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纽约时报头版内幕》的观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纽约时报头版内幕》的观后感大全

2021-02-12 23:31: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纽约时报头版内幕》的观后感大全

  《纽约时报头版内幕》是一部由Andrew Rossi执导,David Carr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纽约时报头版内幕》观后感(一):电影微评: 头版:纽约时报的一年

  #头版:纽约时报的一年#--记录了传统媒体在如今社会中所遇到的困难。一方面网络媒体的时效性让传统新闻业无所适从,另一方面网络时代信息的大爆炸导致真伪信息的判断越来越困难。传统出版业真有可能是在慢慢走向死亡。。。

  《纽约时报头版内幕》观后感(二):还是头版内幕这个有点吸引力

  这还是部蛮时新的纪录片,再次刷新了心中NYT的光辉形象。片中带过的阿桑奇,维基解密,新闻博客,付费墙,Twitter等,同样在传播着。

  习惯了免费,杀毒免费,听音乐免费,看电影免费。NYT架起了付费墙,那就奔向转载的门户。那新媒体怎么过活?媒体可能会消逝,但是新闻不会。

  .s或许应该一早记下来,上午杂事太多,思维断线了。

  《纽约时报头版内幕》观后感(三):Page One: A year inside the New York Times

  有個片段:作為傳統媒體的紐約時報在新媒体YouTube找到了個新聞素材,而上傳方是維基解密。然後,時報記者電話採訪了阿桑奇。現階段而言,新媒体從速度和感官衝擊來説要優於傳統媒體,而傳統媒體則不比速度而是用深度來抗衡,但是,在人人媒體時代一個多元化的文化人們又有各自的看法。所以,就像片中紐約時報說的:“以前k看似永久的東西已經發生變化。”而某個言必稱“群衆”的社會還在使用50年前的套路……

  《纽约时报头版内幕》观后感(四):纸媒的贵族化

  报道了面临生存危机的纽约时报,严肃的权威的重视真实的时报,但无关我等不看纽约时报的外人,一直有这个问题:纽约时报何去何从?我也不知道。网络媒体盈利模式还未健全,传统媒体一再败退,我的看法:纸媒将会贵族化,像18世纪的骑士,届时手捧IPAD的人是平民,拿着报纸的是贵族。会限量发行纸质版2000份,诸如此类,毕竟,纸质版读的实在,舒服。

  《纽约时报头版内幕》观后感(五):信息时代下纸媒该何去何从

  新闻工作者是孤独的

  《纽约时报头版内幕》观后感(六):对纪录片的执念

  不错的不错的。看完后就是这样的感觉。当初是在外教的课上看的这部纪录片,一开始是模模糊糊的,后来再看一遍,才发现里面有很多画还是发人深省的。里面有一句话,我记得特别清楚,是一个靠博客出名最后被纽约时报雇佣的年轻记者说:现在的年轻人觉得什么都是免费的,他们觉得这个世界给他们的信息都是,或者说理应就是免费,可是,你知道,这世上从来没有免费的东西。

  倒不是说这部片子是很好的励志片,我只是觉得每一个想做新闻的人可以看看纽约时报在过去几年内的变化。挑战是人人都要面对的。我不知道中国的报业会不会受到很大的打击,可是作为一个新闻人,我想——追求真实性,总是他们的理想。

  也许中间会有妥协什么的,可是初心若不变,总是对的。

  《纽约时报头版内幕》观后感(七):传统媒体VS新媒体

  关于纽约时报的危机,真正的危机也许并不是报社可能关门,亦或是新媒体逐渐取代了传统媒体的位置,而是“真正”做新闻的人少了。

  现在的年轻一代更多的习惯了通过网络的方式,每天获取海量的快捷的免费的新闻,几乎很少还有人保留着看报纸的习惯,较于唱片、电视也是如此。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因而阅读模式也发生了改变,静不下心成了社会人的通病。传统媒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的新闻大都是从传统媒体中复制而来,你可以看见大量的新闻存在着重复性,甚至标题没有任何改动,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代社会的浮躁心理。没有记者的采访,何来的新闻?迫于广告费等压力,美国的很多报社纷纷倒闭。纽约时报也在尝试着转型,但是付费看新闻的做法很多人并不愿意买账。当然,这点在中国更是行不通的,参见唱片的模式,网络下载音乐收费的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落实。

  新闻人的信仰,坚持做最真实准确的东西,揭露社会的丑恶面。未来的某一天,可能承载新闻内容的载体已经发生了改变,但新闻永远不死!

  《纽约时报头版内幕》观后感(八):头版最好的内幕,就是没有内幕

  《Page One——Inside the New York Times》(多译成“头版内幕”)是相当不错的一部纪录片。

  《New York Times》在美国人心中大概是新闻界的绝对权威,其运作过程可能在老美眼中也是神秘的。片子就是跟踪了NYT一年,揭示其运作流程,探讨传统报业是否会衰亡,新闻人的道德标准等问题。

  片子不老,2011年6月才上映,维基解密、ipad等都出现在了片子里;也不枯燥,导演已经尽量避免把它变成传统报业义正词严的演讲会,虽然立场明显是有些惋惜NYT的现状,但也基本做到了公正客观。

  我一直对传媒业非常好奇,同学中也常有对传媒立场的猜测。我非常想知道媒体人到底是怎么决定给我们呈现什么、忽略什么的,他们到底是怎么学会说某些话的,我的选修课也多与新闻搭边。这片子当然不能解决我所有的好奇,但它起码告诉我,在万恶的美帝也会有许多有良心的新闻人,对他们来说,真实就是生命。

  尽管阴谋论能给人以刺激,但是对于新闻界来说,他们的头版最好的内幕,就是没有内幕。

  我写这日志时一直试图找出一个国内的报纸可以与NYT类比,但我发现我找不出。中国受众群最大的新闻媒体是谁?我找不到太可信的答案。单就日报发行量来说,最大的是《参考消息》。但是它在权威性上跟NYT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中国肯定有这样一个先锋式、导师式的媒体机构,但是是谁呢?我实在孤陋寡闻。

  《纽约时报头版内幕》观后感(九):时代的变迁

  当维基百科和youtube用用户创造内容的方式产生海量内容的时候,纽约时报就像一个精致的古董,主编老记们还在慢工出细活的推敲每个选题的价值和优先顺序,焦灼而紧张的仔细核实重大消息来源的可靠性(一般专业媒体会针对同一消息找两个以上不同渠道交叉验证),但即使这样,也无法避免由于个别记者有意无意的疏忽,产生重大错误报道。

  同样的问题在中国更惨烈,今日头条,B站实现了内容的千人千面,自动优化匹配,把还算新的优酷,新浪,搜狐这些媒体拍惨在诺曼底沙滩上,更前面的堆叠着全国传统纸媒,传统电视台,电视机厂的尸体。

  一个时代在进步,只有顺应时代,加速采纳更先进更高效率的生产工具,数字化,移动化,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创作,内容海量喷涌,内容平台王者通吃。

  传统媒体要么死,要么就像财新,三联一样,用更有价值的独家深度内容,让客户心甘情愿的线上付费阅读。至于广告收入,还是忘掉吧,回到媒体价值本身,这个年代,只有是做到茅台酒这种品牌,才能第一个涨价。中国的纸媒有的在搞地产,有的在做策划执行,有的在发负面报道勒索广告费,各种迷茫折腾。

  自媒体,如果愿意写深度的独特内容,也容易获得广泛传播,因为愿意这样做的人还是少,多数人还是在复制粘贴,山寨加胡编。

  当然,媒体还有一个尺度拿捏的问题,否则容易被政策性猝死,这是这个局部环境的问题。

  在这次武汉疫情里,方方的一支笔,抵得过千万文章,李文亮医生那一句生前感慨,让万千人清醒过来。

  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

  《纽约时报头版内幕》观后感(十):纸媒已死,纸媒万岁

  Carr特像我一老师,极瘦,顽固,保守,用笔和纸做笔记,讨厌社交媒体,真是太过传统的新闻人。电影事实上有些过于平淡,不过幸好有他在,他鲜活极了。LA时报也表扬了Carr("completely unconstrained" "a winning and charismatic central figure", "irascible iconoclast" "funny“ ”to the point")。

  rain就像他的对立面,啥也不说了,人家是作为网络博主出道的,这凭这点也能脑内出来一个电脑手机轮流刷推的胖嘟嘟的形象了不是么?

  话说这片有很多有意思的references,但如果迟两年拍一定会有趣得多,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把窃听门写进去了,当时News Cop很不爽WSJ,觉得整件事情就是他们怂恿的,哈哈,我几乎可以想象出这群老小伙幸灾乐祸的模样。哦对了,默多克本人也有出现在片子里,就在乔帮主后头,那时候他俩看起来都还很精神,默多克完全不像个糟老头,乔帮主也喜气洋洋的。

  调查论坛报业集团,联手维基解密,还有NBC惊魂夜的三个案例都出彩极了,我简直是在一片轻松与愉快里补习了news values和记者职业道德。快要剧透了不说了XDD

  哦对了,电影里还有好多细节都让我感同身受的笑了。比如布莱恩·减肥成功胖叔叔·互联网是救世主·斯特尔特先生,他在电话采访里飞快的追问follow-up questions,桌子上放两台电脑还有一部ipad,总是偏着头夹住话筒,手上写笔记刷推两无误。

  我好像偏题了?TAT正经话一句也没说……算了,总之电影可以当消遣来看,不过很遗憾导演还是太严肃了,带我们看一眼娱乐部会死啊TAT ←滚蛋

  再试发一次!!不要再警告我有广告内容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