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读后感精选
《堂吉诃德》是一本由[西] 塞万提斯·萨维德拉著作,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10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堂吉诃德》精选点评:
●这版的译文超级出彩,理想国出品,必属精品
●早想看了 拖拖拉拉 也是由于没有选择到喜欢的译文跟装帧 终于等到了理想国新出的这版 前前后后花了一个月的样子才读完 如果以它为第一本小说来讲的话 我想此后的小说 都像是堂吉诃德第三部 第n部那样 是一种模仿 但我觉得 人们好像太追捧 太认可初始的 唯一的东西了 开创性理所应当被正视 模仿也绝对不是没有价值 我并不觉得加上最高级的东西便是最好的 诸如最强 最先 最好 最高最矮 关于模仿的话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头我想已经讲的很明白了 作为第一本小说来说 最让我觉得弥足珍贵的是 故事就是故事 叙事性始终占着主导 评价与分析是交给读者的 甚至 像是这样的作品 我敢说许多读者也无从评判的 说不定塞万提斯创作这种东西出来 小说 是不轻易发表判断和意见的 哪怕是读者 观察与体会可能要比下判断来的重要些吧
●翻译很棒。我只想做自己的堂吉诃德!
●翻译得很像明清话本子,容易读。字数在78万字不到79万。名著,再多的评价都是对它的赞美。有一位名人这样评价这本书:“它的美德在于使一切个人的痛苦变得微不足道,并因此而使之成为笑柄,令你发出最为自发的笑声。所有充斥人类心灵的情感和价值其实都是堂吉诃德疯。”
●译文方面不多说了。 装帧确实需要吐槽一下,五百多页厚的书,无法平摊在书桌上阅读,阅读体验不好。
●此版本实属中文读者的福分
《堂吉诃德》读后感(一):刚看完前半部的一点点感受
每天睡前看两章《堂吉诃德》,直接导致我最近入睡时间大大拖后,因为太好看了……
不仅好看,这次初读《堂吉诃德》全本,还修正了我对这本书的固有印象。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堂吉诃德大战风车,堂吉诃德与羊群作战,这些情节其实都发生在全书的前十分之一处,而且着墨也就两三页的篇幅,以至于我很怀疑当年总结这本书精华(并误导了我们)的人是否真的通读了《堂吉诃德》全本。
在上半部里作者真的对这对主仆着墨不多,全书最主要的构架是以堂吉诃德和桑丘的旁观视角,讲述了几件当地普通民众与贵族们发生的离奇事件,进而描绘了400年前欧洲大陆底层民众的社会状况。从这个角度来说,仅仅把《堂吉诃德》当做一部讴歌纯真骑士精神的英雄史诗,太低估这本书的历史价值了。它更像是薄伽丘的《十日谈》,全方位的描绘了当时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和精神世界。
通过这本书,我才猛然发现,自己所向往的那个拥有璀璨文明的文艺复兴欧洲,只是当时精英阶层的文艺复兴。当时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一如既往地深陷在世俗的泥淖中无法自拔,这本书里描绘了以真爱为名勾引贫女的贵族,而被玷污的贫女之后又顺水推舟的对贵族进行道德绑架;家有爱女的老农对孩子百般呵护,其目的竟是防止女儿被人染指,而他好在诸多追求者面前,怀揣爱女的玉体待价而沽……
这本书里描述了太多诸如此类的不堪故事,以荒腔走板的方式敲醒了我对文艺复兴时代的浅薄向往,原来在那光彩浮华背后的,是一片依旧黑暗荒芜的愚昧时代。而就是在这片黑暗大路上,依稀闪过一道明亮星光,那是一个疯癫老头儿为了自己幻想出的天真理想,对着周围的荒凉披荆斩棘——这,才是堂吉诃德精神真正可贵的地方。
《堂吉诃德》读后感(二):凑了篇儿长的……
以虛幻的遊俠騎士之道還世界以公正,屢戰屢敗,屢敗屢戰。 沉迷於遊俠騎士的世界,妄想建功立業。 “老天把我生在黑铁时代,就是要我恢复金子时代,一般都叫黄金时代。我生来就是要玩命冒险,建功立业的。告诉你吧,我到这个世界上来,就是要让圆桌骑士、法兰西十二骑士和世界九大英雄的事业再现辉煌。我要超过普拉蒂尔、塔布兰特、奥利万特、蒂兰特、太阳骑士、贝利亚尼斯以及所有的古代著名游侠骑士。我要在今生今世,轰轰烈烈,创出一番事业,让他们个个望尘莫及、黯然无光。” 聽來難免顯得荒誕……令人覺得瘋癲,然而卻在很多問題上又有著自己的一番精妙獨到的見解,在演戲上: “戏本来就是假的,戏装干吗要用真货呢?意思意思就行了。桑丘,这戏虽是编的,但它很有意义,对国家有好处,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咱们的本来面目,同时,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做人行事。这戏的作用,别的玩意儿还真没法比,所以,我希望你不要小瞧人家,要尊重他们,不管是演员还是编剧,咱们都要敬重人家。不过,这些演员在台上是一回事,在台下又是一回事。在台上,他们是皇上、国王、教皇、骑士、贵妇,老鸨、无赖骗子、恶棍、商人、大兵,还有聪明的傻瓜和一位情深的白痴。总之,什么人他们都能演,可等演完了,卸了妆,又都变成了戏子。” 進而由演戲談到了人生: “人生也是一个戏台,有当皇帝的,也有做教皇的,戏里有啥角色,人生也有啥角色。可等他们活到了头儿,死神扒掉他们身上的衣服,送进坟堆里的时候,大伙儿又都变成一个模样了。” 在面對著一個想成為詩人的年輕人時又口吐良言: “做诗人要想成名,就得多听听别人的批评,少固执己见。做爹妈的没一个觉得自己生的孩子难看,作文写诗的更没一个认为自己写的东西不行。” 因為瘋癲愚笨叫人戲弄的人心腸不壞,然而覺得自己高人一等處心積慮尋人開心拿人找樂的人,他的心理可想而知,就是變態…… 有過三次“雲遊”的堂吉訶德最後“榮歸故里”,高燒一場的他彷彿醍醐灌頂,大夢方覺:自己就因為多讀了幾本騎士小說,就妄圖將夢想照進現實,融入生活,終歸是不那麽實際的……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可,誰心裏還沒有個堂吉訶德呢。 你終於閃耀著了麽,我旅途的終點……認清現實後的自己還有沒有勇氣這樣一問呢,堂吉訶德,或是我們?
《堂吉诃德》读后感(三):清醒的荒唐,荒唐的清醒
世上有完全人力可为的事情吗?认识堂吉诃德以前,我觉得有,了解他以后,我觉得不会有。 我们生活的世界,荒诞的人遍布各个角落,怎么个荒诞法?我们的逆反心理一生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中。第一步逆反,是一部分先驱者反对自然法则——他们自恃自身的高度智能,在自然面前极力逞强,妄图反对自然,改变自然。第二步逆反,是普罗大众反对先驱者们反对自然法的态度,即:回归自然。可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劣币驱逐良币。二次返归自然一定敌不过一次逆反,从传导路径上来讲,前者也要近一些,省力一些。但我们都是自然的子民,我们必定受制于自然的调试和支配。当然,这种支配是隐性的,可能是微生物侵害人类群体(传染病),也可能是人类自身壮大导致的人地矛盾(源流性的矛盾)。 当荒诞的反对自然的思潮占据主要地位,势必导致与之矛盾的自然法的失势。当人们按照理性行事时,一定会遭到反对自然该群体的疯狂打击。堂吉诃德就是这样,他崇尚人性,乐善好施,尊重女性,打抱不平,是典型的自然主义,人本主义代表。可他却遭到了反理性群体的嘲谑、玩弄,甚至控制。不是堂吉诃德无能,而是自然法面对反自然的无力。然而,这种反自然只会一时得势,何以见得?因为自然包含的事物过于庞杂,所以它流转一周的时间会显得略为冗长,所谓: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但假如这个时间太长,回报不到反自然、反理性的主体怎么办?这个问题可以参照精确制导导弹系统,试想,诺大的地球,一枚小小的导弹可以翻山越岭,跨海越洋,精准命中微不足道的一方空间。见微知著,我们便可获知,掌控规律的自然法则到底会不会精确制裁反理性群体。 堂吉诃德到底是人不是神,终于睡了过去。他未被社会的反理性所浸染,他不是世俗的桑丘潘沙,睡得如同死猪。可堂吉诃德到底是人不是神,终于睡了过去。他在寿终正寝前获得了清醒,可这种清醒显得令人万分失望。难道理性终究无法对抗荒诞吗?是的!作者在结尾说的很清楚:堂吉诃德的所言所行及其遭遇已使这类令天下之人厌恶的荒诞不经的骑士书籍寸步难行,最终必将摔倒在地。世俗的意见认为,这是批判骑士小说所隐喻的封建余孽,事实确实如此吗?我却另辟蹊径,觉知作者是在反讽社会的反理性,使得人类理性寸步难行的尴尬境况。 堂吉诃德的清醒,是世界混沌的开始。但我相信,必将有千千万万后来者手持长矛,身跨骏马,替天行道,乐此不疲。
《堂吉诃德》读后感(四):傻子看傻子,不知道到底谁才是傻子
无知之徒自作聪明,往往很喜欢随意判决案件。
你不能只听富人的伸说,该看到穷人的涕泪;可是也不能存心偏袒。
富人许愿送礼也罢,穷人哀告哭求也罢,你总得尽力查明真相。
对犯人能宽恕就别苛酷,执法严厉的名气,不如存心忠厚的声誉。
你执法而手下留情,不要是因为受了贿赂,应该是出于恻隐之心。
如果你审判冤家的讼案,该撇开私忿,尽力实事求是。
审判案件,不能感情用事,是非不明。判错了案,往往不能挽救;即使能挽救,也得赔掉自己的名誉和财产。
如有美女告状,你该避开眼睛,别看她流泪,转过耳朵,别听她叹气,只把他的状子仔细推究;免得她的泪水淹没了你的理智,他的叹气动摇了你的操守。
如果对犯人势必动刑,就不要辱骂。那倒霉家伙受了刑罚已经够苦恼的,你不用再恶语伤人。
罪恶是人的本性,你该把受处分的犯人看做本性未改的可怜虫。只要不损害对方当事人,要尽量宽恕。仁爱和公正景观同是上帝的品德,我们看来,仁爱逼公正更有光彩。
“桑丘,你如果能听我这些高阶,你享的年寿就会长,你的声明会流传悠久,俸禄吃不完,福气说不尽。你的儿女婚姻如意,子孙都算得世家子弟;你自己过得平安,和大家处得融洽,到你百岁的时候,你的重孙们会依依恋惜地为你合上眼睛。我刚才是教你怎样洗刷精神,现在听我教你怎样修饰仪表。
在桑丘出任海岛总督前,唐吉诃德对桑丘说的这些话对我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很受用。此次谈话也是我认为在整本书里最好的,也是最有正能量的。
说实话,当全世界都背弃你,把你当傻子一样看,当傻子一样耍,只有桑丘忠心耿耿的陪伴在身边。虽然偶尔也捉弄过主人,但是能陪着主人同甘共苦,是一个非常称职的侍从了。
有一点实在是搞不懂,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看傻子。明知道他是傻子,还聚众逗傻子玩。今年马保国那个事情出来的时候,我心里想的是为什么大家都竞相捧他,真的跟堂吉诃德在公爵府里被耍太相似了。不瞎凑热闹,保持自己的本心,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一个人最正确以及最积极的生活态度吧。
《堂吉诃德》读后感(五):无题
作为写于17世纪的西方历史上第一本现代意义的小说,实在没有想到在如今的21世纪看,还是那么有意思。对比起同时期的中国,那时是嘉靖到万历年间。金瓶梅、西游记、水浒和三国的小说形式也是在那时趋于完成。这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潮流?
小时候看过堂吉诃德的动画片,但是完全不懂。那个拿着长枪冲向风车的骑士有什么好看的,故事剧情也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不过是一些搞笑剧罢了。前些时候,看了一千零一夜中讲这本书,才觉得有看一看的必要。
这本书之所以是经典,是在于它在西方历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不再关心那些伟光正,性格扁平的圣人王侯,而是将目光引向市井,聚焦于那些贩夫走卒。就好像文艺复兴时,绘画从平面的看不出人物大小距离,到运用透视法真实地展现其不同与差别。
而且,不同于以往西方小说,因为有上帝的照耀,一开始主角都是有明显的目的和注定的要寻找到的结果。可是,堂吉诃德,他更像我们真正的芸芸众生,被抛在这个世上,努力去寻找着,可能就根本不存在的结局。如同存在主义所讲,人生的意义,本就不存在,而人生活着、实现着的这一过程就是意义。
另外,书中看似是嘲笑那些骑士小说,嘲笑堂吉诃德竟然相信那些骑士小说中的信条。其实是明讽实褒,堂吉诃德能够在五十岁,当时的古稀之年,自己选择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不可谓不是其人生的完成。在中国,与其类似的,我能想到的是李隆基。他也是在五十余岁时,感到自己之前都是为别人而活。所以,在之后的人生里,他要做自己。作为帝王,这是个糟糕的决定,但是作为一个人,这无疑完美了他的人生。看看如今,我们又有几个人,能够按照自己的选择,做自己呢。
还有些有趣的是,孔子与堂吉诃德好像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们都是怀着理想,想要恢复古时高尚的风尚,却不受到别人的承认,甚至受到嘲笑。如丧家犬,遭到他人耍弄。然而就像书中所言,处心积虑寻人开心的也未必不是蠢货。
最后,能够使这本书别外生趣的则是另一个主角桑丘。和堂吉诃德的理想相比,他更偏重于现实。结合着他们所处的世界,能够演化成弗洛伊德的三我:堂吉诃德是那个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的超我;桑丘则是代表理性、机智和现实主义的自我;他们所在得世界则是本我,代表各种欲望和本能,急功近利,一味追求着满足。就像法国小说家法朗士所说:我们每人心中都有一个堂吉诃德,一个桑丘;我们听从的是桑丘,但是我们敬佩的堂吉诃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