11岁

一些家长认为给孩子看科幻作品是不是太早了?其实不然。

“世界科幻小说三巨头”之一阿西莫夫曾说过:“儿童应尽早阅读科幻作品,不能晚于11岁。”

首先,给孩子看科幻是为了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科幻的种子,给他们最初的科幻启蒙。“雨果奖”得主刘慈欣从小就完成了科幻启蒙,那时他看儒勒·凡尔纳的《地心游记》《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及一些前苏联的科幻文学作品,“这些尘封在床下的书籍,给我的童年生活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的想象飞出了乡村,飞出了中国,甚至飞出了太阳系。”

刘慈欣 图片来源:网络

其次,给孩子看科幻可以帮助孩子树立科学的宇宙观,所谓“从小拥有宇宙观,应对未来不会慌”。科幻作家吴岩曾指出:“科幻是伴随着科技而来的,科幻代表了未来的方向,代表了一种独立的审美和哲学思考,通过阅读科幻,孩子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现实,迎接未来。”

最后,孩子看科幻还有一个重要的优势,那就是他们那天马行空、好奇心十足的特性与科幻是非常契合的。科幻之所以被孩子喜欢,就是因为孩子的世界本就充满幻想,他们眼中的世界与我们是不一样的,大人的思维方式大多都已固守,形成了所谓的逻辑思维,考虑问题也受到一定束缚和限制,而小孩子的思维方式还没有定性,他们对大千世界充满好奇,科幻的魅力能与他们产生共鸣。

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科幻启蒙,通过阅读科幻作品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宇宙观,也满足他们心灵深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的阅读需要。

少年读科幻,应从阅读经典作品开始

经典的科幻作品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少年读科幻,就应该选择读经典科幻。杨鹏也说过:少年读科幻,应从经典名家作品开始。为了留住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杨鹏除了自己勤奋创作科幻小说,也从中外科幻作品里精选出那些内容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作品,集结成“给少年的科幻经典”。这套书涵盖了包括杨鹏自己在内的30位作家的59篇小说,可以用来作为青少年科幻阅读的入门书。

杨鹏精选“给少年的经典科幻”

单册分别为《与火星人同行》《月球救援》《飞向半人马星座》《哭泣的机器人》《时空军团》《沉船岛》。从书名上就可以看出这套书涵盖了各种青少年感兴趣的科幻主题:人工智能、末日危机、星际迷航、外星种族、宇宙探索、时空穿梭等。

《与火星人同行》是描绘火星与火星人的典范之作,它的作者斯坦利·G.温鲍姆也因此被列为世界级科幻大师之一。温鲍姆对火星人独特的想象,让读者相信火星人特威尔是一位真正可信的非人类角色。《月球救援》获1992年“雨果奖”,小说除了展现人类顽强的生存意志外,更让人着迷的是它对月球景观的描写让人身临其境,好像作者本人到过月球一般。《哭泣的机器人》获2004年“雨果奖提名奖”,故事虚构了一个有感情的机器人,引发小读者思考关于人工智能的未来。《飞向半人马星座》作者获“1996年星云奖大师奖”,他在故事里构建了人类飞出太阳系的宏伟设想,还提出独身太阳、量子突变周期等新颖的科学理念。《时空军团》获“2004年雨果奖”,这篇关于时空穿梭的经典小说引发小读者思考平行宇宙、平行空间等理念。《沉船岛》是苏联科幻大师别利亚耶夫解释“百慕大三角”之谜的故事,作者将科学与想象结合在一起,构想出神秘的 “沉船岛”。

“给少年的经典科幻”篇目所获奖项

这套书作者阵容也很强大。有“世界科幻三巨头”:阿西莫夫、阿瑟·克拉克、罗伯特·海因莱因;“科幻小说之父”:威尔斯、凡尔纳;中国少年科幻小说领军人物杨鹏;银河奖得主、科幻作家:何夕、王晋康、韩松、吴岩、陈楸帆、拉拉、夏笳等。

多篇小说被改编为科幻电影,经典的科幻作品总是被反复演绎,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根据“给少年的科幻经典”里的小说改编成的电影

如果你还是一个非科幻迷,如果你还没有读过科幻作品,刘慈欣的一段话或许能感动你,他曾在《朗读者》节目中谈到科幻作品的魅力:地球就像一座大楼地下室储藏间里一个火柴盒,太阳系就是地下室,银河系就是大楼,而宇宙就是北京这个大城市。科幻作家所做的工作,就是向火柴盒里的人们,介绍火柴盒外面的广阔世界,让大部分人从封闭空间中突围出来,从而在思想上获得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它能激励一些人去想办法打开那扇封闭的大门。

  《给少年的科幻经典·沉船岛》读后感(三):当科幻开始入侵现实,我们如何教孩子应对未来?

  

“科幻元年”,科幻开始入侵现实

2020年在众多科幻小说中被定义为“科幻元年”,“人类利用基因技术复制人来为自己工作”“撒旦基因开启”“人造人开始入侵地球”……这个曾经看似很遥远的年份,带着浓重的科幻气息来临了。回望2020年已经逝去的这半年,澳大利亚山火、亚马逊森林火灾、菲律宾火山喷发;新冠肺炎疫情、美国神秘流感、南美洲登革热疫情;日本海啸、美国海域强震;西班牙暴雪、加拿大“炸弹气旋”极端气候、东非蝗灾、中国南方洪灾……科幻是否开始入侵现实世界?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数据,图源:网络

《湿婆之舞》中写到埃博病毒将人类逼到了南极洲,《潮啸如枪》展开了一幅末日大潮的图景,《伪人算法》预测未来世界中绝大多数是伪人,《日本沉没》更是预测日本即将在地震和海啸中沉没……这些都不是杞人忧天,我们曾经以为只会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的一幕幕,仿佛即将真实地发生在眼前。

突如其来的灾难会让人措手不及,飞速发展的科技也是如此。5g通信、无人驾驶汽车、可穿戴设备、增强现实技术……未来充满变数,这对人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作为家长,应该怎样教孩子应对未来?

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建议各位家长给孩子读读科幻小说。

刘慈欣认为科幻小说“能让孩子在年幼时,就感到宇宙有多么广阔,生命进化有多么曲折,而科学是多么的奇妙动人”。自民国时期以来,就有鲁迅、梁启超等文学大家开始译介国外科幻小说,近年来科幻小说更是进入中小学的语文考题,科幻小说的地位不言而喻。

“给少年的科幻经典”系列插图

为什么读科幻小说有助于孩子应对未来?

科幻小说大多具有预言功能。凡尔纳预言了阿波罗登月、克拉克预言了卫星通信、威尔斯预言了原子弹、温鲍姆预言了VR眼镜……作者的高瞻远瞩和前沿的视野,向读者构建了一个未来世界的模样,提前帮助孩子做好心理建设。当我们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事,自然就不会感到意外和恐慌。

科幻小说具有极强的逻辑性。任何一个设定,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逻辑自洽。比如《与火星人同行》中塑造了一个类似于鸵鸟型的火星人,那么这个火星人在行动上应当符合鸵鸟的一些特性。作者在文中写到这个火星人跑得很快、飞不起来、身体摇摇晃晃,这些描写都是逻辑成立的。多读科幻作品可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分析的能力。

科幻小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科幻小说中包含了丰富了物理学、天文学等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储备,是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基础。有创新才有进步,我们才能防患于未然,即使遇到突如其来的变化,也能灵活机动、应对自如。吴岩的很多小说就融入了写作时的国际前沿科技成果,比如《生死第六天》就提到了核磁共振技术等。

科幻小说教会孩子勇敢和坚强。《月球救援》中的女宇航员在飞船坠毁后寻求救援,地球最快的救援要30天后才到来。在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她没有放弃。为了撑到那一天,她开始与太阳赛跑,在月面上进行漫长的跋涉,最终得救。

少年读科幻,应该从经典名家作品开始

市场上的科幻小说良莠不齐,而少年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在形成阶段,更应该从经典科幻小说开始阅读。

“给少年的科幻经典”系列

“给少年的科幻经典”系列一共6册,由中国少年科幻的领军人物、《装在口袋里的爸爸》作者杨鹏领衔。刘慈欣曾经评价杨鹏“一个人撑起了少儿科幻的天空”,杨鹏作为少儿科幻星云奖评委会的联合主席之一,非常了解少年儿童的喜好和心理。这套书精选30位科幻名家,包括“世界科幻小说之父”“世界科幻小说三巨头”“科幻黄金年代四大才子”“中国科幻四大天王”等,共计59篇小说。作品横扫“雨果奖”“星云奖”“轨迹奖”“银河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等国内外科幻大奖。

“给少年的科幻经典”篇目所获奖项

书里选的都是青少年感兴趣的主题。“外星种族”主题包括《与火星人同行》《水晶蛋》《虫巢》等篇目;“宇宙探索”主题包括《水星播种》《来自宇宙的问候》等篇目;“时空穿梭”主题包括《时空军团》《时间狩猎》《时光错位的旅馆》等篇目;“人工智能”主题包括《哭泣的机器人》《两百岁的寿星》《伪人算法》等篇目;“末日危机”主题包括《潮啸如枪》《永夏之梦》《沉船岛》等篇目;“星际航行”主题包括《飞向半人马星座》《出售行星》等篇目。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不少篇目曾被改编成电影,呈现在大众面前。如根据阿西莫夫的《两百岁的寿星》改编的《机器管家》,由奥斯卡影帝罗宾·威廉姆斯主演;根据海因莱因《傀儡主人》改编的《异形杀机》,由奥斯卡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唐纳德·萨瑟兰主演;灵感来自克拉克《岗哨》的《2001太空漫游》荣获第41届奥斯卡金像奖;灵感来自布雷德伯里《浓雾号角》的《哥斯拉》荣获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

电影《哥斯拉》海报,图源:网络

这么多大奖傍身,足以证明这个选集里的作品是经典中的经典。

韩松赞许“这是一套优秀的选本,它能打开孩子想象力的大门”;何夕评价这套书“理解孩子的童真,保护孩子的想象,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科技世界”; 陈揪帆认为孩子在这套书的阅读中能“感受大作家们超越时代的想象力与深厚的人文关怀,启迪他们的智慧,放飞他们的心灵”。

条分缕析,青少年科幻阅读入门的最佳选择

为什么说“给少年的科幻经典”系列是青少年科幻阅读入门的最佳选择?除了篇目经典,还因为它有导读文字和精美插图。

科幻小说有许多陌生的概念和复杂的设定,青少年也许在短时间内难以接受。这套书的主创团队还给每篇小说都撰写了“关于作者和作品”,帮助孩子轻松跨过阅读理解难关。在了解作者的相关背景和作品脉络后,读者能够加深印象,且更容易吃透小说的逻辑线索和中心思想。导读文字将内容控制在青少年可理解的范围内,对小说进行条分缕析。孩子在这些文字中可以训练自己对文章逻辑结构和中心思想的提炼能力,从而有益于语文学科现代文阅读的应试。说不定哪次的考题就是从这些篇目里出题,所以学生们可以提前练练手。

“给少年的科幻经典”系列

比如《时空军团》这篇小说,孩子最初也许只能读出这是讲述一个生活在1936年的女性穿越时空,认识了另一个从2004年穿越过来的小女孩,她们被那个时空的警察追击,要应征入伍,对抗未来人的故事。通过导读文字,孩子能进一步明白小说的中心思想,作者思考的是人的奴役和反抗。再如《十亿年后的来客》,读者也许不明白何夕为什么要阻止雷恩用“星病毒”进化生命形式,以及文中最后一句话“十亿年后它还会回来”的意思,但看完导读文字后,就会明白这是因为“生命是有禁区的”。

除了导读文字外,“给少年的科幻经典”里还有很多插图,这也是同类少年科幻小说无法比拟的。青少年更喜欢一些视觉化的东西,每本书里都有三张大跨页的彩色插图,精心绘制了各类大气磅礴的科幻场景,能够引起孩子翻阅图书的冲动,从而提升孩子阅读的兴趣。

“给少年的科幻经典”系列插图

当孩子知道宇宙中并不只有人类生存、外星人就生活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月球上有外星文明遗迹、火星上也有生命存在、人工智能是我们未来的发展趋势后,相信他们会爱上科学、奋发向上、锐意进取,以及面对未来一切看似猝不及防的危机时都能够从容应对。

  《给少年的科幻经典·沉船岛》读后感(四):当科幻开始入侵现实,我们如何教孩子应对未来?

  

“科幻元年”,科幻开始入侵现实

2020年在众多科幻小说中被定义为“科幻元年”,“人类利用基因技术复制人来为自己工作”“撒旦基因开启”“人造人开始入侵地球”……这个曾经看似很遥远的年份,带着浓重的科幻气息来临了。回望2020年已经逝去的这半年,澳大利亚山火、亚马逊森林火灾、菲律宾火山喷发;新冠肺炎疫情、美国神秘流感、南美洲登革热疫情;日本海啸、美国海域强震;西班牙暴雪、加拿大“炸弹气旋”极端气候、东非蝗灾、中国南方洪灾……科幻是否开始入侵现实世界?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数据,图源:网络

《湿婆之舞》中写到埃博病毒将人类逼到了南极洲,《潮啸如枪》展开了一幅末日大潮的图景,《伪人算法》预测未来世界中绝大多数是伪人,《日本沉没》更是预测日本即将在地震和海啸中沉没……这些都不是杞人忧天,我们曾经以为只会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的一幕幕,仿佛即将真实地发生在眼前。

突如其来的灾难会让人措手不及,飞速发展的科技也是如此。5g通信、无人驾驶汽车、可穿戴设备、增强现实技术……未来充满变数,这对人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作为家长,应该怎样教孩子应对未来?

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建议各位家长给孩子读读科幻小说。

刘慈欣认为科幻小说“能让孩子在年幼时,就感到宇宙有多么广阔,生命进化有多么曲折,而科学是多么的奇妙动人”。自民国时期以来,就有鲁迅、梁启超等文学大家开始译介国外科幻小说,近年来科幻小说更是进入中小学的语文考题,科幻小说的地位不言而喻。

“给少年的科幻经典”系列插图

为什么读科幻小说有助于孩子应对未来?

科幻小说大多具有预言功能。凡尔纳预言了阿波罗登月、克拉克预言了卫星通信、威尔斯预言了原子弹、温鲍姆预言了VR眼镜……作者的高瞻远瞩和前沿的视野,向读者构建了一个未来世界的模样,提前帮助孩子做好心理建设。当我们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事,自然就不会感到意外和恐慌。

科幻小说具有极强的逻辑性。任何一个设定,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逻辑自洽。比如《与火星人同行》中塑造了一个类似于鸵鸟型的火星人,那么这个火星人在行动上应当符合鸵鸟的一些特性。作者在文中写到这个火星人跑得很快、飞不起来、身体摇摇晃晃,这些描写都是逻辑成立的。多读科幻作品可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分析的能力。

科幻小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科幻小说中包含了丰富了物理学、天文学等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储备,是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基础。有创新才有进步,我们才能防患于未然,即使遇到突如其来的变化,也能灵活机动、应对自如。吴岩的很多小说就融入了写作时的国际前沿科技成果,比如《生死第六天》就提到了核磁共振技术等。

科幻小说教会孩子勇敢和坚强。《月球救援》中的女宇航员在飞船坠毁后寻求救援,地球最快的救援要30天后才到来。在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她没有放弃。为了撑到那一天,她开始与太阳赛跑,在月面上进行漫长的跋涉,最终得救。

少年读科幻,应该从经典名家作品开始

市场上的科幻小说良莠不齐,而少年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在形成阶段,更应该从经典科幻小说开始阅读。

“给少年的科幻经典”系列

“给少年的科幻经典”系列一共6册,由中国少年科幻的领军人物、《装在口袋里的爸爸》作者杨鹏领衔。刘慈欣曾经评价杨鹏“一个人撑起了少儿科幻的天空”,杨鹏作为少儿科幻星云奖评委会的联合主席之一,非常了解少年儿童的喜好和心理。这套书精选30位科幻名家,包括“世界科幻小说之父”“世界科幻小说三巨头”“科幻黄金年代四大才子”“中国科幻四大天王”等,共计59篇小说。作品横扫“雨果奖”“星云奖”“轨迹奖”“银河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等国内外科幻大奖。

“给少年的科幻经典”篇目所获奖项

书里选的都是青少年感兴趣的主题。“外星种族”主题包括《与火星人同行》《水晶蛋》《虫巢》等篇目;“宇宙探索”主题包括《水星播种》《来自宇宙的问候》等篇目;“时空穿梭”主题包括《时空军团》《时间狩猎》《时光错位的旅馆》等篇目;“人工智能”主题包括《哭泣的机器人》《两百岁的寿星》《伪人算法》等篇目;“末日危机”主题包括《潮啸如枪》《永夏之梦》《沉船岛》等篇目;“星际航行”主题包括《飞向半人马星座》《出售行星》等篇目。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不少篇目曾被改编成电影,呈现在大众面前。如根据阿西莫夫的《两百岁的寿星》改编的《机器管家》,由奥斯卡影帝罗宾·威廉姆斯主演;根据海因莱因《傀儡主人》改编的《异形杀机》,由奥斯卡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唐纳德·萨瑟兰主演;灵感来自克拉克《岗哨》的《2001太空漫游》荣获第41届奥斯卡金像奖;灵感来自布雷德伯里《浓雾号角》的《哥斯拉》荣获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

电影《哥斯拉》海报,图源:网络

这么多大奖傍身,足以证明这个选集里的作品是经典中的经典。

韩松赞许“这是一套优秀的选本,它能打开孩子想象力的大门”;何夕评价这套书“理解孩子的童真,保护孩子的想象,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科技世界”; 陈揪帆认为孩子在这套书的阅读中能“感受大作家们超越时代的想象力与深厚的人文关怀,启迪他们的智慧,放飞他们的心灵”。

条分缕析,青少年科幻阅读入门的最佳选择

为什么说“给少年的科幻经典”系列是青少年科幻阅读入门的最佳选择?除了篇目经典,还因为它有导读文字和精美插图。

科幻小说有许多陌生的概念和复杂的设定,青少年也许在短时间内难以接受。这套书的主创团队还给每篇小说都撰写了“关于作者和作品”,帮助孩子轻松跨过阅读理解难关。在了解作者的相关背景和作品脉络后,读者能够加深印象,且更容易吃透小说的逻辑线索和中心思想。导读文字将内容控制在青少年可理解的范围内,对小说进行条分缕析。孩子在这些文字中可以训练自己对文章逻辑结构和中心思想的提炼能力,从而有益于语文学科现代文阅读的应试。说不定哪次的考题就是从这些篇目里出题,所以学生们可以提前练练手。

“给少年的科幻经典”系列

比如《时空军团》这篇小说,孩子最初也许只能读出这是讲述一个生活在1936年的女性穿越时空,认识了另一个从2004年穿越过来的小女孩,她们被那个时空的警察追击,要应征入伍,对抗未来人的故事。通过导读文字,孩子能进一步明白小说的中心思想,作者思考的是人的奴役和反抗。再如《十亿年后的来客》,读者也许不明白何夕为什么要阻止雷恩用“星病毒”进化生命形式,以及文中最后一句话“十亿年后它还会回来”的意思,但看完导读文字后,就会明白这是因为“生命是有禁区的”。

除了导读文字外,“给少年的科幻经典”里还有很多插图,这也是同类少年科幻小说无法比拟的。青少年更喜欢一些视觉化的东西,每本书里都有三张大跨页的彩色插图,精心绘制了各类大气磅礴的科幻场景,能够引起孩子翻阅图书的冲动,从而提升孩子阅读的兴趣。

“给少年的科幻经典”系列插图

当孩子知道宇宙中并不只有人类生存、外星人就生活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月球上有外星文明遗迹、火星上也有生命存在、人工智能是我们未来的发展趋势后,相信他们会爱上科学、奋发向上、锐意进取,以及面对未来一切看似猝不及防的危机时都能够从容应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