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一本故事书读后感1000字
《《诗经》是一本故事书》是一本由延边教育出版社著作,39.80元出版的320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诗经》是一本故事书》读后感(一):诗经是一本故事书,藏着你的爱情、名字与美食
我们读诗、写诗并不是因为它们好玩,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死亡诗社》 原来有的人已经死去好久,从某个不经意间被打破开始。 有关死亡诗社的故事,从某个不经意间被约翰·基汀老师打破开始。他鼓励学生读诗、写诗,用诗意的眼光看待生活,发现更大的世界。 而有关诗歌的故事,早在千年之前就已经注定,比如《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它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一本可爱的故事书,藏着你的爱情、名字与美食。 《诗经》是一部爱情故事书,肆无忌惮地抒发爱情的欢喜和忧伤,尽情展现2500年前中国女性的爱情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相伴相随的仰慕。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中如影随形的思念。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中自由恋爱的美好。 《诗经》是一部文人名仕取名大全。与此同时,他们人生轨迹与名字也实现了某种契合,例如: 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字,出自《小雅·节南山》:秉国之均,四方是维。 中国建筑师、作家林徽因的名字,出自《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药学家屠呦呦的名字,出自《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诗经》还是一本“吃经”,菜色搭配都是有讲究的。 比如“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麦,鱼宜苽”,意思就是大米饭配牛肉、羊肉配黍米饭、小米饭配猪肉、黄米饭配狗肉、麦食配雁肉、菰米饭配炖鱼。 至于《诗经》背后的真实故事,冰心散文奖获得者王福利在《诗经是一本故事书》中,为你全景式呈现、故事化解读,在轻松愉悦的阅读环境中读懂《诗经》、了解历史、悟透周礼。
《《诗经》是一本故事书》读后感(二):从故事中读懂诗经——《诗经是一本故事书》
2020年是特别的一年,在疫情期间,为了配合国家的抗疫行动,我们坚决听从国家的安排,既是为了保证自身安全也是为了不给国家添麻烦,我们在自己家里进行隔离,坚决不出去走动。毫无疑问,这是会使人精神空虚的,幸而我有《诗经是一本故事书》,感谢有它陪我见证抗疫的胜利! 聆听先人的歌唱,感悟爱情的永恒;回味远去的礼乐,赞诵诗经的唯美。《诗经是一本故事书》是一部荡气回肠、深厚细腻的古代中国百科全书。它涉猎广泛。既有从饮食开始的礼仪——《伐木》、《鱼丽》、《鹿鸣》;又有在艰苦岁月里生存的智慧——《七月》、《甫田》、《小戎》;既有学习成长的经验——《角弓》、《大武》;又有可以借鉴的工作经验——《都人士》、《候人》、《十月之交》…… 从故事中了解诗经,从诗经中汲取先人智慧。谈起这本书,我们不得不介绍一下此书作者——王福利。作者王福利,多年致力于传统文化研究推广,在《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近百万文字,已出版《止学:知止的人生智慧》等多部传统文化著作,其中,解读《诗经》的散文集《诗风画境——走进〈诗经〉里的风景》获得第八届冰心散文奖。感谢他让我从故事中感受到了《诗经》的美与智慧,让我对《诗经》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共赏《诗经》之美。古人的智慧让人惊叹,即便是现在的我们也应该像其学习。“物有其矣,维其时矣”,告诫我们:虽然各种鱼的产量非常多,但也不能无限制的捕捞。在执行“休渔期”制度方面,古人的做法实在值得我们借鉴。除了生产方面《诗经》有让我们学习的地方,婚姻方面也有。“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写的是女主人公与氓第一次相见的情景,两个人身份天差地别,他们相爱是不被世俗之人所看好的,经过“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到“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他们终于结为连理,然而从“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到“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言既遂以至于暴矣”。终于这段不幸的婚姻让女主人公绝望了,还好最后的结局是她离开了“氓”。尤其是女子也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婚姻是关乎一辈子的大事,一定要擦亮眼睛,谨慎选择与自己相伴一生的人…… 《诗经》是与《楚辞》并峙的一座诗歌丰碑,它不仅是经典,是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更是流传千年的唯美古诗词,它集学术价值、艺术价值于一体,可以朗诵、可以欣赏、可以铭记。让我们一起跟随冰心散文奖获得者王福利对《诗经》通俗易懂的解读和赏析,一起领略美到窒息的诗句与意境吧,让《诗经》唤醒我们沉睡的诗兴与情感!
《《诗经》是一本故事书》读后感(三):嗨,三十岁,别来无恙啊!
最近大火的电视剧《三十而已》落下帷幕,之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有很大的可能性是因为在我们的人生迷茫之际,大家都能成功地将自己的角色添置进电视剧。
不得不承认,这部电视剧有很强的代入感,只因为刚过三十岁的我们,生活一地鸡毛,工作荆棘丛生。
但是,三十岁而已,人生才刚刚开始。
三十岁的我们,往回细数,往前探路,生活总有那么多的不如意,静下心来读读诗经,我们的前辈已经给我们指明了道路。仔细品读,你会发现生活中的那个泥坑被你轻而易举的躲开了。
顾佳,一个成功女性的代表,为了减轻老公的压力,严苛的要求自己更加优秀,可是在老公的眼里,他活成了她的大儿子。
如果顾佳读过《诗经》,也许就可以避免婚姻的一败涂地。
男尊女卑,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早已根深蒂固,而这不仅仅出现在社会地位,职场较量上,更直接地体现在爱情和婚姻中。
《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也是数代前辈生活经验的总结和人生哲理。
在《诗经是一本故事书》中的第七章,就有一篇讲述男卑女尊在婚姻生活中的磕磕绊绊。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应该就是我们向往的爱情,胜似那句“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爱情的确是不分贫富贵贱的,但婚姻是需要的。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古代的婚姻讲究门当户对,三书六聘,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但文中这位男子因为自己没有条件按照礼数下聘礼迎娶女孩,还反过来对女孩生气,嫌弃女方的礼数就是故意刁难,热恋的女孩只得安慰道,不要生气,过段日子父母就会因为我的执着而同意,最多到秋天,就是我们成婚的好日子。
如此看来,这段婚姻从一开始就没有得到应有的公平对待,才会有婚后的忽视和打骂,才会有“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悲惨结局。
也许到最后女孩才能明白,自己曾经喜欢上的那个人,因为贫穷的生活环境已经改变了他身上的可贵品质,随着生活的不如意和日复一日的枯燥乏味,曾经的热恋已经被狠狠在摔在江边的洗衣搓板上。
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不只是物质上的要求,更是夫妻双方思想觉悟上的同步。我们不介意他物质的匮乏,但精神上的缺陷遥不可及。
就像书中写的,比穷更悲哀的是“穷病”。
顾佳婚姻的失败就是因为夫妻双方的关系失衡,有的放矢,有时候也是一种维持婚姻的策略。
如果说起《诗经》你想到的都是晦涩难懂的诗句,那么《诗经是一本故事书》就是躺在你三十岁分水岭上的另一个路口,打开书读懂人生智慧,悄悄拔尖,然后惊艳众人。
《《诗经》是一本故事书》读后感(四):用讲故事的方式解锁《诗经》
近年来,提倡学习国学的风气是越来越强烈,一些与国学息息相关的诸如《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优秀节目,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们的欢迎。背诵古诗词,也成为当下的一种十分热门的行为。
提到中国的古诗歌,就不得不要说起《诗经》。他是中国古诗歌的开端,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中国的古诗歌发展历史上占据着如此特殊的地位,更应该大力推广为全体国人所熟知。
《诗经》中收录了诸多关于祭祀之诗歌,也不乏许多对美好事物的表达的民谣,印象中,《诗经》表达最多的应该是爱情,之前所看过的几本有关于《诗经》的解读之书,也大多与爱情有关。不过在这《诗经》中,可并不是单单只有爱情的,还有其他的许多内容包含在其中。那么我们能够通过《诗经》中从中了解到些除了情爱之外的什么呢?一本《诗经是一本故事书》来告诉你。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
这伐木的丁丁之声,仿佛是举办家庭宴会的主人邀请客人时得到的热情应答之声,那么主人为这场盛大的宴会精心准备了什么呢?当时的人们宴会上又有什么礼仪规矩呢?
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环胁驱,阴靷鋈续。文茵畅毂,驾我骐馵。
《小戎》虽是一首描叙妻子怀念出征丈夫的诗歌,但也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在那个年代的战场上是怎样的一番列阵景象。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
古代人男孩子二十岁举行“冠礼”,标志着正式的成年。一首《芄兰》写下来一个年龄上已成年,心态却尚未成熟的少年的懵懵懂懂。这其中又有什么我们不熟悉的故事?
《诗经》其实主要反映的还是先秦时期人们的社会面貌,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这本书也正是围绕着当时的社会面貌以及风土人情来解读的。从礼仪饮食到战争劳作,再从学习工作到生活婚姻。当然也不会少了其中最精华部分,那就是对爱情的吟唱。
每一首被作者精心挑选出的诗歌,都能够引发作者对先秦时期场景的讲解。自此,再看《诗经》,读到的不仅仅只是一句句朗朗上口的诗歌,更多的则是古人是怎样生活的鲜活场景,是一个个讲不尽说不完的生动故事。
用讲故事的方式解锁《诗经》,《诗经》虽然还是那个《诗经》,但读来的感觉,的确是自此开始不一样了。
《《诗经》是一本故事书》读后感(五):如果不曾读诗经,怎知人生的陷阱
有很多女孩嫁给了凤凰男,然后过上了非常不幸的生活,女孩家出钱出房结婚,凤凰男赚的钱养家都不够,男方长辈还霸着房产让女方受气的,这样的事情时不时地上演。也许这和我们从小接受的故 事所影响。
贫穷的牛郎偷了仙女的衣裳,就能娶仙女为妻;修炼千年的白蛇白娘子,嫁给了柔弱的书生许仙;穷小子薛仁贵娶富家千金王宝钏……
各种女强男弱的传统故事,让自由恋爱的今天,却蒙上了不幸的色彩。早在春秋时期,诗经中《卫风·氓》道出了“门不当户不对”的悲剧。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讲述的是城里的白富美姑娘喜欢乡下的穷小子,两个身份相差悬殊的人相爱,一开始穷小子用甜言蜜语迷住了讲述者,结婚的礼节繁重,穷小子负担不起,又着急又愤怒,这在姑娘看来却是爱的深切,父亲用丰厚的嫁妆陪嫁,只为了让姑娘在以后的日子里不必这么艰难。
姑娘婚前专门与女师学习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一堆必要的言行规范,可是她嫁的男子却一点儿也配不上“士”的称呼,他的品德变得恶劣,婚前婚后判若两人,已为人妇的白富美、辛苦劳作三年,因为男方的不上进,依旧过得很辛苦。
好在当时的时代,君主的女儿都能改嫁,离婚是被允许的,女人自知改变不了一个人骨子里的穷病,她已经不愿意把年华浪费在这样的人身上了。
《诗经是一本故事书》就是用这样平直的大白话,把故事这样娓娓道来,如果学习诗歌不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翻译它的意思,不需要一句一句去理解,只需要读这些大白话的故事,那该有多少女孩知道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人。
哪怕冲破门当户对的门槛嫁过去,却依旧不能改变一个人斗志上的“穷病”,所以新时代的女性,选择婚姻的时候,要看“价值观”这个门,对方是不是和你的相当。
得过且过的人,一辈子也不会有所作为。这个道理早在千百年前,记录在诗经中告诉了我们。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历时五百多年的时间,由朝廷的才是管去民间采集,编订成册。诗经在我国古代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外交官发言的时候常常引用诗经的章句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在出席新西兰会议的时候就曾引用了《诗经·卫风·木瓜》中的诗句:“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指双方世代友好,礼尚往来。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指不同的地方的调儿,所以通常的《诗经》都是按照国家来归类的,在这本《诗经是一本故事书》却是以内容主题来分类。
比如“在艰苦岁月里的生存”这个主题,书中分别选择了周颂、豳bin风、齐风、秦风、大雅中的各自一篇,集结成不同国家的同一个主题,阅读起来能够纵观的视角去看待诗经中描述的生活景象。
《<诗经>是一本故事书》包含了饮食礼仪、生活民俗、学习、工作、婚姻、爱情、日常、历史名人几个篇章。
和平时学习古文的方式不同,这本书它不是教科书,所以不需要在每个字上去看注解意思,通过诗句中的礼仪规模,了解诗歌作者的身份地位。
这本书比起通常的古文书,阅读起来不需要自己翻译,轻松了解古人的智慧,学习其中的工作、学习、婚恋观,都是没有压力的。
《《诗经》是一本故事书》读后感(六):“源于事”的解读
文/高立
成书于春秋中期的《诗》,传由周厉王时代能文能武的史官之长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载录完整诗歌305首,另录6首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的“笙诗”,因此,先秦时期也称为《诗》三百。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诗》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流传沿用至今。
作为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诗经》内容包罗劳动、爱情、战争、徭役、风俗、婚姻、祭祀、宴饮方方面面,涵盖天象、地貌、动物、植物林林总总。
自孔子出于诗教目的,编订《诗》三百,对于《诗经》的研究运用,历两千余年长盛而不衰,充分显示出其本身具有的巨大社会与文化价值。
在国学经典阅读热持续升温的当下,各种《诗经》解读出版物,纷纷以各自独立的面目,占有文化空间的一席之地。
王福利新著《诗经是一本故事书》,选取《诗》三百中与民俗与生活关系密切的40首诗歌,以独特角度切入,另辟接近当代大志阅读,尤其是适合中小学生蹊径,解析这部古代中国荡气回肠、深厚细腻的先古中国百科全书,引领读者聆听先人的歌唱,感悟爱情的永恒,回味过去的礼乐,赞颂诗经的唯美,通俗与深刻共在,考证并文美同辉,堪可一读。
大众读物,鲜有顾及传说中的采集者尹吉甫,王福利则专门拿出一节,讲述尹吉甫的故事,多少弥补了众多同类书籍之不足,也可看出作者构思的独特之处。
与纯学术的探讨关注不同,这部作品立足对诗歌内容与史实、人物的联系,通过历史事件的爬梳,人物活动的展现,深入浅出地解析社会生活、婚姻爱情、风俗民情、个人成长过程,力图真实还原西周至春秋的生活细节,让读者在诗歌阅读中走进历史,走进那个远古的时代。在不经意间,不留痕迹、形象生动地传承着《诗经》本身具有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传统。
《诗经是一本故事书》,有生动故事情节的历史事件再现,有溶于字里行间的疑难字词解析,扼要分析中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判,拉近着古老的文字与现代人之间的距离,清晰了现代人对远古社会生活、社会制度的印记,鲜活、立体地呈现了传统文化,更便于社会大众以直观、直觉的阅读体验,回望周礼文明,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有助于读者从历史中走出,进而探索符合时代要求、个人发展的精神诉求,如此以来,就可以比较容易达到作者所期待的“读懂《诗经》、了解历史、悟透周礼”的阅读效果。
《诗经》的艺术呈现是现实主义的,《诗经是一本故事书》对于《诗经》的解读是“源于事”的,这样,原作与解读之间,自然便有了某种“亲合力”,多了几分相辅相成的意味。
通过通俗易懂的解读赏析,《诗经是一本故事书》告诉你,《诗经》这部与《楚辞》双峰并峙的诗歌丰碑,唯美,可诵,可赏,易解,有美到令人窒息的丽句,有惊艳亘古时光的意境。
让我们在《诗经是一本故事书》的引领下,共同去感悟《诗经》蕴涵的美好与美妙,诗意地栖居,艺术地把握世界!
《《诗经》是一本故事书》读后感(七):冰心散文获奖者用“故事”搭起一座阅读《诗经》的桥梁
早期的文明古国都曾出现自己经典的文学作品。比如,古埃及的《亡灵书》、古印度的《梨俱吠陀》、古希腊的《奥德赛》和《伊里亚特》,以及古巴比伦的《埃努玛·埃立什》和《吉尔伽美什》。这些赞美诗、史诗或者神话诗歌,无不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面貌和精神追求。在古代中国,《诗经》和《楚辞》也是这样的存在。
《诗经》和《楚辞》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早期文学的源头和高峰。《诗经》创作于西周春秋时期,《楚辞》稍晚,创作于战国。这两部经典,堪称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记录了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宗教、艺术、文学等方方面面,后人也可以此窥见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追求和丰富情感。《诗经》旨在“写实”,而《楚辞》文风“浪漫”,这些都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攵、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其实就是在说读《诗经》可以激发情感志气、可以观天地世间、可以更好地与人交往、可以明白孝亲尊君。这与儒学思想相符,也成为了历代帝王的治世哲学。因此,《诗经》也成为“五经”之首,在几千年的儒家文化中获得了至高的地位。
《诗经》不仅内容丰富深刻,而且词汇生动唯美、富含深意。我们熟知的许多“姓名”都来自《诗经》。比如,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名字就出自《郑风·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彦矣”;清代考据学大师王引之,名字出自《小雅·楚茨》“子子孙孙,勿替引之”;梁启超为儿子取名,选用了《诗经·商颂·那》“汤孙奏假,绥我思成”,希望“梁思成”能有所成就;林徽因的名字由祖父拟定,出自《诗经·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有美誉、美德之意,后来“徽音”改为“徽因”更多了一份坚毅。这些出自《诗经》的名字,都深藏着祖辈的殷切希望,并体现了很高的文化素养。
对于现代人来说,理解《诗经》并不容易。因此,冰心散文奖获得者王福利老师,将《诗经》解读为通俗易懂的故事,写入《诗经是一本故事书》,带领读者领略其中美到令人窒息的诗句。
比如《诗经》中的《郑风·溱洧》,是描写郑国在仲春三月上巳节,青年男女在溱水和洧水的岸边游春的诗歌: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这就像是古代的一次大型相亲,青年男女手持兰草,游人如织,十分热闹。郑国的女孩率直大方,遇到心仪的男子,主动上前搭话,“小哥哥,你看那边的拜神大典多热闹,咱们一起去看看吧”。可是,这个小哥哥却腼腆起来,“我刚从那边来,就不去了”。女孩却也不恼,笑着说“那不如去洧水对岸游玩一番,你听传来的欢声笑语,大家玩得多开心呀”。
虽然是自由相亲,但是大家发乎情止乎礼。找到了另一半的女孩,从河边采了一大把芍药花,郑重其事地交到意中人手中,“这是咱们的定情信物,你要抓紧时间去我家提亲哦,晚了我可就被其他帅小伙抢走了”。
《诗经》中描写了许多生活细节,从饮食礼仪到农事丰收,从孩子的成长到走进婚姻殿堂,从普通百姓到王公贵族。借助《诗经是一本故事书》,读者可以在完全理解诗句含义的基础上,加深对历史背景的了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诗经》是一本故事书》读后感(八):“好玩”的诗经确实“好玩”
孔子在《论语·为政第二》中对《诗经》有过这样的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认为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诗经》,那就是“思想纯正”。大概也是因为这样,《诗经》在儒家这里,才渐渐从一部诗歌总集变成了儒家经典,成为“五经”之一。
而到了汉代的《毛诗序》这里,认为《诗经》诸篇是与“言志”联系在一起,甚至“延伸”到了修身、治国这些与政治、教化密切相关的志向、怀抱。或许不无道理,但终究难免有以己度人之感。
其实,客观地来看待《诗经》,特别是其中的“十五国风”,它们大部分属于周初至春秋间各诸侯国的民间诗歌,反映的是劳动人民真实的日常生活与所思所想。其实本来并没有那么多的说道——当然,诗歌题材的特点,决定了它们之所以能够被“说道”,确实可以用来讽喻。
无论如何来理解《诗经》,大抵没有脱离了一般的规律,就事论事或者由此及彼。但在致力于传统文化研究推广的冰心散文奖获得者王福利这儿,他觉得,《诗经》,其实更像是一本非常有故事、有内涵的诗歌集子,其中不难“找到与现代生活相契合的对话空间”。这样一来,或许“听众”就不会觉得《诗经》距离他们很遥远了,而是很近很近,其中有饮食,也有工作,当然更有学习生活。换言之,王福利认为,《诗经》没有那么古板,而是很鲜活、很“好玩”!
比如,作者认为,《小雅·伐木》,讲述的其实是“洋溢着浓浓亲情的大型家庭聚会”场景,其中有各种各样的酒,还有特别讲究的吃饭,也是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小雅·鱼丽》则讲到了水产品,吃什么样的鱼,看来也是非常有讲究的。比如,作者认为,《郑风·溱洧》,就是古代版的《非诚勿扰》——这样一来,即使是对这首诗很不感冒的那部分人,也立刻可以脑补出类似于现代版《非诚勿扰》的场景来。在此基础上,“进入”《诗经》作品中,才会不由地发现,其中说《郑风·溱洧》,就是古代版的《非诚勿扰》,其实还远远说得不尽准确:《非诚勿扰》的节目虽然也足够吸引人,但是细细一比较,还是远远不及《溱洧》所讲的故事之精彩。再比如,作者认为,《无衣》讲的是“当兵最光荣”,而《硕人》则是在表明“美女”可真的不像现在这么“烂大街”——当然评价的标准也区别甚大……
本来似乎是很严肃的儒家“五经”之一,在王福利的一番操作下,顿时“接地气”了很多,而他讲的也确实非常有道理——其中固然不乏调侃之处,一笑了之即可;而多数时候,可以想见的是,《诗经》中的很多篇章,在其“诞生”的时候,一定确实不是非常“阳春白雪”,而确确实实是“下里巴人”;只是经过了孔子的修订、整理,在某种程度上变得“文雅”了一些——更多的时候,是在解释上偏向儒家理解一些。
这样“好玩”的《诗经》,让人不由地觉得,经典的魅力还真的是能够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显示出它们古今“通用”的一面来——不信吗?自己还是好好读读、想想去吧。
《《诗经》是一本故事书》读后感(九):诗是开在岁月里的一朵花
诗是开在岁月里的一朵花,它让人的生活从平淡、庸俗中剥离出来,走向高尚、优雅。诗是心思的表达、情绪的宣泄,也是生活的记录。
谈到诗,我们就不能不提《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山之作,它反映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人们生活的社会情景,从劳作到礼仪,从饮食到爱情,从祭祀到战争,从压迫到反抗,包罗万象,生生不息,至今仍在人们口中郎朗传颂。
中国人喜欢自称礼仪之邦,这一切都是从西周的周公旦制定礼乐,并将它作为道德规范开始,从此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观念就影响了人们数千年,流传至今。
西周著名的贤相尹吉甫不仅是《诗经》的采集者,也是总编纂者。孔子只是在他的基础上,对《诗经》内容重新进行了挑选,编订,使它成为了儒家经典、传统,成了流淌在华人骨子里的文化血液。
但是,作为一名普通人,想要直接阅读《诗经》原文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它不仅生僻字多,而且经过多年历史的演变,文字的含义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你对古代的人文、历史、风俗没有一定的了解,很难读懂诗文的涵义。
这时,就需要一个有着深厚专业功底的人,带领读者去解读、品味。王福利就是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他是河北黄骅市人,1977年生,一直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研究,拥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曾在报刊上发表了近百万字的作品,他的散文集《诗风画境——走进<诗经>里的风景》更是荣获了文学界大奖——第八届冰心散文奖。
与大部分学者对《诗经》的解读多从考据、释义等专业角度切入不同的是,王福利的文字则更像是面对普通读者的交流。在《诗经是一本故事书》中,作者没有引经据典、故作高深,而是用流畅诙谐的语言,向读者娓娓讲述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整个中国社会的当时状况。
作者从《诗经》中精心挑选了40篇诗歌,分成八章。分别是礼仪从饮食开始、在艰苦岁月里生存、学习成长之路、工作那些事、走进婚姻殿堂、牵挂你的人、日常生活记录、青铜器上的名字。从饮食、爱情、劳作、战争等方面向我们展示了先人们的生活。
比如在《楚茨》这篇文章中,作者就向我们展示了古代的饮食文化,以及祭祀中禁忌。大米饭要配牛肉、小米饭配猪肉、黄米饭配狗肉、麦食配雁肉、菰米饭配炖鱼。还有“七醢”“三臡”“五齑”“七菹”,“七醢”代表多汁的肉酱、蜗牛酱、蛤、大蛤、鱼酱、兔肉酱、雁肉酱……。而有些肉是不能用来祭祀的,比如夜里叫的牛,它的肉有恶臭味;毛稀而纠结的羊,它的肉特别膻;表现急躁的狗,呆望远处的猪……等等等等。
在《匏有苦叶》这篇诗文中,作者又详细向读者介绍了嫁娶的仪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每个仪式都有不同的礼仪,充分体现了古人对婚姻大事的隆重。
还有在《七月》的解读中我们看到了“野人”们劳作时的艰辛,在《常武》中我们又看到了战争的残酷。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一切都已随风而逝,“伐木丁丁”的聚会、“燕燕于飞”的思念、“赫赫业业”的战争,都化成一粒粒黄沙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
但作者趟过了岁月的河流,掬起一杯历史的陈酿,让读者再次聆听先人的歌唱,感悟爱情的永恒;回味远去的礼乐,赞诵诗经的唯美。
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卷、一首诗就是一曲咏叹。让我们在书中阅读荡气回肠的故事,细细品味诗歌的魅力。
《《诗经》是一本故事书》读后感(十):从通俗的文字中了解西周到春秋时代的生活细节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它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中触发的真情实感,文中涵盖了有关于先祖创业、祭祀神鬼,以及贵族之间的宴请交往,包括劳动、打猎、以及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篇章。
《诗经》中有很多诗句让读者朗朗上口,却也有不少生涩难懂的地方让人不愿触碰,然而,《诗经是一本故事书》帮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在多年致力于传统文化研究推广,并获得冰心散文奖的王福利的解读中,我们能在通俗的语言中,轻易的了解到西周到春秋时代的生活细节,以及相关的周礼制度。
我们在收到请柬时,总会按照交情的深浅备一个红包,即便串门走亲戚也会提些水果吃食表示心意,有谁能想到,别人请你吃饭,吃完饭还要带着一堆礼物回家的!
《小雅·鹿鸣》中提到周王宴请时群臣时,在热烈欢快的音乐声中中给众宾客“捧框献礼”的欢快氛围,为了让我们更加了解宴会始末王福利为我们介绍了那个时期宴请性质,宴会按规格及宴请的客人身份分为:“飨礼”、“食礼”与“燕礼”,王福利是这样为我们介绍这三种宴请的:
最高规格的宴会“飨礼”,被请的主要有汇报工作的诸侯、来聘的使者、年老有威望之人等等,请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体现敬意;低一级的宴会叫“食礼”,主宾关系可以是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诸侯与本国大臣等等,这种请客的目的,顾名思义就是吃饭为主;最随意的宴会叫“燕礼”,比上面两类少了很多礼节,主要是为了尽宾主之欢,在这类饭局上,主人是不送礼物的。送礼物的目的,就是要表达天子的求贤之心,天子想要用微薄的礼物,换来贤者的治国良言。在宴请时,会有爱喝酒的朋友劝酒,劝酒词也五花八门,动动嘴皮子就能让人喝高,不过主人也就多准备一些酒水即可,但在西周时,宴请时除了准备吃食酒水,还需要准备大量的礼物。
别看周天子宴请的规格不低,可他送出的礼物却不是那么高级的,不过却很有寓意。比如不值钱的红色弓箭,它在特殊时期可以代表天子征讨别人,与彤弓差不多意义的还有“虎鉞”,当邻国发生臣子杀死国君,儿子杀死父亲这类违背常理的事件时,持有“虎鉞”的诸侯就可以代表天子去讨伐。
所以,人们想要的礼物并不是价值几何,而是,它代表的意义,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将这些赏赐供奉在祠堂的原因。
这就是所谓的礼轻情意重吧,不过在那个时期送礼可不像现在,无论是何种性质的宴请,送一份礼物即可,或者包一个红包,而那时候喝完一轮酒,就会送一次礼物,按照宴请宾客的级别分一献至九献之礼,九献之礼是国君的待遇了。
在《诗经是一本故事书》中不难了解到宴请的宾客,决定了宴会的规格,无论在哪个时代,想要受人尊敬,享受高规格的待遇,必须提升自身的价值,这些宴请礼仪在达官贵人圈里可以运用,农夫之类,连饭都吃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