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钱德拉教授想做一个幸福的人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钱德拉教授想做一个幸福的人的读后感大全

2021-02-11 03:49: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钱德拉教授想做一个幸福的人的读后感大全

  《钱德拉教授想做一个幸福的人》是一本由[英]拉杰夫·巴卢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90,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钱德拉教授想做一个幸福的人》读后感(一):努力的同时不要忽视家人

  看完这本书,脑海中立即想到了一部电影《人生遥控器》 钱德拉和书里的主角迈克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只不过电影讲的是迈克的一场梦,苏醒之后迈克意识到家人的重要性,从此就“家人优先” 父母与孩子的代沟 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在谈到自己的工作或想做什么时,可能我们的父母会首推老师,银行职员,公务员之类的,确实都是些收入稳定,薪资也好的工作。可我们究竟喜不喜欢呢,现在这个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抖音达人,美妆博主,电竞游戏,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事,坚持做总会做出个名堂。可有些父母就是不理解,就像书里的大儿子苏尼一样,苏尼在心理学领域很成功,钱德拉就是不理解,不知道他研究的是什么。 就因为我拥有一种与你不同的见解,那并不意味着我没有长大,爸爸,长大不意味着要成为你那样的人。 原生家庭的影响 不知道国外的教授可以直呼学生白痴,笨蛋…但是这本书幽默风趣,钱德拉总有一些“中肯”的话让人看了忍俊不禁。也不得不为钱德有这么个冷酷的父亲悲伤。父亲经常侮辱,谩骂他的一些话也被他“继承”了下来,想了下自己的童年,好像有那么一段时间也是从“你怎么那么笨,笨shi了”这里过来的,那时很气愤又受伤吧。 你习惯了别人的羞辱,于是你就去找人羞辱。你选择了你一直在试图摆脱的东西,因为你就知道它,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你把蔑视和爱联系在了一起。 家人优先 电影和书本,都同样让我意识到生命不可重来,与家人相比,金钱不值一提。快乐与我们做了什么,是否成功无关。幸福是和爸妈一起坐在沙发上追的剧;是饭桌上的你一言我一语; 是妈妈每次都骂我不把东西放回原处…幸福是和家人相处的点点滴滴,我想这本书应该被现在的年轻人看到,在努力工作追求上进的同时,不要忘记家人的重要性。 钱德拉已经是一个幸福的人,我也准备好做一个很幸福的人了。

  《钱德拉教授想做一个幸福的人》读后感(二):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做一个幸福的人

  钱德拉教授——剑桥大学的终身荣誉教授。

  想做一个幸福的人——懂得去珍惜凡俗生活的美好,比如陪家人吃饭、散步、聊天。这些简单而又没有工资汇报的事情。越是人生的建立初期,我们越容易忽视掉了这些简单的幸福。

  最开始看中这本书的时候,必须说是因为书名中的钱德拉名字。这个名字第一次走进我的生活是美剧《老友记》中的角色钱德勒。这是一个非常有爱友好愿意帮助朋友的角色。所以我打开了我们的这本书。我以为我的想法是偶然,结果真的在书里看到了钱德拉教授也在看美剧《老友记》还点评了一番。

  书里面的钱德拉教授是剑桥大学的一位名誉教授,事业成就硕果累累,有希望能够获得经济学上的诺贝尔奖。但是和妻子离异,大女儿完全不理他,所以可以说他是一位事业成功,但是家庭生活却很孤单的一位教授。曾经的钱德拉教授,儿女双全,妻子是位贤内助。因为他自身来自于印度这个国度,必须以牺牲自己的家庭参与时间,换取超长的工作时间,才能有希望在英国剑桥大学这样的高级学府留下自己的名和影响力。所以,一路钱德拉教授觉得自己不能停下来,必须工作到世界的尽头。最后妻子受不了了这样的生活而选择了另一个人。而钱德拉教授虽然内心依然热爱着自己的妻子,但是也理性的认为此时的放手,是对妻子最好的挽留。妻子离开以后,也带走了他们最小的女儿,而此时的钱德拉教授更是没有了其他办法,唯有把生活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学术上面,希望借着假若得到了诺贝尔奖,就能够弥补家庭生活中所有的亏欠。后面也不得不称赞钱德拉教授和离异后的妻子,因为小女儿的生日,所以钱德拉教授专门去了前妻现在生活的地方,虽然心里很不乐意,也假装风平浪静地和前妻出轨的那位男士正常聊天,不得不佩服他们两人的气度。而后,钱德拉教授在看到前妻当今的生活以后,也开始不断回忆起自己和妻子的曾经,曾经的新婚,曾经的情感分裂,曾经做过的挽留补救,曾经两个人的相处模式,曾经妻子不断爆发的情绪,不满和压力,都历历在目。而现在的妻子,却十分的放松,整个人的神情都是自然而又放松的。

  《钱德拉教授想做一个幸福的人》读后感(三):回望幸福

  似乎在现如今这个十分繁忙的社会,幸福成了一个不可言说的代名词,很多人忙起来瞻前顾后,根本不会去想了,自己过的幸不幸福自己是在为了什么活着,那随之而来的有很多的职业病,躯体疾病,那很多人都觉得苦恼,为什么我这么累?为什么我每天早起贪黑,没有一个养得起全家的工资?嗯,对。但其实仔细想想,幸福还是唾手可得。 这段时间读了一本很棒的书,叫做《钱德拉教授想做一个幸福的人》,当然从书名就可以看出来,这是一本治愈人心的幸福之书。 钱德拉教授是一个很怪的老头儿,也是一个德高望重的教授,但是他却很不幸的在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时候意外落选,然后随之而来的,又是很可笑的被自行车撞进医院,命运似乎在和钱德拉教授开一个很大的玩笑。 繁忙的工作和奇怪的个性,让钱德拉教授的妻女觉得就是越来越有代沟,越来越不会是同一条路,思想越来越不一样,于是就如同两条平行线渐行渐远。 前段时间刚刚好,也读了读客新出的另一本书叫《安德鲁不想孤独终老》,我很奇妙的决定啦,买书都现在真的好相像,主同样是去探究人生幸福的真谛,安德鲁与钱德拉教授一样的命运一样的遭遇,孤独这两个字似乎被他们所绑定。 以前读小说时候看见过这样一句话,据说每个人一生中会遇到2920万人,而两个人相爱的概率只有0.000049。 所以,孤独不可耻。 这一段话出自于盈风的《人生最美好的遇见》,这本书的故事发展就很狗血,但是最终命令之人终究还是会走到一起。 钱德拉教授也是如此,似乎在那一刻他才意识到自己内心是孤独的,自己是无助的。 其实每个人都是钱德拉教授,每一个人也都可以不是钱德拉教授。 其停止忙碌快节奏的生活,放下手中你通宵也够呛能完成的工作,停下来看看你身边的风景,看看你家人的关系是否因为你的工作而变的冷淡。 然后你会发现原来幸福真的只是唾手可得。 幸福不是腰缠万贯,也不是声名鹊起,而是当你像钱德拉教授一样孤独无助的时候,你身边有众多的避风港,很多人在身后为你保驾护航。 爱本身是一种能力,幸福也是一种模式,打开爱的开关就会启动幸福的模式。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找到我们的缩影,你是那个因为工作而疏于家人沟通感情的钱德拉教授,还是那个觉得你自己沟通有无数障碍的大女儿呢,还是那个觉得自己与丈夫越来越远的妻子呢? 无论你是哪一个人,放下手中的工作,回头看看总是有那么几个人在那里等你。

  《钱德拉教授想做一个幸福的人》读后感(四):钱德拉教授之我太难了

  故事的开展很有趣。钱德拉教授,一位经济家学正在为自己即将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而精心准备演讲稿。

  不过,最后结果让人出乎意外又在意料当中。这前后的给人带来了强烈的差距,让人不禁捧腹大笑。

  钱德拉教授的性格与过往的经历也随着故事揭开帷幕。

  作品一开始埋了一条线是钱德勒教授和自己女儿达拉之间的矛盾,通过钱德拉教授不断想通过身边的人联系达拉却不了了之,让我一直非常好奇的观望了一下去。

  钱德拉教授是一个不懂得去沟通、讨厌迎合别人的人,这就导致了他在工作上与自己学生、婚姻上与自己老、家庭上与自己孩,无法交流。

  在学生方面,钱德拉教授即使心中有多鄙视、厌恶某些三观不正的学生也是在心中吐槽,也不知道为什么听他吐槽,我真的觉得爽极了,因为说的太对了!

  在婚姻方面,由于太投入自己的工作无法时刻顾及家庭,导致了珍妮给自己带了个绿帽。

  在家庭方面,与孩子们欠缺沟通,与女儿达拉政治不合、与儿子苏尼经济学术争执,导致了每一次见面的不愉快。

  无论是在哪一方面,钱德拉都遭受到了重重打击,更在失去诺贝尔经济学奖当天遇到了车祸(好吧,自行车)。

  钱德拉教授开始反省自己。

  通过休假参加了一个培训课,其实也是冥想课。让自己能接触到更多的人和事,而不仅仅是一堆学生和狭小的办公室。冥想课里的每一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伤痛,让钱德拉教授开始意识到自己问题并没有这么难解决。

  他开始反省自己问题,尝试去与自己前妻珍妮相处,让自己以最正常的情绪下面对珍妮的新丈夫。甚至跑去香港找自己儿子苏尼,参观自己之前不理解儿子工作的场所。还与达拉见面,并真诚相待。

  钱德拉教授或许不是一个好丈夫也不是一个好爸爸,但他及时刹车找到了曾经幸福的状态。

  作者对钱德拉教授的性格解剖的非常细致,让钱德勒教授成为了一个具有多面性的人物,而并非是扁平人物。

  在剧情发展中,一件又一件的事接踵而来,让人感受到了节奏的紧凑,一环扣一环,并且每个环节都有自己的转借点。

  在其他人物中,不论是珍妮的新丈夫还是孩子们,都有属于自己的伤心事,可那些看似过不去的坎,早就在时间的推移中慢慢跨过。

  钱德拉是个可爱的人,他值得拥有快乐的生活,就像是书中所说的“你的人生是一件美妙的礼物”。

  《钱德拉教授想做一个幸福的人》读后感(五):幸福在于自己的所作所为

  前不久刚看完《安德鲁不想孤独终老》,一个中年不惑的大叔,明明一直单身却因为获取一份工作而编造出自己有一个妻儿美满的幸福家庭。终究谎言是藏不住的,就在谎言处于崩溃边缘,他迎来了新女同事,终于他的想法和生活开始改变了。仿佛难兄难弟般的存在,在英国作家拉杰夫·巴卢笔下,又有一个想要幸福的怪老头出现在大家面前,读完这本《钱德拉教授想做一个幸福的人》,相信我们又会爱上一个可爱的老头。

  因为不幸福,钱德拉教授才想做一个幸福的人。一直忙于工作的钱德拉直到69岁还在剑桥大学担任教授教学,在最近一次的诺贝尔奖提名中,钱德拉教授已是众望所归,他自己也激动的开始准备获奖感言,直到最后一刻奖项揭晓,他才知道自己失之交臂。本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要有个完美的最高荣誉,此刻他却强忍着失落还要接受媒体的采访。就在他心情低落的这天,又意外的被车撞伤住进了医院。如今的他妻离子散,在医院只收到几封慰问的邮件,想想平时还要忍受学生们反抗的声音,于是他同意学校安排了休假。

  于是钱德拉去参加了一个冥想班,回想他的大半人生,作为一个经济学教授他在事业上是成功的,作为一个丈夫和一个父亲,他承认自己失败了。他以为给了妻子足够的物质生活就足够了,两人之间越来越多的沉默和不了解,最终导致珍妮选择离开了他。如今的珍妮和史蒂夫在一起,虽然她自己说两人够不够了解,但是史蒂夫陪伴她的时间很多。大女儿拉达在很多年前和钱德拉的一次为了工作争吵后,就再也杳无音信了。儿子苏尼有了自己的事业,远在遥远的中国,曾经劈头盖脸的数落成了两人的隔阂。小女儿贾斯敏在高中毕业典礼那天失踪了,钱德拉在寻找时才发现她吃那些致幻剂。回想起自己小时候,自己也是在父亲的打骂下才成长的,自己虽然没有真的打过孩子,但曾经对孩子们的恶语相向,对他们生活的独裁专横,不禁开始悔悟。

  或许钱德拉再也回不去一家五口的生活,但是他开始淡然接受了孩子们各自的人生。西方国家不承认原生家庭的不幸会给孩子带来的影响,至少,钱德拉意识到他从祖辈就开始的家庭恶性循环,他要制止这种循环。于是,他开启了补救之路,这也是他获取幸福的路。

  《钱德拉教授想做一个幸福的人》读后感(六):通往幸福之路

  一只船孤独地航行在海上,

  它既不寻求幸福,

  也不逃避幸福,

  它只是向前航行,

  底下是沉静碧蓝的大海,

  而头顶是金色的太阳。

  将要直面的,

  与已成过往的,

  较之深埋于它内心的皆为微沫。

  ————《一只孤独的船》莱蒙托夫

  当故事进行到一半时,关于这首诗的记忆就在我脑海里自动复苏。钱德拉教授不就是这样的人吗?他有身份、有地位、有金钱,功成名就,在外人看来似乎苦恼只来自于一年又一年晃点他的“诺贝尔奖”……可那又有什么,还有万年陪跑者村上先生在嘛。没准儿他们可以一起讨论一下,“当我陪跑时,我在想些什么?”

  然而,他不快乐,不是装13的无病呻吟(向凯恩斯保证这事真的与诺贝尔奖无关),而是实实在在的不快乐。因为日子再华丽、外表再光鲜,他都是一条独行船,他有家人,却没有家庭。妻子、儿子、女儿都“莫名其妙”的离开了他。在父权思想当道的大天朝长大的我,看着出身于父权思想霸道的天竺的他,竟茫然无措……他做错了什么呢?努力工作不对吗?给女儿的自由还不够吗?窥看儿子的房间都紧张成那样,也算强权家长?至少,出轨的人是妻子吧?

  于是,我手不释卷的继续读,我想要作者给我一个答案。

  直到那个山中圣诞节的前夕,我想我懂得了一些。

  或许,一个人快乐与否,乃至于孤独与否,都是自己的事。不因为你是谁,你有谁。你不该去支配别人,也不该让外物支配你。所谓努力上进、争取成功,都该是你发自内心想去做的、让你充实灵魂的事,而不是填补生活空洞、换取他人赞许的工具。所谓供养妻小、拯救子女,也不该是越俎代庖、强加于人的,否则,即使你的子女爱你、以你为榜样,你给他们的仍然是化了妆的压力与伤害……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就如同那个“拯救沉没之鱼”的传说,因爱而生的伤害与因恨而生的伤害同样多。最后,被逼走的是子女,迷失的却是你自己。

  所以,幸福是哪来的呢?怎样才能得到?华丽耀眼的天赋、卓尔不群的品性、特立独行的资本都换不来它。真正需要的是充盈的内在,不自卑、不自傲只是浅层次的事,更核心的是要找到自我,当你的真我不再飘忽,外界的认可或肯定就不再能左右你的感官。即使一个人也不是孤独!

  和自己讲和,才是和世界讲和。

  文末,终于回归的长女拉达,在我看来她就是钱德拉教授的镜像自我。如今,他们一起上路,也许还有争吵,也许还有磕绊,但终归是找到了通往幸福的路。

  《钱德拉教授想做一个幸福的人》读后感(七):暮然回首,幸福一直都在家庭中

  本书的英文名<Professor Chandra Follows His Bliss>可直译为“钱德拉教授追寻他的幸福”,而这一重意思更加直白地概括了整本书的内容,一位名叫钱德拉的教授追逐寻找着他想要的幸福,而这终说法暗示了他当前未能拥有这种幸福。他想要的幸福究竟是什么样的?又是为什么他无法拥有这种幸福?而最终他是否能够实现自己得到幸福的愿望。英籍印裔作家拉杰夫·巴卢用他幽默的笔触以及强大的共情能力,描绘了一个独特的却又能引起所有人共鸣的故事。故事里没有夸张而又吸引眼球的戏剧化的情节,有的都是最为平淡最合乎情理的发展,这也是我们生活中最最熟悉的情节,所以不妨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上注视这些我们经历着的生活,或许你会更清醒地发现自己想拥有的幸福藏在哪个被忽视的角落。

  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钱德拉教授事业有成,学术界成就斐然的他拥有着财务上的自由,而就职的剑桥大学也给予他丰厚又自由的空间,一直以来全身心投入在事业上的他却出人意料地落空诺贝尔经济学奖,大失所望的他祸不单行地被单车撞到入院。生活节奏一下子放慢之后,钱德拉教授突然发现笼罩在自己身边的孤独是如此难以排解,一直以来被忽视的家人也早已疏远如陌生人:妻子另觅得真爱、儿子远赴亚洲、小女儿随妻子去美国,心结未接的大女儿甚至连行踪都不愿意透露给他。钱德拉教授从来认为自己的生活一如自己的研究一样走在正确权威的路上,但是突然间,他却觉得动辄得咎,自视甚高的他甚至连普通人的幸福生活都得不到,失落与无所适从让这位年近暮年的老人对人生产生了动摇……

  作者个人的经历渗透在钱德拉教授及其一家经历当中:同样的英籍印裔学者身份,钱德拉教授一家已经融入到了英美文化的生活圈,而大女儿拉达前往印度的旅程也并不是一次寻根之旅,反而更多是带着对“异域文化”的探寻目的,其对于东方文化的认同趋向则更像是一场对于父亲权威的叛逆;作者在中国居住过,是当地大学的研究学者,所以钱德拉教授的儿子苏尼具有了在遥远东方开辟一番事业的经历,想必粤语交谈的声音也常常充斥着作者周围的环境,才让他将这种语言放进了故事的背景之中;还有很明显的带有知识分子角度的对于各种问题的见解也夹杂其中。

  回归家庭,已经成为很多人诠释幸福的答案,或许事业地位可以带来不可比拟的成就感,但外出征战的将军从来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带给祖国家人更好的生活,就算是衣锦还乡如果没有人分享这分愉悦也无异于锦衣夜行的落寞,甚至没有家庭的港湾作为心灵栖息之所,一切的一切又有什么意义?每个人都想要追寻幸福的人生,除了奋斗拼搏,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最亲爱的家人,那才是幸福的基石,也是幸福的终点。

  《钱德拉教授想做一个幸福的人》读后感(八):当幸福来敲门

  钱德拉教授想做一个幸福的人,真的太难了。一开始我看错了题目,以为是《钱德拉教授是个幸福的人》,虽然是相差了一两个字,可却是完全不一样的意义。我看着看着,这个教授怎么会觉得幸福呢?再回首,原来“他”想做一个幸福的人。 幸福的人都是幸福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我们细数一下钱德拉教授的各种不幸。 一、开篇做着美梦,现实却打脸。钱德拉教授幻想着自己可以得到诺贝尔奖,也不是那么不切实际,因为他自身是有这个实力的。然而,一觉醒来却发现自己并没有获奖。虽然很平静,可是很伤心难过吧!一方面他年纪大了,再不获奖就没有机会了;另一方面,获奖的人在他眼中并没有比他自己好很多。他走在外面,沿途的风景黯然失色,路过的人各种各样的安慰,但是内心的创伤已经无法磨灭,他直接心灰意冷了,有些气急败坏的样子,消极了。 二、被自行车撞了。一次偶然的机会,偶然地走在路上,偶然地被一辆自行车撞了。当时就感觉这个人都快不行了。一个也就是因为年纪大了,身体素质不行了,立马送医院检查,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他有好多病啊!刚刚才受到了诺贝尔奖的打击,立马又受到了一个打击,钱德勒可太难了。有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以后的生活,他想着在弥留之际做点事情让自己圆满一些。 三、离婚以及家庭原因。钱德拉和妻子早就离婚了。在家里,钱德拉的作用就是ATM机,就是给妻子钱的。他整个人的一心都扑在工作上。在他看来,女性无所谓工作不工作,男性是来工作养女性的。这是他的利己主义,自私。一心在工作上的他冷落了妻子,两人早就是貌合神离了。一次机会,他们两个人还是分开了。他的女儿也不理他,独自一个人搬到外面去生活了。他女儿觉得,你既然能一心工作,对她而言,在家里跟在外面有什么区别呢。他的一种大男子主义让原本挺好的一个家庭分崩离析了。 纵观全局,钱德拉有这样的情况,也是来源于他自己的原生家庭。小时候,他做不好事情的时候,就会被父亲骂“笨蛋”“蠢死了”“这都不懂”“白痴”之类的话。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钱德拉就会潜移默化地被影响。他在对待他的子女方面也是这样的态度,或许是稍微收敛了一些。可能是一个家庭的缘故,在这种所谓的“冷嘲热讽”中,子女都过得挺好的。 习惯了就无所谓了,爸爸还是爱你们的。 钱德拉教授与自己的儿子。一开始,他看不上他的儿子,觉得他的儿子完全是在鬼扯,然而,随着和儿子的聊天,渐渐地发现——如果一个人能坚持自己的东西也是一种幸福。 如果受到创伤的人,每天都能收到肯定,那么他的心态也会变好的。虽然是有好的理念,不过钱德拉还是从外貌上觉得他的儿子是孤独的。虽然理念是相悖的,但是钱德拉还是爱着他的儿子。爱是相互的。 他一直在寻找他的女儿。他的女儿终于因为出事两个人相遇了。钱德拉想趁着这次机会,好好珍惜与女儿在一起的时光。女儿被送到寺庙里静养。一段时间之后,迎来了钱德拉70岁的生日。他收到了来自各方的祝福,也对生活渐渐地淡然处之了。 书看完了,内容发人深省。钱德拉教授说到底还是很幸福的,他和他的儿女一起。他对诺贝尔奖的淡然,他对婚姻关系一种新的理解。婚姻关系是肯定会影响儿女的感官的,儿女的一些行为也会因此改变,很多人都不在乎,直到出事了才追悔莫及。获奖的人必然是心态好,充满爱的一个人。 不必过分地追名逐利,有时候,幸福在不经意间来敲门。

  《钱德拉教授想做一个幸福的人》读后感(九):我们都是钱德拉

  2020.05.26—2020.06.03

  《钱德拉教授想做一个幸福的人》,标签爱和治愈,结局显然易见,必定是成长接纳,皆大欢喜。既然结局已经注定,中间的过程是否就理所当然地被忽视了,因为知道有一个万能语录:“反正就那样”

  反正就那样,钱德拉没得到诺贝尔奖,还遭遇了车祸,没关系,这是个他能够发现自己的契机。反正就那样,钱德拉和女儿拉达吵架,吵出老死不相往来的气势,没关系,最后都会和好的。反正就那样,无论钱德拉身上发生什么事,没关系,这是最后他转变的铺垫,有天降大任那个味儿了~

  嗯……可惜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们连上帝都当不成了,作者只用一个细节就把高高在上的我们拽入书中,变成无形的参与者,那就是这本书没!有!目!录!

  这本书没有目录,也没有多余的序言。正如作者借钱德拉口说到:

“我意识到,不存在规矩,根本没有规矩,我们只是假装有规矩。”

  作者也确实写了这样一本“没规矩“的书。我们无法通过目录了解大体的走向与背景,主动权的丧失,代表着我们变成与钱德拉一样的人,或者说真实的自己更贴切些,因为真实的我们也确实没有生活的主动权。

  下一页的内容,可以猜测一下,读这本书时,有几页很快地略掉了;有时都不想翻开下一页,就因为害怕事情往更糟的地方发展,就如钱德拉和前妻一起去找贾思敏那里,就怕翻到下一页的内容是贾思敏出事,给自己规定的阅读时间没到就匆匆结束了。还好,作者是个温暖的人,钱德拉他们找到了贾思敏,她没有出事。钱德拉才是主角,就虐他。

  钱德拉教授在故事的一开始就被作者狠狠虐了一把,满怀期望的诺奖颁给了另外一个人,然后还要装得很坚强不在乎地接受别人地安慰,有什么比期望落空更惨的事情,就是自己身边一个人都没有,家人早已分散,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生活,陪伴成了奢侈的事情。还要再惨的就是在这么一个状态下钱德拉教授出了车祸。

  之前网上有一个视频很火,叫“成年人崩溃的瞬间”,对钱来说,这场车祸就是崩溃的瞬间,也因为这个瞬间,钱德拉有了反思和转变的机会,我们也在他的崩溃、反思和转变中想起了自己旁观者的身份,可以回归自己的老本行,做一个透明的观察者。

  钱德拉可以说是拥有很糟糕的家庭关系,与妻子离婚,离婚后妻子有了新的伴侣与生活,大儿子看似成功实则与自己有很深的隔阂,就是年轻版的钱德拉,与女儿关系更不用提,拉达与他早已好几年不说话,传出去的问候石沉大海,贾思敏更为敏感,关上心门跌入大麻的梦幻中,而当他想去改善这种情况时,已经力不从心了。

  他听取建议,采用去一个类似自我开发的课程,不能说这个过程很有用,只是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人,产生的冲突又使钱德拉进一步地允许自己,在海边大声喊出拉达的时候,不是因为想念,而是发泄出了自己对拉达的不满。

  最后的结局我很喜欢,不是常规的那种大团圆结局,是一切都没改变的结局。大儿子依旧固守,不肯让钱德拉接近,贾思敏在经历了一段戒断时光后又再一次复吸大麻,钱德勒依旧很讨厌前妻的男人,但钱德拉和拉达两个人最后的和解,不是一方改变另一方,一方迁就另一方,是我们不互相改变了这种状态下找到的一种舒服的相处模式。

就像拉达说的那样,她的离家经历让她明白:“不必向已经改变看法的人说教,但也不必尝试改变那些不想改变的人。”

  或许,我也应该试着不去改变什么,不去幻想和期待别人、命运会达成我的理想,当想去控制我们控制不了的东西时,我们也丧失了对自己的控制权。

  《钱德拉教授想做一个幸福的人》读后感(十):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你是否也有一些人生的烦恼,或是人生的不如意的事情?比如说生活上的、爱情上的、事业上的?我想肯定会有吧。有句话说得好,“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恐怕完全没有烦恼的人不会存在吧。如果你生活有不如意,那不妨来看看我现在即将提到的这本书。

  这本书的书名叫《钱德拉教授想做一个幸福的人》,作者是英国作家拉杰夫·巴卢。如果只看书名,我还以为是一本人生指导书,书里面分门别类地讲述了一些人生的建议,就类似于心灵鸡汤的那种书籍呢。但是今天花了一天的时间读过之后才发现,这是一本很有趣的小说。

  在这本书里,主人公是一位经济学的教授,名字叫钱德拉。要说他人生不幸,那还真的够惨。钱德拉教授年近古稀,原本以为自己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连获奖感言都想好了,却在即将公布结果的时候落选。更不巧的是,他还被一辆自行车撞伤住进了医院。可这些还只是不如意的一小部分。他的妻子已经跟他离婚,跟隔壁老王跑了。他有三个儿女,大儿子不听劝,放弃了工作而选择自己单干在香港创业。大女儿不知所踪,不知道在世界哪个角落过着自己的生活。小女儿则因为吸毒被逮捕。真的是人生各种不如意。

  就连钱德拉教授自己本人也在书中说了这样的话:

“我69岁了,我头脑里的声音说,活着没指望了。我把它搞砸了,把我的生活搞砸了……作为一名经济学家,作为一位父亲,作为一个丈夫。我也许最好死了算了。我的生活没有价值。”

  又说:

“我功成名就。我有三个孩子,但我现在离婚了,我几乎见不着他们。我觉得我这辈子一事无成。事实上,我也许没几年可活了。谁知道呢?我过去非常自信,以为我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可现在我认为,也许错的人是我,尤其是现在,没了我,我妻子过得那么快乐。如果这算中年危机,那它来得也太迟了。我69岁了。”

  我们生活在这个大千世界里,尽管我们不是像钱德拉教授那样的经济学家,但是我们或许可以在这本小说里看到自己的影子。说实话,我本人也30多岁,现在回头想一想,自己同样也是一事无成,也经常是陷入自责、矛盾的这种心理状态当中。然而,当自己睡不着的时候仔细想想,这种原因其实就是自己造成的。

  钱德拉教授为了帮助小女儿戒毒,通过认识的人,将她安置在一座寺庙里通过回归自然的方式帮助其戒毒。就在钱德拉教授70岁大寿那年的圣诞节,家里人全部重新聚到了一起。而在山上的这段时间,他也正视了自己的错误,和家里人好好地将内心的想法以诚相待,最终获得了谅解。

  其实现代人很多人都是“知错改错不认错”……不,甚至都不会改错。这可能因为面子的原因。很多事情其实原本是不应该发生的,或者是说一句简单的道歉,就可以解决问题的,但是却产生了误会,让人们之间心与心的距离越来越远。而生活的不如意,包括家庭的不如意,事业的不如意,其实都在于自己的内心,在于自己应该如何去正视自己的矛盾与错误,疏导自己的心理状态。正如里面提到的研讨班一样,大家倾吐各自的烦恼,并认清自己本身。每个人都有不如意之处,但每个人平时都不会正视自己的错误,甚至连大声地说出来都很难。于是各种人生悲剧便这样产生了。

  我们最终会发现,钱德拉教授还是幸运的。因为通过大家团聚在一起以诚相待,就算是自己的妻子和隔壁老王跑了,最终大家都成为了很好的家人或者是朋友,全家人就像小女儿戒毒成功一样,一同得到了新生。不得不说他真的是幸运的。

  我们在书里找到了自己的影子。碰到了人生的种种困境,愤怒、自责、痛苦,这是没有用的。要选择不断地自省,又有一句话“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因此还要接纳自己、包容他人,学会珍惜平凡中的点点滴滴,敞开自己的心扉去包容、去接纳,我想生活一定会走向更好吧。

  因此,通过阅读这本书,阅读作者带有英国特有的那种诙谐的幽默文风,来感悟人生,憧憬幸福。让自己的内心充满力量,充满感动。我想,这可能就是这本书带给我们最大的意义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