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骊歌》(全三册)读后感摘抄
《《长安骊歌》(全三册)》是一本由郁馥著作,108.00元出版的808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9-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安骊歌》(全三册)》读后感(一):吴王,我真的可以~~
刚刚看完上卷中的五章,就是发生在安州的故事……
首先申明下,本人对唐朝的历史只能算是一知半解,所以起初对这个李恪这个人是完完全全不知道的,但是既然故事的主要角色,我总要去给自己补一补。真的是不了解不知道啊,这个真的是个光芒四射的角色,要文能文,要武能武,颜值高,情商高,政绩强,明大义,真的不爆粗口都无法形容,历史上还有这样的人,反正就他这个人设,我就觉得可以追;(何况他身边还有个和他各方面不相伯仲杨政道,兄弟什么的真的是太有爱了。)
接下来讲讲这个故事,情节还是挺紧凑了,主要是讲李恪为了追寻母亲死因,这也是他和皇帝父亲之间的心结,他的杨哥哥就一直在身边帮衬他(杨哥哥也是有个前朝皇子的特殊身份,帮助这个弟弟一方面出于自己,一方也是受人嘱托,虽然不知道是谁?)然后在安州做都督的时候,他对地方的百姓做了很多好事(虽然这也是顺便的),然后发现了很多细微的线索,然后一路死好多人,基本上出现的女性都死了,让人感觉这对兄弟之间是不会出现女性的(= =)。
当然他们的死都是有交代的,一环扣一环,还未后面的故事留下了多个伏笔,总体对得起“悬疑”两个字,当然作者在细节的描述上也是下了功夫的,他对人物的服饰呈现上看得出是对唐朝历史有深入研究的,很用心。
现在我刚刚看到安州故事结束,他们目前什么也没有查出来,杨哥哥有莫名其妙的结婚了(杨夫人的人设应该还不会很容易死的样子)……
先交代到这里吧,码多了就影响没有看到过的同学们了,看了后来再来码字。
恩,一部不错的作品。
《《长安骊歌》(全三册)》读后感(二):一曲哀而不伤的长安骊歌
应该是迄今为止写得最久,花得心思最多的三本书了。我试图完整地讲述一个复杂的传奇故事,只是为了给年少时就在史书中一见倾心的男主一个交代。 我曾发表过许多关于李恪和他周边人物的述评及叙事散文。如《他是被毛主席点赞的贤王,因唐太宗一句“类我”而死于非命,天下冤之》(公众号“海尚风”2017.9.26);《李世民立储:玄武门之变做指导》(杂志《历史同学》2016.3);《文武双全,物情所向》(节选自《时光荡不尽千古风流》、《谁说我是“妻管严”》(节选自《原来你是这样的古人》);《忆长安》(杂志《朝歌》2017.3);《曾有岁月可回首,苦无深情共白头》(节选自《你浮光掠影,住我眼里眉间》;《繁华落尽,谁共笙歌》(杂志《恋恋中国风》2015.9)等十余篇。算是给《长安骊歌》打了一个基础。 《长安骊歌》一书,从楔子到番外,共写作两年,而在动笔之前的构思则远远不止两年。去年10月24日晚,我在朋友圈发了两个字——完稿。那一刻我知道,就算再不舍,我也要和书中的人物说一声再见了。幸而暂时的再见,只是为了能让更多人认识他们,爱上他们。或许,“爱”是一个肉麻到有些土气的词,但我之于李恪,之于杨政道,之于杨姌、淇奥、雪鹭、明珏,甚至之于王徽儿、阿史那元惠、绵蛮、景玥、齐长升、黄迟等人的感情,也唯有一个“爱”字可以确切地表达。
从开始到结束,我始终用了一颗最虔诚的心来写作,对于书中的每一个人,我都没有一丝恶意。记得刚刚签订出版协议的时候,大叔曾问我:“你这本书最大的反派是谁?”我说:“没有反派。”他说:“不行。”我又说:“或许,长孙无忌吧!毕竟在正史上,李恪是死在他手里的。”他说:“很好。”可是在我的书中,他也不算是真正的反派,若他是,那么萧瑀便也是了。况且,不管历史怎样,只要李恪做了我的男主角,我就不会让他输。很霸气啊有没有?好像暗搓搓地在剧透了
《《长安骊歌》(全三册)》读后感(三):那些年,倒追过双男主的女孩子们
作为第一批试读者,读的又是这么一部高水平的小说,感觉相当得骄傲啊! 双男主的长相那是没的说的!第一次感受到他们爆表的颜值是在安州大街上。悄悄地他们走过,带去的是一片爱慕的小眼神。帅的最高境界是帅而不自知。这一点,他们做到了。更过分的是,除了颜值,他们还有才啊!李恪会画画,会下棋(虽然老输给杨哥哥),观察力一流,洞察力一流,记忆力一流,又写得一笔好字,练得一手好剑(虽然也老输给杨哥哥)。杨哥哥更不必说,那可是从小受着帝王式教育长大的。 那么苏的人设,自然是专吸美女的体质。所以,在《长安骊歌》中,咱们就可以看到有一大波投怀送抱的美女,前赴后继而来。以下为不完全统计: 1、安州慕安阁名妓朝颜。会弹古琴的小姐姐,全程都在给杨哥哥暗送秋波。不过杨哥哥看着她,想的却一直是雪鹭妹子。所以,没戏。 2、桂县采茶女。酱油角色。因为杨哥哥给她太奶奶治好了病而起了爱慕之心。 3、太子的小姨子苏越。这妹子一出场就让人感觉不是善茬。为了当上吴王妃也算不折手段了。具体情形就不剧透了。不过彼时的吴王哥哥身边已经有了可爱的小表妹了。恭喜。 4、萧家远亲绵蛮。嗯!起先以为她看上的也是李恪,后来发现他贴的是李治。一开始是为了荣华富贵吧。后来,貌似有了真感情?勉强也把她算上吧。 5、突厥女官阿史那元惠。这姑娘厉害了!其实我是真同情她啊。只能说,她和杨哥哥遇到的时间不对,地点不对。不过就算时间地点对了。杨哥哥心里依旧只有雪鹭妹子。嗯。羡慕嫉妒去吧~ 6、在府门外大胆向杨哥哥示爱的王姑娘。这一段真是太好笑了。杨哥哥和雪鹭妹子真的是绝配。24k纯正的绝配。不过,经鉴定,这位看似酱油的角色应该是真爱。 总觉得应该还有吧!不过暂时只能想起这几位了。她们有的是“外貌协会”,有的是真爱,但都没有能打动两位男主的心。他们早已各有所属啦~不管结局怎么样,被他们喜欢上的妹子应该是真幸福吧!不过,淇奥和雪鹭也真的足够好! 我想,作者对这些倒追的妹子应该都没有恶意吧。甚至有的还很赞赏。毕竟唐朝妹子的思想开放程度,可是不输我们现在的哦! 当然了,《长安骊歌》中讲得肯定不只是这些。情情爱爱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啦!书中最精彩的是悬疑线,虽然,我到现在都没有完全搞懂。估计,还得二刷。
《《长安骊歌》(全三册)》读后感(四):那些年,倒追过双男主的女孩子们
作为第一批试读者,读的又是这么一部高水平的小说,感觉相当得骄傲啊!
双男主的长相那是没的说的!第一次感受到他们爆表的颜值是在安州大街上。悄悄地他们走过,带去的是一片爱慕的小眼神。帅的最高境界是帅而不自知。这一点,他们做到了。更过分的是,除了颜值,他们还有才啊!李恪会画画,会下棋(虽然老输给杨哥哥),观察力一流,洞察力一流,记忆力一流,又写得一笔好字,练得一手好剑(虽然也老输给杨哥哥)。杨哥哥更不必说,那可是从小受着帝王式教育长大的。
那么苏的人设,自然是专吸美女的体质。所以,在《长安骊歌》中,咱们就可以看到有一大波投怀送抱的美女,前赴后继而来。以下为不完全统计:
1、安州慕安阁名妓朝颜。会弹古琴的小姐姐,全程都在给杨哥哥暗送秋波。不过杨哥哥看着她,想的却一直是雪鹭妹子。所以,没戏。
2、桂县采茶女。酱油角色。因为杨哥哥给她太奶奶治好了病而起了爱慕之心。
3、太子的小姨子苏越。这妹子一出场就让人感觉不是善茬。为了当上吴王妃也算不折手段了。具体情形就不剧透了。不过彼时的吴王哥哥身边已经有了可爱的小表妹了。恭喜。
4、萧家远亲绵蛮。嗯!起先以为她看上的也是李恪,后来发现他贴的是李治。一开始是为了荣华富贵吧。后来,貌似有了真感情?勉强也把她算上吧。
5、突厥女官阿史那元惠。这姑娘厉害了!其实我是真同情她啊。只能说,她和杨哥哥遇到的时间不对,地点不对。不过就算时间地点对了。杨哥哥心里依旧只有雪鹭妹子。嗯。羡慕嫉妒去吧~
6、在府门外大胆向杨哥哥示爱的王姑娘。这一段真是太好笑了。杨哥哥和雪鹭妹子真的是绝配。24k纯正的绝配。不过,经鉴定,这位看似酱油的角色应该是真爱。
总觉得应该还有吧!不过暂时只能想起这几位了。她们有的是“外貌协会”,有的是真爱,但都没有能打动两位男主的心。他们早已各有所属啦~不管结局怎么样,被他们喜欢上的妹子应该是真幸福吧!不过,淇奥和雪鹭也真的足够好!
我想,作者对这些倒追的妹子应该都没有恶意吧。甚至有的还很赞赏。毕竟唐朝妹子的思想开放程度,可是不输我们现在的哦!
当然了,《长安骊歌》中讲得肯定不只是这些。情情爱爱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啦!书中最精彩的是悬疑线,虽然,我到现在都没有完全搞懂。估计,还得二刷。
《《长安骊歌》(全三册)》读后感(五):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盛唐,盛唐只有一个李恪。
我喜欢李恪,因为他是李世民深爱的三皇子,颜值超群拥有完美人设。更因为他文治武功开启盛唐华丽序幕。现在他的故事流传千年,经久不息,李恪粉如今更是遍及全球,90后上海作家郁馥便是其中的一位骨灰级的粉丝。
郁馥其名取自南朝(梁)王僧孺《初夜文》:名香郁馥,出重檐而轻转。她自幼熟读诗词典籍,自少年时期于一古籍中与大唐吴王李恪相遇便一见倾心,从此遍寻各类史料,无奈关于李恪的记载少之又少,而影视文学作品中,李恪亦多为配角,为“扶正”偶像,郁馥创作百万字长篇小说《长安骊歌》。这是首部以李恪为绝对主角的文学作品,书中有名有姓人物多达二百余个,跨度从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至光宅元年(公元684年)。
《长安骊歌》以正史为准绳,以李恪一生的爱恨情仇为蓝本,以推理探案为叙事形式,将那个风云际会的大时代和大人物及大事件有机串联及演绎,讲述了一段浩浩汤汤、荡气回肠的动人故事,精彩还原了一个拥有完美人设和悲情人生的大唐皇子。
《长安骊歌》全书以李恪探寻其母淮阳公主杨姌遇难真相为主要故事背景,将“悬疑线”“知己线”“爱情线”“亲情线”四大线索有机融合。其中“悬疑线”共计大小悬案三十余起,包含多起历史事件如“玄武门之变,齐王和太子谋反、起兵突厥、高阳公主与辩机之谜”等,每一个案件都环环相扣,不说无用之话,不做无用之事,节奏略快,情节烧脑。
在“知己线”中,作者浓墨重笔刻画了李恪与杨政道一生相互信赖与扶持的过程——他们初遇时,李恪叫了他一声“表兄”,将自己心中最大的秘密告诉了他。杨政道从此便坚定地站在了他的身边,将他当作弟弟、挚友、主君,终生不负。
至于“爱情线”则讲述了李世民与杨姌,李恪与淇奥,杨政道与雪鹭,还有王徽儿、阿史那元惠、景玥、苏越、夏邵严、宇文士及、高阳公主等人的爱情故事,有甜有虐,有圆满也有缺憾。
李恪的形象曾多次被搬上银幕,其中由聂远主演的《贞观长歌》备受观众喜爱,聂远也因此角色走向演艺生涯的C位,无独有偶,知名青年演员李解在《武媚娘传奇》中饰演李恪后同样迎来了自己的事业高峰,有相似经历的还有《隋唐英雄传3》里的李恪扮演者吴俊余,可见“李恪”堪称演员的福星。
据悉,这部《长安骊歌》已经引起多家影视公司的青睐,届时哪位明星来扮演这个吴王李恪,能否因为这个角色新上一个层次,我还是非常期待和关注的。
《《长安骊歌》(全三册)》读后感(六):时光荡不尽的故事
用时两周终于看完了《长安骊歌》三册近六十万字,感谢作者的故事拯救了我这段无聊枯燥的时间,也让我品了一个这么好的故事。( ̄. ̄)
其实近年来随着走出校门踏上社会后,整个人儿一直处于浮躁的状态中,开始产生了懒惰的情绪,甚至于在生活中与人交流间讲话都似乎失去了语感。看着自己书柜买来一本本崭新的书本,甚至都无法升起阅读的兴趣。想起自己也曾对历史那么的痴迷,多么喜欢那个海纳百川、包容大气的盛唐。所以在刚开始捧读本书时难免有些磕磕喷喷,但随着故事的深入难免不是沉浸在内。
很惭愧于自己的无知,只知唐高宗李治而不知吴王李恪。翻查史书,其实唐太宗在想要立李恪为太子时曾作出四字评价:“英果类我”。而作者的书中也将吴王“英果”二字刻画的入木三分,且是随着故事主线的推动将吴王的果敢善良、坚毅不拔的品质融入在故事中。
作为一本历史悬疑小说,我认为这类书最引人入甚的便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探究一些些作者故意留下的蛛丝马迹,去寻追秘密和谜团背后的真相。真相虽然往往只有一个,但历史上的谜团也确实无法用一个确实真相去解释。秦王是那么爱着他的儿子吴王,但一个国家的主人往往不是一个仁慈的人,它要的是一个君王而不是一个善良的吴王。
历史太沉重了,书中的故事也难免沾染上一些,但幸好这是一本悬疑类的小说,故事性给我带了不少的乐趣,同时也让我烧了不少的脑细胞。 ̄ω ̄。
不剧透,也不想让自己在回忆起吴王悲惨的结局。所以在这我想聊一下书中的一个人物,吴王妃杨氏。
在作者的笔下吴王妃竟被刻画成一位青楼女子之妹所顶替的人物,吴王妃不仅是舒窈更是景玥。其实不管吴王妃到底是谁,在这三年的夫妻生活中,景玥也早已爱上了李恪,那时的她就不再是景玥而是舒窈了。
其实看到死在李恪面前的舒窈,我想起了吕素(胡歌版神话中的我最喜欢的一个悲情人物),舒窈和吕素在我看来是如此的相似,就像美好的花朵总是会凋谢,不完美的爱情总是比轰轰烈烈的爱情更给人难以磨灭的印象。
她,舒窈,一个本可以平平淡淡度过一生的平凡女子,一个笑靥如花的女子,却因一个阴差阳错遇见了李恪、如果她没有沦陷于他,没有宁愿付出自己生命也要守护自己心爱之人的决心,她很可能会永远保守着这个秘密,安心于吴王厮守一生。可舒窈不忍看着李恪被内心的困惑所煎熬着,也想保护着她爱的男人。所以她被葬在了安州,她的故乡。
虽然作者的故事里没有描写,但我相信如果这个故事是真正的存在。那李恪会在之后的人生中把糖放进清水中,因为在她的故乡有着这么一个习俗。
结尾处“最后一句话,他是默默在心里说的.”
那在她死的时候肯定心里也默默着说我爱你T^T
《《长安骊歌》(全三册)》读后感(七):西北望长安,骊歌仍萦绕
事不知所因,一追而陷;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长安骊歌》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追完,情节起伏跌宕,充满画面感。小说的背景发生在唐太宗和唐高宗两代帝王之间,主角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吴王李恪。受到楔子的影响,即吴王李恪之母淮阳公主的蹊跷离世,让我一开始把《长安骊歌》作为一本中国古代侦探小说来读,后面的故事发展也主要围绕吴王李恪寻找杀人凶手一步步铺开,也夹杂着唐朝宫廷政变,无生搬硬套之感。当然,在找寻凶手的过程中,总是充满个各种艰难险阻。可谓九九八十一难,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追凶的过程中,觉得是有突破口了,但知道线索的人莫名其妙又没了,看得让人心里痒痒的,然后线索就断了。但妙就妙在有些人物、有些细节,在前面作了铺垫,当时读
的时候会一笔带过,觉得没啥问题。但就是出现在前面那些一笔带过的地方,回头重新去翻看当时的细节,恍然大悟,线索竟然又回来了。案中案,局中局,让我看了大呼过瘾。当然也烧脑的。具休的破案过程,还有宫廷政变再次不详细叙述,还是各位看官自己慢慢看吧。
对“事”讲完了,开始讲“情”。第一个是爱情。印象深刻的是李恪和淇奥在骊山虎口脱险而相识的默契。杨政道与雪鹭的甜蜜悠长,襄城公主与萧锐的潜在危机。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与月。景玥对李恪的痴情让她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高阳公主对辩机的痴情导致因爱生恨动用权力。阿史那元惠对杨政道的痴情让她成为政治牺牲品,让我留下了一丝惋惜。如果没有这些算计,爱情还是纯真美好的。
第二个是亲情。唐太宗李世民与吴王李恪之间的父子情,吴王李恪和唐高宗李治的手足情,吴王李恪对离世母亲的思念是我关注到的点。作为皇家子弟,位高权重,让人觉得帝王家庭只有威严。但在父子单独谈话之间,在李世民扮演父亲这个角色的时候,我觉得他是一个很细腻的人,特别是他对李恪的关心。
第三个是友情,就是吴王李恪与杨政道。高山流水遇知音。冥冥之中,这两个人竟然会相遇。当杨政道弹琴的时候,李恪总会知道些什么。李恪把自己的事情都跟杨政道说了,但杨政道没有说,李恪也无怨言,等杨政道想说的时候再说。“何至要到如今?从你向我吐露秘密的那刻,我便认定了你是我的知己”。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在临走之前终于释怀。为了保护李恪,杨政道最后“慢性自杀”。沉迷其中的我觉得失去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东西,悲伤至极。世间本来就难遇知己,失去知己的痛难以形容。虽然最后李恪给杨政道写了墓志铭,但淇奥觉得没有写好。李恪也不想再写第二遍,毕竟有些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情”讲完了,最后就是我喜欢的引用,两段均出自淇奥。为淇奥这个角色锦上添花。也让我觉得淇奥很聪明,腹有诗书气自华,啥都知道的样子。
在描述淇奥这个名字的来历时,引用了《诗经》的“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淇奥评价语气的时候,引用了《说文解字》中“玉有五德”的评价。好有才气。
以上是《长安骊歌》带给我印象深刻的几个点。同诸位分享。毕竟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事后知所果,拨云见日;情难知所终,静水流深。
《《长安骊歌》(全三册)》读后感(八):西北望长安,骊歌仍萦绕
事不知所因,一追而陷;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长安骊歌》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追完,情节起伏跌宕,充满着画面感。小说的背景发生在唐太宗和唐高宗两代帝王之间,主角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吴王李恪。受到前面楔子的影响,即吴王李恪之母淮阳公主的蹊跷离世,让我一开始把《长安骊歌》作为一本中国古代侦探小说来读,后面的故事发展也主要围绕吴王李恪寻找杀人凶手一步步铺开,也掺杂着唐朝的宫廷政变,无生搬硬套之感。 当然,在寻找杀人凶手的过程中,总是充满着各种艰难险阻,可谓九九八十一难,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追凶的过程中,觉得是有突破口了,但知道线索的人莫名其妙又死了,看得让人心里痒痒,然后线索就断了。但妙就妙在有些人物、有些细节,在前面作了铺垫,当时阅读的时候会一笔带过,觉得没啥问题。但就是出现在前面那些一笔带过的地方,回头重新去翻看当时的细节,恍然大悟,线索竟然又回来了。案中案,局中局,让我看了大呼过瘾,当然也挺烧脑的。具体的破案过程,还有宫廷政变在此不详述,还是各位看官自己慢慢看吧。 对“事”讲完了,开始讲“情”。 第一个是爱情,印象深刻的是李恪和淇奥在骊山的虎口脱险而相遇相知的默契,杨政道和雪鹭的甜蜜悠长,襄城公主和萧锐的潜在危机。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与月。景玥对李恪的痴情让她献出自己的生命;高阳公主对辩机的痴情导致因爱生恨动用权力;阿史那对杨政道的痴情让她成为政治牺牲品,让我留下一丝惋惜。要是没有这些算计,爱情还是纯真美好的。 第二个是亲情,唐太宗李世民和吴王李恪之间的父子情,吴王李恪和唐高宗李治的手足情,吴王李恪对离世母亲的思念是我关注到的点。作为皇家子弟,位高权重,让人觉得作为帝王家庭只有威严,但在父子单独谈话之间,在李世民扮演父亲这个角色的时候,我觉得他还是一个很细腻的人,特别是对李恪的关心。 第三个是友情,就是吴王李恪和杨政道。高山流水遇知音,冥冥之中,这两个人竟然会相遇,当杨政道弹琴的时候,李恪总能知道些什么。李恪把自己的事情和杨政道都说了,但杨政道没有说,李恪也无怨言,等杨政道以后再说。 “何至要到如今?从你想我吐露秘密的那刻,我便认定了你是我的知己。”这句话还是让我印象深刻,在临走之前终于释怀。为了保护李恪,杨政道最后“慢性自杀”,沉迷其中的我觉得心中失去了一块非常重要的东西,悲伤至极。世上本来就难遇知己,失去知己的痛无法形容。虽然最后李恪给杨政道写了墓志铭,淇奥觉得没有写好,但李恪不想写第二遍,毕竟有些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情”讲完了,最后就是我喜欢的引用,两段均出自淇奥,为淇奥这个角色锦上添花。也让我觉得淇奥很聪明,腹有诗书气自华,啥都知道的样子。 在描述淇奥的名字来历时,引用了《诗经》的“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在淇奥评价玉器的时候,引用了《说文解字》中一段“玉有五德”的评价。好有才气。 以上是《长安骊歌》带给我印象深刻的几个点,同诸位分享。毕竟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事后知所果,拨云见日;情难知所终,静水流深。
《《长安骊歌》(全三册)》读后感(九):这是属于他们的正义
01
一直很钟情于古时六大都城,长安最盛。
这座城市兼具了一百零八坊的恢弘与井然有序,也容纳了李白杜甫到白居易李商隐饮酒作乐后所流下来美妙诗句。
是怎样的长安成为了当时世界性的都市,长安街道上充斥怎样的车水马龙,以及什么样的衣食住行才能符合当时长安人民的地位。可惜,限于当时的文体,除了晦涩难读的记录性资料,没有留下如红楼梦那样事无巨细描写大观园的衣食住行,也没有如金瓶梅一样描写市井街头喧嚣的小说。
02
简单来说,《长安骊歌》很好读,故事节奏很快,人物丰满,想象力和历史细节令人惊叹。
这个故事发生在唐朝,主人公是李世民曾说过的“吴王恪英果类我”的皇三子李恪。这是一位尽显英雄谋略与大家气度的皇子,他历任吴王、安州都督、大理寺卿、司空等官职,一生建功立业,成功探破太子谋反,平定突厥……
他本有能力成为一国之君,但他却无心做操纵生杀大权的孤家寡人,他宁做“周公”,辅佐“根正苗红”的九弟李治治理天下。上天不会辜负任何一个有胆略之人,虽然最后一步步落入长孙无忌等人的陷阱,但所幸这一路,他有杨政道相陪。
是兄弟,是手足之亲;是挚友,是情深言诺;是不越矩的主君,也是终生不负。
面对突厥的猛烈进攻,他们仅靠最后几个人的力量拼死守住城楼,不曾退缩。为了大唐、为了天子、为了百姓,他们是如此的坚定,相信此战之后他们会迎来自己日夜期望的生活。 但是在权力斗争、城市病态下,他们这种赤子之心显得那么可贵又可欺。
在一个又一个难以揣度的杀人案件中,在一桩又一桩牵人心魄的偷袭防卫中,李恪与杨政道相互信赖,互相依扶。他们一起拨开云雾,共同拯救了这座繁华、壮丽、巍峨的城市。
唐代的长安城是个梦幻之地,在那里,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任何事情也有必要发生。所以,不得不敬佩作者,他将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融合其中,注入自己独特的想象力,为我们编织了一个浩瀚长安的故事。
03
《长安骊歌》依然是很现代的写法。
故事背景在我们熟悉又向往的唐朝,读者可以根据自身对历史的了解做想象和填充。长安的气魄是在一个个故事中被展开的,长安盛世,它是开明的,包容的,热闹的,商贾穿行,店铺林立,而城市的规划又井然有序,在一件件往事的铺陈中,作者为我们摊开了一幅长安一百零八坊的地图。
跟着作者的笔触进入故事后,会发现,这些就像剥洋葱一样,需要一层一层剥开才能看到藏在最深处的敌人。也或许在历史最深处,并没有所谓的反派,而最大的反派,则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命运。
还是回到那个问题:你爱朝廷,朝廷不爱你,怎么办?
男主角其实巧妙回避了这个问题,但是他的答案又让人无法拒绝。
04
最后,回到小说本身。
整部故事的展开、铺垫、细节是令人惊艳的。每个人物也都有自己的立场所在。
在这本小说里,我们不应该按正反两面来划分主角们的立场,而是要用他们自己心中对大义忠诚的判断来区分。
恍惚间,突然想起《琅琊榜》中蔺晨的一句话:“对于他们(滑族)而言,光复故国家园,这也是他们的正义。”所以,有时候我们也需要反省自己,是不是看待事物和人太过单一,太过考虑自己的利益,只要是从心出发,选择都没有对错,但无论出现什么结果,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故事的结局给我们长长久久的荡气回肠。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大唐梦,它光辉灿烂,它无限包容,它纯火尽燃,荡涤宵小。“长安”二字,读起来就口齿生香,就有一股傲气涌心头。
且翻长安书,感怀长安月。
《《长安骊歌》(全三册)》读后感(十):不一样的李恪
很久之前看过一部剧是由聂远扮演的李恪,具体什么给忘记了,但至今那个玉树临风、潇洒倜傥的形象一直在我脑海深处,甚至一度觉得所有我喜欢的皇子都应该是那样的,反正我是不会承认我年纪轻轻就被美色冲昏头脑的...
李恪分明就是个大大咧咧、心地善良的耿直boy嘛。在向康建打听夏邵严时,康健喋喋不休“前段时间,下官看到有个长得挺俊俏的小郎君频繁出入慈济堂中。所以,下官怀疑…殿下您懂吗?”时故作淡定,却被一口老血咳的咳嗽不止时的尴尬;在夏氏兄弟被杀案中,当着众人的面直言不讳的说出了去过几次青楼所以我知道青楼的姑娘在脖子后都纹有不同的图案很正常嘛(瞧瞧,看把他给能的,好了把,被打小报告了吧,熏疼你口无遮拦一秒钟);在追查宇文士及之死之谜时发现和尚玄觉无罪却自愿认罪,顺便了却他爹的一桩心事时的心理挣扎...总之,这本书中的李恪符合了我对这位被历史遗忘的神秘大唐皇子的所有想象,书中其他的人物如法曹康健、脑残的魏王和前太子李承乾、可爱爽朗的王妃萧淇奥、还有那个神出鬼没絮絮叨叨的小厮杜旭以及那个矫揉造作到不行的倒贴户苏越(倒追我们俊俏到不行的李恪,哼,他是杨政道的,谁都不能抢)等等配角有血有肉,有各自的特点,让人读完脑中还能不由自主的想起这些小人物,这也非常能说明作者优秀的文学功底了。
好了,《长安骊歌》这本书我是昨晚才开始看的,简直是惊艳到我了,一直看到了凌晨一点多,简直是欲罢不能,当然我看完了第一部,咱们这位惊才绝艳的主角小恪依然没找到当年的真相,所以先给作者一个差评,害的我心痒痒、迫不及待的想知道结局,以至于我忍不住先mark一下,后续看完我继续剧透,顺便给作者推个人选陈晓,看书时把他当年扮演的高湛形象带入啊,分分钟开心到死,记得拍成影视剧的时候以他为模板挑选主角恪恪啊,贵一点没关系的,我可以阔气的赞助一毛钱的!
就是这样的帅气自己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