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比乌斯时空读后感精选
《莫比乌斯时空》是一本由顾适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404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莫比乌斯时空》精选点评:
●这不是我第一次读原创短篇集,但却是读来体验最好的一次。 不管是在通勤路途上的碎片时间,还是一整个的安静午后,它都能以最快的速度将你拉到故事中的场景,带着你的思绪徜徉在莫比乌斯时空。 在后记里看到老师讲她的创作经历,最早写科幻言情,到后来以笔名顾适发表科幻短篇,再然后找到写短篇的方法,选集收录着12-19年这个过程里的15篇小说——有深刻隽永的爱情故事,有让人脊背发凉的暗黑机器人,有荡气回肠、情节叙事充满张力的武侠科幻,顾适老师用她独特的视角勾勒着世间的容貌和她未来世界中的某个维度,细致入微,最新作品《〈2181序曲〉再版导言》不同于她以往的创作模式,极其有趣——可以说,你可以看到喜欢的作家以一种非常好的状态在成长着。 我认为她,不可错过。
●是我想看的科幻小说集 为它开了豆瓣
●顾适八年科幻创作的一次完美总结,不仅收录了《嵌合体》《莫比乌斯时空》这样的名篇,还有3篇新作,且都质量上乘。顾适的文风细致工丽,想象华美绚烂,兼容科幻、言情、悬疑之美;既有对未来科技的冷峻洞察,又不失女性主义的温暖辉光。
●很棒,我太喜欢这本书了,人物形象刻画很生动,很饱满,让我见识了不一样的作品,写的很好。
●总得来说,顾适的写作特点是概念性大于故事性大于文学性。很多时候,她提出了一个有趣的idea、一个独特视角,但故事的结构并没有完整地撑开它,以致短篇的文字不够太精炼、中篇的结构和铺垫又有些松散。不过,创造力和想象力是难能可贵的,对于“轮回”“人工智能”“人与科技”三个主题的核心把握,她选择了人性——科技毕竟是辅助,人工智能也是如此,若是因沉溺依赖而迷失了自我,那还算是真正的人吗?——科技是值得敬畏的,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爱是永恒的,纯粹为佳。 PS:有一个印象最很深的点,就是《基于冗长计算的爱情故事》中那句“我的爱情”,文章点出了这句是爱语、是与正常言语是有区别的,但却用相同文字显示,并没有突出“爱语的出错特点”——真的是很遗憾,降调不少。
●好看,详见我的书评
●看了流浪地球后开始对科幻感兴趣,第一次阅读科幻小说集,很惊喜,叹服于作者天马行空的脑洞,很过瘾!
●第一次看顾适的小说还是学生时代,和经常在《科幻世界》上看到的那种风格很不一样,顾适算是国内少有的擅长写人的科幻作家了。
●读到一半读不下去了,并没有看到更新的切入点,跟故事性相比,感情和思考都明显不足。评分过于虚高。
●有意思,作者喜欢采用循环往复的结构(《莫比乌斯时空》《倒影》《赌脑》《已删除》都是),因即是果,果即是因,适合拍电影。
《莫比乌斯时空》读后感(一):莫比乌斯时空短评
我对于顾老师的认识开始于她在科幻世界上的一些短篇作品,由于之前一直没有独立出版过所以一直印象不深,在读了《莫比乌斯时空》后才回忆起来,当初买这本书还是因为复联4提出了关于莫比乌斯环的时空穿梭的设定,所以被这本书的标题吸引住了,也同时支持一下国产科幻美女作家。这本书里的每个故事都是感性与理性的碰撞,在抛出科幻设定的同时讨论了人性和未来等问题。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嵌合体》这篇文章,里面既包含有视觉上奇特的感官体验与冲击,又拥有着落寞的遗憾和款款的深情,独具女性科幻作家的魅力。《莫比乌斯时空》《倒影》《时间的记忆》也都读了好几遍,让人迷茫又颇有哲学意味,让人反复思量,读起来欲罢不能。最后还是希望郝景芳老师和顾适老师能继续写出优秀的科幻作品。
《莫比乌斯时空》读后感(二):一点书评
在读完《莫比乌斯时空》后,我睡了一觉。没有做梦,一场平静的休憩,令大脑彻底放空。 顾适的小说便是如此,它看似不如《宇航服防尘指南》那般硬核晦涩,但若是想要跟上她的步调,则必须要将汹涌而来的要素与情节尽数收纳理解。一些小品式、带些抖机灵性质的可爱故事还好,但类似于《赌脑》这样的作品,看完之后我希望自己也能多个脑子,方便开悟。 如书名“莫比乌斯时空”所言,顾适确实写了不少和时间循环/倒流/错乱相关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文中所描绘的世界,其时间轨迹已交错杂乱如交叉小径的花园,顾适的叙事仍然有着明确的时间指向,在为故事分段时也能明确标出【1】【2】【3】,而非类似于其他某些为了体现时间线混乱,甚至只是单纯增加读者阅读时的迷惑性的科幻小说那样,标出所谓的【1】【3】【2】甚或【-1】【0】【1】。 事实上,这种徒增迷惑的形式主义手法,大多是笔力不足的作者(比如我)无法构建出一个时间循环却脉络清晰的世界时,为了令故事显得不那么单薄或是无趣,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种结构陌生化手段。 顾适并不需要这些。她不需要结构的诡计或是叙述的不对等来构造出虚浮的未知,主角所见即是读者所见,主角所知即是读者所知,冲突与矛盾、目的与悬念在阅读的过程中徐徐展开。当读者从故事的第一行开始看起,从“我看着她走进来”时,已然进入由精妙文字构筑出的话剧殿堂。
顾适本人也在后记中提到,其集大成的作品《赌脑》即是以交响乐的节奏和话剧的叙事为骨架,在一个固定地点发生的故事。 如此说来,顾适的作品看似带了几分希腊古典戏剧的意味,但事实上她作品的内涵和古希腊悲剧中的命定大相径庭。时空是神明的领域,是渺小的人类栖身于其间而对之无能为力的存在,因而和时间相关的小说本身就带了几分命运固定、因果循环的无力感。但顾适的小说中没有神的位置,纵使循环的命运有着宏大的悲怆,但是那都是人类的抉择与决意,是个体之间的争斗与矛盾,是黑格尔式的伦理冲突。地球是蓝色的,而神并不存在。
《莫比乌斯时空》读后感(三):入口即是终点
这本书,让我看到一个神秘的导游,在出发点插下一面三角旗,随后带你走入一个语言堆叠起的迷宫,怪诞,丰富,绕过一层层一圈圈盘绕的羊肠小道、拱门、走廊和台阶组成的迷宫,等你走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时,一回头,出发地的那面平淡无奇的旗子,穿过拱门,映衬在夕阳下,闪闪发光,已经成了景观上的视觉焦点。
它仿佛在传统小说的趣味之外,找到了新的发掘点。人物、语言、情节都不一定重要了,结构成为小说阅读的重要一环,乐趣自在其中。
很巧的是,顾适老师也是建筑师,不禁让人怀疑,是否有建筑设计和规划背景的作者,都对故事结构、序列、逻辑有特殊的偏好。
作为喜好思考未来可能性的科幻小说,顾适的小说本身的深度也非常值得一观,她对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题材似乎有偏爱,今天我们正站在这些技术可能改变人本身的临界点处,几乎每一篇小说里都能看到她对技术的爱和恐惧。赌脑里的脑联网,读取他人的记忆,成为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嵌合体里从有意识的智慧体上切取器官为己用,倒影中的记忆倒流,A计划和强度测试里与人类处在不同思维维度的人工智能做出的恐怖行径。
西方人的宗教里,上帝以自身的形象为模板创造了人。因而他们普遍认为,对人进行修改的任何生物技术,都有可能冒犯了上帝的意志。福山对此发出了警告,他们并非人类,对某些方向的技术研究,应该予以严苛的限制。缺乏宗教意识束缚的国人,在这方面恐怕不太容易有共鸣,甚至我们的神话里,多的是三头六臂的哪吒,猪头人身的猪八戒,带翅膀的妙音鸟飞天,我们对于这类改造,可能会持更多的欢迎态度。但中国人对平等问题极为敏感,他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从结果平等的歧路上绕回到机会平等的道路上来,在这些方向上,依然会有国人能理解的隐痛,我自己也在找。
汲取技术进步带来的快感,也要同时承受它们带来的邪恶,这是顾适小说的部分内容读来如此血腥和残酷的缘故。这并不是说,未来一定会发生这些故事,但是难以控制的人性疯狂不能不加以考虑。
顾适正是依靠她的故事,将一个个坏的未来,好的未来揭示给大众看。我认为,这比简单的禁止更有普及意义。
《莫比乌斯时空》读后感(四):未来的一百万种可能
我们童年时候曾经无数次幻想过2020年会是什么样,但等到这个属于未来的年份真正到来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所有的幻想都不如现实那么“科幻”。一月份从澳洲大火、美伊冲突开局,紧接着就是历史罕见的全球级大瘟疫,阴霾至今仍笼罩着全人类。从来没有哪个年份能像2020年这样,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自己正身处未来。
作为一本以“未来世界会怎样”为主题的短篇科幻小说集,顾适的《莫比乌斯时空》来得恰逢其时。书中收录15篇小说,篇幅有长有短,涉及的科学技术多种多样,大多数都是现实热点,比如基因编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深度冬眠等,大都指向了这样一个让人细思恐极的论题:未来世界里,我们的生活真的会变得更好吗?那些现实世界里的烦恼,在未来就会自动消失吗?
“未来会更好吗?”这个问题拷问的,不仅仅是科学技术本身。
2019年,“基因编辑婴儿”首次曝光在世人面前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明确了解到,每当一种颠覆性新技术的出现,改变的都不仅仅是人类的生活本身,更是对思想观念、道德伦理乃至法律认知的全面重构,甚至会让全世界都一起陷入某种恐慌之中。
顾适的这本短篇集中就有大量篇目涉及未来世界的社会规则,其中最让人心生感慨的莫过于《嵌合体》。“人类的祖先是外星人制造的基因嵌合体”,这一认知竟然只是一个幌子,真正要掩盖的却是让人毛骨悚然的恐怖真相。
如果我们对人性有了更多层次的认知,或许会推论出一个可怕的可能:二战之后长达几十年的文明和有序,只是这个世界上短暂的“恒纪元”,黑暗混沌的“乱纪元”才是人类历史的常态。就像书中篇幅最长的故事《赌脑》所写的,时代并不是总会进步,甚至有时候也不仅仅会倒退,当潘多拉的魔盒无意中被人打开之后,文明可能会陷入不可预知的乱流,无法分辨过去未来,甚至连人都记不住自己是谁。
书中最后一篇是顾适之前未发表过的新作《<2181序曲>再版导言》,讲述了当“冬眠”技术成熟可以民用化之后,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人类社会前所未有地撕裂了,因为人们都想跨越平凡庸常的日子,前往自己理想中的未来,而没钱没势的人则被剩在当下沦为“剩人”。在这个时代大变局之下,父母与孩子、子女与老人、丈夫与妻子这些原本应该最亲密的关系都变得不堪一击。
坦白讲,我并不是很熟悉顾适这位作者,毕竟我已经好多年没有关注国内科幻奖项了,读完这本合集之后才算初步了解了她的文风。
感觉她是一位写法非常正统的科幻作家,总是从一个或者几个带有幻想色彩的“点子”出发,构思出一个带给读者或惊异、或感动的故事。尽管书中的故事并不都有严谨的科学推演,但是那些奇思妙想的“点子”本身就值得我们阅读。
书中还有一些篇幅不长的篇目,都有让人会心一笑的小脑洞,总是在处理“高科技时代愚蠢”的骆明侦探和人工智能助手埃德蒙会带我们领略未来的怪异荒谬。这些短篇小说让我时常想起十几年前第一次接触科幻小说时,那种任想象力飞驰的感觉。
《莫比乌斯时空》读后感(五):主流科幻到科幻主流的敲门人
我一直阅读比较泛,自诩什么书都看。鉴于经典书籍的阅读体验往往大大好过如过江之鲫的流行书,分配给新书的精力自然有限。直到我一而再,再而三地从朋友圈看到年龄不同、圈子不同、立场不同的朋友推荐这本《莫比乌斯时空》。
其实书买来我是放了一段时间才看的。无他,期望值不高,外加庶务繁杂。科幻文学也曾经是我少年时的心头好,比起主流文学讲的种种纠葛和爱恨情仇,令人心累的勾心斗角远不如想象奇诡,大气磅礴的未来世界有趣。随着时间过去,在我长大成人的路上,科幻类的作品逐渐远离了我的书桌。它们往往都太注重于“写设定”,作者主要的笔墨都在于把目前还没实现的技术场景写得像模像样,而在不同的技术水平下,人们有不同的生活——这就意味着,它们往往有着比较单薄的人物和故事,读他们的体验像是拆开一件过度包装了的产品,读完了,也就结束了。其中少数佼佼者,人物个性鲜明,人性的种种优劣都有犀利的刻画,可那高科技的未来,却不怎么令我向往。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怎么还是“这样”?作家写的鲜活的人,只是现在的人,是生活在今天的人在未来的投影,不敬一点,像暴发户,像刘姥姥进大观园,虽然有了绫罗绸缎,可还是忍不住用袖子擦擦嘴。
没有符合相应生产力水平的上层建筑,是科幻文学在逻辑和文学价值上的致命伤,使得即使是传世大师的作品,也往往只能有“眺望科技未来”的评价,“科技”诚然至关重要,只是,“人”会去往何处?
我相信,《莫比乌斯时空》的作者,有探望一个真正的未来的野心。虽然还有些马脚,但大气、洒脱、有情有义、偶尔不守规矩但绝不以他人为代价、信仰真相和科学、追求并尊重个人价值……的一个个主人公,是比基因融合、塑料文明、超长寿命、时空循环、强人工智能等等这些科幻元素更打动我的亮点。
比如那位会把亲生的胎儿体验为“寄生兽”,然而又不惜为他探索科学禁区、并以百年时光陪伴的母亲,她对个人价值的把握和自信远远超过了当今的普罗大众,绝没有一丝贤妻良母的影子,而她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勇气,和直到分别才解开真相的洒脱,同样没有半点养儿防老和望子成龙的焦虑。而她孩子的父亲,看似被一个“妖精”玩弄于股掌之间,却有着至诚至真的洞察力和同理心,其顶天立地的担当和细致入微的体贴,更是一个看似普通,却着实大写的“人”。
更加可贵的是,作者在写这些今人难以望其项背,真掉下来又真接不住的精彩人物的同时,又没有流于俗套的“神性”,读者在跟随故事前进的过程中,依然能够像看身边人一样,慨叹其为人的不虑,其行事的不周。老婆生完娃玩消失的可怜男人,被女儿哄得团团转的絮叨老爹,想老公想疯魔了的带娃寡妇……我们虽然没有机会对自己的至亲做同样的事,但那种出于挚爱,却被造化玩弄的遗憾,很少有机会在现世的作品中体验到了。
我知道现在少年成名的作家比比皆是,可作为一名主流作家,顾适还太年轻。因此,我谨慎地将她评价为“主流科幻到科幻主流的敲门人”。是的,只是敲门人,还不是推门人,不是开门人,不是破门人。
但我希望她可以。或者说,希望有人可以,带着人性和技术一道,飞跃到未知的绚丽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