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照在撒哈拉》经典读后感有感
《月光照在撒哈拉》是一本由刘笑嘉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光照在撒哈拉》读后感(一):月光照在撒哈拉
每一场相遇都有意义,正是这无用的生活构建了你的世界,它无处不在,就像这撒哈拉的沙子
作者刘笑嘉是一位旅行作家,自我评价说是以吃喝玩乐为己任的旅行作家,说起来真的是很羡慕,曾经我的梦想即是成为美食编辑或旅行作家,儿时的梦想最终还是被现实打败,所以对于他们,我的心中还是抱着好奇的心,想去看看他们笔下的世界。
这本书记录了作者在撒哈拉沙漠中的城市——瓦尔格拉所度过的一个半月,甚至,她是近年来,这座“热城”唯一的旅行者。
作者的文笔的确很有趣,我对她在喝下午茶的情景记忆犹深,下午茶主要是一杯温热的薄荷绿茶,靠近鼻子时,只能闻到薄荷味,当茶刚入口时,只觉得苦涩;当茶已下肚,嘴里便生出了薄荷的清凉与糖的甘甜。但是,清凉和甘甜就像是在口腔与喉咙中交战,清凉只虚晃一枪便迅速败下阵来。通过这杯下午茶的描绘,都能从中感受到当地的热,真的一杯薄荷茶都不能拥有清凉。同时,这杯茶的甜度很显然也是过量的,作者只一杯下肚,就几乎用光了一整天的甜蜜额度。
午夜足球
这一节真的太好玩了,作者的每句话都和我的内心弹幕吻合,我想如果有一块屏幕的话,那上面一定是我满满的发言。刘笑嘉给伊萨姆鼓励加油时,喊了一句“你是最胖的!”并小小的吐槽了一句分不清胖和棒,这句话真的戳我的笑点,在看到这一节时,我内心的os即是如此。后文解释了伊萨姆体重将近200斤,“身前挂着一个与他小脸完全不相称的大肚子,让我总想提醒他去买个验孕棒”幽默的语句。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这里绝对不可能出现。上午和太阳落山后是人们活动的主要时段。用一句话总结:昼伏夜出、晚起晚睡是撒哈拉生活最正确的方式,看着他们一家的作息时间,说实话,我觉得大家应该都会羡慕这样的生活(仅仅指时间)。
“他把手掌放在太阳穴的部位用力往上一搓,两只眼睛就变成了两条斜向上挑的长缝儿,说:这才是中国人的样子”看到这里,我在想,难道作者不知道这个动作是侮辱中国人的吗,模仿一些影视化里面的眯眯眼,前段时间,ins上还因为有人模仿这个而引起大家的抵制,但是在作者的笔下,貌似并没有对这个动作有什么抗拒点,那,可能也是大家的看法和认知有所不同吧。
《月光照在撒哈拉》读后感(二):在路上
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精神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受制于金钱,时间,工作的原因,人不能总是到处旅行,这也就是为什么说走就走的旅行如此受追捧,如果有一天变的有钱了,暴富了,环球旅行总是排在前面的原因吧! 我们不能随时去旅行,但是却可以随时取读书。感受书中的跌宕起伏,阴晴圆缺,悲欢离合。游记则是感受着作者的心情,代理满足自己旅行的愿望。尤其是撒哈拉这样一个有钱也不容易去的国家。而笑嘉做到了,在夏天去撒哈拉,这是看到就会觉得有意思的一件事儿吧。跟随她的文字,感受阿尔及利亚的风土人情,感受那里的太阳,温度,那里的人,那里的美好。 作为一个旅行经验并不丰富的人来说,旅行就是坐飞机,住酒店,吃小吃,去景点,拍照片罢了。可是作者不是,她在伊萨姆的邀请下,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而且时间差不多在一个半月的时间,而且还是住在了伊萨姆的家里,和他的家人同居同乐,融入这个大家庭。这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情,在自己旅行中仍带有的疏离感,在书中没有感到一丝一毫。仿佛伊萨姆的家人就是她的家人,姆妈是她的姆妈,孩子也都是她的子侄。 阿尔及利亚人的热情,好客,亲切,让我向往。这里对于中国人来说很陌生,虽然大部分女人还是扎着头巾,不能漏出你的小腿,但是他们接受教育的程度也打破了我以往的认知,头巾下也没有放弃对美丽的追求。还有甜死人的茶;大部分都是奶的咖啡;撒哈拉沙漠中的海;大部分都是白人而不是黑人;仍然是处于父母之命下的婚姻;对于中国人,阿尔及利亚人还认为是迪士尼花木兰的长相。 人们说旅行就是从一个你待腻了的地方去到另一个别人待腻了的地方去待待。不过能够从日常琐碎中逃离,换一个生活方式,抛开一切烦心事,也是一件好事,现代生活的快节奏,高效率,每天精神紧绷,放慢脚步,等等你的灵魂也不错。 这本书,给我了一些欢笑,传递了一些知识,表达了一些感情,打破了一些偏见。值得一读。 以前提起撒哈拉觉得它是那么遥远,只在大学时看过三毛的一些关于撒哈拉的文章,大部分人旅行也不会选择这个地方,毕竟签证也不是那么好办的。但是一半地中海,一半沙漠,这样的地理环境,虽然不能亲自到达,但也心向往之。 这算是我的第一本旅行游记,也产生了看看作者其他书的想法。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有这个想法的人很多,真正做到的人却很少,世间事总是知易行难。 红尘滚滚,望我们都能不负来这世上走一遭。吃想吃的,看想看的,做想做的,不委屈自己,不屈从,不盲目,做自己,活出自己。
《月光照在撒哈拉》读后感(三):撒哈拉的月光
对于撒哈拉最初的印象,一直都是三毛笔下那洋溢着旺盛生命力的热情沙漠,以及三毛和荷西那段浪漫爱情故事的承载者。然而前几天看了一本关于索马里难民非法移民的书,里面所描写的穿越撒哈拉的情形简直就是在趟过人间地狱、逃离死亡之地。这两者在对撒哈拉描述的鲜明差异让我对这片沙漠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对这个神秘的沙漠感到十分的好奇。
于是我在众多关于记述、描写撒哈拉的书中找到了这本《月光照在撒哈拉》。这本书是作者刘笑嘉根据亲身经历记录而成的一本游记。书中记录了刘笑嘉在朋友伊萨姆阿尔及利亚家中同吃同住同玩45天的所有经历——她在撒哈拉中的“热城”瓦尔格拉与11个柏柏尔成人、5个孩子、12只猫和1只乌龟共同生活了一个半月,并且一起过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穆斯林节日 “古尔邦节”,还开车在地中海沿岸旅行。她用轻松幽默的文字还原了撒哈拉当地居民的真实生活,让读者感受到了撒哈拉的热情和多姿多彩,看到了不同地域、种族、宗教、肤色人们的生活与文化差异,也让许许多多和我一样对撒哈拉好奇的人们更加了解这个热辣辣的沙漠。
笑嘉的这本《月光照在撒哈拉》与其他的游记不同,没有大量图片铺陈,也没有流水账一样地记录景点、路线、沿途风景这一类的内容,而是把她在撒哈拉度过的45天平平淡淡的生活完整地叙述下来,让人们在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感受这个一半撒哈拉、一半地中海的北非国度的风土人情。同时她也没有强行在游记中抒发生活感悟和旅行感慨,而是像朋友聊天一样和你在吃喝玩乐中唠唠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想法。
旅行是很多人所梦想和向往的,因为在人们的印象里外面的世界是神秘的,外面的风景是美丽的,外面的人事物是活泼可爱的;自己待的地方是死板呆滞的,自己所处的环境是沉闷无聊的,自己身边的人事物是尖酸刻薄的。殊不知,你的不喜欢也许正是别人的向往,生活再普通也是不可或缺的。就如笑嘉在书中所说的那样“你向往的那些总是因为它们离你遥远,那些浪漫只存在于你的脑海。而那些触手可及的,便没有了浪漫。生活确实是可以毁掉一切你对浪漫的幻想,于是你想尽一切办法要摆脱它,你跑得远远的,跑到与你的生活完全不同的地方,跑到撒哈拉。可你发现,正是这无用的生活构建了你的世界,它无处不在,就像这撒哈拉的沙子。”
当然,旅行还是很美妙的,它会让你放松身体,舒缓心情,暂时躲避烦恼,重要的是旅行可以开阔眼界,让你看到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感受生活的美好。只不过,不要把旅行当成救赎,踏踏实实前进才是。
《月光照在撒哈拉》读后感(四):撒哈拉的故事
第一次听到撒哈拉是地理课上,那时候还以为撒哈拉除了沙子还是沙子,肯定不会有人在沙漠里居住,后来,看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对撒哈拉充满了兴趣,无论是对那里的人还是风景或是风俗都十分好奇。最近,再次读到一本写撒哈拉的书,光看书名就觉得十分浪漫——《月光照在撒哈拉》。
作者刘笑嘉,是一名旅行作家,这应该是一个很多人都羡慕的职业,可以满世界地跑,工作之时便是旅行了。总是听到身边的人说,自己小时候的梦想就是环游世界,现在的梦想是退休后去环游世界,由于时间、金钱等客观原因,想出去走走,但总被限制,梦想果然只是梦想而已。如果恰好自己的爱好能和自己的工作关联上,那一定是很幸运的,也是很开心的。
常常和朋友计划去哪里哪里旅行,但是能去成的真的很少,到外面去看看世界真的太难啦!偶尔找到机会出去走走,便收不住心,玩起来不想回家,美食和美景真的太吸引人。
在那些无法自己走出去玩的日子里,只好通过读书来增长见识,在朋友圈里旅行。在读刘笑嘉的《月光照在撒哈拉》时,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热情似火的撒哈拉就在眼前,为读者展现了奇妙的异域风情。刘笑嘉跟随朋友伊萨姆来到阿尔及尔的家里,在那里生活了一个多月,让我们看到了很不一样的国度。
地理环境不同,人们的生活状况、习惯等肯定也会不同,看完书觉得最奇妙的就是他们的作息时间,居然真的有人在晚上十一点左右吃晚饭!早上九点起床,凌晨一两点睡觉,他们过的是晚睡晚起的生活,这也是我无比喜欢和向往的。在那里,白天是要在家里躲太阳的,七十多度的高温,让他们不敢冒着烈日出门,假如把衣服晒出去,这样的温度下,几分钟就可以将水分蒸干。
因为作者是生活在伊萨姆家中,和伊萨姆的家人同吃同住,而伊萨姆家的生活就是当地人生活的典型。刘笑嘉通过伊萨姆家的生活习惯展现出了阿尔及尔的生活习惯,并且还对穆斯林节日——古尔邦节作了描写。她的描写十分细致,生活画面的描写尤其生动,比如在写伊萨姆家的家庭情况时,对家庭成员的样貌、职业、性格等都写得很清楚。
作者的适应能力也是极其强大的,从未在如此高温下生活过的她,在大沙漠生活了一个半月,并且能很快地融入到当地的家庭中,习惯他们的饮食、生活等习惯,真正做到入乡随俗。
在无法走遍天下之前,就尽量多读书吧!把所读的万卷书当成所行的万里路。撒哈拉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个很神圣的地方,或许是不了解它,又或许是在书中略略捕捉到哦它的神韵,希望有朝一日能去一次撒哈拉,亲自感受它的魅力,看看月光下的撒哈拉是何模样!
《月光照在撒哈拉》读后感(五):远走高飞
对撒哈拉沙漠的第一印象来源于三毛,她曾说: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沙漠;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落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大平洋。撒哈拉沙漠见证了三毛和荷西凄美的爱情故事。她以一个流浪者的口吻,轻松地讲述着她在撒哈拉沙漠零散的生活细节和生活经历。书中也谈到了三毛——
“伊萨姆突然说:‘我们一起写一本书吧。你用中文,我用英文,写几个有关撒哈拉的很浪漫的故事。’
我告诉他中国有位女作家,已经写过许多有关撒哈拉的浪漫故事。她嫁给了一个西班牙人,一起在西撒哈拉生活。但是有一天,她的丈夫意外去世了,她很伤心,48岁就死了,人们怀疑她是自杀。”
同样是描写在撒哈拉沙漠的故事,《月光照在撒哈拉》叙述了一个中国女孩刘笑嘉受朋友伊萨姆的邀请,来到非洲深处撒哈拉的家。女孩的到来,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这个家族,甚至整座城市引起了轰动。因为她是这里唯一一个在街上闲逛的黄皮肤,也是唯一一个不戴头巾就敢出门的女人,甚至,她是近数年来这座“热城”唯一的长途旅行者。这是她自25岁迷恋上独自长途旅行后,旅行中最特别的一次。这次旅行中女孩在阿尔及利亚这个一半撒哈拉、一半地中海的国度里,与十一个柏柏尔成人、五个孩子、十二只猫和一只乌龟一起度过了一个半月,除了在这座撒哈拉中的“热城”生活,一起过一年中最盛大的穆斯林节日——古尔邦节,还开车在地中海沿岸旅行。在旅行中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虽然身处异国周身皆为不同肤色的人种但大家相处融洽其乐融融。这些都源于对世界的探索,行走的动力。
作者刘笑嘉,一个以吃喝玩乐为己任的旅行作家。生活方式跨界自媒体,微博签约自媒体、蚂蜂窝专栏作者、携程旅行家、今日头条认证旅游自媒体、秒拍签约旅游达人、点评号特约作者。“全世界给我勇气”公益活动发起人。代表作《我怕没有机会,选择真正喜欢的生活》《全世界给我勇气》。
之前,有一句很火的话: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所以,我喜欢读书,也喜欢旅行!
作者活成了我最羡慕的样子,不仅读万了卷书,还行了万里路。独身去一个陌生的国度,需要很大的勇气,作者不仅收获了旅途中的美景,接触了不同肤色不同性格的人,抛弃了偏见,还文思泉涌,写下旅行的故事。三毛说:“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很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为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上,当然也可能暴露在生活和文字中。”这正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最好表现。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与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月光照在撒哈拉》读后感(六):遥远的撒哈拉,心中的白月光
对于撒哈拉,一是初中地理课本的认知,留在心底的印记是他的热;二是高中时忙里偷闲读的三毛的浪漫撒哈拉故事,但是却也清新的意识到撒哈拉至于我等而言,可以一游,不适长居;三是工作之后读过的一本书《遮蔽的天空》,关于奔赴撒哈拉想要赶走虚无,寻找真实的冒险故事,心中对撒哈拉的原始美产生了憧憬,但是却愈加肯定自己的无法驾驭之感。
近期阅读《月光照在撒哈拉》,感受到不一样的撒哈拉。这本书描述了作者跟随朋友伊萨姆来到非洲(阿尔及利亚)深处撒哈拉的家乡——这个一半撒哈拉、一半地中海的国度里。在阿尔及利亚作者与十一个柏柏尔成人、五个孩子、十二只猫和一只乌龟一起度过了一个半月,期间发生很多趣事。
读这本书,可以近距离感受异国不同的文化与家庭氛围,了解阿尔及利亚的经济生活、民生生活以及教育等方面。
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阿尔及利亚在某些方面还是很先进的,比如大众掌握外语的水平及程度,比如外出游学、度假状况反映出的生活水平,当然也不可排除,可能伊萨姆家在该国属于较高生活水平的家庭。
从该国航空、市政等方面的效率以及服务方式,不由让人想起最近看到的一个小新闻。
一位久居中国的澳大利亚大叔吐槽“回国后太难了”的一段视频在抖音平台迅速刷屏,已获得211万点赞,11万评论。在该视频中这位大叔带着悲愤、无奈、怀念的口吻回忆了中国交通、银行、食品等等方面的方便高效,直言中国人太幸福了。
其实呢,这都是逆向文化冲击(reverse culture shock)惹的祸,所谓逆向文化冲击,是一个人在海外漂泊许久,返回家乡时所遭遇的情绪和心理上的双重苦恼。因为之前熟悉的一切已经变得陌生,人们在重新适应祖国文化和价值观时会感到出乎意料的困难。
对于刘笑嘉的《月光照在撒哈拉》,我们可以当做国外风情了解、见识拓展了解,作者文字功底深厚,表达的细腻到位,对于感情、事件描述的清晰而有趣,细节很到位。
正如作者而言“你向往的那些总是因为它们离你遥远,那些浪漫只存在于你的脑海。而那些触手可及的,便没有了浪漫。生活确实是可以毁掉一切你对浪漫的幻想,于是你想尽一切办法要摆脱它,你跑得远远得,跑到与你的生活完全不同的地方,跑到撒哈拉。可你发现,正是这无用的生活构建了你的世界,它无处不在,就像这撒哈拉的沙子。”
谁说不是呢,我们总是在羡慕、痛苦、挣扎、寻找,都曾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莫名的失落、莫名的难受,但是请记住:去远方有时并不能解决问题,而是需要我们积极面对,因此心中可有撒哈拉,但要长存当下念。
《月光照在撒哈拉》读后感(七):今晚的月亮很圆,月亮照在撒哈拉
我一开始会买这本书是因为吸引的,《月亮照在撒哈拉》,我对撒哈拉这个地方一直有很大的好感,不止是因为在我最喜欢的小说里我看见过这个沙漠的名字,还因为高中时候很喜欢的一个作者三毛,她的《撒哈拉的故事》我想看了很久,最终满足的如愿以偿,讲述了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的旅程故事,虽然过了这么久,但我还是印象很深刻,尤其是当看完书之后,我知道了荷西的死,我心痛了很久,后来,我又得知三毛也去世了,我唯独看过的一本三毛的作品,居然成了最后一本,当时,啊,心痛的无法呼吸。所以说我这次会把这本《月亮照在撒哈拉》,一方面是因为我喜欢撒哈拉这个地方,二也是因为我对三毛一直有一种遗憾。
在等快递的过程中我猜想了很久,这本书会是什么题材,猜想了很多都没有猜中,这本书居然是一本游记,正如我前几天刚看完的一本《德国的细节》,差距就在一本描写德国,一本描写撒哈拉。
受初中背文言文的支配恐惧,我以为我永远不会喜欢游记,但是真正当我拿着这样一本《月亮照在撒哈拉》在手里的时候,我发现,我在家乡里被憋了很久的心思已经随着作者刘笑嘉的描写分散到了撒哈拉沙漠。
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是一边享受一边嫉妒的,作者笔下的撒哈拉很美,她与伊萨姆的对话也都很有趣,享受是因为我通过作者的眼睛和笔下作品“亲眼”领略了撒哈拉沙漠的奇景。嫉妒是因为我,虽说对撒哈拉沙漠仰慕已久,但是却总是因为很多原因我连省都出不去,所以说,我真的很喜欢这本游记,也同时很羡慕。
书里的插图也都很好看,作者这样一个“老外”在撒哈拉,并没有受到排挤,反而受到了阿拉伯人的热情款待,由此可见,异国风情也是如此的热情好客。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初入撒哈拉,作者充分的领略到了撒哈拉美丽的风土温情,还认识了很多可爱的小姑娘。
第二个部分一念烦恼生,刘笑嘉由撒哈拉出发入地中海,正如作者所说,这段时光,毫无意义可言,但是是最简单快乐的一段时光,都说一起旅游是最检验一个人品质如何的方法,但是在这本书里,我没有看到一点的任何负面情绪或者描写。
我真的是越往后翻我越嫉妒作者的这段旅程,我在书外看着作者去抓鱼,去动物园,我简直有种想分分钟飞到撒哈拉的冲动。
真的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我对这本书的喜欢,只能一次一次的翻开这本书里面的插图,十分的精美,我也只能靠这些图片憧憬一下撒哈拉。
笑嘉和伊萨姆其实根本没有认识多久,但是却一起来到了撒哈拉旅行,也是这就是传说中的相逢何必曾相识吧,很喜欢这本书,很喜欢里面的风土文情,也很喜欢伊萨姆。
《月光照在撒哈拉》读后感(八):月光照在撒哈拉
这个世间上
总有一些穿着高跟鞋走不到的地方
总有一些喷着香水闻不到的空气
喜欢这句话,喜欢那种随性的自由,喜欢放飞的自我,喜欢飞扬的青春里恣意的生活着
说到撒哈拉,总会想着三毛,也许在我这平凡的半生中,对于三毛,对于撒哈拉,会有向往,但是也只是在偶尔的向往而已,少年的时候遇见三毛,遇见了她笔下的撒哈拉,同时也明白了她的流浪,只是这么些年,虽然心中有小野马在成长着,可是一直被规律的,规矩的生活所压抑,曾经的小女孩子渐渐的长大,而心中的那种梦想却也埋的越来越深,步入社会,被这个社会同质化,每天穿着高跟鞋穿梭在写字楼里,面对着形形色色的人,做着一份平常的工作
终于,年少时的梦想也只是成了梦想
曾经看过一个记录片,说的是一对情侣的旅行的故事,虽然他们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可是最终却走过了很多很多的地方,看过很多很多不一样的风景,见过不同的人
如果可以,读书与旅行是一生的追求
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总是不枉来世间一趟
月光照在撒哈拉,是作者刘笑嘉于位处撒哈拉的沙漠大国—阿尔及利亚旅居许多日的游记集结而成的一本书虽然只有短短的那么点时间,却给了作者终生难忘的体验。她是被在北京读博的同学邀请去这里的,对于这里,对于他们也仅仅只是相识了几个月,是一段很难得的旅程,这里很热,来到这里,却是一件很轰动的事,因为她成了这个城市里唯一一位黄皮肤的女子,而且是出门不需要戴头巾的那种,对于异国的风情,对于在异国中遇到了不同的人,这个阳光的女子,对她的友善与笑容,拥有着这个国家,这里的朋友,虽然会有语言的不同,但是也让她收获了友情,这个不同于一般游记的是,作者并非注重描绘所见之景、所闻之事,其自身的心理感受的无间融入,让这本似游记非游记的书读来别有韵味
我们在读的时候会不由自主的随着笑嘉感染力极强的笔触被带入炎热似火的夏季的阿尔及利亚,感受这遥远异域的魅力。这片炙热的国土之上,笑嘉与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幽默忠诚的厄里斯,爱慕萨朗姆的女孩们,性格多变的孩童们,这些本土 人对于中国的女孩,热情而友善,在这里感受到了每一天的日 出,每一天的生活
在随着作者的描述 过程中,我们也随着她的笔触走了这一片土 地,这山,这海,这人,这事,都在我们的脑中留下的不灭的形象
如果你遇到了人生中难以选择的事,那么就去旅行吧
如果你觉的对于这个世界有太多的绝 望的话,那么就去旅行吧,去看看我们生活之外的世界的而且,你会知道你所谓的困难也只是人生中的小小的一个跨栏而已
《月光照在撒哈拉》读后感(九):炙热的国度,热情的民风
很少读游记类的书籍,是因为我人生的前二十年连离开我所在城市的次数都是用一只手可以数过来的,我自己一直忙于学习,家里人忙于工作,寒暑假家里人也要继续上班,所以我的大假小假都是与电视相伴的。直到上大学,有时间和室友去外面看看,这个外面也只是其他省市的著名旅游景点,国门可是一次都没有出过,所以看着电视里丰富多彩的外国文化,我也只能是看看饱饱眼福了。
为了不刺激我自己这颗喜欢追求新鲜事物的小心脏我就一直控制着自己对外界的好奇心,以出门多麻烦为由过着宅女的生活,但是,现在我工作了,有了自己的收入与生活,可以独立的决定自己的时间与金钱,因此,做足旅游攻略,为我第一次独自出远门游玩做做准备。
北非有许多美丽的国度,他们是穆斯林国家,有着相同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所以把非洲作为旅游目的地对于我们相对来说开放的中国人是危险而勇敢的,我不会把它作为独自出远门的地方,同样,书中作者刘笑嘉也是在朋友伊萨姆——一位阿尔及利亚人,在北京留学时与刘笑嘉相识,可以用五种语言交流的在读博士,简单的说就是非洲在华的学霸的全程保驾护航下才能顺利的在阿尔及利亚度过她的这一次长途旅行。
当踏入阿尔及利亚这个一半撒哈拉沙漠,一半地中海的国家,作者有两个明显感受,一个是这个国家与中国一样讲人情,而且比中国更甚,另一个就是炽热,夏天的北京已经是人人恨不得扎在空调屋的状态了,作者竟然在最热的季节跑去了最热的地方,那撒哈拉热情的沙子如同热情的人民,送去了一份火热的见面礼,这份见面礼使作者在下飞机的的时候连眼睛都睁不开。
虽然天气炎热,但是热情的伊萨姆一家人却为刘笑嘉送去了凉爽,刚到阿尔及利亚的时候每天白天扎在伊萨姆家的屋子里,吹着空调,喝着自动制冷机里的凉水,总算是给这次的旅行送来了一些安慰,但是即使空调加凉水还是让作者鼻血不受控制的留了多次,这也许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是本地人终究适应不了这里的环境吧。
环境虽然艰苦,旅行还得继续,刘笑嘉就和伊萨姆开始了他们在阿尔及利亚的游玩生活,阿尔及利亚人的热情,商品的物美价廉都是这个城市的迷人之处,虽然他们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但是也不会过度排斥与他们信仰不同的人,他们大多数人都是严格的管理自身,这也使这个国家的人民有原则与担当。而且虽然他们对中国不甚了解,但是对中国人刘笑嘉却表现出来了非常欢迎的一面,这也使我透过刘笑嘉作者的文字对阿尔及利亚这个国家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游记文学就是随性而温和,从刘笑嘉的笔下我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让我感觉我好像在他们的身边,与他们一同经历了这一次的旅行,在这本书里我见到了撒哈拉沙漠的火热与浪漫,有生之年一定要去亲眼看看这个神秘的地方。
《月光照在撒哈拉》读后感(十):在撒哈拉,邂逅不一样的生活
断断续续的用了半个月的时间看完了整本书,也很喜欢笑嘉写在开头的那段话,还记得第一次接触撒哈拉是因为一个叫做三毛的女子,讲述了她和荷西的一段让我们羡慕的爱情故事,这是我看到的关于撒哈拉的第二本书,让我对撒哈拉这座城市又有了一个更新的了解,还记得当时看完三毛的撒哈拉那本书的时候,特别向往去到这个城市,在漫无边际的沙漠里奔跑,或者开车在沙漠里漫无目的地游荡,然后在当地遇到不错的风景,也遇到了很多美丽的人。 当我们来到一个城市,或者说当我们听到一个关于这座城市的故事,这些都不足以为这座城市定义,因为这都是这只是她或她们看到的一部分,还有更多没有看到的,也没有办法为你讲述的,就如同我们也无法给我们生活的城市定义一样,一千个人里总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还记得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给别人讲起的时候我是骄傲的,并不是我的经历,我也没有去过撒哈拉,我对别人说有一个叫做笑嘉的女子在撒哈拉呆了长长的一一个多月,那个城市的温度很高,人也很热情。他有一个叫伊萨姆的朋友很厉害,我想应该跟他的自律和家庭环境都有关系吧,我真的超级佩服这样的人。 她的旅行生活并不是只是去到一个城市玩上几天,看他们的名胜古迹就可以了,而是收到朋友邀请去到一个城市,真正的住在他们家里,就像当地人一样的生活了一个多月,不着急去什么地方打卡,就像当地人一样过着当地人的生活,改变自己的生活节奏,接受他们的生活方式,有的时候我也想认识伊萨姆这样的朋友呢,看着他们的生活很充实,感觉他们都在很用心的活着,真好。 这个城市的节奏相比较中国来说慢了很多,他们的办事效率也不是很高,笑嘉要买一件做出来的衣服,等了很长时间,直到要走的时候那条裙子还是没有做出来,伊萨姆是因为他们有了过古尔邦节的钱,所以他们没有必要再做更多的事情,所以他们也不慌张,但是虽然相比较这样的生活方式也不错,但是在中国生活久了的我们肯定怎么也没有办法适应效率低下,快节奏的生活也不是没有好处,至少我们想要得到的东西伸手可及,就像伊萨姆说,我喜欢中国,因为只要你努力,你就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任何东西。 她说伊萨姆喜欢他,她也喜欢伊萨姆,让我很佩服的一点是他们可以正视自己的生活,从不逃避,就算是喜欢,也可以很理智的明白谁也不会因为谁而放弃自己现在的生活或者信仰,所以不会一起,只要喜欢就已经足够了。 未来的生活就留给未来吧,谁知道未来会怎么样呢?过好当下就好了,想要去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去做,想要去的地方就一定要去,想要体验的生活也一定要去体验,因为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优秀的国家里,还有什么可以值得抱怨呢?你没有得到一切,都是因为你不努力,比你优秀的人太多了,所以停止你的抱怨,多出去看看这个世界,多读书,也让自己成为一个不错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