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无条件的爱》影评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无条件的爱》影评100字

2021-02-05 03:19: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无条件的爱》影评100字

  《无条件的爱》是一部由布林·希金斯执导,Christine Anderson / 詹姆斯·伯拉姆 / Madeleine Clark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 / 同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条件的爱》影评(一):daddy issue?sick love?

  直到带他回家见父母,我才明白故事内涵。原来是daddy issue,为了获得父亲的肯定,自己生活工作优秀,却因为性取向得不到父亲肯定,喜欢男孩却要他异装成女生,表现给父亲看,表现给社会看。其次,影片是让我们对于“无条件的爱”的思考。为什么“无条件”却附带了“唯一”的条件呢?这真的是爱吗?这真的是健康的爱吗?还是sick love?此两点最打动我。

  《无条件的爱》影评(二):生活就是一场自欺欺人的演出

  一个奇怪又揪心的片儿。一位富有又能干的帅哥机缘遇见了一对儿苦命的龙凤胎姐弟,姐弟俩都对这位帅哥产生了迷恋,帅哥不是同志却喜欢上了弟弟,他让弟弟穿上女人的衣服带上假发,17岁懵懂的男孩面对这难堪又纠结的抉择不知所措,为了得到帅哥的爱,弟弟妥协了。接下去的情节充满了兴奋和激情,他开始带着女装的弟弟扮成恋人去各种公共场所,把弟弟当作真正的女人一样对待。渐渐的弟弟也由心理排斥变为了适从,女装的男孩极为漂亮,没有任何人质疑他的性别,弟弟体验到异样的刺激。

  高潮过后故事就变的扭曲,帅哥变的越来越癫狂,要求弟弟跟他同居、见父母、甚至结婚。当弟弟拒绝的时候帅哥就控制不住的使用暴力折磨弟弟,直到弟弟顺从自己的意愿。这一切的闹剧开始走向可笑和荒诞,女装弟弟甚至都已经被帅哥的母亲辨认出是男儿身,帅哥却愈加疯狂的跟弟弟要做真正的“男女夫妻”,用自己病态的精神扭曲弟弟的人格。。。。。。。

  电影结局是开放式的,没有谁真正的逃离自我处境,只有一段苦涩经历后的成长。看到最后我认为帅哥其实就是一个内心充满自我憎恨和恐惧的gay,他用极端夸张的闹剧来上演了自我身份认同之路和对生活意义的讽刺,电影活生生的一幕幕揭示了-----生活就是***一场自欺欺人的演出,仅此而已,你我都别装逼。

  《无条件的爱》影评(三):迷失的爱

  如果说这部影片叫无条件的爱,其实我觉得有点牵强,本来以为这是一部单纯的变态爱上正太的影片,但是后来被男主的演技折服了,故事也很完整。

  其实这部影片里的两位男主都是gay,但是都存在以我认知障碍,男一就是正太是幸运的,因为他一开始被男二迷惑,吸引,并不知道女装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只是觉得好玩,后来通过一系列的事情,让他我终于对自己有了认知,敢于直面自己,从新开始生活。而男二一开始让他换女装就被骂做渣男,后来他去父母家才了解到他这种性格的成因,因为他从小做了什么都得不到父亲的认可,他是同性恋但是其实他并不敢承认,所以他有狂躁症,是一种被压抑许久无法解脱的感觉。

  其实有点可怜男二,也是被他的演技深深折服,他虽然生活工作都很富有,但是他的内心其实是痛苦的,要说他其实很喜欢正太,但是只能接受他女装的样子,他让正太接受现在的自己,其实正是他自己不敢面对现实,他爱他,甚至幻想结婚,他把正太打扮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对他有强烈的占有欲,害怕失去他,才会做出一些偏激的行为,当然这不是替他说话,这是因为他有心里疾病,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有些这样的问题,只是男二的有点严重了,最后正太离开了他,他陷入深深地痛苦里,是因为他依然没有真的接受自己,直面自己。都说这部影片是be.但是我感觉对男一来说是he。虽然讲述了一个变态的故事,但是其实并没有很压抑,有快乐的部分,剧情结尾也是一个开放式结局,总得来说是不错的

  《无条件的爱》影评(四):深夜写下的文字

  Liam是一个无法面对真实自我的深柜,电影多次提到他的着装,车子,房子,工作,以及他自己所重视的婚姻,这个社会所约定他要有的“正常生活”.这些束缚不断压抑着他,导致他希望一切都是在固定轨道上的,这种强迫自我与他人的本能让我很不舒服,甚至是震惊的。这种本能在Liam身上时刻体现着,身体的姿态,每天两百个固定俯卧撑,每次约会时对行程的掌控,希望得到父亲对他们“夫妻关系”的认同... ...这让我非常想了解他的成长经历,究竟是什么导致他变成现在的样子,如此敏感,情绪化与压抑感并存。

  Owen对Liam是有爱的,每当看到Liam哭泣的脆弱模样,他就无法拒绝他的要求,无法离开他。甚至当他最后离开他,他也告诉店员给他一杯茶。事实上,我还是无法判断Owen究竟是不是Gay,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扮作女人是他在这段感情所作出的妥协。在电影结尾提到他只有17岁,也表明了这种不确定性。

  电影从头到尾我都非常好奇Owen为什么会被Liam吸引,毕竟一开始我以为这会是一部美好的爱情电影。我以为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Owen只有17岁,他并不成熟,对于一切的未知他都会勇敢尝试,而不会轻易判断。另一方面,一直以来他的生活都在围绕着行动不便的病重母亲和同样不成熟的姐姐,他一直都在付出爱。而突然有一个新的人出现,主动的接近他,并承诺给与他无条件的爱,给予他些什么。他会怎样呢?

  最后的开发性结尾真是让人恼火,毕竟我是如此渴望知道他们接下来会怎样,Liam会改变吗?Owen会再次回到Liam身边,还是决定不再回头。我讨厌电影草草地结束。

  《无条件的爱》影评(五):【没有】条件也没有隔阂

  讲艰难的爱情故事,都是需要一个要让男女主角不可跨越的鸿沟为背景,或是种族之分,或是贫富之距。因为让人无奈的社会,因为无法改变的现状。何况,其中还是男男主角。

  低俗还是批判,要看是什么人看了这部电影。至少,我想它在荷兰应该还是挺受欢迎的。

  我是相对快速的看过去了,可能是其中一些无关紧要的卖座镜头的缘故。时长有种无须细看,我已经知道它的意思的感觉。

  所谓“无条件”(Unconditional),是那个大叔男主提出来的。我心中想要的是一个公主,于是就找到一个男人把他变成公主的样子。他们之间,没有超过亲吻更深的关系。当Bryn Higgins把这样的柏拉图式爱情,放在两个男人之间,新时代的情感趋向便在观众心中隐隐扎根,有些恶,有些酸。确切的说,两人只有一人抱有这样的想法,受受说他不是受也不是女人,完全是受现实排挤的被动。他再也找不到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方式,直到最后被逼着说,自己是个怪物(A Monster!)。

  我想,这算是有人用意的在发泄些什么。

  影片唯一让我触动的是大叔男主的母亲知道小受是男孩之后,心平气和的说要好好的。

  此刻我想起《植物园》,那两位以死亡为代价的相爱者。在那个朦朦胧胧似乎很远很远的时代,思想像被关在笼子里的鸟儿,隔着铁丝网,才是自由。

  而在这里,可以认为是在荷兰,当禁锢的思想松动,同性的鸿沟开始变浅,渐渐不会有人鄙视或阻止自由的恋爱,这是各个文明进程中跨时代的共同体现。人的相互理解是文明进步的基础,母亲的轻声嘱告,不仅是对男孩子温暖关怀,也像是对正在观看的我们说些什么。

  当下的爱情,往往以性为条件,亦或是金钱,物质。导演安排的两个以“精神”为爱情支撑的男性为主角,是对此强烈而夸张的批判。当爱不再需要条件,就不会再有社会的干扰,思想的束缚,也就不会再有种族、财富、性别的隔阂。

  我想这大概就是此电影《无条件爱你》的意图吧。

  《无条件的爱》影评(六):所有男人都想要一只量身定制的芭比

  大叔可能是个深柜,可是他却并不爱可爱的男孩纸。可爱的男孩纸只是一个大家小时候都向往的芭比娃娃,大号的,美丽的,百分百按照自己心愿定制的,可以带出去炫耀,而后收货赞美无数的,他给芭比买名牌衣物,给芭比画练习过无数次的妆容,带芭比去高档餐厅,而后陶醉在自己的芭比比别人的都体面的满足感里。他百分百的炮制了一个成功的大芭比,不但连外表,连内心都想要。

  他对芭比很好很好,体贴细心温柔殷勤,他对内心的狂想拿出了最真挚的爱,伟大的简直连自己都要陶醉,于是格外委屈,我这么爱你,真的爱你,你为什么就不肯听话?!

  可爱的男孩纸外表是假扮的,名字是姐姐的,除了肉体以外简直没有任何东西是自己的,他不需要男孩纸的人格,不需要他的思想也不需要他的个性,大叔永远透过男孩纸在深深的爱着其他人。可惜猎人太狡猾,陷阱太甜蜜,可爱的男孩纸到最后才发觉。

  我觉得英国人在拍这些感情时,处理的特别好,可爱的男孩纸只是个特例,因为正常人都会觉得大叔你为什么要放弃治疗。但是这个社会上有千千万万的男人,用这种标准要求着女人:只需要美丽的外壳,还有听话!不需要受过多高的教育,不需要对人生和世界有多深的见解,不需要彼此的灵魂是否能交流。他们深深的深深的爱着这样的幻想,爱得连他们自己都感动,还顺便感动了其他所有人:这个男人这么爱你!你为什么不能忍一忍放弃一些个性和自由呢!这是多么合理的要求!

  可是如果一个男人甚至都不爱我的个性,那他到底在爱着我的什么呢。我每次半夜的时候想一想,都觉得全身冷得像在海边被扒光的Owen.

  《无条件的爱》影评(七):似爱,非爱。

  我想了很久,还是没有给这部影片贴同性的标签。

  自始至终,男孩对男二的感情都是被男二诱导的,他真的对男二产生过爱情吗?我认为并没有。

  男二通过他的两个杀手锏,让男孩深陷被动状态,且一直被控到影片结束前的10分钟。

  杀手锏其一,主动技能:爱,触发条件:无条件,技能效果:击晕男孩;其二,被动技能:我那么爱你你怎么忍心拒绝我,触发条件:男孩回复清醒时,技能效果:再晕一回合。

  影片的一开始,男孩和姐姐在超市购物,因为缺少几个便士无法付账,姐姐说没有人关心他们,也是企图引起他人的注意,然而周围一片冷漠,连知晓他们情况的收银员也只是无动于衷。

  至此,我得到的信息是,男孩家庭经济困难,孩子照顾着病重母亲,还没爹,于是缺乏安全感,想要得到他人的关注关爱。

  因为家庭原因而早当家的孩子一定是缺乏关爱的,想要引起别人的注意。所以后面男二的几句寒暄就让姐姐觉得很动心。所以男孩之后被诱惑也顺理成章。

  此后,金融服务业的男二作为贷款代理人登场,开始了他的套路。

  首先邀请男孩出去玩,发产成朋友关系,但是朋友如果做久了他想让男孩转换定位会很难(其实他也等不住了),于是马上就出手,以找乐子为由诱导男孩穿上女装。

  在这里,男孩的心情应该是不想让朋友扫兴,因为之后的剧情里姐姐透露过他没有朋友(加剧孤独的形象),所以他很珍惜对他好的人,这其实也是为什么后面他很难从这段关系解脱的主要原因。被问到是不是gay时的犹豫不像是隐藏,更像是自己也不清楚的迷茫,说明此时男孩对感情的定位还不清晰(后面他是处男的事实也提供了证据),而不清楚自己是异性恋还是同性恋的时候,很容易被第一个向自己显露爱意的人带跑。

  并且男二使用的是激将法,青春期的男孩很受用。

  穿上女装的男孩被男二带到高档餐厅,他享受到了上流社会的生活,也发现自己的女装颜值很高,满足了青春期的好胜心,这让他对女装不那么排斥。

  此时,男二已经完成了改造男孩的第一步。

  ( to be continued)

  《无条件的爱》影评(八):爱与自我迷失

  看完片子,不幸晚上失眠,想来之前评3星是略为吝啬了,便起身码字,以求睡意。

  从题材上看,电影关注的算是一种非常小众与边缘的情感关系(不太赞同以sick来定义,正常与非正常本身就只是社会构建的问题,自己不能认同是一回事,用一种既定价值观去下定论就是arbitrary),即对另一半跨性别(transgender)的需求。但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关于爱与自我的命题。爱情之所以容易让人迷失,是因为当陷入爱情当中时,很多时候我们难以分辨自己究竟是真正的自我,还是对方所期望自己成为的那一个对象(更复杂一点,可以说是我们所认为的另一方对自己的期望)。电影中,Liam希望男孩Owen成为Kristen,成为或许是他自己长久以来想象中的完美伴侣,并且给予“她”毫无保留的爱。他在生活中完全以“她”的需求为重心,并对“她”有着强烈地想要去保护(或者说是占有)的欲望。如此痴迷与纯粹的程度可以说是很多“正常”的恋爱关系都无法企及的。然而这无条件的爱唯一的条件便是男孩成为Kristen, 成为Liam心目中的爱人。

  从男孩的角度来看,如果刚开始可能只是出于新鲜,猎奇,孤寂,或者无法抵制诱惑,但在当Liam拎着两袋衣服要男孩做出选择的时候,可以说Owen的决定是经过考虑的,并且他自己是想要尝试去成为“Kristen”,并接受这份无条件的爱。从这一点上来讲,尽管用尽各种手段去引诱男孩,但在道德上Liam这个角色是安全的,从一开始两人的所有关系(包括性)都是出于双方共同的意愿。所以电影实际上展现的是一个在爱情当中必须面临的自我抉择的困境,只不过将这样的选择在了一个极端的案例中放大化了。男孩的困惑,踟蹰与反复不定便是当爱情与自我相冲突时产生的必然结果(当然还涉及家庭责任与社会认同方面的问题,但归根结底最根本的还是自我认同)。最终,男孩的尝试失败了,他无法成为Kristen让这段感情不得不以悲剧告终,但与此同时他却重拾了自我。所以与其说电影是关于Liam与众不同的爱情需求,不如说是关于男孩Owen在爱情中对自我认知不断探索的成长经历。

  要说最大的不足,可能将男孩站在灯塔旁观望大海作为结局实在有些草率。一来电影感情基调发生了一个突兀的转变,再者海堤这个场景的选择有些俗套且过于直白,没能将片子的余韵推向极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