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行动组》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行动组》读后感锦集

2021-02-05 03:22: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行动组》读后感锦集

  《行动组》是一本由唐·温斯洛著作,青岛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5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行动组》读后感(一):The old school practice is obsolete

  

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各种组织,公开的、秘密的、光荣的、肮脏的……任何一个组织对新加入的成员都有不同的要求和规定,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准则——忠诚。

缄默法则(又叫Omerta)是源于意大利黑手党家族的一条最重要的法则:凡是家族成员,无论出现任何情况,其本人及其家人在警方面前均应保持缄默,绝不可告密。这是黑手党家族中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至上公理,也是黑手党能够在各国警方的严厉打击下始终保持根基不倒的原因。在遥远的中国,洪门弟子在摆香堂入会时也会背诵“洪门三十六誓”,其中一项就是关于对社团的绝对忠诚,所谓“出卖兄弟,三刀六眼”就是指这一条。除了各种犯罪组织和秘密结社,其他各种组织、团体都要求成员保证绝对的忠诚,警察团队也是一样的。

有人说“曼哈顿每个人都是疯子”,而能够在龙蛇混杂,帮派割据的北曼哈顿地区混得有头有面,只靠一个人的单打独斗显然是不行的。行动组就是纽约警察局的一个小团体,也是一个结合紧密,相当排外的兄弟会。他们在街头行动,周旋于毒贩、黑手党和各大少数族裔聚居区之间,努力维持着北曼哈顿地区犯罪分子之间的动态平衡。行动组坚不可摧,内部四名成员结合得犹如铁板一块,而他们之间的纽带就是绝对的忠诚和绝对的信任。在行动中只要有兄弟在自己身后,任何一个成员都可以毫无顾忌地向前冲锋,而行动结束后的各种“外快”也绝不会被内政部察觉到。作者创立了一个让任何一个人都心之所往的理想化工作团队,有爱尔兰人、有意大利人、有黑人还有犹太人,来自美国街头的移民后裔组成了一个神奇的小团体。行动组就像是Windows系统中的桌面弹球游戏中的弹珠,在北曼哈顿这个由LED彩灯、按钮、光带组成的桌面上冲撞穿梭,游刃有余,而守着弹珠不让其掉下桌面的两块挡板就是“忠诚”和“信任”。

近年来,黑手党家族的缄默法则在各种法律条款的逐步完善中逐渐松动、瓦解,越来越多的家族成员为了保护自己或家人而选择成为证人。越来越多的组织和帮派内部都出现了信任危机,人们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选择妥协,老一派的做法在年轻人眼中已经成了过时的玩意。书中数次提到了美国著名的黑帮题材电视连续剧《黑道家族》(The Sopranos),在这部剧中,Jersey家族的干部Salvatore Bonpensiero 被警方抓住把柄,而选择背叛家族,当他在女儿的婚礼上被要求戴上窃听器时,他在卫生间里紧张、焦虑、害怕、喘不过气的情绪演绎得极富感染力。在本书中,行动组中也出现了“背叛者”,这个背叛者有他自己的原因和苦衷,每当看到他戴着窃听器“执行任务”时,我总能想到卫生间里颤抖的Sal,让人感到可怜可悲,更感到可恨。

最终,行动组还是成为了过去时,虽然作者在故事的最后让“反面角色”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背叛者终究是背叛者。路易斯·佩妮笔下的伽马什探长一尘不染,坚决与肮脏腐败决裂斗争到底,尽管团队里的人称他为“叛徒”,可我对他却充满了敬意。而行动组中的“背叛者”,不管作者给他怎样洗白,最后做出如何正义之举,在我眼中他始终是一个背叛了兄弟和团队的可耻的叛徒。

  《行动组》读后感(二):怼特朗普的人

  唐·温斯洛这个名字对中国读者较为陌生,但在美国却成名已久。根据资料,他迄今为止共出版了21部作品,本本叫好又叫座,作品质量非常稳定。他的作品《野蛮人》被大导演奥利弗斯通拍成了电影,《The Power of the Dog》(台版译名《犬之力》)、《The Cartel》、《The Border》即将被福克斯拍成剧集。温斯洛的作品大多聚焦在美国的毒品、走私、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作者本人对美国的社会矛盾、毒品犯罪、贫富差距等议题也很关注。

  唐·温斯洛是个很有个性的人,今年上半年,为了表达对特朗普执政的不满,温斯洛宣布暂停写作,将全身心投入到推翻特朗普“暴政”的事业中。按说温斯洛和特朗普在禁毒等问题上的目标诉求是一致的,为什么会如此反感懂王呢?我觉得对待毒品的态度只是温斯洛对社会不公的关注的其中一方面,而特朗普加剧了社会不公,加速了社会分裂,这些都是与温斯洛的理念背道而驰的,所以他才会如此痛恨特朗普。

温斯洛写给中国读者的信

  有什么样的作者,就有什么样的作品。这本《行动组》是温斯洛的第一本简体中文版,主要内容仍然是作者一直关注的警察与黑帮毒贩的对立冲突,进而将公检法政客FBI等等形色人员都被卷入这个灰色地带,引发出一系列事件。阅读本书能感觉到一种特殊的质感,像看《the Wire》剧集的感觉。

  《行动组》这本书是个不折不扣的大部头,厚达近600页,书中登场人物众多,警察活动在舞台中央。书中的主人公马龙并不是通常小说中的完美角色,他自己在书中也多次承认自己远非完人。他和同僚们知道作为警察有一些不可踏足的禁区,但还是多次越线。正如书中人物那样,如果你习惯了特权、金钱、威望和巅峰的感觉,你会退回界内并承认自己犯下的错误吗?这是一个涉及人生和价值观的哲学拷问。马龙一心爱着警察事业,好胜心驱使他铤而走险,已经无法回头了。

  书中的情节与元素并不鲜见,在很多小说中都可以看到,但在温斯洛的老练笔力加成下故事的展开还是十分抓人。在全书有限的篇幅内作者触及了多个美国的社会热点:毒品、枪支暴力、黑帮、种族歧视。全书的基调灰暗粗犷,讽刺了美国社会的种种乱象。在温斯洛的笔下,警察不再是通常警察小说中的那种不食烟火的犯罪惩戒者的空洞形象,而是还原成了一个个七情六欲的人,为了工作,他们整天和街头巷尾的混混打交道,过着把头挂在枪上的日子,一不小心就有可能送命。为了生存,他们必须放下身段把自己全身也抹上尘土,捕猎者和猎物的界限已模糊不清,没有猎人和狼,只有狐狸和狼。在真实的世界,警察不仅是犯罪终结者,有时也可以成为犯罪制造者。

  这是我阅读的第一本温斯洛的小说,感谢青岛出版社,能把这么一个好作家的经典作品引介到国内。这本书从策划出版到上市经历了很多波折,有一段时间我几乎以为要夭折了,是青岛出版社的各位老师的锲而不舍最终让这本好书得以出版。600页大部头的精装只卖69元,绝对是良心定价。虽然我不是什么大V,但我还是要尽绵薄之力呐喊:这是一本货真价实的良心好书,喜欢读小说尤其是犯罪小说的爱好者一定要买,错过真的会后悔。只有让出版社看到读者的热情,才有继续出版的动力,我们才能看到更多温斯洛或者说其他作家的经典作品!

  《行动组》读后感(三):王国的辉煌与衰败

  警察,一直以来在人们心目中都是正义的形象。他们打击犯罪,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他们伸张正义,维护着社会的祥和和稳定。但是在小说家唐温·斯洛的笔下,在《行动组》所描绘的世界中,警察这一形象则完全颠覆了人们以往对这一群体的认知。

  作品一开始,就将主人公丹尼·马龙,这个北曼哈顿特别行动组的“带头大哥”、这个北曼哈顿的国王,送进了囚室之中。也留下了一个自始至终贯穿全书的悬念:他究竟做了什么?是什么让一个受人尊敬、让人闻风丧胆的警察沦落至此?马龙和行动组的故事,就此开篇。 破获皮纳毒品交易案,让马龙和他的团队更加名声在外,但这件事,却也成了后来一系列事件的导火索,或许说它就是点燃导火索的开始。 比利的牺牲,新成员莱文的加入,以及后来发生的事,都在一点一点向我们揭露这个团队,这个体系,这个城市甚至是整个国家之中司空见惯的黑暗。 马龙打击犯罪,同时也与犯罪分子合作;马龙痛恨毒品,自己却也做上交易毒品的勾当;马龙渴望美好的生活,自己却无法与妻子孩子生活在一起;马龙重情重义,自己却将兄弟一个个送上断头台…… 身为悲剧的主角,马龙一步步从光明踏入黑暗,亲手为自己缚上了枷锁。马龙是强大的,否则他也不会成为北曼哈顿的“国王”,但马龙也是懦弱的,这在与他的同事托雷斯的对比中就能凸显出来。马龙是正义的,他会走上街头打击犯罪、在圣诞节给穷人们分发火鸡,但马龙也是邪恶的,他会收取黑帮送上的“好处费”、与司法人员串供以维护某种程度上的和平。 这世间的一切都是相对立的,有阳光就会有黑暗,有正义就会有邪恶,有好的也会有坏的,然而当这些对立面在同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之时,那么这个人在外人眼中将会变得无法琢磨,令人感到恐惧,马龙就是这样一个人。 《行动组》的故事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马龙和他的团队兄弟,蒙蒂、鲁索、比利,这一部分可以说是行动组的巅峰时刻,破获了皮纳毒品交易案,却失去了兄弟比利。交代了马龙的家庭和背景,以及他在北曼哈顿的地位。第二部分讲述了马龙被联邦调查局秘密抓捕,威胁让他达成协议,揭露司法系统中贪污腐败的成员,马龙斗争未果越陷越深的故事。而第三部分讲述马龙原以为事件平息,却不曾料到所有事件败露,自己被迫对兄弟下手的故事。这一部分的马龙可谓是跌到了谷底,犹如一具行尸走肉任人摆布。兄弟死亡、反目,自己成了众叛亲离的孤家寡人……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尤其是在马龙被抓捕之后,他的抗争和努力一再在读者的期盼中化为泡影,让看到曙光的马龙希望破灭,也让读者唏嘘不已。

  《行动组》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悲剧的故事,始终贯穿于全书的背景——种族歧视,则是一切悲剧的开始,进而引出黑帮、毒品、枪械、腐败等种种丑闻恶闻。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国内的种族主义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致命的问题。警察无故杀害黑人的案件在美国街头也是时有发生。在书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因为杀害黑人少年迈克尔·贝内特所引发的城市暴动。而仅仅在几年之后,在美国又真实上演了一场因为白人警察暴力执法跪杀黑人男子所引发的暴乱。与其说这是作者的神预言,倒不如说这是作者深入了解这种根深蒂固的种族思想以及当时执政者的丑恶嘴脸之后的经验之谈。在暴动开始之后,当时的总统特朗普非但没有安抚抗议者的情绪,反而威胁抗议者要进行武装镇压,更加引起了民众的不满和躁动。 怪不得唐·温斯洛不喜欢特朗普!

  《行动组》读后感(四):唐·温斯洛笔下的都市现实

  

唐·温斯洛这个名字对中国读者来说有些陌生,但实际上他在国际上早已是声名显赫的犯罪小说家,他在1991年出道,立即入围了当年爱伦坡奖最佳处女作奖。在此之后,他的作品多次入围并摘取各大奖项。直至目前为止,温斯洛已经出版了21部作品,本本大卖,质量稳定,甚至有不少已经被拍成了电影电视剧,成功影视化。但比较可惜的是,温斯洛作品的中文版引进只有两部,其中一部是在台湾出版的繁体版《犬之力》,而另外一部,便是今天要提到的,首次引进简体中文版的《行动组》。

唐·温斯洛的作品大多聚焦于潜藏在美国都市的毒品、走私、犯罪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延伸至人性矛盾、种族问题、贫富差距、政治博弈等社会问题上,在保证娱乐性外,还探讨了更深层且更有意义的现实问题,因此作品的可读性强,层次感丰富。

不同于其他警察小说与犯罪小说,《行动组》最大的特色在于唐·温斯洛不会安排一个“道德模范”般的好人作为主角。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基本上是丹尼·马龙的“英雄之旅”在推动着故事的前进,而在这个过程中,事情对主角正反方向的影响以及人物形象思想的矛盾正是重点。“行走的矛盾体”——这是在小说创作的人物塑造中尤其重要的一部分,而在《行动组》中,我们恰恰就可以看到故事中所有的人物,无论是正派还是反派,无一例外皆是“行走的矛盾体”。例如富有魅力的丹尼·马龙,这一个人物之所以能感染到广大读者,正是因为他内在的矛盾:开篇揭示了马龙是曼哈顿的英雄,他率领本领最高的“行动组”横扫了曼哈顿几大邪恶势力,无论是毒贩,还是黑手党与帮派,皆无一例外被马龙狠狠打压下来。然而,马龙并不是一位清高的好人,他在十八年的职业生涯中收受过不少贿赂、洗黑钱,甚至还和黑道有定期交易……我们可以看到,在《行动组》的故事世界中,再也没有所谓的“黑白分明”,警察不再是绝对正面的形象,黑帮混混也不只是符号化的工具人。在这里,我们很难简单去定义好人与坏人,很难简单去辨认一件事的对错。而这,恰恰就是贴近现实的描写。以上矛盾,在马龙的观念里,归根到底是一种平衡,只有维持这种“黑白通吃”的平衡,曼哈顿才能真正安稳下来。

但是,无论如何,马龙始终有一条底线不可侵犯,那就是:孩子。

这样的日子随着“行动组”的组员比利被打死而起了关键性的转折,马龙因此背水一战,不得不走上无法回头的道路,不仅引起了毒贩、帮派与黑手党的怒火,甚至还招来了FBI、内务部与政客的针对。曾经黑白通吃的马龙,一瞬之间腹背受敌,他当下唯一能够信任的,只有“行动组”的伙伴们,曾经出生入死的伙伴们……

故事节奏推进快速,情节急转直下,主角遇到的各种困难与冲突一直勾引着读者的注意力。唐·温斯洛巧妙地将人物的矛盾与剧情的冲突嵌合在一起,且精细地整理人物的关系网,将彼此之间的博弈关系控制得恰到好处,张力靠矛盾与冲突拉扯而生,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非常紧张。这一切的矛盾与平衡共同形成一个相当真实的故事世界,丰富了笔下曼哈顿的城市形象。在好看的故事作基础下,温斯洛进而讽刺不合理的思想观念、不平等的阶层交易等当下美国正面临着的各种社会争议。既好看又有深度,满足了一本畅销小说的标准,但又并不止于畅销小说的界限。

在此特别感激青岛出版社能把这么优秀的一位作者引进到国内给大家认识,这本书的出版路特别波折,最终顺利面世实在可喜可贺。600多页的大部头,圆脊锁线精装,定价仅仅69元,实在不能更加良心了。期待唐·温斯洛的作品能有更多被引进!在此顺便晒一晒今年4月份有幸获得的限量版金色书签&作者亲笔信(复印件)~

  《行动组》读后感(五):超乎满足的推理小说

  

# 一

这本《行动组》应该算是今年看过最精彩的推理小说了,起码是前三名——虽然一年到头也就看个十几本推理小说而已。另外一本值得特意夸奖的,就是呼延云的《扫鼠岭》,值得撰文好好分析一番。

# 二

作为一本类型小说,首先面临的就是定位问题。这不仅关系到作者的创作,还关系到与读者之间的默契。类型小说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帮助他们消遣空闲的时间。优秀的类型小说,自然是能够满足读者期待的作品;而杰出的类型小说,则是那些能够在满足读者基本的需求之余,加量提供更多有营养内容的作品。

同样是推理小说,社会派的杰作们,会提供有分量的有关现实世界的洞察与批判;本格派的杰作们,则会提供精致夸张的诡计设定;至于炫学方向的杰作们,则是充满了丰富细密的冷知识。而回到这本《行动组》,作为一本推理小说杰作,它同样提供了大量的足够让读者反复咀嚼,欣赏的内容。

# 三

大概上看,这本《行动组》算是一本警察小说。故事的主人公及主要的配角,都是警察。故事的展开,也是传统警察破案的路数。警察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一种行业小说:就是以“警察”这个职业为对象,介绍他们在日常工作中的作业程序、规章制度、人事安排等等。在这方面,《行动组》毫不吝啬手笔,不仅详细刻画了这个特殊小组在行动时候的各种细节与安排,更是将大量的笔墨,投入到了警察生活的黑暗面。

对于美国警察贪污的了解,之前仅仅是停留在马修斯卡德的几顶帽子钱上。但这本书,则是全方位的描绘了作为一名警察,可以如何不动声色的赚大钱,办大事:藏匿赃物、私刑逼供、串通法官、篡改证据……这些对于丹尼·马龙和他的团队来说,就是他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如果不是警服,他们与街上的黑帮分子,也许并没有太多的区别。当然,他们会自以为是的以为自己是在维护社区的和平,维系脆弱的社会关系。在书中,这种一厢情愿的说法,在马龙的嘴里说出了不止一次。不过按照“不可靠叙事”的理论来说,这种自我解释也是一种自我欺骗。

# 四

除了让人对美国黑警的下三滥手段得到了解之外,本书则像是社会派作品小说一样,将纽约社会的阴暗面暴露干干净净。这种社会环境的描写,一方面提供了主角们行为的背景说明;而另一方面,则是对现在社会的弊端直接的斥责。

美国的社会问题有很多,本书则是集中暴露了种族问题之上。这个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在《火线》这套剧集中,其实已经有了充分的描写。在这方面,本书并没有特别之处。但是有一点,还是值得再说一下。马龙团队的鲁索是一名黑人,他最近的打算就是全家离开纽约,搬到北卡。而他的理由很直接,他的儿子已经快要读大学了,他很担心自己的儿子被自己的警察同仁在街头击毙。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来,警察作为一种职业,黑人作为一种种族,当这两种标签叠加的时候,人们会自然的做出理性的选择。而这种选择的结果是什么,书里面也交代得清清楚楚。谁是强者谁是弱者,不言而喻。

就从这本书里面来看,美国的种族问题,真是是积重难返。而且已经不仅仅是黑/白问题,如果处理日益增多的拉丁裔移民,同样是新的棘手的问题。

# 五

围绕着警察腐败,故事又延伸出了一条线:联邦调查局对黑警的调查。这部分情节对人物的塑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马龙作为全书的主角,也是被重点调查的对象,也是被着重策反的内线。他在黑帮分子面前的霸道,在同事跟前的豪爽,在面临成为叛徒的时候,都产生了逆转。在这个逆境中,马龙的人物弧线在卑微之处又有了新的发展,变得更加立体。

就如同警局内部不是纯洁无暇的一样,联邦调查局内部同样是肮脏不堪。这条线就引出了对整个司法体系的抨击。检察官是司法界人士,但是却又不得不受控于市长的任命。当一个检察官表现出了强烈的政治追求的时候,他也就成了政治权力陷阱的受害者。在这种情况下,希望独善其身,也就是痴人说梦。

警界不干净,司法界也同样如此,而政界根本就是乌烟瘴气。相比之下,靠着实力说话的黑帮,反而显得纯粹。

# 六

本书作者唐·温斯洛本人,就是一个对社会事务几位热心的作家。他能够用自己的笔创造这样一个灰暗不堪的纽约,丝毫不让人意外。这本《行动组》是他在国内出版的第一本书,它其他的作品同样值得期待。

  《行动组》读后感(六):和光同尘英雄的落幕

  

和光同尘英雄的落幕

这本《行动组》的作者是唐·温斯洛。说实话,我对这位作家并不是很了解,这本《行动组》是我读这位作家的第一本书。书一开始拿在手上就吓了我一跳,这是一本大部头作品,大约600页,看起来十分有分量。可一旦读进去了,其阅读感却非常美妙,阅读过程中不会需要花费非常大的精力,以至于阅读完了,还不想从作家构建的书中宇宙里跳出来。读完大呼:作者竟然什么都敢写。

故事发生在当代的美国纽约,主人公叫丹尼·马龙。他们警察局有一个特殊行动小组叫行动组,他是这个团队的头头,带着几个好兄弟与毒贩、黑帮做斗争。不过,我们的主人公并不是一个双手“干净”的人,他会利用自己的行动之便,让整个小组假公济私部分战利品的收入,拿这些钱用于改善家人的生活以及为家人提供更多的保障。在一次行动中,团队的一个人因意外牺牲了,没想到却因为这件事成了导火索,被“上面来的人”盯上,他们做的那些事挖了出来,行动组走向解体的边缘。(我讲述的这些,并不会影响阅读,因为在作者一开篇的时候讲述的就是马龙被捕,基本故事走向作者开篇就说明过了。)

因此,整本书并非讲一个英雄的崛起,而是讲一个英雄的落幕。(这让我想起了《天龙八部》里的乔峰)在故事中,行动组一出场就是他们最辉煌的时刻。马龙在黑白两道左右逢源,一时无两。后来迫于无奈,因为他手上并不“干净”,不得不违心地出卖了自己的兄弟及朋友、家人及爱人,身体与灵魂饱受煎熬。到最后行动组几乎等同于解散。因此,阅读这个故事,我们看到是并不是太阳从东方升起,而是从正中午,眼看着太阳慢慢地日落西山,以至于在黄昏的时候,突然烧红了满天的云彩,再落到地平线以下。说实话,这本书给我的印象就是这样。

《行动组》讲述的是硬汉的故事。对于硬汉的描述,我认为孟子的那句话就很恰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然而这种刚正不阿、心灵高洁却很难容于世间。虽然我们在歌颂这类完美的人,但我们却不愿意成为这样的人。而将这种对硬汉的完美描述放到美国警察这个职业当中,似乎就变得更加困难。

美国与中国的国情不同,他们拥有枪支是合法的,人权标榜自由,而种族又很复杂。如果完全按照国家的要求来规范行动的话,恐怕警察会寸步难行。而且,位于一线的警察面对的是罪恶的最前线,更是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而这种高危的行业,保障却很难跟上,往往人员牺牲了家人才会得到一些补偿。有一句话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经常与罪恶打交道的人会怎样呢?真正做下去,还保持人格高洁的人,我想都是一种正义的信念在支撑着他们。

因此,主人公马龙的行为是有争议的。他到底是好是坏?他对家人充满着无比的耐心与温柔,对朋友两肋插刀,对罪犯却疾恶如仇。他爱恨分明,有着他自己的原则。他会为弱势的人出头,他勇敢打击罪犯,和光同尘,却不同流合污。我们喜欢古代的侠客劫富济贫,然而“劫”在现在来看也算犯罪行为,这也是矛盾的。这样看来,马龙为代表的他们团队,可以看成是现代的侠客。

然而,正如一个正常的细胞,如果在身体组织环境不好时,细胞要么死亡,要么会变成癌细胞从而拥有不死的生命体。通过书中出场的这种组织内各行各业的人,什么政客、FBI、特工、律师、黑帮、流氓、毒贩等等,从上到下都是一潭污水,从他们的行为来看,全都一个样。就像《西游记》里的神仙与妖怪一样,其实都是同一路货,只是看他们有编制没编制。要在这里生存下去,要么就是无法融入活不下去,要么就把自己变成癌细胞,痛快地活下去。但是我们又往往见不得癌细胞,看到就想将之除去。但是细想起来,癌细胞也是曾经正常的细胞,如果不是环境出现了问题,谁还会变异?似乎这个社会只欢迎同流合污的小丑,而不再需要和光同尘的英雄了。这就需要我们对社会大环境的反思。

从故事中带出了很多美国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就比如说阶级矛盾、贫富差距、毒品走私、枪支泛滥、黑帮、种族问题、白人警察枪杀黑人,全民暴动等等。而讽刺的是,在今年的疫情期间,在美国这些不良现象全都发生了。书中写的故事,并不是过去完成时,而是现在进行时,作家写的就是美国当前的状态。在美国光鲜亮丽的外表下,其实也有着种种毒瘤,而作者则以马龙的视角将毒瘤展现给世人。作者似乎在向我们疾呼:这就是当前美国存在的黑暗一面,这就是当前美国存在的种种问题。

在中国,写实的似乎并不怎么受欢迎。而在外国,越是写实的越受人欢迎。更何况像这种有深度,又发人深思的写实作品,正符合了畅销小说的标准。因此,这本书是很值得一读的。

  《行动组》读后感(七):永不停歇的博弈

  

外壳红与内封黑,正义与邪恶,永不停歇的博弈

《行动组》恰到好处的勾勒出了一幅“移民”与“反移民”的景象,借用悬疑、犯罪小说的外壳绘制了反映社会图景的写实作品。“种族主义”、“毒品战争”这些热门又敏感的话题都在本书中占有了不菲的篇幅,相较于此,我个人更中意的是小说中对现实中所谓“正义与邪恶斗争”入木三分的刻画。现实世界早已不是黑白分明,游走在灰色地带的个人,被卷入了时代的洪流所绘出的暧昧、模糊的灰色英雄形象是这部作品着力刻画的。

警察在当代东西方文坛都占据了重要地位。无论是美国侦探小说中常见的“硬汉派”还是日系推理中独树一帜的“警察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对这种暴力机关内因权力而产生的腐败的讨论。另一方面,这一类型作品在不惜笔墨讨论体系本身腐败问题的同时,主人公大多保持了“出淤泥而不染”的形象。但本作《行动组》却不是这样,开篇即是主角身陷囹圄的场景,北曼哈顿之王的“堕落”已成定局。这样一部反套路的、以警察为主角的小说想要探讨的主题自然不仅限于系统本身的腐化。以这样的一个场景为开局,作者借纽约哈莱姆区各方势力之间的博弈与主人公在各方之间疲于奔命为了自己所珍视的东西左右奔袭的场景互为映衬,将全书化作了一部关于正义与邪恶,理想与现实的博弈。更以最后颇为英雄主义式的结局,暗示了这样的博弈永不停歇。

《行动组》中关于“聪明钱”、“中间人”等等的刻画,其实基于冷冰冰的法则:成本与受收益。警察对抗犯罪的收益就是所辖片区犯罪率的下降,而实现这一收益的途径既有打击犯罪也有双方的握手言和。选择后者意味着腐败的产生但同时也意味着获取相同收益的成本大幅下降。后者自然成为了常见的选择。然而整个社会的运行并不仅仅依赖于低犯罪率,警察系统也不过是政客们彼此博弈的一个小小环节。至此各方踏入场地,加入这一没有硝烟的战局。正如马龙最后所说,如果说“腐败”的警察换来的是街区的低犯罪率,那么政客的所作所为轻易就打破了这一切。以好警察为信念的马龙,可以允许自己为了实现好警察这一最终目标而污染双手,却永远也无法接受好警察这个信仰被人轻易的打破。他对“好警察”的执念,既成就了他被曼哈顿之王的称号,也成为了他陷入深渊的最后一个助推。

各部分的标题颇有趣味

回到大的层面,本作探讨的不过是美国这个移民社会的一个角落,反映的却是全球化世界下种族与阶级之间越来越深的鸿沟。本书每一部分的标题都是一个节日,最后在独立日迎来高潮。讽刺的是,无论是圣诞节、复活节这样带有宗教色彩暗示着美国梦与新教伦理间密切关系的宗教性质节日,还是独立日这样带有家国情怀的节日;都掩盖不了这个国家内部阶层分化与种族鸿沟加深的事实。更进一步,这种割裂只是世界动荡的一个缩影。不同的国家被固化在生产链条的不同角落,所处位置略高一些的国家难以升级腾出位置,下面的国家却早已拼命想要跃升。正如哈莱姆街区,传统黑人帮会与来自拉美的多米尼加帮派之间的战争,既是传统毒品与新型毒品之间战争,也是美墨边境毒品战争的升级,更是美国境内移民亚文化之间的争夺,归根结底不过是有限资源情况下不同阶层为了自己利益为了如何分配蛋糕的赤裸裸争夺。这种争夺具化为政客们关注的失业率与经济增长,具化为国家暴力机关对犯罪率的关注,具化为不同宗族间对生存空间的争夺,最终表现为由经济而起的全球化在文化割裂之间日益分崩离析。

作为个体可以如同马龙般选择,挑起重重争斗后离场,捍卫了自己的信仰也证实了自己还是一个好警察。可是作为国家机器,面对这样的永不停歇的内外博弈,又当如何选择?

  《行动组》读后感(八):属于这个时代的美国警察小说

  

青岛出版社能出版本作让我十分惊讶,虽然温斯洛在国内毫无名气,但在国际上他已经是这个时代最顶尖的mystery和犯罪小说作家。本作是国内引进的第三本作者的作品,前两本都是台版,包括享誉世界的反毒大作《犬之力》。

温斯洛早在1991年就以《A Cool Breeze on the Underground 》出道并入围了当年美国爱伦坡奖最佳处女作奖。此后他的作品多次入围巴瑞奖、黛丽丝奖,直到1999年拿下了夏姆斯奖。此后他有长达5年时间没有新作问世,2005年的《犬之力》震惊mystery小说文坛,不仅入围了麦卡维蒂奖、巴瑞奖、哈米特等四项大奖,在日本四大榜单海外版中也分别拿下冠、亚军的宝座。在之后15年间,温斯洛的9本作品中有8本都入围了英美各项主流奖项,其中还拿下了2016年英国钢铁匕首奖。在日本榜单中,温斯洛总共有近10部作品杀入了榜单前十位。本作是作者出版于2017年的非系列作,在隔年入围了金匕首奖、巴瑞奖、麦卡维蒂奖、安东尼奖四项大奖。本作在日本2018年的榜单上也高居第五位。

本作归类应该属于警察小说。在当代美国的警察小说里,迈克尔康纳利无疑是NO.1。但本作的面世,终于诞生了一部可以和康纳利的哈里博斯系列相媲美的警察小说。有意思的是博斯是代表西海岸的加州警察,而本作则生动刻画了东海岸纽约警察的形象。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美国警察就像美剧中那样英勇,但现实中并非如此。在美国黑人和中美洲偷渡客犯罪率极高,在很多地区这些少数族裔重案犯罪率甚至占了70%以上。而美国警察在执行任务中的伤亡率也是全球最高的国家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政客为了拉少数族裔的选票,不断以攻击警察、减少预算来博取高支持率。警察在这些政治活动无疑沦为了政治正确中的反派人物。在前几天豆瓣上一个华裔加拿大狱警的日记里也提到,北美地区绝大部分的警察在下了班和休假日里都不得不选择去打工和兼职来养家糊口(这在很多警察小说作品里都有提到)。至于毒品的问题,越泛滥越是对政客有利,反正死的都是底层黑人,却能养活一大批警察、律师、政客(这些在犬之力中都有详细叙述,这里就不多谈)。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中,本作的故事被徐徐展开。作品的主角马龙是一个英雄,他率领行动组中最精锐的小组横扫北曼哈顿各方势力,无论是黑人毒贩、意大利黑手党、多米尼加贩毒帮派都被死死压制。但他也并不是一个好人,在18年的生涯中他收受贿赂、私吞黑钱、甚至和黑手党有勾结定期拿“工资”。直到组员比利被打死,他吞了多米尼加人的钱和货,终于引来了毒贩、黑手党、FBI、内务部、警方内鬼、政客的攻击。吞黑钱除了想让家人过好日子外,他更希望给战友的家人一个交代。然而这块奶酪打破了原本的平衡,于是一处堪比宫斗大戏的无间道上演了。

如果要说马龙是坏人,其实一切的根源要追溯到他做警察的底线:不要杀孩子。虽然毒贩间有规矩,但在马龙眼里,任何杀孩子的人都罪不可恕,无论是毒贩还是政客。然而在所有的出场人物中,各个黑帮组织关注的是自己钱和出货渠道而不是被处决的三个孩子;政客警察关注的是纽约乃至全国的骚乱能否平息而不是被警察枪杀的黑人孩子;FBI和内务部调查马龙搞死他是为了获得向上爬的政绩而不是还被害者一个公道。这么多出场人物只有马龙,他所有抉择的出发点是为了替无辜被杀的孩子讨回公道,无论是毒贩的孩子还是黑人的孩子。

这里不得不提再提下美国的交易制度。原本司法程序中的交易机制是为了降低司法成本,或者为了放小鱼逮大鱼。然而在实际操作上已经完全变了味。为了政途、为了自己的利益一切都是可以交易的,无论是作品中的政客还是马龙,都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信仰、世界观和道道观。所以只有唐•温斯洛可以写出这般属于这个时代的美国警察小说:关于贪婪与暴力、种族与不平等、犯罪和邪恶,惩罚与救赎,揭露了警察和市民之间那不可逾越的张力。本作是城市写实主义的杰作,充满令人惊讶和骇人的转折,隐隐的黑色幽默,道德的难解习题,切实的对接上当代美国社会所面临的社会争议问题。

有意思的是作品中最后政客为了掩盖警察枪杀黑人孩子的事最终被曝光,引发了美国各地的大游行和暴力抗议。和今年在美国发生的大规模骚乱如出一辙,堪称神预言。只能说美国社会问题已经根深蒂固,美国警察问题仅仅只是其中一个缩影而已。

最后本作售价仅69元,接近600页的圆背精装,堪称近年来少有的高性价比之作。

  《行动组》读后感(九):致命的血色馈赠

  

《行动组》是美国作、编剧家唐·温斯洛出版于2017年的作品,也是他第一本被引进国内的作品。与他之前或之后的作品相似,都是关于警察、毒品、街头暴力以及贪腐……。或许真的是无巧不成书,《行动组》一书的背景与近期美国国内的形势也极其相似,激烈程度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区别在于,唐·温斯洛为引发全美骚动的事件精心打造了一个令人心碎的起源,一个虚实难辨的警察故事。

简单地说,《行动组》是美国纽约警察局试图让街头秩序重回正轨的精锐组织,全称是北曼哈顿特别行动组,由54名警探、卧底、预防犯罪警察以及制服警察组成。在这个组织中,特立独行的警探丹尼·马龙领导下四人行动组最为风光,丹尼·马龙横扫街头的努力让他被敬称为北曼哈顿之王。可是长达18年的警察生涯,让他耳闻目睹了种种罪恶,街头暴力与内部斗争让他身心俱疲,对现状不满的他,终于走出了无法回头的一步。与此同时,种族主义极其敏感的大环境,因为一次警察枪击非洲裔美国人的事件引发暴动。家人、爱人、朋友以及同事,都被卷入这场毁灭型的事件。

在《行动组》一书中,警察枪击14岁的非洲裔少年迈克尔·贝内特,政府与警察局对真相再三掩盖,引发非洲裔群体的不满;丹尼·马龙带领的行动组,深受上司的压力,要面对克利夫兰五口灭门惨案、本地黑帮与多米尼加黑帮因为毒品引发的暴力冲突、军火交易案等等重案;以及,丹尼·马龙个人的情感纠葛与生死存亡。在有限的空间辗转挪移,唐·温斯洛为读者勾勒出一个大到美国社会,小到街头巷尾,甚至是细微到个人内心深处的多维立体世界。精心构思且面面俱到的精彩情节迫使读者层层推进,直面最为核心的美国社会问题。阅读感受可以用“酣畅淋漓”一词来形容。

众所周知,“黑人的命也是命”是美国非洲裔民权运动最广为人知的一句口号。2020年5月26日,非洲裔美国人弗洛伊德在街头被警察拉下车,继而暴力跪压颈部导致死亡,引发美国全国范围的抗议活动,随后以打、砸、抢的方式演变成为延伸全美的暴力骚乱。早在3年前,《行动组》就准确的再现了这一幕。小说背景是美国纽约著名的非洲裔聚集区—哈莱姆,这里是非洲裔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犯罪的中心,毒品肆虐的现状,让行动组不得不介入其中。唐·温斯洛通过警探们在街头的种种遭遇,指出所有的一切,究其根源,是道貌岸然的美国富豪及其支持的政治人物们无能导致,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勾心斗角推卸责任、甚至通过街头犯罪操控局势。与此同时,底层人民却不得不忍受日益严重的黑帮胁迫、街头暴力与毒品危害,种族主义也随之成为城市无形无解的顽疾。人们甚至“宁愿相信一个诚实的暴徒,也不愿意相信华尔街的那些混蛋”,由此可见一斑,当不满情绪到达顶峰,怒火街头则将成为必然。不夸张地说,唐·温斯洛凭借个人敏锐地观察力和判断力,早早预测了必将到来的悲剧。

与此同时,小说的主角警探丹尼·马龙是爱尔兰裔,子承父业干了警察,表面上八面威风,实则身心饱受煎熬。一方面,他处于英雄警察之子的光环下,从制服警察一路走到独立领队办案的警探,被奉为“北曼哈顿之王”,收到种种荣誉的眷顾加持;另一方面,他却不是白璧无瑕。他熟知街头的一切,种族对立、贩毒团伙、黑手党、暴力杀戮;他了解警局内部的流程,“干净钱”、“脏钱”、“容易钱”、“聪明钱”甚至是“晴雨表”;他面对内部纷争和调查,上级、同事、内务部、联邦调查局。他处事游刃有余,对同组兄弟关爱有加,面对黑恶势力重拳出击。可是,再好的掩饰也填补不了18年警察生涯被腐蚀的内心,常年积累下来的负面能量让他行事乖张。他想要自己的生活,却妻离子散;想要保护好友,却成为背叛他们的关键;想要扫灭罪恶,最后与之同流合污,生活最终还是压垮了他。这不由让人想到美国著名小说家詹姆斯·艾尔罗伊创作的《洛城四部曲》,尤其是《洛城机密》,尤其是巴德·怀特。同样是流光溢彩下的罪恶都市,同样是由荣誉、鲜血与罪恶紧密围绕下的命运,不由得让人心生叹息。

幸福的人或许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人却确确实实拥有各自的不幸。在唐·温斯洛的构思中,丹尼·马龙注定是充满矛盾的悲剧人物。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他只能遵从自己的内心,努力在愧疚与痛苦的泥潭挣扎,试图寻求灵魂的片刻安宁。唐·温斯洛不想用一个纸板人物打发读者,他通过插叙、顺叙和倒叙等等方式,全方位的将丹尼·马龙展示给读者,不做过多解读,让读者去判断所有。没错,渎职、贿赂、敲诈勒索、妨碍司法公正、持械抢劫、杀人、贩毒,丹尼·马龙一路走来让人触目惊心。他是贪污腐败的警察、杀人犯和叛徒。可是,对家人、朋友、同事,甚至是混迹街头的吸毒者,他又是另外一幅面孔,对孩子既愧疚又深爱、对情人无比耐心和温柔、对朋友真挚的关心,对罪行毫不留情,都是清晰可见。这不禁会让人深思,到底是什么造就了他,并随后腐蚀了他,最终又毁灭了他?当他一无所有,冲进枪林弹雨,与毒贩与变节的警察激烈交火,丹尼·马龙的形象似乎瞬间又产生了新的变化。复杂的内心世界,矛盾的行事准则、炙热的真情实感,坚持到底的正义情怀,让丹尼·马龙成为最具硬汉色彩的警察角色,强烈的吸引力让人想到上个世纪钱德勒笔下的冷硬私探。至少对我而言,拼尽全力却穷途末路的人,值得让人心生同情,哪怕他曾经罪无可赦。

只凭丹尼·马龙这个精彩的人物,《行动组》一书就已是立于不败之地。但是唐·温斯洛不会止步于此,为了确保故事整体的可读性,在环境、人物之外,还准备了各种让人瞠目结舌的血腥案件与暴力冲突。克利夫兰五口灭门惨案、军火交易案、赚钱男孩与黑桃帮火并案、警察、检察官与市政府官员贪腐调查案以及冲出哈莱姆的纽约大暴动。史诗般的黑色故事营造出怒涛般席卷而来的冲击力,让人肾上腺素随之飙升,这就是唐·温斯洛带给读者的血色馈赠,让人欲罢不能。

虽然厚达578页,虽然是第一次引进国内,虽然是有些许陌生,虽然翻译上还有些小瑕疵。但是层次分明的《行动组》一书确实是让人拿得起就放不下,令人印象深刻。阅读体验告诉我,这本书肯定会在书柜中拥有一席之地。同时我也坚信,唐·温斯洛以后必将成为类型小说爱好者耳熟能详且津津乐道的老友。《行动组》可能是近期肉眼可见触手可及的类型小说佳作。买吧,值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