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俗世奇人全本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俗世奇人全本的读后感大全

2021-02-12 02:58: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俗世奇人全本的读后感大全

  《俗世奇人全本》是一本由冯骥才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02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俗世奇人全本》读后感(一):《俗世奇人全本》阅读记录

  点评:★★★★☆

  九河下稍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津门奇人异闻太多了吧,就好像在看神话故事似的,怪不得能有那么多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取材天津民间故事。冯骥才老先生叙述故事也是生动形象活灵活现的呀,就好像在听评书一样,好玩儿。

我以为发成笔记可以在我的主页查看

  《俗世奇人全本》读后感(二):俗世奇人

  用一星期对的时间总算看完啦,整个看下来感慨良多。通过朴实的文笔,爽利的文风来描绘出清末民初时的天津卫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以小观大,从不同的人物身上折射出不一样的人生态度,但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质朴、豁达的人生观促使他们不停地前行。用民生民俗的一些小事来传达对生活的热爱和生活中散发出的有生力量。

  《俗世奇人全本》读后感(三):天津人写天津人的众生百相

  向朋友推荐这本书时,我说这本书是“天津人写天津人”。她说我很会推荐,这一句话,她就很想买了。呵呵呵,天津这个地方很神奇吧,一句话中出现了两个“天津“”,就让人想一窥究竟。这个地方的人,很会说相声,冯老写了个《冷脸》;这个地方的人神通广大到常人不能想象,比如说《绝盗》等篇;冯老作为天津人,对天津人的脾性跟更了解,刻画更入木三分,比如天津人服气有本事的,谁有真才实学就转而崇拜谁。这也算是码头文化的特点吧。看了书,才知道原来混混也分文武的,看了书,才知道自己小时候看的连环画《燕子李三》、《神鞭》不过是这俗世奇人中的一篇罢了。冯老此书成篇54章,插画58幅都是先生自己亲笔所画。天津人写天津人的众生百相,津津有味。这一片神奇的土地,多的是乡土异士和市井奇人,冯先生写得神形兼备,寥寥数笔,显尽风流,不妨一观。

  《俗世奇人全本》读后感(四):读书笔记

  

全书共54个故事,我将这些故事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奇人,天生有奇特之处;第二类为神技,其人必有过人之处;第三类为禽兽,言兽实为说人;第四类为趣事,是一些江湖的奇闻异事。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人情练达,即为文章。短篇小说多为诙谐之作,也有天下至善至恶之事,万事万物皆离不开人心,然而人心叵测,能人全死在能耐上,知足行善才是人间正道。

奇人

张大力、甄一口、旗杆子、孟大鼻子

神技

苏七块、刷子李、蓝眼、背头杨、认牙、泥人张、绝盗、小达子、大回、神医王十二、皮大嘴、黄金指、四十八样、马二、一阵风、狗不理、钓鸡、龙袍郑、燕子李三、鼓一张、大关丁、大裤裆、粒儿、崔家炮、白四爷说小说、十三不靠、弹弓杨、、蹬车

禽兽

死鸟、黑头

趣事

酒婆、冯五爷、蔡二少爷、好嘴杨巴、青云楼主、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鏊、刘道元活出殡、冷脸、张果老、陈四送礼、洋相、黄莲圣母、跟会、告县官、腻歪、焦七、毛贾二人、棒槌壶、飞熊、齐老太太

  《俗世奇人全本》读后感(五):冯骥才:天津版的“清明上河图”

  冯骥才:天津版的“清明上河图”

  王淑杰

  陈丹青说,写鲁迅,萧红的好;我说,写冯骥才,李国文的好。李国文的散文是难得一见的好,他写《大冯印象》更是如此;着墨不多,字字珠玑,活脱把“大冯”写得入木三分。

  鲁迅主张少读或不读中国书,多读外国书。曾一度受鲁迅影响,读了很多外国书。论短篇小说,喜欢莫泊桑、梅里美等人的作品。始读《俗世奇人全本》,就否定了鲁迅先生的主张,唯独阅读可兼而有之,不矛盾也不冲突。

  打开书,你会乐得合不拢嘴;合上书,你会陷入无限沉思。哪一种情结使他信马由缰创作?用冯骥才先生的话说,“民间奇人涌,我笔何以禁?”更何况天津乃是他的出生地,既是他生命的巢,又是他灵魂的巢。天津对他,意义非凡!

  文史大家都不陌生,也知道写作上是非常严谨的,既要史实,又要属实,还不可过于渲染,读起来难免枯燥乏味。小说《俗世奇人全本》,涵盖了文史的特点,把历代天津卫的市井奇人写了个通透,分明是天津版的“清明上河图”,宏大、壮观。这幅天津版的“清明上河图”不同于张择端的就是,把历代的市井奇人融入在一起,更具小说的张力。

  小说不单纯描写人物本身,通过故事贯穿的就是地域文化,严格到:事件详实,年代可考。通过阅读,感觉好像拼图版的“清明上河图”,把整个天津地域坐标、历史坐标、人物坐标写得一清二楚。方言土语,同样自成一格。对不了解天津的人来说,可以拿着本书按图索骥。杨柳青年画、泥人张;估衣街、大直沽;狗不理包子、天津的麻花、四十八样等等等等。

  多年前,通过《期待》这幅水墨画认识冯骥才先生,对画一见倾心,虚掩的门扉,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思。那时候还没有智能手机,还不知道先生是一个大个子。先生的水墨画有种超凡的静气,虚室生白,此中有真意。

  最早看过丁聪先生的插图,爱不释手。几年前还看过钱海燕的插图,这是一种靠文字支撑插图的审美,有点近似蔡志忠的漫画。先生的《俗世奇人全本》插图和小说中人物个性是珠联璧合的天人合一。一举手,一投足,都是一幅幅人物肖像画,精准刻画了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可谓一绝。 用先生的话说,在天津生活了一辈子,深谙天津人骨子里那骨子劲,那种逞强好胜,热心肠子,还有嘎劲。

  阅读是一种财富,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价值。一本好书可以开启一个灵魂,千篇一律的皮囊下,有趣的灵魂是才是万里挑一。这是一本难得的天津版“清明上河图”,本书告诉你什么叫与书为友的快乐,什么叫知识的力量。

  天津,等着我,还会再次踏上天津版的“清明上河图”上,寻找往日的足迹。

  《俗世奇人全本》读后感(六):洞烛幽微之《俗世奇人》

  短篇不好写,着墨不多,容易误解。然而如画之留白、乐之盲音,它把更丰富的意念与接受空间留给了读者。格非说:我们现代人的解析能力是恐怖的。这里应该有我一份幽媚的贡献。 七块?是个恐怖的悬念。网查了一下,将近三千元人民币。“苏七块”是一些人背地里给苏金散医生的诨号,只拿他收费高说事儿,而不正视他的手艺给大众带来的价值,有点不光彩。 说正名苏“金散”,也许取自酒仙诗也仙——李白——的“千金散尽还复来”,取其自负大量的豪情用。他立的规矩,华医生懂了一二。民国之初,世道并不安稳,好多人如三轮车夫一样只能日吃日进,没有盈余的膏粮。苏大夫要立足社会,不能只有仁爱之心,不能让自己的才艺被埋没被压榨成“廉价劳动力”,必须曲中求直,用七块银元做试金石、试心石。对有些人——给他诨号的那类人——得明抢,而对有些人——张四、华医生这类人——则是明抢暗济。 短篇对人物的立体形象来说虽然有点不解渴,但是有味儿。草蛇灰线,见微知著。 《刷子李》说了技艺与传承。边刷边歇,劳逸结合,这是生理逻辑的科学事实。用心、细心与耐心,这是对职业的一份虔诚。难得!视金钱为人生唯一追求的人,大抵都变成了机会主义者,坑蒙拐骗大行其道。格非说,好的东西需要时间。技艺也是,它不能被时间所规定所限制,它有自己的节奏和规律。 文本从全知式外在叙述转为可靠的人物——曹小三——叙述,让人物的可信度不再偏听则暗。能得到师傅真传的徒弟是幸运的,师傅若不点破,徒弟暗自下定论,一念之差倏忽就谬以千里了。最近看《我在故宫修文物》,那里的人文传承,也如刷子李这般——人与人、人与物有着最温馨的沟通与交融。 看《酒婆》仿若在看《孔乙己》,看一种文明对另一种文明的继承与毁灭。小酒馆老板、首善街、酒婆、酒客一众,用一场荒唐的酒事反讽了一把混沌的社会——做人做事该如何秉承内心的真与善。 酒婆是个有故事的人,她打开钱包的过程,也是在对我们无声地诉说——三层包:布包,报纸包,锦纸包——她的讲究,祖上或也曾阔过,但至少懂得规矩。报纸时旧时新,说明经常换,是否也在说明她是有文化识得大字之人。 酒,属是高档消费品,在女权羸弱的社会,除了新婚夜,除了夫命妇从,女子是无从染指的。劣质酒,除了难喝就是晕头,去文本中的小酒馆里的人,一概都是买醉袪疲消愁的。 女子喝酒,且喝到了酒婆的高度,世不多见。她经历了什么,在大脑高度混沌状态下仍不吐一词,多么恐怖的理智自控能力啊。是什么样的环境营造了她的意识形态,值得探究。 《俗世奇人》里的短篇,都是用一种评书话本的语体来叙述,文笔不繁且精准独到。在文中虽然没有给出济世良方,但真真切切地给了读者去反思社会求诸内心的意识。

  《俗世奇人全本》读后感(七):津沽大地上的俗世奇人

  天津作家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系列短篇小说已经成为津味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品而广受欢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新出版的《俗世奇人全本》延续冯骥才的一贯风格,再次聚焦天津的地域文化、风土民情,特别是打捞出那些蛰伏在民间的俗世奇人。冯骥才如同他笔下的那些手艺人,三言两语便勾勒出人物的神情样貌、体态特征。在他的笔下,那些原本不为人知的市井奇人逐渐浮出水面并为人所识,悉数施展着他们的看家本领,令人拍案叫绝。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起这些俗世奇人,有必要讲到滋养他们的山水家乡——天津。天津是因漕运兴起的城市,因此也就诞生了书中反复提到的码头文化。这是天津地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在清末民初的天津,混码头的必然是手艺人,没有手艺是断难立足的。“码头上的人,全是硬碰硬。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比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待着。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在这种码头文化的熏陶之下,天津出了不少有着绝活的手艺人,也就是冯骥才笔下的俗世奇人。

  正所谓高手在民间。不要小看这些俗世奇人。他们虽然在这俗世中成长、历练,和普通人无异,却有着一般人所没有的绝活和看家本领。正是靠着这些绝活和看家本领,他们才得以安身立命,游走于天津卫的大街小巷之中。比如,开锁行医、正骨拿环的苏七块,刷浆穿一身黑衣却不落一个白点的刷子李,喝醉酒却每到路口就酒醒的酒婆,擅长伺候头儿和鸟儿的“死鸟”贺道台,不一而足。冯骥才写这些俗世奇人的高超绝技,也刻画出他们的机智、幽默和慷慨。这是天津人独有的性格。正骨高手苏金散之所以被称为“苏七块”,是因为凡来瞧病者,无论贫贱亲疏,必得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否则绝不搭理。可有一次三轮车夫找他看病,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一旁的华大夫心善给了他七块银元看病,苏七块这才给他看病。事后,苏七块把钱还给华大夫,并解释称自己并非心地不善,而是规矩不能改!

  《俗世奇人全本》所收录的作品在风格上达成了统一,以刻画人物为中心,将笔记元素、传奇风骨、白描手法融为一体,厚重而不失轻灵,深长而不乏精巧,于奇人异士中见意趣精巧,于凡俗旧物中见感喟眷恋。想到冯骥才多年来为文化保护工作做出的巨大努力,应该说,他对这些人物的刻画,何尝不是一次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整理和抢修。他用笔打捞出这些并不遥远却不被提及的市井小人物,为他们树碑立传,不仅填补了津味文学和津沽文化的空间,也给整个中国文学和民俗界吹来了一股新鲜的风。

  总之,天津独特的地域文化涵养了天津人的地域性格。冯骥才用他带有天津方言的语言风格,刻画这些虽然普通却不寻常的俗世奇人。时至今日,那些带有传统民俗文化的奇人已然随着社会变迁而难以为继。俗世奇人的传奇故事在今天恐怕已难找到以致令人恍如隔世。但是,地域文化及其孕育的地域性格并未消失。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英雄人物出场。在今天,他们也许只是不为人知的普通人,也许同样靠自己的手艺吃饭,但他们何尝不是今天的俗世奇人呢?

  《俗世奇人全本》读后感(八):社会因他们而精彩

  从小爱看评书,爱看笔记体小说,吸引我的地方主要在其传奇性。具体到《俗世奇人》,我就购买了三本。前两本是作家版的《俗世奇人》一和二,回到家囫囵吞枣,一个晚上看完了两本。后来人文社出版了全本,中间有作者自己画的插图,寥寥几笔,人物栩栩如生,不由得喜爱异常,于是又收入一本,放到办公室,工作累了的时候,翻看两篇,放松放松。后来人文夜读也推出了《俗世奇人》的音频版,张大力听得我会心一笑;苏七块配的电视剧《水浒传》中《兄弟分别》的音乐,听得我暗自流泪。

  从古自今,这社会上不乏拥有绝技之人,他们本身就是一个传奇。有的人是一时的传奇,如昙花一现,过后又是平常人的日子;有的是用一生来成就自己的传奇;他们的故事在百姓的口中口口相传,在文人的笔下熠熠生辉。

  《俗世奇人》的作者冯骥才,其作品《神鞭》在百姓中流传甚广。他的这部作品,超脱了文人小说的范畴,以其传奇性在百姓中流传,拍成的电影更是万人空巷。到了《俗世奇人》依作者所说:是在写完《神鞭》后,肚子里的一大堆的人物没处放,弃之可惜,遂一个个写出来,独自成篇,各不相干,读起来又是天津本土的集体性格,于是就做了。初命名为《市井人物》。

  自明代冯梦龙、凌濛初的《三言二拍》始,描摹市井人物的小说便繁盛不绝,到《金瓶梅》是一个顶峰。在《俗世奇人》第一本的题外话中,作者戏称是冯梦龙的“家传”,盖二位作者皆姓冯也。作者在书中继承了冯梦龙的传奇、杂学、语言三个方面。因此《俗世奇人》这本书读来,感觉就像是作者坐在你的对面,说着一口津门土语,不徐不疾,向您娓娓道来。每篇文章的篇幅不长,三两千字,一个故事就有零有整,一个人物就栩栩如生。

  在书中,都是些有着一技之长的人,他们都是津门地面上的人物,或者在性格上有怪癖,如苏七块等人;有人身怀绝技,如刷子李等人;有人活得洒脱,如张大力;有人桀骜不训,自己打脸,如黄金指等人;有人正义,如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鏊;有人一技之长为人抱打不平,如泥人张等。正是他们成为津门的江湖;正是他们形成了地面上的规矩;正是他们为富贵贫贱之人留下口口相传的故事;正是他们成为中国野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活在文人的笔下,他们活在相声演员、说书者的口中;他们活在舞台上被世代演绎,最终,成为中国乡土、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是的,中国的历史不仅仅是帝王将相创造的,更是这些经商的、手工艺者、吃苦受累者创造的。帝王将相的故事流传在史书中,中规中矩;他们的故事流传在民间,文无定法。满篇满眼都是烟火气,读其文,仿佛置身于闹市街头。语言描写以白描入笔,虽半文半白,但形象俏皮,体现出冯骥才的深厚功力。故事虽短,但是意蕴悠长,如《酒婆》中对于酒老板的掺水酒,真了一回却要了酒婆的命,作者提出了 “到底骗人不对,还是诚实不对?”的疑问,我不知大家怎么看。

  作者冯骥才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颇有建树,亦为民间艺术工作者,专职从事民间文化研究,整日为民间文化的保护而奔波,故文字风土人情味浓。俗话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希望,还能看到如此精彩的文章;更希望,如此精彩的文章能够走出国门,让异域之人也能看到。

  《俗世奇人全本》读后感(九):《俗世奇人》——俗世中的奇人奇事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更孕育出一方文化。《俗世奇人》里洋溢着浓浓的天津味道,一个个故事,就是一幕幕戏剧,在台上,生旦净末丑演绎着一场场让人们津津乐道的奇人奇事,也真的应了那句“俗世里不乏奇人,尘世里不乏奇事”。

天津,燕赵故地、水陆码头,特别的历史孕育了特别的水土,也涌现出许多特别的人。冯骥才先生用两三千字的一番白描,为我们展现出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他们的一笑一颦、一举一动都带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哪怕只有三言两语,哪怕只得一招半式,却个个入木三分。

这里有医术高超、守着自己规矩的骨科大夫苏七块;穿一身黑衣黑裤刷屋子却保持着不沾一滴粉浆的刷子李;身强力蛮、能举起石锁的张大力;开个饭店却一直被厨子伙子坑的冯五爷;被真假画折腾得团团转的鉴画人蓝眼;心活嘴巧的卖茶汤高手杨巴;卖家产卖出道道儿的蔡二少爷;认人只认牙的华大夫;只交朋友不交钱的李金鏊与小杨月楼;抟土于手、瞬息而成的绝活手艺人泥人张钓;鱼高手却死在能耐上的大回;懂得报恩、对主人忠诚的流浪狗黑头;医术精湛、能生急智的神医王十二;脑袋精明、讲段子妙趣横生的皮大嘴;有点能耐却容不得人,最后自食其果的黄金指;做出四十八样药糖、好看好吃、又不断研究绝活的俞六;学谁像谁、却变成笑料的马二;不会笑、让相声名角们受挫的冷脸;身手快的船夫一阵风;卖包子卖出名堂的狗不理;精通送礼的陈四;功夫奇高、劫富济贫,官府也无法奈何的燕子李三;阴差阳错制出畅销年画的鼓一张;喝酒不含糊、却一醉不醒的甄一口;富时吃糖葫芦、落魄时靠做糖葫芦养家致富的大关丁……形形色色,百态众生,都在这里。

乡土异士、市井奇人,一个个登场,嬉笑怒骂皆是传神故事。这些人不知道从哪里来,也不知道到哪里去,奇事奇人,都源于生活,也都最终回归于生活。他们是寻常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非凡的凡人,他们展现给我们俗世里的人生百态,让我们从小人物中看到大世界。

2018年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上冯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足本)荣获短篇小说奖,授奖辞这样写到: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足本)回到传奇志异的小说传统,回到地方性知识和风俗,于奇人异事中见出意趣情怀,于旧日风物中寄托眷恋和感叹。精金碎玉,以少少许胜多多许,标志出小小说创作的“绝句”境界。

  《俗世奇人全本》读后感(十):天津卫的奇人奇事——评冯骥才《俗世奇人全本》

  文/任智峰

  人文社寄出这本《俗世奇人全本》,收到已是十多日以后,其颠簸坎坷滞留摇晃可略见一斑。花了两天读完,有缓解春困,抵御焦虑,消弭时间之功效,奇地奇人奇事,更是一本奇书。

  先说这奇地到底奇在什么地方,天津卫可是有说道的,其一,“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天津卫的大大小小事件多就发生在码头上,想想,码头上商来客往,鱼龙混杂,各人各样;其二,天津卫“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气强悍。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赫上层,更在市井民间。”天津卫历史上就出了不少豪杰,这块土地上长江后浪推前浪,能人辈出。

  二说,天津卫奇人之奇,或男或女,或文或武,或老或少,或富或贫,或达官贵人或无名小卒,都在冯骥才搭的这“俗世奇人”的舞台上有模有样地走了一遭,风光了一回。在天津卫,规矩就是规矩,规矩比天大,号比名大,有钱比权好使,情义比海深,有艺在身才站得住脚挺得直腰板活得气派。且看大冯老师这样写到:

  “码头上的人,全是硬碰硬。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话。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待着。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自来唱大戏的,都讲究闯天津码头。天津人迷戏也懂戏,眼刁耳尖,褒贬分明。戏唱得好,下边叫好捧场,像见到皇上,不少名角便打天津唱红唱紫、大红大紫;可要是稀松平常,要哪没哪,戏唱砸了,下边一准起哄喝倒彩,弄不好茶碗扔上去,茶叶沫子沾满戏袍和胡须上。天下看戏,哪儿也没天津倒好叫得厉害。您别说不好,这一来也就练出不少能人来。各行各业全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等等。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叫长了,名字反没人知道。只有这一个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和当当响。”

  天津卫码头,规矩比天大。规矩就是苏七块妙手回春、医术高超,却“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绝不搭理。”规矩还是刷子李刷一天墙,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只有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号比名大。有几个人知道刷子李、 张大力等人原名真姓?恐怕没有知道!情义比海深。李金鏖解了小杨月楼燃眉之急,后来小杨月楼送了李金鏖一个天大人情,两人交情有来有往,可是从没提过钱字从没走过一分钱,情义深似海,有钱不一定能解决这事。而有时候,人情薄如纸,死后见恩怨。《刘道元活出殡》一场闹剧,切切实实看出谁是假友谁是真敌。

  三说奇事。前头说的刘道元活出殡算一件。弹弓杨弹杀洋人军官,白四爷澡堂里说小说,燕子李三夜盗总督大人官印诸事可以算得上“奇”,天津卫的奇人都有奇事,不能一一列举,大冯老师书里实在精彩,去书里瞧吧。

  《俗世奇人全本》有两个独特的地方,大冯老师亲自绘插图,“别人画的是他们心里的《俗世奇人》,我画的是我的。这些人物是从我的脑袋里生出来的,我知道他们的脾气禀性,挤眉弄眼是什么样子;再有,我在天津生活了一辈子,深谙天津人骨子里那股子劲,那种逞强好胜,热心肠子,要面子,还有嘎劲。我画,更是画这些东西。”书里的插图,每每寥寥几笔便出神采,读者觉得这就是这篇故事的主人公,换做别的图决然不像,大冯老师的插图和笔下的故事密不可分,如果这版本少了插图,肯定也就少了几分阅读的乐趣。

  大冯老师写比喻,爱用一个“赛”字,五十四个奇人奇事,凡出现比喻的地方都用“赛”,活灵活现。说人眼睛明亮——眸子赛灯,写舅婆喝酒,连用两个“赛”字,“她接过酒碗,举手扬脖,碗底一翻,酒便直落肚中,好赛倒进酒桶。待这婆子两脚一出门坎,就赛在地上画天书了。”用“赛”字连接本体和喻体,多了方言的快感、质朴和亲切。

  这庸常世界,这芸芸众生,竞相登台表演自己的手艺绝活,精彩纷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