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最后的信》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最后的信》读后感1000字

2021-02-19 00:40: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最后的信》读后感1000字

  《最后的信》是一本由[日] 岩井俊二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19-9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的信》读后感(一):未完成的告别

  岩井俊二又写了一个悲伤的故事。 《最后的信》里,男主角爱着女主角,并将他们之间度过的美好时光写成了一本《未咲》。女主角的妹妹飒香暗恋着男主角,在女主角因抑郁自杀后,代替姐姐参加一个月之后的初中同学会,本来是想传达姐姐的死讯,却因为私心假扮姐姐和男主角写信。 尽管男主角早已知道是飒香在冒充姐姐,他依然没有揭穿,渴望从这一封封信中了解姐姐的消息。可谁知最终得到的是姐姐早已在一个月之前去世的消息。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人生中有那么多的错过,有如此多的误解,为什么明明是命中注定的两个人最后的结局却不尽如人意。这是命运的玩笑吧。 每个人的生命历程就像一本文学小说,有的精彩;有的庸俗。有的是喜剧;有的是悲剧。存在索然无味的故事结局,自然也有跌宕起伏,令人唏嘘的一生。 所以当我看到遗憾与错过,就安慰自己说:“多好啊,他们的作品艺术价值多高啊。” 眼泪却不争气地流了下来。

  《最后的信》读后感(二):浓重的少年气

  一直特别喜欢岩井俊二,喜欢他的书多过他的电影。去年看了《你好,之华》之后,其实一直挺期待小说版可以对未咲(之南)和乙坂(尹川)的故事做个补充,甚至可以真的有一本《未咲(之南)》,可惜并没有。

  每次读岩井俊二的书,都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少年气,不管是对于成年人的少年感,还是少年的少年感,都有非常细致入微的描写,特别真实,特别可爱。

  和《情书》一样,整个故事从葬礼开始,由几封莫名的信件打开了过往的回忆,一点一滴关于青春的甜蜜、酸涩、苦楚,不同的情感交织,勾勒出了彼时的一幅图画。在这个故事里,一样充满了遗憾和错过,可是这就是人生啊!等到时间过去,遗憾和错过都会变成可以微笑的回忆的温暖的东西,多好呀。

  看小说和看电影又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电影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在观察,可小说是以男主的角度在叙述,带有他的主观思考,让这个故事有了不一样的乐趣。不知道是书丰满了电影,还是电影丰满了书。特别喜欢书中对于男主的心理活动的各种描写,细腻琐碎又非常真实,这是电影没有体现到的部分,让男主在我心中的形象略有不同了一些。可要说电影的话,少了阿腾(张超)身上缩水的毛衣和毛衣上的洞,少了裕里(之华)夫妇和瑛斗(晨晨)的暗夜追逐戏,感觉就少了两次情感冲击。这是我最喜欢的电影里的两个桥段。

  总而言之,喜欢岩井俊二,喜欢这种平平淡淡的叙述风格和故事风格,好像阳光下晒着柠檬,有点酸酸的苦苦的,又有点暖暖的甜甜的。就和少年一样的感觉。

  《最后的信》读后感(三):那个青春期过得很惨淡的女孩,最终收获了幸福人生

  如果说《情书》是三个人之间的独白,那么这一次的《信》则是一场群像式的剖析。裕里和镜史郎、裕里的婆婆以及下一代的两个少女构成了三代人的回忆。

  中年男子镜史郎仍然惦念着少年时的女神未咲。当他在同学会上偶遇未咲的妹妹裕里,并发现裕里正不明原因地假扮未咲时,干脆将错就错、顺藤摸瓜地通过书信打探起了未咲后来的人生。

  与此同时,裕里对那段青春期的过往也有着无法介怀的心事。她曾经是永远只能给美丽姐姐当背景的平凡妹妹,却在成婚生子成为中年欧巴桑之际被所有老同学误认作了姐姐。这种感受真是……一言难尽。而眼下,她却骑虎难下,不得不顶着老公的漫天醋意,假扮姐姐给少女时代的男神写信。

  就是这样一个有点黑色幽默的开头,牵扯出了一段段一团团的过往。

  一封封书信不仅仅承载了人与人之间的巧妙谎言,个体的回忆和视角也会给真相铺上一层滤镜。常常在一句“后来我才知道”后,才百转千回地揭开谜题。

  对于男主角镜史郎而言,结局残忍而难堪。

  回忆中无比圣洁、闪闪发光的少女未咲最终所托非人,嫁给了一塌糊涂的家暴男,早已在抑郁中自杀身亡。

  而家暴男前夫甚至给了镜史郎最后一击:

“你给我听好。你啊,根本没对她的人生产生过任何影响。确实,我们离开了你。可是我也好,她也好,我们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你啊,只是被甩了,被她给抛弃了。怎么,难不成你以为,如果和她结婚的是你,就能让她幸福吗? ”

  中年男子镜史郎,被告知自己的前半辈子都活在别人的故事里,只有感动是自己的。

  这让多少耽于暗恋的人们情何以堪啊。

  反之,倒是曾经的平凡绿叶裕里,却被作者赠予了无限温柔。

  作为岩井俊二笔下的女主角,裕里一上来就像拿错了家庭伦理剧的剧本。她在书信中反复跟自己的男神唠嗑家长里短,控诉着醋坛子老公、麻烦精婆婆和两条大狗。

  可是随着信件的延续,她渐渐发现了婆婆的秘密、解开了侄子侄女的心事,层层发现了这些人(和动物)的最本真可爱的样子。

  裕里和镜史郎猝不及防地相遇,谎言揭开,相逢泯恩仇。

  这时的镜史郎,才从自称“欧巴桑”的裕里身上找到了一种少女感。

  那是一种被柴米油盐世俗爱恨所包围却仍然对生活抱有热情和好奇的活力。

  《最后的信》读后感(四):存在即合理——人生中遇见的每一个人都是伟大的馈赠

  

这是我第一次读岩井俊二的书,莫名跳过最为出名的《情书》,选择了这本《最后的信》。整体读下来大致有两个感受:一是有关书里想要表达的主题方面:人生中遇见的每一个人都是伟大的馈赠;二是关于它的写法方面:故事构思真的略显松散,一会东一会西,略显流水账了。

首先还是内容简介(方便本人日后快速“复习”):镜史郎心中一直放不下未咲(xiào),即使后者已为人母。几十年后,镜史郎抱着再见一次未咲即停止小说创作的想法,参加了一场同学会,并重逢了曾经暗恋自己如今却假扮未咲的妹妹裕里。裕里仍然爱着镜史郎,即使她已婚并有俩娃。二人的书信往来就这样展开——裕里以姐姐的口吻寄出信,镜史郎也未拆穿。镜史郎不知道的是,他的未咲已经去世一个月。

接下来,得知真相后,他选择“走过你来时的路,想象着没我的日子...”收获也是颇丰。比如,未咲的那位渣前夫说了一番话,我个人认为有道理:“你啊,根本没对她的人生产生过任何影响。我读过了,你写的那本小说。什么叫‘二人从我跟前消失了’?确实,我们离开了你。可是我也好,她也好,我们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你呢,却自以为是地写什么小说,啊?只知道把你自己正当化。你啊,只是被甩了,被她抛弃了。怎么,难不成你以为,如果和她结婚的是你,就能让她幸福吗?就凭你这个只出过一本书的无名小说家,就能给她幸福吗...正因为你被她甩了,才有那本小说,对吧?如果你没被甩,甚至连那本小说都写不出来...换句话说,那本小说是我和她送给你的礼物,是给你人生的伟大馈赠...”

很难想象,这本书的主题,是通过这样一个渣男的嘴说出来的。当然,岩井俊二后边还有一句总结之笔:“一切的一切都是偶然,这个世界就建立在无数的偶然之上。所以我们经历的每一件事,遇到的每一个人,或许都是独一无二的宝藏。”

如果这样想,是不是就很容易看待每一段感情的结束和每一次成败?

可惜的是,大部分都无法活的那么坦荡。

未咲身患抑郁症自杀而死,可能死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是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她极度想再重新选一次,从她留给孩子的遗书即可看出来(遗书是未咲和镜史郎当初合理修改的演讲稿原稿)。

一切已定。即使重新选择再来一次,未咲或许还不会幸福,或许会像前夫所说。

所以,一切的一切都是偶然,每一段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宝藏。

  《最后的信》读后感(五):人生的后话

  当你在书店闲逛,有一种书你看见作者的名字就会毫不犹豫买下来,岩井俊二对于我就是这样的存在。前两天买了他的新书《最后的信》。 岩井俊二可能对于所有人来说最出名的应该就是《情书》,而《最后的信》这本书的腰封上赫然写着这样一句宣传语——时隔多年,岩井俊二写给你的第二封情书。翻开书,我不敢想这本书是否会超越《情书》,但从开篇的一些描写已经引起了我的一些共鸣。

  乙坂诉说了自己因为写书不如意而干着放鸽子的兼职,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人们看到成千上百只鸽子飞翔在天空时,会感叹其景之壮观,然而对于已成为工作的放鸽人来说已失去了这种吸引力。的确,就好比一个喜欢养宠物的人,可能养一只或者两只宠物会非常的开心,但如果让他开一家宠物店或者开始贩卖宠物的生意,却很难做到每一天,对每一只宠物都始终如一。也好比工作与兴趣,兴趣当作工作来做,也许有一天它就不会是你的兴趣了。当然,也有将兴趣当作工作干的很开心的人,真羡慕这样的人。

  乙坂在生活工作不如意的时候收到了中学同学会的邀请,想起了自己的初恋,去,还是不去?“去见你,去灭掉我至今仍未燃尽的梦想之火。”对未咲的爱就是他的梦想之火。不管在书中,还是在现实中,有多少学生时代遗憾的梦想之火,借由“同学会”这个名目燃尽或复燃。不过,他没有见到未咲,却见到了假装未咲参加同学会的妹妹裕里。除了乙坂,没有一个人看出来。然而,他也将错就错和裕里留下联络方式,却引发了裕里的家庭混乱。两个人都需要一个出口,开始通信,虽然只是单方面的。

  此时,乙坂还不知未咲已去世,他等着裕里承认自己的假装,期待在裕里的信里能有未咲的一丝信息。因为同学会,裕里的生活矛盾也暴露了出来,丈夫怀疑她与以前的恋人联系,愤怒,冷战,给裕里找各种各样的麻烦。裕里对丈夫的伤心,怀疑丈夫的存在意义。“非人,没人性,这就是丈夫?”古语说“一丈以内是为夫”,但没有说夫妻之间完全是零距离。再亲密的人还是要保持距离,丈夫只是相比较其他人离你比较近而已。

  乙坂想不通为什么裕里要假装姐姐,开始往未咲的老家开始写信,信件被两姐妹的女儿收到了,就这样,开始了三方通信。故事已过半,乙坂也得知了未咲过世的消息。失落席卷了他,他走访了快拆迁的高中小区,偶遇了未咲的女儿,得知未咲虽已不在人世,但是未咲也没有忘记过他。本来乙坂决定不再写小说了,裕里、未咲前夫的妻子、未咲的女儿、逝去的未咲都在期待他继续写下去。乙坂想写下去,写给去世的未咲,因为“这是你无缘得见的,你人生的后话。”伟人会出传记,活着或者死后,自传或者回忆录。但是对于普通的我们,在生后,如果有这样一个人,会为你写人生的后话,是多么值得庆祝的一件事。你可能更多的是活在亲人、朋友的回忆里,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的淡忘,如果在还活着的时候,就知道有那么一个人会在我的生后为我留下一些后话,我想也许面对死亡我会更加的从容。

  结尾未咲留给儿女的信内容是毕业当年的致辞,乙坂不知道答案,但将一辈子重复同样的疑问。也许未咲只是想告诉自己的孩子,我的离开并不能阻碍你们的未来,人生每一个关口都应该像站在毕业的那天,未来有无限的可能,不要回头,向前。

  前段时间收拾房间,忽然想起来,给之前爱过的某人在分手前写过几封信,想分开的时候交给他,告诉他自己的感受和对他的爱。最后觉得可能是对别人的绑架,因此自己保留了下来。已经过去了8年,就想着翻出来整理一下。谁知搜箱摸底只找到了一封,其余都不知道去了哪里。心里有一点小小的失落,又想这也许就是最好的安排,心里又平静了。

  《最后的信》读后感(六):生命、死亡与时间

  

离上次重读《情书》已经过去了一个月,这次重读《最后的信》也同样觉得有很多话可说,干脆就都放到这里来,就写写2021年初对岩井的感觉吧。

岩井的书是很日式的书,充满细腻的安抚,情绪的蔓延,和连绵的絮语。生命和死亡总是相伴而生,或者说整本书正是以生命叙说死亡,借平行时空的亲人,朋友,孩子和恋人的回忆与对话,以不可靠叙述的方式去重现一个人生命的痕迹。而这个人因为无法再给出回应,留给读者的就变成无限的猜测,揣摩和体察,藤井的暗恋与未咲的选择都成为未解之谜。

然而这里,我还是想忍不住多说两句。在我看来,未咲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是一共合理的残忍,文中谈到她的优秀也谈到她的孤独,谈到她的耀眼也谈到她的脆弱,长女和学生会长带给她光环,某种意义上也切断了她和人群的维系,乙坂镜史郎未曾中断的情书带给她的与其说是爱情,倒不如说是温情的慰藉,这种水一样的温暖,很容易就充溢了未咲所有孤独的缝隙。但她一定是个坚硬而需要激情的人,需要对方的蛮横和不由分说,需要对方站在同等甚至更高的地方去坚定的要她,只是这个人太糟糕了,糟糕到痛苦的未咲要一遍一遍的去读从前的信,才能支撑自己值得被爱的信心。但镜史郎始终是个守护者,他太温和了,既不够勇敢也不够坚定,甚至在失去她之后就从此活在自己的痛苦中,所以阿藤阳说的没有错,他自己选择了成为局外人。有太多的时候,我们由于缺少一种情感而执着于此,却不晓得这是否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迷雾之下究竟是沼泽还是仙境,在没有踏进去之前不得而知,也许爱情本身就是一场博弈。

相较于《情书》,《最后的信》因为人多而略显庞杂,同时因为引入了作者的目光和内心独白而打开了一个人从内部去观看整个故事的可能性。镜史郎细细碎碎的讲到了许多内心的变化,从为未咲写小说开始,到除了自己的故事写不出其他的,再到打算放弃,然而最终还是选择坚持下去。未咲对他来说是一种未知的可能,也是永远的悸动,情感之中流露出的一定是好的文字,却未必是好的文学。不知岩井是否着意去讲《情书》对自己的影响,但至少在今天,我还是觉得一本太出名的书对作家来说是个极大的负担,每个读者都会对你有一个巨大的预设,这是你会写的,这不是你的东西,写的好是第二本情书,写的不好是江郎才尽,为人所知之后仿佛就剩下了为人指摘的价值。直到,直到这位作家逐渐安静下来,撇去聒噪的浮沫,认清自己为了什么去写作,为了什么去燃烧,才能进入创作的下一个阶段。

时间当然也是岩井非常重要的讲述方式。《情书》中对藤井树感冒做梦那一段的描写非常可爱且迷人,时间的错乱与梦境的混杂交织在一起,非常接近真实的疾病体验,又带来一种可以无限谈下去的迷离感。又,我非常喜欢日本作家这种清冽的浪漫,给亡人写信,给恋人写信,给远方的人写信,写下的文字看得见心情,听得见语气,仿佛对方握着笔一字一句写信的样子和此刻读信的自己刚好相遇,我们身后巨大而连绵的过往包裹着我们在此刻成为两个尖点,以目光的方式两彼此联结。书中的时间更是如此,叙事学会告诉我们无数关于时间的秘密,插叙,倒叙,预叙,然而岩井的时间总是自然流转,理论分析反而割裂,享受就好,不必仔细探寻。

就当做是我写给岩井的信吧,就此搁笔。其他的书,有机会还会继续读下去的。祝好。

  《最后的信》读后感(七):青春里的最后一封信

《最后的信》

  文/文小妖

  我喜欢着你,你的妹妹喜欢着我。这是我们曾经的故事。

  y.《最后的信》

  翻完岩井俊二的最新小说《最后的信》,脑海里突然冒出了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的木心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好事坏事 ,过后谈起来都很罗曼蒂克。”在远野未咲死后,一切结束了,然而,一个谈起来很罗曼蒂克的故事也开始了……

  远野裕里冒充姐姐远野未咲去参加同学会,本想告知所有人姐姐的死讯,却意外遇见少女时代的初恋情人。一般在这样的场合里相遇,中年人大抵都会生出一种“相见不如怀念”的感慨,因为许多东西已不复当年模样,情感亦是如此,所有的深情或遗恨大多不过是自己想象出来的情感慰藉,许多人沦陷在一种自我情绪中,让已经终止的情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延续着,诉说着遗憾,或深情。然而现实中的相遇,注定会把一切朦胧而又暧昧的幻想击碎。小说里的男主人公乙坂镜史郎所面临的状况亦是如此。

  如果没有这场相遇,乙坂镜史郎的人生怕也不会有什么样的改观,一直抱着过去紧紧不放的他,沉浸在往昔里,有些自我放逐的意味。中年人在事业与情感上的不如意,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未咲就像幻象一样一直根植在他的脑海里,在我看来这是他逃避现实的具体表现。直到遇到裕里,重拾联系后,他的人生才开始发生改变。

  后面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像一盏清茶,不浓不淡的茶汤里,裹挟着人生的况味,苦中带涩,涩里带甘。远野裕里写给乙坂镜史郎的信是一种情感倾诉,更是一种情感连接,这连接把他们的青春,现在和未来都连了起来,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感怀,释怀,并学会重新审视他人,审视现实和未来。

  《最后的信》虽是写中年人的故事,但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个关于青春的故事。里面有两代人的青春,是过去式和进行时,双线并行,有辉照,有对比,有支撑,有柔情……让许多读者从中瞥见自己的影子。仔细想来,岩井俊二能将两代人的命运以通信的方式婉转贴切地糅合在一起,让人惊叹之余,也感动不已。然而,我更喜欢的是岩井俊二对中年人的复杂心绪和经历的描写,带着一种厚重的现实感,让每个读者能清晰地感受到随着时光逝去,与现实握手言和的宽容(无奈)。

  我很享受读这本小说时,里面穿插着裕里给乙坂镜史郎写信,及裕里的婆婆昭子给喜欢的大学教授写信,以及飒香,鲇美与乙坂镜史郎互相写信时的过程,当所有抽象的情感落到笔尖时变得具体,形象的文字时,那真是一种妙不可言的感觉。然而,这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缺失和遗憾,当所有人都习惯性用手机和电脑时,笔尖摩擦着纸张的那种郑重已不复,因此,《最后的信》里的这些写信的片段也成为我怀念青春时的一种怀念。

  小说的最后,未咲最后留给一双儿女的信让我瞬间湿了眼眶,这里面包含了一个女人的短暂一生,有喜悦,有失落,有后悔,也有期望。她想对儿女们说的话,都留在这份演讲稿里了,那是她青春最美好的时光,也是她留给儿女们的暗号:未来可期,因为一切充满了无限可能。我惊叹于岩井俊二对整部小说的把控能力,以及对人物内心的洞察与追索,总是能在某些不经意的时候给予读者情感上温柔的一击。

  逝者已矣,但对于每个活着的人,他们的人生也会因未咲而开始发生改变。远野未咲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封信,是结束,却也是开始……

  《最后的信》读后感(八):这只是封分量明显不足的“情书”

  岩井俊二这本《最后的信》打着“第二封情书”的旗号,成功骗到了我这个深深地中过“《情书》毒”的人,日版电影出来之前,怀着“能再次体会到某些情感的极致”这样的期望,看完了这本原著的小说。

  但这次我只能给个差评了,不管是外在故事的完成度还是内里情感的表达,都让我大失所望,总的来说就是,该交代清楚的情节没有交代清楚,该表达的情感过于生硬和含糊。

  像这样的由于年少时期的心结未能解开,男主浑浑噩噩到了中年时期迎来一次解开心结、改变人生的机会之类的故事,日本文学和漫画有数不清的类似的题材。但题材不新鲜并不是我失望的原因,因为本来由于个人思维模式的原因,我是很喜欢这样的故事的,但前提是故事必须有足够的张力又能自圆其说,并且所想要传达的感情要细致且到位。

  首先来说说这本小说作为一个故事而言,本应该扩展好但却没有交代清楚的几个重要的点:

  1、书中提到过当年镜史郎和那个为他出版《未咲》的女编辑作为老相识的故事,原以为会有后续,最终却是以女编辑一通情绪发泄结束了(这一点主要的问题是,这里如果能扩展开来写,原本是可以让镜史郎自身的矛盾又更具体的表现,而不是他自己一直在无病呻吟似的忏悔自白,导致他的心结显得很苍白无力);

  2、裕里明显对丈夫和婚姻,乃至爱情和人生到目前为止的选择都抱有很多负面情绪,而因这个事件而的起矛盾,表面上是和丈夫的争吵冷战,实际上是裕里对自己人生的怀疑,是她自己与自己的矛盾,但因为瑛斗失踪事件就这么平复下来了,这只能算是化解当下夫妻间表面的矛盾,那以后呢?要说裕里自身的矛盾,不管是瑛斗事件还是采访事件,要说解决裕里自身的矛盾,逻辑上行不通(裕里那封信里关于自己婚姻和人生的疑问,后续没有任何扩展,也看不出对后面提到的未咲的婚姻有什么铺垫作用,而裕里这个人物的心结也明显是未解开的,作为一本小说这样含糊带过,太不完整了)

  3、还有提到过镜史郎大学时把未咲弄哭的事,这明明可以作为整个故事的转折点来写的,但是最后是就这么一笔带过连原因的没有说,让读者既无法具体的联系上文,也完全没有后续的展开,这么一句真的略显多余;

  4、而最关键的一点是没有将未咲本人的故事以及她当初做这些选择的原因交代清楚,这是整个故事的核心,虽然说交给读者发挥想象也未尝不可,但是就最后到未咲的遗书作为结尾,都没有提供到足够的能让读者就此展开想象的线索(裕里提到过未咲上大学几乎等于离家出走,和家人间的距离也就此拉开,这个举动铺垫了她后续整个人生的不幸。远野父母从书中明确的描述来看,是大学教授和小学老师这样很有教养和底蕴的家长组合,而从其对孙子孙女温和的态度来看,看不出来他们会有让两个女儿成长中备受压抑的可能,所以未咲的离家出走从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加上后面选择与一个有报复社会心理的边缘人结婚,人生走向低谷这件事书中没有给出任何解释,是什么导致这个出身书香门第,父母脾性很好本应该很出色的女儿要离家出走,而情商又十分欠缺,选择和一个人渣结婚导致最后抑郁到丢下年幼子女含恨自杀这个地步,这一连串的悲剧都没有太明确的逻辑,没有探明这一点,镜史郎的心结就被解开了,很突兀)。

  另外,与《情书》中的把思念和暗恋诠释到极致的博子和男树相比,这本书中出现的人物,都没什么人格魅力可言,因为每个人的故事线都不太完整,也因为每个人的感情都没能刻画得很细腻,甚至都有些突兀,尤其是作为故事核心的未咲,简单概述这个人物,就是一个沉默内向,情商一般,最后被一个社会边缘人骗去结婚受尽屈辱导致整个人生掉进深渊,最后抑郁到含恨自杀的所谓学生时代的女神,就这样的一个无聊的人物,说实话从故事情节来看,且别说她抛弃镜史郎的原因,我都很难想象镜史郎作为有着文艺气息的学生时代的偶像级球员,是怎么会看上她的,还有由于对她的念念不忘促成了这一连串的故事;从故事结构上看,这么一个性格上没有发光点,也没什么特别的才能,整个人生都很灰暗的人物,根本不足以撑起整个故事,这让镜史郎和裕里还有她们的儿女所有的行动以及这些所谓的“最后的情书”,都显得很苍白无力。简单来说,看罢全书,我最直观的感觉就是,这么个无聊的人,至于你们为她做这么多吗?

  在我看来,一本好书,是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并且能够引发读者对某些事情的思考。而这本书,情感上显得薄弱,想要引发读者思考却没有提供足够的线索,最后就如镜史郎所说的一样,她在想什么,你我都只能去猜,没有任何根据的瞎猜。看了这个原著,我已经知道国版的《你好,之华》为什么评价那么低了,日版的电影也提不起我的兴趣了。

  《最后的信》读后感(九):我曾这样地爱过你

  在我的心里,我一直记得,在网络没有盛行的年代中,我曾和一个女生写了很多年的情书。彼时分处两地的我们,总是很认真地试图用文字,将感情中那些细密的心情一笔一划地写出来,然后小心地装进信封,贴上邮票,以慎重的心情投入邮筒,然后等着,会有怎样的回应在某个未知的日子里到来。

  这种美好的感觉,在我读岩井俊二导演的小说《最后的信》时一次次被唤醒。那时候我在信里写过什么,现在已经记不起来了。但是写信与收信的心情,至今还是念念不忘,仿佛山谷中荡起的回响。

  我想,或许就是这种心情,才让这本书成为我最近很喜欢的一本书。

  在说这本书之前,不得不先说一下岩井俊二。在我喜欢的导演名单里,仅凭当年导演的《情书》,岩井俊二就一直占着一席之地。虽然根据这本小说改编的电影《你好,之华》在国内上映时,有人吐槽他一直炒冷饭,但是我却在心里说,那是因为你还没明白他的厉害之处,比如他写的小说。

  《你好,之华》的电影,虽然有周迅、秦昊的神演技,还有漂亮的画面、动人的音乐,但有时候,你会觉得少了一些什么。当我读《最后的信》时,我才明白,电影少的,正是这个故事需要通过文字才能来展现的部分。

  写信,用的永远是第一人称“我”,以及想倾诉的“你”。

  我一直觉得当“我”和“你”组合在一起时,所有的文字就多了一种微妙的温柔。这就像在广阔的宇宙中,只有两个人,微笑地对着彼此说出最私密的心情。这种私密,把包含了千千万万的“他”(或“她”)全部排除在外,这或者就是人在写信时,总是会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心中话语的原因吧。

  《最后的信》就是一个通过写信,把很多人埋藏了很多年的心事释放出来的故事。《情书》中名字相同的藤井树,在这个故事里变成了面貌相似的姐妹。在姐姐未咲去世之后,妹妹裕里因为“代替”姐姐出席同学会,偶遇了当年姐姐的恋人,也是她暗恋过的学长镜史郎。阴差阳错,裕里假扮姐姐开始与镜史郎通信,而当年围绕着姐妹和镜史郎之间的故事,也慢慢拼凑出了完整的样貌。

  岩井俊二一定是个写信的高手,只有寥寥几笔,裕里给镜史郎写的信,不知不觉中就透露出了她的性格,以及她对镜史郎曾经的情感。比如在前几封信里,裕里因为和丈夫宗二郎吵架,所以在信里接二连三地写“这是最后一封信了”、“我不会再给你写信了”、“我不会再写了”。

  这样赌气的话语,或许就是因为有了“我”和“你”这样的人称,才能让年轻时被爱伤害过的裕里,在很多年后能放下当时的执念,去寻找与镜史郎之间最适合的距离。而也正是这样赌气的话语,一定会让阅读的你会心一笑,明白了纵使过去了很多年,裕里还是一直把镜史郎当成那个可以把心安然放置的人。

  因为,那是她爱过的他。青春里,裕里曾经怂恿想追姐姐的镜史郎给未咲写信。当镜史郎花了很多心思,写下一封封情书时,没有把这些信交给姐姐的裕里,会不会在日光下,在星夜里,打开一封信,读着镜史郎以“我”的角度说出对“你”的青涩爱恋,然后让那颗噗通噗通的少女心,感受到幸福和喜悦。

  这或许就是专属于信的力量。不管你被世界伤害成怎样,但是当你读信时,你知道他是在全心全意对着你诉说。你知道不管时光怎样流转,总有一个人,曾经是那么认真地、一笔一划写下他对你慎重的爱,然后将这样的爱,通过握在手里的信纸,让你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

  所以无论是裕里,还是他们的孩子,通过与镜史郎的写信,慢慢用这样幸福的感觉,去填满了未咲自杀带来的空洞。而在这个故事里,最打动我的,却是以“我”来诉说整个故事的镜史郎的部分。

  身为小说家的镜史郎,因为恋人未咲被抢走,所以一直沉浸在受伤的情绪中,而他所写出来的,也只有专属于未咲记忆的那一本书。他像鸵鸟一样,将头埋起来,不看前路,只是沉浸在悲伤中,人生绝望,书写之路也满是绝望。

  虽然是冒充未咲,但裕里的信,却将镜史郎从这股悲伤里拉了出来。而抢走未咲的阿藤,更让镜史郎明白了,无法从过去,从自我设置的牢笼里走出来的原因,是因为他失去了可以倾诉的对象,就像信找不到投递者一样,所以他的写作、他的人生,就跟他的情感一样,失去了方向。

  很多人在恋人离开时,都会这样迷惘。可是,人间常常好事难全,如果让一段失去的爱困住你,伤害你后续的人生,为何不写一封信,去向过去告别,然后想起写信时那些让你曾经怦然心动过的幸福时刻。

  所以,故事里虽然没有出现镜史郎写的信,但整个故事的叙述,不正是镜史郎写给未咲的一封封信吗!而这样的书写,让镜史郎找回了曾经被很多人爱过的记忆,找回了当时为了和那个很好的“你”相处而努力变得更好的“我”!

  就如未咲留下的最后一封信一般,所有曾经写过的信,都是当时我曾经怎样爱过你的回忆。这样的回忆,让我们想起当时那个为了爱,可以奋力拼搏,力图创造出美好未来的我们,让我们可以借着那份爱的力量,再一次变得强大,再一次去成为那个勇敢的自己!

  关于爱,我们应该忘记它的伤害,留下它曾经让我们变得更好的力量。

  就像留下来的信一样,它留下的,永远是最美好的爱的记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