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之夜读后感摘抄
《新婚之夜》是一本由辽京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婚之夜》读后感(一):女性情感 消遣阅读
关于女性情感,但又不仅限于女性视角。情绪控制、家庭关系、性同意,与父母、与伴侣、与孩子、与朋友、与邻里,狗血果然来源于生活,人果然是社会动物。非常适合消遣式阅读。作者收放自如,全篇只有一个人的讲述也甚是吵闹,完全没有第二个人的话语却可以推测出对话者的一举一动;一群人一句接一句不断谈论一个完全不在场的人,文字里却透露着冷清。大概这也是吸引我的地方。每一个故事都有一种戛然而止的遗憾。
《新婚之夜》读后感(二):幸好没有小说家朋友
酣畅淋漓的短片小说合集,辽京老师的叙述能力足见一斑。从淡豹老师的微博看到关于这本书的推荐,前一晚刚看完第一篇关于亲子关系话题。上班路上打开播客又恰好碰上随机波动更新了跟辽京老师的聊天。有一种自己营造出来,却又像是所谓缘分的东西存在着。
小说可读性自不用说,最近看的都是译本,能用自己的语言讲所在语言社区的故事,自然是更容易接受的。只是脑子里莫名冒出个念头:幸好啊,幸好身边没有小说家。他们像是能把人看通透,写下的那些字不就说明他不仅能知道你所说的话,也能知道你所没说出来的话。小说家把这个你说了、没说的、做了、想做的都写下来了。
幸好啊,幸好。
如果想再体会一次熬夜看书,就选这本把。
《新婚之夜》读后感(三):女人的战斗
和门罗的文风有点像,但是我感觉辽京的文章人物更加偏向于中产阶级,城市中产阶级,而门罗的人物,阶级性更加复杂。这本书的内容更加贴近中国的现实生活。看的时候很熟悉,无论是地域还是时间线。包括第一篇文章里面的淑英,感觉太有中国妈妈的特点了。 缺点的话,感觉对话有些出戏,没有那么口语化,反而有点作,节奏不是那么好。人物的心理描述比较庞杂,有时候也会觉得有点出戏。 如果笔触更加冷静,在外围描述的多一点可能会更舒服。描述的范围很小,但是这窄小的范围里仍旧有大片的空白,感觉有点空洞。 最喜欢的一篇应该是一个人的罗生门,写作风格真的很像芥川龙之介,竹林中。但是“我”,也就是豆豆妈妈,有点脸谱化,我觉得她应该对娇娇妈妈有更深重的同情,并不应该是书里描述的那样。娇娇失踪应该是一个转折点,让她反思一下自己作为母亲的处境和身份,而不是作为一个局外人。当然我觉得也有可能是因为豆豆妈妈也处在一个相同的,崩溃的边缘。这篇的结尾挺有意思,豆豆妈妈似乎突然平静下来,用“我失眠很久了”来对抗一切繁杂的力量。
《新婚之夜》读后感(四):不喜欢
语言和铺陈方式矫揉做作,称不上严肃文学写作。
举例 1.“她收拾起换季的衣服、书、自己淘来的影碟——其实没必要,网上都找得到,但是她就是想要拿走,作为彼此切割清楚的一种姿态”(让我想起郭敬明)
2. 钢琴十级的证书被镶进玻璃框,高高地摆在钢琴上,何雯觉得那就像块墓碑,底下埋着她的童年。
这可能是作者自己的叙事风格,但我真的受不了这种,像极了10几岁时写的青春小说。过满则溢,如果不加上“埋着她的童年”这样的话,我依旧可以从之前的叙述感受到她“悲哀”的童年。
主题内核或许有可深思之处,从第一篇小说来看,是作为母亲的困境,是母女间的纠缠,有点像春潮,可又更具有宿命论,一代影响一代,女儿是母亲的翻版,原生家庭的影响,说烂了的话题,如果是第一次看这种类型,或许还会喜欢,但语言也不吸引人,内容更无聊
《新婚之夜》读后感(五):碎嘴
今天下午必须把预算发给下级,要不下一步工作肯定受影响。
什么?上级还没给出准确的金额?那拿什么发?
用这版发下去,要是数字变动了,怎么办?收回来吗?
预算管理是很严肃的,这么发下去再收回来改,我觉得不妥?
没确定的几项扣着不发,其他先发下去吧。
战斗开始!
已经发了二十几家营业部,反馈都说不够,我手里也没余粮了,
一家一家劝,先补贴最紧的项目吧,
大家都有困难,谢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电话响了,谁啊?正忙着呢,亲妈打的也没空。
快递小哥,那得接。
嗯,包装上怎么是胃溃疡的广告?没买药啊?我买的啥来着?
买的【新婚之夜】,
昨天朋友推荐过,在京东搜这四个字,出来的结果都挺诱人的。
随手翻开【一个人的罗生门】,
毫无抵抗地看了小一半,这碎嘴风格太贴合现在的心情了
不行,预算还没发完,再看两页,
您好,有什么问题吗?
是,有几项还没定下来,暂时先不发,
没错,您说的对,预算半年做一次,一次做半年,瞎耽误功夫
终于全发完了,到底娇娇被谁带走了?
嗯?这就完了?谁是凶手?没看懂
《新婚之夜》读后感(六):水果刀一样的辽京的笔法 和 刀下的人生
读完了辽京的《新婚之夜》,封面上她写“抖出人生这条华丽被单里的跳蚤”。
觉得她的笔法像是削水果的刨刀,阅读她的作品的过程也像削苹果。 最初的苹果是生活的表象,每一刀往前推看似轻易却刀刀切肤,刀下的汁水不知是陈年旧泪还是心底饮泣,每次快削到弧面都以为转角之后是新的,但是却始终是一条完整的苹果皮。最后的真相,就像空气里氧化了太久了的苹果,看起来暗黄又木肤肤,却终归还是苹果。
看了很多她的采访 “问题出在我身上,我没有真正年轻过,好像从一个不懂事的小孩一下子变成了中年人,开蒙比较晚并且老得比较快。再回首就开始审视而非沉浸其中的状态”。所谓“审视而非沉浸其中的状态”,实则来源于一种对青春无所适从的“局外人”状态。 辽京曾坦言,她自幼就喜欢阅读悬疑故事,从事写作后,她的小说也总是带有一些悬疑色彩。她甚至希望自己“写的小说是好看的,不是那种给予读者感官刺激的好看,而是追求用准确的表达去打动人,先找到一些特别的东西,再考虑怎么去描述它,语言和风格都是表达主题的工具,作者不应该被工具限制住了,而是要做它们的主人”。
她在用悬疑的笔法揪出生活的线头,只是作为读者,你有没有勇气去面对生活和人性的黑洞。
《新婚之夜》读后感(七):边读边写
听剩余价值来的,对辽京本人很有好感。在国外买不到这本新书,就靠kindle发布的单则故事一篇篇拼凑起来这本小说集。
目前读了新婚之夜、模特、看不见的高墙三篇。三个都带有悬疑色彩的故事,但结局给人的感受各异。新婚之夜是一个无解的悬疑,就好像生活本身给人虚惊一场,然而令人直冒冷汗的其实是日常的粘稠和复杂性,是非的模糊。模特开放式的结尾令人忍不住要想象后话,只是我一遍读下来没有明白结局的意思。看不见的高墙是唯一正式揭开了一直盖在上面的幕布,但不似阿加莎那样令人瞠目结舌的意外,而是有种“我应该想到的,因为生活就是这样”的怅然失落。
三个故事也都不太快乐,主角都是偌大的帝都里最普通的人,而且都关乎女性和她们的痛楚。辽京说不为专门写女性议题,但作为女性写作者大抵也更加熟悉女性的生活历程。三个故事里都有爱情,有新婚夫妇,有出轨的夫妻和作为第三者的女孩,有年轻的恋人,而且他们都不是完美的爱情,是我所赞同的像黑色的泥沼一样有点不堪的每天在发生的爱情。辽京的故事也和我的阅读和欣赏经验有所契合,时常有大卫·耶茨或伍迪·艾伦有点丧逼的影子出现。这个角度讲辽京看世界的角度令我感到熟悉,有点悲观,有点无奈,但你就得想办法生活下去。甚至有时读完小说会觉得情绪很糟糕,需要一夜的睡眠来消化。
辽京不爱写性,总是轻轻一笔带过。
另外故事之间的隐秘联系也成为一种精巧的装置和阅读中的小小乐趣。
希望在故事中读到更多像意城这样鲜活的人物,以及祝福成为更成熟的写作者吧。
《新婚之夜》读后感(八):压死单亲妈妈理智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孩子受到伤害
《我要告诉我妈妈》这个故事的女主人公何雯是一名刚刚离婚、并从丈夫手里争到孩子抚养权的女公务员。为啥我要强调一下公务员这个职业,因为在普罗大众的认知里,公务员这个职业虽然没有生意人手里掌握的财富多,但是应该比一般人的财务状况要好很多吧。一个公务员感觉怎么像我们这些小打工妹一样的穷困潦倒呢?大概是我还没有领略到“四脚吞金兽”的凶猛。
何雯原生家庭的破裂给她本人性格方面有很大影响。旁人眼里性情温和、温柔善良、对孩子也可以循循善诱的何雯,只把自己“失控”的状态展现在最亲近的人面前,其实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她只有在最亲近的人面前才会彻底放下心理防备,做最真实的自己,发最真实的疯,撒很暴力的泼。
在看到何雯追问儿子背后的伤是怎么造成的时候,我真的有跟她一样的紧张感,生怕问到最后发现是自己人格分裂时对儿子施暴。这精神得恍惚到什么程度,才会有这么可怕的猜想,可见她一直是克制的、压抑的、这种憋闷在看到前夫重组家庭的小女孩时没有爆发、在公司同事议论的时候没有爆发,当她发现邻居家小男孩伤害自家孩子时,这位妈妈没有顾及到周围人群,放下了最后的体面,对施暴者予以严惩。邻居家小孩“你打我,你完了,我要告诉我妈妈!”是小说的结局,但不是何雯故事的结局。
其实写着写着我特想向文中的姥姥推荐一下饺子盒,一个有空调、有钢琴的家,不可能没有冰箱吧?干嘛因为饺子馅放的天数多就加很多盐呢?不齁吗?包好的饺子冻起来吃着它不香吗?over。
《新婚之夜》读后感(九):情节还行 描写太网文
“五个故事,作者的水平时高时低,看得出来作者擅长某些特定的素材,但对另外一些则写得非常生硬,个人感觉第五个故事最好,之后依次是第一、第四、第二个故事,第三个故事写得最糟,在飞机上读差点弃书。故事情节和悬念的把握还行,但人物描写不太行啊,挺符号化的,总而言之,豆瓣目前的评分还是虚高。这是我两天前读完的时候写下的短评。现在想要扩展开来谈谈我对每个故事的看法。
第一个故事写得很真,虽然某些部分,比如妈妈始终忘记去问儿子的伤口这个情节很不合理,但是不可否认情感上真的很真。我读完这个故事的时候猜想作者应该是否也是一个处于这个时期的母亲。这个故事一直有一个悬疑的包袱,但其实读者都知道,好像只是在等这个妈妈爆发——我想说作家卖的关子其实多多少少都能猜到了,只是这样的一种氛围与这本书的主题“无处可逃的困境”倒是挺契合的。
第二个和第三个故事就只有情节了。对人物的描写,比如两个故事的女主都是差不多的学生妹,外貌的描写都是“白球鞋 牛仔裤 T恤”,但是都写明“美丽漂亮”(别的形容基本没有了)然后男主就莫名奇妙记住了女主。比如说桃子“是个有趣漂亮的女生”,但是完全没有提到她如何有趣,可能作者觉得这个东西没有必要交代吧。
第四个故事写法我很喜欢,记得《愤怒的葡萄》里也有一章是这样的写法。设定也挺好,由于完全没有外貌描写,好像避免了作者的短处啊,就是中间有几段是和丈夫的对话,显得有些繁琐过头了。
第五个故事我最喜欢,情节的节奏不像第三个故事一样跳来跳去忽快忽慢,整个故事一直保持着一种很好的“张力”,最终虽然没有直接点破,却让人意犹未尽。
作者似乎擅长的是通过心理和对话去描写人物,第二第三个故事太“网文”化了,拉低了整本书的水平。
《新婚之夜》读后感(十):都市犯罪实录?
1.关于家庭的不幸,生活的压抑呢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这种压抑过后应有爆发和对抗吧,不然前面对于这种常见剧情的陈述算什么呢?对抗不过妈妈,抛弃自己的前夫,逐渐失控的孩子,爆发终于来了,不过故事戛然而止,我更压抑了
2.偷情都变成了文火熬粥啊!一个心思细腻如女人般的小男人,刚开始还好似掌控全局,最后彻底变成个 女人 ,爱好也是,对爱情念念不忘(画眼)也是,遇事后的慌乱也是,二十来岁的怀孕小三都比四十岁得得他镇定,比两个女人都弱鸡的老男人形象像是女拳意淫。我实在无法想象一个四十岁的老男人跟二十来岁的小姑娘第一次开房是男的在絮絮叨叨而女人的在倾听,那可是野男人啊,这是人生阅历倒置。
3.人物比前两篇鲜活,男主依然很废。前面还挺好的,特别在162页男主发现艾琳脖子上的伤时,我感受到了人和人情绪的流淌,艾琳诉说内心,男主的心思全在伤痕上,比起艾琳的过去,他更担心自己是不是真的拥有艾琳,怀疑自己,一直告诉自己没有拥有过,又有些在意,就这么拉扯自己,到他忍不住发问,内心情绪就出来了。可是怎么等冬哥再上场就成尸体了呢,男主在这里的态度也让人想不通“报警吧。我说,咱们处理不了这个”,这是个什么场景啊,职业杀手吗,看见尸体还镇定自若,试想你进到这样一间房里,不是应该头皮发麻浑身起鸡皮疙瘩,肾上腺素狂飙,无所适从,不知道是什么情况的慌乱。可是几乎没有什么情绪啊。真是个狠人,明明没出息很窝囊的,连艾琳都不如。结局也是艾琳成功上位,男主继续这样,本来我以为是想表现年轻人北漂的艰难,可是结局男主没有绝望和不甘,反而感受到一丝怡然自得,留在北京为何,迷恋地下室的香气吗?
4. 这大概是最不受欢迎的女性形象了吧…最后一段的女性思维我可能无法理解,在怀疑丈夫出轨或者奸杀幼女却又不露深色,这不矛盾,只能说明她很沉得住吧,在真凶未漏时,发现自己的老公可能是奸杀幼女的罪犯心里不会害怕吗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