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西方科学通史 ——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了解西方科学的发展历程,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西方科学通史 ——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了解西方科学的发展历程,

2021-02-11 02:46: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西方科学通史 ——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了解西方科学的发展历程,

  《西方科学通史 ——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了解西方科学的发展历程,构建科学与人文之桥梁》是一本由文聘元著作,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胶订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4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方科学通史 ——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了解西方科学的发展历程,构建科学与人文之桥梁》读后感(一):在当下这个时代,通才型的人才更受欢迎

  一见此书的关键词“西方”、“通史以及”作者文聘元的名字,顿时有一种亲切熟悉之感。在此之前曾经翻阅过文聘元所著的《西方通史》、《西方文学通史》、《西方哲学通史》等几本书籍,再看这次的《西方科学通史》的序言,才知道原来此为“西方通知丛书”,总共有六部,其中包含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科学、地理等多方面,将整个西方文明的精髓全部涵盖其中。而这次的这本《西方科学通史》,顾名思义就是讲述西方科学发展历史的。

  说起“科学”二字其实大家都很熟悉,但若是讲科学的范围具体全面的介绍出来,怕是一时间还真没那么容易说的那么全乎。在这本《西方科学通史》中,作者将从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地学和生物六个领域来为读者全面介绍科学发展历程,以此带领读者去认识我们所生存的这个既熟悉由陌生的世界。其所涉及的范围可谓是上天入地,由大及小,从宏观到微观,自过去到现在等诸多方方面面。

  提起科学发展,自然少不了介绍那些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家们,哥白尼、阿基米德、高斯、爱因斯坦等不同时代的科学大佬们在此书中依次登场。这其中既有我们早已耳熟能详的科学故事,也有并不为常人所知的逸闻趣事。

  之前读文聘元的几本“通史”类书籍,最大的感触就是作者的创作思路清晰有条理,语言通畅易理解。他总能够在各个学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最具特色的那些部分挑拣出来,将发展的脉络梳理清晰,用直白的话语将这些知识讲述表达给读者来看。针对一个或者两个专业学科进行这样从头至尾的研究创作不是什么难事,难得的是作者能够对六个不同的学科进行如此的创作分析,这就显得十分的可贵了。

  文聘元之所以要完成这样的作品,目的其实就在于“通知”二字,通俗解释起来就是全面的知识。他希望他的读者通过阅读他的作品,可以得到比较全面的知识。

  想当年著名作家韩寒年少成名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既然社会上呼唤不到全才,那就把‘全’下面的王去掉,做个人才。”此语当年曾颇受赞誉。如今时光已经过去了将近二十年,这个社会对于“才”的需求也在不停的变化着。对人才的需求一直是没有改变的,全才的人依旧很少见,但是通才型的人才往往会更加受到欢迎。“通才”也是杰出型人才所应具备的一个重要条件。

  从这一点上来看,作者文聘元应该也是一位“通才”型的人物吧。否则也不会创作出六部不同学科的“通知”类书籍。而作者的创作目的也正在于此,希望读者通过阅读他所创作的“通知”这一系列丛书接受到最基本的通知教育,以此来增长自己的个人见识。或许这还能够作为将来成为杰出人才所踏出的第一步。

  总之,在当下这个多元发展的时代,多学习一些不同的知识,应该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西方科学通史 ——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了解西方科学的发展历程,构建科学与人文之桥梁》读后感(二):从西方科学史中看哲学

  《西方科学通史》是由作家文聘元所著。全书讲述了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科学在西方的发展历程,也让我看到了西方的科学发展全貌。

  看过一些书之后,发现许多学科、不论是数学、科学、艺术还是一些其他的学科,当人们弄不明白的时候,就要归咎到哲学上,恰好我看过作者编写的《西方哲学通史》,不论了解什么学科,对哲学的历史总是要了解一点东西的,这样在看其他的历史或是分析历史人物的时候,就会结合哲学去看,这样更客观。

  抛开科学,先谈谈哲学这门奇怪的学科。哲学究竟是什么,很多人说哲学神神叨叨的,整出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也探讨不出什么来,那为什么还要学习?我曾看过一段当代知名的哲学家威廉森·蒂莫西在《哲学是怎样炼成的》中写过的话:

  哲学,就像所有的科学那样,开始于所有正常人具有的认知和思维的方式,但应用得更仔细一些、系统一些、批判性一些,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这个过程。经过数千年,在无数人的努力下,哲学已经把我们带到人们靠自己远不可能达到的理智之境。大部分人,尤其是儿童,总在问自己包含着哲学的种子的各种问题,正如问自己包含着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语言学、历史学等种子的问题一样。真正的困难在于识别这些种子,并为这些种子的成长提供条件。没有这些条件,每一代人都无法摆脱种子多而果实少的命运。

  这段话打破了人们对哲学的偏见,哲学并不是学院里的哲学游戏,而是每个普通人也能获得的一种思维训练。

  回到这本讲科学史的书,我们会看到,越接近古代,人们对科学的认知就越接近哲学,例如,对宇宙的认识,对未知的理解,多多少少都有哲学的影子。

  就本书而言,我是十分佩服作者的,厚厚的一本书,他写了六本,每一本还都探讨的是不同的东西,我们就《西方科学通史》来说,其中包括了,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学与生物六大基础学科,讲述它们的主要内容与发展历史,可见作者在学识上是令人惊叹的。

  我们在学校的课本上也会学习这类知识,不过写的内容不是概念就是定义,干巴巴的一点意思都没有,如果翻开文聘元的这本书,是没有无聊的感觉的,虽然语言算不上风趣,但是已经比那些严肃的历史文章好多了,不论你的知识水平在什么程度,只要认识字,懂得常理,看明白书中的内容是不成问题的。

  除了对六大基础学科的历史发展,还有介绍了许多名人故事,例如阿基米德、欧拉、牛顿、达尔文、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的等人的生平事迹。

  如今科学的发展十分迅速,互联网的应用使得信息全球化,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发生了什么事情,只要通过一部小小的手机,就能够了解,生活变得方便了,不过科技发达也会出现弊端。

  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中曾以反乌托邦的形式,指出了科学影响政治的弊端,要是科学家们领导社会,那会变成一个没有人性的世界。

  不过对于人类的未来,还不是我这样的普通人去思考的,积极面对生活,看到世间美好的一面,生在这个时代,就要常怀感恩,总比生在战争年代强多了,不仅丰衣足食,还可以去追求更高的人生理想。

  《西方科学通史 ——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了解西方科学的发展历程,构建科学与人文之桥梁》读后感(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一个世纪前,古老中国是没有科学概念的。科学是什么?不仅先人无法给出正确的解读,而且身处新科技蓬勃发展时代的我们也很难精准地描述它。科学某种意义上代表着所有的、整体的知识系统,正因为其博大深远,所以我们即使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应用科学,但是我们却毫无意识到它的存在。类比一下,对于科学的感知,就像空气、阳光、时间一般。 我们不仅无法“科学”地界定科学,而且对于科学的起源更是一无所知。文聘元创作《西方科学通史》没有执念于此,企图揭示科学的起源,而是很诚实地告诉读者想要弄清楚科学的起源注定是徒劳无功的,也许原始人学会了钻木取火,掌握了制作熟食的方法,就可以认定先人已经与科学结缘,成为科学的探索者与见证者。 同艺术一样,科学并不需要封闭的、严谨的、孤立的界定,宇宙飞船在太空遨翔是科学、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是科学,那么生活中常见的燃烧、惯性、新陈代谢,是不是科学呢?诚然,关于科学,我们虽然熟视无睹,但要立志写科学史,却是一项很艰难的问题,一方面读者在生活实践中对科学史的研读充满活力,另一方面读者又在理论拓展上缺乏动力。正因为如此,文聘元创作《西方科学通史》势在必行、意义深远。 文聘元是一位如假包换的文科生。写作科学史,对于其不仅是挑战,更多的是机遇。或许是因为他是哲学硕士、博士,即便不能专业、权威地告诉读者“为什么”“怎么办”,但也能有趣、有用地揭示“是什么”“应该是什么”,在不能达到“知其所以然”之前,也能“知其然”。 文科生写历史是特长与兴趣,文科生书写科学史是跨界与跃迁。文聘元《西方科学通史》所讲述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都是人类社会由落后走向先进、由野蛮走向文明的标志性事件,比如地心说、日心说、相对论、波粒二象性、元素周期律,但并不因为它们很重要、很关键(与其强制与说教,不如示范与引导),就能唤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此,文聘元不仅善于应用形象思维的语言,比如在DNA的论述中,他写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而且乐于结论先行,用白描式的语言告诉读者叙述对象的特征,比如水星的英文名称就是墨丘利,是古罗马神话中众天神的信差,以跑得快闻名,至于跑得多快,文聘元给读者以想象,而非虽然真实可靠,但冷酷无情的数字。 诚然,在《西方科学通史》中没有公式、没有推理、没有模型,有的只是科学家探索精神与顽强意志,于没有路的地方开避出路,成为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引领者与求证者。退一步说,文聘元给读者带来的是“史”,而不是“实”。对于文科背景的读者,此书的意义在于了解科学的来龙去脉;对于理科背景的读者,此书的意义在于展现人文的博大精深。 历史是人类创造的,正因为人类的存在,才有了历史。文聘元创作《西方科学通史》是以科学家为中心的,叙述了科学家并不平凡的一生,基本逻辑在于科学家从小是如何对科学发生兴趣的,如何将兴趣转换成职业,如何在专注的领域中做出贡献的,如何超越同行脱颖而出的。与其说是科学史,不如说是人物史,这种角度虽然不够精准,但足以在以人说事,以事证人的辩证关系中,一扫我们对科学的恐惧,把“看不懂”“不愿看”“看不完”等借口灰飞烟灭。

  《西方科学通史 ——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了解西方科学的发展历程,构建科学与人文之桥梁》读后感(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如果说对人类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方面是文学,那么另一方面就应该是是科学了吧,文学改变人们的内心,科学改变人们对世界的看法,这二者在人类发展史上缺一不可,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我国古代便有科学一说,无论是汉代淮南王刘安主持编撰的《淮南子》,还是《九章算术》这些都是我国古代科学所研究出的成果。

  今天读的这本《西方科学通史》则是介绍相应时期的西方科学,看完之后也令我获得了很多的感慨,这本书由文聘元所著,这本书涵盖了与科学有关的6大基础科学内容。

  科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可以说没有科学,那么人类的发展将止步不前,这本书可以说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将之后所有与科学相关的事件、科学家都细细与我们道来。

  全书从极简科学史开头,到进化论要义为止,一共写了四十五章。

  书中出现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人,比如说日心说的倡导者哥白尼,在那个教皇、教会这些封建势力掌权的年代能很难相信会有一个人站出来说:我发现了一个观点,它和以往的任何观点不同。这种做法是对已有的观念的一种冲击,封建势力本来就是想让人们愚昧无知,只知道信奉教皇,而这种新观念的提出势必引起社会的动荡,不会轻易为人所接受。

  就像是古时候的中国,人们自古以来的观念就是天圆地方,如果你站出来说出自己的观点,恐怕也会被当成是疯子处理,只能说哥白尼在天文学这方面的造诣远不是普通人能够懂得的,这也或许就是天才的寂寞吧。

  同样的书中提到了许多西方的数学家,提到了让很多人听了就头疼的代数和几何,确实和很多人一样数学也是我都痛,虽然自己不喜欢数学,但数学确实在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无论是飞船的发射、电力的测算、观测星象等等都要用到数学。

  除了哥白尼,在书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阿基米德,我相信大家都知道阿基米德的一句名言:给我一根杠杆我就能翘起整个地球,他不仅发现了杠杠原理,使得人们在做一些体力活的时候省了不少的力气,还发现了浮力的原理,而且是在他洗澡的时候偶然发现的,这个时候我就又在想,果然天才是和普通人不一样的,就连洗澡都能想出这么有价值的东西,我洗澡都是自己在那发呆,果然天才的想法不是普通人能效仿的。

  之后便是爱因斯坦了,他在那个时代留下的学说,老实说放在今天来讲我都听不懂,更别说什么原子、原子核、裂变之类的了,真的是 太难了。

  最后一个收获就是我更深层次的了解了达尔文,以前自己仅仅是知道他的《进化论》,但是也没看过书,这本书上对于他的生平事迹有了详细的讲解,让我更深入的了解了这个人,他是富二代出生,学习并不好,是个喜欢玩的纨绔子弟,可他却玩出了名堂,他喜欢打猎,喜欢手机各种动物,结果还真就玩出了《进化论》。

  科学的发展引领着世界的发展,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论断真是准确到了极致,很难想象90年代的人拿着大哥大都觉得非常的高科技,看时至今日视频通话、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到了人们不敢想象的地步,我相信只要科技在不停的进步,还会有更精彩的世界等着我们,我,在未来等你。

  《西方科学通史 ——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了解西方科学的发展历程,构建科学与人文之桥梁》读后感(五):唯愿科学永远有力量

  想必大家都曾在初高中的历史课上“中国新文化运动”这一节中听过关于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故事,其中德先生即Democracy,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赛先生即Science,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他们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一大重要口号,似两面旗帜,在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热血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向封建礼教以及封建专制思想猛烈开火,并由此走向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现在北大校园里还有德先生和赛先生的雕塑,就是当时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旗帜

  我们足以见到科学对那个年代中国的影响,其实我们通过阅读《西方科学通史》可以很直接的感受到科学的兴起可谓是世界现代史上最重大的事件,科学是对现代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动力,对人类现代文明的塑造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我们现代人许多新观念的产生都与对科学的认知程度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可以说,我们现代享受的一切发展成果的得来,都蕴含着一个最基本的道路:迎合科学的发展。

  在不少人眼中,科学已然成为认知历史的最主要脉络,我们曾在学习历史时就用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作为历史的重要分界点,正是这些科学带来的改变,才推动了历史事件的发展及社会的变革,似乎历史向前的每一步都因为科学有了新的进步,我们试想,如果历史上没有人研究科学中的磁电现象,没有人通过磁力发电,那么我们如今的生活可以说是完完全全另一个模样。科学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人类最独特、最重要的成就,是人类进步的唯一体现。不深入了解科学的发展,就很难看清楚人类思想发展的契机和原动力。

哥白尼的手稿

  我们查阅资料可以发现科学早先是一个西方概念,它脱胎于西方文明这一母体。因此我们很有必要通过阅读《西方科学通史》来认识西方文明的特质、思索人类的未来,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科学史研究最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看到《西方科学通史》这本书并不是一个简化的概述,儿时详细的讲解了6大基础学科的内容,将科学现象置于西方文明的大背景中,从古希腊时期到20世纪,从天体、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学科切入,探科学发展的变迁背后折射出的世界转变,着力揭示当前科学已深深植根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同时,《西方科学通史》这本书,让我们可以借对西方科学史的学习来深刻理解现代之中国,在科技文明主宰一切的当代世界,人们常常只是看到了狭窄的一面。西方文化特别是其中的西方科学,已经被我们现代中国人接受为“现代”的普遍标准,也就是说,西方科学不只是西方人的事情,也是我们“现代”中国人的事情。不了解西方科学,就不能真正理解“现代”中国社会的构成本质和“现代”中国人的存在方式。就此而言,我们通过阅读《西方科学通史》,不只是看到了一个狭窄的面,而是更宽广的,在研究“西方”的东西,也是在研究“我们”的东西。

达尔文

  标题,来自于进化论要义这一章的结尾,这句话我认为可以代表本书。

  《西方科学通史 ——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了解西方科学的发展历程,构建科学与人文之桥梁》读后感(六):科学精神激励我们奋进

  《西方科学通史》一书,从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地学和生物六个领域,分门别类地将西方科学发展历程与伟大科学家的精彩人生呈现在读者眼前。让人们从天文到地理,从宏观到微观全面认识我们的世界。

  此外,书中还记述了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如阿基米德、欧拉、牛顿、达尔文、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人的逸闻趣事。作者以丰富的学科经典、有趣的人物传记、通俗易懂的文字,梳理了西方科学的学科史,使整个社会科学发展的脉络更加清晰明白。

  古往今来,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但有相似的规律可循,有相似的模式可借鉴,更有趣的是,同时还生成许多相似的研究方法,甚至许多科学家还有相似的遭遇。门捷列夫根据元素周期律准确地预言了元素镓的性质,与勒维烈根据万有引力准确地预言了海王星的位置多么相似;法拉第由电变磁启发而发现了磁变电与德布罗意由波是粒子启发而发现粒子也是波多么相似;本生利用不同元素有不同的光谱和居里夫人利用不同元素的放射性能使空气生成不同的导电性来测量新元素多么相似。

  当我们顺着科学史的长河顺流而下,这样飘行了一趟之后,我们知道了许多知识,也了解到一些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但还有一样是更重要的,这就是为我们开辟这条航道的科学家,他们在与大自然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伟大精神。也许我们并不从事科学工作,有些知识和方法对我们并不直接有用,但是他们的这种精神将会如阳光一样温暖看我们的周身,无论走到哪里,都会使我们受益无穷。

  首先是牺牲精神。对自然的认识是受无数代人连续不断地工作才能完成的艰巨事业。所以凡是有志于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人就要准备将自己短暂的一生全部投入这无限的事业中去。这里需要彻底的无私。除事业外,个人别无所求。只要能有一点发现,能为后人的再发现开辟一寸道路,他就心满意足了。

  爱因斯坦在完成了广义相对论后说:“我死不死无关紧要。广义相对论已经问世了,这才是真正重要的。”其甘为事业捐躯的心怀多么坦然。只要有了这一点便无坚不可攻,无峰不可攀。因为治学犹如打仗,未知世界变幻无穷,总要有一点风险。这就要敢于冒险,要有先干起来再说的胆量。

  而从达尔文在贝格尔舰上捞起第一块贝壳到居里夫人在小木棚子里第一天支起炼镭的大锅,任何一项科学发现。无不是以敢斗敢闯才有成功的。所以爱因斯坦说:“物理学是一种认识的冒险。”只不过它不如政治、军事斗争那样会大量的流血,所以这一点不大为人注意,但其道路是一样的。

  其次是创造精神。当我们开始登上治学之路时,第一是继承,是将前人已掌握的知识接受过来。一般人做到这一步也就为止了。而科学家却不甘心于只数别人的脚印,我们看牛顿、法拉第、巴斯德、达尔文、卢瑟福等这些伟人,他们读了一些书,一旦接受到一种新思想的启迪之后,便立即进入自己的创造轨道;去顽强追求前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当爱因斯坦还是个16岁的中学生时就有了自己对于世界的独特思考。一部科学发现年表几乎全部为青年人所占有。只有不断地创造,科学才能发展,才能延续。

  创造是科学的生命,同时也是科学家的生命。当居里夫人从八吨铀矿渣中大海捞针般地寻找镭时,当卢瑟福决心打碎原子看个究竟时,他们觉得不这样做,活着就没有价值。正是这种强烈的创造欲望支持着他们不断发现,不断开拓。一个人云亦云,毫无创新的人,可能在官场上还能混下去,甚至可以红光满面,荣宠一生。但是在科学的讲坛上,他只要还是重复一遍昨天的话,就再没有一个人听。

  最后是刻苦精神。就是要顽强、勤奋、认真。科学研究既然是从未知世界中探真知,就不会是囊中取物,瓮中捉鳌,不会易如反掌。它包含有比成功更多的失败、牺牲和挫折。没有这个思想准备就不要来敲科学的大门。但真正的学者既然抱定牺牲之心,吃苦也就算不得什么了。

  达尔文考察生物,五年环球,栉风沐雨;瓦特改进蒸汽机,20年含辛茹苦;弗莱明等人研究青霉素,17年不间断,奔波于大西洋两岸;瑞利、拉姆安等追踪氦元素27年,从天上找到地下。当这些科学家在一个早晨突然宣布自己的新发现时,人们羡慕,敬佩甚至嫉妒,但是有谁知道他们已付出了十年、几十年的心血呢?

  当居里夫人在八吨铀矿渣中炼得0.1克镭盐,当卢瑟福在25000张基本粒子的照片中终于得到6张人工转变元素的照片时,人们尊他们为第一批敲开原子物理大门的人。但是这些开拓者的腿上、手上已经被沿途的荆棘划得伤痕斑斑:科学史上每一次光荣的发现背后都有一串儿浸满血、泪、汗的脚印。正如地面上每一棵迎着阳光的绿树,地下都有同样大,同样密的根系在艰难地穿过苦涩的土石,吸收养料和水分。

  千百年过去,正是人类历史上一代一代的科学家奋勇向前,刻苦摸索,使我们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生活更加美好!

  《西方科学通史 ——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了解西方科学的发展历程,构建科学与人文之桥梁》读后感(七):“通识”西方科学

  不知道从去年什么时候开始,不断的接触到文聘元老师的书,先是一两本关于弗洛伊德的书,后来是一本《西方文学通史》,还跟爱人戏称,今年我跟文老师有缘。

  慢慢的接触,慢慢的了解,知道了文老师,写的了很多书,还是不同方向的话,比方《西方文学通史》,关于西方文学的,还有手上这本《西方科学通史》,一个人懂文学和西方科学,虽然一文一理跨度有点儿大,但也还可以接受啊,但看完序言之后就不淡定了,这个“西方系列”原来共有六本,分别是《西方通史》《西方文学通史》《西方哲学通史》《西方艺术通史》《西方科学通史》和《西方地理通史》,所有的书完全由文聘元老师一个人完成,但学霸的人生不需要解释,唯有看看文老师的学历聊以平衡一下伪学霸的内心。

文聘元,1988年考入南京大学,获哲学学士、硕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一直以来都认为学哲学的人是世界最聪明的人,因为哲学是所有学科的科学,探寻的是人世界最本质的东西,一个从学士、硕士到博士,都是学哲学的人,写出了这么多不同方向的且内容详实的文字,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本人从小偏爱文科,对数理化之类的看起来就头大,尤其高中文理文科之后,彻底在文科的世界放飞了自我,就跟文老师说的那样,属于偏科的人。而中国的学校教育不都是这样吗,文理分科,尔后进入大学学习某项专业技能,然后毕业做一个专业对口也或许不对口的工作,书本基本不会再翻,重复几十年,了此一生。

  世人皆如此,我们也如此,有一种安全感,但有时也会觉的缺了点儿什么。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曾经提出过一个相当尖锐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的杰出人才?”原因有很多,在作者看来,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我们的学校培养的学生缺乏全面的知识教育,对知识的提供太过于追求实用性,从而导致了相当严重的片面性,单单注重于文科或者理科,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视野比较狭窄,有“知识”而没有“见识”,缺少“通识”。

  “通识”,我想也许这也是作者写“西方系列”的初衷。

  《西方科学通史》这本书是讲西方的科学发展的,在现在的社会,科学的发展将极大的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一个领域取得一个跨越性的发现或者发明,说小了改变人类的生活,说大了改变世界的格局,比方,微信支付宝抖音,改变的我们的生活方式,而原子弹的发明则是影响了世界的格局。再比方现在华为的5G,某种程度上有着世界领先型的进步,所以遭到了米国的不择手段的diss...

  说起来汗颜,西方科学发展了几千年,经历了几次的工业革命,在发现世界和改变世界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在中国清朝的时候,科学方面的进展似乎微乎其微,面对西方的火枪和大炮,还在用着玄之又玄的神灵护体来对方西方科学的研究成果,两者PK的结果,历史教科书上我们都学了很多遍。

  既然如此,科学是什么呢?

就是面对事物本身,仔细地观察、深入地思考,找到其中客观的规律。

  到了现在,很多方面的我们的科学研究是慢于西方世界的,不然不怎么会有对华武器禁售、华为自主研发“中国芯”,既然科学如此重要,那我们就先了解下西方科学,从而理解,甚至因而具有一种科学的精神,作者是这样想,也是在这样做的,所以才有了手上的这本《西方科学通史》以及“西方系列”。

  《西方科学通史 ——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了解西方科学的发展历程,构建科学与人文之桥梁》读后感(八):一边是科学,一边是历史,当它们结合在一起的时候......

  

导语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从古至今,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进步,人类生活的每一次飞跃,几乎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新技术新发明的出现。

  前段时间,美国针对华为的禁令,从表面上看是因为美国对我国社会生产力进步的一种害怕,进而采取的一种遏制,本质上呢,却是科学技术发展引起的。众所周知,华为在我国算是一个很强的自主研发的企业了,特别是在5G技术上,更是提前谋划提前布局,无论是发明专利的申请量,还是相关产品的研发程度,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屈指可数的。

  而5G呢,是人类通信的下一个趋势,动不动就以“老大哥”自居的美国,自然不想落后,在技不如人的前提下,只能是不要脸用一些非常手段了。

  当然,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并不是说多强,要不美国也不能随手一抓就能掐住我们的科技发展的命脉了。所以,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对于年轻人来说是这样,对于孩子来说也是这样。

  那么,关于科学知识的普及就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了,而科学通史的普及,就是更加迫切的一件事情了。

关于本书

  《西方科学通史》,这其实是一套书籍,包括了《西方通史》、《西方文学通史》、《西方哲学通史》、《西方艺术通史》、《西方科学通史》以及《西方地理通史》六本书籍,从六个方面构建起来了整个西方国家文明技术的整体框架。

  而今天开心爸爸要说的这本《西方科学通史》呢,针对了六大基础学科,也就是天文学,数学,物理,化学,地学与生物学,分别讲述了这些学科的主要内容,以及科学的发展历程及进展情况。

  其实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科普书籍的通史,更多的是让大家看完西方科学的进步,对自己的成长有所影响,甚至有了一种愿意献身科学研究的冲动。其实科学的研究并不是那么的神秘,只要有对未知事物的渴望,只要能够面对事物的本质,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只要再学习一些基础的科学知识,那么寻找到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关于作者

  本书的作者是文聘元,这段时间开心爸爸先后拜读了这位作者的好几本书,给自己的感觉就是知识框架很广阔,各种各样的知识都能够随手拈来,并且放在最合适的地方,而且因为他对于知识本身结构的洞悉很深,讲解的时候也能够举重若轻,从一个简单的方面入手,就算是零基础的人也能够很轻松的听懂。

  文聘元本身就非常擅长用庸俗的文字来介绍西方的一些历史,而且他本身的哲学博士学位,也给他的书籍带来了不一样的观点。很多时候很多书籍在说科学的时候,总是比较孤立的,很难用一种形而上学的哲学理论来概括,其实科学的发展并不是突兀出现的,而是一种哲学思想的具现。换句话来说,哲学研究的是普遍存在的规律,而科学研究的事物发展的具体规律,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所以,从哲学的角度来讲科学史,对于读者来说,收获将是巨大的。

主要内容

  科学本身就挺抽象的,开心爸爸作为一个工科硕士,学了这么多年的基础科学,对于知识本身是挺畏惧的,毕竟那些层出不群的公式定理,以及千变万化的应用方式,确实是对一个人的整体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如果科学史也是这样讲述的话,就真的完了,相比能够耐下性子好好看的人没几个,幸好这本书不是这样。

  整本书有两个脉络。

  第一个就是开心爸爸在上面说的,各种科学按照板块分门别类的进行讲解,这样归结于同一个学科下面的内容,能够比较全面的得到讲解,就算是看不懂科学本身原理的读者朋友们也能够大致了解本科学涉及到的是什么现象,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以及已经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之类的知识,其实对于初学者来说,能知道这些内容,已经是收获远大于购买这本书的付出了。

  第二个脉络就是时间的演变了。其实整个科学的发展史,准确的来说并不能够简单的用门类来进行分类,还应该参考到时间的演变。很多时候,许多科学的进步都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比如电磁学研究到最后,那些常见的电磁学定理啊应用啊,就和经典力学运动学联系在了一起,而科学的互相交叉互相影响,正是科学本身的包容性体现。

  从这两个脉络入手,就能比较容易的了解到西方科学的发展史,以及比较容易的接受这些科学知识了。

结语

  这本书的内容量其实很多,从各种角度以及各种方式,来为大家展现了西方科学发展的一个脉络。就像是上面开心爸爸说的一样,我们国家的科技发展虽然有了大的进步,但是相较于那些老牌国家,还是显得有些不足,这就更加要求我们以西方科学的进步为镜子,照出自己的不足,找到自己努力的方面,从而更好的走向辉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