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苍穹之色读后感摘抄
《梵高:苍穹之色》是一本由[法]弗朗索瓦丝·培尔著作,98出版的112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梵高:苍穹之色》读后感(一):错过的梵高
梵高大概是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画家,至于达芬奇,不瞒您说,很久以前,我顾只知道蒙娜丽莎和画鸡蛋的故事。向日葵、星夜、咖啡馆......梵高的很多作品都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周围。小时候说,我要成为画家,如果这个“画家”要具体到一个人的话,那就是梵高。
小学美术课课本里有它的向日葵,那一堂作业就是临摹这幅作品。素描画好后,很像。老师鼓励我填色,我缺不敢了。“填了色就不好看了”。
今天想来,梵高的用色和笔触正是他的天才之处,无可取代。
这样一位天才,却在他的年代郁郁不得志,得不到肯定,连好朋友也远离他,穷困潦倒的在小旅馆里坚持创作。看着他眼中的世界,在稻田里冲自己开了一枪,结束了生命。
以前听过一种说法,也许,梵高眼中看到的世界就是这样如《星夜》这幅作品一样旋转的,流动的——他只是画出了他眼中看到的,只是没有人理解。
一直有个心愿就是想看到尽可能多的梵高的画。又因为他实在太有名,他的画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去年为了梵高博物馆专门去了阿姆斯特丹,没想到票已告罄,实在是太火爆了,没有提前预约只能忍痛错过。所幸后面在巴黎的奥赛美术馆看到了几幅梵高的真迹,画前的人是整个美术馆最多的。我想,其实这时候适合一个人静静地与画对视。
这套纸上美术馆完全满足了我的心愿,图很高清,还有堪称讲解员般详细的解说,作者的创作故事,我觉得在没有条件满世界跑美术馆的时候,看这套书就是一个很好的心理补偿。推荐给大家
《梵高:苍穹之色》读后感(二):色彩与线条 ——《梵高:苍穹之色》,绘诉自我
色彩与线条
——《梵高:苍穹之色》,绘诉自我
和一般的画家相比,梵高可以说是很受亚洲地区的普通爱好者的欢迎了。《鸢尾花》、《向日葵》《盛开的杏树》《耳缠绷带嘴衔烟斗的自画像》等等,那著名的《星月夜》自不必说,即便是《乌云密布的天空下的麦田》这样的纯粹的风景画,也都成为周边商品售卖当中的大热门。可能画家本人也不会想到,今天,当我们在淘宝衍生产品售卖的网红爆款中寻找,他因为没钱雇佣模特而常年选择的静物绘画会成为众多文创、生活周边等等畅销常青款。
梵高博物馆的授权作品,让我们即便没有打开这本书,也能够了解到底有哪些藏品。不过在此之外,梵高隐藏在世界各地的不同博物馆和私人收藏手上的各种经典作品,能够让我们更完整地去了解作家的一生。
17年的那部《挚爱梵高》的动态电影和沉浸式梵高艺术展可以说是对这个曾经寂寂无名的画家的最好的诠释。但是从本书的解析当中,我们能够理解梵高本人的笔法以及他特有的那些气质,那连贯的故事是从何而来——要知道,那些支撑解释他“内心戏”的信件,完整的展示了画家的精神世界。
在与弟弟提奥的通行当中,梵高如同话痨一般细细阐释了自己绘画的内容和画笔的目的,而专业艺术媒体的解析让笔法和各种派别的对比让围绕着画作的整个故事显得更加显而易见。
通过对单一色彩的层次分明的叠加,梵高笔下的画作产生了立体的幻觉——即便他本人并没有那么热爱阴影而是热爱日本浮世绘的那种扁平叙述的二维的风格。但是和本书中解析过的颜料重涂的特殊的技巧相同,偶然在梵蒂冈博物馆当中看到的真实的梵高的油画(即便绘画主题是宗教艺术并且没有了梵高鲜明而美丽的色彩而更加贴近几幅比较阴郁的画作),他用厚重的线条塑造出了立体的感觉,并且这种实际厚度的不同,让画作本生活动了起来,即便没有看过《星月夜》的真迹,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如果在实地看会更加为之震撼。
梵高的时好时坏的精神状况以及他和高更曾经如胶似漆后又形同陌路的关系,让画作的对比显得更加的突出。颜色的明暗、对比,能够讲述出他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单一;线条的笔直、扭曲,可以看做是他大脑活动和眼前景象的复数。和其他能够在想象当中天马行空奔驰的画家不同,其实梵高更多的是一个充满了浪漫和忧郁的矛盾气质的叙述者,他通过他的画作表达了自己的内心。
《名侦探柯南》的剧场版当中有“几幅梵高画作引发的血案”,可见在梵高心中热爱如斯的日本,也在同样爱着他。对于这个时常孤独的画家来说,也许是一种另类的慰藉吧。
这个纸上美术馆系列真的是很棒,看完的第二本,好想要去看更多了呢。
y 林怿
2019-9-3 23:17:24
写于御庭园
《梵高:苍穹之色》读后感(三):如果可以选择,他一定不想这样过
凡高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更是全球最广为人知的艺术家之一。他27岁才开始作画,至37岁开枪自杀,在这十年的光阴中,他对作画达到了一种狂热的状态——创作了超过2000幅画,包括900幅油画和1100幅素描画。现在,他的很多作品,如《星月夜》《向日葵》《有乌鸦的麦田》等,都已跻身于全球最著名最珍贵的艺术作品行列。但谁能想到,这样一个享誉世界的天才画家,生前默默无闻,直至死,才卖出过一幅画。
凡高从小是个认真、沉默少语、慎虑的孩子。也许,正是这种孤僻性格为他的悲剧人生写下了注脚。他渴望知心友情和美好爱情,但屡屡碰壁而求之不得。他很难得拥有了高更的友情而倍加珍惜,但当两个人共处一屋檐下的时候,凡高的沉闷,高更的激昂,两人性格中的巨大反差,令到两人关系日渐紧张。凡高出于害怕失去高更的心理,用剃刀威胁高更,最终却将利刃转向了自己——割下了自己左耳的一块。悲剧的发生,更加剧了凡高和高更友谊的决裂——高更弃他而去。看着《割耳后的自画像》里那个左耳缠着纱布,满眼忧郁,一脸冷峻像个小老头一样的凡高,无法想象这是一个才三十多岁的年青人。事实上,这时候的凡高,已经深受精神疾病的困扰。
精神病的频繁发作,凡高不得不住进了精神病医院接受治疗,虽然这样,他还是每隔一段时间就发作一次。吊诡的是,经过医治略有好转时,清醒的梵高越发疯狂作画,画画成了他生命的全部,画作也日臻成熟,很多著名作品都是被疾病深缠的最后两年所创。
同样,爱情也让凡高很受创。他一生经历了几段爱情,每一段都被他人抛弃。16岁时对房东女儿一见钟情被嫌弃;28岁见到来家里做客的刚成为寡妇的表姐,被表姐的风韵吸引,但这种爱是家族所不容的,表姐也对凡高尽是嫌弃;后来,喜欢上一个妓女,最后的结局是因为钱而断送了爱情。
多重打击下父亲又突然离世,这个从小沉默寡言的孩子,悲伤逆流成河找不到宣泄的出口,最后不堪重负疯了。
正如丰子恺所言:“凡高也只是个普普通通的人,甚至比你我的日子更加难熬,当他的精神接近崩溃的时候,他甚至用剃须刀割下了自己的一只耳朵,为的只是来制止自己内心越来越强烈的疯狂,他又是多么悲哀的一个人啊。他铸造了不朽的传奇,却也成就了自己悲剧色彩的一生。”
凡高只活了37岁,一生不得意,世界因他的艺术作品而永远记住了他。或许是无数的压抑和苦难,造就了一位天才艺术家。但我想,如果可以选择,凡高一定不想这样过,他应该更愿做一个健康快乐的普通人。因为,每个人活在世上,没有什么比健康,有人爱和被人爱更重要!
《梵高:苍穹之色》读后感(四):梵高和《向日葵》
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的名字往往是与他的名作《向日葵》联系在一起的。作为印象画派的代表画家之一,梵高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画风几经变化,其早期的沉闷、昏暗,与来到巴黎后的简洁、明亮和色彩强烈形成了鲜明对比;生命最后的时光,他开始摆脱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响,甚至走到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只是可惜梵高最终由于精神错乱开枪自杀,生命在37岁时画上了休止符——仍然留下了不少传世名画。
梵高从小就性格孤僻,而且还患有自闭症,所以,这大概也是他直到后来仍然不善与人交往的原因所在。由于性格原因,梵高的学徒生涯也不很顺利、屡遭打击。直到他开始与绘画结缘,并且在绘画中终于找到了自信、找回了自己——但孤僻的性格始终是梵高与世“隔绝”的症结所在,直接影响着他与社会的整个沟通交流。梵高的疯狂之举曾经导致了他与画家高更短暂的交往中出现了匪夷所思的一幕:他把自己的左耳的一块割掉了——在1889年的一幅自画像中,梵高画下了伤口包扎后的自己。
梵高一生中画了864张油画,还有1037张素描和150张水彩画,可谓是高产画家。虽然对社会有所失望,但梵高对农民、对田野生活、对乡村田野风光却很有热情。他不仅画过向日葵,还画过麦田、莺尾花。大概只有在这样一种作画的过程中,他才能够真正把握住自己。没有妻子,也没有孩子的梵高,一生只有绘画才让他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他喜爱农村,却对城市生活了无兴趣——“长时间生活在城市对我来说很困难”就是他的内心之语。
曾经有一种说法,说是梵高生前没有卖出过一幅画,这显然并不准确——他至少卖出了一幅画,虽然价格可能不怎么样!但在他死后,那些生前曾经无人问津的作品却仿佛一下子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很多都成为世界名画——人生际遇如此,直使人不胜唏嘘。
虽然与世长辞时正值37岁的壮年时期,梵高的外表却恍如一位六七十岁的老者——但目光依然坚毅无比。生命的力量就展现在他对于色彩的创造性的发现和表现——那是一种洋溢着无限热情和激情的奔放与夸张,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20世纪的表现主义和野兽派绘画。生前身后名,于生前的梵高来说,他是没有想过的,只有绘画才是他的重点。
由“中国国家地理”推出的 “纸上美术馆”系列中,《梵高:苍穹之色》只是其中的一本。但对于梵高来说,其中收录的六十余幅绘画作品,却都属于他的精品之作,也足以浓缩他的一生——非凡的人生经历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生活与生命不能同向而行的时候,选择什么就显得非常重要。而梵高显然正好是没有处理好这一点:生命的最后,他朝自己开枪了,并且放弃了活下去的念头。
《梵高:苍穹之色》读后感(五):真实而伟大的灵魂
握此书在手,细细摩挲,感受这一倍受世间摧残伤害却伟大的灵魂——梵高。
法国艺术家、学者弗朗索瓦丝·培尔将个人对梵高这位生前命运多舛,死后作品倍受美誉的辛酸悲苦一生用这本《苍穹之色——梵高》尽情倾诉。翻看本书,会让读者感叹作者弗朗索瓦丝·培尔 对社会现实的悲情控诉,不幸的社会时代让身处其间的独特灵魂遭遇了多么绝望与凄惨的经历。
梵高短暂的一生都在苦苦挣扎,三十七岁便殒落于苍茫世间,生前留下诸多的画作成为梵高这位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对不平命运最有力的反击——世人还未警醒吗?无论是人物画,比如《戴红帽的农民尚综》还是静物花卉,或者是自画像,梵高的笔触都是那么传神而激荡人心。梵高的《星月夜》《向日葵》《麦田群鸦》《鸢尾花》等等遗世作品都无一不在彰显对生命的渴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横加在身的悲惨际遇的控诉,世间何时才能学会对善良的人温柔以待?
和许多少小时就开始学画不同,梵高27岁时才决定成为一名画家,由弟弟提奥支持梵高的生活和绘画创作梦想。这一对兄弟是少有的和穆。梵高创作第一幅重要作品是《吃土豆的人》,这幅作品背后是纪念自己刚刚去世的父亲,虽然父亲反对他绘画,关系僵硬,但是《吃土豆的人》细致描绘了贫困但朴实憨厚的农民一家人,晚上在昏暗的灯光下吃土豆的景象。这也是以农民为绘画主题的开端。画面压抑,幽暗,低沉,人物形象也是满目皱纹粗犷,但是整体却又透出一种和谐的暖意。梵高说,“我想传达的观点是,借着一个油灯的光线,吃马铃薯的人用他们同一双在土地上工作的手从盘子里抓起马铃薯 - 他们诚实地自食其力。”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这一系列纸上图书馆系列,印刷精良,内涵丰富,为那些有心向学暂时经济能力支撑不住的心灵提供可以欣赏一方独特美术艺术世界的途径,感悟到躯体虽已逝去,但灵魂仍葆有鲜活的生命之光。目前看,这套纸上图书馆系列,以把美术馆搬回家为宗旨,从文艺复兴到浮世绘,从达·芬奇到梵高,19位画家,19本书,尽览世界名画。随画解读,非常方便。
在《苍穹之色——梵高》一书针对梵高有生平时间线,满足读者对梵高的了解,精选的梵高60余幅作品,细致讲解每幅作品,这些作品让人心灵震憾,也是集中观摩和学习梵高作品特色的佳作。
《梵高:苍穹之色》读后感(六):梵高:我将在夜晚外出,去绘苍穹之色
文/苏术
“他出生,他画画,他死去。 麦田里一片金黄,一群乌鸦惊叫着飞过天空。” —— 波德莱尔(法国诗人)人们说有自知之明很难
梵高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是一位用生命和激情燃烧艺术的画家。在他27岁之前没有拿起过刷子。他四次失业,没有收入,没有妻子,没有孩子,他是家中的黑羊,生活是绝望的,直到他发现了绘画的信念。
在1889年9月5日寄给弟弟提奥的一封信里梵高写道"人们说'有自知之明很难',我深以为然,因为画自画像也不是什么易事。" 自知之明出自《老子》:"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一个严于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但人要做到这一点,往往是比较难的,解剖别人易,解剖自己难。
梵高的一生短暂而传奇,在确定了要以绘画作为自己的事业后,他开始了长达10年贫困潦倒的创作生涯。从1880年到1890年自杀身亡,他以其强烈的创作欲望和超人的勤奋刻苦,创作了近2000余幅作品,其中就有40余幅自画像。梵高以年均4幅自画像的频率,真实记载其绘画技法的变迁和思想情感的波动。
《衔烟斗的自画像》《衔烟斗的自画像》风格尚属17世纪古典主义风格,人物形象清楚地呈现在由棕色点状笔触描绘出的深色背景上。
《耳缠绷带嘴衔烟斗的自画像》在梵高与高更共同生活的两个月里,梵高疾病缠身,意志消沉,而高更生性激昂,两人关系日渐紧张。这幅1889年的自画像中,叼着烟斗的梵高神情有些呆滞,但烟斗的袅袅白烟,却非常形象地将旋涡画的很清楚。
有人说他是疯子,也有人形容他是天才。他饱受精神疾病的折磨,曾因与高更争执而割下自己的左耳,却画出了向日葵、麦田那样热烈的画作。梵高的伟大之处或许就在于,除了他与生俱来的天赋,生活明明没有善待他,然而他的画却毫不掩饰对生命的热爱。
“我极度渴求信仰带来的力量,我将在夜晚外出,去画闪烁的繁星。” ——致提奥的信,1888年9月底无处不在的梵高色
2017年6月上映的艺术动画电影《至爱梵高:星空之谜》是极其特殊的一部作品。它不仅由15个国家的125名画家共同创作了1000多幅油画,转化为65000帧画面,复活梵高神秘的一生,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油画风格的长片动画(长片95分钟)。
在此之前,俄罗斯导演亚历山大·彼得洛夫于1999年执导的一部具有油画风格的艺术动画《老人与海》,也曾获得第72届奥斯卡奖最佳动漫短片奖、第53届英国电影和电影艺术学院奖最佳动画短片奖等奖项。和《至爱梵高:星空之谜》不一样的是,《老人与海》终究是一部20分钟的短片动画。《至爱梵高:星空之谜》的浩瀚是90%画面都是以梵高的120幅油画原作为基础,从中提炼出建筑、人物、场景细节等,甚至是颜色与绘画方式,关于梵高绘画的所有细节都被放大到电影创作之中。获得了第30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动画片、2018年提名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等重要奖项,评论界称其为"让我们等待太久的影片,简直就是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这部制作宏大的影片,一切的出发点只是导演对梵高的无限热爱。
波兰动画导演 Dorota Kobiela 同时也是一名画家,她在30岁时,想要把她对绘画和电影两者的热爱结合起来。长期患有抑郁症的她,在人生低谷时期读到了梵高的信件,梵高也是29岁才开始画画,他的信念鼓舞了她,并支撑她把这一想法实践。
片名的来源,也正是来自梵高在信的末尾署名:Loving Vincent
画家们在工作室作画画家们在工作室作画《至爱梵高:星空之谜》的结尾他说,"我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触不到苍穹上的点点星光?莫非人类可以通过死亡之路,去往那一片繁星?这么说来暮年的安详离世,该是朝着星海的徜徉的漫步吧!夜已深了,我该上床安歇了。祝你晚安,也祝你好运。与你亲切握手,来自挚爱你的文森特。"
“我必须画一幅由几株丝柏树映衬着的星空,或是呈现在一片成熟的麦田之上的星空” —— 致提奥的信,1888年4月星月夜,永恒的热爱
1889年初,梵高频繁犯病,多次住进医院。同年5月,他决定把自己关进位于圣雷米的圣-保罗-德-莫索尔精神病院。在精神病院里他用遒劲的浑厚笔触描绘出这幅《星月夜》:一颗高大的丝柏树,树影深暗,身姿摇曳,呈现三角形轮廓,树尖刺向翻卷出旋涡的苍穹,黄色和白色组成的明亮光环围绕着星月,衬托着夜空。
梵高使用了大量的旋转的曲线和高视点的的构图手法,在这幅令人感觉亲近而又茫远的风景画里,宇宙里所有的星星在旋转着。夜空占据了画布四分之三的空间,笼罩着灯火迷离的小镇,显露出昏昏欲睡的氛围,房屋紧密地坐落于教堂四周——这番景象会引起内心的焦虑不安。凭借这幅画,梵高彻底摘下印象派画家的标签,为表现主义绘画开辟了一条道路。
2019年,中国国家地理重磅推出了艺术启蒙系列“纸上美术馆”。GEO艺术和《世界报》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画家们的作品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
翻开《梵高:苍穹之色》,犹如置身美术馆,您能欣赏到梵高的60余幅具有代表性和象征性的画作,这些作品体现出他非凡的人生经历和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从动人心弦的肖像画到漩涡形笔触描绘的变形风景画,读者可以从中发现这位震撼人心的艺术家的创作轨迹,从阴暗的色调变为喷薄的色彩,正如从《吃土豆的人》到《麦田群鸦》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