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天气之子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天气之子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2-17 03:50: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天气之子经典读后感有感

  《天气之子》是一本由[日] 新海诚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气之子》精选点评:

  ●属实失望

  ●第十章的后面写的……(应当有更好的处理方法),总体还好

  ●把电影重复了一遍,感觉纯粉丝向

  ●用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述,给读者的代入感更强。小说是电影的补充,有着电影里没有的细节,所以二者一起食用更佳哦。

  ●劣作。之前看的日版不喜欢,国内公映版也不打算看了,补下小说纯粹了解之前因不懂日语而听不明白的对话。新海诚对待小说未免过于敷衍,把剧本对话再加上一些人物景色的文字描写就放出来骗钱,不愧广告之子,何况这剧情也并没什么可以夸赞的,电影还可以用画面音乐减低观众对故事的不满,而小说就不能了,真是不知所云的难看。不过就算这么烂的小说,夏美小姐依旧可爱,为了巨乳大姐姐加一星。

  ●这部诚哥的放飞自我是这部电影风评两极分化的原因,书作为电影的一种补充吧,没什么太大看点。

  ●比你的名字更喜欢所以给了更高的分数。我不需要导演来迎合观众或市场,只想看一个创作者从内心想要创作的故事。

  ●又任性,又脱线的剧情,不过,我喜欢

  ●很浪漫的作品。这种作品没必要去纠结什么剧情逻辑的。

  ●遇到你之后天空才开始放晴 因为你就是我的晴天

  《天气之子》读后感(一):不在乎这个世界,只想和你好好活下去

  2020.1.16 断断续续看完,没看电影直接看的书,是个比较简短的故事,以第一人称描写,内心独白的刻画有一种日本小说特有的细腻,但是可能是翻译问题,导致有些煽情的地方,显得比较奇怪,最后结局处的描写有种戛然而止的感觉,总感觉最后差了一口气,如果感情再递进一下的话会更好。

  我喊道。阳菜看着我。那时,风很大。风吹起了樱花瓣,吹开了阳菜戴的兜帽,两条长长的黑发辫在风中跃动。阳菜热泪盈眶,然后变成了满脸笑容。那一瞬间,世界突然一激灵,满目生辉。

  《天气之子》读后感(二):离经叛道的少年

  翻了下小说的结尾和后记,这其实是个很不“正确”的故事,少年的那种离经叛道被无限的放大。

  导演说:

  “电影并不是学校的教科书”。电影(或广而言之的娱乐业)没有必要作为正确的榜样,毋宁说,应该去叙说教科书里没有提到的东西,例如别人知道了要皱眉头的私密愿望。我要用不同于教科书、不同于政治家、不同于评论家的语言来叙说。我要以不同于道德或教育的标准来写故事,这才是我的工作。如果我因此挨批,那也是无可奈何的吧,我只能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成故事。

  没有小心翼翼,没有揣度讨好,我在主人公们的身上用尽所有力气,毫不犹豫且不做保留,是他们让我迫不及待写下了剧本。

  包括解说中写到:

  我们可以自行决定这个世界的美丑、无常和悲哀。无论他人如何自吹自擂,用世界的惨状和自己的学识来描述现实,来反驳这一点,我们都可以自行定义这个世界。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束缚他人的内心。

  我喜欢导演相信着的世界,喜欢这个人相信的力量。人为了在泛滥的人事物中生存下去,在某些地方要将自己标准化,茫茫然地将自己朝着世上所谓正确的标准靠拢,由此才安心下来。这不全是坏事,但自己的本心与世间的标准答案之间就一点一点模糊了界限。

  ——————

  最后,一首《小情歌》送给帆高和阳菜。

  《天气之子》读后感(三):无论雨怎么下,我们活着。无论世界怎么改变,我们活下去。

  隔着一天看,隔着一天看,隔着一天,就这样看来大约三天才看完。(有些搞笑)

  当然了我并没有看过电影版的,只看过了预告,凭借着预告里的一些内容在脑子里脑补着来看这部轻小说。

  起初给人的感觉是新鲜感,由于我是在天闻角川买的纸质书来看,所以有些舒适感,天气之子整体给人的感觉还是剧情不太行,唯一遗憾的就是没有地理完全的一些知识在里面呈现出来光是一直说天气新闻报道我都看了好几处,虽然作者在后记也有提到电影并不是学校的教科书类,但这样一个描述天气的小说没有完全好的地理内容呈现出来属实可惜。

  这书我也就看了一遍,我也并不能具体的完全一一描绘出来,看着不会特别无聊,反倒有一种稍稍放松感,阳菜消失那一幕我还能细微想起,帆高起来时的梦还是这么清晰身同感受到,最后的一幕两人在窄小的斜坡路上表现的不错,但因为我自身原因不是特别能感同身受,可能小说里给我带来的震撼感并不强烈,可能电影能给我带来别的一种视觉感。

  当夏美骑着电动车,森岛帆高也做在上面逃避着警察的追捕,这一场景我是真的有切身的体会,帆高拼命跑过那座沙丘,在奔跑时汗水流入眼睛里,脑子像燃烧搬的进行着发热,当他察觉到自己一直在带着头盔跑,才扯下头盔继续奔跑,说不定还有爱,而至关重要的是勇气在指引着帆高在奔跑着。

  《天气之子》读后感(四):天气之子|新海诚想要传达怎样的价值观

  不知你想过没有?当有一天,天气突然不再是你熟悉的那种样子了,你会担心吗?夏日的东京,雨已经连下多日了。一开始,人们都只是当成了一般的天气反常现象,并没有引起注意。

  直到降雨持续的时间打破了最长降雨记录,而且,这个记录还在不断延长。终于有人受不了了。一个女孩在母亲病重的时候,向天空祈求晴天。结果,天空竟然放晴了。于是,这个女孩就变成了所谓的‘晴天女子’。

  另一边厢,一位离家出走的少年,在东京街头独自流浪。机缘巧合之下,这位少年用莫名其妙捡来的枪支,救下了即将被拐进风俗店里的‘晴天女子’。这样,少年和晴天女子就开启了一段美好的爱情。

  嗯,两人确实是一见钟情了。他们加深感情的方式就是在一起‘搞事’,即通过祈祷天晴来满足人们各种美好的愿望。就这样,晴天女子去到哪,哪里就是晴天,这个特异功能帮助人们在持续的雨天下,利用她带来的晴朗间隙,完成了以前无法完成的事情。所以晴天女子自然就声名远播、远近闻名了。

  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晴天女子发现了自己的身体因为祈祷晴天,而变得仿佛透明一般。她接着意识到自己每祈祷一次晴天,身体的能量就消失一点。祈祷得越多,就离死亡越近。当然了,一开始,他们并没有发现这一点,特别是男主,一直被蒙在鼓里。

  在日式神话传说里,晴天女子是作为一种连通上天和人间的使者。当她作为‘人柱’被献祭牺牲完以后,这个世界又会恢复正常,即不再下雨。在知道了这一点以后,晴天女子就瞒着所有人,甘愿接受这种自我毁灭的方式去拯救世界。果然,当她作为‘人柱’被献祭于天空的时候,天气放晴了,雨果真停了。

  这时,世界变得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五颜六色。蓝天白云耀眼夺目,人们普天同庆了。

  好了,这时候我们的男主,也就是那个问题少年,他发现这里面的关系以后不干了,他要去找晴天女子,去救她回来。为此,少年不惜与所有人决裂,他与警方开战,他要与所有人刚刚获得晴天后的那种喜悦作对。

  所以我们看到,当一个人打定主意要做什么事的时候,连老天也会帮他,而事实也确实是这样的。少年冲破了层层围堵,虽是孤军奋战,但却奇迹一般地跳出了包围圈,从天上成功救下了晴天女子。

  是的,他确实‘上天’了,看完全书的我应该没有理解错。而就在他救下晴天女子的那一刻,天空又下起了雨,而且是更猛烈的雨。叫做‘之后,雨下了三年没停,现在仍在下。’这就是上天对于少年阻止献祭的回应。

  因为晴天女子的献祭被阻止中断,所以遭受了上天更猛烈的‘报复’。雨下了三年,这期间东京低洼处已经完全被水淹没,人们不得不迁往更高处,避免洪水。而结束了这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历险以后,问题少年和晴天女子,也都因各自未成年的关系,所以‘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

  故事到这里本就该结束了。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应该是热泪盈眶的感觉吧,为了救心爱的女孩,男孩甘愿与整个世界作对。但好像还不止这些,新海诚在结尾处,用平淡的口吻说出了一句话‘那些被水淹的地方原本就是海。’

  原来,这种天气的反常,只是大自然的反抗罢了,人类总是向自然索取,却不曾意识到,这样的索取,也许会在某一天,被上天以某种方式无情地收回。

  好了,到这里,整个故事就基本清晰了。小说里可以看到有宏大的自然观,比方说地球数十亿年的历史,哪会有人真正知道以前发生过什么,对地球而言,什么是反常,什么是正常,谁能说得清呢?这是第一种思想。

  第二种内涵,也有日本沉没论,这是个老论调了,自古存在于日本人的思维中,这种危机感是伴随着一代又一代日本人的精神生活的,不可不知。

  第三种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这么说可能有点简单,但作者的意思肯定是希望引起人们的关注,关注什么呢?关注我们生存的环境,人类的发展不应以破坏自然为代价,这是个基本原则。

  最后,奇葩说里有一个辩题:“贾玲该不该死”。

  大意是这样,海面上有两艘船被困住了。第一艘船上是奇葩说的16位选手以及现场100位无辜的观众。另一艘船上,关着贾玲。有一个引爆按钮,如果按下按钮,第一艘船上的116名选手和观众将获得自由,而贾玲的船将会爆炸,船毁人亡。如果不按,20分钟后,第一艘船将会爆炸。选手和观众将会葬身大海,无一幸免。

  这个时候你会怎么选?新海诚笔下的‘问题少年’,应该是那个毫不犹豫地选择去救‘贾玲’的人吧。现实世界就是这样,经常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也许选择的本质,就是伤害吧。从这一点上来说,我还挺羡慕那些没有选择困难症的人呐!所以这是新海诚式的价值观,是一种生命至上的价值观,应当受到赞赏。

  最后的最后,爱情是永恒的,也许是唯一可以战胜一切的存在,所以我们放在压轴说。因为爱情总是最美好的,如果读完全书,你只感受到了爱情,那么足够了,阅读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也说明你是一个幸福的人。

  最后的最后的最后,分享两句书中精彩的原文给大家,希望你们喜欢。

  ‘所谓的天气,原本就是天的脾气。’

  ‘我想,天气是多么不可思议啊,光是天空的情况如何,就这么牵动着人们的心情。’......

  《天气之子》读后感(五):放晴的女孩

  在这个世上,缘分总是来回兜转。我们终会于千万之中,遇见我们所要遇见的人

  ————————灵魂摆渡

  一艘驶往东京的渡船,

  一阵暴雨后的虹销雨霁,

  一位离家出走的男子高中生,

  逃离着束缚他的岛屿生活。

  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

  一段困苦的打工生活,

  一位能让天空放晴的晴天女孩,

  期待着与她命运的邂逅。

  不久前,新海诚将新作《天气之子》这部作品带上了大荧幕。其原作小说与电影是同步进行的,但,小说所展现的天气之子与荧幕上的画面相差甚远。

  “电影以故事为内容,影像和声音是负责传达的器具,但小说的内容和器具是同一样东西”

  —————新海诚

  书中对环境的描述多从角色本身出发,新海诚的文字拉近了我们与角色间的距离。

  切换的主语,不同的语气,多变的环境使得每个人物在不同情节的不同感受都被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天气之子》像是一本画集,对雨的悉数描写便是颜料,使得画面由空荡的白纸转为一副风景画,高潮部分的文字,婉转,却又散发着光芒。

  “又来了,我不禁紧闭双眼。我站在原地不动,雨水打在我的脸上,雨声一直在耳中回响。这两年半来,雨常常就在那里,就像无论如何屏息,心跳都不会消失一样;就像无论多么使劲地闭眼,眼睑里面都不可能一片漆黑一样;就像无论怎么使心平静,都无法获得片刻的沉默一样。我缓缓地呼出气息,睁开眼睛。雨。”

  新海诚式小说的吸引力跟电影相比可以说是不分伯仲甚至略胜一筹,透过纸张你便能看到黑夜中那两颗互相吸引的星星。

  一个阴天,窄小的病房里回响着生命监视器的电子声。呼吸器规律地变为浑浊的白色。一旁,一位少女十指相扣,紧握着她病重母亲的手。

  她拼命地呼吸着,手汗已经染湿了床单;她向着窗外的忧郁望去。

  一个阴天,灰尘般的天空,一道光柱从乌云的空隙中射出来,映在一座废弃大楼的楼顶,那仿佛是一个发光的水洼。

  那是这座城市的焦点,由于周遭的黑暗而感觉数倍光亮。

  回过神来,她已经冲出了医院。

  你停留在那个镶了金似的的楼顶上,望着因雨水冲刷而发光的城市混凝土。黑白相间,楼宇相间的汽笛声回应着漫天的阴沉。

  此时

  那个你熟知的她已经从医院离开,前往你正身处的楼顶与鸟居。

  没有具体的目标,也没有具体的敌人,任由这个社会摧残着她的生活。父母双亡,与她那需要照顾的弟弟,我们同少女一起把社会当作假想敌,在无数患难中一起挣扎着。

  在另一端,他下了渡船,背着自己沉重的棕色双肩包,牛仔裤裤兜里唯剩不多的硬币在走路时哐哐作响。

  城市

  繁华的城市

  仿佛夜晚不再黑暗,穿梭在人群里,他期待着,期待着那场能洗涤一切污秽的雨的降临。

  “高薪 不需要学生证 未成年人 工作”

  他搜索着这些关键字,简直是痴人做梦。

  随之而至,是接二连三的惨重拒绝,漫目地寻找落脚点,与其破烂不堪的身躯,与心智。

  一次偶然的邂逅,他遇见了她。

  与之伴随着的,是美好的生活,是可取的未来。要是他们永远不分开就好了,永远在一起就好了。

  有很多访问中,新海诚被问道为什么这么喜欢描写被分开的情人,虽说新海先生否认了这样的说法,但他在这方面的描写还是十分的深入人心。在开始读这本小说的时候,虽然已经预感到男女主的分离,但还是一如往常地痛苦的撕心裂肺。

  但

  这就是生活。

  对于美好的满足,被突然破坏掉的,直至最后的再次相遇,随之安心的生活

  我们好像都太习惯这个世界了

  每一次与陌生人的邂逅

  从当初的惊讶好奇到麻木不仁

  世人解读其为成熟

  新海诚文字中的悲欢离合本应是感情的催化剂

  却成了现代人压抑自己铿锵有力的证词

  成了感情的替代品

  成了人们与这世界的隔膜

  新海诚写作从来不是因为他有的才华,而是因为他有的感情

  他所理解的生活

  就是和他喜欢的一切在一起吧

  趴在桌上,书的外壳已被翻出一道道皱迹,不知不觉中,读到了这么一句话:

  “感谢你将本书拿在手中阅读。”

  ——2019年5月 新海 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