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闪烁者》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闪烁者》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2-13 02:39: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闪烁者》经典读后感有感

  《闪烁者》是一本由[美] 特德·科斯玛特卡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3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闪烁者》读后感(一):闪烁者:一个设定支撑起了一个宇宙

  闪烁者是一部相当神奇的小说,它仅凭着一个相当有趣的设定展开,却意外地延伸出了一个新的体系,这原本是挺令读者感到惊喜的地方,但稍微可惜的就是它的故事剧情有点略微老套,一个典型的男主因为怀璧其罪,而被一个组织狙击,从而一边寻找出路一边寻找真相。

  好在它的这个设定有趣到可以暂时忽视它略微老套的剧情,毕竟就我个人感觉,它的剧情是为了完全将设定的体系一点一点展开从而可以支撑全文,只是这样的剧情未免有点太过普通,是为了可以完完全全地阐述清楚这个体系,而不是为了给读者创造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故事的一切都要从那个双缝实验说起,双缝干涉实验一直有一个观察者效应,那就是当观察者对结果进行测量时,波函数就会瞬间坍塌。当然我也看过一些资料,有些人认为在这里不能适用于这种因果律,即观察者对结果进行测量与波函数瞬间坍塌并不是一个因果关系,而只是说相较于“薛定谔的猫”一样,如果你打开盒子发现猫死了,但你打开盒子的动作和猫死了也只是两个独立事件,并不起因果关系。

  当然以上内容算是对这个试验的一个简单补充,如果错误还望指正。

  在这个小说的设定中,人作为观察者去对结果进行测量是会让波函数瞬间坍塌的,但在男主角进行一系列的测试后发现,将动物作为观察者是并不会让波函数瞬间坍塌的,乃至包括与人相近的黑猩猩等动物。

  但在男主角的论文中,认为这种人独有的观察者效应是从人类与黑猩猩分化后产生的,那么有趣点就来了,人类发展至今日还有没有那种未完全分化出来的、作为观察者不会让波函数坍塌的人?而这也就成为了这部小说设定中最重要的一环,如果有这类人,他们与常人又有何不同,让波函数坍塌的重要一环究竟是什么?如果这个变量是灵魂,那么这与神学又是否有所关联?

  这一切都构成了这部小说中最有趣的设定体系,也是我最为称赞的点,毕竟围绕着这个设定体系能写出不少有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我最为遗憾的一点。

  如果你是一个喜好科幻小说的设定的读者,那么你有大概率的可能会喜欢上这部作品,毕竟这种极为有趣的设定体系着实能让爱好者为之着迷。如果不喜欢的话,那也没有办法。

  《闪烁者》读后感(二):由半个好点子撑起来的一本书

  

本书是由作者的短篇小说《观察者》扩写而成的,是一部典型的硬科幻小说,主题核心围绕着著名的量子物理思想实验双缝实验展开。

为了能更好地读懂本书,我特意查找了双缝实验的资料:一些微小的粒子由于具有波粒二象性,行动方式既可以是粒子性质,也可以是波动性质。比如连续发射单个的电子穿过有两条缝隙的障碍物,落于观测屏幕上的电子图案显示,它们在行动过程中表现出了波的性质,并与自己产生了干涉现象。但一旦有人从旁观察电子越过缝隙的波动轨迹,“狡猾”的电子就不会表现出波的性质,仍以粒子的性质显示于观测屏幕上。而一旦停止观察,电子便会以波的性质显示于观测屏幕上。也就是说,当人们观察双缝实验时,波函数就会坍缩,反之则不会。这便是双缝实验的恐怖之处——难道说世间万物在我们没有观察它们的时候,都是以波的性质存在的吗?它们又是如何得知我们在观察它们的?

在本书中,作者就围绕这个实验展开了一个极为有趣的设定——主角尝试利用动物来充当双缝实验的观察者,来测试动物是否拥有观察能力,却发现由动物观察的双缝实验并不会产生波函数坍缩的现象,该咋样还是咋样。这就有趣了,为啥人类作为观察者就不可以,动物就可以?就连与人类最为相近的灵长类动物大猩猩,都可以观察到波函数坍缩的瞬间。可是,人类明明就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啊,到底是哪个环节不对,使得波函数不再坍缩了呢?通过这个实验,主角犹如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发现了一个新的领域,继而发现有一些人类也无法使波函数坍缩。这类人,就被称为“闪烁者”。

可以说,整部小说的故事都是由这个有趣的设定衍生而来,不难想象这个设定也可以衍生出许多精彩的故事。然而,我之所以将《闪烁者》称为是“半个好点子撑起来的一本书”,就是因为小说的后半段情节急转直下,完全没有了开头无比精彩的思辨式情节,转而变为一部老套的孤胆英雄式冒险小说。当然,并不是说后续的情节不好看,只是由于开头过于精彩,显得后来的剧情有点匹配不上这么炸裂的科幻内核啊!

整体来说,这本小说还是值得推荐的。不过若你看过了《观察者》,那其实这本《闪烁者》你也就不用读了……

  《闪烁者》读后感(三):《闪烁者》的魅力与局限

  ##本文无剧透##

  科幻小说,可能是最古老的小说类型之一了。从玛丽雪莱开始流传至今,涌现了大量精彩的作品和不朽的明星。和我同龄的孩子最早接触科幻,可能是从儒勒凡尔纳,从《飞向人马座》,从《小灵通漫游未来》开始,在《科幻世界》的土壤中成长,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阅读面的扩大,慢慢也知道了硬科幻软科幻之分,发现我的阅读癖好并不特别倾向于硬或软,也不会去纠结科幻的分类。我只喜欢好看的科幻,不管是硬科幻还是软科幻,如果在理论内核、科学设定、故事情节、人物刻画上有一两处亮点,就足以看下去,如果各方面都有亮点,那就简直可称为神作了。

  这本《闪烁者》,按照上面的这个评判标准,在理论内核和科学设定上可以打4.5星,本作是根据以前的中篇《观察者》扩充而成,原文是那种能让人眼前一亮的绝妙设定,当时收获好评如潮。但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上,作者却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最多只能给到3星。

  先说说书中的这个科幻设定,真的可以用石破天惊来形容。根据我个人的浅见,科幻小说对于科幻的使用方式可以粗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科学应用方面,比如时间旅行,出现了什么样的技术等等,可换主要体现在应用层面。另一种是科学理论层面的大胆想象,在理论设定的基础上衍生出可能的故事走向。我个人更喜欢后者,关于后者类型的名篇有小林泰三的《看海的人》,刘洋的《勾股》等等,有兴趣不妨找来一看。

  本书的设定用到了量子力学的理论,即量子力学中的观测者原理,简单来说就是在量子世界中,物体是以波函数的状态存在,同一个物体既是粒子状态又是波的状态,这就是著名的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论,而同一个物体可以以概率云的状态同时处在多个位置,只有对该物体进行观测时,波函数才会坍塌,物体的状态和位置才会确定下来。

  这是一个很难理解的理论,连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都无法接受,说出了那句“上帝不会掷骰子”的名言。但这就是量子力学的魅力所在,虽然很难理解,但已经被多次证实,量子力学理论开创后,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对量子力学感兴趣的可以去阅读曹天元的《上帝掷骰子吗》这本经典科普书,比小说还要精彩。

  所以,本书的核心设定借鉴了量子力学中的观测者理论,为什么说借鉴,因为作者并没有完全挪用量子力学的观测概念,或者说故意误用了观测的概念,把“观测”这个行为偷换概念设定成了“生物用肉眼观察”。当然这并不是说作者的科学理论水平不够,相反,从本书可以看出作者是个理论扎实的理工男,这种偷换概念只是为了书的核心设定服务。

  在这个核心设定基础上,作者对灵魂和宇宙展开了天马行空的想象,衍生出了一个脊背发凉的理论,直戳宇宙的真相。为了不剧透,这里就不具体展开了。只能说,这是一个媲美《黑客帝国》的设定,如果后半部的展开能保持这种高水平的话,那将是又一部《黑客帝国》式的史诗作品。然而不知是作者B级电影看多了,还是真的被闪烁者控制了(作者你要是被胁迫了就眨眨眼),后半部的展开俗套且不知所云,有点浪费了一个这么好的点子。但瑕不掩瑜,就冲本书的设定,还是值得一读的。

  《闪烁者》读后感(四):孔雀开屏

带去咖啡店的绝妙体验:咖啡豆烘焙过度全是苦味,书用力奇怪,也苦了。

  如果这部小说,仅保留前1/3或者更多一点的部分,应该是一部兼具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硬科幻”作品;但是当其后2/3或者说1/2登场时,这部作品就不可避免的滑向了略显俗套的为了展开而展开的道路。本篇书评也因此会较为“精神分裂”的分开谈这部作品的不同部分。

  费曼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谁要是懂量子力学,那么他就是真的不懂量子力学。” 爱因斯坦也曾感慨:我的脑中懂得量子力学,但心中却不懂。这两句话暗含的意思很明确:量子物理的高度在于它对思维的高度要求,它并不是基于所见产生的,它甚至是基于所见的反面产生的。本作的内核:双缝试验,在光的波粒二象性之间画出了“所思”的弧线,也由此成为一个与量子物理密切相关的思想实验。从这一点入手的本作,彰显的是作者的野心,将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石——哲学,引入科幻小说的领域。而本作让我阅读感良好的前1/3部分隐隐已经做到了这一点。以是否能使波函数从概率坍缩为确定为界,自然界被分为了有意识和无意识的两类。更进一步这种有、无意识在人类中也继续存在,而在人类中的这个选择无从确定是如何发生的。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确实感到惊艳,甚至已经把top10的位置给本作留了一个。此时我设想,本作可以去追溯为什么有一部分人没有意识,可以以典型的机械决定论为世界观切入:相信能否使波函数坍缩都是早已决定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宇宙大爆炸就决定了,做什么都无所谓,随后去探索为什么无意识,是否真的是宿命的因素,或者是试验本身的问题(例如意识不仅仅来源于电子,存在另一种人等等)。最终回到那句名言:上帝不会掷骰子。回到量子物理的开端,再度解读这个试验。继而随着情节的展开,我又想,假设我们放弃了哲学这条路,可以从物理跳到伦理学,即什么样的生命可以称之为人,对于无法使波函数坍缩的人,是否有权力以无意识为名称其为非人。如果按照这个设定,虽然有所老套,但是这个故事还是能够成为一个具有反乌托邦色彩的,甚至是新颖角度的机器人类型科幻。

  然而,随着情节的继续展开,整个故事也急转直下,变成了一个披着科幻外壳的英雄式小说。整个故事的走向令人迷惑,甚至还出现了一些莫名的情节。我并不清楚闪烁者对“我”以及相关人员一路追杀的逻辑。假设他们是为了阻止技术进步,阻止宇宙进入下一个层级,那么有双缝试验引发的“灵魂”的探索带来的宗教乃至伦理领域的震撼已经势必会带来大的震动,他们的穷追不舍意义何在?关于我精神崩溃的来源在本作中的作用也含糊不清,它对于未来的影响是确定吗?或者说它只是从更微观的角度去捕捉了可能存在的未来?如果是后者毁了这个研究意义何在?当然,还有反复出现的“我”那早逝的神神叨叨的母亲、酒鬼父亲等,这些家庭形象塑造的意义也捉摸不透。当然本作最让我不解的就是,为什么到了最后真的走入了机械决定论的影子里,因为闪烁者是级联宇宙的最初,所以他们无须观察,观察也无法改变什么?这样真的好吗?最开始惊艳的设定一个没用上,只是来一句打怪结束就没了。为什么会存在无意识这个,完全没有答案。

  关于本作中对双缝试验的设定,我也有一个疑问。能使得波函数坍塌一定是因为看到了吗?简单来说就是意识到有光是否就是波函数坍塌的原因,是否存在因为实验者知道要去看灯得到结论,最终使得结论形成的可能性?这个试验这样设定是否可能存在反向因果?

  当然,以上仅为个人的碎碎念。还是希望能看到更多的优秀的硬科幻作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