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的故事》读后感1000字
《进化的故事》是一本由(以) 奥伦•哈曼著作,中信出版·鹦鹉螺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进化的故事》读后感(一):永不停歇的进化的故事
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关于进化,存在了太多的版本。从神话故事到科学论述,我们能找到的资料有很多。把几亿年的进化史写成让人能读懂的故事,确实不简单。在这里,进化不再是冷冰冰的过程,而是有人情味,有选择的过程。 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的起源,让许多有想象力的古代中国人想象成一个蛋孵化而成,而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是永恒的。巴比伦人、挪威人和毛利人都为自己感受到的世界创造了一个起源。科学则认为宇宙源自一场大爆炸。 宇宙很大,就像是一个长镜头,太阳系则把我们拉回来,到我们的身边,开始思考人类的起源。人类是像埃及人认为的由拉的眼泪创造,还是在古罗马的苏美尔人眼中的坐在宝座上注视着大地的公平与正义之神乌图-沙玛什,或者是女娲一个个的捏出了我们? 实际上,我们要从带给宇宙生命的太阳说起。太阳是一颗中年的G型主序星,它诞生于46亿年前,还有50亿年的寿命。 太阳不仅给世界带来了光辉,也用其强大的“母爱”吸引了众多的行星和卫星,在她身边不停地围绕,直至她香消玉殒。 地球则是宇宙当中的矿物颗粒因引力作用而聚集在一起。围绕着太阳的旋转让这颗孕育了伟大生命的星球从狂躁到温柔,一步步走向稳定,还拥有了自己的小跟班月亮。 后来,核酶成为生命诞生的起点,在海洋,在云端。当DNA代替核酶,在自然选择的帮助下,地球上的生命从简单到复杂,逐渐进化出无尽的美。 眼睛的出现充实着我们的认知。我们不再只是用耳朵和触觉去感受这个世界,我们还可以用眼睛来感受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感受它的可怕,感受它的美好,感受它的一切! 从海洋里,有的不甘寂寞,飞向天空,却发现比大海更孤独的是天空。人类也受此启发,下潜到海洋深处,探索未知的秘密;飞到遥远的太空,去探索我们的过去和未来! 语言的出现让我们的沟通变得不再简单粗暴。真理和谎言也随后而至。真理,使世界变得通透,谎言,使世界变得更圆满。真理和谎言,有时只取决于我们的内心。 我们在不断成长,关于过去,关于未来,我们一直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 无论是神话还是科学,都在破解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神话,延展了我们的想象;科学,把想象拉回现实。 故事仍在继续,美好的生活也不会停止!
《进化的故事》读后感(二):一曲生命的赞歌
唐韦应物《咏琥珀》诗云:“曾为老茯神,本是寒松液。蚊蚋落其中,千年犹可觌。”假若拥有一双诗人的眼睛,是否可以透过表象,更鲜明地感知自然的奇妙?
进化论科普书籍有很多,通常都很严肃,即便是面向大众的,也不过是简明的叙事。奥伦•哈曼是以色列巴伊兰大学科学技术和社会专业研究生项目负责人兼范里尔耶路撒冷学院高级研究员。这个头衔有点“高大上”,可是,翻开《进化的故事》,读者一定会惊讶地发现,这位科学家其实是一位诗人啊,全书呈现散文诗的风格,措辞庄严、优美、敏感。
“变形虫帮助我们从一个不寻常的角度看待骄傲;三叶虫将会哀悼它的嫉妒;从有蹄类动物进化而来的鲸鱼将阐述牺牲的意义;章鱼的记忆中将浮现出意识的寂寞。”序言的这段内容梗概,很好地传达了作者希望我们感受的图像以及他对生命进化的独特体会。
该书讲述生物的演化进程,总共十五章,每一章相当于一次巨大变革,生物如何努力繁衍自身,进化如何改变生命的世界,其中用到的精巧机智堪称伟大,以及我们人类怎样学会与它们相处,这是生物非凡创造力的史诗,也是对自然之力、上帝之手的礼赞。
当宇宙诞生的时候,已经包括了所有的过去和未来,所有的物质和能量,所有的恒星、行星和星系,以及萌发的嫩芽和破碎的心;太阳为自己陶醉,但是如同全盛期的花朵,它终将枯萎;原初的“爱”是生命的策略,用DNA花环换来RNA衣袖,用核酶手套换来脂质拖鞋,后来,爱不止是本能的冲动,附加了道德感等多重意味,在当下价值多元化的时代,爱是生理的,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性的,爱那么复杂,有时是进步,有时离开纯洁太远。
那么,进化到底为了什么呢?从“宿命:宇宙最初的样子”到“希望:思维的骗局”,从深海热泉的萌发到人类意识的展露,从微观细菌到庞然恐龙,从星辰陨落到飞向太空,这条史诗之路沿途铭刻的纪念碑,如何塑造了我们的星球和人类的栖居之地呢?为什么序言的大幅篇章,讲述的不是科学,而是神话呢?因为,神话是一种朴素的信仰,让人类面对自然、面对世界之时不失谦卑、时刻自省,演化论将人类从黑暗时代的禁锢里解放出来,但是,现代人想要破解存在主义的难题,仍然必须回归神话的思维。
全书在正文十五章之后,还附有详细的“延伸阅读”,这些书目可以让读者继续了解更多的证据,拓展更深刻的思考。《进化的故事》不在于介绍零星的知识碎片,而是以诗意描摹宏观的场景,把科学与文艺,想象力与诗性融为一体。诗歌所激发的情感与生命进化本身蕴含的能量,在一起演化,何等美丽恢宏。
《进化的故事》读后感(三):进化的史诗 ——宇宙的诗篇
这是一部以色列作家挥就的宇宙诗篇,并不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从宇宙最初的样子一直写到现在,其间还书写了以色列的神话人物和故事,仿佛一篇动听的长诗。以色列的造物主名叫维拉科查,他从的的喀喀湖来,创造了太阳、月亮和群星。这是另一个民族对造物的解释,而我们的故事里盘古开天,创造山川,河流。而今,我们知道这是古代人民的神话故事,而真实的一切是宇宙的进化故事。
宇宙——毕达哥拉斯称之为“一切”,没人看到它的诞生,所有的都是我们的推断。时间——人类的幻觉,只对我们有意义,对宇宙本身毫无意义。宇宙诞生的时候,已经包括了所有的过去和未来。所有的一切包括我们自己,都不允许加入自己的设计,因为,我们存在时,一切都已经是这样了。我们每个人存在不超过百年,而这宇宙已经存在了140亿年之久,我们从来都不是主人,并不是万物的主宰,我们不过是过客。
我们作为时间的旅行者,发现了很多秘密。我们发现了暗能量,引力,太阳,行星,乃至生命的奥秘,虽然只是皮毛,但已经足以惊诧。我们认为,不止有一个宇宙,只是我们无法到达其他宇宙,倾尽一生也不能到达的遥远。生命可能来自于其他星球,是生命的远征,把我们带到了地球上,很可能是火星为地球带来了生命,这一切都是一个美好的误会。
是进化成就了我们如今的模样,看看我们的样子,谁能想到我们最初一无所有?是生命的传奇造就了我们的眼睛和嘴巴,我们张口能言,能看得到五光十色,绚烂世界,都是生命的恩赐。最初我们不过是细菌和病毒。
作者把这恢弘的一切,尽可能简洁地表述出来,中间夹杂着神话故事的传奇色彩,带我们了解了太阳,月亮,行星和神奇的力量,一路从生命最初的模样,到各物种的分道扬镳,把晦涩的知识变得浪漫非常,虽处于宏观的角度,却不至于太艰深难懂。明明是一本科普书,却让人读读出了文学感。宇宙又何尝不是一部史诗?太阳用阳光书写诗篇,行星用轨迹吟诵诗句,地球——我们的母亲,从寂寂无声到热闹非常,用自然的美书写着生命的史诗。我们的生命有限,好多知识都是前人留下的,而今科学的理论占据了主导,但并不是说全然推翻多有的过去,当我们把过去的东西轻轻抹去灰尘,会不禁流下欣喜的泪水,原来前人也是发现了的,而且他们怕后人走弯路,还特地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了下来,就是为了让后人看到。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理所当然的世界里,也不是每天睁开眼睛,一成不变地运作,无论你对这世界满不满意,它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唯有变化本身一成不变。
有很多关于宇宙的说法,书中提到的那些很有意思。克里斯托弗·莫利说:“它是口述的而不是记录下来的。”弗雷德·霍伊尔说:“宇宙有一个连贯的计划,但究竟是什么计划,我们也不知道。”伍迪艾伦说:“在唐人街找出口就已经难道我们了,奇怪的人们居然想要知道宇宙是怎么一回事。”而道格拉斯·亚当斯——就是写《银河系漫游指南》的那位更是语出惊人,他说:“如果有人确切地发现了宇宙存在的目的和原因,他就会立即消失。”难道霍金和爱因斯坦都是因为发现了秘密吗?
《进化的故事》读后感(四):用神话故事讲述生命进化的十五个关键命题
这些故事从未发生,却永恒存在。
生命经历了水生、陆生、飞禽的进化步骤,布满了我们所能接触到的所有空间。在生命进化的历史长河中,眼前的只是一瞬,宇宙正处于它的鼎盛时期。未来,它将回到它来时的路,所有归于平静。关于生命进化的书籍不胜枚举,但是奥伦·哈曼《进化的故事》又突破了人类对于生命起源认知的刻板印象。从神话到日常,想你所不能想。
不管是古希腊人、中世纪的莫卧儿人、布须曼人、阿尔冈昆人、拉普兰人,还是你和我,都能感知神话中那种永远无法被真正理解的主题:我们为什么在这里?我们是如何诞生的?藏在幕后的操纵不可避免的死亡和不可预知的神秘力量究竟是什么?道金斯在其《自私的基因》一书中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令人绝望的基因的故事。进化是偶然的、无目的的,基因是冷酷和自私的。它们聪明绝顶,经过几十亿年的进化,早已成精。从那里我们可以学会不少求生的本领,但同时我们也会陷入一个悖论:我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生存。
生存的无意义会带来很多负面且消极的影响。中国历代辉煌无比的王朝,文人精神世界里如何高贵的舍生取义、视死如归,在客观世界里完全是不合情理的。
比如魏晋时期,以最负盛名的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文人,他们在动荡不安的年代,感受到生存是一件很荒谬的事情,因此生命的意义也显得微不足道。于是他们疯癫红尘——枕青石、卧松岗、或穷途而哭,或抚琴对饮,放浪形骸,飘飘欲仙,超凡脱俗。
或轻生重死,或重死轻生,面对生命和死亡,他们却成了一群胆小鬼。这能算是基因的过错吗?
在遥远的古希腊,神话传说讲述的是渺远的过去或想象中的未来的故事,正如诺斯普罗·弗赖伊所说,神话描述的不是过去的事,而是当下发生的事。神话是人类的故事,它们讲述的是我们能从内心感觉到其重要性,但凭借人类如今的智慧又无法真正理解的事物。
母性、自由、死亡、不朽,记忆、嫉妒、孤独和奉献,诞生和重生、真理、爱、傲慢、宿命,这些都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神话主题,更是现实生活真实演绎着的人类故事。
在这里,如何谱写人类的故事与如何讲述人类的故事,同等重要。
理性的科学世界观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二元对立的逻辑世界,而在感性的诗人和哲人的世界里,世界是多元的,是可爱的,是值得期待的,不然希腊神话会变成笑话的。
《进化的故事》读后感(五):《进化的故事》生存而因敬畏
写《进化论》和《生命的繁衍》关于进化类的书籍非常的多,即使是至今现在这个社会,对于繁衍和传播都有非常的科学定的依据,但是对于神话以及信仰的传播,依旧是疯狂地虚构,在其虚构的创作中,情感的表达非常的强烈,以其母性,真实,大胆,博学,充满了人文情感的敬畏。
很多事物的本身因为还未能达到所其理解的能力,所以内心的恐惧会使其而自我的虚构安慰,同时也会产生敬畏,因为敬畏。对大自然的敬畏,所以有了拟人化的神明,也有了拟人化的祭祀。很多对于无法理解一些神奇的现象,所以才会通过想象来解释,也就是虚拟。
封面可爱的小动物虚构的结果非常的显而易见。简单的比如“互相不认识的人,只要同样相信某个故事,就能共同合作。”正是有了其相同的所认知,才可以使其从来没有见过的人碰到一起就能愉快的玩耍。正是有了这些的认知,才实现群知生活,这也是从在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进化过程中的,种群得以继续延续的必要手段和繁衍方式。当然,至于怎样虚构其符合人物所能认知,去接受,去认可,都是需要非常多的技巧。
选折性的选取了15章节,像是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诉说般在物理世界的进化娓娓道来,包括了宇宙的起源,性别的诞生,视力以其角度去诠释爱的定义。讲述了起源,大爆炸,行星和本命。每个小寓意的背后,都充满了想象。用其富有的想象力,让我们去更加有趣的认知了科学,站在科学的角度去理解宇宙。
非常有爱的认知我想相信“虚拟的故事”是进化出来的能力的结果,而不是能力本身。而是用想象力重组现象知识,这是创造力的表现。也许这并不是相信虚拟的事情,而是一种虚构的能力,这项能力是抽象思维,当我们的认知不再局限在一个个具体的事物上,而能够在脑海中用抽象的概念去代表他们,并且思考各项事物之间的联系时,我们才可能相信虚拟的故事。正是因为相信之后。才生存敬畏。
阅读起来,对于章节中的理解奥趣颇多,读其延伸阅读时其,对于人物的科普性好是再需深度理解,毕竟面对一大串不认识的科学家其背后的科学论时,真的需要花很大精力去查询和阅读理解。进化,不仅是生理的变化过程,对人类来说,也是心理和思维的变化过程。而在这时,也是需要更加漫长的过程。
《进化的故事》读后感(六):当科学碰撞感性
面对这个世界的种种奥秘,人类是无知的。但我们渴望真相,渴望去探索和寻找关于宇宙、关于我们人类自身、关于生命的答案。所以神化故事诞生了,那些关于生命的起源的故事,关于人类的起源的故事,都曾经给懵懂的人类带来一种慰藉。
《进化的故事》是一本有温度的科普类书籍。它不同于晦涩难懂冷冰冰的学术类书籍,而是感情充沛的,引人入胜的。
说说我最喜欢的几个故事。
太阳的故事很能打动我,不仅仅因为我们都喜欢阳光,热爱光明。
你可以认为它在燃烧自己,但其实它是在吞噬自己。太阳系的光芒都源于自噬。是的,太阳如同全盛时期绽放的花朵。但可惜的是,它已经被剪下,终将枯萎。——第2章《傲慢:太阳系的毁灭与诞生与毁灭》书中讲太阳比作“被剪下的花朵”,好像拉进了我们与高高在上不可触碰的太阳的距离。也带来一丝悲壮。目睹了我们地球上经历了各种时期巨变的太阳,它并不是神。看似永恒的太阳,它也是有生命期限的。盛极而衰,是不变的定律。
也许,你是出于人道的原因才远离我,而不是一时的孩子气。当然,这也许只是因为你有我不知道的黑暗面。——第3章 《母性:地球与月亮》作者把月球和地球拟人化,将他们的关系比作了母子关系,非常有意思。我们的地球以一位母亲的视角,去解释他们之间发生的种种事情,也就是他们的起源和演化。
其实关于月球的形成有几种假说。大致可归纳为共振潮汐分裂说、同源说、俘获说和撞击成因说、 撞击分裂说 。本书的观点是基于现在最令人信服的撞击分裂说,也就是地球遭受撞击后,月球是从地球分裂出去的。
当我第一眼看到你围绕着我的时候,我感到自己获得了新生,尽管我也刚出生不久。你发出微弱的光,萦绕着我,填满了整个苍穹。海王星和金星从未有过像你这样可以凝望的礼物……这是一种多么柔软的情感,多么像刚生产完的产妇第一眼看到自己的孩子那种母爱,好像心都融化了,也让读者们深深感动。
人类在飞速发展的同时,探索的过程也在持续。即便到了高度文明的今天,我们依然不能看清这许多奥秘。但那些假说,那些故事,依然是充满魅力的存在。
《进化的故事》读后感(七):生命之网
关于进化学的书,第一章总是探究人类从哪里来,如何诞生,为什么在这里?研究进化首先要研究的就是我们自己。按照神话学来说,人由神造,我们都是神的孩子,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也有一定的使命,我们是孤独的,不断进取思维的产物。
神话的意义比道德的意义更加深远,神话比宗教更具有决定性。从认知革命开始,人类不断学习,科学取代神话,科学也成为理解世界,人类的最有效方法,它成为现代人的权威语言,也是我们获得知识最安全的路径。除了物理学,数学可以发展世界,创造高科技以外,生物学也成为了科学中无法忽视的一门学科,将进化和当代物种结合在一起研究。而我们今天以一个科学的角度讲人类进化和生物进化。 而这本书不同的是,第一章他讲的也是起源,却不是人类起源,而是宇宙起源,是从由大到小的顺序介绍的。 从宇宙诞生(大爆炸)讲到暗物质。 这里就揭露了一个宇宙比例谎言:我们的宇宙并非独一无二,如果有暗物质的存在,就开有其他无数个可能的宇宙,每个宇宙拥有不同的密度乐曲元素。由此衍生了一个说法:大爆炸产生了一个漂浮在泡泡上的宇宙,大爆炸产生了很多次,产生了很多泡泡,这是从虚无中诞生的。有人说泡泡无法碰触或者了解彼此,也就是说我们穷尽一生也可能无法去了解其他宇宙。 再到太阳与其他行星之间的关系,延伸到太阳系的诞生毁灭。 (此处有一个小知识:你可以认为太阳是在燃烧自己,其实她是吞噬自己,及太阳系的光芒,全都源自于自噬。50亿年后,太阳里的氢将会燃尽,可是,地球上的生物又该如何?无论如何太阳终将死去,由于引力作用太阳核心还会塌陷。随着水星金星蒸发,地球的生命将彻底消失。)
在谈到地球与“卫星月球,”然后再到地球上的生命,
生命源于海洋,源于水,有了生物便有博爱,共生等词的存在。而生物的繁衍必然死亡,两性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争议,为什么是两性而不是四性,1000万性呢? 要是多性的话,那么在地球上找到伴侣的希望就十分渺茫,遗传和繁衍就会成为困难。精子卵子就是性别的诞生,两个核的融合标志着这场婚姻圆满成功,双染色体意味着双倍基因,双倍基因意味着生存率高。而后来随着愉悦感的器官不断进化,世上也有了诗歌与时尚。 生物开始学会炭烤食物, 又是一个质性的飞跃,这慢慢迎来了我们人类的时代,出现了语言和真理。从猿类到苹果树,蜥蜴到变形虫,自然界所有王国的生物都会得到充分的交流,但人类可能是唯一有语言能力的物种,能与其他物种互相交谈。 这本书更多讲的是宇宙的进化和生物的进化,其中人类的进化只是一小部分,包含在生物的进化其中,学术性还是蛮高的,硬知识点多,很推荐大家看。
《进化的故事》读后感(八):这些故事从未发生,却永恒存在
讲进化的书其实已经有很多了,但是这样讲的,这是头一本。
这本书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普书,而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写给世界的赞美诗。这本书不单单是在讲述事实,更是以构建神化的方式来讲述对世界的理解。这本书告诉我们,世界不是二元对立的。在古老的神话中有着事实真理,而我们现在科学发现的真实,也需要被作为故事进行讲述。
神话描述的不是过去的事,而是当下发生的事 ————诺斯普罗·弗赖伊
在哲学家眼中,神话传说是语言形式的哲学真理;在历史学家眼中,神话传说是对历史真相的歪曲;对于心理学家,神话传说发硬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对于道德家,神话传说是人类的指南针;对于诗人,他们则是灵感的源泉。神话传说讲述的是遥远的过去或者想象中的未来的故事,如同亲切又神秘的伙伴未遂我们而存在。神话传说指引着我们在宇宙中行走,并为我们带来某种慰藉。但是神话也能召唤出我们期望的真相:关于物质、时间和力量的本质,以及我们如何诞生,我们何以充满希望或者失望,我们会走向何处。神话是现存难题的表达方式,使我们孤独的、不断追寻的思想的产物。宿命、傲慢、母性、不朽、爱、自由、死亡、骄傲、嫉妒、好奇心、孤独、奉献、记忆、真理、希望,本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以神话不可缺少的主题为题,这些主题是普适的,其本身就有比道德更加深远的意义。
随着科学时代的到来,科学取代了神话成为了理解世界、理解人类的有力方法。科学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的权威语言,也是我们习惯选择的语言。
古希腊人描绘了狂暴的赫拉和狡猾的宙斯,但现在我们用基因和自然选择来解释恐惧和欲望、嫉妒和希望。当埃涅阿斯的船从迦太基还玩撤离时,我们没有和维吉尔的狄多一起哭泣,而是用“乙酰胆碱”、“血清素”、“多巴胺”和“催产素”等词语来谈论感情,假装捕捉到了重要的东西,……自然选择的逻辑以及基因和发育的复杂性,已经成为我们讨论母爱和记忆、道德起源和死亡意义的现代语言。事实上,科学同创造出神灵、来世、灵魂和世界起源的神话一样,也是由理解世界的渴望推动的,是被“故事”塑造的。科学是一种具有竞争性的故事:它赋予万物名字,它讲故事,但它讲故事的方式会以惊人的方式不断改进。
不同的理论不仅代表了我们表达这个世界的不同方式,也代表了我们希望在这个世界看待自己的方式。科学既是我们的指导,也是我们的倒影。对于那些存在答案的问题,科学是提供答案的最佳途径。然而,对于已经超出了知识范畴的真相,科学无能为力。也许这就是我们许多人,虽然是现代人,仍然像恩培多克勒一样继续破解那个存在主义的难题的原因。
因此,作者称本书为一个用现代科学语言讲述的神化。通过精心的安排,将神话中具有普适意义的主题以及关于生命奇迹的永恒思考,以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重新演绎。
在这里,我们将选择天文学、物理学、地球化学和生物学等‘语言’。在基因学、化学、神经科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和语言学方面的最新知识的基础上,我将用进化论揭开生命起源的神秘面纱,展现其生机勃勃的传奇故事。它将解释生命如何起源,第一个细胞何时诞生,以及为什么一开始细胞会聚集在一起形成身体。它提供了关于地球上生命如何发生巨大变化的理论:光合作用、性别、视觉、飞行、语言和意识的起源。它讲述了我们为何存在和如何存在。很多常见的科普书籍选择用现代的科技语言讲述真实的故事,但是本书独特的一点在于,它选取了另一个途径——讲故事。
科学把神话视为多于的,从而忽略了它。但是这样做剥夺了我们现代语言的一个重要任务,而这是本书的使命:通过讲故事,去引发人们对于那些尚未得出答案的真理的思考。
毕竟,有些事远比我们知道的更深刻。
《进化的故事》读后感(九):进化的故事是一首散文诗
起初我以为,《进化的故事》讲的是一个童话,再不济也得是一篇记叙性质的说明文。也许会讲到珙桐的故事、恐龙的故事、三叶虫的故事或者是鸡与蛋的故事,然而翻开阅读之后,却发现是一首散文诗。
这首散文诗很长,十五个篇章从不同的主题切入,洋洋洒洒两百多页;然而这首散文诗又很短,薄薄的一本册子包纳了宇宙、地球和物种长达几十亿年甚至更加久远的历史。初读起来似乎简易无趣,然而细细品读,其中的逻辑梳理、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幽默风趣,明显不是浅薄之人能够写出。读《进化的故事》就像在听一位鹤发飘然的老者轻描淡写,谈笑风生中转眼已过千百万年。
01 想法之一:进化的故事与人类进化的故事
讲一个长达亿万年的故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求讲述者对这漫长的历史拥有足够多的认识,其次还得能够用自己的理解理清脉络,将其归纳为简洁易懂的骨骼,最后,稍加点缀,使之拥有个性兴致与趣味,一个好的故事才能最终呈现。
《进化的故事》将自宇宙诞生以来的鸿篇累牍总结为十五个主题,这十五个主题又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一至三章,自大到小分别介绍了宇宙、太阳系、地球与月亮三个主题。第二个部分探讨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繁衍与死亡,自四至七章的主题分别为生命的诞生、繁衍、竞争与死亡。最后一个部分与智慧或者说与人有关,从多细胞生物的产生到拥有视野、文字与思考,不禁让人感叹,人类在众多生命中脱颖而出的过程既伟大又艰辛,同时,也很偶然。
单从时间线上来看,上述的过程看似简单而熟悉,然而,我突然想起另外一件事情:进化的故事是不是人类进化的故事呢?二者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假如没有了人类,地球难道不进化了吗?或者,假如没有了人类,谁来讲述地球进化的故事呢?
如果换作我来讲述,也许大概的思路能够有一些。但如果要像作者一样说出一些趣味的时期并能引发思考的话,也许并不尽然。比如其中爱与繁衍的章节。
02 想法之二:爱与繁衍,谁先谁后?
我读过很多关于进化的书,包括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大多数的人聚焦的点都在于地球如何变迁,过去如何影响现在,以及未来我们将要去往何方。也许我是第一次听说,有人把爱与自由也加入了进来。
爱的这一章节,其实换做通俗的讲法,说的不过就是物种繁衍的故事。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只有人类之间才存在着爱情,然而真实的情况,也许并非如此。
我们知道,很多动物之间是存在一夫一妻制关系的,双方一生之中只会拥有彼此一个爱人,比如藏狐或者雁类。有谁能断定,这算不算爱情呢?
最近看到的一个说法,一些科学家在研究物种交配的起源,似乎生物最初并没有两性区分,性行为存在于所有的个体之间。后来分化为两性交配,不过是受制于繁衍的前提。换一种理解,如果是不基于繁衍的前提而交配,这样的性行为算不算爱情呢?
又或者,繁衍一定是爱吗?爱又一定的是繁衍吗?也许相较于繁衍,早期的物种也许早就有了爱呢?
03 想法之三:爱与恨,自由的两面
有爱自然就有恨,否则也便不是人类了。然而最初的物种之间,有没有恨呢?
什么是恨?其实真的很难讲清。在早期的生物之间,恨的表现或许是残杀。然而反过来想一想,动物之间有恨吗?也许动物的那点所谓的怨恨,不过是为了互相争抢谋生的食物。在物质丰盈的当今,人类之间却依然存在着怨恨,细细想来,这是一件多么荒唐可笑的事情。
那么人类为什么还会有恨呢?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角度,那就是自由。每个人都拥有自由,如果个体的自由被限制甚至剥夺,那么自然而然,恨就产生了。想一想我们生活中的怨恨,不过是别人妨碍了我们的思想自由、行为自由或者热爱的自由。如果我们不想怨恨别人或者被别人怨恨,那么就努力去争取自己的自由,以及努力为别人创造自由。
我们为什么要捍卫自由?因为我们不想让这个世界充满怨恨。我们为什么要捍卫爱?因为这些都是生物最初的本能,无关乎任何所谓的政治、思想与观念。它既不是所谓的西方价值观,也不是人类的价值观,它是所有生命体的价值观。
04 有趣的科学的观点
当然,作为一本科普类书籍,《物种的故事》并非只是转述别人的意见,作者似乎还提出了一些个人的专业的见解。印象比较深的是这么几个:
(1)现代人类个体的繁殖和发育过程,其实仍然还在重复最初的进化过程,只不过时间上缩短很多、过程上简化很多。我们总以为自己已经是进化比较完全的人类,然而,精子的尾巴、卵子的细胞其实仍然还是在重复生物进化的过程,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细胞分裂的速度和质量更快,基因携带的信息更加丰富齐全,进化的过程更加迅捷快速罢了。人类个体的繁育并非是从现代到现代,而是依然从古代到现代。
(2)所谓物种繁衍,适者生存。在当下的地球之上,除了仍然还在存活延续的物种,我们也不能忘记那些被地球或者被人类淘汰的生物。它们同样拥有别致的外形和有趣的名字,除了人们熟知的渡渡鸟、猛犸象,它们还有卡色龙科、蛇齿龙科、丽齿兽次亚目、苏美尼兽属等等,光是听名字都能让人联想许多,假如它们现在依然还在的话,地球也许会更加丰富多彩。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已经灭绝的物种数量和种类之多绝不亚于当今地球上的物种;没有它们,地球似乎看起来仍然完好,但假如是因为人类而使之灭亡,想必一定是另外一副恐怖的光景。
(3)意识一定是受大脑控制的吗?如果是这样,那么被剁成两截的鱼,尾巴为什么依然还在跃动?当人们在呼吸的时候,人究竟是在有意识的控制,还是只是习惯性的动作?
05 番外:既专业又有趣
别以为上述这些只是胡说八道,也许作者也想让自己的说法更有说服力一些,于是本书的结尾特地安排了长达几十页的延伸阅读。延伸阅读同样有十五篇,分别一一对应前述的主题,介绍了作者的观点灵感源自于哪些经过发表的拥有客观基础的论文或者著作。爱钻研的读者不妨根据提供的中英文标题进行搜寻查证,也许能够有更多深刻的知识获得;而莞尔一笑的读者也可以从其中的细节中读出趣味。
其一,作者提到:佛说有三种东西不可隐藏,分别是太阳、月亮和真理。想一想作者是以色列人,提到佛祖已经十分有趣了;然而事实上如果去在网上百度,犹太人和别的很多地方也有不同版本的“三件不可隐藏的东西”的说法。也许最先讲这句话的人只是无心之谈或者故作深沉罢了,谁知竟然成了别人的深刻的趣味。
其二,书中提到伍迪·艾伦曾说过:在唐人街找出口就已经难倒我们了,奇怪的人们居然想要“知道”宇宙是怎么一回事。
唐人街招谁惹谁了?哈哈哈哈。哈!
《进化的故事》读后感(十):【书单】延伸阅读
1、威廉姆·多蒂《神话学:神话与仪式研究》(William G.Doty, Mythography:The Study of Myths and Rituals, Alabama University Press, 2000)
Mythography目前无人评价William G. Doty / 2000 / University Alabama Press2、柯克《神话:它在古代和其他文化中的意义和作用》(G. S. Kirk,Myth: Its Meaning and Functions in Ancient and Other Cultur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1970)
Myth评价人数不足Geoffrey Stephen Kirk / 1973 / Univ of California Pr3、卡伦·阿姆斯特朗的《神话简史》(Karen Armstrong, AShortHistory of Myth, Canongate, 2005)
神话简史7.8凯伦·阿姆斯特朗 / 2005 / 重庆出版社4、翁贝托·埃科用希伯来语写作的《异境之书》(Umberto Eco, Storia delle Terre edei LuoghiLeggendari,Bompiani, 2013)
異境之書8.8Umberto Eco / 2016 / 聯經出版公司5、约瑟夫·坎贝尔的《千面英雄》(Joseph Campbell,The Herowith a Thousand Faces, Bollingen Foundation/PantheonBooks, 1949)
千面英雄8.2[美] 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 / 2016 / 浙江人民出版社6、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的《魔法、科学、宗教和其他随笔》(Bronislaw Malinowski, Magic, Science and Religion andOther Essays,The Free Press, 1948)
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7.8[英] 马林诺夫斯基 / 2016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7、米西亚·埃利亚德的《神、女神和创造的神话》(Mircea Eliade, Gods, Goddesses, and Myths of Creation, Harper and Row, 1974) 【豆瓣无Gods, goddesses, and myths of creation】
8、布鲁诺·斯奈尔的《心灵的发现》(Bruno Snell, The Discovery of the Min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3)
The Discovery of the Mind评价人数不足Bruno Snell / 2011 / Dover Publications9、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的《生与熟:神话科学导论》(ClaudeLévi-Strauss, The Rawand the Cooked: Introduction to a Science ofMythology, Vol. 1, 1964;Harper and Row, 1969)
神话学8.7[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 2007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0、詹姆斯·弗雷泽的《金枝》(James Frazer,The Golden Bough, 1890; new abridged e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金枝目前无人评价[英]J.G.弗雷泽 / 2019 / 商务印书馆11、伊迪丝·汉密尔顿的《经典神话:永恒的神与英雄故事》(Edith Hamilton, Mythology: Timeless Tales of Gods and Heroes, Little, Brown, 1942; Back Bay, 1998)
希腊罗马神话8.5(美) 伊迪丝·汉密尔顿 / 2017 / 中信出版社12、奥维德的《变形记》(Metamorphoses)
变形记8.8(古罗马)奥维德 / 2008 / 人民文学出版社13、卡尔维诺《宇宙经济学》(Cosmicomics)
宇宙奇趣全集8.8[意大利] 伊塔洛•卡尔维诺 / 2012 / 译林出版社14、卢克莱修《物性论》(De RerumNatura)
物性论8.1[古罗马]卢克莱修 / 2012 / 译林出版社15、伊拉斯马斯·达尔文《自然神庙,或社会的起源》(Erasmus Darwin, ;or, The Origin of Society, J. Johnson,1803)
The Temple of Nature目前无人评价Darwin, Erasmus / 200916、保罗·费耶阿本德《反对方法:无政府主义知识论纲要》(Paul Feyerabend, Against Method:Outline of anAnarchistic Theory of Knowledge,New Left Books, 1975;Verso, 4thed., 2010)
反对方法8.0(美)保罗·法伊尔阿本德 / 2007年8月 / 上海译文出版社17、保罗·费耶阿本德《自然哲学》(Paul Feyerabend, Philosophy ofNature, Polity Press, 2016)
自然哲学8.2保罗·费耶阿本德 / 2014 / 人民出版社18、菲利普·莫里森的《十的次方:宇宙中事物的相对大小》(Philip Morrison, : About theRelative Size of Things in the Universe, Scientific American Books,1990)
Powers of Ten目前无人评价Philip Morrison Phylis Morrison / 1994 / W.H. Freeman & Company19、卡尔·萨根的《宇宙》(Carl Sagan, Cosmos, Random House, 1980)
宇宙9.3[美]卡尔·萨根(Carl Sagan) / 2017 /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戴维·J. 艾歇尔《新宇宙:回答天文学的重大问题》(David J. Eicher, The New Cosmos: Answering Astronomy’s Big Questions,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2016)
The New Cosmos: Answering Astronomy目前无人评价David J.Eicher Filippenko Alex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1、丽莎·兰道尔《暗物质与恐龙:宇宙万物的互联》(Lisa Randall,Dark Matter and the Dinosaurs: The AstoundingInterconnectedness of the Universe, Ecco, 2015)
暗物质与恐龙7.9[美] 丽莎·兰道尔 / 2016 / 浙江人民出版社22、肖恩·卡罗尔《大图景:生命起源、意义和宇宙本身》(Sean Carroll, The Big Picture: On the Originsof Life, Meaning, and the Universe Itself, Dutton, 2016)
大图景评价人数不足[美]肖恩·卡罗尔 / 2019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3、尼克·莱恩《生命的跃升:40亿年演化史上的十大发明》(Nick Lane,Life Ascending: TenGreat Inventions of Evolution, W. W. Norton, 2009)
生命的跃升8.9[英] 尼克·莱恩 / 2016 / 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4、尼克·莱恩《生命之源》(Nick Lane, The Vital Question: Energy,Evolution, and theOrigin of Complex Life, W. W. Norton, 2015)
生命之源9.0尼克‧連恩(Nick Lane) / 2016 / 貓頭鷹23、约翰·梅纳德·史密斯和埃尔斯·沙斯玛丽合著《进化中的重大转变》(John Maynard Smith and Eörs Szathmáry, TheMajorTransitions in Evolu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The Major Transitions in Evolution评价人数不足John Maynard Smith Eors Szathmary / 1998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24、约翰·梅纳德·史密斯和埃尔斯·沙斯玛丽合著《重论进化的重大转变》(Brett Calcott and Kim Sterelny ed.,The Major Transitions in Evolution Revisited, MIT Press,2011)
The Major Transitions in Evolution 目前无人评价Brett Calcott Kim Sterelny / 2011 / The MIT Press25、彼得·沃德和乔·克什维克的《生命的新历史:对地球上生命起源和演化的新发现》(Peter Ward and JoeKirschvink, A New History of Life:The Radical New Discoveriesabout the Origins and Evolution of Life on Earth, Bloomsbury,2015)
A New History of Life目前无人评价Peter Ward Joe Kirschvink / 2015 / Bloomsbury Press26、理查德·福提的《生命简史:地球生命40亿年的演化传奇》(Richard Fortey,Life: A Natural History of the First Four Billion Years of Life on Earth,Knopf, 1997)
生命简史8.5[英] 理查德·福提 Richard Fortey / 2018 / 中信出版社27、安德鲁·H. 诺尔的《在一个年轻星球上的生活:地球上30亿年的进化》(Andrew H. Knoll, Life on a YoungPlanet: The First Three Billion Years of Evolution on Earth, 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 2003; updated ed.,2015)
Life on a Young Planet目前无人评价Andrew H. Knoll / 2015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8、理查德·道金斯和黄可仁《祖先的故事:生命起源的朝圣之旅》(RichardDawkins and Yan Wong, The Ancestor’sTale: A Pilgrimage to theDawn of Evolution, Mariner Books, 2016)
祖先的故事8.8[英]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英]黄可仁(Yan Wong) / 2019 / 中信出版集团29、杰西卡·里斯金的《永不停歇的时钟:机器、生命动能和现代科学的形成》(Jessica Riskin, The Restless Clock: A History ofthe Centuries-Long Argument Over What Makes Living Things Tick,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6)。
永不停歇的时钟目前无人评价[美]杰西卡·里斯金 / 中信出版集团第1章 宿命:宇宙最初的样子
30、西蒙·辛格《大爆炸简史》(Simon Singh, Big Bang: TheOrigin of the Universe, Fourth Estate,2004)
大爆炸简史8.5[英] 西蒙·辛格 / 2017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31、迪莉娅·珀洛夫和亚历克斯·维伦金的书籍《好奇的宇宙学》(Delia Perlov and Alex Vilenkin,Cosmology for the Curious,Springer, 2017)
Cosmology for the Curious目前无人评价Perlov, Delia Vilenkin, Alex /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32、布赖恩·格林《宇宙的琴弦》(Brian Greene, The Elegant Universe:Superstrings, Hidden Dimensions, and the Quest for the UltimateTheory, W. W. Norton, 2004;new edition, 2010)
宇宙的琴弦9.3[美] 布赖恩·格林 / 2018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33、布赖恩·格林也在《隐藏的现实:平行宇宙是什么》(Brian Greene, The Hidden Reality: ParallelUniverses and the Deep Laws of the Cosmos, Knopf, 2011)
隐藏的现实9.1B·格林 / 2013 / 人民邮电出版社34、彼得·沃特《甚至没有错:弦理论的失败和在物理定律中寻求统一》(Peter Woit, Not EvenWrong:The Failure of String Theory and the Search for Unity in PhysicalLaw, Basic, 2006)。
Not Even Wrong评价人数不足Peter Woit / 2006 / Basic Books35、阿瑟·库斯勒的经典著作《梦游者:人类宇宙观变更史》(Arthur Koestler, TheSleepwalkers: A History of Man’s Changing Vision of the Universe,Macmillan, 1959)
The Sleepwalkers评价人数不足Arthur Koestler / 1990 / Penguin Books36、盖尔·克里斯琴森《星云世界的水手》(Gale E. Christianson,Edwin Hubble: Mariner of the Nebulae, Farrar,Straus and Giroux,1995)
Edwin Hubble目前无人评价Gale E. Christianson / 1996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37、玛西亚·巴尔图什克《我们发现宇宙的那一天》 (MarciaBartusiak, The Day We Found the Universe,Pantheon, 2009)
The Day We Found the Universe评价人数不足Marcia Bartusiak / 2010 / Vintage38、阿尼尔·阿南塔斯瓦米《物理学的边缘:通往地球两极、揭开宇宙秘密的旅程》(Anil Ananthaswamy, The Edge of Physics: A Journey toEarth’s Extremes to Unlock the Secrets ofthe Universe, HoughtonMifflin Harcourt, 2010)
The Edge of Physics评价人数不足Anil Ananthaswamy / 2011 / Mariner Books第2章 傲慢:太阳系的诞生与毁灭
39、理查德·科恩的《追逐太阳:给予我们生命的恒星的史诗故事》(RichardCohen, Chasing the Sun: The Epic Story of the Star That Gives UsLife, Random, 2010)
追逐太阳7.6【美】理查德·科恩 / 2016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40、迈克尔·伍尔夫森《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Michael M. Woolfson,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Solar System, Institute of PhysicsPublishing, 2000)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Sol目前无人评价Michael M. Woolfson / 2000 / Taylor & Francis第3章 母性:地球与月亮
41、谢里·刘易斯《约会游戏:一个人关于寻找地球年龄的研究》(Cherry Lewis,The Dating Game: One Man’s Search for the Age of the Earth,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2000)
The Dating Game目前无人评价Cherry Lewis / 2012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第4章 不朽:地球上最初的生命
42、埃尔温·薛定谔的经典著作《生命是什么》(Erwin Schrödinger, What IsLif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44)
生命是什么(剑桥独家授权版本)7.8【奥】埃尔温•薛定谔 / 2018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43、米歇尔·莫朗热《生命的解释》(Michel Morange, Life Explained,2003; Englishtranslati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8)
Life Explained目前无人评价Morange, Michel / 200844、维多利亚·A. 卡哈尔《水的婴儿:阿尔文的故事》(Victoria A. Kaharl, Water Baby: The Story of Alvin,OxfordUniversity Press, 1990)
【豆瓣无 Water Baby: The Story of Alvin】
45、罗伯特·昆齐格的《不安宁的海洋:探索海浪下的世界》(Robert Kunzig, The Restless Sea: Exploring theWorld Beneath the Waves, W. W. Norton, 1999)
The Restless Sea目前无人评价Harrod-Eagles, Cynthia / 2006 / Trafalgar Square46、伊瑞斯·弗莱的《地球上生命的出现:历史和科学概述》(Iris Fry, The Emergence ofLife on Earth: AHistorical and Scientific Overview,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2000)
The Emergence of Life on Earth评价人数不足Iris Fry / 2000 /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47、梯波尔·甘地写作、由杰姆斯·格利斯梅尔(James Griesemer)和爱洛斯·赛特马瑞(Eörs Szathmáry)注解的《生命原理》(Tibor Gánti, ThePrinciples of Lif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The Principles of Life (Oxford Biol评价人数不足Tibor Gánti / 2003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第5章 爱:生命之网
48、薄伽丘最知名的著作是《十日谈》,但你也可以看看他那本不太为人所知的小册子——《爱情十三问》(The Most Pleasant and Delectable Questions of Love, H. G.trans., 1566,Aegypan, 2006)
爱情十三问·爱的摧残评价人数不足(意) 薄伽丘 / 译林出版社第6章 自由:共生的界限
49、林恩·马古利斯和多里昂·萨根的《小宇宙:细菌主演的地球生命史》(Lynn Margulis and Dorion Sagan,Microcosmos: Four Billion Years of Microbial Evolution,Summit,1986; reprint e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7)
小宇宙7.5[美] 林恩•马古利斯 [美] 多里昂•萨根 / 2017 / 漓江出版社50、《获取基因组:物种起源的理论》(Lynn Margulis and DorionSagan,Acquiring Genomes: A Theory of the Origin of Species, Basic,2002)
Acquiring Genomes目前无人评价Lynn Margulis Dorion Sagan / 2002 / Basic Books51、多里昂·萨根写作《林恩·马古利斯:科学反叛者的生活和遗产》(Dorian Sagan, Lynn Margulis: The Life and Legacy of aScientific Rebel, Chelsea Green Publishing, 2012)
Lynn Margulis目前无人评价Sagan, Dorian 编 / 201252、乔治·考恩《历史上最致命的流行病:斑疹伤寒》(George Cowan,The Most FatalDistemper: Typhus in History, Lulu.com, 2016)
The Most Fatal Distemper: Typhus in目前无人评价53、斯蒂芬·泰蒂 《杰出的死者:关于斑疹伤寒如何杀死拿破仑最伟大的军队的恐怖故事》(Stephan Talty, The Illustrious Dead: The Terrifying Story of How Typhus Killed Napoleon’sGreatest Army, Crown, 2009)
The Illustrious Dead目前无人评价Stephan Talty / 2009 / Crown54、阿瑟·艾伦《威格尔博士的奇妙实验室:两位勇敢的科学家如何与斑疹伤寒作战并击败纳粹》(Arthur Allen, The Fantastic Laboratory of Dr. Weigl: How Two BraveScientists Battled Typhus and Sabotaged the Nazis, W. W.Norton,2014)
【豆瓣无 The Fantastic Laboratory of Dr. Weigl】
第7章 死亡:与性的繁衍为敌
55、约翰·梅纳德·史密斯《性的进化》(John Maynard Smith, The Evolutionof Sex,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The Evolution of Sex目前无人评价Smith, John Maynard / 197856、布鲁斯·艾伯茨等《细胞分子生物学(第6版)》(Bruce Alberts et al., eds., Molecular Biology ofthe Cell,6th ed., Garland Science, 2014)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10.0Bruce Alberts Alexander Johnson Julian Lewis David Morgan Martin Raff Keith Roberts Peter Walter / 2014 / Garland Science57、尼克·莱恩的《力量、性别、自杀:线粒体与生命的意义》(Nick Lane, Power, Sex, Suicide: Mitochondria and theMeaning of Lif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能量、性、死亡:粒線體與我們的生命9.1尼克.連恩(Nick Lane) / 2013 / 貓頭鷹58、戴维·M. 霍肯贝利的《线粒体与细胞死亡》(David M. Hockenbery, ed., Mitochondria and Cell Death,HumanaPress, 2016)
Mitochondria and Cell Death目前无人评价David M. Hockenbery59、伊利亚·斯坦伯勒的《20世纪生命延伸主义的历史》(Ilia Stambler, A History of Life Extensionism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 2014)。
A History of Life-Extensionism in t目前无人评价Ilia Stambler / 2014 / 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60、乔纳森·韦纳的《渴望这个世界:奇怪的科学不朽》(Jonathan Weiner, Long for This World: The Strange Science ofImmortality, Ecco, 2010)
Long for This World评价人数不足Jonathan Weiner / 2010 / Ecco第8章 骄傲:多细胞体的由来
61、约翰·泰勒·邦纳《社会阿米巴虫:细胞黏菌的生物学》(John Tyler Bonner, The Social Amoebae: The Biology of Cellular Slime Molds,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 2009)
The Social Amoebae评价人数不足John Tyler Bonner / 2008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62、马克·麦克梅纳明《埃迪卡拉花园:发现第一个复杂的生命》(Mark A. S. McMenamin, The Gardenof Ediacara: Discoveringthe First Complex Lif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8)
The Garden of Ediacara目前无人评价McMenamin, Mark A. S. / 2000 / Columbia Univ Pr63、萨米尔·奥卡沙的《进化和选择的层次》(SamirOkasha, Evolution and the Levels of Selection, Oxford UniversityPress, 2006)
Evolution and the Levels of Selecti评价人数不足Samir Okasha / 2007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64、悉达多·穆克吉的《众病之王:癌症传》(Siddhartha Mukherjee, The Emperorof All Maladies:A Biography of Cancer, Scribner, 2011)
众病之王9.1[美] 悉达多·穆克吉 / 2013 / 中信出版社65、奥伦·哈曼的《利他主义的代价:乔治·普莱斯和善之源头的探索》(Oren Harman,The Price of Altruism:George Price and the Search for the Origins of Kindness, W. W.Norton, 2010)
The Price of Altruism目前无人评价Harman, Oren / 201166、里昂·W.布斯的《个性的进化》(Leo W. Buss, The Evolution of Individuality,Princeton LegacyLibrary, 1988)
The Evolution of Individuality目前无人评价Leo W. Buss / 1987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67、艾德·杨的《我包含了很多:我们体内的微生物和更宏大的人生观》(Ed Yong, I ContainMultitudes: The MicrobesWithin Us and a Grander View of Life, Ecco,2016)
我包罗万象9.1[英] 埃德·扬 / 2019 /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第9章 嫉妒:眼之初见
68、斯蒂芬·杰伊·古尔德《奇妙的生活:伯吉斯页岩与历史的本质》(Stephen Jay Gould, Wonderful Life: The Burgess Shaleand the Nature of History, W. W. Norton, 1989)
奇妙的生命评价人数不足[美] 斯蒂芬·杰·古尔德 / 2019 / 海南出版社69、理查德·福提《三叶虫:进化的目击者》(Richard Fortey, Trilobite:Eyewitness to Evolution, Knopf, 2000)
Trilobite! Eyewitness to Evolution评价人数不足Richard Fortey / 2001 / Flamingo70、格奥尔格·格莱泽和汉纳斯·F. 保卢斯的《眼睛的进化》(Georg Glaeser and Hannes F.Paulus, The Evolution of the Eye,Springer, 2015)
自然演化的奇迹 动物之眼评价人数不足71、安德鲁·帕克《一眨眼的工夫:视觉如何开启进化的大爆炸》(Andrew Parker, In the Blink of an Eye: How Vision Kick-Started the Big Bangof Evolution, 2nd revised ed., The Natural History Museum,2016)
第一隻眼的誕生评价人数不足派克(Andrew Parker) / 20100812 / 貓頭鷹第10章 好奇心:从水生到陆生
72、马修·科布《这一代:揭开性、生命和成长秘密的17世纪科学家》(Matthew Cobb, Generation:The Seventeenth-Century Scientists Who Unraveled the Secrets of Sex, Life, and Growth, Bloomsbury, 2006)
Generation目前无人评价Matthew Cobb / 2006 / Bloomsbury USA73、曼弗莱德·D. 劳贝席勒和简·迈恩沙恩编辑的《演化发育生物学:发展进化学的历史》(Manfred D. Laubichler and JaneMaienschein ed., From Embryology to Evo-Devo: A History ofDevelopmental Evolution, MITPress, 2007From Embryology to Evo-Devo目前无人评价Laubichler, Manfred D. (EDT)/ Maienschein, Jane (EDT) / 2009 / The MIT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