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价值投资经典战例之中国恒大》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价值投资经典战例之中国恒大》读后感100字

2022-03-30 03:33: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价值投资经典战例之中国恒大》读后感100字

  《价值投资经典战例之中国恒大》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价值投资经典战例之中国恒大》精选点评:

  ●2015年3月就领先整个资本市场发现恒大永续债延后释放利润,这就是真正的价值投资

  ●朋友送我的,自从有了孩子,书看的更慢了,这本讲价值投资的,大部分内容能看懂,但是如何应用找到下一个“恒大”就不知道了……送书的朋友已经开始搞投资了,而且还颇有成绩,我还处于积累资本的阶段,实在落后太多。书中说35岁前要攒下资本,我看现在的工作状态、发展前景,感觉还是没什么希望了。要达到本书作者这样的水平与层次,估计这辈子只能靠彩票了……

  ●作为一个对房地产行业一无所知的小白而言是一本颇具启发式的图书。

  ●受益匪浅,价值投资的康庄大道

  ●一个案例能写一400多页也是真能扯,但是投资就是有客观标准,赢钱的牛逼,亏钱的傻逼,当然有一时牛逼和一世牛逼之分,但结果面前要虚心。 书分两部分,前半部分软文,后半部分是对公司的分析,这些大部分都是随便一翻即过,但有一段需要摘录:P389 从2013年初到2019年5月底6年多的时间里,恒大地产总共经历了20次幅度较大的阶段性下跌,平均每年3次,在这20次大幅下跌中,5次跌幅为17%-21%,7次跌幅为21%-27%,5次跌幅为28%-36%,3次跌幅为42%-58%······这些下跌中既有只持续十几天的阵痛,也有长达5个月的煎熬。 所以没有什么事是容易的,能走到后面都不是一般人···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人最后总是只能赚到自己相信的钱。最后,无论是许老板还是孙老板,都是奋力一跃跳龙门的

  ●早五年读到这本书就好了,这本书极大震撼了我的投资观!

  ●上篇基本废话, 下篇满满干货,收获巨大

  ●很好,关于投资理念的书多如牛毛,现在就是缺具体实践的详细例子。这本书就提供了这样一个榜样。

  《价值投资经典战例之中国恒大》读后感(一):好书,下篇全是干货

  作者采取“解剖一只麻雀”方法论,抽丝剥茧的将地产行业的财富密码给破解了。这种思路不仅适合地产行业,毫不夸张的说,其可以用来剖析任何一个行业,当然,前提是你得用大量的精力、时间去整理材料和实地调研。本书的下篇全是干货,尤其是“单个地产项目公司的财务模型”一节,层层深入,逻辑清晰,需要反复品读。 另外,本书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并非所有的财务会计(甚至优秀的会计)都是投资高手?无他,“功夫在诗外”哦。

  《价值投资经典战例之中国恒大》读后感(二):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横霸美国公募基金王座十余年的比尔米勒在80年代末以来的历次金融危机期间以英雄孤胆重仓金融股并屡战屡胜,耀眼的业绩成就了他的虚名;直至08年金融海啸,奋勇逆势出击aig和花旗并一举折尽二十余年来的盈余。此时,原本无比追捧他崇拜他的投资粉丝们才想起巴菲特的名言“直至退潮,方知谁在裸泳”,才明白所谓的绝世眼光不过是赌徒的幸运,大赌性的掌舵人与高杠杆的企业也许能躲过一次又一次的宏观震荡,但上帝绝不会一直眷顾你。

  本书作者正是中国版米勒,在中国地产低谷期,全仓超高杠杆的恒大,也同样斩获了丰厚的收益,也同样赢得了无数浅识者的颂扬,但xx年的大萧条会彻底将其打回原形。届时,后世读者也会明白这位价值赌徒的成功并非源于书作中洋洋洒洒的企业分析,而是源于他无视宏观波动可能的惨烈,盲目相信有形之手的功效,无视高杠杆的内在不安全性,盲目相信掌舵者悬崖畔翩然起舞的无知无畏。

  可叹,往事不远,而当下众人犹为此人此书所误也!

  当然,作者也绝非一无是处,他的企业分析并非无的放矢;恒大也绝非碌碌之辈,雄心勃勃的领袖、进攻性的战略、丰厚的激励与严厉的惩罚、大手笔的营销攻势、高度标准化的作业,驱策恒大一路攻城略地,所向披靡。但是,恒大是一家没有温度的企业,一家把企业家放在企业之前的企业,这决定了它无法和王石时代的万科相提并论。

  其实,观人物之高下可知世运之兴替,大位由曾国藩传至不学有术的袁世凯揭示了晚晴政坛的劣质化,而尊重员工的王石和品质至上的宋卫平让位于功利是务的杨国强和许家印正昭示了地产的黄昏。

  只可叹,值此回光返照之时,众人犹信其人其书也!

  《价值投资经典战例之中国恒大》读后感(三):格股致知

  《价值投资经典战例之中国恒大》读后感(四):价值投资经典战例之中国恒大

  许家印认为精装修交楼可以抵抗市场周期下行的风险。他的逻辑是,由于毛坯房本身能升值,而精装修部分只会折旧贬值,所以纯粹的炒房客是很少买精装修房的。而在市场不好的时候,炒房的比例很低,自住客户占绝大部分,精装房就会比毛坯房更好卖。

  受全国房地产调控的影响,恒大的年销售额已经连续几年徘徊在20亿元之下。2006年,全国商品房销售总额为2.05万亿元,而恒大地产的合约销售金额仅为17.4亿元,市场份额不到千分之一。到2006年末,恒大的账面总资产也只有78亿元,土地储备面积不到600万平方米。

  万科2006年时已是一季绝尘的行业老大,年销售额高达212亿元,市场份额超过1%,是恒大的10倍有余。万科的年末总资产接近500亿元,是恒大的6倍;土地储备超过2000万平方米,是恒大的3倍多。

  作为“华南五虎”中成立最晚、底子最薄的恒大,直到2016年还没有跨出广州,规模上被其他“四虎”甩开几条街。

  许家印一直强调:企业小的时候,靠的是人管人;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靠的是制度管人;企业发展到更大规模的时候,靠的是文化和制度共同管人。

  夏海钧总结道:“恒大的销售额能超过万科,得益于'农村包围城市'的弯道超车战略。”

  一家企业的投资黄金年龄段是15~30岁。因为10岁之前,企业尚未完全解决生存问题;10~15岁会遇到发展瓶颈;30岁之后则容易患上“大企业病”以及面临接班人的问题,而且这时企业的优秀已经被大家公认,估值就很难便宜了。

  另外,没有15年,投资者都不足以准确判断一名企业家是否是真正的“事业狂”,是否真正值得托付身家。在创业初期向投资者募集资金时,创业者个个都像拼命三郎,信誓旦旦的要干一番伟大的事业,但其中有些人内心可能早已规划好,打拼个十年八年,就套现了去享受生活,有些人在事业初步成功后就选择放慢脚步,甚至激流勇退。但如果一名企业家真的努力奋斗了15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还能永无止境的追求更有挑战的目标,那他应该就是个事业狂了。如果偏巧价格还被市场低估,那就会是绝好的投资机会。

  在发展机会、奖金和股票的分配上,任正非坚决向奋斗者倾斜、向市场和研发一线倾斜、向艰苦地区倾斜,以奋斗者为本,不让雷锋吃亏。与此同时,华为每隔两三年就要搞一轮末位淘汰,将不认同企业文化或者业绩不达标的员工淘汰出去。末位淘汰经常发生在行业环境比较好的时候,便于被淘汰的员工尽快找到新工。

  许家印在集团会议上提出了“90/80/70”的要求,具体就是要求以他为首的高层领导一周工作90个小时,中层领导一周工作80个小时,一般员工一周工作70个小时。许家印经常实施同一岗位的业绩大排名,非常强调重奖重罚。在恒大,领导干部被降职降薪是家常便饭,而30岁左右的年轻人也有可能被提拔成公司副总裁。

  任正非这样解释华为为什么不上市:一是不想被短视的资本市场干扰到企业的长期战略;二是不想让员工一夜暴富后无心工作。

  最近几年,任正非有意加大税前奖金的比例,减少税后净利润的比例,目的是将更多的钱分给正在奋斗的骨干员工,而非持有大量股份的退休或即将退休的老员工。

  投资是一件很个人的事情,每名专业投资者都有自己的能力圈而且非常有主见,对方认同你的观点往往因为此前就有类似的想法,否则互相说服是件耗时费力而低效的事情。

  房子,就是所在城市的股票,分享城市经济发展的红利,也承担城市经济衰退的风险。

  在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生命周期中,绝大部分时间都会保持较高的负债总额和资产负债率水平,并在交楼前达到峰值,交楼后就会骤降到很低水平。

  净负债率很低的房企,要么业务成长性不足,要么以股权合作拿地为主,出让了比借款利息更高的利润给合作股东。

  《价值投资经典战例之中国恒大》读后感(五):非常好的投资案例展示

  

400多页厚厚的一本书来讲一个投资案例,这个体例还是很少见的,剔除掉为恒大做的“广告”,还是有不少启发的:

1、作者有8年在华为的从业经验(3年市场计划岗、5年商务及利润管理),在财务预测等方面有积累。因为觉得自己从事的不是所在行业的核心岗位,第二阶段事业方向选择了二级股票投资,自学了CFA(赋闲在家的时段里,带父母自驾游、看书、学习英语、考证、陪产假…),加入过东方港湾,最后做独立投资人。嗯,这是我所羡慕的下一阶段的安排啊。

2、在东方港湾这段经历,作者认识到,投资是一件很个人的事,专业投资者都有自己的能力圈和主见,对方认同你的观点往往是此前就有类似的想法,否则互相说服费力而低效。这个我是非常认同的,所以不要轻易和人讨论投资。同样号称做价值投资的人,每个人做的事情和方式都不太一样。

3、收益率非常牛逼。作者2013-2017年5年投资收益率(计算个股期权)分别为7%、31%、120%、-22%、810%,五年21.89倍,年化85%;不计算个股期权分别为8%、40%、85%、-12%、450%,五年13.54倍,年化68%。前四年前者2.41倍,后者2.46倍,不用杠杆的收益率反而更高一点,差别主要体现在2017年的暴涨上,2015年涨幅较大的时候杠杆也有明显贡献。从这个案例来看,杠杆的好处并不足够吸引人。

4、作者对财务自由以后生活方式的理解我非常认同。财务自由“应是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包括理想的城市、理想的消费水平,有能力帮助别人,从不为钱发愁。”“力所能及地帮助亲朋和有理想的年轻人、弘扬正能量、愿意为优质产品买单、愿意为满意的服务支付小费、不与低收入者讨价还价。”我早就提出了一个概念“让自己的收入水平尽快达到不计较小钱的程度”,说的大概是“不与低收入者讨价还价”这个层面的意思,“愿意为优质产品卖单”这个让我眼前亮了一下,这个我也可以啊。总之就是过高品质的生活吧,在自己能顾及的范围内帮助别人,但是不要拔高,自己本身就是不喜欢假大空的人。

5、作者对好行业的理解比较独特:好公司多的行业就是好行业,房地产是中国最好的行业。不能简单地认为巴菲特认可的行业就是好行业,每个国家有自己的比较优势,经济社会结构也不同,要基于这个来判断。

6、对地产行业几个有意思的看法:(1)行业进入门槛越来越高,但退出门槛低,优胜劣汰不残酷,做完存量项目或者卖掉都可以退出;(2)行业唯一的风险是地买贵了,负债是依托于土地的,能负债不是个负担是个权利;(3)由于“税盾”(土地增值税和所得税),利润对房价涨跌的弹性并不大,囤地的潜在收益也是受限的,这也是高周转模式能成功并超越的原因;(4)项目总投都是分多年滚动投入的,总投1000亿的项目资金投入峰值可能只有几十亿,大量土地储备也是因为大片拿地以后分期开发所致。

7、人容易高估已经掌握的技能,低估不会的技能。财务知识对稳定的传统行业比较有用,对新兴成长行业作用有限,我猜是因为会计反映的都是已经发生的静态信息。财务分析要与业务流程相结合,否则就是“呆会计”。

8、作者觉得并非多元化都是不好的,企业家也存在学霸,掌握了商道可以在多个行业出类拔萃。

9、要看主流,不能对一点儿瑕疵就上纲上线,这个是说恒大冰泉失败案例的。还提到,邱国鹭因为融创接盘乐视而在2016年卖出了融创错失5倍收益。

10、买冷门行业的人,和买热门行业的人,完全是两拨人,两种思维,很难有交集。这个和招财大牛猫的“买股就是选队友”理论倒是比较像。

11、无论上一笔赚了多少钱,都不能对下一笔买入放松标准。很多专业投资者都是死在了牛市高点以后过早抄底上。这也算是过早抄底的一个心理因素吧,另一个应该就是价格锚定了。

12、回头看一切明了,但投资的过程也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1)作者对恒大的估值区间也是不断变化提升的,并非一步到位看到10倍。这就有一个问题,中间股价曾经到了作者的估值区间内,恒大真的那么好吗,在这个价位还这么大仓位持有?(2)在10倍的过程中,作者虽然不断加仓但内心也是无法淡定的,中间的大幅下跌就有20次,在6倍涨幅的主升浪中也曾经出现3次大幅回撤,直到2018年财务自由以后才对波动宠辱不惊。真的是不容易,乐趣那么笃定的持有茅台,中间也是有过心理斗争的。真的经历一次并熬过来,并且攒了一些家底以后才会好起来吧。

13、我在标题里舍不得用“价值投资案例”的原因。

作者通过对中国恒大的投资获得巨额收益,当然和分析对了有关,但也受到宏观环境的巨大影响。书中有两段话,感觉怕怕的:

“其实无论是龙头房地产企业本身,还是投资龙头房地产企业股票的投资者,赌的,就是国运,赌的是企业加杠杆、大发展的几年内不会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

“特别是当我认定恒大的风险基本等同于中国经济硬着陆的系统性风险、买恒大就是赌国运后,我觉得阶段性满仓一只股票也并无不妥。”

作者说到对未来的安排时,觉得做私募基金帮有钱的人赚更多钱没啥意思。如果他做私募的话,我也不敢参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