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奥斯陆,8月31日》观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奥斯陆,8月31日》观后感精选

2021-02-08 03:39: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奥斯陆,8月31日》观后感精选

  《奥斯陆,8月31日》是一部由约阿希姆·提尔执导,安德斯·丹尼尔森·李 / 汉斯·奥拉夫·布雷内 / 英格丽德·奥拉瓦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奥斯陆,8月31日》观后感(一):《奥斯陆,8月31日》

  不同人物的画外音配以虚实相交的画面还是很有感觉的,虽然不是北欧电影一贯的季节性背景,但街道作为一个重要的角色还是赋予了很强的地域感。

  其实这样一个时间跨度和角色定位,剧本已经提供了充分的素材,主人公与周遭各个类型人物的接触都充分展现了丰富的人情,同时结尾也给予了某种社会反思。

  《奥斯陆,8月31日》观后感(二):观影日记

  安德森对自己的定义就是失败者,它就像一个幽灵一样,穿梭在奥斯陆的街道上,虽然他起初成功戒毒,但他把自己定义为精神的矮子,对自己没有自信,这也是他成为瘾君子的原因,没有人需要他,只能和一些同样乏味的人们做些幼稚的事情。他喜欢回音壁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听到自己的声音,才有活着的感觉,但他又没有死去的勇气。慢镜头对着安德森复吸,清晨的奥斯陆阳光明媚、树木清新,与安德森的状态形成对比,对于奥斯陆只是新的一天,而对于安德森,这是他重回原点的标志,他并没有向前前行,并没有从生活的挣扎中获得启示。中间还有一段镜头盲视中也用到了。

  《奥斯陆,8月31日》观后感(三):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

  世界上有無數苦難會從四面八方找上門來,讓人疲於奔命。世界上也有一種憂傷是從心裡長出來,它不會要你一滴血或一塊肉,卻讓你再也想不起來為什麼人會渴望看到陽光。

  片中昂納許拜訪了一些老友,他和他們的對話,尤其是和那個喜歡引用普魯斯特的傢伙,每一句都像細針刺在我的心上。我為昂納許感到難過,更為他的普魯斯特朋友感到悲傷。

  回想昂納許沒入水中的畫面,我感覺到他的孤獨、迷茫、憂鬱、虛無,我覺到,彷彿這些抽象又講不清的東西是一顆一顆滴水的冰塊碰觸在我最敏感的指尖。我可以理解這樣的靈魂為何選擇沉沒,但找不到藉口拉他上來。

  人為什麼要活下去?我有我的答案,而昂納許的答案,卻是我一生中巨大的難題。

  《奥斯陆,8月31日》观后感(四):迎面袭来的风,和那容易让人兴奋的二氧化碳

  影片开场Anders企图自杀不遂的段落很精彩,其让人闷热和窒息的氛围非常到肉。之后随后就落入了让我纳闷的大量对话,听不懂一句挪威语的情况下看法语字幕相当吃力。只是后来那股观影疲惫的劲儿过了之后,随着那些缓慢移动的空灵般的镜头运动,以及质感浑浊的声音设计,特别是那场四人一边骑单车,一边玩灭火器的场景——迎面袭来的风,和那容易让人兴奋的二氧化碳,难道不正在吸引着Anders逃避人到中年一无所有的困境而回去过去那样的醉生梦死和自暴自弃么。最后Anders弹起有一个键不出声的钢琴,给自己灌入毒品的拿个长镜头,摄影技术鬼斧神工,演员表演也从容不迫。那段有点瑕疵的钢琴曲仿佛是对Anders曾经崇高美好的人生的最终总结,而Anders纯熟地烧着海洛因,最后躺在床上,针头还插在手臂里,随着夏天的结束,Anders所奢望的生活:家庭,爱人,青春和幸福也一起结束了。

  《奥斯陆,8月31日》观后感(五):醉海

  一抹汪洋,惨淡如兰。第一次在店里见到这张碟,就被封面的蓝所吸引,有2年多的时间我一直画里有水中站立的人畜等,就像封面的这位一样。

  总有一种电影平淡到你想时时放弃不再看完,低成本,不色情不血腥,没卖点。哦,不。有卖点,介绍中有说吸毒(如果这也叫卖点的话)。

  但这丝平淡会在接下来的一个时间段里,在你体内不断扩大,令你莫名地内心收缩,哪怕在闹市中依旧会静穆。

  影片最后阶段,男主“拒绝”了女孩的示好,他没有跳进泳池。他要迎接9月的“新生”,从他在派对上偷钱买1克的粉开始。也是从这时开始,男主的内心不再如开篇纠结自杀时那般的躁动不安,整个人宛若海水般透明~~~

  如果这世上有活着的权利,就应当有自由选择死亡的权利。而不是像基督教里所说,上帝不能主宰“我”的离去。

  有一种标尺,约定俗成的变为生活的模式,这种标尺叫:大多数。不同的便是另类。

  男主看望自己曾经的好友,羡慕他的平稳生活,可是好友忍不住的抱怨,自己要赶2个讲演稿,一点思绪都无,重新装修房子,已经和妻子许久许久都没做爱,孩子生病。。。

  这些无聊的琐事会充盈着生活的每一天,直到乏味的死去。

  在罪海里甘心沉醉

  《奥斯陆,8月31日》观后感(六):Oslo

  1、安德斯:我其实不喝酒,但是来者不拒。

  2、安德斯:最后一句总是会说“我爱你,安德斯,我原谅你“。

  3、托马斯:通过看裸女来懂得欲望之本,就像孩子拆开钟表来了解时间。

  她:天哪,这是什么胡扯,他有他自己的秘密。

  4、安德斯:不好,要是成功了,我就不得不长期呆在那里。

  5、安德斯:当我手上有钱了,我便想用它来买海洛因。

  托马斯:只是条件反射,并不代表你真的会去买。

  安德斯:但这其实不关海洛因,看看我,我如今34岁了,却一无所有,我不可能白手起家吧?我不想留下遗憾。

  6、安德斯:我来这里不是,我不需要你告诉我该怎么做。

  7、安德斯:我只能绝望的祈祷。

  8、托马斯:我脑袋里装的都是琐事,分不清主次,背了一个烂摊子,可能是坐的太久了,现在我们住的公寓正在翻新,其他住户总是找我麻烦。

  9、安德斯:你的评论有点模棱两可,让我觉得这是一篇研究媒体学的论文,就像欲望都市里的萨曼莎如何看待叔本华一样。

  10、安德斯:我女朋友在纽约工作,所以我略有所了解。

  11、安德斯:他们认为智力上的成就胜于体力上的。他们对捍卫自己隐私的名人深表同情。

  12、约翰·斯坦贝克曾说过:“悲伤的心灵能让人很快的死去,远比细菌快得多。”

  《奥斯陆,8月31日》观后感(七):孤独至深时

  一位企图自杀的戒毒者在重返社会的一天中寻找生活动力,却最终坚定了自杀的念头。在淡化的亲情友情与疏离的社会角色之下,是不断自省所感受到的孤独以及生活的无意义,连欲望也在这种空虚中失落了。他漫游在故乡的街道,回忆父母的开明教育,试图从中找出自己糜烂的原因:“她对吸毒持宽容的态度……民主是最佳选项……他们尊重我的隐私,也许太尊重了。他们教导我宗教是虚弱的,我不知道我是否同意。他们从没教过我烹饪或建立一段感情,但她们看起来很快乐。他们从没告诉我友谊是怎么消失的,直到朋友形同陌路,徒留名字。他们容许我对食物挑剔。她说我可以照我想做的,自己决定想当什么人,想爱谁,想住哪。他们会永远帮助我。他们对姐姐比对我严厉”。这段平静的旁白既是清醒的再认知,又是不同情感复杂的交错。正如每一个孤独之人,他也面对着这样的处境:明白孤独的原因,却在痛苦与享受中徘徊。至于欲望,与其说是凋零,不如说是承载了过高的期望。影片开始于做爱后的自杀尝试,结束于毫无牵挂的过量注射,中间夹杂着重新燃起的欲望和他对这些欲望自觉的冷眼旁观,直到他发现曾经兴奋的都变得不够兴奋,高峰化作平原。不仅如此,他还将这种失落感注入了他所感知的世界。在一个咖啡馆的场景中,他独坐一隅,观察身边的所有人:倾听他们的对话,从这一桌到那一桌,了解他们的欲望,看着他们的天真设想,就像老人慈祥地看着小孩;窗外匆匆走过的路人,他透过他们的背影,想象他们各自的寂寥生活。这种对于孤独体验的真切表现正是这部电影最吸引我的地方。

  《奥斯陆,8月31日》观后感(八):你会有一千个这样的夜晚,你不会记得今晚的

  如果说青春片有瓶颈的话,那么像《赤裸裸》,与这部《奥斯陆,8月31日》可以说是已经做到极致了。前几天看《过春天》的时候,我就觉得现在大部分青春片根本讲的不是我们的青春。在物质过剩的这个年代,情节的跌宕起伏就如同琳琅满目的商品一样,可以做的非常华丽,非常精致,但掰开外壳后才发现里面没有什么是你需要的,因为你的生活根本不像那样。与《赤裸裸》异曲同工的地方在于,电影时间很短,对白写的很出色。虽然说《奥斯陆》和路易马勒的《鬼火》改编自同一小说,但是我却讨厌《鬼火》里那矫情的自白和对话,(对路易马勒其实也不太感冒)。我更愿意把这部电影和麦克李的《赤裸裸》对比。赤裸裸中充满哲思趣味的对话被奥斯陆里的音轨切换,录像带式插叙,以及一些视听方面的小动作所替代。

  从寓意方面,其实是对于生活本质的深度思考,托马斯在向安德斯讲述自己日常生活时,就说过,这一切很无聊。尽管他的生活与安德斯是截然不同的,但当把所有东西变作日常的时候,一切都会失去生气,安德斯便是这样。爱情成为日常,夜生活成为日常,酒精成为日常,毒品成为日常,不断地去寻找新的刺激,不断地丢弃。托马斯问他,你不爱伊芙琳吗?他说不,托马斯说,得了吧,谁都看得出来你对她有多着迷。 他早就已经丢掉爱情了。 "他之所以喜欢他所建造的大厦,只是从远处看着喜欢,而绝不是在近处喜欢;也许,他只是 喜欢建造大厦,而不喜欢住在里面" ——《地下室手记》

  《奥斯陆,8月31日》观后感(九):活着是种无法无法解释的状态

  人们总是带着那么多的向往和失望生存者,当看到荡漾的水纹填满了镜头,一种令人窒息的向往填满了心情。水,上上下下的沉浮着的液体,晶亮亮的貌似透明的东西。为什么要活着呢?

  八月的天气,热热的,就要蜕变的夏天,人们或者幸福的笑着或者说着自己的苦难,可是幸福又是什么呢?“幸福的人都是白痴”,因为幸福停滞了担忧,幸福凸显了不幸的苍白,幸福让生活变得充满向往却教会人绝望,总是那么多的小瑕疵,总是要离开的人和总要说再见的岁月。当一切都失去了颜色,心上留下个大大的黑洞的时候,曾经那么美丽的幸福,却失去了冲击力,不再晴朗。

  那些嘈杂着的说着话的人们,没完没了的愿望让人听着有些反感,看到人生是钟摆,陷入无聊的空虚之中,满足了又能怎样。曾经幸福的理由被剥夺,别人说过普通人的生活会让幸福来临,可一切看上去为什么还是那么平淡而不起眼。当你对着那些已经过上了平淡生活甚至已经有些成功迹象的人们说“你已经很幸福了”的时候,他们往往会若有所思的点头微笑,这不是幸福的标志,很明显,那些细小却繁多的瑕疵令幸福褪色了。

  所以,不如在平静还没选择你的时候就把自己枪毙掉吧。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不断地询问着为什么活着的话会得到无数个会随着时间变迁的答案,为了爱情,为了亲人,或者仅仅是因为惧怕死亡,对死亡的渴望还没有战胜对痛苦的排斥。什么都给不了你答案,书本或者是电影,街上的行人,活的很快乐的人说不出答案,红灯绿酒也给不了你答案,那些匆忙的人走过匆忙的街道,他们匆忙地忘记了活着的原因。

  后来你看到活着并不是一个结果,活着只是一种无法解释的状态,人类完全有能力结束这种状态,在你被动地活着之后可以用自己的力量选择死去,屏蔽掉生命带来的一切,对幸福的向往,摆脱忙碌,摆脱必须承担的责任,摆脱那些说着他们需要你的人们。只是在这之前又必须要摆脱渴望和恐惧。

  《奥斯陆,8月31日》观后感(十):走到八月末

  看之前就觉得这会是个比较闷的片子,果然如此,不多的台词,静寂淡漠的背景,极简单的没什么起伏的情节。难道这就是大部分人的人生?

  本以为8月31日过后就会是个新的开始,一切都会改变,但男主角还是死了。他在出了戒毒所后的第一天处处碰壁,我想,对于未来,他还是有过短暂憧憬的吧,但终究没有挨过去,本来嘛,一个被抛出正常社会轨道的人,哪那么容易再回去呢?处处没有他的位置,简直没有一件略微顺心的事发生。他坐在咖啡馆,看着周围那些人、玻璃门外的路人,他们都有自己说话的对象,都有自己要去的地方,都有自己要做的事。而他自己,34岁,一无所有,一事无成,连一个健康的身体都没有。那种被全世界抛下、嫌弃,无处容身之感,只有他自己了解,因为根本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

  我不知道男主角如果挨过这一天,甚至再一天一天地过下去,是不是就可以好起来,像那些正常人一样生活。或许在他看来,一切都已失去意义,做个正常人又能怎么样呢?他对生活的意义产生了疑问,他的那位朋友也苦笑道,这种生活没什么劲,明明做着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还得装得蛮高兴,生活中的琐事占据了他的整个身心,说的恐怖点儿,简直能消耗掉整个人生。

  但我想,也许他也没有想到那么遥远的将来,仅是眼下这一天、这一分钟他都熬不下去了。人真得很难忍受自己,真得很难走出一种困境,因为你无法忘掉过去,无法消除烙印。扔掉过去,重新开始谈何容易?选择死,是一种权利,8月结束了,夏天结束了。再也不必面对外面那明晃晃的刺眼的阳光,再也不必回答与吸毒岁月有关的问题,再也不必忍受任何一件琐碎的事,不用伤心、不用迷惘、不用思考。

  其实,安德斯能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有的选,也不算是太残酷了。我突然想起看过的某一集古装剧,寺里的一个女孩对公主说起蜉蝣这种虫,寿命很短,仅一天。蜉蝣撼树,安德斯之死也就具有宿命意味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