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日本沉没》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日本沉没》读后感100字

2022-04-13 03:03: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日本沉没》读后感100字

  《日本沉没》是一本由[日] 小松左京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5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沉没》读后感(一):「灾难和民族性」

  

即使不考虑硬科幻的水平,日本沉没对于日本民族性、日本文化的反思,以及对于日本国家的未来提出的问题,也是极为深刻的——把日本岛置于这样的情境下,会做出什么选择呢。澳洲首相面临的问题,其实多么现实,日本沉没也根本不是一个乐观问题、是实实在在发生的:那些战火纷飞的国家,根本无法居住,那人民怎么办呢?他们的处境甚至比沉没之前的日本更为糟糕。

有很多小人物的故事,灾难面前的小人物。对于疫情也是有参考价值的吧——灾难文化。

本身的科幻属性并不是很强,只是在现实背景下的设想的一个低概率情境,但正如前面所说的,这个抽象的情境其实也可以泛化为「灾难」这样一个概念,去询问人和民族在面临灾难时会有怎样的反应。这个设定本身可以延展出足够多的问题。

  《日本沉没》读后感(二):日本沉没

  《日本沉没》是日本资产阶级作家小松左京写的一部科幻小说,这部小说对当今的作家产生了不错的影响,刘慈欣曾说过《三体》受了《日本沉没》巨大的影响。我就想写一本中国的《日本沉没》。 他采用科学幻想的手法,描绘了一个离奇的故事,在地震、海啸、火山喷发、列岛沉没……这一天来临时,一亿一千万日本人将如何面对。小笠原群岛北部一座70米高的小岛在一夜之间沉没,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正在逼近。国内和国际产生了惶恐和不同的反应。 作者通过对不同人物、不同角度对日本文化的描写,为我们展开了一幅人性的画卷。日本人对于危机的憎恨以及在灾难中自强不息的精神,还有那些无法用言语描述的浓烈的情感,让人不禁热泪盈眶。正如刘慈欣所说,我们也需要一个中国版的《日本沉没》,我相信我的祖国人民也一样地热爱自己的国家。

  客观理智的读过《日本沉没》后,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优秀的科幻作品,最后以一个悲惨的小岛传说结局,有一个不错的寓意。绝望中也有希望,破灭中依然有光明。

  《日本沉没》读后感(三):日本沉没——“龙之死”与“龙之生”(一)

  

作者对于“东京大地震”的描写是我最喜欢的一段,主观认为其刻画程度比不上大刘写的太阳系降维,也非常接近了。

日本民族是一个骄傲的民族,在历史上一直如此,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民族在移民之后会产生怎样的效应。1973年的作者就指出日本应该同亚洲各国搞好关系,否则发生灭顶之灾时……然而现在岛国还是选择了给西方某国家当腿部挂件。

由于成书时间关系,文中对国际关系的分析已经过时,但是其原理依旧适用,作者把灾难发生时苏美两个超级大国难看的吃相,华夏的寻求自保和宽容以及某些国家的阴险狡诈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我并不同意作者写的一处对于华夏耍小聪明的情节,中国人是善于谋略的但同时也是光明磊落的。

书中写的摩子(摩耶子),其实可以看做是日本人民的一个缩影,灾难未发生之前辛勤工作,热爱生活,灾难发生时有一些逃避,有一些崩溃,灾难发生后又坚强起来,重新为振作民族挺身而出。作为一条苟延残喘的龙又有了可以传递下去的火种。

  《日本沉没》读后感(四):一点想法

  书名就已经剧透了全部的故事走向。前几章的铺垫因而显得冗长。就在我逐渐失去阅读兴趣的时候,作者开始着力描写“日本沉没”本身。细致程度可见一斑。 “日本沉没”便不再仅仅是我以为的一个动作,而是连续的一个过程。从科学家的观测到直觉反应、到内阁的态度、再到事件真实发生时的惨状。书中有好几章的篇幅都在描写地震发生后街上的情景,和人们面对灾难的反应:官员、警察、普通人,从社会秩序的混乱到有序安排国民撤离。涉及到商人投机、物价疯涨、灾后重建的方方面面。 除了“日本沉没”本身带有科幻意味,其余对灾难部分的描写则极具现实意味。前半部分并没有过多描写主人公,而是描写了一群科学家的担当。虽然有性格突出的人物,但并不像其他小说一样,人物性格鲜明。人物好像只是为情节发展服务。或者说它是以一个更高的、宏观的角度在多个时间点进行叙述。小野寺的特点在后半部分才借别人之口渐渐凸显。“在这个青年的身上,似乎全然感觉不到对“生计”的不安,以及对将来的“安定的社会地位”的执着追求。也许他是那种迄今为止幸长从未接触过的、生长于物质丰富时代的“新型”青年吧。”......“至于金钱与地位,至于是否被认可,他似乎没有任何贪婪之心……能够做到对物质及地位满不在乎,一定是因为他在“物质丰富的时代”长大的缘故……”。所谓“回报式奉献”,就很有霓虹味儿。

  《日本沉没》读后感(五):昭和时代的民族之歌

  我觉得,《日本沉没》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简单。

  这部作品看似是剧情波澜起伏的科幻小说,实际上更像是披着科幻小说外衣的民族性剖析,反映的是日本这个岛国的民众们所刻在骨子里的危机意识和忧患精神。如果再考虑到原著70年代的创作背景,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个几乎和真实世界类似却发达许多的平行世界是如何被改造成了一个日本人解剖自身的手术台。小松左京所做的就是在日本一块一块崩塌的陆地之中试图拼凑起大和民族战后破碎的民族之魂,表面绝望的剧情其实并不绝望,它的背后明晃晃的藏着作者对本民族最深沉的自豪与爱,这一点即使作品被翻译成了中文我们也可以从字里行间里轻易地感受到。

  可惜的是,他在70年代的预言今天看来就像是肥皂泡沫,很多评论认为这部小说预测了311地震等这些地质灾害,其实这些都是次要的,真正重要的是二十世纪末以来昭和精神的瓦解。小松左京最大的悲哀在于他所歌颂的文中的“日本精神”其实不过昭和时代的浮光掠影,平成乃至令和年代的日本和当初的自己有着云泥之别,一纸《广场协定》早已戳破了自己的脊梁骨,而小松暗示的日本“21世纪gdp第一”和日美亲善关系的神话则更让这部小说失去了预言今天与未来的魅力。 当然,即使不考虑这些,《日本沉没》仍然是一部优秀的科幻作品,从很多细节可以看出作者有着庞大的地理知识和一定的国际关系知识储备,作为小说已经有很高的完成度了,至少大家看起来也爽的一批,从大部分读者角度上来说,这就够了,毕竟想象自己国家走向末日也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日本沉没》读后感(六):完全看不进去

  《日本沉没》读后感(七):日本终将会沉没

  《日本沉没》读后感(八):蹲下来摸摸地面 你就摸到了一颗星星

  

如果把对人类的喜恶程度按从0到10来打分的话,那我应该是时10时0时5,内心对人类一直抱有复杂且矛盾的情感,有时候觉得人类是造物主的杰作是伟大的生灵,有时候又觉得净是些无聊庸俗的东西,丝毫不值得我关心。

通常来说,读人文主义著作时是前者,读科幻小说的时候是后者,日常大部分时间则是在这两个极端数值之间反复横跳,时而对人类常怀悲悯,时而想要脱离社会当一个很奇怪的边缘人(我已经是了hhhhh),更多的时候只想躲在镜头后面做一个绝对中立的观察者。

作者小松左京借人物之口表达人生志趣:“他了解自然,也了解海底。他的胸怀是朝着宽广的‘大自然’的——这样的男人,对什么秘密啦、阴谋啦、升官发财啦、拍马屁啦等等这些人世间乌七八糟的东西,即使知道,也是兴味索然的。”

我深以为然。

但凡我的数学能再好一点,那我应该也会像本书的主角一样学理科,然后去学习自然科学,植物也好天体也好,研究一些纯粹可爱的永恒真理(想象中很美 开普勒算死我

毕竟之于宇宙,地球只是一粒小小尘土,之于地球,日本也只是漂浮在太平洋上的小小列岛,甚至随时会因为地壳运动而沉没,国家的概念不过是人类自己制定的区域划分,而人类引以为傲的文明也不过是脆弱无助地漂浮在太空中罢了。

所以多看看科幻小说,时不时地警醒一下自己,是好事,再想想现世生活中的各种烦恼:阶级、内卷、人际关系、交配繁衍等等,如果放在一个宏大的背景之下有多无聊。

  《日本沉没》读后感(九):《日本沉没》:从灾难看日本

  《日本沉没》读后感(十):消极,又充满希望的沉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