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清明》观后感精选
《岁岁清明》是一部由肖风执导,钱佩怡 / 盛翔 / 张纹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岁岁清明》观后感(一):岁岁清清白白明明亮亮
好片,如雨天独坐看雨打芭蕉。缓慢淡雅水墨丹青。出彩之处是演员很接地气,典型浙江普通人,表演本色,贴近生活。情感普通不失细腻真实感。导演主题集中,没有跑偏,没有刻意安排哗众取宠的情节,淡淡叙事,不争。喜欢这类风格电影的人会被感动,不喜欢这类风格的看不进去的。大部分年轻人估计不喜欢看,因为年轻人静不下心来。只有三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才可能会有感觉。 不错。如小家碧玉。
《岁岁清明》观后感(二):难得的好片
市场上充斥的愚蠢粗糙乱七八糟的电视剧电影让人对中国的文艺市场完全失去了信心,不敢相信一个文明大国沦落到如此没文化没文明的地步,什么都没有,只剩钱了。看到这部电影,觉得难能可贵。剧情紧扣起伏跌宕风景优美淳朴,演员除了小阿敏颜值高,其他演员都是和角色相配而且个个是演技派。再看看现代的芳华之类的,无逻辑地堆砌一些社会现象,自我吹捧,简直都是不知廉耻。有他们这样的在上,好的电影怎么可能出现。
《岁岁清明》观后感(三):诗的暗影
国产电影最有国际影响的貌似是武侠动作片,而就艺术内质来说,却是诗电影,并不是像西方的现代诗,而是类似于中国的田园诗作品。这不是一种类型,因为它可以作为一种元素应用到所有类型当中,(可能恐怖片除外)中国人内心是诗化的,中国人是感性的,是特别容易被打动的。这部电影把战争与乡村诗意结合一起不是首创,但仍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另外,诗文化是伴随着其他极具中国特色的生活文化的,比如茶。这部电影较好的把茶与血结合,在战争恐怖中散发出茶香,而这又暗合了女主角内心的忠贞。
《岁岁清明》观后感(四):简单,坚定,最重要的是,不媚洋人
在首映上看的这个片子,还和肖风对话。放映时,他坐在我旁边。我知道他是导演,但没说。看完之后,被片尾曲惊艳,反复听了几天,直到会唱。
后来不知道忙什么去了,直到最近看了十三钗。越发觉得岁岁清明的可贵。最可贵之处有三:如题:简单,坚定,不媚洋人。
杭州人该感谢肖风,同样的题材,塑造出杭州人的风骨和婉约,那立着的姿态如此的倔强,那柔软的日常又是如此的温润。这就是中国人应该有和本来就有的姿态。
南京人还是找张艺谋拼命去吧,现在南京在他的涂抹下,只剩妓女的风骨了。那么多殊死抵抗的国军,鱼死网破的百姓,我为你们三哭。
《岁岁清明》观后感(五):岁岁清明。
看了几分钟后似乎忍不住看他可不可以一直清新下去,怎么会让这么瘦的男生出现在电影里,不敢让别人认同我的审美了,因为我一看到他就觉得是好看,怎么那么像我的同学,真的可以叫他小白脸了,瘦猴子。丫头带给我的感受就是那是年少的我自己,我对自己喜欢的少爷就是那样,装作很生气,却拼命引起他注意。一阵有趣的心情看故事的发展之后我真是对那里的每一点一滴的出现都爱上,直到少爷在带着日本兵回来,我的心立刻就碎了,几句台词之后,我狠狠关上了电视。。。。。。今早又打开把他看完,天啊我才知道我错过了什么,他在讲什么,曾经久久有感于心中的,那些深深地猛烈地屠我同胞的国耻之恨马上涌上心头,这些伤害永远不能被原谅,无论是多少年,无论这个国家的文明思想怎么在改变,绝不能忘记历史,更要看清今天我们要怎么记忆才可以祭奠那些我们民族曾经惨死于他人屠刀下的亡灵,又怎能再让他在清明时节幽咽悲泣。
《岁岁清明》观后感(六):《岁岁清明》忆江南
云雾、墨山、翠竹、茶林、杜鹃、大石板;
小溪、竹篓、肥鱼;
花袄旗袍、红绳,红油伞;
春雨、斗笠,婉嗲方言。。。
清明爱恋,岁岁江南,
山朦胧,
景朦胧,
情朦胧,
江南朦胧,
岁月朦胧。。
偶然看到的电影,不想被深深吸引。或许是从小在南方山里长大,现在在北方,影片中的景显得格外亲切。想起了家门前的三重山,远如墨,中葱绿,近新嫩。想起了山里的茶树,翠竹林;清明扫墓折的娇艳的杜鹃花;背着竹篓小溪捕鱼时的欢笑;淅沥沥的春雨下,隐藏在斗笠蓑衣下的小身躯,。。。
喜欢纯真质朴活泼的阿敏,喜欢水墨山林,喜欢那悠闲恬淡的山间生活,最美忆江南。而今天天钢筋水泥、车来车往,为生计奔波,忙忙碌碌。。
纪念逝去的童年,逝去的美丽。。
《岁岁清明》观后感(七):很美的一部电影
其实在电影的开始,我也有嫌弃过演员不够漂亮,没有一般文艺片中的翩翩少年窈窕淑女,特别是天巧刚出来的时候,病怏怏的,跟阿敏健康饱满的身形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但是当天巧紫云山顶奔跑的时候,那种站在山顶的喜悦和对自己命运的悲哀,让她欲哭还休。我开始觉得她好美,就是良友杂志上走下来的民国少妇,低眉顺眼温婉可人。
在说阿敏,她让我想到了《边城》里的翠翠,善良纯朴,一样为爱痴心的女孩。但是阿敏似乎更具有活力。满山奔跑的假小子性格,怀春少女的娇憨模样,对尹逸白的好感对天巧的好感,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在阿敏的故事背后还隐藏着阿翠的故事,关于“捂茶”的传说。善良的女孩本该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的。
看过很多360°无死角的颜,也看过很多精致到无懈可击的剧照,只可惜,动起来,美好的期盼就破灭了,再美的人,在精湛的演技也无法弥补空洞的剧情,还有怎么听都觉得不舒服的配音。我想看的电影不需要演员有多美演技有多高深,只希望他们能够带我进入故事就好。
《岁岁清明》观后感(八):开头猜不到结局,能看到头皮发麻的故事。
写于 2012年10月2日 虽是一部抗日时期的电影,却没有战火连绵的画面,它需要你有一个绝对安静的环境和一颗平静的心,如同那一山的好茶,淡雅清新,香气不散,细细品味。
清明时节,山下的卖茶行尹家总会上山买茶,几辈几代都如此,从不间断。这一年,她15岁,茶园主人的女儿,遇到了茶行的尹大少爷,冥冥之中,她喜欢上了他。
等待是一年的光景,又到了一年的清明。他来了,带着自己病恹恹的夫人。她和夫人成了好朋友,这是她做梦都想不到的结局。他们下山了,仿佛两人的世界只是平行线,买与卖。
第三年,他迟迟地来了,带来了日本朋友,她惊呆了,吓傻了,她让他滚。几日后,她隐藏在茶园中,全程目睹了他被日本人残害。
原来,他是为了给家人报仇才将日本人引上山杀死,被发现后,走上绝路。
又一年清明,尹大少爷不会再来了,她守在墓前……
又一年清明,一个中年妇人来到他的墓前……
又一年清明,一个佝偻的背影来到他墓前……
一年复一年,岁岁清明。这是一份怎样的婉约之爱、切肤之痛,从开头就猜不到结局,如同人的一生,待走完这一程,便全懂了。
《岁岁清明》观后感(九):挺好
今天下午在精品电影院看了《岁岁清明》。没有其他观众,我是毫无疑问的超级VIP。在一个能容纳百人的豪华放映厅里,吹着习习的凉风,放映员为我提供了一对一的服务:超豪华的感觉,也说明这家电影院还是有点管理规范的。
其实这部电影也适合一个人观看:比较唯美吧,亮眼的茶树绿色,满山遍野的茶林,男角的白色衣服,女角的亮红小伞,都在青山绿水间给人养眼的感觉。淙淙的流水声,我很喜欢:一种久违的亲切感:那次车行在幽深的燕山山脉,下车休息时,潺潺的流水声萦绕耳畔。
还有好听的杭州话,尤以阿敏的父亲这个老南方男人说的最为地道,阿敏却是普通话太过标准,少了点软语轻言的肉感。还有那个尹少爷的夫人,不但好一口江南软语,形象上更是不胜风吹的娇弱,真让人感觉这确是与世无争的东方美景呀!
如果仅仅是这样也还罢了,不过是一部色彩炫丽的东方民族画卷而已。好似车行快到终点时,又杀出了日本人的炮弹,家仇国恨给这部电影增添了时代感,毕竟世事的变迁谁也躲不开。而且情节发展到此处一波三折:先是以为尹少爷成了汉奸,顿生失望,什么“恨不相逢未嫁时”呀,太天真;忽然他又成了爱国志士,计杀三名甚至多名日本军人。最后他惨死时,彻底粉碎了一直笼在这部电影上的小资、唯美情调,真的很感动。这也是很惊心动魄的:依然是青山绿水,可是没有了柔情似水的书卷气,而是充满了血气腾腾的杀气。
电影的最后,依旧是清明的西湖边,保俶塔,尹少爷的坟茔早已湮灭,多情的阿敏也已故去了吧,那个发现了这处藏匿在杭州城边美景的小男孩充满了兴奋,让人感慨世事轮回,人生无常……
《岁岁清明》观后感(十):搜“杭铁头”
“杭铁头”宗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