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欧洲那些事儿》经典读后感有感
《万历十五年欧洲那些事儿》是一本由马瑞民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19-6,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历十五年欧洲那些事儿》精选点评:
●高铁上看完的,写的挺有意思,横向对比了万历十五年那个时期世界上发生的各种变化,因此入手了万历十五年,算是本能够引起兴趣的读物吧。不过后面有点戛然而止,虎头蛇尾的感觉。
●幽默风趣,看着不累。
●这书名、这装帧,非要蹭黄仁宇先生的热点,是作者不要脸还是出版社不要脸?还清华大学出版社?是清华不要脸了?
●名字取太差 扣一星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幽默,有故事,还长知识
●还不错
《万历十五年欧洲那些事儿》读后感(一):和国内那本蹭美国热度的《小屁孩日记》一个德行
小孩喜欢看美国杰夫金尼的图文书《小屁孩日记》,于是到京东上搜,然后发现一堆中国作者黄宇的《小屁孩日记》。挺恶心的。刚才搜《万历十五年》,然后……这书名、这装帧,那么大的万历十五年,那么小的欧洲那些事儿,非要蹭黄仁宇先生的热点,是作者不要脸还是出版社不要脸?还清华大学出版社?是清华不要脸了?也许不存在版权的问题,就是觉得恶心,所以说一下。内容没看,所以差评只针对装帧,谢谢。
《万历十五年欧洲那些事儿》读后感(二):现代之路——了解文艺复兴与大航海之后的欧洲
进入21世纪以来,黄仁宇先生《万历十五年》和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两本书在国内现象级热卖,在非历史专业读者中掀起一股明史阅读潮流。 在阅读《万历十五年》时,读者也许会不禁去想,同时期的欧洲人又在做什么?在这本《万历十五年欧洲那些事儿》中,马瑞民老师给出了他的解读。 全书展示给读者的,是一幅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欧洲的全景式描绘。书中各个章节从当时的重要人物出发,对欧洲各国政治军事、社会生活、天文地理、人文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形态均有所涉猎,尤其对地理大发现与文艺复兴双重影响下的海外探索者与知识份子着墨颇多——也许这些人正是欧洲之所以能走上与明朝截然不同的道路的原因之一。 欧洲与明朝的接触从一份《征服中国建议书》开始说起。海洋帝国西班牙与陆上王朝大明因菲律宾而产生了联系——那份《征服中国建议书》正是由西班牙海外殖民地菲律宾总督呈献于当时的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的。然而处于“天下”朝贡体系的中心的明朝,并无意与西班牙搭建欧式外交关系;而西班牙忙于应对其他敌手,也无力对陆上巨无霸发动征服战争。双方经过试探性接触之后,并没有进一步开创更深入的交往。 西班牙的敌手之一,大英帝国也曾试图联系明朝以打开远东局面。不过因为路途遥远等原因,伊丽莎白女王写给万历皇帝的信并没能送达。16世纪末英国开始挑战西班牙的海上霸权,涌现出了一批名声甚巨的航海家、开拓者,他们又往往兼具海盗、奴隶贩子的身份。约翰·霍金斯、弗朗西斯·德雷克、沃尔特·罗利正是其中的佼佼者,是他们开启了盎格鲁萨克逊人在全球各大陆开拓殖民的道路。 书中讲完地理大发现的这些重要人物之后,笔锋一转开始讲述天文大师第谷与布鲁诺——这两位同属近现代天文学的开创者,他们使欧洲天文学的发展程度甩开了同时期的其他文明,包括明朝。 随后作者挑选了莎士比亚、培根、蒙田、米开朗琪罗等几位大师作为本时代欧洲的人文艺术代表加以介绍讲述。之后的章节又回归到政治史的范畴,通过叙述荷兰共和国的成立,伊丽莎白与玛丽两位女王的恩怨,詹姆斯一世、亨利四世的统治,来帮助读者理清十七世纪欧洲史的走向。 全书最后一章以一位与中国渊源颇深的欧洲人——利玛窦来结尾。文艺复兴之后,在内部的人文精神与外部的物质需求相互刺激、相互促进之下,欧洲社会各个层面都在变革中萌发了现代文明的雏形。而万里之外的明朝,则在内忧外患之下,走上了风雨飘摇的亡国之路——自下而上的现代性建构,向后推迟了三百年。
《万历十五年欧洲那些事儿》读后感(三):万历十五年,欧洲那些事儿
《万历十五年》是中国非常畅销的一本历史书,书中介绍了万历皇帝,张居正、海瑞、戚继光。书中写到:这一年四海升平,并无大事发生。那么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这一年的欧洲有没有大事发生?欧洲有哪些名人?作者马瑞民的《万历十五年欧洲那些事儿》就回答了这些问题。
作者在写中外事件的同时,让我们直观感觉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发展的差异,更是一种西方视角下的中国,作者试图通过介绍西方的背景情况来让我们了解一个与万历十五年相对应的世界,通过讲解重点的人物,使我们产生一种视觉上的交叉盛宴,即1587年的中国与世界。在编排体系上,共十六章,而章之下并没设节,每章的标题都很简明,给我们交代了要说明的内容,深入浅出,可读性很强。感觉更像是在读故事,腓力二世、伊丽莎白一世、詹姆斯一世等这些形象生动地展现出出来。同时作者的语言功底和史学功底也很强,总是读得很入迷,在思想和知识方面都诸多受益。
《万历十五年欧洲那些事儿》书中写到:这一年是西班牙全力出动征英的前一年,因此从这两个国家开始写起,当时的西班牙是世界第一大帝国,日不落帝国,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得寸进尺,派遣一支军队去征服大明。第一章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有涵养、注重细节、勤奋工作的宅男国王。第二章写了英国,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非常希望与明帝国建立良好的贸易外交关系,因此英国女王写了三封信给万历皇帝,书中不仅向我们展现了英明的伊丽莎白一世,还体现她作为女人爱吃甜食并且撒娇的一面。还介绍了第三个国家,即荷兰,在这一年的年末,荷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荷兰人决定,我们国家不再需要一位君主,我们是共和国!除了这些大事,书中还有写一写名人,说过“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的莎士比亚,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的培根,说过“婚姻就像一个鸟笼,笼子外面的人想进去,笼子里面的人想出来”法国思想家蒙田,还有因宣传日心说被罗马教会烧死的布鲁诺,但事实的真相并非如此。书中还介绍了很多航海家,比如第一个指挥完成环球航行的船长德雷克,他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加勒比海盗,是在麦哲伦之后第二位完成环球航行的探险家。在此书中,除了这些大事,这些名人,还列出了万历皇帝同期欧洲发生的大事,例如在万历三十年,在伦敦上演了哈姆雷特,在万历三十七年,开普勒发现了第一定理以及第二定理,在万历三十八年,伽利略发现了木星有四颗卫星,在万历二十八年,即1600年,英国成立了东印度。在本书的第八章,作者介绍了威廉•莎士比亚,讲述了他创作基调的转变(1601--1607基调由喜转悲)和神奇的语言功底,作者书中好多莎士比亚的台词对我很受用。
书中还附了大量彩页的介绍,在章之前还有大量的图片,做到了图文并茂,可以了解当年的文物,景观,趣味性知识性都很强,可能是一下要介绍的东西较多,总让人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希望作者之后也可以多做扩充。在附录里,还附有万历朝世界大事记,让我们可以清楚得对比到当时的中国和世界,认识到中国传统的“天下观”,曾经是具有何等强大而持久的影响力,这种观念由来已久,大致秦朝时期就已形成,传统中国对于不同人群或者人种之间的差异,更多的是按照“教化”与“向化”进行的,即朝贡与册封体系。这种天下观念竟然可以断断续续到太平天国时期,可见其影响之大。民粹主义是不可取的,更多是应该是包容心态,外部世界的影响因素是我们必须汲取的,这样才会交叉,思想才能碰撞。所以作者这本《万历十五年欧洲那些事儿》很好得贯彻了这一宗旨,可读性很强!
《万历十五年欧洲那些事儿》读后感(四):万历十五年,欧洲人在干什么?
万历十五年,大明国四海升平,并无大事发生。
随着张居正、申时行、戚继光、海瑞、李贽等人的一一离去,大明王朝走到了发展的尽头。
公元1587年,欧洲人在做什么?
本书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回答这个悬疑问题。该书通过鲜明的人物,精彩的故事,罕见的图片为您上演一幕幕大戏。
西班牙。当时的世界第一帝国,密谋以菲律宾为基地,动用两万人马武力攻占大明帝国。中国地大物博,有数不清的财富,还有数量惊人的劳动力。
最后一刻,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制止了这一“疯狂计划”。他希望与中国建议友好的外交关系。为此,他为万历皇帝准备了一份丰厚的礼物如下:
豪华服装、饰有花纹的西班牙科多瓦上好皮具、荷兰钟表、长剑、他本人的镀金框肖像油画、威尼斯的玻璃盒、水晶镜、针织品、染色的丝绸、椅子,甚至还有一张床。
皇帝
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一世派出一支探险船队,计划穿过加拿大北方的海峡,经白令海峡南下进入太平洋,再前往中国。令人遗憾的是,此次探险活动失败了。
女王对发展中英贸易抱有较高期望。在写给万历皇帝的信中,英国女王说:
“吾人认为:我西方诸国君王从相互贸易中所获之利益,陛下及所有臣属陛下之人皆可获得。此利益在于输出吾人富有之物及输入吾人所需之物。
我们天生相互需要,我们必须相互帮助。我希望陛下能同意此点。”
伊莉莎白女王写给万历皇帝的信在风暴中沉入海底。
1978年,一支海上探险船队在大西洋海底发现一艘沉船。将船上物品打捞上来之后,人们发现了英国女王写给万历皇帝的信。
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她将这封390年前的信,作为“国书”递给了当时中国国家主席李先念。
伊莉莎白女王写给万历皇帝的信万历十五年,荷兰正筹备成立世界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荷兰人希望从西班牙的血腥压迫下独立出来,建立自己的国家。他们邀
请英国女王,法国国王成为荷兰新国王,遭到拒绝。最后,他们决定不要君主,成立共和国。
法国,正陷入激烈的宗教战争当中,胜负难料。
以上就是《万历十五年欧洲那些事》这本书的一部分内容。
如此重大的历史题材,作者并没有写得严肃正经、一板一眼。相反,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轻快,幽默,更有不少“搞笑”的段子,非常类似于《明朝那些事儿》那种畅销书。
比如,法国国王亨利四世比较好色。有一次他和一个农民对桌吃饭,问农民叫什么名字。农民回答“放荡”。
亨利四世大笑起来。世界上还有人竟然叫这个名字。亨利四世继续问,
“放荡和淫荡有什么区别?”
“他们隔着一张桌子”,老实(狡黠)的农民回答。
但《万历十五年欧洲那些事》绝不是那种读完哈哈一笑,扔在一边的通俗读物。
作者认为,推动历史的不是西班牙国王、英国女王或是法国国王,而是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思想家、文学家和科学家。在这本书里,作者以大篇幅介绍了下列历史人物:
世界最伟大的文学家莎士比亚
研究天文的开普勒、伽利略、布鲁诺
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培根
集天才与疯子于一体的卡拉瓦乔
研究“人生学”的蒙田
完成环球航行的海盗船长德雷克
作者认为,就是在万历年间。古老的中华文明出现了停滞,而欧洲文明正在崛起,并走到了大明帝国的前面。那些,欧洲人在哪些方面超过了中国,是怎么超过的,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历史课题。
《万历十五年欧洲那些事》共十六章,几乎每一章前面都有名人“金句”,值得玩味。比如蒙田大师说过:
您说什么?您这一辈子一事无成。怎么?您不是在生活吗?这不仅是最基本的活动,而且也是我们所有活动中最光彩的。您说什么?如果您能够处理重大的事情,您就可以表现出更大的才能。您懂得安排自己的生活吗?这就是您最重大的事情。
《万历十五年》是中国超级畅销的历史书。
《万历十五年欧洲那些事》的内容更精彩,人物更鲜活。
这是一本让人读起来津津有味,读后收获巨大的一本书。
《万历十五年欧洲那些事儿》读后感(五):与《万历十五年》对着看
在所有写中国历史的书中,最出名、最畅销的是哪一本?不算《明朝那些事儿》。是《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写道,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这一年四海升平,并无大事发生。
这个世界真的没有大事吗?当然不是。这一年发生了什么大事?明朝有张居正、戚继光、海瑞、李贽,欧洲有谁?出名吗?当时有欧洲人在中国吗?万历皇帝对欧洲人怎么看?
和中国的皇帝相比,欧洲国王(女王)的政治权力和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欧洲有宫斗吗?欧洲国王怎么看待中国?
这本书就是用来回答问题的。
西班牙。当时的世界第一帝国,密谋以菲律宾为基地,动用两万人马武力攻占大明帝国。中国地大物博,有数不清的财富,还有数量惊人的劳动力。
全球帝国的国王,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的办公桌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一世派出一支探险船队,计划穿过加拿大北方的海峡,经白令海峡南下进入太平洋,再前往中国。令人遗憾的是,此次探险活动失败了。
女王对发展中英贸易抱有较高期望。在写给万历皇帝的信中,英国女王说:
“吾人认为:我西方诸国君王从相互贸易中所获之利益,陛下及所有臣属陛下之人皆可获得。此利益在于输出吾人富有之物及输入吾人所需之物。
我们天生相互需要,我们必须相互帮助。我希望陛下能同意此点。”
伊莉莎白女王写给万历皇帝的信在风暴中沉入海底。
英国女王写给万历皇帝的信。他们之间究竟有什么故事。1978年,一支海上探险船队在大西洋海底发现一艘沉船。将船上物品打捞上来之后,人们发现了英国女王写给万历皇帝的信。
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她将这封390年前的信,作为“国书”递给了当时中国国家主席李先念。
万历十五年,荷兰正筹备成立世界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荷兰人希望从西班牙的血腥压迫下独立出来,建立自己的国家。他们邀请英国女王,法国国王成为荷兰新国王,遭到拒绝。最后,他们决定不要君主,成立共和国。
法国,正陷入激烈的宗教战争当中,胜负难料。
推动历史的不是西班牙国王、英国女王或是法国国王,而是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思想家、文学家和科学家。在这本书里,作者以大篇幅介绍了下列历史人物:
世界最伟大的文学家莎士比亚
研究天文的开普勒、伽利略、布鲁诺
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培根
集天才与疯子于一体的卡拉瓦乔
研究“人生学”的蒙田
完成环球航行的海盗船长德雷克
莎士比亚故居第谷的天文台丹麦的第谷没有想到,中国明清采用了他的天文体系。
就是在万历年间。古老的中华文明出现了停滞,而欧洲文明正在崛起,并走到了大明帝国的前面。那些,欧洲人在哪些方面超过了中国,是怎么超过的,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历史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