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的读后感大全
《群星》是一本由七月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2019-10图书,本书定价:421,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群星》读后感(一):中山大学高亮
罗校长是罗俊吧,李院长是李淼吧。七月先生和妲拉女士,还记得08年中大科幻协会的欢迎晚会吗?
看完觉得整体的构想还是非常棒的,前面的悬疑有点拉分。其实整个科学研究也是类似的,几乎在钢丝绳上跳舞,在前进和过火之间摇摆。科学本身是中立的,但是使用科学的人却不一定是善良的,就像基因编辑。与其大跃进,我倒是欣赏小说里美国的反复考证。
最后希望人类可以看到真实的宇宙,获得生命的大和谐?
《群星》读后感(二):群星
与之前看的《星丛》同样都涉及到暗物质,同样把它形容成有某种生命体征的存在,但在《群星》大胆的升华了暗物质的level,这个脑洞真的为此书增添不少戏剧性的延展!有点遗憾的是,所有人物刻画偏生硬,就像一切都浮在表面上而没有融入到字里行间中去……小说整体的节奏把握的很紧凑,可以说严丝合缝般的不让你有丝毫喘息或者停止思考余地,如果说是篇推理类也不为过!对于地球的命运,从不同角度产生的不同理念很难用对与错去标注,在宇宙的时间中,我们大概连渺小都算不上!
《群星》读后感(三):评《群星》
感谢作者!!作为一只数理化生都半吊子工科狗,非常喜欢里面interdisciplinary的感觉!不过我还以为最后会在杜甫草堂惊天对决(安得广厦千万间和汪老板的房子互为应和哈哈……)前面trolley cart道德困境的提出很有意思,也许小郭最后的纵身一跃就是对他提出的这个问题的最好回应吧!
可能我最近社会新闻看多了,总觉得后面一部分想要表达的人文关怀始终有一种窗户纸没捅破的感觉?唉,科学的两面性,人性的光明与幽微……既在蛋壳之内也在蛋壳之外吧!
最后期待作者下一步作品~
《群星》读后感(四):真正的英雄主义,是看透了生活的真相以后,仍然热爱它
不错,出题、解题的节奏很流畅,有生活气,我虽然还没在成都住几天,感觉很亲切。在国内主流的电工科幻中,难得地适合影像化。
中间隐约猜到了答案,最终得到验证的时候,感觉意犹未尽。格局还可以更大一些?
和作者在后记的吐槽很有共鸣,中外科幻普遍内卷,“抢鸡蛋”流和“量子鸡汤”流当道。大刘算是抢鸡蛋的登峰造极,后者有《湮灭》和《降临》。
作者表示对他创造的女性角色无限宠爱,但是,还是没有摆脱电工科幻的纸片人设啊,哈哈哈。但是但是,这么闷的理工男居然也有老婆,给他看稿…
《群星》读后感(五):一千个外星文明中眼中有一千个地球文明
本来只应该三星的,这么好的设定差点让旁枝末节的桥段冲淡了,讲故事的能力却是还要提高啊。但中国科幻好作品还是少,作者确实也很有水平,鼓励一下吧。
惊艳于作者的脑洞,一处是关于“黑暗森林”理论的争辩部分,一处是整个故事的设定。一开始发现是关于地球文明和外星文明的接触的故事,就一直担心作者还是掉在了大刘窠臼里打转转,没想到竟然真有突破,让人有些许感动啊。特别是看到最后作者自序中对每个思路想法来龙去脉的解释,更是让人激动,深为作者的不懈努力和深厚底子佩服啊。总之,从科幻意义上,这绝对是一篇构思精巧的硬科幻,不但拓展了我的视野,还带领我对人类的过去和未来的思考。 向七月致敬,感谢韩松老师读后感
《群星》读后感(六):略有些失望
作为2019年底出版的实体小说,不应当仅仅是惊奇故事或者倪匡时代的那种纯粹的、传奇式的通俗故事,因为已经网络小说的代替了这个位置。需要印刷成册,按照出版渠道购买和阅读,就应当显著的与之拉开差别,无论在文学性上,开创性上还是故事的完整性上,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讲,实体出版的科幻小说的位置较之十几年前整体上是要显著上移才合适。
但很遗憾,这部小说没有做到。他仍旧是传统式的,抛出一个点子,构建一种悬念,然后就没有了。而且更令人遗憾的是,他的点子也谈不上新颖,甚至有些无病呻吟:太阳系外面有个膜,内外规律不同这个点子我在二十几年前的动画片《那由他》里就见过了,而《那由他》则是1986年制作的。本身没什么新意甚至老掉牙。这点令人失望。
除此以外,人物创作和故事完整性方面也令人失望。这当然不是科幻小说的长项,但问题是既然网络小说已经取代了传统科幻通俗故事的位置,那么实体小说是否要进一步在这里拉开差别呢?实际上这部小说给我的感觉还是停留在二十几年前看《科幻世界》的感觉,一样的风格,没什么变化,只是更长而已。
这不得不说令人相当的遗憾。值得一看,但并不推荐。
《群星》读后感(七):很棒的原创科幻~
很成熟的科幻作品
一边用很好的节奏和悬念讲着二十四小时反恐式的读者很有兴趣想看下去惊险刺激扣人心弦的类型故事,一边很有耐心恰到好处的把关于故事核心科幻设定相关的知识撒面包屑一样一点点科普出来。这两点很值得我学习,我就至今也没掌握好怎么友好的面对读者讲故事和耐心的把设定浅显易懂的讲出来。
没有像普通科幻故事里那种把主要人物刻画成孤高独特的英雄,而是很丰富立体,并且很接地气的为了职称和买房子发愁。把一个其他故事里只能当成个性配角的人,升格成为故事的核心人物,就好似哥谭的小丑站到了正义一边。
它有些地方确实让人有种在看三体的即视感,但它比三体平和友善很多,对读者很有好,我建议读者攒上一整段时间(具体多少看你的阅读速度我大概用了五个小时),一口气读完它,别担心枯燥难读的问题它非常好读(不考虑科普部分理解不了只说情节推动)。也建议有关公司赶紧抓住作者,签下ip,它完全可以魔改出一部丹布朗式的电影或者剧(它可比三体好改也好拍太多了)。
吐槽一下《群星》这个名字,关键字相关太麻烦,书籍会被撞《人类群星闪耀时》泛搜索会撞知名某社同名游戏。
《群星》读后感(八):恶意贬低者实为无知者
留言说《群星》说远不如《三体》的,并且极力贬低《群星》的人,这段话针对你们。
估计你们科幻小说也就只看过一部《三体》了。你们以为《三体》是中国科幻最高水平,错了,《三体》目前基本代表世界科幻最高水平。 我个人认为《三体》水准高过《太空漫游》四部曲,高过《银河帝国》十五部曲。我有发言权,因为我12岁开始阅读大量中外科幻小说,看了24年。
你们为什么不在《太》和《银》这两个大部头下面留言说他们远不如三体?可能1.你们觉得一个中国人再怎么写也写不过西方人,还是不BB了吧。可能2.你们压根没看过国外的大部头神作。
《群星》写得很好,已经胜过了中外很多长篇。如果你看过之前雨果奖《时间回旋》就知道,比那个强多了。可是你们因为只看过三体非要和三体比,那确实没法比,三体目前可以说是世界级的大部头的天花板。等你看完十五本《银河帝国》,你们心里也会认为,写得挺好,但不如三体。但是我估计你们不敢把评论给写出来,你们就只敢贬低贬低中国作家了。
《群星》读后感(九):《群星》的不足——随记
旧有悲情女因wg选择发太阳电报,今有天文学教授因买不起房选择…选择拯救人类??这逻辑链条怎么摆都不通啊。。
情节在结尾处靠嘴炮进行,又是一种非常偷懒的设置方法。
好几个人物都被工具人化,其中就包括了两个主要女性角色。
设定方面,构造者作为突降的神级文明过于神棍,又不解释原理,导致真实感的缺失,加上买房这一极其现实的设定,这种割裂就更为明显了,而在科幻中,这种割裂无疑是致命的。(除了《三体》做到了“设定阶梯”,近年来其它国产科幻小说真的都普遍只是把异文明作为了为带来惊奇感而强行植入的工具设定。。。)
最后,科幻精神方面。最后的旅行者号是绝对的点睛之笔。但作者想表达的冲出屏障的思想实在过于浪漫主义,并且由于共情人物的设置失败而并没有有效说服读者。另外,作者也完全没有对于社会变化的想象,可以说非常遗憾。其实从读者的评论很容易能看出,很多人其实并不赞同让保护膜被打开,并且对结局少数人决定多数人命运的情节设置表达了反感。从某一种角度来说,这整一个故事从始至终好像都跟构造体一样被关在研究所里,在一小群知情人士中运行着。这个研究所,大概就是作者设置的,故事的“保护膜”?
如果我是汪海成,为何不直接向大众公布真相?如果那样,故事会如何发展呢?想想就很有趣。
《群星》读后感(十):太阳系毁灭人类也要搞浪漫
虽然外星人是人类的造物主这个科幻概念已经老生常谈了,但增加的戴森云、暗物质的设定还有作者靠大量对话来充实背景知识和内心争辩、以及插叙完成的人物转变构造都非常精妙。感觉让读者和汪海成一样一下子处于浩瀚无际的宇宙中,为未知的恐惧而战栗,一会儿又被贫瘠的现实给打到云底(非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幻了【。 站在自己个人生命长短来讲,怎么活比活下去本身确实更重要,站在人类生命长度来讲,也许这个黑匣子打开之后迎来的是毁灭、是摸爬滚打,不打开的利大于弊吧 虽然作为一个科学专业,以后也将加入平平无奇科研大队的本科学生,很想活成白泓羽那样,但自己本质思想上更像汪海成啊。不知道像白泓羽那样的浪漫天真对人类未来有着无限希望和信念还是汪海成这样的害怕恐惧更贴近人类本身。我们什么都不知道,至少郭远有了自己的终点。我们总是对着未知有太多的猜测和害怕,我们的想象力造就了我们也给自己制造了无形的屏障,人类是如此矛盾,热情无畏又恐惧胆怯。那些毛骨悚然的臆测在最后化为了平静,反正总是要死总是要毁灭我们总是要在浩瀚宇宙面前被凸显得一无是处,那还不如就让暴风雨它来,哪怕唾弃自己的右脑,唾弃自己无用的情感,但最终我们只能是我们,要毁灭一起毁灭吧,要受苦受难就一起受苦受难吧,与其在育婴室里碌碌无为,平庸的度过一生,不如用自己渺小的未来去换一个看清真相的机会,如果人类文明就此终结,那也是命,反正就算外星人不来拉起终结我们的绳子,长久以来我们也会继续内部消耗,继续自我毁灭,我们总要去拥抱群星的,哪怕要命。
「一个世界对人类是永远不够的。我们站在这里,因为梦想和贪婪。」
最后揭晓旅行者1号是拉下粗绳子的那根细绳子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