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山居七年》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山居七年》读后感1000字

2021-02-10 01:02: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山居七年》读后感1000字

  《山居七年》是一本由二冬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居七年》读后感(一):不想山居

  

读完《山居七年》,不判断文章写的如何,就是书里透出的淡淡然有烟火也有脾气的气质,很让人羡慕。

想找个山林小屋住着,是很多人的想法,早几年有日本的《小森林》,后来火了李子柒,又相继在豆瓣上看到一些在村里租房种田的帖子,内心蠢蠢欲动,但是行动上却和大部分人一样“无所作为”。

说实话,眼里只能看到山居的美好,充足的时间自由的生活(其实就是不想上班),种田丰收时的喜悦(但是你真的能够每天起床刨土施肥捉虫除草么,你连仙人掌都能养死),回想起平时假期的时候,只想躺着看剧,找朋友吃喝玩乐,所谓的“山居”,想要的只是假期的山间名宿吧。

综合来看,最可实践的恐怕是上海杭州成都的老城区,矮楼有天台的房子,侍弄点耐造的花花草草,按照自己喜欢的样子换一套软装,平素在家舒服的待着,也能进城体验城市的生活。

剩下的唯一问题,就是如何赚钱和生计了,似乎总是艺术家在山居,做手工,做设计,似乎都能在线上完成推广,我能做什么呢,这可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呢。

  《山居七年》读后感(二):存在就是诗

  种菜养花、周旋于鸡鸭猫狗,山居的日常琐碎写出了背后包含着的禅味。 一朵花完全盛放只着一字“轰”——热烈、气势、姿态全在其中。 菜园里的28种植物每一种都有自己的个性。 断舍离的原因是物欲影响了真正核心的需求。 季节、环境都是有场的,这些无形之物能反作用于身处其中的人。 在完全物欲化、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逆城市背离人群而居是否能面对孤独,面对自己内心? 在庸碌的日常,你选择平庸的平淡还是超凡脱俗的平淡?你又是否能跳脱出社会评价和时空的桎梏,只专注于现在,活在当下? 这些,二冬都作出了回答。文字很平白、自然,没有哲学术语,没有理论;都是从心中涌出的文字,就是他内心的写照。“真佛话家常”的最好注解。 所以,把二冬标签成“女版李子柒”是最大的误解,是信息化社会人们浮躁、表面化、不求甚解的结果。 他们二人的区别犹如山、海,表面上看都离人群很远,景色也很美,但类别迥异。

  如果用高僧做比,李子柒是电影里的绝世高僧,武功了得但是是背后一帮团队包括导演、摄影、制片等共同美化后定格在荧幕上的结果;而二冬自己就是绝世高僧,山居生活是追随他自己的内心,自然而然的结果。

  他追求无牵无挂、无忧无惧的完全自由,享受面对自己一人的孤独,独自飞独自游走的鲜活;“他的存在就是诗;他活着,他的痕迹,就是艺术”。

  《山居七年》读后感(三):神往的生活

  这是读二冬的第三本书,其中有些文章公众号里出现过,再次读来,也是轻松自在。每天上班下班陪孩子过日子,时而也会想想,如果我们一家三口也过这样的日子如何?只要一想到教育,就立马把我拉到现实,还是过这种庸俗的日子吧,没有能力丢弃掉太多世俗。借山而居是公众号看了之后迅速买了一本来读,三天读完,整个过程轻松自在,意犹未尽,只有狗 鸡 种菜 种花 ,让人身心神往。鹅鹅鹅,是在才出版后因为有些贵没有买,我和我老公去看电影候场时旁边有家书店正好门口有鹅鹅鹅的宣传海报,进去转了一圈,让老公原价买了一本(从没有原价买过书)。继续候场时候我老公看了两三页,我问好看不,他说就写的鸭子 ,鸡,狗,把这都能写三页,我心里偷笑但是面子上还是和他说道了几句。回家后两天读完,整个过程让人安静 清心 愉悦 不自觉扬起嘴角。太喜欢这种感觉了,不浮躁,不紧张,不追赶,只有这些鸡鸭鹅狗猫,还有整个终南山带来的沉静,野花带来的小惊喜,这真是在我们这个名利社会少有的感动。当当活动买了山居七年,不知是自己心不静,还是二冬写的过深,相比前两本书,没有那么入迷,但是永琴那章让人感动不已。我也是在终南山脚下长大的,看着永琴的那些照片和故事让我想起我小时候的那些奶奶们,尤其是那个背秸秆的照片,让人感触颇深,老人们一辈子都在那里,他们没见过我们见过的太多,可是,他们仍旧可以乐了笑,气了哭,过的真实,自在。

  《山居七年》读后感(四):向往山林

  

这本书是在看到一篇人物对周迅的采访时,提到周迅很喜欢这本书。我找了找,居然在微信读书上找到了。这本书写了作者在云南的农村里山居时种的菜,养的动物,遇到的人事和对艺术,写作,禅修的感想,穿插着大量作者山居时拍的照片,搭配着文字,颇有韵致。

开篇描绘了各种植物,很是有趣。比如他写眉豆,“真好听,像来自唐朝的命名”。本来平平无奇的一个名字,被作者和唐朝联系起来,瞬间仕女图里那圆圆扁扁短短的蚕豆一般的眉毛浮现在脑海里,真是形象极了。

很多事情于我也像是发现新大陆,比如韭菜种了来年会自己长,不需要重新种。其实我连菜每年都要重新种都不知道。但更有意思的事情是,我在兴致勃勃地和朋友讨论这些新发现时,她告诉我这于她都是稀疏平常的事情,亦能娓娓道来更多细节,小时候农忙时都会帮忙。她以为大家都知道这些事情,而我以为大家都不知道这些事情。

书的后半部分写了一些农村的人与事,我今年居家半年,深有同感。没有受过教化的人性同样复杂,真是非常难以描述。比如中间作者描述一位老太太被村里人戏称,作者觉得也算是活该。我刚开始读到觉得有些膈应,但后来读完全文,发现还是作者想得通透,自己过得舒坦。

文章结尾写了很多关于艺术与人生的感想,非常通透,却也不顾弄玄虚,的确可以看出来是作者在独居山中时沉淀后的思考的。

结局里作者对写作是真诚而不取悦读者的表达这一观点,我亦深以为然。

作为读者,我有时候会期待非常惊艳唯美的句子,在文章的开头对一些植物是有些非常有趣雅致的描写,但后来的叙述语言还是非常平淡的。但作者的表达确实如他自己所追求的:凝练,准确。也无可厚非。

  《山居七年》读后感(五):有趣的生活离不开思考

  花了一下午的时间,慢慢地读完二冬的新书《山居七年》,是一本安静纯粹的小书。

  无论是《借山而居》,《鹅鹅鹅》,还是《山居七年》,都让我觉得二冬是一个会思考,有智慧的人,观生活细微处窥见人生。

  书里的内容,对我来说,像是提醒,像是教导,每隔一段时间重读,都是新一次的提醒,提醒我应该多观察和体会生活。

  我也是乡村长大的孩子,但是很少细微地去观察蔬菜花草的特性和家禽生长的规律,感觉辜负了一大段时光。

  当我看到二冬说鹅因为脑袋小,所以不记事,前脚被人追赶着打,后脚又去田里啄菜吃,就这样不断循环,从来记不得教训,我有种“原来如此”的感觉,如果是我,看到这样的场景,我是不会意识到去思考,只会默认为这就是鹅的本性。

  还有艺术欣赏的见解,"隐士"的见解,都很有启发性。

  二冬的文字,让我意识到思考的重要和有趣。

  二冬很真实,他让我意识到“归隐”的生活不会只有“诗意”,更有现实和心理的不适应和困难,这非常难得。

  心无挂碍,每日照顾自己的日常思路和家禽,平静度日,在此种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可以是一种冥想,深入日常的冥想,心和思想都逐渐变得豁达而清透。我觉得二冬就是如此的。

《山居七年》&二冬签名明信片

  喜欢《山居七年》,很适合闲适的下午阅读。

  《山居七年》读后感(六):沐暄七年

  早早预订,一口气读完。开本小了,装帧粗糙了些。没有之前《鹅鹅鹅》那样深刻触动,但是细水长流,渐入佳境的感觉很好。

  人在世间,本自孤独,但又做不到绝对的个人主义,太多世俗秩序的羁绊,太多喧嚣诱惑。很佩服低调本分的作者,默默地找到自己的山居,住下来,和小动物众植物邻居们相处融洽,甘苦自知,七年。

  谢谢山居生活吉光片羽的分享。每次看公众号的更新,都很安静愉悦。

  图一的文字很让人有共鸣,日常庸常生活本没什么意义,突然一抬头,小小的茉莉花盛开,红红的石榴果越长越大,连沉默多年的佛手果都开了花,淡馥清香,阳光明亮清澈地洒向你,鱼池里的浑水也被你洒了吃微生物的药水,清清净净;或者,月光如水如泻。又或者,随便家常饮食,一猫一狗一左一右。这些时时刻刻,生动美好,是不是山居都无所谓,都值得。

  《山居七年》读后感(七):何不也体验一回山居7年

  人只可以活一遍,但读书可以让你有千百种人生。大家还记得7年前那个去借山而居的25岁的张二东吗?转眼七年过去了,他过的怎么样呢?这一本《山居七年》记载了东子的生活随笔和静物小品,他的隐居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温暖而丰盈。我们向往终南山,却很难在现实中做出选择。而读书就是在与作者对话,体验作者的人生。我们何不在这本书的带领下,去体验一下终南山上的隐居生活呢?

  《山居七年》的前半部分轻松明快,甚至有点搞笑。在菜园之28种中,他说冬瓜适合直播,草莓适合披肩发,红薯很浅薄,寒蝉就是大龄剩蝉,绵羊咩咩很安静羊屎却很骚气。就像我们刚刚进山一样,快乐的像个小孩子,看什么事物都很新奇,就差像达尔文一样拿个放大镜写一本昆虫记了。但新鲜感过后,生活安稳下来又开始觉得每一天很无趣,单调乏味、没有任何意义。在太阳下山时又会感叹,一天太短。于是开始思索时间、孤独、安静。比如在时间从我的身体流走,就像忘了关的自来水中感叹,时间是很抽象的存在,但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变化是很具体的。只是时间用日期和年龄把具体的点分割,标注了出来。在时间前,什么都不绝对,唯有现在。

  接下来一个阶段,山里生活已经习惯,有些东西日日不变,一年四季却在变换。你会慢慢忽略自身的感觉,用更多的时间来体味自然,与天地融为一体。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这一节:文明限制了想象力。在古代,有人能创造出八卦、写出山海经等在今天看来充满大智慧的东西。而现在搞艺术或者是搞设计的人,虽然有才华,有灵气,但还是给人一种仍在人间躬耕的感觉。故宫的珠宝以文物为原型进行设计,一面世就惊叹全国。可能这也是超脱尘世带来的结果吧。不是古人聪明,而是现在的我们格局变小了。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也只有脱离尘世的东子,才能给出这样的答案。

  《山居七年》读后感(八):山居千百样,你是哪一种

  这本书被放到书架很久了,却一直没有看。一是因为最近事情多,静不下心来看,二是因为,一直对这种书有种偏见,以为它就是写一些花花草草,休闲惬意。这类的书我偶尔会休闲消遣一下会看,一般不会看太过于形而上的,最主要是不敢看。因为一看这类的书就总是会想到自己本来也可以这么做,就会想自己既然那么想既然有人做到为啥自己做不到,就觉得自己被束缚了,觉得自己懦弱等等,这种感觉很不舒服,一边是对当事人的羡慕嫉妒,一边是对自己无法得到的无奈愤恨。总之感情很复杂,我知道这些都源于自己的执念。

  不过还是很开心翻看了这本书,并一直没有停的翻看下去,这已经可以说明这本书的魅力了。最主要的是,这本书带给我的并不只是前面提到的复杂纠结的情感,它还带给了我太多的东西。它不像有的一些书一样,呈现出来的都是光鲜亮丽有点儿像是“摆拍”的东西,也正是这种东西每次都让我心里更是各种滋味,向往而不得,执念更深。没有,这本书很真实的描述事物本来的样子,难得的是,它反而很少去刻意描写山居生活的美好,更多的是真实还原。而且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真的有很多好东西在里面,我愿意相信这些东西都是作者住在山中才得以思考出来的,这本书中提供了很多事物的不同视角和态度,对我们触动还是不小的。我相信这是只有居住在那种环境下才能够被思考出来的东西,所以,书中的东西是只有作者这个人才能带给我们的。非常感激作者的分享,使得我们这些终生都不可能想他那样生活的人得以窥视我们向往的生活的真实模样,最主要是,他把这种生活对他的馈赠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了我们。

  对作者本人也是越来越感兴趣,一般看到这种在山上过农村居住的写书人相信很多人心中多少都会有一些先入之见,反正我是有的,不过整书看下来,我知道自己的确是存在偏见了。整体来说,作者这个人对一些事物的观点还是很客观的。有些让人醍醐灌顶,有些让人打开了新的视角,我还是对他很有敬意的。文中从不曾有特意描述过山居生活的桃源诗意,这原本也不是作者住在山上的本意,他很真实的向我们展现出了“桃花源”真实的样子,没有渲染,没有放大缩小,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也可能好也可能不好,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很真实。对于消解我的执念有一定的帮助的。

  总之,我很感激自己看到了这本书,并向每个人推荐这本书。已经准备找来他的别的书来看了。

  《山居七年》读后感(九):生活=无意义的N次方+心欢喜

  1、说真的,单凭感觉,本书不如《借山而居》。

  也许,是因为那是作者的第一本书,因此内容精华许多;也许,是因为第一本书没有太多作者自己的评价,主要就是描述。描述看到的花花草草,描述经历的小事。有时,虽然只是一些很简单的描述,山里的生活,土掉渣的细节,在久居城市、没有经历过的人看来,就是精华所在,就是惊喜所在。而这些,也就是价值所在。

  本书,仍然有山上的生活部分,只是,多了不少作者自己的评价,甚至思考。然而,这些评价也好,思考也罢,也还不算很系统,也不算很成熟。如是,对于读者而言,就如同吃到了未煮熟的米饭,有点尴尬。

  不过,这也很正常。初上山,看到的都是稀奇的东西,于是观察可以很详细,描述可以很丰富;过了一段时间(有时甚至是几年),进入了第二阶段,开始了自己的思考,有了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如果有悟性,又有灵性的,也许可以进入更高阶段,可以得出真正高深的人生/世界/宇宙观,如此成了真正的高人。

  期待中……

  2、看着看着,忽然担心:如果全世界的人,都是这样无欲无求,那……这个社会还会进步吗?

  转眼就笑了:全世界的人,哪里可能都是如此;其实,实在找不出有几个人,会是这般模样的了。

  真是多虑了。

  3、原文摘录

  3.1 好喜欢,这种雨后的感觉:

第二天早上,雨停了。起床后,我拾起昨晚换下来的泥鞋,泡在盆里,蹲在门口刷洗,抬头看见门前黄花菜,叶子上水珠饱满,一尘不染,院子里所有的杂草和蔬菜也都是葱葱郁郁,尽兴舒展。

  3.2 生活,就是需要在无意义的N次方里,找到心欢喜

生活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一整天都很无趣,单调、乏味、慵懒,没任何意义。只有某一刻,狗卧在门口,鹅在水池边拍打着翅膀,你转头,突然看见,穿透树梢的斜阳化作一根光柱打在房前的墙角,照在一只黄色的虫子身上,闪闪发光,像一粒金子镶嵌在墙上。而写作,或者生活的意义,皆在那一刻变得无比清晰。所以每当有人问我“你一个人每天在山上都干吗,不无聊吗”时,我就会失语,我总不能跟他说我在买狗粮、取狗粮、搭狗窝,夏天除虫、冬天防冷,喂鹅、赶鹅、捡鹅蛋,拾鸭蛋、给鸭子洗澡、换水,垒鸡窝、追鸡、喂粮食、取鸡蛋,给花浇水、盆景换盆、剪枝、塑形,翻地、浇菜、除草、搭架子、扎篱笆,扫地、劈柴、做饭、洗衣服、晒被子、收床单、换被罩、铺路、修水、换煤气……所有花啊草啊感悟啊,在生活中,都只是某个短暂、瞬间的偶遇,生活常态还是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睡觉乘凉发发呆。

  3.3 有人被山毁灭,有人被山加持

  《山居七年》读后感(十):不如归去画画摄影

  

作者简介是这样写的:

张二冬,诗人、画家。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居西安终南山。著有散文集《猎山而居》《鹅鹅鹅》。

不知道作者是否参加了书本的装潢的设计。若是这样,那么作者不愧是一名文艺工作者,书本的装潢确实是赏心悦目,让人有一种想占为己有的冲动。而且,书里所插入的照片与插图都是作者所拍所作,更能充分体现他的艺术修养。但是,总觉得这样一本书,归于散文集一类,又觉得不符。照片与插画的内容要远大于文字的内容,对于一散文集而言,有点喧宾夺主了。

散文给人最好的感受应该是三毛那样的,没有缜密的逻辑决定不了散文的成败,决定成败的是给予读者的感受。就像《梦里花落知多少》里荷西的死,读完以后真的能让人的心完完全全低沉下去。作者张二冬在集子里面欲传达的意境应是山居的宁静,在当代社会脱离世俗的超然。可是,或许是我没能真正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总之在读的过程中我是无法感受到宁静。再者,行文之间夹杂着自己的思考,这个无可厚非。但是将一个简单的道理讲得过于深刻了,文字说复杂了。若是这样,应该归于哲学随笔,不应化为散文了。总的感觉就是,张二冬既想写好散文的随性,又想写得像《瓦尔登湖》那样有深度,两者都想兼顾,但是两者都没有兼顾好,在两个方向是迷失了一样。

诸如以上行文方式,作者或许意图完整记录生活,但是殊不知读者阅读起来显得特别累赘。而且,对工作内容的罗列以及瓜果蔬菜的种类的介绍,应该很多人都是一扫而过,很少有人会仔细去看吧!反正我是没有看。

倒是这一个,或许在以后做茄子面的时候可以比较比较绿茄子与紫茄子的口感!

所以,既然是科班油画出生,不如归去画画吧!

个人见解,不喜勿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