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常识》读后感1000字
《反常识》是一本由[澳大利亚]邓肯·J.瓦茨(Duncan J. Watts)著作,湛庐文化/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90,页数:27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反常识》读后感(一):如何用“反常识思维
《反常识》教你如何用“反常识思维”应对复杂世界。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说到,人有两种思维系统1和系统2,其实系统1就是“常识”,系统2更多的就是“反常识”,需要通过思考、复杂的计算来得出结论。大多数情况我们用系统1也就是“常识”思考就够了,比如今天穿什么、天气是冷是热。但是遇到复杂问题需要用系统2也就是“反常识”来思考,比如目前房价的走势我是否该入手,对于商界人士面临XX的投资我是否应该接受,这种重大的复杂性问题,我们更多的需要用“反常识思维”来思考,才能避免陷阱,做出正确的判斷。
《反常识》读后感(二):“伪”常识
常识与科学或其它知识体系的差别在于,它以实践为基础,更关心问题的答案而不是求解的过程,且在于以自己的方式处理具体情况的能力。因而,不同的时间、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定义为“集体隐性知识”,只能通过参与社会活动习得,独立,且随意。
常识的四大误区,a、用常识解释个体行为,总是不自觉地把注意力放在类似激励、动机、信念这些我们意识到的因素上,而忽略了其他许多看似琐碎或无关紧要的因素;b、用常识解释集体行为,本能地让我们将思考回退到个人行为的逻辑上,对集体行为的解释总会掩盖事实;c、用常识解释意见领袖影响力产生,忽视了他们是两个假设的融合,即更具影响力,与这些人的影响可以被一些引发社会潮流的“传染”过程极大地增强;d、用常识解释历史事件,从历史中学到的内容远比我们想象的少,而正是这种错觉扭曲了我们对未来的理解。
《反常识》读后感(三):反常识让你出奇制胜,获得成功者思维
《反常识》告诉我们,在这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复杂世界,没有所谓的“常识”。工业革命至今已经200多年,从工业革命后,这个时代的发展是迅速且巨大的,常识已经不能帮我们更好的去理解、判断。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冬天在超市里是没冰淇淋售卖的,但是有个便利店打破了这个模式,就是7-11,冬天冰淇淋的柜台也没有缩小,但是这恰恰没有影响冰淇淋的销量,反而带来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后来所有的便利店都纷纷效仿,最后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景象。在那个时代,这就是“反常识”,但在今天看来,它其实是“常识”。所以常识与反常识之间是根据时代发展不断变化的,我们需要拥有“反常识思维”,用“反常识”看待问题。
当我在跟朋友谈论《反常识》这本书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我觉着非常中肯,“所有商业上的成功,都是反常识”。所以如果你想成功,想出奇制胜,也许这本书能给你一些启发
《反常识》读后感(四):人类社会的常识就是反常识
读完一本书不写篇书评好像一句话没句号一样。
不过这是我不太想写的一本书。因为看完没有让我有那种豁然开朗或者被激励的那种激情,也可能与作者背景相关,邓肯 J 瓦茨是做互联网企业研究的,优势在于他掌握很多研究案例以及有机构和能力对案例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这是这本书的精华所在。
换句话说就是理论基础很扎实,直观的向我们展现人力社会各个层面存在的“反常识”现象,让读者相信我们认为的“常识”其实不见得就是“常识”,过程中有环境因素、社会因素还有突发事件“黑天鹅”,有“蝴蝶效应”。
书的最后部,既然在了解到事件的不可预测及突发的“反常识”存在,人们该如何应对,或者该如何跳出从上帝视角来看呢,这部分比较薄弱,没有我所期待的“解决方案”。
问题就摆在这里,你自己知道就好,但无能为力。
《反常识》读后感(五):读完灰心
人们会根据自己已有的人生经历,总结出大量常识,有些常识,在物理、化学这样受环境影响可控的情况下,可以准确描述类似事件的结果,并且我们可以通过严格控制变量的反复实验验证其中某个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比如:忽略空气阻力时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比如:抽真空后,羽毛和铁球可以同时落地
我们就都可以得出,简单明确的物理学常识
相比之下,社会学中各种事件的因果关系却很难验证,一是太过复杂变量太多,导致我们永远不可能把曾经的场景再次完全的重复一遍,再去研究其中的因果关系,以及对结果产生影响的占比。
于是绝大多数人也只能凭借以往经验形成的常识,来判断未来的可能结果。这是无奈之举,从某种程度上也是明智之举。
比如好莱坞的电影,总爱拍续集
因为导演深知即便是最专业的制作团队,最出名的演员,能拍出火爆全球的电影的概率也是非常非常低的,这是无奈。 但当一个电影偶然大火之后,那么他的「余威」则能延续很久,所以抓住一个题材不断拍续集,也是好莱坞的明智之举,如果可能,那些导演恨不得把所有「火过」的电影都拍成20个续集!因为谁也不能彻底把握一个电影「大火」究竟是怎样的原因。
在这件事上的常识就是,一个电影火了,人们在「事后」总结的所有「火」的原因,简称事后诸葛亮。而当你用这样自认为的「火」的要素去拍下一步电影,往往观众的反应又大不相同。
同样,每年国内都会诞生一首「神曲」,相信也有无数的音乐人费尽心思的总结,成为神曲的必备的几大要素。但这又是一个「常识」,用这样的常识去创造神曲,很显然成功率一点也不高,因为你很少看见今年唱出「神曲」的歌手,在第二年又能唱出相同影响力的另一首「神曲」
书里建议是「反常识」,但是所给的建议本身,比通过常识,不断试错碰概率成功的几率也看不出能高出来多少,并且「反常识」这个技能,绝对是一个「常识」都总结不出的人难以掌握的。
对于人类社会中「常识」的不可靠,剖析的很到位。但对如何「反常识」这个建议中,我们能着手操作的内容少之又少,望梅止渴的感觉。
读完
感觉像在炎热的夏天,想通过给水扇扇子降温,让水结冰一样让人绝望,虽然确实可以让温度降低,但却永远得不到你想要的「冰」[流泪]
《反常识》读后感(六):未来我来
醍醐灌顶,过两年再来拜读 常识都是误区 一、个体行为:两个欧洲国家遗体器官捐献率,天差地别。听到的人用常识去解释,很容易就偏离到了宗教、受教育程度等等,但是真实原因是医院给出的默认选项不同。 二、集体行为 1.蒙娜丽莎之所以价值连城,不单单因为其艺术价值,更多来源于一次被盗、一次被破硫酸、一次扔石头,卢浮宫早期不够完善的文物保护。加之当时蒸蒸日上的报纸行业,让蒙娜丽莎声名鹊起。就像李诞提到的,最好的名画就是烧掉的名画。但是让不知底细的人解释蒙娜丽莎,还是会以为是其艺术价值成就了它。 2.暴动模型:广场上100个抗议者,越多人参与打砸受惩罚的概率就越小,一个人带头,引发三个人模仿,引发十个人放纵,引发一百个人群魔乱舞。第一个广场面目全非而第一个广场轻微破损,事后会被解释为政府制度不同、抗议内容不同、警备力量不同、教育程度不同。其实只是第二个广场少了一个煽动者,或者三人小团体有一个人缺席他们不愿行动,而少了这个人可能是堵车、感冒、夜店、公司加班、老婆生娃。 3.影响力悖论:就像暴动模型,群体事件就像股票市场,一个二级混沌系统是不可知的。找一千个人,给100个音乐打分,各自独立打分得到的结果都是偏差很小的;但是如果可以看到前面的人打分,不同实验组结果却偏差很大,后来的人结果总是偏向于前面的结果。 三、领袖影响力 1.六度分割:说经过六个人就能和世界上任意一个人产生关联,常识总是以为n字形的关联最快,我认识村长,村长认识县长,县长认识省长,省长认识特朗普再把消息传递到美国。而真实的信息传递更多的是通过我认识的留美同学进行高效传递。 2.影响模型:和暴力模型类似,网络感染不仅需要带头人,更需要的是大量易受影响的人。只有当风力、湿度、易燃材料都就绪时,大火才会触发,否则用火柴点火和用火箭点火,都是差不多的效果。 3.营销策略:名人转发效果很好,但是可能付出了不成正比的代价,反而是寻找出一些普通的关键节点可能造成更好的效果,比如一个热心的超市老板、一个负责的小学老师。 四、历史事件 1.美国向伊拉克增兵暴力事件减少,总统解释为因果原因,其实完全不一定。以为增兵可能暴力事件增加,这时总统会解释为提前预见到暴力事件扩大,增加遏制了其趋势减少了损失。然而可能真实原因是增兵引起的反抗。 2.股票和楼市也是:一旦事情发生,总有一堆事后诸葛亮出来解释自己早就预见到了。然而特斯拉涨还是跌根本不可预见,因为这是二级混沌。所谓的解释不过是一些描述。 做出改变 1.预测概率而非预测结果:80%胜率,不断玩下去,总和起来就是赚的。 2.跟踪记录:100次下注胜利80次,没有人能反驳你的胜率是80%。 3.专注当下,未来不可知:快速反应和不断试错
《反常识》读后感(七):纯阳书评第370期《反常识》
我们有过学问恐慌,有过知识焦虑,如果可以把知识和常识一刀两断的话,那可能还有过常识匮乏。我们的这种担心,来自于一种不足的状态,或者自认为不足的状态,所以出于本能我们会认为,消除或者消减这种担心的唯一办法就是获取、获取、再获取,只有我们学习了更多的知识,掌握了更多的常识,那么我们才可以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既是我们的逻辑,也是我们的答案。但这本书将会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逻辑,再次检查我们的答案。因为这本书要反常识!
作者要反常识,那么什么是常识?一般来讲,常识就是人们形成共识的知识、经验、惯例和传统。那么常识有什么作用呢?显而易见常识本质上就是共识,没有共识就没有协作,没有协作就没有当今的社会,可见常识对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没有常识的话,社会就马上崩溃。
既然常识这么重要,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反常识?作者的逻辑是常识固然可以帮助我们,但是常识也会误导我们。作为一名社会学家,作者从社会学领域为常识找了四大罪状。
一是正因为常识的误导,人们总是把人的行为错误地归结到其动机、意图,但无数心理学实验已经证明人的行为经常受具体情境的影响,这样想,很容易冤枉好人呀,所以必须反常识。
二是正因为常识的误导,人们把对群体行为的观察错误地等同于对其中个体的观察,但组织行为学早已证明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是两个截然不同层面上的事,这么想有多糊涂啊,所以必须反常识。
三是正因为常识的误导,人们过于夸大意见领袖的社群影响力,网络实验已经证明这是胡扯,怎能不反常识?
四是正因为常识的误导,人们过于夸大对历史的解读和学习,从概率学的角度看,发生的事实只是可能情况之一,而不是唯一,这样想要多危险就有多危险,所以必须反常识!
总结一下,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反对的其实是两种情况,一种是本身就是错误的东西,尽管这些东西被人们当作了共识,被当成了常识,但是错的就是错的,绝不会因为是共识就成为反对不得的真理,所以当然要反对。另一种情况是常识本身没有问题,但是有其成立条件,只有在合适的情景下,常识才是对的,离开了合适的情景,常识不成立,常识就是错误,所以理应被反对的不是常识,而是对常识的滥用。
用一句话概括,作者不是在反常识,而是在反错误的常识,更在反常识的滥用和误用。
回到文章开头,既然作者已经不反常识了,那么还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前文的逻辑,再次检查我们前文的答案吗?我的意见是,有必要,而且更有必要!尽管作者不反常识,但是作者指出的常识错误和常识滥用,对我们来讲更为棘手,更为困难,而这种棘手和困难来自于我们在失去了对常识的一贯信任之后,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甄别常识的真伪、明确常识的有效边界。
显然这是一个技术活,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干得了,那么普通人该怎么办?其实也简单,没事多反思,不要总觉得自己掌握了真理,或者自己就是真理。最后特别提醒一下那些喜欢抬杠、较真的朋友,你们注意了,因为大哥你抬的很可能不是杠,较的也可能不是真,而是寂寞!
《反常识》读后感(八):用更科学的视角看待问题
《反常识》全书框架思维导图 图片的具体链接为https://mubu.com/doc/BT8gSIwzG0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已整理成思维导图了,整本书的框架特别清晰,第一部分是说了常识思维带来的四大误区,分别是理性选择实际上是识图满足自己的偏好、群体智慧的循环论证和微观-宏观问题的困境、社会感染的本质和不存在的因果错觉;第二部分阐述了反常识思维带来的红利,分别是如何识别简单系统与复杂系统、预测的真相、试错的三大方法和思考“成功与运气”时应该避开的两大效应。
自己从逻辑上基本理解了全书的内容,但是由于这本书的论证大多是逻辑层面的,自己并不太清楚这些结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可适用性。不过今后如果遇到相关的问题能够跳出一些思维的误区也是极好的。
在全书框架已经清晰的背景下,自己选择其中的一些内容进行更加具体的个人阐述。
首先来谈谈理性选择。对于理性和感性的解释有很多,自己所认为的理性选择无非是权衡利弊,至于权衡的个体,可以是个人层面也可以是基因层面。所以说,理性选择的目标就是使得个体利益最大化或者基因利益最大化,从而实现偏好的满足。自己后期有阅读《进化心理学》的打算,想必到时候能够对这个问题有着更深的理解。
接着说说循环论证。循环论证的思路太常见:X之所以Y,是因为X具有X的特性。这也和本书后面“我们能够从历史中学到的内容很有限”相互对应。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探究相关性和探究因果性的难度是很不一样的。历史事件只有一定可能,根本就不存在进行实验的可能性,从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当中总结出因果规律难度也是极大的。
社会感染。我们往往会非常看重某些个体的影响力,但是在感染性传播的过程当中,网络的整体结构会比某些特殊个体的影响力更为重要。
复杂系统。“蝴蝶效应”指的是一个微小的干扰就可能会引起复杂系统最后结果的巨大变化。正是如此,我们对于复杂系统的建模往往十分简单,会忽略很多次要的因素,只选取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进行建模。这是因为每个微小因素都被以无法预测的方式放大的时候,能够预测的结果也很有限了,细微的改进很难会有作用。
预测未来。我们在预测事件的时候之多只能够预测事件发生的概率,很难说一个事件一定会发生或者一定不会发生。现在的天气预报也大多变成了“下雨的概率是78%”之类的表述。
自助法。在试错的方法中,自助法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可以利用群体的智慧去帮我们做出更加科学的决策。与其几个人激烈地讨论方案,不如让数据众包平台(如“土耳其机器人百度众测京东众智数加加阿里众包网易众包”)调用人类的集体智能来得出更加全面的方案。并且,可以用很低的价格让用户对数据集进行标注,能够提供很好的大数据人工智能训练库,这对计算机专业的我来说简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了我看待一些问题不一样的视角,值得推荐。
《反常识》读后感(九):相关性≠因果
核心内容:相关性≠因果
社会学研究的是人和人的行为,因此社会学家感兴趣的一些问题是不太可能被精确地量化的,也不太可能找到“普适”的方法或规律来解决或解释任何不确定的社会问题,与其做无用功,社会学家们还不如寻求一些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法,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社会科学才有望超越过去仅凭常识和直觉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模式,从而取得真正的进步。
笔记:
重要的事情、应该重要但实际上不重要的事情、重要性取决于其他事的事情,它们之间有着无数微妙的差别,即使最先进的机器人也会被难住。缺乏常识的人有点儿像这个倒霉的机器人,他们似乎从不明白自己应该注意什么,也不清楚自己不知道什么。开发机器人非常困难,同样,向缺乏常识的人解释他们做错了什么也很困难。
我们总觉得自己的观点来自一些整体观念,但现实是,它们是独立得出的,而且这个过程往往很随意。纵观历史就会发现,当常识被用于日常生活之外时,总会以失败告终。
人们倾向于通过强化已有思考内容的方式来接受新信息,该方式的实现,一方面是通过重视那些更容易证实自己已有观念的信息,另一方面是通过对不确定信息施以更加严格的检查和怀疑。这两个密切相关的倾向分别被称为证实性偏见(confirmationbias)和动机性推理(motivatedreasoning),它们极大地阻碍了我们解决分歧的能力,小到家务活的分歧,大到像北爱尔兰或巴以长期的政治冲突。在这些冲突中,当不同政党面对同样的“事实”时,却对现实产生完全不同的理解。即使在自然科学领域,证实性偏见和动机性推理也有害无益。
不可预测性是市场动态本身固有的。
即当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时,相似群体的行为可能会变得截然不同。虽然这听起来可能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它从根本上动摇了一些常识解释。
社会感染理论认为,信息和潜在影响可以像传染病一样沿着网络连接传播,这是网络科学中最有趣的观点之一。当每个人都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时,就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
社会感染=偶然的影响者+大量易受影响者。就如同森林火灾一样,只有当风力、湿度、温度和易燃材料等条件同时满足时,大火才会在大片土地上肆虐。社会潮流的兴起同样需要传播网络满足适当条件。
尽管我们总是把结果归因于少数特殊之人的作用,但我们应该记住,这个想法的产生仅仅是因为我们希望世界以这种方式运作,而真实世界并非如此。
将一般规律应用到复杂的世界中,会导致实践失败、社会幻灭或者两者兼具。若想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制订出能够应用广泛的实践技能和后天知识的计划,以应对不断变化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计划的失败不是因为规划者忽视了常识,而恰恰是因为他们依据自己的常识来推断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的行为。
能力是能力,成功是成功,后者并不总能反映出前者。
反常识策略——常识让你先规划,但你应该不断试错:
方法一:做规划不如多量化,还要多实验,运用现场实验法。发现某事行不通也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方法二:运用“局部专业知识”,解决棘手问题。
方法三:自助法,从实际事件中提炼的有效解决办法。
《反常识》读后感(十):物不以类聚,按圈子;人不以群分,看心情。
每一种流行观点,都承载了读者的期望、信念和标准。
《反常识》的核心价值:提高你的风险意识+选择能力
一、大V
1.一边喝咖啡,一边敲键盘,同时毫不费力地对20个话题提出20种不同的意见(荒谬又令人佩服)
2.KOL的发明,是基于广告商永远想“少花钱多办事”,追求捷径。
二、摘要
1.汪小帆:上海大学副校长:《人生并非显而易见》。人生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基于对未来的预测。
(学习金融知识的价值=提高“风险意识+选择能力”)
2.万维钢:《别用“常识”理解复杂世界》我们生活在一个彼此互相影响的社会。常识只是特别善于在事后“解释”事件,这种解释根本谈不上真正的理解。
3.吴声:《以思维之“反”应对商业进化》所有的商业都要解决具体的问题。
4.吕琳媛:译者: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不是常识错了,而是我们用错了常识。
(知道结果反推原因:只是对既成事实给出的一个符合自己价值期许的解释)
5.常识的矛盾在于,它既能帮助我们理解世界,也会削弱我们的理解能力。
6.常识A:公认的惯例、既定的信仰、习惯性的判断和天生的情感
7.常识B: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人类智慧,就是常识。
8.经济和城市发展计划“天生”具有规模性和计划性,尤其容易失败。
9.加里贝克尔:经济学都是关于选择的,而社会学是关于人们为什么没有选择的。
10.莎士比亚和蒙娜丽莎,都是历史的一个偶然。
11.我们总愿意对未来做出预测,却不愿意为自己做出的预测负责。(不承担,连带责任)
12.模式固定的事件,容易预测:产品销量,流感爆发季节,信用卡坏账率。
13.规则,本身就是为了满足集体、企业、政府、社会)的管理需求,而非个人目的而指定的。
三、读后感
1.新闻是个服务业,节省别人的时间
2.非虚构写作,是个高级服务,节省你的时间和智商。
3.科学关心求解的过程,常识关心问题的答案。
4.潜规则:集体隐形知识,Collective Tacit Knowledge
5.大V:一边喝咖啡,一边敲键盘,同时毫不费力地对20个话题提出20种不同的意见(荒谬又令人佩服)
6.所有人,都有自己信奉的人生选择理论。(信上帝,信自己,一个意思)理性选择,也是偏好选择。
7.HR:工资激励:工资增加的动力,会被员工增加的权利意识削弱。(员工更倾向于,认为他该得到更多工资,而不是更多工作)
8.KPI or Future:员工往往只会关注工作中易于衡量的方面(个人KPI),而忽略了其他重要部分。(企业的Future)
9.真实的社交网络,相对于社会,更复杂,更公平。(因为,社交网络造假比现实造假更容易)
10.KOL的发明,是基于广告商永远想“少花钱多办事”,追求捷径。
11.能讲出好故事的就是赢家。(无论,泡妞还是拉投资。)
12.投资,不能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为富不仁)
13.当人们已经有了现成的解释时,会对自己的判断更加自信,尽管他们还不知道这个解释是否正确(固执己见)
14.拉仇恨值,也是激活整个组织活力的好办法。
15.再糟糕的计划,也比没有计划强。(再荒谬的预测,也比什么都不预测就干,强)
16.预防偶然性,Plan B :偶然性对结果,有决定性作用。
17.能力是能力,成功是成功:工资奖励能力,绩效奖励成功。衡量才能,应该根据才能本身的特性。
18.社会越公正,偶然性越低:乱世出英雄,盛世皆平庸。
四、名词
1.Confirmation Bias:证实性偏见:阴谋论:重视那些更容易证实“自己已有观点”的信息。(有罪推定)
2.Motivated reasoning 动机性推理:怀疑论:对不确定的信息施以更加严格的检查和怀疑。(无罪假设)
3.蝴蝶效应:累积优势模型
4.社会感染:Social contagion:偶然的影响者+大量易受影响者(环球老胡+小粉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5.光环效应:Halo Effect(C位影响)主角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