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与唐帝国读后感摘抄
《丝绸之路与唐帝国》是一本由森安孝夫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页数:4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丝绸之路与唐帝国》精选点评:
●虽然手头有文库本可还是期待一下吧
●从索格狄亚那的丰沃两河到东陵碣石的扶桑大海,从莽莽无边的北方草原,到往来杨帆的交州岸边,多少国家兴盛与衰亡,多少民族叱咤与消融,多少铁骑滚滚而去,多少圣王灰飞湮灭……散埋在悲风与黄沙里
●高手在内亚,这是事实
●几乎全部采纳了我的修改意见。行文顺畅了许多。森安老师的原书本来就很棒!
●從39.3當中脫離苦海換換腦子,mark一下。終於讀完,一邊讀一邊腦子裡交叉對比「絲綢之路新史」。下一冊蒙古帝國~
●主要是视角的改变。总体来说是中古时期的突厥民族与汉民族的关系。可能是通俗向的写法,很多结论欠缺明确的证据,也缺少深入的分析。
●粟特中心史观?开玩笑的。
●#
●间野指出中亚史研究者应该将关注焦点转向天山南北路游牧民与绿洲农民的历史互动,并强调中亚社会内部自身的完整性。粟特聚落构筑起横跨中原、蒙古高原乃至于中亚各地的商业网络。除商业行为外,粟特人还具有军团武士的性质,并活跃于国际政治舞台,粟特语也因此成为当时通行于欧亚大陆东部的国际语言。粟特人的商业与武装势力,甚至影响了唐帝国的建立。唐帝国并非单纯的汉人政权,唐朝的统治集团核心具有显著的鲜卑背景。安史之乱后唐代文化急速走向内向的排外主义,从而影响到唐乐风格的发展。安史之乱可以被视为中央欧亚大陆骑马民族通过结合游牧社会军事力与丝路贸易经济力,试图将南方的中原纳入势力范围的一种历史发展趋势。
●本书的三大主线分别是粟特人的丝绸之路商贸史、唐代建国及其前后的突厥动向、安史之乱后的回鹘和突厥活动。全书运用大量日本最新一代学者的内亚史层面的交通史研究成果,中国众多新出的出土文献包括敦煌文书、佉卢文等中亚死语言文书等,写作风格与《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丛书》一脉相承,粟特人前史的部分比较有趣,作者指出早在北周隋朝时期粟特商人的代表就是来自两个不同的安姓家族的商人马首是瞻,后来再到安史之乱,大家就都明白了。另外本书打破西方史观,重新审视了诸多关乎历史和民族问题,甚至是爱国精神的讨论,对于历史理论的现实性也给予了一定的关照与考量。
《丝绸之路与唐帝国》读后感(一):删节版不要买
删节版不要买哦,已上当删节版不要买哦,已上当删节版不要买哦,已上当删节版不要买哦,已上当删节版不要买哦,已上当删节版不要买哦,已上当删节版不要买哦,已上当删节版不要买哦,已上当删节版不要买哦,已上当删节版不要买哦,已上当删节版不要买哦,已上当删节版不要买哦,已上当删节版不要买哦,已上当删节版不要买哦,已上当删节版不要买哦,已上当删节版不要买哦,已上当删节版不要买哦,已上当删节版不要买哦,已上当删节版不要买哦,已上当删节版不要买哦,已上当删节版不要买哦,已上当删节版不要买哦,已上当
《丝绸之路与唐帝国》读后感(二):不错
《丝绸之路与唐帝国》读后感(三):啰啰嗦嗦,不知所云
丝绸之路与唐帝国 1.五胡十六国时代之前,西晋文臣江统曾说,在关中(以长安为中心的渭水流域)百余万人口之中,半数为戎狄。江统此言并不夸张。东汉末年的战乱导致汉族人口急剧减少,五胡乘虚而人。经过三国、西晋之后,中国北部涌现了许多由五胡建立的政权,最终由鲜卑族的北魏统一了北部中国。由北魏分裂出来的东魏和西魏、承袭东魏和西魏的北齐和北周,以及不光取代了北朝,而且把江南也纳入手中从而再度统一全中国的隋唐,这些王朝无一例外都是由鲜卑商拓跋部出身的人建立起来的,因此可将这些王朝统称为“鲜卑商诸王朝”或“拓跋国家”(杉山正明语)。 鲜卑族原来生活在大兴安岭周边的草原森林地带,后来逐渐南下,在内蒙古草原地带发展壮大起来。随后整个集团继续南下,将农业和游牧的交汇地区变成了自己的根据地,从而控制了北部 中国,并最终发展成再度统一中国的大帝国。 这个观点倒颠覆了我对唐帝国是汉族正统的认识。怪不得当时唐朝王室的公主在大贵族的眼里并不算尊贵,这可能也是因为他们的异族血统。 这本书真的有点垃圾,来来回回扯粟特人有多厉害,关键是没有什么记载,都是一些语焉不详的推测。粟特人出身的武将没几个,知名的政治家也很少,所谓的情报网络只是作者的意淫而已,更没有建立自己的国家,也不知道在写些什么。以后日本人写的历史要小心。
《丝绸之路与唐帝国》读后感(四):这本书不是讲丝绸之路的
作者通过此书,主要是想以丝绸之路作为楔子,这一条横贯东西的“线”。讲他认为的属于“中亚范围”的历史,挺特别的,以另一个视角,容易经常在以“中华中心主义史观”和“西方中心史观”经常一笔带过的地方,边缘地带,讲述历史。从而强调出他们这一派的历史研究思想——“欧亚中央大陆中心史观”,才应该是大力宣传重视的! 总体来说,该书的大标题——丝绸之路,内容上并没有详细讲丝绸之路,而是以此为线,重点描述着丝绸之路上几个族群的历史。 感觉就是,一口咬定,丝绸之路主体是“中亚”粟特人经营的,然后就讲各个地方的粟特人,就讲粟特人对各个政权的“巨大”影响,作者认为是非常大的! 我感觉这个系列书的编辑,有严重的审题问题,误导读者,惯常的标题党,有点讨厌了,上一次读的“东南亚”那本95%讲的是柬埔寨,其他东南亚国家,一笔带过。看到书名,本是想了解丝绸之路具体是怎样运作,怎样联系各个群体等等详细信息的,结果,这部书差得很远! 这本书应该叫做——《唐帝国时期,来自中亚的粟特人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生活以及对当地历史产生的巨大影响》 其实作者就想通过此书,强调对唐帝国不能以中华中心史观来讲,而应该以杉山正明讲蒙古帝国史一样,以欧亚大陆中央史观来讲。我觉得作者这样就很牵强了。因为毕竟,唐朝的统治中心是在华夏,大部分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也发生在这里,而不是丝绸之路上的事情!但作者一直在努力强调,感觉唐帝国真的就是由粟特人,突厥人等非汉族主力推动的了,这样就太狭隘,太牵强了,为了证明他的学术结论,强往上面靠了! 作者到处推敲考证出粟特人的存在,感觉有些地方很牵强,夸大粟特人的作用,这就是一部,粟特人在唐朝,粟特人在突厥,粟特人在西域,粟特人在回鹘的故事。 杉山正明将蒙古帝国以欧亚大陆中央史观来讲,我完全赞同! 但将唐朝以这种史观来讲,绝对不科学,不合理,而且以纯血统论调,来讨论王朝的属性(汉族王朝还是鲜卑族王朝),更是牵强!那为什么不叫南美洲的日裔当政的国家,叫“日本国家”呢! 三星给作者,两星给该系列的编辑!
《丝绸之路与唐帝国》读后感(五):对于栗特人的重新认知
作者跳出中央欧亚史研究中以中华帝国为中心的传统观点,着眼于以广义的“丝绸之路”而论,在草原之路和绿洲之路沿线的游牧民族与代表农耕文化的唐帝国之间的互动,尤其是对隐现在其中的粟特人的梳理。
他讲到粟特人除了经商,外交、传播文化、宗教、艺术之外,还构筑了一个横跨中原、蒙古高原乃至于中亚各地的商业和情报网络。丝绸之路的漫长和艰辛决定了贸易的主体必然是体积小价值高的货物,除了丝绢、茶叶之外,还有大量的奴隶贸易,这些奴隶于来源中亚地区,一个普通的胡姬或男奴的价格大抵相当于一到两匹马。1969年,吐鲁番高昌故城附近的阿斯塔纳墓地出土了一件粟特语的文书,经过专家解读,是一份买卖女奴的契约,内容完备,我有兴趣的是,这份契约具备了现代商务合同的所有重要要件,甚至比我们现在有些高学历的人对合同的认知水平高出一截。
粟特文几乎原封不动地变成了回鹘文,13世纪演变成蒙古文,到了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经过少许加工改良,又变成了满文。摩尼教随着粟特僧侣在回鹘可汗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后被带入回鹘汗国,并成为国教。摩尼教对于回鹘汗国的发展,与藏传佛教对蒙古和大清帝国的建构也许有着同等的意义。
他们还是一股重要的武装力量,深度参与了回鹘和唐帝国的建立。以安史之乱为标志,整个欧亚大陆在十世纪开始了历史联动,也成为中原帝国历史的分水岭。在此之前的一千多年,农耕文化的发展趋向于安定,游牧民族对富饶的农耕定居地带的掠夺和征服成为欧亚大陆历史发展的驱动力,到中唐时期以后,自东向西陆续出现了辽(契丹)、沙陀、西夏(党项)、回鹘(突厥)、喀喇汗国、塞尔柱(突厥)等政权,也就是说,他们终于掌握了统治和管理农耕民和都市的方法,包括政治制度、行政管理、商业网络、财政税收、人才选拔、文化建筑等等。支撑这些的最大基础,就是游牧民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基于丝绸之路的财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