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万千风味,都是人生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万千风味,都是人生读后感1000字

2021-02-05 04:03: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万千风味,都是人生读后感1000字

  《万千风味,都是人生》是一本由蔡澜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2020-6-1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千风味,都是人生》读后感(一):在风趣的文字中,看蔡澜的人生智慧

  在众多的美食作家中,蔡澜是我一直喜爱的一位。因为他的文字诙谐幽默,并且还不时地流露出人生智慧。最难得的是,蔡澜的这种人生智慧,并非他刻意展现出来的,因而读来颇觉得亲切、随和。

  这本《万千风味,都是人生》,收录了蔡澜创作的26篇随笔散文。如同以往那些文章一样,蔡澜的笔下总离不开吃喝玩乐这四个字。可正是从这四个字中,我们能够读出蔡澜的生活态度以及人生智慧。

  比如《完美的蛋》这篇文章,看似蔡澜只是大谈特谈鸡蛋的做法,实际上他也隐隐地透露出越是普通、平实的事物,反而越是独具一种魅力。鸡蛋多么的常见,鸡蛋的做法又岂止千万。可是,像鸡蛋这种普通的食材,却能够在不同的人手中被烹调出不同的味道,这既说明了鸡蛋的魅力,也说明了

  再比如,在《行草展花絮》一文中,蔡澜以一如既往的风趣文字,讲述了他来到荣宝斋等处现场售卖书法作品的故事。蔡澜谈了他对于书法的心得,更谈了他对于治学的态度。他认为,人在年轻的时候总会迷茫,而克服迷茫的最佳方法就是培养某一领域的兴趣爱好。一旦对某一领域产生了兴趣,那么就会推动着自己继续深入钻研,这样一来,既可以驱散迷茫,还可以积累学问,而且更是为自己增添了一种求生本领。

  由此可见,这位被誉为“食神”的老绅士,不仅生性洒脱,而且看待事物也非常具有洞察力。在书中,他聊饮食、谈生活、话人生,从容潇洒且通透爽快。我们作为读者看得舒心,并且惬意,整个阅读过程就好比与一位见多识广的老人闲谈。不得不说,蔡澜这位老人,不仅见多识广,而且观念也十分地与时俱进。他在文中什么话题都敢于谈论,而且毫不掩饰自己对于某道菜肴的喜爱或厌恶,很是真性情。

  蔡澜的文字朴实无华,篇幅短小。可是,每一篇文章里都闪现出他的风趣与智慧,而且有些文章虽然谈的内容不离吃喝玩乐,却常读常有新鲜感。这是一种极其难得的写作功力,我等写作者望尘莫及。

  读蔡澜的文字,会有这样一种感觉:诸如理发剃头、生病就医、与友人聊天等各种小事,皆妙趣横生,而我们的人生就是在这些琐事中铺展开来。在这些琐事中,有人过得无比烦恼,可蔡澜却过得十足畅快。这不过是因为,他比别人更多了一些对于人生的平常心,以及对于生活的洞察力。

  万千风味,都是人生,吃喝玩乐是人生,起住坐卧是人生。蔡澜用他那极富趣味性的笔墨,把人生中的种种风味一一道尽。而他道不尽的,则是这人生风味背后的智慧与哲理。作为读者,我们在享受阅读快感的同时,就该把这些智慧与哲理也一并挖掘并吸收,如此才不算辜负了蔡澜先生著书立说的良苦用心啊。

  《万千风味,都是人生》读后感(二):人生都与万千风味相伴

  蔡澜是一个真正潇洒的人,率真潇洒而能以轻松活泼的心态对待人生,尤其是对人生中的失落或不愉快的遭遇处之坦然,若无其事,不但外表如此,而且是真正的不萦于怀一笑置之。__金庸

  在中国老百姓一般都会做点自己的美食,只不过做的技艺不一样,不过我发现一般有才华的人,都对饮食有兴趣,喜欢美食的程度能比一般厨师技艺还高。 其实人喜欢的一种业余爱好,学的特别精湛之时,不但能当职业去干,更能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蔡澜与汪曾祺一样,他们对美食的喜欢程度,就达到一种美食家的极致。 蔡澜一个喜欢美食多种身份的作家 蔡澜与汪曾祺我都不太了解,我只知道他们是作家,而且是很出名老人,他们对美食都很喜欢,深有研究都是很资深的美食家。 《万种风味,都是人生》这本书是蔡澜老人写的,那么蔡澜他到底是谁,原来他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老人,大家都知道中国有个非常出名的节目,介绍中国饮食的《舌尖上的中国》曾特邀他当节目总顾问,他还是 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 蔡澜1941年8月18日出生新加坡,他是电影监制,美食家,作家,主持人,在香港有四大才子金庸 黄沾 倪匡 蔡澜,而且他有“食神”美称. 品美食悟人生 一个人的人生该怎么过,我们为了养家疲惫的过,有钱纸醉金迷的过,为信仰而过,为追求梦想努力奋斗而过,而当我看到蔡澜写的《万千风味都是人生》这本书时,他的人生真是潇洒而过。 蔡澜不愧为“食神”之称,他能把吃的能写到文章里,美食能渗透到自己的灵魂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饮食中接触最多的就是米饭了,可是在蔡澜写的一篇文章里《为了一碗米饭》才知道原来吃到好吃的大米有这么多的讲究。 日本人最爱细节了,在做饭上也一样,一般我们做饭淘完米直接放到锅里煮米吃,可是日本煮饭技术挺重要的,得用水侵泡20分钟再炊,在用锅上也很讲究,他的友人就买了一万多元的锅,要是买便宜的锅就糟蹋了。 他还讲了哪个国家米好,特点是什么。 其实是人就是要忍受疾病的困扰,比如这篇《湿疹经验》象他这样的名人去看病当然找的都好医生了,可是湿疹这东西好象多高的医生都攻克不了,尤其吃中药是要忌口的,但是爱吃美食只能与湿疹和平相处了。 蔡澜老人喜欢书法与听书,他在北京开过书法展,他老人家写的真迹是贵的,买不起的人可以买纪念册,因为纪念册便宜些。 其实人喜欢一种业余爱好,学的非常好就可以当一种职业也可以变现赚钱。 作者喜欢听书,而且能达到上瘾的地步,他最喜欢听侦探小说,不过在读他作品时,他还是不怎么满意,找的朗读者声音有些苍老,不过他发现大陆一个“喜马拉雅”网站听书人很多,在录音书方面他希望我们这个市场能日渐成熟,能给爱书人获得知识一种新的途径,真是好事一桩。 美味的人生吃出精彩 蔡澜写的《万千风味都是人生》着重写的是美食,图书很精美,每讲一篇故事,都根据故事特点添两页手绘彩图,作者每到一个城市吃这里特色小吃,都写的很细,怎么做的,而且都把这里地址电话网址都写上,其实这样写文章,不但介绍美食变相的也把这里旅游业给添加上了。 作者为了一种美食可以千里迢迢赶赴到当地去品尝,在品尝中又有了写文章新思路,他的人生经历一般人都比不了,他活的潇洒,更活的精彩。

  《万千风味,都是人生》读后感(三):略带粗暴,是最简单的接地气

  

喜欢美食的人,很少有人不知道蔡澜的名字。作为《舌尖上的中国》的总顾问,他从写美食专栏、出书、主持美食节目,到前不久发表的《死前必吃清单》,字字透出豁达的人生态度。

01.香港四大才子:人生第一任务,就是吃吃喝喝

蔡澜与金庸、黄霑、倪匡,并称香港四大才子。

四人中,金庸年龄最长,名气也最大,一生中写的武侠小说足够影响几代中国人。2018年,金庸去世,全世界华人一起哀悼,堪称华语文坛逝去的传奇。

词曲天王黄霑早逝,一句“沧海笑,滔滔两岸潮”,可谓是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的精准写照。

倪匡是科幻写作的天才,一套“卫斯理”系列,几代人都追着看。

相比之下,好像蔡澜难见有何过人之处。在读者眼中,他就是一个散淡的人,每天吃吃喝喝,怎可同以上三人并列呢?

但是,读罢《万千风味,都是人生》就会发现,蔡澜的过人之处,在于懂生活,会生活。在他眼里,生活与活着,可是大有区别。

蔡澜曾说,人生“美女美食和美文”缺一不可,少了哪样都没了乐趣。他的文章,谈吃、谈喝、谈旅游、谈电影,声色犬马,纸醉金迷。

02.美食:每个国家都有好吃的东西,只要你用心去寻找

蔡澜最早是拍电影的,但是有段时间电影行情不看好,于是转而把所有的兴趣都发展成可以赚钱的产业。

在电视台主持节目,开美食城,发明风靡香港和日本的“暴暴茶”,蔡澜从一个电影人变成了作家、旅行家和美食家。

30多年来,蔡澜出版了200多本书,这些书的内容都是他平时写的专栏结集而成的。这次出版的新作《万千风味,都是人生》,刚一开头就写了墨尔本、福建、西贡、澳门、日本等地的美食名馔。

蔡澜对美食的偏爱,处处体现在文章里。一碗普通的牛肉河能让他惦记很多年,为了吃到肉质独特的羊,他可以不顾蚊虫叮咬去农村拍真人秀,用他的话说,家常菜,有了时间考验,才变成经典。

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一谈到“吃”,他立马有了兴致,语言也丰盛了许多,绘声绘色地告诉大家,“用滚牛肉河的清汤,在最烫的时候撞进碗底的牛血,即时凝固成豆腐状。”“到了福建不能少的是土笋冻,极鲜甜,这是一种海肠的啫喱,各地不同。罗源做的不像闽南那么一小块一小块,个头很大,让喜欢吃冻的人吃个过瘾。”

对于喝茶,蔡澜也自有心得,“焙煎茶随意轻松,不分季节,日常饮用,冲泡之前放进微波炉一叮,更突出茶味。也可以用来玩,在一个香薰器具中放了煎茶,下面点蜡烛,便有阵阵香味,很自然,比精油自然得多。”

跑遍世界各地,蔡澜说,“每一个国家都有好吃的东西,只要你用心去寻找,最好的不一定最贵。”他还希望以后能做一个节目叫做《国宴》,跑遍中国八大菜系,把每一个省,先做一个省宴,从省宴里再综合起来做一个国宴。

03.人生:心态轻松,才能生存下去

蔡澜曾经说:“我的工作就是享受生活。”

不管是美食、旅行,还是写作,兴之所至,信马由缰。

在《万千风味,都是人生》里可以发现,尽管一路“吃吃喝喝”,但他所理想的人生境界却是如丰子恺、弘一法师那样透彻安定。

书中讲了这么一段:大概十年前,他发现自己小腿处患了湿疹,越抓越痒,于是去看医生,结果用了好多方法,治了很久也不见好,就这样忍了好几年,又去看另一个医生,诊断为过敏。然而病情还是一天比一天严重了。

又过了几年,听人讲一个医生治皮肤病很牛,于是上门求医,医生说,这种小病,不必我来医,小女儿跟了我多年,由她去应付好了。

哪知道医生千金用了很简单的方法就治好了多年的顽疾。

复原后,蔡澜想,可能是我吃肉太多,杀生太多,得到的报应吧。

这最后结尾的一句话,把整篇文章治病求医的过程提到了另一个高度,虽然简短,却让人觉得更准确,更透彻。

这些文字至真至纯,而又活泼有趣,短则数百字,长则千余字,看似散漫琐碎,实则深藏智慧,常有点睛之笔,令人有醍醐灌顶之感,深得明清小品文精髓,自成一家。

蔡澜以率真洒脱的生活态度,把生活过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值得每一个向往自在生活的人学习。

蔡澜的许多人生道理,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就像他说“许多无意义,就是有意义”的话,是不是有了些禅机?这种话,活过的人才会听得懂,活过的人才会思量对错。

《万千风味,都是人生》,一本书说不完蔡澜的人生智慧,也解决不了所有人的人生问题。且将此书当作一把钥匙,遇到生活里打不开的锁,就拿出钥匙试一试。

用蔡澜的话说,“每一天都问自己活得好吗?散散步,看看花,是免费的。”想来,这就是蔡澜的过人之处。

  《万千风味,都是人生》读后感(四):从一碗一盏中学会品尝生活之美味

  

提到美食作家,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蔡澜,用为他不但写了很多精彩纷呈的美食文,而且还是《舌尖上的中国》特邀蔡澜作为节目总顾问。最绝的是他的名字,谐音“菜篮”,仿佛天生就是“吃货”专家。蔡澜不但有“食神”之称,还与金庸、黄沾、倪匡并称“香港四大才子”。

金庸评价他“一个真正潇洒的人,尤其对人生中的失落或不愉快的遭遇处之泰然,若无其事,不但外表如此,而且是真正的不萦于怀,一笑置之”。可能正是这种“洒脱”之人,才能让一碗白饭、一盏浓茶,都能化身他笔下活色生香的主角;一场小疾、一幅行草,都能组成他文中娓娓道来的故事。

蔡澜确实是文章妙手,而不能算是高手,那是因为他的文章很随性,写的是天南地北的吃喝玩乐,虽然用的都是大白话,却写得鲜活生动,妙趣横生。

在《福建行(中)》他描述有一种“下廪羊”每天吃退潮后的绿草,本身肉就有了咸味。让有着30年煮羊经验的陈师傅配合几味中药来炖,一喝,惊为天物,满口鲜甜,完全是大量羊的精髓,一点药味都没有。

蔡澜把制作过程写的很细,“清水入锅,小火慢慢地把药材煮了两个小时”“下廪羊肉鲜红,顺着肉的纤维将羊肉切成小块”“依大小厚薄放入锅中”“用刚酿好的酒,羊肉的异味便完美的祛除”“放羊肉熬煮,不上盖保持原来的味道”“灶台的火最为重要,从小火熬起,逐步添加干柴”……

对细节描写之细,仿佛一台摄像机在跟拍,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会感受到这碗廪羊汤“够味”,勾得连我这种从不喜羊膻的人,都恨不得去啖一口呢。

蔡澜在《家庭主妇一二三》里提到“写作数据都出于细节上,也许是因为我一直研究篆刻,想在方寸上找出变化”。他在篆刻方面确实很有心得,在《福建行(下)》“发现(弘一法师)刻刀和我惯用的一样,这是得康侯先生的教导,没有用错”。大约是对篆刻的爱好,影响到他写作的风格,对细节把握得极好。

蔡澜的文章读起来很轻松,还蕴藏着一些人生哲理在里面。

什么是完美?

蔡澜拿一颗鸡蛋问世界名厨保罗.包古斯,他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熟度,你自己认为最好吃时,就是完美的鸡蛋了。”

蔡澜曾做一个访谈节目,谈到最喜欢的食物,他也给过类似的答案。“现在觉得豆芽炒豆卜这样的家常菜最可心。”

“豆卜”这个陌生词是什么稀奇玩意儿?

问过度娘,才知道,豆卜是经高温油炸过的豆腐,通俗地讲,就是市场上随处可见,吃火锅爱用的豆腐泡。

这个答案不禁令人嘴角抽搐,像蔡澜这样吃遍全天下的老饕,竟然钟情于豆芽炒豆腐泡?

他绝的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实践家,能吃能写能做菜,听说炮制出了袁枚的“随园食单”,连金庸杜撰的“二十四桥明月夜”,也给捣估出来了。据说,他在香港上海两地开的“粗菜馆”,跟开了光似的,生意好到爆。

转念一想,此乃返璞归真,千帆过尽。星爷主演的《食神》同样有句台词道出真谛“蛋炒饭同样惊天地泣鬼神”!能到做出神入化的,不一定是鲍翅,可能就是简简单单的豆芽!

在《深夜食堂》出现的都是一般的家常菜式,客人多数没有家人煮饭,能尝到家庭菜,都十分满意和感动。因为有了人情,食物才变的格外好吃。不信,你仔细回忆一下,你认为吃过最好吃的饭,多数都是很重要的人一起吃的吧。

看了蔡澜的书,我最大的感触是:自己从未有真正“品尝”过美食”(泪流满面),只能说“吃过”,目的仅是填饱肚子而已,而没有用心去体会一道菜的滋味。

最后,读完这26篇文章,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像蔡澜说的那样:“当人家数绵羊入眠时,我们能够算着吃过的每一道佳肴。”让一碗一盏点亮生活乐趣,让美食的滋味流淌于岁月间。

  《万千风味,都是人生》读后感(五):吃是为了活着,那活着不也得有口好吃的嘛

  

彼时,香港有四大才子的说法,排名不分先后,分别为流行曲的霑叔与写科幻的倪匡、写美食的蔡澜和写武侠的金庸,其中黄霑已因癌病于2004年逝世,金庸也于2018年10月30日逝世,倪匡更早于1992年便遗民美国。

若说这名震香江的四人共同撑起香港六七十年代的文学届半壁辉煌,并借由公众平台、影视媒体等方式将华语文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应该不会有人质疑。不过现在数数,这些算起来可以说是我爷爷那时代的风流人物,而今还在活跃的,只有蔡澜一人,当然黄霑等三人的影响力同样经久不衰。横跨两到三个时代,现今还能看到蔡澜先生出书,这种犹如穿越时空般的幻妙感,从翻书开始,就让人神往。

当然,其实从一开始,蔡澜就走得离公众更近一步。别人爱写小说,他偏偏只写随笔,笔触停顿间聊一聊的皆是美食、旅行、休闲、美人,和一切与生活相关的事物。从最早开设专栏,到后来各地美食探店几乎以一人之力做出不输米其林认证的黄金招牌,再到如今几乎每逢新年之际,蔡澜都会专门开放一个月的微博评论,来为一众网友“答疑解惑”。从未被时代抛下,自然也很难被大众忘记。

想了解他是什么样的人,先来看看微博问答最直观,短短数字,尽显人生老辣:

问:除了多读书,还有什么方法能提升自身的吸引力? 答:没有。问:蔡先生,如果坚持一件事付出了却没有回报怎么办? 答:算啦。

其实人老成精这句话一点不假,这里的精不是“精明”而是“精炼”,把道理都活进脑子里足以让人看淡许多事情,再不用斤斤计较,也不会怒发冲冠,更不必自命非凡,心气如年轻人,情绪则如佛。大导演楚原在金像奖终身成就奖的致辞上就说到“人生失意倍多如意少”,不过他转眼便笑“这个终身成就奖奖给我这么个没有什么成就的人,的确受之有愧。”

蔡澜不也曾在节目《开讲啦》中说“尽量地学习、尽量地经历、尽量地旅游、尽量地吃好东西,人生就比较美好一点,就这么简单。”你看本书中那篇《厕所文学》里,他不还说起对自己作品的文学分类,来一句:“放在厕所里,一次看一篇,吃了泰国菜、韩国菜,可以看两篇,就算作厕所文学吧。”一介才子自谦为白云大妈的《月子》水平,也算是应了他的人生哲学——好好玩。

不过,蔡澜老先生不那么“老”的时候,也已经足够豁达了,年轻那会他就自嘲“小混混”,成名之后也没装出大家气概,在那档《今夜不设防》里抽烟喝酒黄段子、语不惊人死不休,堪比于谦。不过虽说如此“混日子”,四大才子的另三位依旧给出了极高评价。

倪匡说:“蔡澜是少有背后没有人说他坏话的人。” 黄霑说:“蔡澜是我最值得信赖的朋友。” 金庸也曾说:“论风流多艺我不如蔡澜,他是一个真正潇洒的人。”

说惺惺相惜也好,说他们朋友情深也罢,不过这金字招牌可不是随便人拿得动的。

回到近些年,蔡澜的身份越来越趋近人生导师的定位,不过他在书里不爱写这些,做“导师”总得有人提问,自问自答肯定有些卖弄的傻气,他更爱说的是:“吃点好的,别亏待自己。”

本山大叔在小品《牛大叔提干》模仿玻璃厂厂长,范伟提醒他要在开饭前说两句话,本山大叔憋了半晌,第一句说的是“吃好,喝好”,第二句是“喝好,吃好。”他在小品里扮演的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也就是范伟这类白领对应的普通大众阶级,所以说起话来,两三句离不开吃,或是为了某道菜的设计精美而感叹,或是为一大桌子的铺张浪费感觉心疼。

这是一个艺术家对大众人生对直接的观摩,人活着,总离不开吃嘛。

蔡澜能够与我们走得如此之近,“吃什么”“如何吃”“要好吃”帮了很大的忙。让我们看看他吃了什么吧:

在西方鼎鼎大名的中餐馆——万寿宫,最合适的本地食材配合最地道的中国做法,尽力做到让每一位顾客都觉得贴心;福建大厨陈奇辉的拿手菜“下廪羊”,大师级的羊肉草药汤,羡煞羊痴;巴尔扎克酒店的老厨子一席法国菜,被奉作“料理的铁人”。

上等料、大师傅、好心情,菜一般错不了,这是最等价交换的人生原则。但菜可不比人生简单,好食材有好做法,寻常菜也有独具匠心的烧制过程。

深夜食堂同款的蛋包饭,靠的就是一耐心,两个锅,一手煎蛋,一手热饭,最后玩个花活,蛋液随利刃瞬间破开,蛋液浸入米粒,“色香味”自然“色”字当先;还有另一个煎蛋作法更是有哲学意境,蔡澜破天荒的想考厨子最美味的煎蛋是什么样的,大厨夹过一口烫红的铁皮,鸡蛋单手打开,就这么边煎边递到蔡澜面前,“你什么时候想吃它了,那它在那个火候就是最美味的”。

啧,人老成精。

蔡澜本书起名《万千风味,都是人生》,这道理其实都在题目上了,而一篇篇故事非但没有多加赘述什么菜肴之外的情怀,反倒真如一个老饕般事无巨细地分析一口口吃食的做工、材料、技巧,不自觉得看着让就人饿,让人笑。

不过我想,看饿了,便书的意思也就到了。

  《万千风味,都是人生》读后感(六):蔡澜说,万千风味,都是人生

  

倘若你问,世界是什么颜色的?我答,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你看蓝的是天,白的是云,红的是花,绿的是草。

倘若你问,生活是什么味道的?我答,生活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的,悲观喜乐,比比皆是。

倘若你问,人生又是什么颜色,什么味道的?我答,人生即是生活,生活即是世界,万千风味,都是人生。

阅读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在其中,可以看到上千种可能,也可以品味到上千种人生。而蔡澜就是一个很懂生活的人,他既是美食家,也是专栏作家,更难得的是他把他的人生写进了文字里,变成了人人可读的散文随笔。

《万千风味,都是人生》是蔡澜的今年出版的一本散文集,共收录了其26篇文章,篇篇自然随意、豁达洒脱,字里行间透露着美食和生活的味道。

对于美食,蔡澜是挑剔而执着的。

总有一种味道,一旦吃过,就会让人念念不忘。在蔡澜眼中,墨尔本“勇记”的牛肉河是最地道的,也是无可代替的。他说:“只要喝一口‘勇记’的汤,你便会成为这家店的‘信徒’。”

如今人们做菜越来越喜欢调味品,五花八门,几乎什么样的都有。不过,有时候仅仅是为了满足味蕾的需求,却使其失去了原本的味道,至于营养更是不被放在心上。这恐怕有些本末倒置了,记得书中有一个这样的细节:在同行的人问蔡澜究竟需要柠檬汁还是辣椒酱的时候,他说生蚝的最佳调味品是海水。可见,自然是食物最纯正的味道。

每一个地域,都有具有地方特色的食物。去了福建,蔡澜最爱吃的是润饼,以至于友人带其到一家餐厅去,各种菜都做得不错,他别的都不碰,只是把润饼吃了一条又一条。最后,还剩下的数条也打包带回酒店,半夜起身,再吃。

对于手杖,蔡澜是真诚而热爱的。

在手杖最盛行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男人一天要换3根手杖,且材质不同。早上用全木手杖散步,傍晚换银质杖头的,到了晚宴,手柄就是黄金打造的了。

手杖的材质不一,用途也各不一样。有的可以用来钓鱼,有的可以用来照相,有的则可以奏出各种名曲……从前只知道手杖的存在,没想到手杖里也有大奥秘。

蔡澜的巴黎之行,对于手杖是买了又买。另外,还在手杖店里买了很多关于手杖的书籍,当店主Chloe问他:“花那么多钱买书好还是不好?”他回答说:“专门知识的书,能找到,已很便宜。”是啊,当自己需要时,再贵也是值得的。

对于生活,蔡澜总是能从微小处窥见人生真谛。

鸡蛋,是每个家庭都会储藏的食材。蔡澜认为它是最平凡、最低微、最谦卑的,并深深为鸡蛋着迷。其原因就在于,越是普通,做法越多,关于鸡蛋的食谱千变万化,且能信手拈来。

在日常饮食中,鸡蛋可以配合所有食材,甜的咸的都能,比如孩子最爱吃的冰激凌就要用到鸡蛋,比如,家常菜中的西红柿炒鸡蛋,又比如颇受人们喜爱的蛋花汤。

在蔡澜追求完美的鸡蛋做法,并始终坚持寻找的时候,保罗.包古斯给了他意味深长的答案,这位世界名厨说:“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熟度,你自己认为最好吃时,就是最完美的鸡蛋了。”寻寻觅觅,原来这世界所谓的完美不过是令自己满意。

生活即是日常,那些琐碎间的小事是最真实的人生。在《万千风味,都是人生》中,读者可以跟随蔡澜一起游世界、聊美食、谈生活、品人生,同时,也能感受到一个率真潇洒、乐观生活的真实蔡澜。这样的书籍,闲暇读来甚是轻松有趣,不失为一种享受啊!

  《万千风味,都是人生》读后感(七):人生艰难,万千风味,皆有欢喜——跟随蔡澜,品人间至味

1.蔡澜——一个随性的人间极品

  在文人中,喜欢吃并且把自己的美食喜好用文字去书写的作家,我熟悉的,总共有三个。

  一个是汪曾祺,一个是于谦,另一个呢,就是蔡澜。

  以前也听说过蔡澜,但也仅止于知道有这个人而已。

  吃吃喝喝、玩玩乐乐、嘻嘻哈哈,是蔡澜给我的一个整体印象。我没觉得他认真做过什么,但似乎他做什么都挺成功的。

  人生观也豁达,在交女朋友这一点上,也是心得颇多的。哪怕是年过七十,对于很多美好,依然有自己的追求。

  蔡澜老先生,真是一人间极品!豁达通透如此,人间少有。

  就像我读的蔡澜先生的这本《万千风味,都是人生》一样,它引领我进入到了一个新的世界。

2.《万千风味,都是人生》

  《万千风味,都是人生》这本书是蔡澜先生的散文随笔集,其中收录了蔡澜先生26篇随笔散文。跟随着蔡澜的文字,我们和他一起游览世界,去品评美食,去积极生活,去感悟人生。

  蔡澜先生有多重身份,他出生于新加坡,父亲蔡文玄是一个诗人,母亲是一个校长。父母对他的影响很深,母亲教会他如何生存,而父亲教会他品味生活与艺术。少时,他跟随邵逸夫学习做电影监制,在香港的40年,他制作的电影几乎全都大卖,也是赶上了香港电影的好时代,钱财于蔡澜来说,从未匮乏过。

  因为不缺钱,也因为好吃,所以,他把自己的爱好变成了专业。从一个老饕变成了一个专业的美食家,人称“食神”。他当过《舌尖上的中国》这个著名纪录片的节目总顾问,并且还写下了大量的美食专栏,这些关于美食的散文结集成册,就成了一部部作品。也因此,蔡澜才有了这么一个专栏作家的身份。

  鲁豫曾经在一次访谈的时候,问过蔡澜这样一个问题:在你合作过的这些导演中,有没有你喜欢的那一个,或者相对来说,比较不讨厌的那一个。

  蔡澜很敢说:一个都没有。

  他们都是为了自己成名就好,根本不会管别人的人。蔡澜声称,自己做了40年的电影,但最终并不喜欢做电影。欣赏倒还可以,做电影监制就算了。

  所以,他才说,自己最好的朋友,恰好是和自己职业上没有交集的几个人,尤其是他与金庸、黄霑、倪匡相交甚好,被称为“香港四大才子”。确实是有点意思。这几个人,都称得上是性情中人了。

3.豁达的蔡澜,广阔的人生

  蔡澜先生的这本《万千风味,都是人生》,更是表达了蔡澜先生的那种随性自如的生活态度,翻开这本书,你会发现这些文字都很亲切,没有故意炫耀的成分。但因为蔡澜确实阅历丰富,所以他随口说出的话语,还总是让人惊叹不已。

  蔡澜是广东潮州人,通晓潮州话,粤语,普通话,同时,又因为出生于新加坡,所以能用英语自如交流和写作,年轻时,又因为到日本留学多年,所以,日语也是相当精练。

  他去过的地方非常的多,他吃过的美食遍布全世界。

  美食家是一种多么让人羡慕的职业,但成为美食家的路,却不是一般人可以走得通的。阅历决定了视野,蔡澜见多识广,这万千世界,他有囊括宇宙的胸襟,也有沉浸在一碗汤里的智慧。

  作为美食家的蔡澜,他不仅仅吃好吃的东西。不好吃的东西,他也吃。他曾坦言,没吃过的,没有发言权。除了猫猫狗狗,其他的,蔡澜都愿意多去尝试。

  这是一种通透的生活态度,现今的年轻人,还没经历过什么事儿,就已经说自己历经沧桑了。不管多大年纪,多去尝试总是好的。但多去尝试,并不意味着莽撞。经历应该赋予我们智慧的,如果经历总是给我们带来坎坷,那说明我们在选择经历的时候,也是缺乏判断力的。

  因为人生阅历的丰富,蔡澜对美食有自己的思考。他常常说话很直白,但细思量,又觉得只有纯粹的人,才会不屑于去掩饰吧。

  豁达通透,想开了的人生,不过就是吃吃喝喝,做让自己快乐的事情,但就是如此,他也不能够完全做到。他曾坦言,随性如他,也没有完全任性的权利。总要去生存,总要去妥协,人活在世上,总是要顾忌一些世俗的东西。只有先生存下去,才有资格去谈艺术的美好。

  所以,年岁如他,依然不能想不做什么就不做什么,也只能说,尽量不想做的事情就不去做,得不偿失是欠缺智慧的表现。

4.人生艰难,万千风味,皆有欢喜

  总之,人生虽艰难,但看蔡澜,《万千风味,都是人生》,又会觉得,人生,不过如此,不必发愁。

  好好吃饭,尽力生活。万千风味,皆有欢喜。

  蔡澜先生,独此一人。他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是一个优秀的商人。他喜爱美食,又把自己的兴趣爱好推演到了极致。他随性旷达却依然知道人生不能全都随了自己的心意,不如吃吃喝喝,把每一餐用好,把一天过得开心,这才是最实实在在的智慧。

  如果你问蔡澜老爷子,有人生困惑怎么办?老爷子多半会说:找到兴趣爱好,让自己沉浸下去,就好了。比如,品尝下美食,又何乐而不为呢?

  《万千风味,都是人生》读后感(八):蔡澜:万千风味,都是人生

01 蔡澜其人

普通人认识蔡澜,可能是源于前几年大火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蔡澜是这档爆热节目的总顾问。但很少有人知道,蔡澜先生是写影评出道的,1955年他在新加坡《南洋商报》上发表了第一篇影评《疯人院》,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90年代,黄沾、蔡澜、倪匡曾合作主持的电视节目《今夜不设防》创造了香港同时段电视节目的收视纪录。很多明星都上过这档节目,他们如同老友聊天,完全不是做节目中规中矩,你采我访的样子,其中张国荣那一期给人印象最为深刻,原来他是一个如此洒脱不羁,瞎说大实话的“哥哥”。

蔡澜与金庸、倪匡、黄霑并称“香港四大才子”,在这四位当中,其余三位都有明确的定位和人设,唯有蔡澜,似乎有点散漫,他似乎什么都做,在他的介绍中,我们能看到一大串名头:“美食家、旅行家、收藏家、电影人、作家”,也许正如蔡澜自己所说“我的正业是玩”,所以,他一生都在以玩的心态活着,被誉为“香港第一玩家”。

这正是他被人羡慕且称道的地方:不争不抢、不急不躁,如人间散人,不经意间就走到了人生巅峰,你说气人不?

在蔡澜的家庭成员介绍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不管是哥哥姐姐还是弟弟、妻子,每个人最后都有一句“已退休”,唯有蔡澜,已近80高龄,依旧“没退休”。你品,你细品。这实际上是件很值得玩味的事情。对于蔡澜这样的人,只要活着,就没有退休这一说,这不是因为他多么勤勉,而是因为“活着”本身,就是修行、享受、工作。生活与工作,在蔡澜这里,是一回事。

所以,很多人都问蔡澜一个问题:电影人、美食家、商人,你究竟是做什么的?蔡澜回答说:“我只想做一个人,这并不容易。做人就是努力别看他人脸色,做人也不必要给别人脸色看,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份互相的尊敬。”

不得不说,这个回答“很蔡澜”,在我最近读的蔡澜的一本书《万千风味,都是人生》中,通篇都是这样质朴短小但却让人回味悠长的文字。

02 万千风味,都是人生

这是一本蔡澜先生的散文随笔集,一共收录了26篇散文。在这本书的开头,上来就是墨尔本、福建、西贡、澳门、冲绳等地方的美食随笔。说实话,看蔡澜的书,最好吃饱了再看,否则看着那么多令人垂涎欲滴的食物,自己却只能望梅止渴,这实在是一种煎熬。

在墨尔本的“勇记”,资深老饕蔡澜写道:“叫一碗撞牛血,用滚牛肉河的清汤,在最烫的时候撞进碗底的牛血,即时凝固成豆腐状。”为了品尝一种“每天下山到海边吃浸过海水的咸草”的羊肉,蔡澜毅然决定克服在野外被蚊虫叮咬的恐惧,跑到福建去做一档美食节目。蔡澜对这道“下廪羊肉汤”也是介绍的非常详尽,从世界上有此生活习性羊,一直介绍到“钻研30年,只做一道汤”的炖汤的手法,看的时候口水流干,艳羡不已。

看蔡澜的文章,有一种感觉,他的描述十分简单,没有太多美妙的形容词和浮夸的赞美,更没有那种“我吃遍天下,我很牛”的优越感,他就是很简单的把自己对那道菜的感觉写出来,仅此而已。

都说文如其人,其实看蔡澜的文,就大体了解他是怎样的人。在我们眼里高不可攀的美食家,实际上正如这道大廪羊汤一样,“用了很多种药材,但是却一点药味也没有”。美食和人生,其实道理想通,都是先加上再放下,最后一碗清汤,大道至简。人也是如此,就像蔡澜先生,一生学贯古今、吃遍世界美食,但是表现出来,却是嘻嘻哈哈、吃吃喝喝的样子,完全没有那种用力过度的紧绷感,似乎玩着就把事情办好了。

正如他自己所说,他的身份,只是一个好好玩(品味生活)的人。

这种风格,贯穿了本书的始终。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篇关于鸡蛋的文章——这种我们日常百姓家都能够得着、天天用的普通食材,也让蔡澜先生品出了花样。

蔡澜说:“我为鸡蛋着迷,认为这是最平凡、最低微、最谦卑的食材,当然随手拈来,越是普通的,做法越多。”,“鸡蛋可以配合所有食材,咸的从最贵的黑白松露,各种鱼子酱,到最普通的西红柿或豆芽,每一道菜都不重复”。

鸡蛋即人生。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如此普通,但是却可以活成丰富多彩的样子,尽力奋斗有随之而来的充实和饱满,乐天享受亦能时刻发现生活当中的小确幸,动静结合,方是人生。

鸡蛋亦是人。作为一个人,同样可咸可甜,能适应各种环境(和不同的食材搭配),在不确定性的大环境下,占据自己人生的C位——不因鱼子酱而掩盖自己鸡蛋的风味,在西红柿面前亦是必要之物,毕竟,少了蛋花的番茄蛋花汤就成为四不像了。

在鸡蛋这篇,蔡澜详细描述了一种做法极为复杂的“欧姆蛋”,一共11个步骤,“单看菜谱上的做法,已经把人吓跑”。但是文章的最后,他却引用了世界名厨保罗▪宝古斯的话:“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熟度,你自己认为最好吃时,就是完美的鸡蛋了”。

咦?这不就是我们的人生吗?不管别人怎么看,你的人生终究是你自己的。方方的小说《万箭穿心》的结尾处,李宝莉在阳台呆坐一宿,想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是自己的,不管是儿孙满堂还是孤家寡人,我总得要走完它。”当前明月在《明朝那些事》的最后一章,讲半天了徐霞客的故事,最后他写道:“成功只有一个——按照你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一生”。

归根到底,我们的人生都是自己的。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最普通但却与任何人都不同的独特人生——蔡澜先生,对于人生哲理一个字也没讲,但是他用一个鸡蛋,教给了我们这个深刻的人生道理。

这就是蔡澜,他做美食家,每天吃吃喝喝,但却早已洞悉人性和人生,所以,他才活的如此恣意且洒脱,宽容又通透。

这才是没有白活的人生。

03 随性自然、暗藏禅机

蔡澜的文章多半很短,少则几百,多则一两千,看似琐碎平淡,但实则深藏智慧,令人常有醍醐灌顶之感。

在文章中有一篇关于湿疹的记录令我印象深刻——大概是因为我自己也深受其扰的缘故。十多年前,蔡澜腿上长了一小块湿疹,在十年间他用了很多方法,却始终不能根治,这令他十分痛苦——皮肤病的痛苦,是那种不死人却要命的难受。最后,他终于找到一位名医,名医却道这点小病根本不用我看,于是将他转交给了小女儿。医生的千金看了看说:“因为有些不好的病毒积在脚部,所以还是得从浸脚开始医治。”,最终,蔡澜按照医生的要求,天天用热水泡脚,服用药物,最终痊愈。

记录了这段治疗的过程,蔡澜在结尾写道:“要是早来找她就不必受那么多的痛苦,但回头一想,可能是我吃肉太多,杀生太多,得到的报应吧”。

然后戛然而止。

蔡澜好像就是这样,他在结尾说一句话,然后马上收场,绝不继续说教,剩下的,让读者自己去品。如果你觉得这是个故事,那就听一听、乐一下;如果你觉得这是个偏方,刚好自己也有此患,那就试一试;如果你刚巧对生活有点思考,那也许这个句子就是引发你思考的禅机。

正如蔡澜所说:“许多无意义,就是有意义”,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句子,就像蔡澜所说“散散步,看看花,是免费的”。在蔡澜的文字里,一碗白饭、一盏浓汤、一杯香茶,都是它笔下的主角;一场疾病、一次理发、一副行草,都能组成他眼中的故事。笔触随意、识微见远,这一笔一划,一餐一饭,其实都是蔡澜先生的人生智慧。

人活到最后,还是要以“真”字取胜,率真、真实、真相、真诚.....就像蔡澜先生这样,一辈子活得通透,活出真实的自我。

  《万千风味,都是人生》读后感(九):我爱这活色生香、万般滋味的生活

  

人生就是五味瓶,样样俱全。很多人常常羡慕功成名就的人,认为他们是生活中的成功者,而自己是生活中的失败者,样样不如意,事事不如人,于是变得低沉、消极,把自己埋在了麻木的没有色彩的生活里。

其实,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对生活充满爱意的人,是那些深知生活在世上,有快乐就有悲伤,而且把生活本身当作幸福的人。蔡澜曾说:人生苦短,万寿无疆是不能指望的了,不如活得有趣点,做个俗人挺好,乐得逍遥。

弗里德里希·尼采也说:“生活的收获是生活”。而关于生活,蔡澜这样说:“千万别把生活弄得单调,最好的办法是当别人都在数绵羊入眠时,我们能算着吃过的每一道佳肴。”

其实生活就是充满了万千风味的,有酸甜,必有苦辣,有快乐,必有悲伤,就好比做菜一般,没有酸甜苦辣,哪有滋味可言呢。很多时候,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美好,但也不会像你想的那么糟糕,生活是自己内心的一种调和。人活着,就要有一个好心态。开不开心,一天都会过去;快不快乐,日子也都得过。

《万千风味,都是人生》收录了蔡澜先生26篇随笔散文,共分3个篇章。在书中,跟着蔡澜先生游世界、聊饮食、谈生活、悟人生。一碗白饭、一盏浓汤、一杯香茶、一壶清酒,都能化身他笔下活色生香的主角;一场小疾、一次理发、一日会友、一幅行草,都能组成他文中娓娓道来的故事。笔触随意、任性、洒脱,蔡澜先生的饮食喜好和生活态度已跃然纸上。

会吃会喝,才能会生活

假如全世界只能按一种方式过生活,美食家蔡澜恐怕得票最多。他自己说过:“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吃吃喝喝,以兴趣为工作的生活,是我一生的追求。”

蔡澜一直主张生活要随心所欲,想吃就吃,想做就做。蔡澜这样喜欢吃东西的人,可以说是尝遍了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佳肴。《万千风味,都是人生》,刚一开头就写了墨尔本、福建、西贡、澳门、日本等地的美食名馔。

喜欢吃东西的人,基本上都有一种好奇心。蔡澜对于食物,有着非同寻常的热爱。

《福建行》中提到,去到福建,被邀请参加录制一档节目,刚下飞机,就立马品尝当地的美食,其中有一道是用细小的蚝,用盐水灼一灼就上桌。这种细蚝只有手指首节那么大,蔡澜想起福建好友林辉煌所说的,小时候根本没糖果,就和他姐姐到海边挖生蚝当零食。灼熟的小蚝鲜得不得了,当然又比薯片、花生好无数倍。很多时候菜品不单单是食物,更是回忆,更是经历。

《完美的蛋》中,蔡澜说他总为鸡蛋着迷,虽然这是最平凡、最低微、最谦卑的食材。可是世上每一个母亲,都会用鸡蛋做出一两样让子女永远记得的菜。很多时候菜不单单是食物,是母爱,是乡愁。

有人说,俗人,一天到晚就只知道为吃喝拉撒忙碌,是一个没有思想的机器。其实,人这一生,吃喝拉撒就占了大半的时间。人活一辈子,吃也是一辈子。真正的俗人,要是愿意为了吃喝玩乐去折腾,那他一定是个热爱生活的人。

蔡澜对待入口的东西,特别讲究,他食量不大,对美食,往往浅尝则已,但他却有一个软肋,那就是猪油。猪油,简直就是他的命,凡是与猪油沾边的美食,在蔡澜看来,都有致命的诱惑。也有人劝过他,既然上了年纪,就少吃点油腻的东西吧。

蔡先生很不高兴,“有一个老人家,每天要吃一大块肥肉,活到80多90岁,完全没问题。最重要的是,吃得开怀,吃得开心就行了!”

一个不喜欢吃的人,会对生活抱有多大的热情?老妈每次催人吃饭的时候就会说:吃饭不积极,思想有问题。可不是吗,吃,本来就是人生的一大幸事。网上曾经说过:有人说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美食解决不了的,如果有,就再来一顿。

对于美食的热情和向往,就代表你的生活和人生态度。吃,真的是一件可以让你体会到纯粹快乐的事情。

热爱美食的人,一定热爱生活,知道怎么去找生活的乐趣,即便到老,也保有一份好奇心。

这一生已经活得够痛快

一次夜间,蔡澜乘飞机旅行,突遇气流,飞机颠簸不停。一名澳洲人死死抓住座椅扶手,浑身不停发抖。蔡澜却端着酒杯,一口口品着红酒。澳洲人看着蔡澜,大叫:“老兄,难道你死过吗?”蔡澜轻摇酒杯,懒洋洋地说:“不,我活过。”有人问:“你不怕吗?”蔡澜回以洒脱一笑:“对我来说,这一生已经活得够痛快。”

金庸曾说过:“论风流多艺我不如蔡澜,他是一个真正潇洒的人”。对于蔡澜来说:“去做那些你喜欢做的事,才能获得人生最高级的乐趣。”

蔡澜先生是最“年轻态”的生活家,看到他明朗的笑容,就仿佛听到一个率性洒脱、阳光开朗的老人在给你讲述他快乐、有趣的人生。

人活一生,坎坷风雨,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哪能样样顺遂。其实,荣辱得失都源自于心念,心情好,外面风雨再大也觉得无所谓,心情不好,阴天都能郁闷好几天。

生活中,几乎很多人都是记住不开心的事比记得开心的事多,永远都活在生活的阴影中,殊不知,这样的你,永远都得不到快乐。可怨再多,你还是要往前走啊。

《生螃蟹的承诺》里面写道:去青岛签售新书的时候,晚上去了人家餐厅,有煮熟的螃蟹,个头都很大,一整盘有十多只之多。蔡澜马上大快朵颐,边吃蟹,边饮茶水,然而他也记得吃莱州蟹也有禁忌:不宜饮茶,否则会冲淡胃,导致蟹肉的某些成份凝固,很可能引致腹痛,腹泻的。

可是,当时的他那管得了那么许多,一杯杯浓得似墨的普洱滑进肚中,果然喝出毛病来,一晚没有睡好。可是,蔡澜仍旧无怨言,他安慰自己说:大吃大喝,杀生甚多,几年一次来个肠胃大清理,也是好事。他照样通宵把拿到酒店的那几大箱书签完。

他就是这样,率真洒脱的把生活过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蔡澜先生说:人生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吃得好一点,睡得好一点,多玩玩,不羡慕别人,不听管束,多储蓄人生经验,死而无憾,这就是最大的意义吧,一点也不复杂。

“跟整个宇宙相比,人生不过一个刹那,凡事不要那么纠结,只问快不快乐。” 《万千风味,都是人生》告诉我们:你对生活有多好,生活就对你有多好。我们精心打磨它的质量,它也会给我们回馈温馨和芬芳。

  《万千风味,都是人生》读后感(十):蔡澜:大吃大喝,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

  

《万千风味,都是人生》,拿到这本书,乍一翻,有点后悔选错了,里面大多在说吃,我是一个不太在意“口舌之欲”的人,东西只要不太难吃,都能接受,好吃歹吃,还不都是“一过嗓子眼就完了”,何必费那么多心思。

而“食神”蔡澜就不一样了,经常是为了吃那一口,跑遍世界各地:想吃越南牛肉河了,打个飞的去墨尔本,专奔那家“勇记”;想吃欧姆蛋,跑去英国,住进伦敦的Savoy Hotel,点名要那位名厨做;想吃北方点心了,从香港飞到北京,寻着胡同找到老店“富华斋”,宫廷款式的点心吃个全乎……

为了吃好,他还专门建了个“蔡澜旅行团”,不定期带着大家,满世界犄角旮旯寻觅吃的,真是羡煞我辈。

咦,读着读着,我竟不知不觉地投入了,除了味蕾上的撩拨,更重要的,是油然生出一种愉悦之感,轻松、通达、快乐,仿佛我也随他游过吃过、体验过,心情甚是舒畅。

蔡澜御用插画师苏美璐 画

原来,吃只不过是蔡澜体味人生的一个入口,从这个入口进去,能发现生命的各种奇妙,以及生活的五彩斑斓,你能得到的,绝不是那点“口腹之欲”。此时,瞬间明白蔡澜老先生说的,“大吃大喝,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

一、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吃得高兴

蔡澜提到,平时我们一看到内脏,就联想起胆固醇。有一次,他的好友倪匡,去菜市场买两斤猪肝,肉贩说:“两斤胆固醇,拿去。”

蔡澜颇不以为然,“吃得高兴,自然产生一种激素,让身体健康,什么都变成好的了,怕这个,怕那个,一定吓出病来,癌症就产生了。不是天天吃,也非餐餐咽进口,偶尔浅尝,为什么不去吃?”

蔡澜御用插画师苏美璐 画

是的,吃,不是总得小心翼翼,或者非要高大上才行,只要能吃,就幸福,就开心。开心是种能力,不在物质,而在精神。

想起苏东坡,三次被贬,三次自创美食:在黄州,用当时上不了台面的猪肉,琢磨出“东坡肉”;在惠州,用人们不喜欢的羊脊骨,做成烤羊蝎子;在儋州,发现一种牡蛎……

像苏东坡和蔡澜这种“打不死我就吃,还吃出创意吃出开心”的精神,是真正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的境界。

关键是,这种精神还能感染别人,大家一起开心,这种能力一般人轻易不具备。

二、至味儿不在高堂,而在民间

蔡澜有意思的是,每到小地方吃到心满意足,结账时惊喜之余,总是爱说一句“便宜得发笑”:

在意大利威尼斯,公路旁一家家庭式餐厅,大厨和太太亲自欢迎,绝对没有什么世界名厨的自傲,问到那种像个指甲般的迷你云吞怎么做,大厨即刻把原料拿出来示范给我们看,又上了一课。埋单,便宜得发笑。

乍看,便宜似乎和美食的身份不太搭,但其实,这恰恰就是美食的精髓:街头巷尾,蝇头小馆,锅气十足。

小地方的老板往往心态不同:做菜手艺虽已远近闻名,但他们从不想做大做强,只是想把美味传下去,一代又一代。有了这种心态,他们的心思就放在做菜,而不是营销,对最新鲜的食材也了如指掌,态度更是真心实意。

这种烟火气和人情味儿,为美食更添了几分厚度与悠长,提升了生命的质量,这才是蔡澜真正爱的地方。

三、好好吃,用心生活,才不枉此生

说起吃来,蔡澜先生如数家珍、兴致盎然,然后从吃说开去,附带出对人生的很多洞见。

真正懂得吃的人,一定要体验厨师的辛勤和心机,才能领略到吃的真髓; 有时,我们吃的不是食物,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乡愁; 做人千万别刻薄,煮一餐好饭,也可以消除寂寞。我年轻时才不知愁滋味地大叫寂寞,现在我不够时间去寂寞; 一个人吃东西的时候,千万别太刻薄自己,做餐好吃的东西享受,生活就充实。

这些洞见之下,少不了他那颗有趣的心。

童真童趣的童心:

闷起来,我和小朋友玩,摄影家刘展耘的小女儿很可爱,我画了一个《半鼻子》卡通人物,先画5个小圈,再画一个大圈,点上眼睛,即成。刘千金看得大乐,我也画得发狂,再来一幅史努比睡在狗屋里给她。铺了满地的字,刘展耘要他女儿选,她挑了一张《酒色财气》,真是孺子可教。

万事皆有意思的好奇之心:

餐厅里也做下廪羊肉汤,但和陈师傅的根本没法比,之后也再喝过几次,专家做的不同就是不同,我真的是三生有幸,喝过这碗天下罕有的汤,羡慕死其他羊痴。

永不服老的不老之心:

返港后,倪匡兄说北京那么多书法家,你竟然敢去撒野?我笑着:“大家对老人家还是客气的,所以现在七老八老才有勇气。觉得最好的还有一幅:双鬓斑斑不悔今生狂妄。”

读完此书,一个贪吃携趣、乐观豁达的蔡澜,跃然脑海。

吃是人们日复一日都会做的事,但要从中吃出境界,吃出哲学,吃出人生态度,不是谁都能做到。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人们奔波劳碌之余,都快要忘了,活着的本意是快乐与自在,就像大海中的鱼儿一样。

在历经苦难、度尽劫波后,仍然能活的开心、轻松、有趣,从日常细节中悟出生命真意,是一种智慧与通达。

一次,夜间坐飞机,突遇气流,颠簸不止。一位澳洲人死死抓住座椅扶手,心惊胆战,蔡澜却一直在喝酒。飞机稳定后,那人不解:“老兄,你死过吗?”蔡澜缓缓放下手中的酒杯,说:“我活过。”

没有认真吃过、充分活过的人,才最怕死。

文 | 妖妖的微笑 原创

自媒体人。看世间冷暖,品人生真谛。

欢迎关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