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夏目漱石回忆录》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夏目漱石回忆录》读后感摘抄

2021-02-06 00:09: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夏目漱石回忆录》读后感摘抄

  《夏目漱石回忆录》是一本由[日] 夏目漱石著作,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夏目漱石回忆录》读后感(一):没想到漱石先生这么讨厌做老师

  

漱石先生门生众多,附录二里提到的就有十多位,全是文艺大家。然而他本人却是如此讨厌做老师,真是让我好惊讶。

据回忆录里所说,他当老师只因当时工作太好找,一毕业就有不少机会找来,于是也就接受了。“我似乎对任何事都缺乏积极性,选择文科是因为朋友的建议,当老师是因为别人的邀请,留学、归国后到大学工作、入职《朝日新闻》、写小说皆是如此。因此我这个人,从某方面来说,是被他人造就的。”

然而,可以称为大教育家的漱石先生却“对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教师,无法产生哪怕一星半点的兴趣”,并且“走出校园后,直至年过三十也没能克服这种痛苦”。于是在小说《哥儿》当中,主角最后还是辞去了教师的工作,经朋友介绍当了铁道的技术员。

回忆录说,他本人最终从“自我中心”这四个字上找到了重新出发的方向。“应该有人会像我一样想走出某条通道却怎么也走不出。如果无法凿出那个方向,那么此人的一生将永远不会快乐。他会一辈子弓着腰、弯着背,惊慌失措,无所适从。这里有我必须要走的路!终于找到了!只有当你发自内心地喊出这些感叹词时,你才能感到心安吧。只有你们的工作与你们的个性严丝合缝地匹配在一起时,你们才能说:啊,这里有我的容身之处。”

“因此要往能撞到什么东西的方向走。”这是漱石先生给毕业生做的演讲,也是给所有郁结者和前行者的勉励。

  《夏目漱石回忆录》读后感(二):尝遍人间甘辛味,言外冷暖我自知 ——读《夏目漱石回忆录》有感

  

日本(朝日新闻)曾评选揭晓了一千年以来最受欢迎的50名日本文学家,在两万多张选票中,夏目漱石以3516票位居傍首。他与森鸥外、芥川龙之介并称为日本近代文学三大文豪,是日本近代文学巨匠,他原名夏目金之助,22岁那年,他首次使用“漱石”为笔名,并以汉诗体作游记《木屑集》。漱石两个字,取自唐代《晋书》里的“漱石枕流”, 指隐居生活。他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性不亚于中国的鲁迅先生。鲁迅先生非常欣赏夏目漱石并高度赞赏其作品,认为“夏目的著作以想象丰富、文词精美见称。《哥》、《我是猫》轻快洒脱,富有机智,是明治文坛上的新江户艺术的主流,当世无与匹者。”夏目漱石的小说风格,寓讽刺与嘲笑于轻妙笔致中,鲁迅也深受影响。

《夏目漱石回忆录》是一部回忆兼议论文集,选取了夏目漱石的11篇随笔、散文、讲稿,前半部分追忆了夏目漱石的少年时光和他在伦敦的留学经历,后半部分评述了作者的创作生活以及进行的反思。他一直关心社会现实,认真思索人生,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本书风格朴实、幽默,描写生动、感人,语言朴素、细腻,真实展现了夏目漱石的所思所想,让读者了解到一代文豪的人生复杂性及时代的矛盾与冲突对他思想上的冲击。

夏目漱石生于江户的牛迂马场下横町一个小吏家庭,是家中末子。他在少年时代并不勤奋,兄长的游手好闲和自由散漫对他的学习造成了不良影响,天天以自由散漫的态度游戏度日,学业马马虎虎只是勉强及格。后来得不到补考机会让他幡然醒悟,“想在世上立足,首先必须得到别人的信任,想得到信任就必须发奋学习。”留级的他痛改前非,认真对待学习。

伦敦的留学生涯也并不浪漫,种族偏见、雾都压抑的环境、难以适应的食物和住所,特别是日英之间巨大的国力差距以及战败后的受嘲,让想让国家变得强大的夏目漱石感到受伤甚至绝望。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及找不到出路的痛苦心情在他的回忆中显露无疑。

他学习英国文学的初期颇觉苦闷,拾人牙慧和盲目跟风让他觉得不安,“自我中心”让他找到了重新出发的方向,并逐渐发展成为“以自己为主,以他人为宾”的文学信念,即靠自己的力量走出自己的道路。他将对于个人主义的理解归纳为三点:(1)如果想充分发展自身个性,就必须尊重他人的个性;(2)如果想使用自己拥有的权力,就必须理解与权利共存的义务;(3)如果想显示自己的财力,就必须重视与之相伴相生的责任。对于文学创作,他推崇自然完成的作品,即不受事物的支配、命令以及约束,仅以创作本身为目的创作而成的作品。倘若留下的人为痕迹过于刻意,被读者看穿,他就认为这是失败之作。

《夏目漱石回忆录》的最后还附有夏目漱石年表和夏目漱石的朋友与学生列表,是很好的研究素材,可供研究者参考。

  《夏目漱石回忆录》读后感(三):《夏目漱石回忆录》:感受夏目漱石的真

夏目漱石是受人敬仰的一代文学大师,他不但文学造诣颇深,还培养了芥川龙之介、阿部次郎、久米正雄等数位文学大家。《夏目漱石回忆录》选取了日本文学大师夏目漱石的11篇文章,集结了包括其自传、和好友的信件、日记、发表在报纸刊物上的关于自己见解的文章和在大学的演讲稿等。

1867年出生的夏目漱石的求学经历和写作经历竟然放在21世纪的今天来看,依然具有很高的借鉴和指导意义。耽于玩乐和对未来的迷茫现象原来也曾出现在年轻的夏目漱石身上,我们是否从中得到一丝安慰,继而有了奋起的勇气呢?读《夏目漱石回忆录》,我们能深深地感触到夏目漱石的真,无论是求学经历,还是求职经历,他对于专业的选择、任教和写作的缘由都讲得让读者感觉不可思议,没有令人佩服的志向,只是顺其自然而已。

《伦敦消息》是夏目漱石在伦敦求学时给好友的信件,从中,更能体会出他的性格和喜好。人,总是有些脾气性格的。夏目漱石厌烦老板娘和一位老太太纠正他或卖弄英文单词,称她们为“狂妄自大”、“不懂装懂”。这是夏目漱石的个性,依心理投射的角度来看,这是他在乎的方面。

我喜欢夏目漱石在1914年在学习院辅仁会上的演讲稿《我的个人主义》。他讲了自己从苦闷孤独的迷雾中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与其期待不知名的地方射进来的一缕阳光,不如自己提着探照灯照亮前方,哪怕只有一束微弱的亮光也是好的。”他在经历过混沌、迷惘之后,意识到“完全以他人为中心,如同无根的浮萍一般,胡乱地飘来荡去,这样是行不通的。”他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对他的意义是震撼性的。并在后面的演讲中阐述了个人主义的含义,以免有人曲解个人主义为自私自利。夏目漱石口中的“个人主义”在今天我们的大多数人身上,依旧是欠缺的。

夏目漱石出生后不久便被过继给养父母,养父出现外遇后跟随养母生活,养父母离婚后回到养父身边,养父官场失意被免职,后夏目漱石又重回亲生父母,这时他已9岁了。可以说,这是家庭动荡不安的童年时代啊。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夏目漱石是不幸中的幸运的人,他治愈了童年,并且将他意识到的精髓或演讲或记录了下来,让读到的人少走一些弯路。

  《夏目漱石回忆录》读后感(四):生而为人,必须有所作为

  

生而为人,必须有所作为。

这句话出自书中《我的个人主义》。

日本人在正式场合的表达似乎总是各种转折。

这句话之后,夏目先生和他一直都想要表达的一样,说的是自己在人生价值寻找的过程中没有做好,一直都像在囊中找锥子一样想要刺破困境寻找自己人生的光明。因此对学习院的学生们提出各种他在经历过很多事情之后的意见建议。

虽然先生一直在谦虚,但是从考入东京帝国大学,在文坛建立名气,被文部省选中外派英国学习中,我们也还是能看到他是一定程度上的文坛精英,更不用说,他现在都还在日本的纸币图案中,足可见他的成就。

不过,可能是因为幼时被送养以及养父母家庭纠纷的经历,少年时身体疾病,成年后妻子神经衰弱自己也后来神经衰弱的原因,虽然出生上流社会,夏目文字中传递出来的却是一种对自己不那么认同和不断痛苦反思的过程。

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夏目先生对他儿时、求学时、伦敦留学时当时各种情妆的细致描写,行文流畅自然,读来饶有趣味,而最后的《我的个人主义》、先生的个人年表和朋友介绍,则让人更好理解了他在文字中传递出来信息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情况。

综上所述,该书值得夏目先生的作品爱好者一览以更好地理解其文字。

同时,这本书后页有写他的《人间镜像》系列的其他出版物,似乎也让人挺有兴趣。

  《夏目漱石回忆录》读后感(五):伟大作家的平凡人生—读《夏目漱石回忆录》

  

夏目漱石,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但最早知道他,并不是从《我是猫》或者《哥儿》,而是从钞票上认识的。

夏目漱石之所以能够被印在日元纸币上,是因为他是公认的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之一,与森鸥外、芥川龙之介并称为日本近代文学三大文豪。日本中小学都选用他的作品为教材,所以几乎所有的日本人都读过他的作品。

从钞票而不是文学上知道夏目漱石的这一事实说明,其实夏目漱石在中国的影响度没有像他在日本国内的地位,国内对他的关注还不够。甚至他在中国的名声还不如诺贝尔文学奖多年候选人村上春树。然而,夏目漱石是日本的“国民大作家”,其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性完全等同于鲁迅先生。

与鲁迅一样,夏目漱石也是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对国家与人民有着强烈责任感的作家,因此他一生坚持对社会的批判态度(《我的个人主义》是这种精神的完全体现)。其实,夏目漱石最早被介绍到中国,也是鲁迅先生。鲁迅称赞“夏目的著作以想象丰富、文词精美见称 …… 是明治文坛上的新江户艺术的主流,当世无与匹者。”

那么,为什么夏目漱石没有在中国获得类似于鲁迅先生的名声?我想,这应该与夏目漱石的背景和他的文字有关。首先,夏目漱石是个日本人,国人想要与他在精神上进行交流,需要第三者-翻译的帮助。然而,在目前商业运作的出版市场上,没有商业价值的书是不受出版社欢迎的。其次,夏目漱石这样风格的人在中国已经有鲁迅先生了,而且本土的鲁迅先生的文字比夏目漱石更为贴近中国人,更了解和更能反映中国社会。

然而,所有感人的、流芳百世的文字都是可以启发人和激励人的,给人以深刻启迪的。《夏目漱石回忆录》让我们也有了一次机会可以了解这个百年前的智慧老人对人生、艺术、文学的思考,让我们有机会了解夏目漱石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在《夏目漱石回忆录》中,夏目漱石这位文学大师静坐于幽幽岁月中,展开他才华横溢的笔,发挥他具有鲜明个性的、丰富多彩的艺术才能,向读者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是作者一生的思想总结。

《夏目漱石回忆录》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包括夏目漱石少年时的求学经历和在伦敦的留学经历,于是向读者展示了他自身的悲惨遭遇以及事业的艰辛,自己所承受的苦痛与不幸;第二部分则主要描述了作者的创作生活以及进行的反思。

个人感觉非常值得一读的是第三部分,作者在学习院辅仁会上的讲演稿。这篇讲演稿以“我的个人主义”为题,通过个人的经历表述了自己对人生的认真思索,自己对文艺创作和文艺追求的认真审视,表达了当时日本现实社会的关心,和对物欲横流、私心膨胀的厌恶。在今天“我的个人主义”,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夏目漱石回忆录》读后感(六):一切安乐,无不来自困苦

  

这本《夏目漱石回忆录》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回忆录形式,至少它和我读过的其他回忆录并不一样。

这本回忆录的内容是由夏目漱石的十一个短篇和散文组成,每一篇都是他生活的一个片段。发布日期从1901年到1914年,几乎涵盖了夏目漱石所有的写作时间。

这本书在装帧上还是属于比较简洁的,但是简洁并不等于简单,从色彩到字体,这应该是经过反复斟酌,才会有这种文化的底蕴以及历史的陈旧感。只不过在内容上有几处文章的分段有些问题,常常能看到两三页才会分一段,看上去不美观,读下去也有种枯燥乏味的,当然这也许是一种错觉。这种现象在《伦敦消息》一篇里尤为突出,不知道是因为这是夏目漱石早期作品的原因,还是后期编辑的问题。

夏目漱石出生于1867年,是日本的庆应三年,本名金之助,生下不久就被送给别人作为养子。在家里的两个哥哥相继去世后,1888年恢复了姓氏夏目,次年,也就是1889年的5月,撰写评论,第一次采用了笔名漱石。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夏目漱石开始发表作品,只不过这个时期的作品相对较少,而且一般都以评论为主。

从1905年,夏目漱石38岁那年开始连载《我是猫》,一直到1909年,这段时期是夏目漱石发表作品最鼎盛的几年。1910年之后,夏目漱石的胃溃疡不段复发,然后治疗康复,然后再复发,再治疗康复,时间久了,复发的次数多了,小病也变成大病,在1916年,夏目漱石的胃溃疡再次复发不久后便去世了,终年49岁。

夏目漱石经历整个日本的明治维新时期,这段日本历史可是在整个世界上都是鼎鼎有名的。正因为这段时间,改变了日本的整个状态,由闭关锁国到打开经济,走进资本主义,也正是因为这样,夏目漱石才能学习英文,以至于到后来翻译英文作品以及被选派到英国留学。他的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而又可靠的基础。

那个时代的中国正是清王朝最后的五十年,内忧外患。西方世界在经历了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和经济都逐渐上升。20世纪初期,俄国与日本也处在剑拔弩张的地步。

少年的夏目漱石也是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似乎这才是孩子的天性,没有人生来爱学习。夏目漱石在文章《我度过的学生时代》写到:

大概是十一二岁吧,从小学毕业,之后进入第一中学读书学习,但时常耽于玩乐,没怎么像样地学习过……

之后夏目漱石主动从学校退学,他退学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成绩不好,还因为他并不懂英文。那个时候的夏目漱石只学习了汉文和日文,并没有开始学习英文。

他的英文最初是借着哥哥的课本自己学习的,用他自己的说法是:

没有按照章法学习,而是采取了特殊的记忆法……胡乱阅读英文书的方法

夏目漱石自小喜欢汉文学,喜欢绯句,学习英文后,又喜欢上了英文诗和英文典籍。

他喜欢的这些都成为他日后作品的基石。

当然,除了自身文学素养的积累,还有朋友的帮助与鼓励。

就像他发表的第一个长篇小说《我是猫》,起初也只是受朋友之邀,写一篇文章发表在杂志上,之后被朋友催着才继续写下去。就如他自己所说:

我似乎对任何事情都缺乏积极性……选择文科是因为朋友的建议,当老师是因为别人的邀请,留学、归国后到大学工作、入职《朝日新闻》,写小说皆是如此。因此,我这个人,从某个方面来说,是被他人造就的。

虽然夏目漱石这样评价自己,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证明了他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也是一个对文学比较认真的人。

从他写的《纽约消息》中可以看出来,他本人是一个对居住环境要求很高的,去到英国,简陋的居住环境,让他怀念在日本的家。

因为经费有限,要留下足够的钱去买英文书,而不得不选择价格低廉又让他不满意的房子居住。

每一个成功的文人,对文字、对书籍都是有一种执念,有一种常人无法理解的感情,夏目漱石身上就有这种执念与情感,这也是他能写出这么多优秀作品的原因之一吧。

  《夏目漱石回忆录》读后感(七):从夏目漱石的生平探讨其作品的创作背景

  

如果说川端康成为我打开了日本文学的大门,他让我感受到了日本文学的物哀之美、遗憾之美,一直以来深陷川端康成笔下纤细的美的世界。而夏目漱石则为我打开了日本文学的另一扇大门,那就是日本近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比如他的代表作《我是猫》语言辛辣幽默、荒诞现实、嘲笑和鞭挞了人类自身的弱点和金钱世界的社会弊端,读来令人在笑声中抑制不住惊叹。

01 作品大量引用中国古汉语,极具汉文学素养

夏目漱石的作品相比之下会更符合我们的阅读习惯,大概是因为他自幼喜欢汉学,14岁开始学习中国古典汉文学,他的作品常常大量引用中国古汉语中的作品语录,有汉文学的教养在里面,所以读他的作品不会有陌生的感觉,反而有种老熟人的味道。在这本《夏目漱石回忆录》中,其中在伦敦搬家的时候便引用了中国《论语·雍也》中的句子。不仅如此,他原名夏目金之助,笔名“漱石”也是取自于中国的《晋书》孙楚传:“流不能枕,石不能漱”,以“漱石”的典故自喻,极具汉学意涵,并从此明确了“以文立身”的人生宗旨。

他的作品除了极具汉文学的素养,因为有英国留学经验,在大学专修英美文学,他还擅长日本古典文学、和歌、俳句,因此,他的作品将这几者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行文风格。

02 好作品是作者所处时代与自身经历碰撞冲突后的产物

这本《夏目漱石回忆录》写不少他少年学习期和留学伦敦时候的经历,还有一些随笔散文,把之前我对他断断续续的认知连串起来了,读完这本书对他的生平有了一个整体的解读。有人说文学是苦闷象征的,作家通常会把自身的遭遇和悲天悯人的情怀以及对真实世界的不满融入到其作品中,倘若怀着这样的心情回顾夏目漱石的生平,那便如是了。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结合他的生平以及他在这本回忆录中提到的每个阶段的不同想法,再去看他的作品,此时理解的会更深刻,感受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少爷》、《三四郎》、《哥儿》此刻回忆起来,便觉得这几本小说都带有他个人的自传色彩,故事里的主人公和他的生平都或多或少有着相似的经历。理解作品不但要理解作者本人有关,还要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更要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好作品是作者所处时代与自身经历碰撞冲突后的产物。

如果要问初读夏目漱石会推荐哪本书,那么便是这本《夏目漱石回忆录》无疑了,即使没有读过他的作品依然不影响读他的回忆录。

03 写作不过是顺势而为,没有刻意、不是人为

这本书中他还谈到自己如何创作《我是猫》的,他说到:写作不过是顺势而为,没有刻意、不是人为。我认为这种写作状态下创作出来的作品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声音,这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吧。这本书让我想到前段时间读的丰子恺《率真集》,夏目漱石正是如斯,不管是为人还是行文处处率真、谦逊、不做作,在逆境中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即使他的人生颠沛流离,几经沉浮、几度沧桑,见惯了人性的和世道,依旧保持一颗艺术的心。

夏目漱石就是这样一位即使“尝遍人间甘辛味,言外冷暖我自知”,也依然能说出:“今晚月色真美!”

  《夏目漱石回忆录》读后感(八):《夏目漱石回忆录》——生当如堇菜 渺小而伟大

  

前两天刚刚读到夏目漱石的《猫之墓》,夏目漱石黯然提笔,为家中一只猫儿写下“愿九泉之下再无闪电雷鸣”的墓志铭,短短的几页文字,就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温柔与细腻。

如今,手边这一本《夏目漱石回忆录》,带着我看着夏目漱石从少年走到中年,从顽皮的学生成长为杰出的作家,这一路伴随着迷茫、醒悟、奋发和执着,让人为之动容。

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他东西方的文化造诣高深,既是英文学者,又精通俳句、汉诗和书法,他门下弟子皆出类拔萃,各领风骚数十年。这位杰出的作家早已离我们远去,那夏目漱石眼中的自己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本书选取了夏目漱石十一篇随笔、散文和讲稿,是一部回忆兼议论文集,内容根据时间分为“我的过去”、“文人的生活”,“我的个人主义”三个部分,从作者求学经历、文艺生活和事业等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立体而丰满的夏目漱石。

“落第”——人生重要的转折点

夏目漱石的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初中中途退学,基于学习英语的紧迫感辗转至二松学舍、成立学舍学习,再至预备学校和大学,其中在预备学校时因腹膜炎耽误考试,并主动申请留级重读一年。夏目漱石称之为“落第”,也许这正他是对自己“以自由散漫态度游戏度日”的学习状态的一种反讽,于是“决定痛改前非,认真对待学习”。我想这是夏目漱石生命中重要的转折点,正如他在文中说的“人一旦改变想法,便会产生奇妙的效果”,夏目漱石对学习投入了更多的热情,并在朋友的建议下,由建筑科转为攻读英国文学,这一系列的改变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夏目漱石。

“单车日记”——伦敦留学生活的苦中作乐

学骑单车是夏目漱石在伦敦的留学经历里的一个剪影,夏目漱石对此的描写不同于他所创造的一些小说那种或犀利或深沉,这段记录虽然充满了反讽的意味,却非常诙谐幽默,文字中没有经营,也毫不刻意。英国留学的日子是辛苦的,蛰居城郊的公寓里,学习上方向的迷失也时常让他彷徨和苦闷,在这样的时候,他依旧可以写出这样的一场“自行车骚乱”,让人哭笑不得的同时,也为那段并不太称心如意的留学旅程增添了一抹亮色。

我的个人主义”——要靠自己的力量无所顾忌地走出自己的路

《我的个人主义》是一篇夏目漱石在学习院辅仁会上的讲演稿,同样也是一篇作者审视自己的随笔,一篇作者的个人哲学反思,更是作为作者一生文艺追求的思想总结。夏目漱石也曾迷茫和痛苦过,当他挣脱了烦恼和空虚,要靠自己的力量无所顾忌地走出自己的路的时候,当他以坚不可摧的自信,从事热爱的事业,抱定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决心的时候,当他决心尊重他人存在的同时也尊重自己存在的时候,他已经获得的新生。37岁,夏目漱石写出了《我是猫》,并因此一炮而红,应读者要求,开始了连载,《我是猫》的成功,令漱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命激情,此后10年,成为漱石创作的最高峰期。

当我合上这本《夏目漱石回忆录》,当我回顾完这位优秀作家将文学作为职业,投入的一生,我想到了他曾经写下的那一句“生当如堇菜,渺小而伟大”,渺小的个体有着大大的力量。

  《夏目漱石回忆录》读后感(九):虽然很想低调,但他毕竟是租900平米房子里的人

  

关于夏目漱石,我很小的时候读过他写的《我是猫》,不过是青少年版的,而且时隔久远,确实记不太清楚了,记得是有些无趣的。

因为这本回忆录,我再次翻开了《我是猫》,这次感觉就大有不同了,夏目漱石的言语逗趣又犀利。

人,或许真的需要些时间,才能看一些书。

翻着这本《夏目漱石回忆录》,里面零零碎碎,甚至于有些唠唠叨叨。我又在奇怪为什么夏目漱石要写这些呢?他有什么用意呢?

可是,写东西,心之所想,诉诸笔端,为什么又要求有什么刻意为之的心思呢?

夏目漱石在《我想描绘的作品》一文中写道:“身为一名作家,如果头脑里预设了某种批评,为了迎合此种批评,塑造人物、设置情节、创作作品,那么这种做法,无异于亲手褫夺自己作家的资格。”

看到这一句,心里便响起反驳的声音。

他希望自己所写的东西,都是信马由缰而成么?还有,他所创作的作品,全是基于纯粹的创作目的?

他认为,因为希望书籍畅销,所以为畅销而作,便不该是一个好的创作者所追求的事情。我曾在一则帖子上看到一句类似的话语,大意是,在舞台上,为选秀而来的歌手舞者,无论表现多么冷傲,都会有一种迎合的媚态。

而我以为,大可不必如此严肃,此时下笔的夏目漱石,已经名利皆有,虽然如他所言,财利还比期望相差许多,但想来也是普通人难以轻易企及的了。

哪个人能不食五谷,只每日餐风饮露地活在这世上呢?创作者只要拿出相当的诚意来,便足以。

他的这本回忆录,写时,一来是想要为自己总结过往,二来不正是他的读者所希望知道的事情么?

要是谁一旦有了些许名气,人们总会好奇他是怎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过往经历,哪怕再小的事情,也是乐意去看的,不由自主地想去窥探哪个熟悉又陌生的人的究竟。

而恰好,这又是个表达欲极强的作家的事,一切便都顺理成章了。

夏目漱石在回忆录中说,自己上学时怎样贪玩以致耽误学业,后幡然悔悟,但又说自己实质的改进,其实并无超出旁人许多;在日本时,混了个小官,不高不低,他既自得着,又再三说自己只是平平无奇的一个家伙;在留学时,讲为了省些钱来买书,吃住寒酸得让人几乎难以忍受,又时时纠结他为什么要这样自我折磨;学自行车时,又是怎样狼狈不堪,被人讥讽但不改其乐观……

某些叙述是很精彩的,例如在留学时和房东的交流,学车时的精神胜利法;甚至于我在读《我与钢笔》一文时,心里还颇有一种年代的洋洋自得,毕竟看今日笔类的繁盛,谁曾想到百年前连像夏目漱石这样的大作家,都用不上出水流畅的便利笔呢。

但相比于他的著作《我是猫》,总以为回忆录太过平淡。也许是我还在一个猎奇的年龄,喜欢看一些新鲜物事儿,以致不能理解有些文字中的锋芒在何处。

若照这本书写的,在我看来,夏目漱石就是个十分纠结的人,对于某些事情,一纠结起来,就忍不住念念叨叨,倒也有几分可爱之处。

《夏目漱石回忆录》选取了夏目漱石十一篇随笔、散文、讲稿,构成一部回忆兼议论文集。内容根据时间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我的过去”,是作者求学经历;二是“文人的生活”,包含了作者的生活随笔;三是“我的个人主义”,是作者一生文艺追求的思想总结。

夏目漱石,本名金之助,日本作家,评论家,被称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国民大作家”,代表作有《我是猫》《少爷》《明暗》等

  《夏目漱石回忆录》读后感(十):毒舌鼻祖夏目漱石,原来是一个很温柔的人~!

  

以往读过的日本文学作品,除了清本松张、东野圭吾这类的推理作品之外,别的我就没有读过,以至于我认为,日本的传统文学方向就是像太宰治一样充满衰颓的气息,看起来太沉重。后来读过的日本文学越来越多,我发现他们岂止有清本松张、东野圭吾等推理领域领军作家,更是有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和川端康成等温暖、温馨的“成熟”作家,是我孤陋寡闻了。

摄影师:须风

所以现在东野推理、川端小说、漱石日记,是我最喜欢的日本文学三大体。最近读的是《夏目漱石回忆录》,这本回忆录收录了漱石先生诸多还未在中国出版的随笔、散文、讲稿等内容,又让我见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夏目漱石。

摄影师:须风

夏目漱石本名是夏目金之助(我第一次读到漱石的名字时,我脑海中突然间蹦出来金木、佐助的名字,是个资深老漫没错了),笔名漱石,是取自“漱石枕流”(《晋书》孙楚语),夏目自幼喜欢汉学,14岁开始学习中国古籍,少年时曾立志以汉文出世,而《晋书》是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他研学中国古典文学,笔名能够取用于中国文学也是很正常的了。

摄影师:须风

深读《夏目漱石回忆录》,会发现他的日记随笔、讲稿等等,都透着一点点他过往生活的样子,你会发现,夏目漱石是一个非常正经的文艺青年。他的作品《我是猫》,风格有趣幽默,语言朴素、细腻,读起来如清泉流水,慢条斯理,舒服极了。比如他写妻子夏目镜子的鼻子时,就说:“当她说话时,你会觉得与其说是嘴在说话,不如说是鼻子在说话。为了向这个伟大的鼻子表示敬意,我以后打算称她为‘鼻子’”。读到的时候,我真的笑了,可能这也是夏目镜子被誉为是“日本五大恶妻”的原因吧~

(左:夏目镜子 右:《夏目漱石之妻》尾野真千子 饰 镜子)

以往不是很了解夏目漱石,但是读完陈修齐翻译的这本《夏目漱石回忆录》,我发现,漱石日记里的自己,是一个嘴巴毒但是内心柔软的人,也是我们俗称的“刀子嘴豆腐心”。这本回忆录里边,他的嘴巴依然很“毒到”,脾气依旧很“差劲”,但是读他的日记,你会从字里行间发现,他把感情隐藏得很深,但不经意间却能从文字间流露出真挚的感情、善意的关怀。这就好像资深文艺男青年,喜欢用文字表达自己、表达情感一样。

(左:夏目漱石 右:《夏目漱石之妻》长谷川博己 饰 漱石)

而且我曾经读过夏目漱石的妻子夏目镜子写的《我的丈夫夏目漱石》中,也读到了镜子回忆自己和丈夫漱石一生中的艰辛与安适,心酸与释然,,了解镜子眼中的漱石其实是一个内心很温柔的人。

我觉得这本回忆录,翻译的很不错,至少说读起来,宛如在读夏目漱石的本稿一样,将夏目漱石的感情、文笔、写作方式均展现了出来,你会从这本回忆录里看到文学巨匠做为“普通人”的一面,喜欢夏目漱石,我觉得可以来读读这本吧,对于了解生平、性格、等等很有帮助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