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婆传奇:渥丹篇读后感精选
《孟婆传奇:渥丹篇》是一本由李莎著作,布克文化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20-5,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孟婆传奇:渥丹篇》读后感(一):孟婆汤的感想
孟婆汤作为你在这人世间最后留恋的一个东西,人生显然是来到了终点,而这则是和人世间最后的一次诀别,这一个动作之后,整个的人生从此就有了新的开始。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想着能够在恰当的时候喝下孟婆汤,这样的人生也就没有了任何的遗憾,那些个是是非非在我们的记忆当中从此便烟消云散了。人世间总是充满着无数的无奈,我们对于这混沌的世间是有着相当多的不可预知,而痛苦却也是接二连三,在这样的一个环境当中,我们对于这花花世界也总是会有自己的一个独特的想法的,人生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候,或许忘却是最好的解脱之法。
《孟婆传奇:渥丹篇》读后感(二):《孟婆传奇》不一样的孟婆
《孟婆传奇》打破了我本人对于传说中孟婆的印象,不是那个“前世已了,今生善恶为本心所念”的老妇人,而是一位有着爱恨情仇活生生的貌美少女。心中对于从奈何桥过的鬼魂有着悲天悯人之心,但又不是毫无原则底线。和萧岩的交易打开了尘封的记忆....不知道是不是前生欠下的,今生必须偿还,还是再续前缘的那个人,经历战场的残酷无情,也体会到军中战友深厚的感情。为君者不能体恤百姓,好大喜功,不计较人命,为将者不能心疼军中战友,则会导致战争的结果失败,所以要做到专注当下,心无旁骛,并且时刻观察和检查自我,吾日三省吾身,多听取意见,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善念属于感性,但行善却一定要理性.....在生活中行善也要如此,行事有尺度,做事有肚量的人。在生命中遇见的那些人那些事都会让你有自己的考量。学会自己成长努力
《孟婆传奇:渥丹篇》读后感(三):读《孟婆传奇》
在我国古代的民间传说中,孟婆,从来都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女子!在有的传说中,她可以是二八妙龄,年轻美貌的女子;在有的传说中,她可以是白发苍苍,面容枯黄的八旬老人!但是唯一永恒不变的,是她手中那碗传说中喝下后便能忘却在红尘世间种种爱恨情仇的孟婆汤,是她独立在奈何桥上千年不变的凄婉身影!在这个暑假,我读了李丹写的《孟婆传奇之渥丹篇》,我是个爱书的人,看到这本感兴趣书,几乎用了半宿的时间,一刻也没有停歇的将这本书读完了!在这本书中,开篇第一句话就是“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孟婆!这本书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不一样的孟婆,在这本书中,我见到了孟婆的三生情爱,我见到了孟婆在红尘世间的种种悲欢离合,也见识到了人心反复,尔虞我诈!在这本书中,我见识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孟婆,她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神邸,她坠入了人世间,她历经了凡人的爱恨情仇,历经了种种磨难,经历过甜蜜的爱恋,也经历了刻骨铭心的背叛,当孟婆得知了她被她最爱的那个人背叛的时候,我想,她或许也曾经心如死灰吧!我见到了一个凡人的孟婆,她用她最淋漓尽致的感情,去爱了一个人,为情所伤,为爱所困,三生石旁了三生,奈何桥上难奈何!我爱这样的孟婆,只因她身上,染了世俗的烟火!
《孟婆传奇:渥丹篇》读后感(四):人之本性
我读过太宰治的《人间失格》,作者从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口吻道出了属于人内心的阴暗面:自私,懒惰,虚伪。也看过C.S.路易斯的《魔鬼家书》,作者以魔鬼的身份对人之本性进行了深度的挖苦。在《孟婆传奇:渥丹篇》中,虽然刻画人物性格并非作者主要想表达的方面,但我们也不难,从中探得一些对人性光辉方面的描写,比如说死去的萧岩。萧岩的身份是将军,死后在轮回之路上见到了孟婆,书中的设定是如若有人愿同孟婆做交易,意味着那人把自己的福报和后代供奉的香火一并给了孟婆,以弃永生,圆生时愿,此后就会灰飞烟灭,但萧岩依旧同意这样做,为的是什么?一为未婚妻子柳嫣相守之约,二也为故国,为沙场上的兄弟,如此才舍己身,成大义。单从这一方面来看,已然可以得知萧岩并非是贪生怕死之人,他心中有大爱,即便是小爱成大爱,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深层次的启示。在读书时,更多的时候我是带这一种审视的目光,一是对自身的反省,二也是对这世界万千态势的思考,作者以神话情节来映衬现实世界,是对爱情,对友情,也对人之常情的剖析,人物或许是相同的,使命不同选择不同,但客观意识上来说,角色的身份是让他们这样做的必要条件,这样来看,无论是《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又或是历史上著名的贪官和珅,一分为二来看,并不一定辨得出孰好孰坏,人性如此。
《孟婆传奇:渥丹篇》读后感(五):孟婆传奇:三世轮回的期待
孟婆,是中国神话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聊到孟婆,大多数都是佝偻着身子,一手执勺伸进熬汤大盅,一手捧碗递给来往鬼魂的老者形象。自从看了电影《灵魂摆渡黄泉》,里面的那位向往爱情却又为情所伤的孟婆角色,才打破了我们的常规思维,孟婆也许是个女子,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一个一身故事的女子。 相对于电影来说,《孟婆传奇》真的是一部很可能因为名字就错过了的好书,书里穿插了孟婆的三世虐恋,“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在每段故事的结局都留下了似有若无的叹惋和深深的灵魂激荡。 故事的今世,是孟婆与萧岩的遇见,隐隐约约的熟悉感,渐渐苏醒的记忆,窥破了前世渥丹与赛奎的爱而不得,他们之间有着不得已的家恨和因贪婪波及的国仇,渥丹恨不恨?我想她是恨的,一个有心算无心,一个贪婪的君主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对有情人的惋惜,还有两个国家的覆灭,万千百姓的地狱。但她并没有一般故事的为了复仇不死不休,相反,她放过了赛奎,她最恨的还是她自己。破碎的灵魂遇到今世的萧岩,故事逐渐清晰,“恨世道的不公,可偏偏只能承受”。 三段爱恋,每一段都说的是爱情,但每一段都不只是爱情。孟婆与萧岩的遇见如果是爱而不得,那孟婆与冥王和墨应该是对世道、对苍生的付出。他们在一起那么久,他们互相爱慕么?我不敢用这么肤浅的语言来概括他们的关系,他们更像是陪伴是知己是成全。和墨的不知世事,孟婆的出现更像是对他的救赎,也是对冥界的救赎。故事的最后,孟婆还会回来么,毕竟那灼灼其华的曼珠沙华丛中还有一人在一日复一日地等待。
《孟婆传奇:渥丹篇》读后感(六):为爱历劫三世,为爱相忘于江湖
传说中,孟婆与月老都掌管着人间情缘。不同的是,月老促成姻缘,而孟婆,她使人忘却一生情感,了无牵挂的开始新生活。 《孟婆传奇》书写了孟婆的前世今生,若非历经情劫,受尽情苦,又怎能司情伤事,规劝痴心呢? 世上之事,非情所感,非情所惹。 李莎笔下的孟婆,美丽、善良、助人、达观,是美的化身。 三世的情缘中,她性格刚烈,为人付出,忠贞不二,是个女中豪杰。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想要的孟婆形象。不管美与丑,孟婆的存在是为了帮助我们忘记烦恼,忘记悲痛,忘记不该记得的人。 虽说人生一世不过几十年,然而我们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情海中度过,悲欢离愁,喜怒哀乐,七情六欲。 很难想象,带着前世的纠葛落地,我们还能快乐的欢笑吗?我们还能相信爱情吗?我们还能好梦入睡吗? 这样看来,奈何桥上的孟婆真是功德无量呀! 《孟婆传奇》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为底色,晕染出人生百态,色彩斑斓。 在这彩色的世界里,李莎用她女性作者的特质,塑造了一个无私、牺牲、舍己、宽容的女性,这是所有女性的集合体。 在本书主角,孟婆的身上,我们看见了自己,看见了身边女性的影子。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希望安静地读完这本书的原因。 也许是李莎学习电影的缘故吧,她的书,视觉感很强,所有的文字跃然纸上,这也是让我欲罢不能的原因之一。 希望能拥有孟婆追爱三生三世的勇气,也希望能够决绝与江湖。“爱的反义词不是不爱,而是遗忘。” 若是真爱,又怎能轻易遗忘。 就向那曼珠沙华丛中响起的琴声。
《孟婆传奇:渥丹篇》读后感(七):一部由经典故事改编的书
有些经典故事会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比如说孟婆是我们都熟知的一个民间传说就有一本根据传统民间故事孟婆改编的小说,名字叫做孟婆传奇作者是李莎,李莎应该算一个成功人士,有着多种身份,并且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她是涉猎比较广泛,产出量高的一名作家。李莎写出了他想象中的孟婆,每一个人想象中的孟婆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把孟婆想象成一个妙龄少女,有的人则把孟婆想像成一个了八旬老妪,李莎写出了他想象中的孟婆,她想象想中的孟婆是眼含秋水,孟婆的职业还是没有变的,孟婆的职业就是和传统里的故事一样,是一位能通过孟婆汤,让人忘记前尘往事和自己此生的所有种种,而作者笔下的孟婆,是一位饱经红尘,在红尘中生活的人,对世间有无数的眷恋。第一章一开始他就打破了民间故事的情节,孟婆不再是无罪的,可怜的,而是因为在天上犯了罪被罚,所以来到了冥界当上的孟婆。在第二章里,孟婆因为受到一个将军的嘱托,当起了月老,那个女子安排一庄好姻缘,故事也就进入了一个正题了,但是插入了一个小故事,让我们感到世事的无常和人间的冷暖,讲述了一个丑女的婚恋故事,让我们明白世界还存在着很多人天生就是不幸的,如果世界上真的有轮回存在,那就祝愿下辈子这个丑女有个完美的结局,不必再承受别人的冷眼与讽刺,但是却被留在了地府,没办法轮回转世,只能看着世间的人来了,又去去了又回,心中应该是很荒凉的吧?这本书的主线是,孟婆下凡帮助那位将军他们并肩战斗,孟婆又回到人间这一段,可以看出孟婆对人间的眷恋,孟婆并非真的无情,表现出了人间处处有真情
《孟婆传奇:渥丹篇》读后感(八):草稿
箫岩为了战士的性命,主动地愿意舍弃自己的重生机会,这种行为很少会被人知晓。天知地知道你知我知,完全评着自己的良心做事。再明明可以歼灭对手情况之下,也愿意通过和谈,解决两个民族间的战争,让和平来临,减少生灵涂炭。以换来边境的和平。
善小如大恶,有时好心也会办错事。所以要善待做好事之人,不过当有错之时,也需要及时提醒。无论如何,办了错事,造成了不良后果,也不能因为是善事而宽恕,该惩罚的,还是需要惩罚。以提醒之,在做事情时,也需要考虑各种不良后果。
不爱红妆、喜欢戎装的女人,莫非是花木兰的在现,梁红玉似的人物看起来不简单。怀春的男孩,从墙头上偷看着喜爱的女人,这个场面真是那么多熟悉。孟婆与这位女子相遇,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真的很让读者所期待。
孟婆托生于男人之上,这个场面有些期待,不知作者会不会描写这男女性别体验之类的场面,会不会有比较尴尬的场面出现么?另外,这种行为,会不会被别人揭穿呢?尤其是身边的好友,身旁的女人。或许,好友,女人早已看透,不言说而已。
提起奈何桥上的梦婆,心理想的都是些老婆婆之类的,怎么也没想到是个年轻貌美的女子。他们为众鬼渡生,当喝过孟婆汤之后,曾经的记忆就消失在九霄云外之中。不过,这个苦差,并不是人人愿意承担,当有人有除非的想法,孟婆女就可以离开奈何桥而去了。
《孟婆传奇:渥丹篇》读后感(九):小善如大恶
现代读者最不喜爱的就是在小说中运用诗歌的表达方式,每个字、每句话、每段词都认识,但是意象总是脱离现实,不易理解的。然而,李莎是明知不可,却反其道而行之,在《孟婆传奇》中,李莎很大胆地使用诗词的力量。 “细细思量,此世非常栖之所,浮生之迅疾微细,尤胜草间白露、水中孤月……”(日本诗词《敦盛》)意象是有了,但性格却无了,李莎说出的只是遍历人生艰辛之人的心中所思所想,对于年青人而言,多半是拿着鸡毛当令箭,不会被奈何桥、孟婆汤这类的词语所征服,说不定,网红打卡的心态有是有了,但却只留下迎风落泪,见月伤怀。 为人处事需要保持谨慎,持有一份善良,固然很好,但有时候善良超出了限度,就成为了邪恶的帮凶。孟婆对此理解是由浅入深的,她每日如同机械一般地从事着重复劳动,却对于奈何桥之过客,没有太多的同情,反正一山放过一山拦,轮回本是情理中。 小说中的人物有你有我有他,在陌生中发现熟悉,在熟悉中识记陌生。虽然李莎有着心理学的研读背景,但将心理学与文学联系起来,让读者窥见自己的影子,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读者有相同或相似的知识背景,还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对于自己曾经走过的路、做过的事有着相当的记忆与反思能力。 年青人最大的骄傲来自于犯错,犯多大的错误都能在余生得到补偿与修正,然而李莎借用《孟婆传奇》主人公之语,却给出了另类的答案,犯错可以,但要看你犯得是多大的错,我们讲求的是知行合一,你不把生命当作上苍宝贵的恩赐,剩下来的只是自求多福。
《孟婆传奇:渥丹篇》读后感(十):此中有深意
一个普通的名字,如何能被更多的人记住,对于历史,其实有着确切的答案,只不过解读者往往因为立场不同,给出了似是而非的解释。人类总是追求当下,忽略了长远的计量,这并不是一种良好的生存习惯。 李莎《孟婆传奇》说不上文字有多么优美,构思有多么惊奇,但是却能在字里行间给读者以深刻印象,因为它涉及一个未知的世界。正因为我们对当下过于执着,所以我们相信今日的种种,却是昨日播种种子发芽之后,所谓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或许说的就是这么一回事。宏大的叙事结构总是离不开细节的点缀,尤其是场景的时代感,李莎对于未知的解读,并不是拍拍脑瓜,而是有一定的民间文学基础,至少她不是简单地借用了“孟婆”的称号,以故事里的正派与反派,无休无止的争斗,映照出一个人应该如何活下去。 轮%%回,是不得不提的、平凡的、没有根源的意识信仰,喝下孟%婆%汤,真的能忘记自己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以及走过哪些路,说过哪些话,认识哪些人,做过哪些好事,或者所有的印记都在一瞬间得到了抹灭。在一个共同体内,个体的存在是微不足道的,也许以尘埃进行类比是恰当的,但是你能说尘埃的发现只是因为孟婆这一并不鲜明的角色存在吗?如果你我心中都有对于真伪、善恶、是非的标准,那么阅读李莎《孟婆传奇》纯粹是浪费时间,但是换一个角度,你难道不想知道别人心中的自我是何等模样吗,不要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来搪塞,真正的英雄即使在当时,也不能做出完全符合历史、符合时代、符合现实的选择,更何况我们与英雄相行相远,只是一个人间可有可无的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