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爱读经典:彼得·潘》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我爱读经典:彼得·潘》读后感100字

2021-02-07 01:51: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爱读经典:彼得·潘》读后感100字

  《我爱读经典:彼得·潘》是一本由[英] 詹姆斯·马修·巴里 著 / 米娜利马(MinaLima)著作,后浪丨大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88.00元,页数:2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爱读经典:彼得·潘》读后感(一):这是一本被施了魔法的书吗?

  

最早读到彼得潘的故事,是在小时候从杂志摊买的一本儿童漫画里,当时懵懂的我惊叹于“影子竟然也可以被剪掉”这个梗,以至于对后面的故事几乎没有任何记忆。

拿到这本书时就在想,真的好像一本厚厚的魔法书啊,书页之间鼓鼓的,藏着什么好玩的小机关呢?

这是一次非常特别阅读体验,有超多的插图,和各种可爱的小互动,读着读着就翻开了永无乡的地图,看到了一直追着海盗跑的鳄鱼,铺平了登载着稀奇古怪新闻的布鲁姆斯伯里公报,还在一堆落叶中找到了彼得的小黑影子。

彼得·潘是一个不愿长大也永不长大的男孩,他住在奇异的永无乡,那里有印第安部落,有人鱼,有小仙子,有海盗,还有一群被不小心丢失的孩子,他们冒险,玩闹,自由快乐。

唯一的美中不足是孩子们不会料理自己的生活,需要一位母亲,后来温迪成为了他们的小母亲,一起住在地下的小家中,在礁湖里玩人鱼的水泡球,搭救了印第安人部落的虎莲公主,和海盗斗智斗勇。

可是,温迪最终还是想回家了,她逐渐长大,再也不会飞翔,而彼得·潘依然永远是那个长不大的满口乳牙的小男孩。

后来,温迪长大成人,丢失了充满想象力的翅膀,曾经生活在永无乡的男孩子们也成为拿着公文包奔波的上班族,这是无奈也无法抗拒的遗憾。

要说喜欢的桥段实在太多,挑个关于仙子的跟大家分享一下:“每个婴孩第一次笑出声的时候,就有一个新的仙子诞生了;既然总是有新的婴孩,就总是有新的仙子,他们住在树梢上的巢里。绛色的是男的,白色的是女的,蓝色的是些小傻瓜,说不准他们是男是女。”

其实,在写这篇笔记之前,我也在想每一章节的故事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含义?仙子代表什么,人鱼代表什么?……

后来当读到译者老师的后记时,一句话让我恍然明白:“我们这些早把童年远远抛在身后的大人,养成了一种不幸的习惯,总喜欢用自己的思维尺子去度量一切,总喜欢刨根问底:这点意味着什么?那点代表了什么?彼得象征着什么?他和海盗的搏斗又体现着什么?作者写这本书意图何在?”

可是,长大后的我们却总忘记,享受当下的简单感受。一些故事可能就是没什么深刻的意义,它就是想讲一讲鬼马有趣的段子,是小孩子的语言和逻辑,不需要用大人们的思维去理解啊。

好在,每个人都会经历童年,那个想象力奔腾跳跃如浪花的童年一直都在。

  《我爱读经典:彼得·潘》读后感(二):如果给你一个机会,你愿意成为“彼得·潘”吗?

  

彼得·潘,一个满口珍珠般的乳牙,穿一身用树叶和树浆做的衣服,一个不愿长大也永远不会长大的小男孩,是苏格兰作家詹姆斯·巴里笔下一个很经典的人物。

《彼得·潘》这部作品一版再版,也被改编成很多影视作品,书中的永无乡是很多成年人的梦,尤其是在伤心失意时,体会太多的复杂与纷争之时,向往永无乡的单纯快乐。或许正是因为每个成年人的心中,大抵都希望有这样一个永无乡般的角落存在,这部经典作品才会流传至今。

看到大象出版社“我爱读经典”系列的这版《彼得·潘》,一下就被其布艺质感的墨绿色封面吸引。金色的烫金字体和各种剪影,一下子仿佛进入了梦境般的永无乡。这本书的绘者米娜利马用全彩复古插画和互动机关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奇幻的世界。永无乡地图、仙子拍手图、鳄鱼滴答钟……我敢打赌每一个看到这本书的人,都会爱上它。

永无乡的诱惑:你愿意成为彼得·潘吗?

彼得·潘的故事很简单,达林先生家里的三个小孩,温迪和两个弟弟,经受不住对空中飞来的神秘孩子彼得·潘的好奇,他们跟着彼得学会了飞行,趁父母不在时,飞向了永无乡。这座岛上既有凶猛的野兽,又有原始部落的人,还有可怕的海盗,以及仙女和美人鱼。总之,这里有孩子们幻想中的一切。在这里,孩子们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斗海盗、探险,一切都是那么有趣。

温迪做了孩子们的母亲,照顾他们,给他们讲睡前故事。后来,温迪和其他孩子们都开始想念自己的父母,就飞回了家中。而彼得·潘是不愿意长大的,他很落寞地看其他孩子回去。但是他的忘性也是很大的,没多久又开始没心没肺,快快乐乐了。他跟温迪约好每年都带她回永无乡做春季大扫除,可是彼得好几次都忘了,温迪长大了,再也飞不起来了,也回不去永无乡了。彼得就把温迪的女儿,以及后来女儿的女儿带去永无乡,让她们到永无乡享受自由自在的童年时光,而自己永远都是一个孩子。

看完这个童话故事,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一方面羡慕着永无乡的自由自在和彼得·潘永远也不必经历成人世界复杂纷争的单纯;但是另一方面,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给我一个机会,我真的愿意成为彼得·潘吗?我想这个答案是否定的。

彼得·潘是自由的,也是孤独的

有一个成语叫“如影随形”,我们的影子始终是跟着我们的身体的,这样,即使是孤单一人时,也依然有影子的陪伴。而彼得·潘的影子不是这样的,他和他的影子是分离的。

在书中有一个情节,彼得·潘从达林先生家的房间跳出窗户的时候,被狗叼住了影子并扯了下来。后来这个影子被达林太太收藏到了抽屉里,彼得·潘回来找到了影子,可是却没办法把影子粘上了。幸亏温迪想到用线缝,才把彼得的影子给缝了回去。

彼得·潘是与众不同的,这世上只有他可以永远不长大,永远做孩子单纯快乐,自由自在。但是他也是孤独的,因为别的孩子一个个都长大了。

就像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自己原地踏步不改变、不成长,而身边的人,无论是亲人还是朋友都在变化、向前,最终就会变得孤独。

做一个孩子,永远无法体会成长的快乐

虽然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经历各种成人的责任和痛苦时,会无比希望自己重新变回一个孩子,无忧无虑。可是我们却忘了,当我们是一个孩子时,其实自由也是很有限的,因为孩子懂得很少,大多数的美好都是在幻想中的,而且小孩子是无法体验到爱的。

彼得·潘在带温迪飞往永无乡的过程中,就有好几次快忘了温迪,他说如果我忘了你,你就在我耳边说你是温迪。我想,一个时刻在忘记的人,看似幸福,实则却不幸。因为他的每一次快乐,都只是简单地重复。而人的生命中,很宝贵的事情之一就是我们的回忆,因为那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美好和力量。

彼得·潘也是没有爱的,他说起他为什么不长大的原因,说刚开始自己飞出来玩,母亲都把窗户开着,直到有一次回去的时候发现,窗户已经关上了。而原本属于他的床上,躺着另一个小男孩,母亲已经把他忘了。所以他再也不回去了。一个小孩子,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无法考虑到当他外出时,母亲的担忧,就那么无情地离开。而当母亲关上窗户,也许是怕因为新生的小孩生病,可是彼得·潘就认为母亲是忘了自己。一个孩子的眼光里,别人对自己的一切好都是理所当然,而受不了任何不好。

他拒绝长大的同时,也拒绝了去感受真正的爱,去懂得爱。而爱,是人活着的一大意义。

所以,尽管我们会怀念童年,渴望永无乡的无忧无虑,但是如果真的成为彼得·潘,我想是不愿意的。

如果给你一个机会,你愿意成为彼得·潘吗?

  《我爱读经典:彼得·潘》读后感(三):快乐安排不来,快乐都是像光一样瞬间闯进来的

小时候常会在被窝里藏一本课外书,夜里用手电筒照着读。微弱灯光里,忙着奇思妙想,忽视了星月为伴。可每当合上书,看着窗外的夜空,又觉得星月是这种仪式仅有的见证人。快乐安排不来,快乐都是像光一样瞬间闯进来的。

更小的年纪,读童话多,《彼得·潘》算是一本,包裹温迪的树叶究竟是什么形状;仙子从罐子里出来会不会发光;人鱼的礁湖浮动着彩虹色的低吟;童话里传来的微弱声音,如今反而变得响亮。

到了带有了成长渴望的年纪,恨不得和幼稚的事一刀两断,伤春悲秋地读着可能当时不能消化的书,可有些东西翻看仍会引得不禁回望,《彼得·潘》又算是一本。

虽然时间如同投入湖中的石子,跌坠不复,可偶遇了心动的童话,却也如同和当年对视的星月重逢一般。

童话不会老,我们可以约会同一本

最近看到了非常心动的童话书,来自浪花朵朵出版的《我爱读经典》系列,这系列书籍目前有两册: 彼得·潘——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彼得·潘或者与彼得·潘有关的记忆。

丛林故事——野性和生动的丛林世界让流传一个多世纪的经典都显得新鲜。

《彼得·潘》译者杨静远先生评价说:“作者为我们揭开了记忆帷幔的一角,那里深藏着我们久已淡忘的童稚世界,但我们却已回归无路。”回归无路的东西,更值得珍藏。

无形的想象中 搭乘有形的异想阶梯

文字阅读,都是攀登无形的阶梯,仿佛文字在铺垫出一座高塔,去瞭望脑海中的繁复景象。攀登同一座高塔,看到的场景可能截然不同,但是精美的书籍装帧传递出文字的色彩,书籍的互动装置像一只缠住双脚的藤蔓,让我们跌落至同一片泛着波光的湖。

《哈利·波特》电影道具团队的打造

米娜利马(MinaLima),一家一流的平面设计工作室,曾为《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工作了十年。在伦敦设立工作室以后,他们用视觉艺术语言来讲故事。这套我爱读经典的插画、互动设计都是由他们来亲手绘制。

拉页、转盘、地图、日历、剪纸……等众多互动装置也成为了在阅读过程中引人入胜的藤蔓,让心缠绕进故事当中,让阅读成为更加沉浸式的体验。

手工搭建的异想世界

这套书的制作过程更是严谨庄重,书中的互动装置和机关都是由经验丰富的工匠手工进行安装的,才让设计师的作品在书中得以最终的呈现。更多的耗时,当然也赢来了更多令人惊叹的精巧。

留白,让想象力可以呼吸

其实市场上的装置书,尤其是童话类的绘本装置,有许多著名的网红之作。他们铺展开童话世界的繁盛,让缤纷的色彩像烟花般一股脑涌进孩子们的眼帘,那些情节全都成为了不能被改变的“装置”而不再是孩子脑海中那副没有画框的无尽之作。

而米娜利马工作室表示,这系列书中的插图和互动都是为了突出故事中的某些特定情节,都是为了推动故事向前发展——而不仅仅是让书好看。华丽的设计也许并不淋漓尽致,但这样的克制也正是保留着孩子们在阅读文字的过程中让想象奔腾的土壤,别忘了,这土壤还蕴含这更多的可能性。

经典的故事,都是寄给未来的包裹

“为什么人长大就会忘了怎么飞?” “因为他们不再是快活的、天真的、没心没肺的。只有快活的、天真的、没心没肺的人才能飞。”

畅销不衰的经典之作,却让我总有着期待给孩子讲却又有些迟疑的感觉。《彼得·潘》的第一章叫彼得·潘闯了进来,闯进童年的他却再也没有走出过记忆。彼得·潘的经典在于,营造出的也是一个桃花源,离去后的久久不能相忘,或者失而不能复得的无力。

我期待着孩子们第一次读它时会经历的好奇、惊叹、快乐与狂想,也理解着长大后的他们回忆中的彼得·潘却成为了一种酸楚。

时间在暗地里存上许多秘密,有个地方不允许存放,那个地方就是NEVERLAND。

  《我爱读经典:彼得·潘》读后感(四):用哈利波特的电影特效来出书?竟然还不错!

  

哈利·波特电影系列是全球史上最卖座的电影系列,总票房收入达78亿美元。可是你知道吗?在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JK罗琳为孩子们朗诵的却并不是她自己的作品《哈利·波特》,而是《彼得·潘》。

彼得·潘究竟何德何能,竟然超过了哈利·波特的风头?

你又有没有想过,如果哈利·波特的特效道具,配上《彼得·潘》的故事,来出一本书,那是不是真的会占尽风头?

惊喜来了!《哈利·波特》电影御用道具设计师——米娜利马工作室,利用他们天才般的构思,为我们创造出了这本复古、神奇又充满惊喜的《彼得·潘》。

《彼得·潘》是詹姆斯·马修·巴里(1860-1937)的代表作,他是英国小说家、剧作家。生于英国东部苏格兰农村一个织布工人之家,自幼酷爱读书写作。1928年当选为英国作家协会主席。

米娜利马,是世界知名的平面设计工作室,他们为《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工作了十年,还曾参与电影《理发师陶德》、《金色罗盘》以及《模仿游戏》,可以说在电影领域成果颇丰。

我们赶紧来看看哈利·波特的道具设计师会如何来呈现《彼得·潘》中奇幻的故事吧。

彼得·潘是谁?

《彼得·潘》讲述了达林先生家的三个孩子,跟着一个神秘的小男孩飞向 “永无乡”的故事。

这个神秘的小男孩就是彼得·潘,他会飞,却永远也不会变老。永无乡里有凶猛的野兽,可怕的海盗,可爱的仙子和美人鱼……总之,那里有着孩子幻想中的一切。

可以说,彼得·潘是世界儿童文学史上最有名的人物之一。

1902年,彼得·潘首次出现在《小白鸟》中,之后被写入《小飞侠彼得·潘》——这部作品于1904年首演,并于1911年被改编成小说。《彼得·潘》被多次改编成舞台剧,动画,电影等作品,较有名的有1991年斯皮尔伯格执导的《铁钩船长》,2002年迪士尼推出的自编续集电影《重返梦幻岛》,2003年环球影业的电影版《小飞侠彼得·潘》。

彼得·潘如果一直活着,那他已经超过了100岁,但这并不影响孩子们对他始终如一的喜欢,他是那么的可爱又脆弱,活泼又淘气,善良又敏感。

每一位读者都会随着故事,而紧张或回忆,那些生动的形象,别扭的样子,神奇美丽的世界,满足所有人幻想的同时,又会带来更多的思考,思考童年,也思考人生。

这本《彼得·潘》好在哪?

《彼得·潘》是一部幻想童话,故事主要发生在永无乡,那是一个虚构出来的幻境,充满了光怪陆离、似真似假的形象。

米娜利马利用全新设计的106张精美插画完美诠释了这个故事,他们用打磨电影的经验,做出了永无乡地图、仙子拍手图、鳄鱼嘀嗒钟、美人鱼、仙子翅膀等等。

他们在亚洲最大、机关技术最硬的印厂之一——鹤山雅图仕,像生产精密仪器那样,雕琢这本书的每个细节;10个活动机关,都需要手工完成,每天出产十分有限。每一本都是“印刷技术”和“手工制作”的结合,制作一本书的时间,足足是普通书的6倍之多。

我曾经看过没有插图版本的《彼得·潘》,黑白印刷,纸质普通,看到地图或者一些记账清单时,会有点想不明白到底是什么样的,留下一个疑问在心里,这其实是非常影响阅读体验的,这也是我为什么只选择看正版书,而且是所有版本里最好的正版书的原因。

阅读流畅度和阅读情绪,是非常宝贵的,尤其对孩子来说,好的书籍能够完全抓住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进入心流时间,这对培养他们的专注力非常有好处。

互动

互动算是书籍跟电视最主要的区别:读书是有互动的,读者阅读文字,然后想象出书中描写的形象;而看电视是没有互动的,一切都是现成的,孩子只能被动接收信息,根本不需要想象力。

这本《彼得·潘》是做出了插图的,但这种插图又不会影响想象力,甚至促进了互动。比如书中出现了彼得·潘的形象,却仅仅是一个小小的黑色剪影,给你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去完善他的形象,他穿了什么样的衣服?带着怎样的表情?头发整齐吗?衣服干净吗?指甲有泥吗?鞋子破了吗

也就是说,它不仅帮助你来理解书中的内容,还给了你充分的想象空间。也就是说,在促进你阅读体验的同时,又增强了你的想象力。这种互动太难得了,在我所看过的书中,这还是第一本。

写在最后

我始终认为,如果能拿出比做成人读物还大的力气来做童书,那世界必能更好地发展,因为孩子才是未来,如果他们感受到被重视,那他们也会花更大的力气来重视后代。《彼得·潘》让我看到了这种趋势,它不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习惯的培养,一种前进的希望。

  《我爱读经典:彼得·潘》读后感(五):写着写着要哭了,我们都是不想长大的小孩

  你们有没有见过小孩子发呆?

  那多半发生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他会坐在椅子上,双手保持着写作业的姿势,头却并不垂着,只朝前茫然地瞪着一个点,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如果你已经在三十分钟内,看到几次这种情况,而他手下的作业却没写几个字,你一定忍不住内心的焦躁,只想劈头盖脸打断他,把他拉回作业奋战中来。

  可是,如果假期还很长,而他只剩下最后一点作业,或是你一直让他自己把控作业进度,而他从未发生过来不及做作业的情况,我想,你多半不会去打断他的神思。

  有时候你甚至会觉得发呆的小朋友,好可爱。

  当你像欣赏风景一样去看他发呆的样子,会不会像我一样,忍不住开始好奇:他在想些什么?

  我想起小时候,曾经对仙女的故事深信不疑,深信天上有仙境,那里住着无数美丽的仙女。而我说不定就像竹林公主一样,是一个小仙子,总有一天也会回到天上——尽管竹林公主对于要回天上闷闷不乐,可我是多么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是不是很傻?

  但回想起来,我却觉得很庆幸,庆幸自己曾经相信过那样的童话,庆幸自己曾经想象过九霄云外的仙境,庆幸自己脑袋里装的也曾有过非现实的那一片天地。

  而现在的孩子呢?我跟儿子说,天上住着仙子,他觉得我在开玩笑。我告诉他,这个世界上有个虚幻的小岛,每个小孩子做梦都会去那个地方。他只想打断我,妈妈,我们说点儿别的吧……

  于是,我想,也许我看这本书看得有些晚了。大名鼎鼎的经典《彼得·潘》,我到这个年纪才第一次读它。

  这个年纪,我既没了如此童真的想象力去充分感受它,又错过了儿子什么都不懂的年纪,没办法让他相信如此天马行空的故事。

  可是,我仍然庆幸,幸亏我读了它。更庆幸,我读到的是如此精致的珍藏版——这样的书无疑是爱书之人的心头好。

  每个人心中都有个长不大的孩子

  彼得·潘,是一个会飞的长不大的男孩。但其实,他只是一个普通小孩。因为,所有小孩都会飞,只要他们是“快活的、天真的、没心没肺的。”

  彼得·潘,带着一群不小心被家人遗忘的小孩,居住在永无岛上。永无岛是所有小孩都知道的梦中之岛。他们在梦中见到过的小仙子、美人鱼、海盗、怪兽……都在这个岛上。

  虽然彼得·潘和这群小孩在岛上过得很快活——毕竟,他们不需要做功课、不会被大人唠叨、没有什么规矩可以束缚他们,可是他们也需要一个妈妈照顾他们。

  于是,彼得·潘找到了达林家里的小姑娘温迪,引诱她去永无岛做他们的小妈妈。温迪一下就被吸引了,她还在彼得的指导下很快学会了飞,跟着飞向了那个他们经常在梦中见到的小岛。跟她同去岛上的,还有她的两个弟弟。

  在岛上,他们尽管过得自由自在,却也着实遭遇了不少险境——遇上凶猛的野兽;跟海盗搏斗,险些丧命。好在他们都一一化解,脱离了险境。

  就像我们小时候玩的过家家一样,我们好像瞬间就可以生活在另一片时空里,这里有一片树林,那里有个山洞,我是住在洞里的一只野兽,你是前往山洞征服野兽的勇士……

  等我们长大之后,我们变得会嘲笑孩子们的傻劲,会不再幻想不着边际的东西,却也会一不小心被“联盟英雄”们拯救世界的童话感动得热泪盈眶。

  彼得不想长大,我们又何尝想长大呢?长大的世界,比那些藏着怪兽、海盗的神秘森林,更加可怕。

  而彼得,又何尝不是我们内心深处那个长不大的自己。

  每个人都需要妈妈的照顾

  在《彼得·潘》描绘的无忧无虑的永无岛上,男孩子们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可以勇敢地与野兽搏斗,可他们还是需要一位妈妈的照顾。

  做妈妈的,可以帮他们做春季大扫除,给他们缝衣补袜,还可以抚慰他们,做他们的精神领袖,让他们更加无所畏惧,不向邪恶势力屈服。

  彼得更是需要妈妈,他在言语间,常常提到自己的妈妈,会夸耀她。但他永远不想飞离永无岛回到妈妈身边,因为他说自己曾在妈妈窗前飞过好几次,那扇窗却一直锁着,从未向他敞开,而原来他睡的床上,躺着另一个小男孩。他又爱妈妈,又恨妈妈抛弃自己,爱之深恨之切,他远比他自己知道的更需要妈妈。

  温迪和她的弟弟们也在永无岛经历了一番历险之后,想起了妈妈,并且毫不迟疑地踏上了回家之路。虽然他们能自力更生处理事务,虽然温迪甚至自己都当起了小妈妈,可是,他们仍然想要有个妈妈,陪伴照顾他们。

  即便是妈妈本人,又何尝不希望能得到自己妈妈的照顾呢?《女佣的故事》主人公也曾在自己书中哀叹,即便是当了妈妈,也多希望有妈妈可以在身边有个依靠呢!

  为母则强,可别忘了,任何人都需要来自妈妈的照顾,因为那代表了自己被全然接受、被爱、被照顾。哪怕,那只是一个可以代替妈妈的角色。

  每个人都必须长大、只能长大

  可惜,再不想长大,我们都必须长大。温迪回到了家,一年又一年,长大成人,结婚成家。

  彼得却还是那样小小的,在温迪成年之前想起来就把她带回永无岛过一阵。直到隔了很长时间没去找温迪,等他再次想起温迪、飞回温迪家时,却惊讶地发现,温迪已经长成了大人。

  人长大就不能飞了。没有人能够回到童年。哪怕大人的世界里充满酸涩、压力、苦楚,谁都拉不住成长的火车,驶向轰轰烈烈的尘世。

  温迪落寞地对彼得说:“啊,彼得,别在我身上浪费仙尘了。”

  又说,“我老了,彼得。我已经二十好几了,早就长大成人了。”

  彼得问,怎么回事?你答应过我不长大的!

  温迪回答:“我没有办法不长大。”

  ……

  长大,是一件多么令人骄傲,又多么令人心酸的事情。

  詹姆斯·马修·巴里在《彼得·潘》里最想表达的,正是这一点。

  《我爱读经典:彼得·潘》读后感(六):儿时不懂少年好,读懂已是成年人,其实我们和小飞侠一样不想长大

  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 长大后世界就没童话 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 我宁愿永远都笨又傻 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 长大后我就会失去他

这首曾传遍大街小巷的歌曲,唱出了我们很多人的心声,没有谁想要长大,但这是我们成年后的想法。

小孩子看着大人挺好,就希望长大,长大才发现一切不是自己想象的模样。

真的是,儿时不懂少年的好,读懂已是梦中人,我们和小飞侠一样不想长大,不愿长大。

“他们长大了,就再也飞不起来了”,让人印象异常地深刻。

每个人心中都有个长不大的孩子,彼得·潘,就是一个会飞的长不大的男孩。

但其实,彼得不仅长不大,他也不想长大,可是我们又何尝想长大呢?

长大的世界,比那些藏着怪兽、海盗的神秘森林,更加可怕。

而彼得,又何尝不是我们内心深处那个长不大的自己。

我们想要一直有妈妈的照顾,想一直不长大,可总是事与愿违,并不是因为人为,而是自然规律就这样。

彼得是一个会飞的孩子,穿着树叶做成的衣服,手里总会有让人飞起来的仙尘,在一直“找妈妈”。

在《彼得·潘》描绘的无忧无虑的永无岛上,男孩子们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可以勇敢地与野兽搏斗,可他们还是需要一位妈妈的照顾。

达利家有三个孩子,孩子们喜欢做梦。他们总会梦见一个会飞的小孩子叫彼得·潘,也会梦见一个叫做永无乡的地方。在永无乡,有印第安人,有凶恶的海盗。三个孩子脑海中的永无乡都是不一样的,拼在一起就是整个奇幻的永无乡。

于是,有一天趁达利夫妻不在,彼得·潘来到了达利家。彼得·潘喜欢听温迪的故事,渴望给永无岛的孩子们找一个母亲,就带着温迪和三个孩子飞去了永无岛。

他们住在了永无岛地下的家里,每一个人拥有一棵跟自己很搭配的树,帮助他们通往地下的家。

在永无岛还有其他的男孩子,他们在那里过着传奇般的生活、成年人为了逃避现实构建永恒梦境,在永恒梦境里,孩子却在模仿成年人生活)、和海盗战斗、搭救印第安公主等。在那里,温迪是他们的妈妈。

岛上的男孩们在彼得的带领下和凶恶的海盗胡克船长斗智斗勇,战胜了胡克。

之后,温迪和别的男孩都回归了家庭,也渐渐长大生儿育女。只有永远长不大的彼得·潘还继续在童话的世界“永无乡”里漂泊,给一代代孩子带去惊险和美丽的童年体验。

彼得为永无岛的孩子找妈妈,给孩子们带去惊险和美丽的童年,这些和他自己连不开关系。

彼得,他勇敢、无畏、调皮、随心所欲、英雄主义,而他也想要有一个妈妈,但是,却不大会主动去索取情感。

我们都需要妈妈,彼得也一样,他总会提到自己的妈妈,并会夸耀她。但他永远不想飞离永无岛回到妈妈身边,因为他说自己曾在妈妈窗前飞过好几次,那扇窗却一直锁着,从未向他敞开,而原来他睡的床上,躺着另一个小男孩。

可即便彼得的心里对妈妈有些恨,恨妈妈抛弃自己,但他依然爱着妈妈,并且非常想要拥有妈妈。

每个人生来就有妈妈,也渴望一直有妈妈的照顾。妈妈对孩子来说,是没有谁可以代替的。

彼得如愿一直没有长大,但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长大、只能长大。

就像温迪,她回到了家,一年又一年,长大成人,结婚成家。

可是为什么我们不想长大呢,只有长大的人才知道大人的世界里充满酸涩、压力、苦楚。

就像达利先生一样,他为生计所迫,为了金钱而斤斤计较。达利夫人每次怀孕,他都会和夫人算算账,犯愁养活不了生下的孩子。

但是,他依然很爱孩子,孩子们丢失之后,他自己住在狗舍里不肯离开,这条新闻还上了当地的报纸。

长大,是一件令人骄傲,可又令人心酸的事情。

温迪抱歉地对彼得说:“我不能去,我忘了怎么飞了 。”

“啊,彼得,别在我身上浪费仙尘了。”

温迪不得不告诉他,“我老了,彼得。我已经二十好几了,早就长大成人了。”

彼得问“你答应过我你不长大的!”

温迪回答:“我没有办法不长大。我是一个结了婚的女人,彼得。”

温迪清楚地知道彼得,可自己又没有办法。温迪的女儿再次陪伴彼得,女儿的女儿陪彼得·······这大概就是人生的遗憾,然后周而复始。

“为什么人长大就会忘了怎么飞?” “因为他们不再是快活的,天真的,没心没肺的。只有快活的,天真的,没心没肺的人才能飞。”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一直有一个疑惑,为什么彼得·潘不会长大?他为什么要让温迪去永无乡?永无乡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孩子?

其实,这就是贯穿故事的一条暗线,父母和孩子的亲情。

彼得不愿长大也永远长不大,这背后的真相是他离开家后,有一次想回归家庭,飞回家却看见自家的窗关着,妈妈早已遗忘了自己,对着其他孩子欢笑。

彼得对对妈妈的求而不得,让他一再地重复,看似是为找不家的孩子找妈妈送温暖,根本是为内心的小孩寻找妈妈。

希望我们的妈妈,以及每一个做妈妈的人,永远为孩子敞开那扇窗户,让孩子归来有宿。

人总要长大,这很不幸,但人类是有希望的。不舍童年,但童年是永不逝去的。这大概就是詹姆斯·马修·巴里在《我爱读经典:彼得·潘》里最想表达的。

  《我爱读经典:彼得·潘》读后感(七):不用长大的孩子是幸运的,顺利长大的孩子是幸福的

  

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做“彼得潘综合症”,专门用来指代那些“不想长大”的成年人。而这个名字的灵感,则取自于我们熟悉的童话人物“彼得·潘”。

彼得·潘最特别的地方,在于永远也不会长大。在英国,彼得的受欢迎程度仅次于哈利波特。与其同名的小说《彼得·潘》,也一直被奉为英国儿童文学的经典。

和别的童话不一样,《彼得·潘》一开始只是一个剧本,到1906年才被英国剧作家巴里改编成小说。1911年,巴里在原有的基础上增设“温迪长大了”一章。这一章使得《彼得·潘》在立意上更高于同类型的作品。

借由彼得和温迪的视角,巴里为我们揭开了记忆中童年的面纱:长不大的彼得代表我们心中永存不灭的童真,而接受长大的温迪象征了我们在成长路上的勇气和担当。

至于彼得与达林姐弟、小仙子叮叮铃和胡克船长的冒险故事,在后来也被多次搬到大荧幕。《彼得·潘》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成为了全世界成人和孩子最爱的童话故事之一。

《彼得·潘》相关作品

在故事里,巴里成功塑造了一个拒绝长大且永远也不会长大的小男孩。他的身上似乎有着永不衰竭的生命力。他侠义心肠,乐于助人。有时骄傲自负,有时记恨自私。第一次离家是因为贪玩。后来只是以为父母忘了自己,所以便赌气永远都不回家。

离家后,彼得和一群同样被父母遗忘的男孩住在“永无乡”。那里有海盗、印第安人、各种野兽、人鱼、还有无所不能的小仙子。孩子们每天都玩得尽兴。不用上学,也不用被父母管。

可是男孩们都不会照料生活。他们把住处弄得乱七八糟。

于是彼得想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了会讲故事的小姑娘温迪,来当孩子们的妈妈。

事实上,没有谁能比温迪更胜任这份工作了。从前在家里的时候,温迪就经常协助妈妈和狗保姆娜娜照顾弟弟们。

除此以外,永无岛上精彩刺激的奇妙生活,也满足了温迪对童话的一切幻想。

她和彼得在礁湖里玩人鱼的水泡球戏,和印第安人进行游戏战争。

他们救过美丽高傲的虎莲公主,也被知恩图报的永无鸟救过性命。

他们为了救出海盗船上的孩子,还勇敢地和海盗胡克决一死战。

正当我们以为温迪会和彼得在永无岛幸福快乐一辈子的时候,巴里却笔锋一转,让温迪和弟弟回到伦敦的家。

故事的最后,温迪顺利长大,成为一个真正的母亲。

而彼得,却依旧是那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小男孩。

记得从前读《彼得·潘》时,总觉得彼得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

他不用上学,不用考试。

不用听妈妈的,只管做自己。

不必进入成年人的世界里,了解他们的游戏规则。也不用假装快乐,去面对现实的龌龊和无奈。

如今重读《彼得·潘》,我反而有点心疼假装倔强的彼得·潘。

因为在大多数的时间里,他都是无比孤独的。

没有父母管束,自然也得不到父母的呵护。

他可以陪着所有落单的孩子一块长大,却没有一个人能够陪他成长到老。

我想彼得一定很羡慕温迪,因为温迪有一个永远等自己回来的妈妈。

而彼得的妈妈,在有了别的孩子之后,就把彼得给忘了。

没有妈妈的爱和牵挂,自然也就没有了回家的理由。

每一个逃避长大的孩子,都有一个缺爱的童年。

彼得是让人羡慕的,同时也是让人心疼的。

与其说他在逃避长大,不如说他在否认童年不被爱的事实。

不用长大的彼德是幸运的,顺利长大的温迪是幸福的。

因为温迪还有父母,而彼得只有孤独。

《彼得·潘》不是一部简单的童话。作者巴里通过这个笑中有泪的故事,对比了儿童世界的欢乐和成人世界的寡淡。

不会长大的彼得只有一个,不得不长大的温迪们却有无数个。

还好,虽然成长路上充满遗憾和无奈,但也有成熟后才能懂得的收获和情感。

每个人都是要长大的。但只要我们心中依然记得“彼得”,依然相信“小仙女”的存在。我们就依旧是那个“快活的”、“天真的”、“没心没肺”的少年彼得·潘。

  《我爱读经典:彼得·潘》读后感(八):如果你记得你的童年,它是一本书,如果你忘记了,它是一个梦

  

有时候,开始一篇书评,比结束一个梦境还难,尤其,当你要开始一篇关于梦境的书评。比如《彼得·潘》,你的情绪还在梦里,还相信“只有快活的、天真的、没心没肺的才能飞”,你的理智已经醒来,驱动你去把这本完美梦境,推荐给还有可能“飞”的孩子。

我一直以为,彼得·潘不是一个完美人设,但恰恰因为如此,《彼得潘》是完美童书。

因为彼得潘活在每一个人孩童时代的梦境里,所以,他是永存的,而我们这本《彼得潘》节选了他生活在达林家的三个孩子温迪、约翰、迈克尔的梦境中的那一段。当然你也可以认为彼得潘是真实存在的,而我们这本书,只是描写他漫长人生中的一个阶段。

这个阶段发生在永无岛上,达林太太在整理孩子们的思绪的时候——在我们这本书中,孩子的情绪和衣物一样可以整理——从三个孩子脑海中,就可以拼凑出永无岛的地图,那里有海盗湾、野兽洞穴、人鱼礁湖、印第安人的营地、彼得的秘密藏身之所……

彼得潘从窗子里飞进来或者说孩子的梦境里飞出来,教会了三个孩子飞,并把他们带到了永无岛。在那里还有其他的男孩子,他们在那里读过了传奇般的生活、模仿家庭生活(是的,成年人为了逃避现实构建永恒梦境,在永恒梦境里,孩子却在模仿成年人生活)、和海盗战斗、搭救印第安公主等。在那里,温迪是他们的妈妈,其实,整本书中,都充溢着明显的过家家气氛,然后在这过家家中,又时而凸现人类和人性的真实。让读者的思维在现实和梦境中反复跳跃,这也让这本书,有很多的解析角度。

所有关于彼得潘的解析中,我比较喜欢刘绪源的说法,这是一本彻头彻尾的孩童主题的书,彼得潘一部分是孩童自己,一部分是孩童想成为的那个自己,他勇敢、无畏、调皮、随心所欲、英雄主义。他想要有一个妈妈,但是,却不大会主动去索取情感。大多数时候,他充满魅力,当他教温迪“我教你怎样跳上风的背”,又苏又浪漫,他是孩童世界里所能想象的英雄的极致“他这样的一个人,从来不做容易的事”,为了救虎莲,把自己陷入险境,在被永无鸟救了之后,又极致的挽救了永无鸟和她的蛋;在最坏的海盗眼中,他是“最好的风度的顶点”。

彼得潘所拥有的一切都非常的梦幻而英雄主义。

他的家庭有一个“妈妈”,是他教会飞行,并千里迢迢路过无数风的转角带回来的。

他在最危险的岛上有一个地下的家,那里归他统治,受他庇护,对他奉若神明。

他有一个敌人,是最危险最孤绝最阴暗的海盗头子胡克,彼得潘曾经把胡克的一只胳膊喂了鳄鱼。

他有一个部落骁勇善战的盟友,他曾经救了他们的公主。

他有一个小仙子叮叮铃,是“第一个婴孩第一次笑出声的时候,那一声笑就裂成了一千块,这些笑到处蹦来蹦去,仙子们就是这么来的”

他炙热闪耀,精力充沛,像是一枚太阳,但是炙热闪耀的另一面,是随心所欲,他会在战争中突然倒戈到弱势的一方,哪怕对方是海盗,因为他追求他心里的公平,他不为恶妥协,但是也不为善束缚。彼得潘是绝对的自由,也是绝对的意志力,表现在对待其他孩子上,便有些独断专行,他不允许孩子们长大,“他不知道的事情,他的队员也不许知道”,孩子们依靠他,也惧怕他。所以虽然这是一部童书,但也有其现实的地方,这一点对于读者来说,如泰戈尔那句话,让那些看着玫瑰的人,也看看玫瑰的刺。彼得潘的霸道和叮叮铃的嫉妒狠毒,对于孩子来说,可以说是现实社会的第一课,玫瑰的第一根刺。

所以我说,在一定的衡量标准里,彼得潘不是一个完美的人设,也因此显得真实和完整,孩子可以在书中读到自己,读到自己的意志和向往,以及关键性的,可以永远不长大,便可以永远承载着人们的梦境。

除了故事性,本书的行文结构非常棒。

在故事的最后,也是故事的高潮,彼得潘打败并杀死了胡克,解救了孩子们。然后故事的结尾,孩子们回归现实,默默长大,默默遗忘,去做世间普通而健忘的成年人,温迪还有记忆,但是和彼得潘的约定也是渐行渐远,比较巧妙但是也比较让人越发感觉惆怅的一点是,彼得潘是健忘的,他不是别人成长后独自停留在原地的守候者,他是永恒自由的风,他一边经历,一边遗忘,永恒自由,永恒快乐,就像每个小朋友期望过的那样。然后故事便在彼得潘和温迪的互相且断断续续的记忆中结束了,颇有欧阳修的渐行渐远渐无书的惆怅。读完,余韵只是“一代代孩子在长大,只有彼得潘永远是孩童。”

本书装帧极精美

因为是译作,所以提一下版本吧。杨静远的翻译是很好很好的,我这次读的这版是浪花朵朵出的我爱读经典系列中的《彼得潘》,除了杨静远的译文可圈可点之外,书籍的装帧设计堪称一绝。绘者是米娜利马,静态图片非常美,每一章的起始页,单拿出来都是可以装饰童话屋的画,这样的画在本书中有106幅,

除此之外,还有非常考究的机关 。比如永无岛上印第安人、海盗、遗失的孩子、彼得、野兽团团转的情形,用小转盘表现出来

非常生动。据说这个装帧是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道具团队做的,真的兼具了神秘和高贵,只看烫金封面,已经是梦想中童话的样子了。这种用立体给孩子构造梦想空间的小机关一共有十个,每一个都很精致而充满想象力:

·一张可以展开的家庭医疗记录

·一个藏在树叶插画中的神秘剪影

·一只有着精细镂空的精灵翅膀

·一幅可以转动的冒险地图

·一张“地下之家”的镂空折页图

·一个彩色口袋风筝套件

·一个可以转动的鳄鱼嘀嗒钟

·一张带着飞行线路的“仙子信徒拍手图”

·一份需要拉开的野兽洞穴地图

·一张来自伦敦卡姆登镇的地方报纸

有些书,让你恨不得写出同等长度的文来分析它,赞美它,推荐它,又担心未免喧宾夺主,所以今天关于彼得潘,就介绍到这里吧,剩下的话,可以等你读完,我们慢慢讨论。

  《我爱读经典:彼得·潘》读后感(九):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会飞的“小飞侠”,长大后,你还会飞吗?

  

这是宸妈2020年发布的第116篇原创内容

全文共计1671字,大约需要2-4分钟时间阅读

收到后浪的新书《我爱读经典 彼得·潘》(后称《彼得·潘》)是周五下午,儿子刚刚从学校回家,他去帮我拿的快递,并习惯性的顺手帮我拆开了。

看到是《彼得·潘》,儿子笑了:“妈妈,我已经不读《彼得·潘》好多年了,你这本书难道是给你自己看的?你又童心泛滥了吗?”

我爱读童书和绘本,他进入青春期以后时不时会嘲笑我,觉得我像个幼稚的孩子,明明是中年油腻大妈了却还死撑着经常看童书和绘本,坚持保有童心。谁说成年人就不能看童书绘本了?“小飞侠”明明是本成人也可以看的童话故事嘛!

1902年,彼得·潘首次出现在作者巴里的小说《小白鸟》中,之后被写入其最著名的剧作《小飞侠彼得·潘》(或《不会长大的男孩》)——这部作品于1904年首演,并于1911年被改编成小说,成为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儿童故事之一,并被多次改编成电影、电视节目和音乐剧。

詹姆斯·马修·巴里(J.M.Barrie,1860—1937年),苏格兰剧作家、小说家,他的一生作品颇丰,但最终让他闻名于世的是“彼得·潘”这个角色。

这本后浪新出版的《彼得·潘》专门邀请了为《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工作了十年的世界知名的平面设计工作室米娜利马(MinaLima)绘制了106张插图+10个立体机关,还原温迪与彼得潘的冒险之旅。

这些专业的插图和立体机关打造了一种独特的视觉图像风格,让我们重温童年旅途的路程格外轻松。

译者杨静远历任武汉大学外文系讲师、人民出版社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审。获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荣誉证书、国务院特殊津贴。这是根据1929年梁实秋译的《彼得·潘》版重新翻译的版本,加入和修改了一些适合今天的语言习惯的内容。

专业的团队打造经典的出品,这就是我为什么第一时间入手这本《彼得·潘》的原因! 整个周末,儿子在房间做作业,爸妈在客厅看电视,我只能捏着《彼得·潘》躲在儿子的房间看书了。岁月静好,难得父母都在的周末,我看着童书,感觉自己像个孩子般的快活。

我喜欢彼得·潘,更多的是源于他是一个成年人成年后不愿轻易吐露的梦。彼得·潘的世界,是神秘而任性的,他哄骗着温迪姐弟跟他去了永无乡,他把一代又一代的走丢的孩子带离家庭,让他们在永无乡度过自由自在的童年。他和永无乡里凶猛的野兽战斗,和可怕的海盗殊死搏杀,和仙子们嬉戏玩耍,和美人鱼一起游泳……永无乡的彼得·潘,是孩子们的精神领袖,他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他和所有的孩子一样,渴望爱,渴望母亲。

永无乡的世界,是每个孩子都渴望的,自由、充满幻想,可是孩子们终究要长大,他们需要作出选择,是像彼得·潘一样永远的留在这里,还是离开,长大成人?

成年后的我们,是否还记得那些童年时的幻想?是否能如温迪一般,在每年的某个夜晚,打开窗户,让那个长不大的彼得·潘飞进屋内,和彼得·潘一起尽情的享受飞行的乐趣?

专业的团队制作让这本经典故事《彼得·潘》具有了收藏级的价值。书中的插图和立体机关让我惊艳!

书的封面质感如布面,复古绿色配色,烫金浮雕文字,浓浓的怀旧感。

永无乡的地图,夹在书中,逼真的还原孩子们玩耍时的地图涂鸦。同样折叠着可以展开的机关还有野兽洞穴地图和来自伦敦卡姆登镇的地方报纸

第二幅机关让人遐想万千——穿着树叶衣服的的彼得·潘影子是黑色的,神秘的剪影藏在树叶插画中。

镂空描金的精灵翅膀,美的让人迷幻,同样镂空设计的,还有“地下之家”的镂空折页图和带着飞行线路的“仙子信徒拍手图”。

转盘设计的机关包括了可以转动的冒险地图和鳄鱼嘀嗒钟。

据说这本书的印刷选择了“亚洲最大的印刷厂,像生产精密仪器那样,雕琢每个细节;经验丰富的工人,手工组装所有的机关部件”——每本都是“印刷技术”和“手工制作”的结合,制作一本书的时间,是普通书的6倍!

虽然价格小贵,但是在创意无价的时代,值得!

经典的就是值得反复回味的,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会飞的“小飞侠”,长大后,你还会飞吗?后浪这本收藏价值的《彼得·潘》推荐给你!我是宸妈,专注于青少年教育教养,喜欢我的文字欢迎分享、点赞、关注和评论,原创不易,转载请联系本人!谢谢!

  《我爱读经典:彼得·潘》读后感(十):儿时不懂彼得潘,如今方知:小飞侠不愿长大,伤心的理由是妈妈

  彼得·潘这个形象,这么多年经久不衰。

  孩子们最喜爱的迪士尼乐园也有精彩纷呈的小飞侠项目。这个迷人的故事给孩子们带来了丰沛的想象力和光怪陆离的冒险体验。

  可是,在我们很多80后的童年中,小飞侠故事只是世界童话选集中短短的两页,故事缩水到只有冒险经历,只残存了那句“他们长大了,就再也飞不起来了”,让人印象深刻。

  如今,重读了哈利·波特团队重新打造的《我爱读经典》系列中的《彼得·潘》。我才知道,这个童年时耳熟能详的故事原来是如此的不一样。

  柳田邦男说:

“人的一辈子有三次读童书的机会,第一次是自己是孩子的时候,第二次是自己抚养孩子的时候,第三次是生命即将落幕,面对衰老、疾苦、死亡的时候。我们都会出乎意料地从童书中读到许多可以称之为新发现的深刻意义。”

  人生中第二次陪读童书,我才知道:原来故事里的主角,飞起的是童真,落下的是失望,牵绊的是亲情。彼得潘不肯长大,却一直在“找妈妈”。

孩子:飞起的是童真

  《彼得·潘》这个故事,最让孩子们喜爱的是故事里令人脑洞大开的永无岛。

  达利家有三个孩子,孩子们喜欢做梦。他们总会梦见一个会飞的小孩子叫彼得·潘,也会梦见一个叫做永无乡的地方。在永无乡,有印第安人,有凶恶的海盗。三个孩子脑海中的永无乡都是不一样的,拼在一起就是整个奇幻的永无乡。

  有一天,达利夫妻不在。彼得·潘又来到了达利家。彼得·潘喜欢听温迪的故事,渴望给永无岛的孩子们找一个母亲,就带着温迪和三个孩子飞去了永无岛。他们住在永无岛地下的家里,每一个人拥有一棵跟自己很搭配的树,帮助他们通往地下的家。

  他们和岛上凶恶的海盗胡克船长斗智斗勇。后来,彼得潘带领孩子们战胜了胡克。温迪他们回归了家庭,也渐渐长大生儿育女。只留下了永远长不大的彼得·潘继续在童话的世界“永无乡”里漂泊,给一代代孩子带去惊险和美丽的童年体验。

  奇丽的故事里,隐藏着许多让人脑洞大开的幻想。

  比如,彼得·潘会飞但却记性不好。整个故事从来没有描述过彼得·潘长什么样子,插画也没有画出彼得·潘的样子。但是,他擅长飞翔、非常轻灵的形象从字里行间以及可爱的小机关里透露了出来。

  又比如,鳄鱼吃掉了胡克船长的一只手,这么多年一直紧紧跟随着胡克船长。鳄鱼随身携带的钟表的滴答声,仿佛伴随着这个精致的鳄鱼钟表小机关在小孩子们的耳畔回响。

  我儿子三岁,他常常说:“我会飞。”他也会做梦,会编出各式各样的故事,有些故事中自己在飞翔。每一次听他的故事,我都感慨孩子的天真无邪,也不忍打碎他的美梦。

  在童话的世界里,孩子们都能够飞翔。因为他们足够天真,也总能体会到幻想的美丽。

父母:落下的是失望

  比起孩子们的无忧无虑,父母们各有各的烦恼。达利夫妇就是很有意思的例子,他们像极了现实中的父母。

  达利先生是一个为生计所迫的中年男人,会为了金钱而斤斤计较。

  达利夫人每次怀孕,他都会和夫人算算账,犯愁养活不了生下的孩子。但最终他还是会妥协,所以家里有了三个孩子。甚至在温迪飞回来了以后,他还收养了一堆孩子。

  他也口是心非。他会劝孩子喝下药水,骗孩子们药水一点也不苦,可是轮到自己头上却怎么也不肯喝。

  可他非常爱孩子。孩子们丢失之后,他自己住在猪圈里不肯离开,这条新闻还上了当地的报纸。

  而达利夫人就像生活中的很多有些软弱、有些天真、有些可爱、有些漂亮的妈妈一样,虽然糊涂,但却真的是一个好妈妈。她天真善良,每次怀孕了以后,她总是泪水涟涟的希望丈夫垂怜,留下可爱的小生命。

  成人的世界里,总是充满着计算,要考虑太多太多的因素。所以,他们注定无法飞翔,也注定了渐渐失去飞的能力。不会飞,意味着对现实生活的失望,也意味着妥协。

  不是成年人不想飞翔,而是他们在现实中背负了太多太多,也总是把孩子的那一份给背负了过去。

  于是,他们在漫长的记忆中渐渐忘了自己儿时曾经所拥有的那些美好,而只在岁月的洪流中亦步亦趋、随波逐流。

孩子和父母的连接点:亲情

  这个故事最美好也最哀伤的连接点,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故事的暗线实际上是““找妈妈”。

  彼得·潘为什么不会长大?他为什么要让温迪去永无乡?永无乡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孩子?

  彼得潘看似轻松地说,他自己不愿意长大,所以也永远不会长大。可是,那不是全部的真相。他离开家后,有一次想回归家庭,飞回家却看见自家的窗关着,妈妈早已遗忘了自己,对着其他孩子欢笑。

  对妈妈的求而不得让彼得潘对温迪有了特殊的情愫。他找来温迪“当妈妈”。温迪在永无乡给了那些找不到家的孩子温暖,她帮他们缝衣服,给他们哄睡。

  甚至在故事的结尾,彼得潘想阻止孩子们回家,也打算关掉达利家的窗户,让孩子们误以为父母不想让他们回家。只是,达利夫妇的表现让他放弃了这个举动。

  彼得·潘留在原地,温迪却渐渐长大。她不再会飞,她的女儿和彼得潘又成了新的玩伴。每一个午夜梦回,温迪会不会后悔自己的回归?

  本书的设计者,同时也是《哈利·波特》系列的道电影道具设计团队成员之一Mina说: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些故事都是有意义的,所以在我们选择入选系列的时候也是如此,我觉得这些故事要有标志性,作品要对人有意义。——Miraphora Mina

  经典的魅力就在于,它从不同角度会我们以思索。

  一如“彼得·潘”,有的人感受到幻想的绮丽,有的人伤逝失落的童年,有的人感叹现实的残酷,有的人看到母子的深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