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知识进化图解系列:太喜欢生物了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知识进化图解系列:太喜欢生物了读后感1000字

2021-02-10 00:41: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知识进化图解系列:太喜欢生物了读后感1000字

  《知识进化图解系列:太喜欢生物了》是一本由【日】广泽瑞子著作,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2020-7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识进化图解系列:太喜欢生物了》读后感(一):生命的奥秘

  你知道你是怎么来的吗?或者说你将要去何处?你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规划吗?这个问题看是简单但又特别深奥,每个人好像都能够回答,但好像每个人都回答不了,这是一个关于哲学的问题。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会存在很多这样的现象及问题,看是简单问题每个人都明白,但问出来好像我们所有人都答不出来一样。我是一个“书虫“”,每天的爱好就是看书,但对于书籍的种类却并没有太多的在意。拿到哪本,就看哪本。 最近一段时间我迷上了科普类,也或许跟自己的生活有关我现在是一个母亲,两个孩子的母亲。孩子就好像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一样,他总会问我们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他会问我“大树,可以当做雨伞用吗?”“天为什么会下雨呢?”这些问题看似简单的问题但好像我们都回答不上来。 《太喜欢生物了!》这本书是一本科普书,是一本儿童都可以看懂的书,里面有图案和文字双重解析。里边的每一篇文章看似都比较普通,好像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就有或许我们从来都没有在意,但细细思考却发现,这里边有很多我们从未涉足过的领域。 这本书虽然很薄,但里面的内容足以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太喜欢生物了!》讲述了我们人类的整个历史,讲述了我们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将来我们去何处?他告诉了我们在这个星球上,第1个来到陆地上的来生活的物种是什么?根据这个趋势来发展我们人类将何去何从?这看似一本儿童无读物,但让我们每一个人看完以后都值得深思。 大自然是非常奥妙每一个物种都有其生长的价值,都有其独特的生存系统。人类也好,植物也好,昆虫也罢,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星球上,我们需要爱护它,珍惜每一个物种。 在《太喜欢生物了!》这本书里面所有的生命体都是平等的,没有一个生物是高人一等的,包括人类。他看似冰冷的介绍单却充满了温馨。因为在这本书里面我们第1次感受到生命的平等,生命的自由。或许我们有太多的枷锁,但我们所有生命的唯一使命就是繁殖,在繁殖的过程当中会把最优秀的基因传递给下一代,使我们越来越强壮。《太喜欢生物了!》这本书里面,我们会感到自豪因为人类,在这方面做的是最好的。

  《知识进化图解系列:太喜欢生物了》读后感(二):《太喜欢生物了!》——带你探索生命的起源

不知从何时开始人类便致力于研究生命的起源,人类是如何形成的一直是全世界科学家绞尽脑汁、契而不舍地研究课题,从古代神话到类人猿的形成,从神到人,各种揣测、各种探索,始终不能最终确定人类的起源始。而生命的起源似乎比人类起源更加容易破解,《太喜欢生物了!》为我们揭秘从生命为何是从海洋中诞生到寒武纪大爆发,宝宝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关于生命的起源这一课题我看过几本相关类型的书,去年看过的《地球编年史》中认为是上帝创造了人类,创造了世间万物,不论是《圣经》抑或是《地球编年史》,都在用各种材料在证明着人类的起源来自于神的创造,是真是假众说纷纭。《生命之种》则是另一本对于生命起源的科普书,从达·芬奇给出初步结论开始,便随之引领众多科学家、理论家、哲学家探究万物起源之根本,一步一步揭秘人类生命之来源,并通过各种实验来验证“万物都来自卵”这一课题。细胞理论的出现似乎成为人类起源史的突破口,这让我们再一次相信了“万物都来自卵”这一结论,直到奥斯卡·赫特维希观察到精子与卵子的结合,所有结论皆成功地证明了“万物都来自卵”,即使这一过程历时二百多年,但它仍值得我们欢呼雀跃。

《太喜欢生物了!》一书则是从生命的诞生、演化到尖端医学,从冷知识到焦点理论,用图文形式为我们详细解读生物学的关键概念,让你在图画中探索生命的起源史。《太喜欢生物了!》主要从六大章节来我们科普生命的起源:1、生命的诞生和进化2、细胞的构造及功能3、生物的诞生及繁殖4、植物的结构5、不可思议的人体结构6、生态系统的结构及生物的未来

从这六个章节可以看出本书不仅仅是讲述人类的起源史还包括了动植物的起源史与进化史,应该说是整个生态系统中存在生命的各种物种的起源史与进化史,同时对生物的未来进行展望。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大量生物的灭绝,人类在这个极度变化的生态系统下还能存活多久已然成为未知数,我们也只能依靠最基本的方法尽量减缓全球变暖的危机,减少生态污染以达到持续生存的条件。

人能活到300岁吗?为什么说ES细胞是万用细胞?基因怎么会被污染?自主神经会让泪水更咸吗?……《太喜欢生物了!》带你探索生命的起源。

  《知识进化图解系列:太喜欢生物了》读后感(三):《太喜欢生物了》|化繁为简,重新认识生物学

  最近,我特别喜欢阅读科普书籍,特别热衷于儿童都能读懂的,浅显易懂,读起来一点障碍都没有,给人的感觉太妙了,激动时会感叹“原来如此呀!”。 童年生活在农村,那个年代物质还很匮乏,很少有课外书籍,偶尔得到一本会当成宝贝一样珍惜,当然也翻阅了很多遍,少年时期的印象中没有阅读过科普书籍,现在有条件了,好像为了弥补幼时的不足,看到科普书籍就想入手。平时,也喜欢做一些科普知识方面的研究。 下面介绍下最近阅读的科普书籍《太喜欢生物了》这本,属于知识进化图解系列中的一本,热销全日本的科学入门必读系列,人人需要掌握的极简学习方法,化繁为简的思维模式,用科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是给学生的学科敲门砖,给成年人的思维跃迁工具。 《太喜欢生物了》内容涵盖从生命的诞生、演化到尖端医学,从冷知识到焦点理论,图文解读生物学的关键概念,有趣到让灵魂开窍。 作者是日本人广泽瑞子,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农学部农艺化学科。1996年获得东京大学农学生命科学研究科应用动物科学博士学位。现任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农学生命科学研究科应用动物科学类细胞生化学研究助教。 本书共计六部分组成,分别是1、生命的诞生与进化;2、细胞的构造及功能;3、生物的诞生及繁殖;4、植物的结构;5、不可思议的人体结构;6、生态系统的结构及生物的未来。 每一部分均有一个个小问题组成,阅读书目时,就能勾起读者阅读的欲望,比如,生命为何是从海洋中诞生的?地球历史上最早的陆地生物是什么?鸭嘴兽明明是哺乳动物却为何会产卵?人类的体毛为什么消失了?人能活到300岁吗?克隆技术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世界上不存在黑色的花吗?瞬间的危险回避行为是在怎样的机制下发生的?悔恨的泪水真的是咸的吗?花粉症已经不再可怕了吗?能够治愈癌症的那一天终将到来?全球气候变暖会对人类造成什么影响?等等问题。 人能活到300岁吗?相信很多人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研究证明不能活到300岁,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人能够活到120岁,是当下的主流观点。依据是细胞的分裂次数极限,人类细胞的分裂次数的极限是50次,换算成人类寿命的时间长度是大约120岁。 世界上不存在黑色的花吗?是的,不存在黑色的花,对花的颜色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化合物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类黄酮、类胡萝卜素和甜菜色素。决定花朵颜色的色素中,没有能够产生黑色的色素。 全球气候变暖会对人类造成什么影响?有人认为,地球气温每升高1~3度,就会有20%~30%的生物物种濒临灭绝。然而,也有人认为,气候变暖反而会增加生物的多样性,比如 赤道附近是生物物种的宝库。但是大家仍然对气候变暖抱有危机感,因为人类处于生态系统顶端,如果人口持续增加,能源持续消耗,很有可能会对其他物种造成前所未有的伤害。对我们人类而言,我们决不能失去平衡状态下的自然生态系统。 总之,本书让复杂的理论清晰简明,跟随本书慢慢思考、精进思维,更好的理解生物学,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规律,实现更有效率的学习。

  《知识进化图解系列:太喜欢生物了》读后感(四):培養興趣,給學生敲響生物的敲門磚

  人能活到300岁吗? 对生物来说氧气原本竟是毒药? 人类的体毛为什么消失了? 电视剧、或者漫画中的人物,受外力撞击或者车祸就会丧失记忆? 莲藕中的孔究竟有何作用? 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是“睡得好的长得壮”? 动物挑食竟然对健康没有影响? ……

  相信这些问题,不仅仅只是困扰着孩子们,就连大人对于有些问题也同样有着一探究竟,欲将探寻答案的好奇心。 上面刚刚所说的这些问题,都是来自于最近刚刚给孩子阅读的《太喜欢生物了》一书,作者是日本的广泽瑞子,朱运程翻译。广泽瑞子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农学部农艺化学科,并获得农学生命科学博士学位。 书中通过问,答的方式,为孩子,更确切的说是读者解答了很多生活、心中所遇到的问题。作者瞄准了知识盲区,没有专业术语,更多的是用简单通俗的语言,为读者分解知识难点,共同探索着生命的起源:从生命的诞生、演化到尖端医学,从冷知识到交点理论、图文解读生物学的关键概念。 《太喜欢生物了》,全书分为六部分:生命的诞生与进化;细胞的构造及功能;生物的诞生及繁殖;植物的结构;不可思议的人体结构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及生物的未来。 首先,切入点更加贴近生活。 书中从日常的生活中所引起的热议话题,亦或是人类在意的疾病问题,作者都可以从生物学中一一为你解答。 就如,前文所提及的“电视剧、或者漫画中的人物,受外力撞击或者车祸就会丧失记忆吗?”

  书中作者先从生物学知识中,告诉你“神经细胞”有什么作用,由什么组成的,构造怎么样。将大脑的信息传递流程用文字叙述,再配相关的“神经细胞的构造”,如何传递信息、海马体和大脑皮质的作用等,用图展现出来,读者读起来就更加形象,清晰明了了,也更易于梳理知识要点。 其外,书中还更偏重趣味性与引导性。 书里面的知识不仅仅是讲述知识,更多的是引起读者对于生物的兴趣,利用各种相应的有趣的图解,结合知识,图文结合更加令小朋友易于接受。“掌握的是极简的学习方法,化繁为简的思维模式,用科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小学生来说,无疑是“学科的敲门砖”。我觉得,无论学习何种知识或者技能,最主要的是兴趣!只有保持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更加深入的去探索,去思考。 孩子与大人,都喜欢的生物书。

  《知识进化图解系列:太喜欢生物了》读后感(五):为什么三花猫都是母的?

  《知识进化图解系列》是凤凰联动推出的科普系列。其中包括《太喜欢物理了》、《太喜欢化学了》、《太喜欢生物了》、《太喜欢相对论了》以及《太喜欢飞行原理了》五册。这个系列每册书的作者都是日本相关专业领域的人才。作者们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向成人及学生传播原本艰深的理科知识。而且每册书的体量都不大,都是100多页,读起来毫不费力。大人孩子都可读。 《太喜欢生物了》这册书的作者是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的应用动物科学博士,她对生物学非常感兴趣,常年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在本书中作者将生物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相关话题结合起来,用清楚明白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专业知识。即使小学生读起来也会非常有兴趣。比如“蛇为什么没有脚”、“花猫竟然全是母的”以及“对鳗鱼、金枪鱼自助说NO”。这样的话题让人一看就好奇心爆棚。

  其中在“生命的诞生与进化”这一章节中有一个“蛇为什么没有脚”的知识点。“用进废退论”认为原因是一部分蜥蜴开始在地下生活,比起用脚,蜷曲着身体前进效率更高,所以它们的脚逐渐退化。还有长颈鹿的脖子之所以如此长也是因为这个理论。在“生物的诞生及繁殖”这一章中作者解释了日本的三花猫为什么都是母的,因为毛有三种颜色的猫都有2条X染色体。此外在“植物的结构”一节中我才了解到雌蚊子才叮人,因为它为了产卵而需要含有丰富蛋白质的动物血液,然而雄蚊子竟然靠花蜜或果汁为食。还有螃蟹、蝗虫和海星的腿都可以跟壁虎的尾巴一样再生哦,想起有一次在海边玩螃蟹,不小心弄断了它的腿,着实内疚了好久,哈哈。这下我可以释怀了。

  看完了这册书之后打算把它推荐给家里的小学生。如此有趣的知识一定会激发他对生物这门课程的好奇心,以后接触生物这门课程时一定不会陌生了。俗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不光是孩子,我们家长也要一起学起来,然后再潜移默化中向孩子传输这些知识。对于文科出身的人来说这套图文并茂浅显易懂的科普书最适合不过了。

  《知识进化图解系列:太喜欢生物了》读后感(六):趣味必考科目之——生物

  

初翻开《太喜欢生物了》这本书,我以为是少儿科普读本,有文,有图,有真相。继而津津有味的一页接着一页看到尾,发现原来是老少皆宜,可咸可甜,通俗易懂的图解生物科学入门读本。

作者是日本人广泽瑞子,东京大学农学生命科学研究科学应用动物博士学位。他学识渊博,语言幽默风趣,把枯燥无味生物学知识解读的妙趣横生,集知识和趣味于一体。本身我也特别喜欢生物学,初中的时候我还是生物课代表,对生物课简直是情有独钟啊。那时候只是简单植物学,动物学。其实,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很宽泛,主要分为: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古生物学等。这本书也是分几类开始讲解:从生命的诞生开始到进化,细胞的构造及功能,生物的诞生及繁殖,植物的结构,不可思议的人体构造,生态系统的结构及生物的未来。从浅到深,从小到大,从细胞到生物体,从源头到未来,循序渐进,娓娓道来。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以问答的方式来科普生物学知识。通过提出的问题引出读者的好奇心,譬如“生命为何是从海洋中诞生?” 带着问题去读,会激发读者兴趣去思考。除了文字简单易懂的解说,还附带趣味性十足的图解,寓教于乐两相宜。譬如说,“对生物来说,氧气原本竟是毒药”图解就非常的有趣,一看就懂。

即使是小朋友,识字少,看图片也会看懂。这也是我喜欢的地方,亲子互动科普教育的范本。

除了科普常规的知识,这本书还解答了很多生活层面的生物学问题。譬如,“头部受到撞击导致记忆丧失是确有其事吗?由于影视作品的创作很多男主女主发生意外导致失忆,当然是不可能的啦!别被误导哦。还有一些生活常识的问题,譬如 “在阳台上放置植物可以降温吗”,这是涉及植物学的生活常识问题。

这本书每章结束后,还有一个专栏。最有意思的一个专栏是“人类死后体重会减轻21克”,是不是很玄的课题。其实体重减少是由水分蒸发引起的,这是因为维持体内环境稳定的体内平衡。这是科学层面的解释,是属于体内环境的维持。看了之后就会用科学的眼光来思考减少21克的问题了。

总之,这本生物书,我真的是太喜欢了。真的很符合这本书名,果然是科学入门必读之书,从生命的诞生,演化到尖端医学,从冷知识到焦点理论,图文并貌,有趣到让灵魂开窍。

  《知识进化图解系列:太喜欢生物了》读后感(七):身为生物的一员,就要好好了解生物

  

生物,对于成年人来说似乎是一个遥远的话题,如果你没有在大学学习生物相关专业,也没有从事生物相关工作,那么你上一次与生物理论打交道就是高考理科综合试卷了,即便我高中的时候是生物课代表,而且试卷生物部分每次最多丢2、3分,我也是很久没有接触了解生物的一员了。而生物离我们遥远吗?其实并不,我们每天一呼一吸间,朝夕相处中,都完全沁浸在生物的大世界中。就如我们常说的农,林,牧,副,渔等这些日常相关的产业都与生物有关。简单实用与生活息息相关,也是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这说明我们对生物学科并不陌生。人口,环境,能源和生物能源等都涉及到生物学科。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扩展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并且现在生物学科已经突破单学科的传统领域向其他领域进行延伸和交叉影响。如我们在新闻里经常看到的生命科学,基因科学,疾病遗传学,单细胞蛋白技术,转基因科学,克隆技术等。别总听太宰治丧丧的说“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我们应该“生而为生物,好好了解生物”。当然,让你再捧起教材学习生物,什么染色体、细胞核、双螺旋等肯定会觉得很枯燥,那么《太喜欢生物了!》一本书,让你重新对学习生物充满兴趣,一个知识点配一组一目了然的配套,让你重新发现原来身边有这么多内容都与生物学息息相关。

生物,与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组成了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而这其中,生物是最独特的,因为它阐明了生命活动,让我们认识自己所拥有的的生命的奇特。我们还将生物用于改造自然,为农业、工业和医学等实践服务,例如在农耕中,苗木间的嫁接,如现在很多疫苗的研制等。几千年来,人类在农、林、牧、副、渔和医药等实践中,不断取得生物研究的新进步,积累了有关植物、动物、微生物和人体的丰富知识,例如生物制药,现在生物制药发展前景是非常好的,我国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如果你想选择从事这个行业,就更加不能错过生物知识的学习。《太喜欢生物了!》一书共六章,从生命的诞生与进化到探究细胞的构造与功能,从生物的诞生及繁殖到研究植物的结构,从探究人体结构到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并展望生物的未来,从生命的演化过程到了解尖端医学,有冷知识更有焦点理论,最棒的是每个知识点配以图解,简单明了,一目了然。这本书很有助于现代人来用于快速填补知识盲区,例如生命为什么是从海洋诞生的,蛇为什么没有了脚,人类由猴子进化而来,那么体毛为什么消失了。这本书中还有我们生活中十分关注的话题,例如现在全面都在研究的脱发问题,书中专门讲到了ips细胞能否拯救人们的脱发,当然还讲解了人能否可以活到300岁。再比如,为什么花猫全是母的,我们吃的海胆是生殖腺位置,樱花是克隆的等等,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细节知识点。当然还有一些你生活中可能根本没注意的,也是生物的重要知识点,例如藕为什么有孔,是干啥用的,香蕉的种子在哪,秋天美丽的枫叶是怎么变红的。除了生活中便是的这些小知识,还有与咱们身体相关的内容,如我们呼吸来的氧如何被咱们身体利用,春天的花粉症如何破解,好好睡觉对身体真的很好等等。

当然,虽然是一些小的知识点,我们绝对不能小看了生物学科。生物学还将交会给我们一种重要的思维模式。例如在创业领域,我们作为人类中的一个个体,我们力量微小极难对环境的变化造成影响,但可以了解、认识、接受、适应,甚至和它成为朋友,但首先要客观地看待它,把它看成一个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我们处于的社会是个复杂系统,人类对于复杂系统的认识目前还很初级。自然是个更加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却已经有亿万种具有丰富经验的生物,在过去几十亿年的发展历程中,生物们都掌握了和环境和谐共处的能力,都习惯了周而复始的季节变换,也许看一下生物们如何过冬,如何选择更有效的生存方式,如何处理与其他物种的关系,能给到我们的创业者和投资人们一些启发。 生命的最基本特征是保持性状的稳定和自我复制的倾向,对应的是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两大需求。当生命的车轮开启,就不再停歇,势要将一切空间布满生命。而自然资源相对有限,面对生命的无限扩张,必然出现一个矛盾,就是资源的稀缺,而稀缺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在创业领域,竞争无处不在,既包括同行之间的生死竞速,也包括与交易对手的攻守权谋,还包括对政策环境的适应与探索,按照这样的相互关系,我将生物之间的竞争,也分成三类:和同物种的生物的种内竞争,和其他物种的种间竞争,和大自然的竞争。

  《知识进化图解系列:太喜欢生物了》读后感(八):太喜欢生物了!

  

太喜欢生物了!

知识进化图解系列

1. 生物学是人类自我认知的一部分,通过对生物世界的认知,可以提升孩子对于生命的认知。

2. 不必拘泥于是否是日本第一销量,更需要了解的是,如何在一本轻薄的小书之中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3. 由小到大,由远及近的叙述手法复合东方人思考的习惯,更容易吸收理解。

4. 拆散阅读可以每个小章节都独立出来,读起来饶有趣味。

5. 图片作为辅助,清晰干净,传递准确。基本上是一页文字,一页图片。很容易缓解现代人的压力感。

和大家分享其中一些有趣的小知识:

第一章 生命的诞生与进化

从宏观角度上来,观察生命之初的运行模式,包括海洋对生命的影响,寒武纪的大爆发等等大问题,也包括一些鸭嘴兽为什么产卵或者人类的体毛为什么消失之类的小问题。

对生物来说,氧气原本竟是毒药?

1. 氧气的双面性。A 必须有氧气才能让我们生存,地球上大部分的动物都依赖氧气生活。B 氧气句有特别强大的反应性,有时候也会带来我们并不期待的结果。比如铁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铁,也就是铁锈。人们也在思考是不是氧化的过程也同样在皮肤上留下了衰老的痕迹。 这么说来,我们的生命是不是也在毒物之中寻求进化的一个过程?

2. 生生不息的生命的双面性。人的成长和变化的过程中也一样面对类似的问题。“只有自愈者才能救助别人。”很多时候,正是这些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的愈合,提高了人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的伤害,反而刺激了个体的发展。

第二章 细胞的构造及功能

第二章是比较细微的探讨,集中在各种生物个体的构成基础——“细胞”上。

1. 细胞的话题就比较有意思“细胞不是分子也不是原子”所以,我看到细胞比较大的比如卵细胞“鸡蛋、鸭蛋、鸵鸟蛋”都是单个的卵细胞。但是其他的东西,我们是很难看到的,原子的名称是atom

2. 电视连续剧里面经常有人撞了一下脑袋就失忆了,这个设定比较不靠谱。为什么呢?因为人的大脑其实对人类的生存有很大的保护,头皮虽然摸起来很薄,但实际上很厚,头盖骨的结构也非常紧密,(举例小时候的课文,种子的力量)如果真的出现一撞就失忆,那估计人也很危险。

3. 人的寿命,能达到三百岁么?现在很多大集团和大公司都在创造一个概念:寿命的概念,无论是干细胞移植还是所谓的换血,都是为了延长寿命。Natural killer的NK细胞,能杀死癌细胞。从海弗里克极限来说。就是细胞分裂次数的极限,就是细胞不断分裂、分裂再分裂,然后停下来。目前看人类细胞的分裂极限是50次,换算成人类的寿命的话大约是120年,而目前人类历史上记录的最长寿命者也就是120岁左右。历史寿:确凿文件证明、史寿女,法国人,詹妮·路易·卡门(Jeanne Louise Calment)于1875 2月21死于1997 8月4享122岁164 天。历史寿男:本泉重千代 于1864 6月29死于1986 2月21享120岁237 天。所以,寿命最后多少,有很多外力的影响,在某种情况下,寿命可以延长,但是从进化的角度来说,死亡是进化必经之路。能迅速的提升物种进化的速度。代谢的本身没有对错。我们可能更多的是无法接纳的感情层面。

第三章 生物的诞生及繁殖

生命本身的复制力是生物衍生繁衍的动力,也是动物活下来的动力。所以,在这个层面上,会很精巧的反馈出来每一种生物面对这个世界的纷繁进化和竞争之中做出的选择。

蜥蜴的尾巴可以无限再生么?

自切面,长出来的新尾巴里面没有软骨和脊髓,更多看起来是个装饰品。

再次成长的成本巨大,并不是完全可以无限次数的再生。

随后的一章更有趣,谈到了可以头部再生的扁形虫。人类一直在探讨的,就是记忆到底会不会存在身体的其他部分,如果通过克隆,是否能真正的克隆出一个原来的人,拥有记忆的人。从这种方法上达成永生是对人类非常有吸引力的。

也就是说,在第二章和第三章都有探讨永生的话题,确切点说对于个题来讲,如何能延长个题寿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第四章 植物的结构

我有时候会觉得这个章节是来让大家环节一下压力值。因为突然就跳到了植物学。

最感兴趣的是有关叶子变黄的部分,还有变红色的部分,变红的是“花青素”代表是枫叶,变黄的是“类胡萝卜素”代表是银杏叶。叶绿素在秋季逐渐减少,才让叶子逐渐变黄。

是一种壮士断腕的决绝,也是对这个世界的状态的一种反馈。没有绝对的正确或者错误,主要是应对,等待和再次成长。蜕变是需要时间的,就好像青春期。我们期待的,我们面对的,都和植物一样。

第五章 不可思议的人体结构

最有意思的,就是在开篇的时候提到的“人类究竟如何利用氧气的?”我们利用肺泡吸收了氧气,排除二氧化碳。作为一个中转站,我们去看到肺把氧气吸收的时候。是什么样的状态。中医的神奇,“白色”金,主降。从西医的解剖来说,肺脏确实是白色的。也确实是吸收了气体把气体拽着,下降。

在氧气是毒素的状态下,重新去解读,重新去把毒素和自己变成共生状态,这绝对是对这个世界最好的回应。

第六章 生态结构的系统以及未来

以十七年为周期出现的“质数之蝉”之谜

17年蝉的成长,是漫长的又非常艰苦的。蝉的生命周期长达17年,在17年蝉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中,除了最后一年的夏天以外,前三个阶段都蛰伏在地下。蝉隶属于同翅目蝉科。一生分为四个阶段:从卵开始,卵孵化为幼虫,幼虫再变为蛹,蛹最后蜕化为成虫,成为我们看到的蝉。 不是所有的蝉都在地下蛰伏17年,大多数在泥土里2~3年。而17年蝉是生长在大西洋中部区域以及美国中西部地区如印第安纳、俄亥俄、肯塔基、乔治亚等地的奇特种类。 为什么蝉选择17年当作它生命的周期,却不选择14、15、16年呢?这个答案和数学上的“质数”有关。简单解释为:若蝉的天敌生命周期为两年,即每两年天敌会大量出现一次,那么14和16年蝉钻出土壤的时候,必然会碰到天敌。如果天敌的生命周期是三或五年,15年蝉就会碰到天敌。也就是说如果蝉会碰到的天敌,生命周期是蝉生命周期的因子,那么蝉被补食的机率就会大幅提升。如果15年蝉在某一次大量钻出土壤时,遭遇到周期为3年的天敌的大量猎杀,那下一次15年蝉钻出土壤时,也必然会有同样的遭遇。但17年蝉呢?假如今年钻出土壤时遇到3年周期的天敌,那么下次与这种天敌碰面的时候就是51年后了,中间还有两次机会可以安全钻出土壤好好的繁殖下一代,因此以质数作为周期的蝉存活率会大幅提升,就能在自然界中存活下来。

世界是公平的,在不断的寻求过程之中,通过试错产生最有优势的一个种族留存下来,但是一定要在基数够大的时候进行尝试。

儿童成长的过程类似于这个过程,但是对于我们来说,需要考虑的第一个方式是如何让孩子在第一时间,面对社会环境,开始学会去判断思考以及处理。而不是只做一个乖乖仔。

综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