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地三部曲》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大地三部曲》读后感摘抄

2021-02-20 01:08: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地三部曲》读后感摘抄

  《大地三部曲》是一本由[美]赛珍珠著作,联合读创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 礼盒图书,本书定价:148.00(全三册),页数:11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地三部曲》读后感(一):那是你那时候的大地

  这本书真的到看到第三本才看出点深刻的意义来,书的情节比较流畅也比较简单,没有撕心裂肺的哀伤,但是满目疮痍的背景一直都在,不知道这算不算是诺贝尔和普利策的获奖点,讲白了我不太欣赏这样的人设,是,上世纪的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是农民,他们思想的局限,是你无法跳脱这个时代去记录的。这里面记录的王龙一家,他如何变成地主,他的孩子如果选择不一样的人生,一己之身如何跟这个时代抗衡,直到最后一本我才看出端倪并从中叹息。我不知道如今这个时代,后来的人如何看待我们,我倒是越来越喜欢去读一些历史或者人文的作品,让我们平静真实的去看到当时的某一个层面,也许不啻为一件使人感觉“活着”的事情。

  《大地三部曲》读后感(二):美国人的“大地”果然“浮光掠影”

  刚翻开是因为诺贝尔文学奖,看完《大地》到《儿子们》再到《分家》,感觉就是怎么一本不如一本,《分家》更是文不对题,在源的所谓爱情中不知所云。大局视野不广阔,细节描写不入微,精神内涵不深刻,鲁迅说它是“浮光掠影”还真是一针见血。

  看有给翻案说是赛珍珠女士是出生4个月就来到中国,母语是汉语,所以对中国是有深入了解的,这简直是胡说,了不了解只有作品才能讲话,岂能是因为几个月生活在哪里所能决定,照此说法岂不是中国人都能了解自我了,更何况美国家庭文化的影响,所以只是自己觉得了解罢了,文中种种人物总感觉怪怪的,像是纸糊的样子,血肉不全甚至有些前后矛盾,相比看来《西行漫记》更坦诚直白了,一个纯粹的外人眼中的中国,在自己看来更有感触,若不是因为美国对这个东方民族的强烈好奇,以及到后来诺贝尔奖的加持,我甚至感觉本书大概率会淹没在浩瀚书海中,甚至有了诺贝尔奖的加持都没有什么波澜。

  如果读的话,建议读一读《大地》就好了,后两本没有读的必要。

  《大地三部曲》读后感(三):被低估的第三部

  这一部从翻译上来看,语言本土化不够,书中对话翻译腔明显,中国人从来不以这样的方式说话。

  语言上没有前两部读起来舒适,第一章内容是为接受外部的思想做铺垫,第二章开始,在接受不同思想和自己固有的文化思想之间不断的拉扯,在坚持自己的“根”与怀疑之间挣扎。是我个人喜爱读的一部分。

  也许每一个去往西式自由国家的人都有过这种怀疑,只是有的人放弃了,如王盛,他们彻底的爱上了那种自由。有的人坚定了自己的“根”,如王源,他们想有所学,学成后仍然回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大地”,去拯救在那片“大地”上苦难的同族。

  事实上,那段时间发生在中国的事件,也如书中所描述的一样,一部分年轻的中国人去往国外留学,有所学成归来,用自己所学从事振兴民族的事业。而有一部分却选择了自己留在那边,一去不复返。还有一部分选择加入革命的队伍。没有对错,都是个人选择而已。

  也许为翻译所累,个人认为第三部《分家》在思想上更胜一筹,是被低估的一部。

  一个有趣的小事,胡适赴美留学,最开始也是学的农学。

  《大地三部曲》读后感(四):王源,你们一定要随蒋去台湾

  我希望最后的王源能够携手梅琳到台湾生活,也许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得以善终。在三部曲最后已经显得比较悲情的收场时,虽有些许爱情的感触,但善意的我在知道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巨变后还是希望他们好人有好报。不要因为怀恋家乡或爱国情怀就置留在大陆了,以他的阶级出生或是实际经历任何一条都不会让他有好的下场的。从第一部的王龙怎么从底层发家治富,看到了那年代贫穷、苦难和底层的生活,以及暴富后的心态转变。第二部看到富二代的三副面孔,奢、省、拼,王虎的拼搏收获了小军阀小政权,不近女色,胆大心细,既凶狠又善良也无赖,最后寄希望于独子。第三部是王虎的儿子王源没去满足父亲心愿,善良、本份、爱国、爱农作,出国深造,处处表现谨慎、务实,有一颗爱国的心,最后回国受到各种打击,守父亲临终时刻才收获爱情。总的就是从贫苦艰辛到收获富裕再回到贫穷慌乱,从好大喜功到各种折腾到只留一份真情,从各种争斗、各种经历阅历到看透世间百态。整个故事倍感真实。我们很少有人能真正了解这段历史,特别是中低层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当时革命形成过程。作品体现了很多关于人性的东西,有个人的思想斗争和变化,有人与人的关系,有阶层与阶层的对比和相处……写得非常全面,非常深刻。文章可能部分情节不是很细腻,但瑕不掩瑜,肯定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也是难得的一部能够弥补那段历史空白的文学著作。

  《大地三部曲》读后感(五):以前不知道,这本书对于中美关系的意义

  非常巧,我刚刚度过的《珍珠港》一书里介绍了赛珍珠的《大地》对于中美关系的影响,我先摘录一部分:

  “今天的美国人很难想象日本人在20世纪30年代时其敌人,正如很难想想中国在20世纪30年代时期最亲密的朋友一样。事实上,1938年所做的一个民意调查显示,80%的美国人认为在反抗全球法西斯主义时,中国人是其天然盟友,只有40%的人认为英国人才是。 ”

  “由于喜欢中国,美国在1938年实验出版的第一本平装口袋书就是赛珍珠的伤感小说《大地》,它描述了中国的勤劳农民和刁钻地主。”

  赛珍珠的笔触早于莫言,余华等现代作家就深刻描写了中国文化里对于土地的执着,这片土地由于几千年来的持续耕作,已经不能算为沃土。事实上,到了今天运用现代化农业技术,这片土地的能力也不能满足十几亿人的胃口。在100年前,在今天,中国都需要新的技术,新的模式来为自己找到突破。

  在一个世界联通的新时代里,我们当然还有机会通过共同的敌人来与其他国家为伍,但我们更应该利用经济的发展,市场的需要来结盟更多的伙伴,即使在意识形态上有区别。美国人民是崇尚勤奋致富的,这是美国梦的核心部分 --- 在这一点上,没有哪个梦和中国人的梦如此接近。

  如果我们充分意识到我们创造勤奋致富的环境,运用现代文明的合理规则来保证勤奋的结果有所保障,我们会成为和美国一样强大的国家。也只有这样,100年前,那些热血青年的血与汗才不会白流,我们的祖先融入的泥土才有机会喘息,这片大地才会重获生机。

  今天,我们已经读出了《大地》的意义。

  《大地三部曲》读后感(六):没有太中国描写的中国农名

  《大地》赛珍珠

  赛珍珠,美国作家,因为从小随父母来到中国,所以对当时动荡的中国社会对人民的影响了解甚多,也是受中国的影响,所以在赛珍珠的文学作品中几乎都是以中国为题材来创作的。1938年赛珍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期间的小说和传记都与中国的传统有关,有些则与西方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关。这些以描写中国为题材的创作在当时动荡的世界格局里是很受欢迎的。再说,神秘的东方大国对于很多西方国家来说是有吸引力的。赛珍珠的作品刚好把这一神秘的面纱层层揭开,大大的满足了人们的的猎奇之心,所以在当时,赛珍珠的作品一直备受关注。这也是我觉得赛珍珠可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之一吧。

  《大地》三部曲,看完第一部《大地》觉得还可以看下去,于是接着看了第二部《儿子》,于是发现《儿子》的人物塑造不如第一部《大地》丰满。第二部是讲王龙去世后他儿子们的生活,赛珍珠笔下的“儿子们”要不就是虚度光阴挥霍钱财养外室的大儿子形象,要不就是爱财如命斤斤计较的二儿子,这些人物的塑造我个人觉得都不够成功,王龙的三儿子主角光环太强。所以第二部读来甚是乏味,犹如在读一部玛丽苏小说。

  在第一部中至少很成功的塑造王龙和阿兰这两个人物。王龙,从贫困农民一步一步的成为有着百亩良田的大地主。王龙这个角色之所以塑造成功是因为在王龙身上看到了人物的两面性的同时存在,他是一个爱土地如命的农民,勤勤恳恳的在土地上劳作,所有心思都在他的土地上,所以在土地上的王龙是富有活力的,可是他在富贵后搬到了城里,过起了大地主的生活,也十分嫌弃陪他一路吃苦过来的妻子,而投身到了一个茶馆妓女的怀里。这就很好的体现了“温饱思淫欲”。于是王龙虽然富贵的度过了他的晚年,可以早已搬到城里的他远离了自己的土地,造成了他晚年的空虚寂寞。

  而王龙的妻子阿兰是一位典型的中国传统农村妇女。由于她早年的经历,所以在艰难的环境里,阿兰比王龙应对困难更具有经验,谋生方法更多,于是也可以说是全家的精神支柱吧。虽然阿兰是聪明的可是奈何生长在这样的传统社会中,男人的地位永远比女人高,女人主要的指责是照顾家庭和养育孩子,所以即使后来在王龙要接一个妓女回家时,她也只能默默承受,毫无怨言只字不语。阿兰无疑是代表了旧社会无数的农村妇女的形象,揭示着这个社会的男权的权威性。

  即使赛珍珠在中国生活过18年把中国称为自己的二故乡,可是我觉得她笔下的中国农民还是不够像《活着》《白鹿原》那样深刻鲜活。

  《大地三部曲》读后感(七):生于斯 终于斯 三代人的土地情

  “他坐在床边,思绪万千。他想得最多的是,他的生活是多么地不可思议和扑朔迷离,他的生活不知为什么总没有一种可以把握的已知的希望。这些年长者,党他们生活在他们的时代时,他们的头脑清楚而简单——金钱、战争 、快乐——他们认为这些东西是美好的,并值得人们为之追求终身。有些人将一切奉献给神,如他的大伯母,以及海外的那对那夫妇。任何地方的老人都一样,像孩童一样单纯,对一切都懵懵懂懂。可那些与他同属一个类型的年轻人是多么迷惘,因为那些古旧的神灵和财富几乎已不再使他们满意!有一刻他想起了玛丽,不知她现在生活得怎样——也许像他一样,至今没有清晰而伟大的目标……他所知的一切之中,只有梅琳胸有成竹地把握着某种确定的她知道她想做的事情。”——全书最揭示主旨的一段话,三代人追求的体现。

  几点浅薄的小感想:

  1.《大地三部曲》几乎是每部一代的讲述着一家三代人的生活与经历都留下了深刻的时代印记,土匪、革命、军阀、留洋、饥荒、高呼民主……这些词无疑构成并体现着一部中国近代史。时势造英雄,英雄更需要依靠勤奋与努力,这一点从祖辈王虎在土地的耕耘中体现得较为淋漓,这也是大地三部曲中与大地最为接近的一部,也是个人最喜欢的一部。第二部《儿子们》则是在父亲土地的庇佑下生活,靠租赁土地靠发放贷款,似乎三个儿子没有谁真正热爱这片土地,爱得更多的是这片土地带来的财富与生活,与父亲对土地的执着与执念相差甚远。第三部《分家》讲述到第三代,他们其实已经远离了土地,但这一代中的主角源却对土地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故事开始于田野里的土屋,也结束于这个土屋;祖辈植根于土地,后辈依附于土地……也算是有始有终。作者赛珍珠作为一个一位美国作家,对中国农村生活和世代家族的描述虽然不能说是完美的程度,但至少还算公允,诺奖称其为世界了解中国开辟了很好的窗口(不记得原话是不是如此,大概意思),这一点并不过分。

  2.书中对于女性的刻画前两部几乎全部都是生育的工具,并多次直接将其描述出来。阿兰如此,有知识的太太亦是如此,但到二三部中还是略有转变,对自由的向往使得新一辈的婚姻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女性也在新时代下有了自我觉醒。女性人物的性格大部分鲜明而准确,各具特色。从隐忍坚持的阿兰、到时髦新潮的爱兰和规划明确的梅琳,似乎书中女性角色较男性角色塑造得更为讨喜,转变过程更是时代性和人物个性兼具。似乎在一些时候,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突破束缚,更容易进行观念的自我革新。

  3.整体来讲,书中没有完全表明时代性,但却能够让读者从文字中感受到历史推进中的社会变化,一个世纪的跨度完成得不错。每一部也总是可以让我们联想到一些同类作品,《活着》、《围城》当中的个别片段,或者这也就是当时的时代特色吧。

  4.通过这部宏大的三部曲也可以反思在社会进步下的人民生活,这一点在今天仍旧适用。祖辈完全依附于土地、父辈部分依附但逐步实现经济来源的多样化、子辈学习新知彻底离开土地……这一切似乎还和百年前一样,世代的搬迁、社会的发展也许为微观层面有了很大的变化,安土重迁的观念逐步减弱,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等诸如此类。但从宏观层面上看似乎某些养育、责任、传统、向往却从未改变,而一些不堪的心理、未知的迷茫似乎仍是年轻人在离开土地后仍在探寻和追求的。希望更多的新一代如梅琳一样拥有清晰的目标,明确的理想,拥有拒绝的勇气,拥有拥抱爱情的自由,拥有有爱的环境。

  《大地三部曲》读后感(八):读《大地》——生于大地,归于大地

  我第一次知道赛珍珠的《大地》,还是在高二时候,在作文材料里面的介绍。当时语文考试,我一直想采用,一直没有机会,因为对《大地》的故事也并不怎么了解。最近在微信读书上,我读完了三部曲的第一部,王龙故去了,家族第一代谢幕,开始了家族第二幕。

  王龙作为第一部的主人公,他从贫困的农民,最后发家成一个富裕的地主。在这一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土地革命前,中国普通百姓对土地间的依存与挚爱,有土地就有了生命,有了一切,纵使经历饥荒,行将饿死,也不放弃对土地的拥有。他从贫穷到一点点积累,虽然其中也有“横财”,但终究是靠土地靠勤奋,慢慢地发家致富。王龙第一次购买土地时,我想起了本家一个叔爷,他就是王龙的真实翻版,靠勤俭持家购买土地,成为小地主,在土改批斗时,悔恨地打自己嘴巴子,“让你舍不得吃,让你舍不得喝”。

  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百姓更多的是赤贫,是无寸土立锥之地的人。王龙,是幸运的,好歹还有一亩三分地,虽是艰辛,但还不至于完全吃不上饭,自然灾害的年份除外,旧社会,天灾常有,人祸亦不断,三年五年,一个小周期,十年二十年一个大周期,干旱水灾,蝗灾盗匪,以及战争瘟疫等等。天道好轮回,都能享富贵。镇上的黄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曾经的丫鬟成为女主人,昔日的姨太太变成伺候人的仆人。王龙,代表的是聪明勤劳朴实的大多数,而黄家则代表的是腐化奢侈遗忘土地根本的少数富贵阶级。中国一句俗话:‘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王龙祖上应该也是个小地主,只是过了几代,慢慢地衰败下来了。人不能忘本,要知道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起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水冲沙。作为新时代的人,我们依旧不能忘本,勤劳俭朴是我们的美好传统。

  王龙,能够起家致富,既源于他自己的聪明和勤劳,还加那笔“横财”,也是因为娶到了一个好老婆——阿兰。如果没有阿兰的勤俭持家,王龙不会那么容易富起来。一个家庭需要好贤内助,男人再能挣,女人攒不了,家也很难富起来的。王龙叔叔,便是个好例子。我感叹于阿兰的一生悲苦,默默承受着封建时代的压榨与束缚,在妇女解放运动之前,女性始终摆脱不了男人附庸的地位,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不能红杏出墙,还必须遵循三从四德等等。在小时候,我和奶奶去看望她母亲——我的老奶奶,她是裹小脚的,依稀记得当时好奇不敢问为什么老奶奶脚比我还小。我至今不知三寸金莲美在何处,阿兰是书中少有的没有裹脚,也因如此,渐渐失去了王龙的爱,小脚女人才是时代的宠儿。

  王龙,他是一个有爱之人,对父亲和是大女儿,他是一个合格的儿子与父亲;但他终究是出生于旧时代的人,不能摆脱劣习和局限性,富裕了之后就开始纳妾,沉溺与声色之中,一种小暴发户的姿态。他计划着大儿子学文,二儿子从商,三儿子务农,努力耕耘经营他的土地,却不知道时代已经在变化了,将是一场翻天覆地的改革。中国人的劣根性,好像并没有因为时代在变而剔除,新时代下的“王龙”,依然不少,依然在喜新厌旧,依然在醉生梦死,而勤俭成家,却成了学生教材里的章句。

  我阅读完,我想起了自己的家庭变化。父亲或是王龙,母亲是阿兰,我不知是王老大还是王老二。随着新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的日子一点点地富裕起来,越来越多地小康之家,各家有各家致富发家的道路。我们家通过“王龙式”勤俭努力,开始走上了在城市里立足生活的路。爸妈们,也曾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过来的,也曾是在城市化工地上血汗淌过来的。土地,或许已经不再是生存的唯一选择,虽然国家免除农业税,也不再有那么多的天灾与匪盗,最好的躬耕时代俨然已到了,但土地对人的吸引力却越来越小,越来越多地人选择离开土地,进入城市,成为新的“佃户”。从我转移户口进入城市之后,我就是失去了土地的人。新时代,我们的新“土地”是什么,是房子吗?是金钱吗?我觉得应该是知识是才能是技术。武汉,这座我深深热爱地城市,最近生了病,我希望她早日好起来。经历了这次疫情,我好像又突然明白了“土地”的重要性了,生于大地,终究还是要归于大地,人都不能遗忘故土,那时根本。

  《大地三部曲》读后感(九):异乡人眼中的乡土中国

  异乡人书写原乡故事,很容易“水土不服”。赛珍珠的《大地:三部曲》也不例外。以一系列中国故事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赛珍珠成为美国文学史上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说:“如果她都能得到诺贝尔文学奖,那么每个人得奖都不应成为问题。”另一位诺奖得主福克纳的评论更为尖刻:“我情愿不拿诺贝尔文学奖,也不愿意同‘赛中国通夫人’为伍。”同样,中国文学界对这位闯入的异乡人也存在不小的争议。最脍炙人口的如鲁迅的评价:“中国的事情,总是中国人做来,才可以见真相。……她所觉得的,还不过一点浮面的情形。”《大地》最早的译者伍蠡甫在“译者序”中亦提出,《大地》所描绘的世界为人的本能所主宰,男人只知拥有土地,女人只是绝对服从,“这难道是中国的真实情况吗”?

  美国主流文学界认为她借鉴中国传统小说白描式的写作风格缺乏技巧和深度,中国文学评论界的毁誉参半则主要来自于对本土社会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仅就《大地》而言,这部厚植于泥土的质朴作品,不但“画得了中国人的外形”,还“抓到了中国人一部分的灵魂”(赵家璧语)。

  《大地:三部曲》中随处可见土地意象。主人公王龙家的“厨房和住屋一样用土坯盖成,土坯是用他们自己田里挖的土做的”,水缸是用土烧的,用过的洗澡水要浇进地里,王龙迎娶妻子阿兰过门的第一件事是到土地庙拜神,而这两尊小而严肃的神像,也是“由庙周围田里的泥土做的”。

  只有靠土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在《大地:三部曲》中,赛珍珠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王龙的生命过程,这也是万千传统中国农民生生世世宿命轮回的缩影:“正是这块地,建成了他们的家,为他们提供食物,塑成了他们的神像。……从前某个时期,男男女女的尸体都埋在那里,当时还有房子,后来坍塌了,又变成了泥土。同样,他们的房子有一天也会变成泥土,他们的肉体也会埋进土里。在这块土地上,每个人都有轮到自己的时候。他们干着活,一起沿田垄移动,一起让田地结出果实,谁也不跟谁讲话。”

  生于斯,长于斯,靠土地发家,也因离开土地衰败,最终归于尘土,王龙对土地的深沉眷恋发自本能,这种本能的眷恋联结着古老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生命意识。《大地:三部曲》中展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土地不仅是以王龙为代表的传统农民可资利用的工具和求生手段,而是与人的生命构成了一种互为内在、相融共生的关系。

  作为人生命内在的一部分,土地充实并完善着人性。离开土地则使人性趋于异化。在《大地:三部曲》中,王龙有两次被迫离开乡土、去往城市的经历。两次都是因为灾害。第一次是遭遇旱灾,王龙一家逃荒到南方的城市。第一次感受城市生活的王龙并未被工业缔造的现代文明“异质化”,唯一支撑他活下去的念头就是——“至少我还有土地。我留下了土地”。第二次是涝灾来临,没有土地可以耕种,无所事事的王龙游荡到城里。他走到茶馆喝茶,遇见在茶馆里挂牌的姑娘荷花。他开始用香皂洗澡,不吃大蒜,穿外国皮鞋,拼命洗脱属于“种地的王龙”身上的泥土气。涝灾使他远离土地,一头栽进一场绮丽的城市春梦。发妻阿兰出身乡野,她身上的温和质朴与泥土同质;妓女荷花则来自城市,她的精致隐喻着“种地的王龙”不曾体会过的“城市生活”。靠土地发家的王龙终于因离开土地而被“异化”,他大把挥霍银钱,迎娶妓女,用妻子阿兰的话说,“你身上有种使我想起黄家大院里一个少爷的东西”。

  将他的生命从彻底堕落的边缘拉回的仍然是土地。水已退去,秋风吹过田野,他看到阳光下的土地时,“心中为土地发出了呼唤”。这声音比爱情更深沉——“我要到地里去”。土地唤醒了他的灵魂,他又是那个满身泥土,手上布满坚硬的老茧,吃馒头夹大蒜的“种地的王龙”了。土地增强了人的生命力,唤醒了他朴厚的生命特征,物与人的界线在这种感受方式之下逐渐模糊。

  我们能从赛珍珠的情感叙事中读出她对这种生命形式的赞赏和认同。她对抱持着“土地情结”的人物有一种有意无意的“偏爱”。这是经历了一战后西方工业社会理性危机的赛珍珠,对人的精神出路的一次反思和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说,她抓住了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面向——乡土情结。

  在中国人眼中,乡土同样是为一种乌托邦式的寄托。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中曾有一段回忆,他初次出国时,奶妈偷偷给了他一把用红纸裹着的灶上土,叮嘱他水土不服或是想家时,用泥土煮汤吃。这种“乡土情结”勾连着地缘与血缘。中国这个古老的农耕民族,地缘是血缘的投影。我们怀乡恋土,深藏着对乡土亲缘的深情厚意,这种古老的情意结直到今时今日,亦深植于国人的血脉之中,割舍不断,思之无尽。从这种意义上说,赛珍珠是读懂了中国的。

  不是吗?离乡日久的人们,其实并不能像种子落入泥土般随处生根。想要使异乡成为故土,买房置地,在新的土地上绵延血脉,从古至今,这都是唯一的出路。

  (本文为纸媒用稿,谢绝转载)

  《大地三部曲》读后感(十):“大地上的事情”

  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美国女作家赛珍珠,诺贝尔奖给予的获奖理由是“她对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以及她自传性的杰作”,指的就是《大地》三部曲和赛珍珠为其父母分别撰写的《战斗的天使》和《异邦客》这两部人物传记。 赛珍珠以描写中国乡土题材进入大众视野,1892年她出生于美国,但出生没多久就被传教士父母带到中国。1935年,她离开中国,再也没有回来。除了去美国上了几年学,她人生的前半段,四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住在中国,在镇江度过了她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她把中文称为“第一语言”,把镇江称为“中国故乡”。 所有的艺术都是有选择性的,这种选择性使得不同的艺术之间有了区分。 《大地》有着独特的描写视角,故事人物是中国的,语言风格却是西方的,总是隔了一层。西方化的语言让人多少出戏:这的确是一个美国人写的中国故事。 赛珍珠熟悉是中国农村里普通的农民,这也成为她的主要写作对象。作为一个外国人,家庭是赛珍珠早期教育的主要来源。她熟练掌握中文和英语,在中国,她虽是中华民族的局外人,但她对于中国社会的观察深度已经超过了当时的一些国人。 这本是一个很偏僻的领域,以西方的文化背景观察描写中国农民的生活,这是西方凝视下的旧中国,产生误读可以说是很正常的。 与当时的部分中国文人不同,赛珍珠熟悉也愿意写这群困苦之人,植根于这一片乡土之中,她的作品同样也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在文学长卷中填补空白。 安徽出生的贫苦农夫王龙,娶了村里地主黄家的丫鬟阿兰。阿兰虽然不美丽,但吃苦耐劳,为他生下儿女,夫妻一同辛勤耕耘,迎来了土地的丰收。连年的好收成甚至让王龙有积蓄买下家业日败的黄家肥沃的土地。偏偏在此时,天灾降临,为了活下去,王龙不得不带着一家老小逃亡,靠着乞讨与拉车,苟延残喘过着日子。时来运转,王龙始终忘不掉家乡的土地,他终于又回到这里。 王龙一生都热爱着他的土地,他的家族因为土地兴盛,原本的地主黄家却因为土地衰落。人们在土地上生存,大地敞开胸怀,为一切采取。土地与人,有着同一莫测的命运。实际上,古今无不同。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写: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 《大地》成书于1931年,结集出版则更后。这一年,世界各国维持着表面上的和平,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地区并建立伪“满洲国”。外来的力量打破了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平衡,这一次,种田的老农们要面对的不只是四季的轮转,更是时代的变更。王龙要面对的,恰是这样的动荡年月。以往的土地与人的关系被打破,生长于斯的人们开始裂变,开始漂泊。 当灾祸过去,家园复苏,孩子也不知不觉长大成人。《大地》三部曲之二《儿子们》以王龙的死作为开场,讲述王龙的三个儿子的命运,兄弟三个,命运各自不同,老大成了地主,老二成了掌柜,原本王龙最期待的能接下他的衣钵成为农民的三儿子却投身军旅,成了军阀。 《分家》则是讲的孙辈的故事,到了这一部,王龙的孙辈们已经完全离开土地,不再耕作。三儿子王虎的独生子王源没有子承父业做一个军阀,却喜欢种地,希望当个农民,冥冥之中接上了爷辈对于土地的根。 “有些大树的树杈是从强壮的主干上发出来的,但是一旦发出来之后就按照自身的方式向四面八方伸展出去,尽管它们的老根只有一个。” 当时西方文化认为的中国人形象是:拖着辫子、缠了小脚、挂鼻涕,佝偻其形,卑污其貌,所做之事,总离不了窃盗、强奸、暗杀、毒谋等等看了让人毛骨悚然的举动。 赛珍珠里小说描写的是中国的旧时代的生存状况,展现中国农村较为真实的生活,农民对土地执着的爱,并报以善意和同情。 “使人类的同情心越过遥远的种族距离,并对人类的理想典型做了伟大而高贵的艺术上的表现。” 白描式的手法,少有偏颇的观点,对于缺点也毫不掩饰,在展现真实的同时,也多少展现出传统农民的狭隘、愚昧和贫困。 后来她在文集中写: “没有任何事任何人可以摧毁中国人,他们是善于从苦难中生存的坚韧之人。他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人,他们的文明经历过不同的时期,但其本质是相同的。他们作为一个实体继续存在着,不会破碎,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族裔都要来得长久。” 如今有很多人,一生都不曾见过土地,或对田野疏离。书中人物历经三代百年,这百年,正是中国剧变的百年,世界变换的百年。生于这个时代的人,被走得越来越快的世界裹挟着前进。 人类告别土地,就像告别童年,但故乡与土地,依旧是我们的出发点。 我怀念那温暖的古老。 “只要有水、一块土地及勤劳,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在地球的哪个角落,人类也会把它改造成庄稼连片的家园。年年岁岁,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技艺和辛劳化作了收获,看到自己的后代生龙活虎的长大成人,看着日子向合乎自己心愿的方向发展,这个时候,便是人类所处的最幸福的时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