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之城》读后感1000字
《女孩之城》是一本由[美]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4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女孩之城》读后感(一):一本女孩应该看的书
一本女孩应该看的书。作者的文笔细腻,散发着幽默和智慧。如果能在更年轻的时候看到这本书,也许能让人生更圆满。能从这本书里读到什么是爱,女孩该如何看待性,真正的家人亲情是什么。读完了这本书也提醒我要善意对待别的女孩(女人),刻薄言语只来自狭窄的心胸,而真正的优雅在于关注到别人。主人公绝对是个“有趣”的灵魂。
《女孩之城》读后感(二):评《女孩之城》
一部关于女性自我成长的伟大史诗!人物和情节饱满鲜活,就像你我身边某些平凡却又不凡的女人们的人生,尽管它讲述的是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的纽约梦,但对现今的我们仍有着特殊的启示。那些关于性爱、男性气质、时代变迁的讨论机智又幽默,带着温柔又俏皮的独特笔触,或许这就是我们这个在大洋另一岸的东方国家羡慕又嫉妒着另一方土地的原因,当我们的人民深陷苦难与禁锢时,另一边却发生着难以想象的巨变,反过来继续影响着现在的我们。很庆幸活在这样的时代,可以见证着女性主义的崛起与新时代的到来!
《女孩之城》读后感(三):评《女孩之城》
生动真实。而且圆满,每一个前面没有讲完的故事、没有说清的遗憾,都在结局得到了化解。真实地告诉女孩们,靠自己是可以找到人生的方向、走出不留遗憾的一生的。尽管在一路必然有麻烦会找上你,始终保持对自我的尊重和开放的心态,是可以结交到同样包容进取的朋友的,也可能意外地帮助仍被束缚着的保守的困苦的人打开心结。永远不要束缚自己、束缚他人。永远爱自己和接纳他人本来的样子。不要被男权视角下的男女特质和规定迷惑、没有人应当因为自己本来的样子而耻辱和走向堕落。作者还算幸运,一生没有缺衣少食、只是被荡妇羞辱短暂地迷惑了一两年,而且在结婚当头果断避险了。其他被男权剥夺了物质财产、人身自由乃至生命健康的女生的经历可以成为反例了。
《女孩之城》读后感(四):我希望我能够在青春期时读到它
也许如果我将来有女儿,我会希望在她问我长大是什么样的时候,在她初次被青春期体内燃烧的欲望所困惑的时候,推荐这本书给她。
书的可读性很强,是一个女孩向女人转变过程的精彩描述,美国式的独立故事,你会离开你的父亲和母亲,不只是物理距离上的离开,更是头脑和心理上的反叛,你开始质疑被灌输的价值观,慢慢发展自己对世界的理解,你开始选择你的家人,你会很害怕,但好奇会推着你往前走,直到真的离开。
其实刨去时代背景,每一代人成长过程中面料的痛苦和挣扎可能都差不多。也许我们太熟悉男性的成人故事,却不知道女性在从一个女孩长成成人过程中会经历的冒险和犯的错误,她的恐惧、惶惑和痛苦。她在观察中学习和成长,跟我们一样。但这是个具有happy ending的故事,她找到了自己。Good for her.
《女孩之城》读后感(五):每个人都在打一场伟大的战斗
这本书从第一页起就以Vivian的优美叙述吸引了我。vivian正在向一个名叫安吉拉的陌生人讲她的人生故事。Vivian说她生活中只擅长两件事,那就是性和缝纫,但其实她擅长的另一件事是就是——向内看自己。此外,这个故事横跨二战前后,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编年史。
阅读起来像在看一场生动的电影,非常有画面感。
《女孩之城》读后感(六):《女孩之城》里有我羡慕的自由
何谓自由?我自己也给不出一个definition,我只能通过感受去发觉自己是否自由。
花了四五天时间读完了《女孩之城》,书中有一段话是“生活既危险又稍纵即逝,因此,当你还在世时,不让自己享乐或冒险是没有意义的”,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生活真的是危险,黑暗,又非常短暂,如果幸运有一次生命,为何不让自己快乐地活,为何不让自己舒服地活,为何不按照自己的信念活呢?我想City of girls中的女主,在经历那么多之后,在每个生命阶段,都活出了自我和自由。
那这里的自由指的是什么呢?我想,或许就是,“谁都没有权利能支配”,“一生一趟忠于自己的表演”,“我死也要死于自己的信念”吧。
“我一生中最擅长的事就是,缝纫和性爱”,缝纫是谋生的手段,是不用饿肚子的工作能力,是可以生活下去的资本和技能;性爱是满足自己、取悦自己,让自己快乐的途径。
对于每个人来说,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个谋生的能力和本领,有个吃饱饭的工作,而且是自己喜欢的工作,有个让自己满足快乐的爱好或方式,多么幸运,多么快乐,多么自由。
《女孩之城》读后感(七):那些成长中必须直面的艰难
这本书真是很故事的一本书,情节不算跌宕,却感同身受。也许日常的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到大城市闯荡的女孩,有些事情做对了,有些事情做错了,然而,又怎么样呢?谁的人生不是这样一个又一个的选择链接而成的,这一个又一个的选择推动了我们,构成了我们,改变了我们。
现在去想想我的二十岁,觉得幼稚可笑,可是现在的我就不曾幼稚可笑了吗?难道每一件事情都做得成熟优雅,今天早上我还刚刚在因为忘记f付尾款而心疼我那支付的定金呢。自是,很喜欢薇薇安的真实,她的自大,是年轻时候漂亮女孩的通病,她曾经的胆怯,事发之后的懊恼与自卑,是,她还是一个孩子,但仍然付出了代价,但她从这代价中成长,她直面了她自己,一个精通裁剪设计及享受Sex Love的女孩,不,是个女人了。
这故事仍然是欢愉的论调,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漂亮女孩仍有一个接盘侠一样的未婚夫守护着她,她很幸运,也很善良,即使有一点小调皮,谁没有过无法抑制的小调皮呢。
现在看这样的故事,总能让我想起育儿,人母的悲哀设定,还是应该以爱来托底吧,有爱作为她的翅膀,也许她会飞高飞远飞偏飞惨,但是她仍然是她,她能从这其中找到属于她的途径,即使那些成长中必须直面的艰难,也会变成最终的闪光点,让她的人生熠熠发光。
《女孩之城》读后感(八):VX读书 划线笔记
女孩之城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 11个想法 ◆ 第01节 >> 有时候人要花特别长的时间才能把事情弄明白。 ◆ 第24节 >> 这样我就不会再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摆布了。我觉得我越早全面掌控局面,我的生活就会变得越好 哈哈哈 这个形容心跳加速的比喻好新颖 我的心还快速的跳个恰恰呢 >看到他之后,我的心快速地跳了个伦巴 >> 看到他之后,我的心快速地跳了个伦巴 >> 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我们都会拖着由秘密、耻辱、悲伤和未愈合的旧伤口组成的身躯在这个世界上游走。我们的心因为所有这些伤痕而疼痛不已、扭曲变形——但不知怎的,我们还是能继续前行。 ◆ 第25节 >> 我哭了一整晚,但第二天还是回去工作了。那些年,很多人都不得不做这种事。我们痛哭,安吉拉,然后我们继续工作。 ◆ 第26节 >> 恐惧就是恐惧,它会给承受着恐惧、心烦意乱的人带去压力 ◆ 第29节 >> 在某些情况下,你必须撇开冲动,拿出比别人——一个没有荣誉感的人——更高的姿态。这些情况可能会很伤人,但这就是为什么荣誉是个痛苦的战场。 ◆ 第30节 >> 有时候,世界不过就是发生在你身上了而已,我就是这么想的。人只能尽全力,往前走。” >> “知道如何满足自己的人并不多。” ◆ 第31节 >> 性爱常常是作弊的行为——它抄近道直达亲密关系。它略过了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仅仅只了解了那个人的肉体。
《女孩之城》读后感(九):life, growth, life
可以称得上是一本生活之书:
薇薇安用自己的一生为女性的“生活”做了不一样的注解。我甚至觉得这其实无关性别,人类整个群体都太容易把自己禁锢在社会的伦理道德标准框架里,只不过女孩们受到的束缚还要更多罢了。别人可以不认同她的生活方式,但至少应该尊重她选择用什么方式度过自己生命的权利。生错年代,从一出生就显得格格不入的她是不幸的,但能在纽约碰到“真正的家人”也是幸运的,崇尚自由的佩格姑姑、女权主义的践行者玛乔丽……不敢说他们开时代风气之先,至少都是忠于自我天性的勇士。没看过《小偷家族》,但感觉也许这两个故事的内核有相似之处,即一群人突破了物理意义上的血缘关系,因相同的天性、特质和热爱而走到一起。
也可以称得上是一本成长之书:
从当初迷恋西莉亚、艾德娜的 “小跟屁虫”到独当一面、跟世界和自我和解的“女王”,薇薇安用生活的代价换来成长,当中也不乏身边人的帮助和保护。这段经历鲜血淋漓,波澜壮阔,变为连时间都难以治愈的旧伤口,而长大意味着负重前行,“我们的心因为所有这些伤痕而疼痛不已、扭曲变形——但不知怎的,我们还是能继续前行。”
还是一本人生之书:
理想的人生是什么样子呢?经历什么样的人生才能在临近生命尾声,闭上眼睛的那一刻不留遗憾呢?有三两知己,有一份热爱并能为之付出一切的事业,而这所有一切的前提是——了解自己,也明了能满足自己和使自己快乐的方式。
(三星半吧)
《女孩之城》读后感(十):哇
★没有欲望,就没有完全的自我。在女性欲望仍受到控制的今天,这是一个关于认识并拥抱自己的女性的故事 一本充满活力、性感、睿智的小说,就像作者的巨著《美食,祈祷,恋爱》一样。 ——《 人物》 这个故事充斥着精彩的人物,华丽的服装 ,伟大的单句台词,令人信服的战时气氛,以及对性的精彩描述……很多读者只知道吉尔伯特是个回忆录作家,无论你有没有看过《美食,祈祷,恋爱》,请不要再错 过她这本绝妙的小说。 ——《科克斯书评》 吉尔伯特从不厌倦告诉我们:激情,是生活的本质所在。不是钱,不是达尔文式的生存斗争,当然也不是你与生俱来的家庭——激情是我们存在的理由。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 书中的女孩和女人不会简单地忍受:她们茁壮成长,她们跳舞,她们生活。 ——《奥普拉杂志》 内容简介: 每个女人心中都有一团火焰,危险又炫目。 一些人熄灭它,一些人忽略它,而她们将其视作灯塔。 1940年,二战伊始,19岁的富家少女薇薇安从瓦萨学院退学,投奔在纽约经营莉莉剧院的姑姑佩格。在这个华丽却摇摇欲坠的老式剧院里,薇薇安发掘了自己设计戏服的天赋,认识了一群影响她一生的女人:纵情声色,梦想用美貌征服世界的舞女西莉亚;从头到脚都严肃平庸,却是特立独行的姑姑所深爱恋人的奥利芙;视戏剧如生命的英国女演员、没有一刻不美的风格教母艾德娜;看上去荒唐透顶,却对人生很有想法的二手服装店古怪少女玛乔丽。借由她们,薇薇安经历了一场从身体到思想的解放,在纽约尽情去体验她所理解的魅力与自由。直到一次意外的性丑闻事件发生,薇薇安仓皇逃离纽约,由此开始了迈向成熟的自我之旅…… 70年后,89岁的薇薇安用一封长信,给一个名叫安吉拉的女权主义者讲述自己这一生的经历:她眼中的纽约,这座“她们的城”中闪耀迷醉的日日夜夜,她对缝纫与服装的热爱,她的耻辱与伤痛,她所领悟到的爱与自由……终其一生,她都没有成为那个时代所希望她成为的“淑女”,但这个世界多了一个真实的薇薇安·莫里斯,她循着内心的火焰度过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