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寻梦芦笛》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寻梦芦笛》读后感精选

2021-02-19 03:49: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寻梦芦笛》读后感精选

  《寻梦芦笛》是一本由[日]上田早夕里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梦芦笛》读后感(一):这是一本广泛科幻小说定义的合集

  20200203深夜甲子老家阅毕(福田图书馆“选书帮”)。这是一本广泛科幻小说定义的合集,包括9个风格迥异故事。“寻梦芦笛”接近恐怖小说(很日本风格的恐怖),创造了“海葵人”形象,而“我”成了消灭它们的孤胆英雄。“眼神”是彻底的奇幻小说,算“寻梦芦笛”的加强版,基本设定与甲子老家的“落神”很像,而“我”同样成了消灭类外星人的神明的孤胆英雄。“功能‘十全’的大脑”则像某商业科幻电影的一个片段,很有暴点。超短的“石茧”讲的是记忆的转移。“冰浪”总算是严格意义的科幻小说,太空宇航+人工智能的小故事。“滑轮之地”设定有新意,人物也立起来了,却有些意犹未尽,匆匆作结。“普特罗斯”写一种永远飞翔的生物,它的征程是宏大的循环飞行。“乐园”探讨延续人类意识的问题(实体没了,意识留下,但尚没有独立意识),写得很生活化。“向着小行星树的彼方”延续上一篇的类似核心,继续探讨虚拟的“我”。

  《寻梦芦笛》读后感(二):寻梦芦笛浅谈

  入坑科幻文学一年多,之前就查阅过这本书的相关资料,前一段时间和朋友去高中常去的书店逛,突然发现了这本书,就买来看了……

  废话不多说了,这本书是一本短篇科幻(?)集,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只要对人与社会存在的意义,知性的定义,等话题积极叩问,就可以被称作广义上的科幻小说。

  收录的篇章为作者2009-2015年间的作品,按照时间顺序,可以说作品的质量也随着时间推移而提高,升华。

  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都市怪谈(?),民间传说,异形生物,赛博朋克,架空世界,宇宙探索,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等,带有日本文学的那种味道与作者秉持的那种感性与淡淡的心境般的忧伤……

  另外可以看出作者的涉猎广泛与生活的情趣,如电脑音乐制作,虚拟歌手,VOCALOID相关内容(身为一个用电脑做音乐的音乐爱好者和VOCALOID爱好者,感觉到异常亲切),再比如关于医学方面的知识等等。

  关于具体的篇章内容我就不剧透了(坏笑),个人最喜欢的篇章是《乐园》,对这种风格不能再爱,《滑轮之地》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看的动漫异度入侵(,最后一篇的猫猫也好可爱……

  最后,感谢阅读到这里

  《寻梦芦笛》读后感(三):比起故事,更多是思考

  上田老师的这部短篇集整体看来有两面。一面是充满惊异感的想象世界,一面则像是总会到来的未来。

  从感情来说,第一篇打动我的是《眼神》,加上译者丁丁虫的优秀翻译,将偏远村庄的故事娓娓道来。在那里,有继承了世界古老术法的男子,也有为守护人类世界平衡而战的女子。

  偏现实向作品中个人特别喜欢《冰浪》,因为从那里可以看见人类的未来。人类走向太空的未来,人身改造、人机结合,比起展现一场刺激的土星探险,它更多是告诉我们,为了应对复杂的宇宙环境,我们应有怎样的心理准备。

  《普特罗斯》是老师为短篇集新写的作品,入围了当年的日本星云赏。它和《冰浪》一样,带着新奇感和清爽感。这篇小说构筑了一个与地球有所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之前看过一些科幻作家聊未来太空探索的话题,结合这两篇作品,能够感受到上田老师在这方面的构想也是信手拈来,比起想象力,更像是预测力。读完不禁觉得,在宇宙的某处,或许真的有这样一颗生机勃勃的星球。

  其他一些作品,《滑轮之地》和《鱼舟·兽舟》《李林塔尔的后裔》有些同源,都是新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展现了打破绝境的信念。

  《石茧》的文风很喜欢,有点怪奇物语的感觉。封面也是根据这个故事绘制的,为了展现那种日常中带着诡异的氛围,画手还特地在石茧中加了一只沉睡的孔雀。

  《寻梦芦笛》和《大脑》都是偏……幻想?或者说恐怖的作品?不过在这种类型里,还是更喜欢老师的《小鸟之墓》,毕竟篇幅有所不同,可展示的思想也有差异。

  最后,问题来了,老师本人是否能接受身体改造或者意识上传呢?

  《寻梦芦笛》读后感(四):科幻,是对未来的一种危险推断!

  一切科幻的东西,在大家眼中,也许代表的是先进、未来、新兴、宇宙、星域等等,但对我来说,细细梳理过往的一切科幻的因素,我会认为,科幻的系列作品,乃是对未来的一种危险想象,这是必然的!

  个人印象最深刻的,也是启蒙的科幻电影是《未来战士2》(终结者2),这部电影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绚丽的场面和机器人战争,更多的是人们对未来的思考,对未来的恐惧。

  《寻梦芦笛》这部短篇科幻小说集收录了上田早夕里近期创作的九个短篇。一一研读下来,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残酷的感观。无论是书中提到的合成人、人工智能还是外星生物、地球境况等都带来了深深的忧虑。诚然,科幻作品乃是作者头脑风暴,根据现有的科技状况、人文层面、星域结构等综合因素,对未来的一种独特的推断和畅想,虽然人们往往都向往美好,但是我们内心都很清楚,事事不会万事无忧,我们必须要深刻认清现在的所处位置,对未来可能会发生的种种发展提出自己的认知。

  从某种程度上说,书中所述的九个故事,都或多或少的提到了未来几十年后,人类社会的生存状态。有人类和合成人共存,有人工智能高度发达、有外星生物逐步蚕食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有开发宇宙星域的工作…这体现了作者对未来的一种担忧,并通过创作告诉这个世界、告诉读者们,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我们应该有勇气和毅力来迎接充满挑战的未来。

  本来,科幻想象是人们根据现在所处的因素如科技水平、文化程度、地理环境等对未来的一种美好畅想,人们想象未来是和谐的、高度发达的;然而另外一方面,人们也没有忘记现在人类社会所具有的一些负面因素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战争威胁等等,人们推断:未来的世界、未来的人类社会、未来的宇宙星空都充满了未知性,我们敢于想象未来的黑暗因素、灰暗场景,是因为我们敢于正视现在人类所处的现实世界的残酷。

  作者的想象力丰富多彩,敢于抛出自己对这个世界未来的畅想,并通过朴实的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精彩的想象力文学世界,让我们受益良多。我们不应该禁锢住自己的思想和思维,我们都应该为我们的未来去努力创造!

  《寻梦芦笛》读后感(五):技术与人的本质

  这部短篇集选作品的风格比较相似,文中几个故事都围绕着“人与科技”的主题展开,更进一步,是近未来背景下,科技对人的改变和人对人本质的认知。

  这本也是科幻小说中常见的主题,但我喜欢它的原因在于,这些故事均跳脱了宏大世界观的框架,转而从更细微也更精准的角度进行写作。

  在《功能十全的大脑》《冰浪》《向着小行星树的彼方》这几篇写近未来人工智能的作品中,无论是人工智能被用于战争、宇宙探索还是人体肢体的机械化,作者想表达的都是人的本质。也就是界定人本质区别于机器的东西:人的思想和感性。

  艺术家可以将自己的作品编码、人可以借由机械化加强肢体功能甚至延长生命、人工智能可以通过传感器编码解码各种感觉、人造组织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的虚拟身体获得“人工精神”,但最终界定“人”的,还是人的种种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为对未知的恐惧,而产生的好奇心和征服欲望,促使人类一次次推进科技的前沿。

  近未来这个背景下,人工智能是一面,另一面是环境问题。对环境问题尤其是海洋问题的关心仿佛是深藏在每个日本科幻作家心中的焦虑,在《功能十全的大脑》《滑轮之地》两篇作品中,都以海洋污染导致的生物变异、人体畸形为背景。《大脑》中的主角作为畸形胎儿长大,只有一条腿维持肉体形态,其他部位都是机械;《滑轮》中的主角认为自己只是飞机的零件而不是人类。在人类和变异生物共生的环境下,群体问题也随之而来,但深层次还是在以人性的延伸讨论不同群体的界定。

  《乐园》写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问题,在共情、移情并不能促进交流理解的时候,主角想要为人类创造提高脑内设备工作效率的程序,扩展人类的智慧。利用技术扩展自己,道具/技术即是人类身体的一部分。

  作者在自序中所说“在日本,只要对‘人与社会存在的意义’’知性的定义’等话题积极叩问,就可以被称作广义上的科幻小说。”(当科幻长篇被网文倒逼、短篇还沉浸在黄金时代和赛博朋克的叙事风格中,看到这样的故事时,内心多少还有些慰藉)

  虽然被许多“硬核”科幻读者诟病这样的科幻“太软”,但比起从宏观角度讨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老生常谈的话题,换个角度,反而更具现实关怀价值。

  《寻梦芦笛》读后感(六):【雨枫试读】精彩至极的科幻小说集,看到就是赚到

  这是一本短篇小说集,选取了作者几年间创作的主题与形式各不相同的九篇科幻小说。

  但就我的观感来说,本书之包罗万象,与其说是科幻小说,不如说是幻想小说。

  很惭愧,对于本书作者上田早夕里的名字,我是从未听说过的。

  也因此,在没抱什么期望的情况下,一翻开书我便被惊艳到了。

  开篇的同名小说《寻梦芦笛》,作者创造了一个新的物种—海葵人。

  这种生物会唱歌,歌声能摄人心魄,让人沉醉其中。同时,海葵人的繁殖速度也像蟑螂一样迅速,短时间内数量就变得极为繁多。

  更可怕的是,一段时间以后,人类竟然鬼迷心窍,想要通过移植海葵人的细胞,自发变成海葵人。

  而主角,则是极少数不愿变成海葵人的人类之一,在故事的最后,她为了不被同化,奋而拿起武器反击。

  从我的角度来说,这篇小说的观感是极为怪异的。当然,这也可能和我极少看日系科幻有关。

  因为海葵人这个形象非常CULT,孤陋寡闻的我基本没在科幻小说里见过,只在一些影视作品如《第九区》里见过类似形象。

  但这篇小说的故事内核,却又是科幻小说中的老生常谈—党同伐异。

  无疑,自愿变成海葵人的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被“洗脑”成功的,而因为群体聚集在一起就易被煽动这一原理,像主角这样还能存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的个体就极为罕见了。

  这样的主题,其实很多科幻小说都有,比如反乌托邦经典《一九八四》。

  但《寻梦芦笛》之所以让人惊艳,主要还是在表达方面,还是在于这个非常特别的形象—海葵人。

  这让我意识到,同样的主题,或许换一种表达方式,新瓶装旧酒,就能变成一部完全不同的小说。

  同样,在《眼神》中,上田又将民间怪谈与科幻结合在一起,不得不说她的脑洞之大、涉猎之广都让人佩服。

  虽说本书选取的小说形态各异,但并非没有共性—比如,文风之浪漫,幻想之瑰丽,以及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上田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

  可以说,这样一本小说集,看到就是赚到。

  上田早夕里的另一本已有译本的小说《华龙之宫》,一定也要安排上!同时,期待科幻世界能再次带给我们如此精彩的小说!

  《寻梦芦笛》读后感(七):【推迷会鉴书团】寻梦芦笛:我所理解的寻梦芦笛(有很多剧透内容,慎看)

  首先依照惯例感谢猪神以及科幻世界的赠书约评活动,而且最让人惊喜的是尽管这本书是科幻世界出品,但装帧以及纸质竟然是出奇的好!(哈哈!)而在阅读完后,又觉得关于这本书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但作为短篇集,又不可能系统地说一遍,所以就挑几篇重点谈一下自己的理解,当然因为是谈自己的理解,所以会有很多剧透的地方,慎看。而且因为仅仅是自己的理解,不一定能被大家认同。

  《寻梦芦笛》,本书的同名短篇,也是我感触最多的,一种新型的人形生物海葵人的出现,他们带有感染力的音乐让不少人类能够接受他们甚至意图成为他们的同类,然后爱好音乐制作的我却接受不来海葵人的音乐,甚至反感,而后我遇到曾经的挚友,知道后来知道了爱好音乐的挚友也想变成海葵人,从而自我走上了屠戮海葵人的道路。说到底,如果仅仅是这样的一个故事,并算不上什么趣味性。但当我给海葵人打上传教者的身份设定后,故事在我眼中就完全不同,初代的传教者都好声好气的说着教义中最为美妙的话语,让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教义,因而不断地接纳着新的教众,从而当教众越来越多,声势越来越浩大,你就有可能由原来一个星期才可能看到一次传教者在布教变成为随时随地都有教众在身边布教,这必然会使与教义拥有着完全不同世界观价值观的人感受到压抑,而且他们在你的身边越来越密集。而文中的“我”也是一名音乐制作人,因此给他代入另一个教派的传教者的时候,故事的结局也就愈发的明显了,因为他们在彼此眼中都是异教徒,而“我”曾经的教友也改信其他的教了,“我”发在网上的音乐作品更是没掀起水花,之后的结局也就不言而喻了,好了,言止于此。

  《眼神》这应该是我最为喜欢的一篇,它由一篇乡村异闻录演变成了科幻小说,虽说最后的突然转变视角有点过于突兀,但在极为有趣的故事背景下,我也欣然接受了。

  《石茧》这是我就得最有美感的故事,故事像极了《世界奇妙物语》,一个可以让人做美梦的石头,篇幅较短,也像极了《世界奇妙物语》一般,仅仅是叙述一个有趣的设定,围绕着它展开,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乐园》这并不是我最喜欢的一篇,但我却从中有了一个灵感,将它与《金羊毛》混合起来,也许会很有趣。

  当然有趣的故事不止我说的这几篇,这本书也符合作者上田早夕里在前言中所说的,并不是狭义的科幻小说,也收录了几篇带有奇异和幻想色彩的作品,在日本都可以被称作广义的科幻小说。

  我也很喜欢这部小说,有趣的设定相信也能给不少人一些灵感。

  《寻梦芦笛》读后感(八):【雨枫试读】有温度的科幻

  如果说之前我心目中日本最好看的科幻小说是贵志佑介的《来自新世界》,那如今,这个“最”之中又要增添一名成员,那就是上田早夕里老师的《寻梦芦笛》。

  想说的是,把“寻梦芦笛”和“眼神”这两作放在开篇真的是太正确了,光是仅看这两篇,就已经让笔者我觉得值回票价了。

  “寻梦芦笛”中,日常生活中突然出现的不安定因素。平凡的一日,海葵人毫无征兆地突然出现,它们用歌声摄人心魄,随着它们的数量不断增多,事态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像蟑螂一般自我繁殖,甚至人类可以通过移植海葵人的细胞变成海葵人,而且,真的有人想这么做。这一篇就和《来自新世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拥有咒力的人突然出现,最终普通人类被变相消灭,拥有咒力的人铸造了新世界新秩序,可新世界却并不是那般美好。有人可能会认为海葵人的出现是为了拯救人类脱离苦海,可我更赞同亚纪的想法,成为海葵人所获得的平静根本就是抹杀人性,人之所以称之为人,正是因为有着贪嗔痴念恨各种情感,失去了,谈何寻梦?当亚纪拿着斧头大开杀戒的时候,她曾疑惑自己与海葵人谁是怪物?我想说,我是亚纪,我也会选择这么做。

  “眼神”中,将日本民俗怪谈与科幻结合在一起。在日漫《暗芝居》中看过太多这样类型的故事,偏僻的村落、古老的仪式,还有那只有勋与华乃才会看到的不能称之为人的鬼影。可以说,故事开篇就像是一部日本恐怖小说,咒怨一般的诅咒。为了拯救被附身的勋,华乃义无反顾,也真的做到了,可成功的那一刻,生离死别。而最后的那封绝笔信,也将一切揭晓。真的是在脑海中打开了一扇天窗,原来附身怪谈还可以和科幻结合起来,引入的四维世界的解读让人茅塞顿开、眼前一亮。“今后,我会继续在这个没有勋陪伴的世界灭灵除祟”“时刻不忘背负的罪孽和勋的温柔”,如果影像化的话,作为整部电影结局的旁白,太让人泪目了。

  在这两个故事中,还有接下来的故事里,我都感受到了“人”的温度,无论主角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哪怕只是合成人。亚纪始终不放弃自己作为人的尊严斩杀着海葵人,华乃与勋互相拯救的真挚情感,都闪着璀璨的光彩。而且亚纪和华乃最后都没有放弃坚持自己的正义与信念,继续跋涉在充斥着魑魅魍魉的世界,阅毕,心潮久久无法平息。

  “这夕阳,看起来仿佛预示着破灭,却又好像是希望之光”,不是单纯地炫设定堆砌世界观,而是塑造有深度有温度的科幻世界,科幻不仅仅只能发生在未来末世,现在,此刻,也都会有不同寻常的展开,真的是很精彩,很有引人共情的魅力。

  《寻梦芦笛》读后感(九):普特罗斯起飞时

  看青山为雪太太的推荐来的,微信读书上新书还是很快的。

  言归正传。

  这本书半数故事不错,半数故事有些可惜。作者似乎热衷于讨论人类形态和人性之间的关联,机械加残缺的人类部件而成的人造生命体想要体会自然人的思考(《功能“十全”的大脑》),为了音乐甘愿放弃人类形态的歌手(《寻梦芦笛》),由人类器官构建却拥有猫的形态的人工智能(《向着小行星树的彼方》),在这几个故事中作者向读者传达了这样一个问题:拥有其他形态的身体,人还能拥有“人的思维”、人还能够成为“人”吗?但是遗憾的是作者对这个问题的挖掘力度根本不够,以至于看上去就好像装饰性的设定。

  比如《功能“十全”的大脑》,读到移植了别人九个(还是十个?)生物脑的人造生命体醒来,我还屏住呼吸期待主角和医生来一场关于合成人和自然人人性的讨论,结果?结果主角只是遵从医生意愿,把医生和警察都干掉,然后踏上了末日狂花的逃亡之旅。(此处应有表情包:就这?就这?)之前大力渲染的:人造生命体和自然人对世界的感知不同,也只是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了(就这?就这?)。明明可以写的更加深入,但作者就只是温柔含蓄地点到为止,所有的故事都笼罩着一种“温柔”“日常”的特质——隔靴搔痒。

  明明有很有意思的母题、很不错的设定和脑洞,但作者的主线叙述和(呈现给读者的)思考程度却把这些全都浪费掉了。

  不过作者写人与异形相处的几个故事我还是非常喜欢,颇有日漫的画面感。黏在钢筋森林上摇曳触手、曼妙歌唱的海葵人(《寻梦芦笛》),苍茫茫天幕下,宇宙科学家见证数以百计的普罗斯特乘风起飞(《普特罗斯》)。最喜欢的还是这篇《普特罗斯》,人努力贴近异形,见证异种生命的更迭繁衍,而对死亡没有认知的普特罗斯会一直飞翔到生命最后一刻。或许这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人类或许永远无法了解异形,甚至无法理解同类,但重要的是对异种生命、对他人的生命怀有善意和尊重,寻求共存。

  最后摘录一下《普特罗斯》中我最喜欢的一部分:

  志雄温柔地抚摸着普特罗斯的上翅:“我很开心,真的很感谢你。我们人类现在还很难和你们交流,但是能不能交流与能不能共生没有关系。生物就算无法互相理解也是可以共生的,只要互相认可对方的存在,就一定会找到共同生活的方法。”

  无论志雄说多少话,普特罗斯都是一副无法理解的表情。相比之下,似乎久违的飞翔才会让它兴奋。它拍打下翅的频率越来越快,思维的波动也变得越来越激烈。

  志雄切断了探针的连接,把连接装置从头上取下来。

  从电子网中被释放出来后,普特罗斯微微竖起翅膀,判断风势。过了片刻,它突然冲进风里。

  《寻梦芦笛》读后感(十):【雨枫试读】局限的想象 混沌的答案

  含剧透慎入

  是第一次接触作者上田早夕里,在此之前没有看过她的任何一部作品,读前相当期待,在中途时曾有几分失望,但阅毕整本短篇集,感受到的仍是惊喜。

  作为科幻小说而言并非那么实在,一些篇目更加贴近幻想,不如叫设定系来得贴切。探索宇宙,末世,神怪,人造人,九个短篇风格不一。

  寻梦芦笛作为最开头的一篇,本作稍微带来了一些惊喜,能发出完美音乐的海葵人出现,而只有“我”这个个体无法接受它完美的音乐,为何? 本作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结尾的“我”,走上了杀戮的道路,虽然没有明确的解释,也没有告诉读者世界的结局,但已经让人隐隐感受到了这本短篇集的指向。

  人并不完美,完美的事物绝非人类,那人是否需要追求这份完美呢?

  而接下来的一些短篇,其实同样是以这类问题作为主题,在阅读过程,咱曾因为功能十全的大脑,冰浪之类的短篇而失望——千篇一律的点子,人造人与人的常规故事,单论故事不让人觉得有多出彩,但是结合来看,却和原来的感受不一样。

  从大脑,到冰浪,再到乐园,向小行星树的彼方,对这些作品的喜爱程度排名几乎和创作时间的远近相关,从10年到15年,这几篇里都能看到作者对相似主题的思考,sf不单是science fiction(科幻小说),它有时还被称之为speculative fiction(思辨小说),虽然咱阅读的科幻小说极少,但也认可自序中的这句话,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对问题多次思考,而表现在作品中则是倾向的不同。

  大脑中,懵懂的人造人想成为真正的人类;冰浪中,拥有人类思想的人造人,帮助不懂得体验意义的人造人体验喜悦;乐园中,拥有妻子记忆,收集妻子信息用以模仿的虚拟智能;再到咱最喜欢的小行星树,让人工智能与人类相处,以与前几作不同的角度来描绘出所谓的结果。

  人类是会犯错的,甚至会主动选择错误,注重过程而不注重结果,最后一篇中的答案,是混沌的,通过香草的口中说出“人类是什么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那为何还要持之以恒的思索?因为思考本身是有意义的,是否能得到答案并不是第一位。

  或许最喜欢最后一篇也有一些原因是香草的外表是猫(不是),另外三篇没讲是因为不知道该怎么讲,但都是值得一看的佳作(望天)果然咱完全不会写评啊)

  “希望这本书可以长留在读者心中。”作者成功了,这本科幻小说一定会长久的留在咱的心中)

  因为一些原因晚了抱歉,附上书合照表介意头发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