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在等你的时候老去》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我在等你的时候老去》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2-21 00:32: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在等你的时候老去》经典读后感有感

  《我在等你的时候老去》是一本由黄宇洁 / 于园著作,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2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在等你的时候老去》读后感(一):寂寞沙洲冷 ——简评《我在等你的时候老去》

  只想说说作者与作品。 周传雄的歌,苏轼的《卜算·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这本书里的诗歌,从不同的角度感度诉说了人内心里的寂寞。 读过狄金森的《篱笆那边》,那时候感动的不得了,把非必修的课文背的比必修课文还流利。只因产生了让人喜欢的共鸣,背来十分轻松。在《高地上有幢房》里,她用事物喻指了人生修为的顶层境界,有高处不胜寒,有登高望更远,有曲高和寡。于是生成了一种独孤求败式的孤独与寂寞。 毕尔斯的《孤单》简洁有力,用同性(性格)相克的磁石理论,解释了大男子主义遭遇大女子主义的不良结果。 在读该三部曲另外两本的时候,我就想好好聊一聊莎士比亚,当我翻遍这本诗集的作者,发现没有莎翁的名字,于是得到了一种求之不得的寂寞。我是哪种兴致来了不吐不快的性格,请容我先说非所读地聊聊莎翁。 莎士比亚的诗,一如他的戏剧,把人性的种种丑陋,纤毫毕现地呈现出来,如解剖如显微,有些语句有些读者也许有些难以适从。这是一种真实,太多人不能接受的本性。 了解一下与莎翁年龄同步的时代背景,宗教政治、皇庭纷争、海盗的掠夺逻辑、英西战争、伦敦地震瘟疫大事件、家族的兴衰变动等,自然会明白莎翁作品中的丰富性、戏剧性。 很惭愧,我没有看过英式的舞台戏剧,只看过电影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我国折子戏的文本,在课本中看过一些。场景、旁白、对话、心理活动,如给导演看的剧本,可能是流畅的不加干预的叙述文本看多了,自我感觉阅读的不太顺畅。 卡尼克的《孤独之诗》,也是简短的四五句,也是熠熠生辉的吉光片羽。它用一个对比,把人选择的两种生活状态呈现出来:独居或者群居。独居并不能停止内心对另一个自己的追求,哪怕没有外在的对比刺激,人也是不会满足现状的。这是一种怎样的属性?不知足贪婪?时刻提升的进取精神?它没有说,要读者自己思考。 了解华兹华斯,是在奈保尔的《米格尔街》中,一个诗歌爱好者,在街上自我陶醉地吟唱着他的诗。真正读他的作品是在这本诗集里。它的诗歌轻灵飘逸邈远,又不离人间。

  《我在等你的时候老去》读后感(二):与孤独共处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望着夕阳,望着晚霞,望着飞鸟,望着远山,念着故人,念着旧事,念着忧愁,念着孤独。若是一人独自看着夕阳西下,定会产生无限遐想,引发无数感慨,随后,还有产生一股浓浓的孤寂之情,在这落日余晖的拉长下,在这光影斑驳的笼罩下,你会不禁想起“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黄昏,是一个让人孤独的字眼。尤其是对那些在外打拼的人儿来说更为凸显。当你看着落日慢慢西下,当你看到万家灯火逐渐通明,你会思乡,你会念家,你会更感寂寞。这时候的你仿若一叶扁舟在宽广的大海里盲目飘荡,看不见远方的灯塔,也抓不住心中的归属。至了夜色,孤寂达到最浓稠,常会一人在深夜痛哭,有时会因为一句话,有时会因为一件事,有时便只是莫名的想流泪,夜晚的黑暗最能将人的孤独紧紧隐藏,也最能将人的孤苦放至最大。而我们却只能像刺猬般紧紧的收拢自己的刺,将那被孤寂吞噬的自我紧紧护住,护住那犹如玻璃易碎的内心。自我孤独,自我疗愈该是夜晚最繁忙的事了吧!恍然间,一声啼翠击碎了自我孤寂,掀帘一瞧,已将破晓。破晓了,得收拾收拾,衣整衣整,迎接新的一天,新的阳光,新的黄昏,新的夜色,新的破晓。如此般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直至某天我能直面孤独,对孤独充满热情,才算完成了我的自我蜕变。可这时候的我在与孤独的抗争,相处中已慢慢老去,在我等待热闹的时光里我渐渐白了头。 从黄昏至夜色,从夜色到破晓,《我在等你的时候老去》将孤寂一层层递进,将孤独一层层剖析。从威廉.华兹华斯的《我像朵云,孤独地漂泊》至拜伦的《孤独》,还有帕惠特曼的《我想我并不孤独》到韦泽的《对孤独的热情》,这58首暖心的孤独诗犹如一壶老酒,馥郁醇香;犹如一位老者,精神矍铄;还似一把古琴,悠扬清脆;还似一幅画卷,精美绝伦。在这里徜徉,你会寻到共鸣,在这里徜徉,你会交到知己,在这里徜徉,你会直面孤独。正如封面所言:“人潮汹涌,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也许,学会与孤独共处就是我们人生在世历经苦行的必修课。

  《我在等你的时候老去》读后感(三):孤者勇而无畏

  初识这本书,我被书名“我在等你的时候老去”感动,被淡绿色的配色吸引,只读书名会觉得这本书特别的丧,但是绿色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颜色,所以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充满了无奈但是又有希望,就像是沙漠中的一株小草,虽然没有改变局势的能力,但是它顽强的生命力给迷失者一种生的鼓舞。

  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没有了邻居与亲朋间的嘘寒问暖,只有为了生活不断的学习、工作,人与人的交流都停留在了工作层面,没有了生活上的关心,远离父母,独自打拼,内心的孤独感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积累,渐渐的迷失了自己的需求,人们对于关心的渴求也会逐渐积累,直至对情感的需求冲破封闭的内心,吞噬繁忙的生活……

  实际上人人都会感到孤独,孤独也是人类成长之路上无法避免的关卡,看清内心,奋力一跃,我们会发现孤独没有那么可怕。

  《我在等你的时候老去》这本书向我们展现了著名诗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那独属于他们的孤独时刻,他们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内心世界,向我们读者传递出他们的人生信条,以及他们对于孤独的理解。没有什么人可以真的做到让生活充满快乐,可以永远的无忧无虑快乐一生,用文字记录生活的人的内心更加敏感,他们对于生活的理解远胜于普通人,所以诗人笔下的孤独是什么样子的,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窥见一斑。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颜色,整本书选用的都是绿色调,从封皮到文字,为我的秋天增加了一抹生机与活力,使我的秋天没有那么的孤独。我喜欢在早晨翻开这本书,书里的文字反而给了我力量,它在提醒我要让自己笑对生活,过得充实与幸福,所以这本书到手后,我总是会从床上爬起来,读一首小诗,再开始一天的生活,而且这本书中有许多的线条,简单的勾勒,却充满了别样的精彩。

  这本书在这一系列的书里来说,是我最喜欢的,无论是主题还是配色,都可以看出编者是格外用心的,而且我觉得这本书是最漂亮的,我好想把这本书的每一页都用塑封的塑料膜包裹起来,以免它被损坏,但是又不忍破坏这本书的整体布局,这本书绝对是真爱。

  《我在等你的时候老去》读后感(四):爱与孤独

  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漫无目的地漂浮在无边无垠的宇宙之中。他们距离是那么的近,却又是那么的远。在心灵相通的一瞬间,那光亮如诞生的新星,璀璨如银河,可一旦失之交臂,便坠入那无穷尽的黑暗空间之中了。

  爱与孤独像是两姐妹,人世间,相思的人儿最怕真心错付,相爱的人儿最怕生离死别,经历过一切,最怕的便是触景生情。隐藏在一切的背后,那深深的孤独感如同割裂掉身体一般,永永远远失去另外一半。

  人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与自己相处的,终将面对的便是终极的孤独。有人在孤独中寻得出路,有人却在孤独中陶醉消沉。孤独,像一面镜子,让我们重新审视爱:无论自私的、伟大的、对自己的爱或是对世间的爱,在一层层苦痛中探索出深邃的真理,最终寻得真实完整的自己。

  孤独,来源于缺失,却让对生命的怜悯激发出无尽的灵感,诞生出一代代伟大的作品。孤独,总是发人深思,那残缺的美,有着致命的魅力,散发出人性的微光与温暖,彼此相遇,互为温暖,仿佛无尽黑暗的旷野之中闪过的点点星光。孤独,是那黑夜中摇曳的烛光,不争不屈,始终指引着前行的方向;孤独,是那晨间闪耀在田野里的露水,映射着生机勃勃的小小世界;孤独,如同攀爬在外墙的植物,无声无息却又包裹万象;孤独,是那丛林中漂浮的光影,创造出奇幻的景象;孤独,是那山涧奔流的小溪,长途跋涉,慢慢汇入大海;孤独,是那狂风骤雨中的闪电,划开无边黑暗;孤独,是那风暴中的水手,都有着一颗无畏的心;孤独,是那冬夜呼啸的风雪,却能在第二天的清晨,让树梢挂满让人惊叹的饰链……

  在孤独中,修复那颗受伤的心,重新启程;在孤独中,让美好的回忆舔舐伤口,感恩生命;在孤独中,剥离自我的属性,去拥抱更广阔的世界;在孤独中,学会更好地去感受,去接纳,去爱,让自私的爱变得伟大,并照耀后来者前行的道路。

  当你习惯了孤独,即使挚爱已经离去,却能在回忆中与他一起走过那条往昔小径,虽已物是人非,你会发现,就连那路边的小花小草却也不曾忘记……

  《我在等你的时候老去》读后感(五):孤独是人生的常态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都说人是群居动物,所以生活需要交际,可是比起喧嚣热闹的环境,我更喜欢独自一人窝在自己的房间里。我曾经是一个很害怕孤独的人,不管干什么都希望有个人可以陪着我,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我开始抗拒周围人多的时候,人一多,就不想讲话,或是头疼于人多的嘈杂。后来,慢慢的习惯于自己独自一人听歌学习工作。 这本《我在等你的时候老去》是这一套英语诗集的最后一本,浅绿色的封面容易勾起人心中关于孤独的回忆。《我们还会再见吗》是离别的感伤,《有幸你来,不负遇见》是恋爱的悲喜,所以比起这两本,我最爱的还是这一本《我在等你的时候老去》,一看到名字,就想到一句话:我知道你会来,所以我会等。 “《我在路易斯安那看见一棵橡树在生长》沃尔特·惠特曼: 它孤独的站在那里,没有一个朋友,却迸发出快乐的叶子,这让我感到惊奇,因为我明白我做不到。” 都说孤独是寂寞的,是冷清的,所以很多人喜欢狂欢,喜欢繁华热闹的社会来掩盖内心的空虚。康德说: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的帝王;叔本华说:我们承受所有不幸,皆因无法忍受孤独。孤独不应是一件被逃避的事情,我们应该正视孤独。 就跟我从未想过我会一个人看电影,吃火锅,逛街。习惯是个让人害怕的东西,当你察觉它的时候,你已经很难戒掉它了。现在干什么都不会想着找朋友一起出来了,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所有的事情。 不过就像杜鲁门所说的那样:孤独就和发烧一样,在夜晚最盛。夜晚,是最容易触动人内心的脆弱之处,所以孤独的人内心苦涩的的情绪到了晚上也容易被放得很大。受了委屈,无处可诉,孤独到嗓子眼,想哭也不会有人安慰,又或是想找人哭诉,却无一人陪在身旁,只好咽下眼泪继续微笑。可是啊,这世间本就是寒来暑往,日升月落,人聚又散。这山长水远的人世,终究只有自己一人走完。 “开阔的野地。群星跳跃,却不及我独享的红樱桃。” 学会面对孤独,孤独是人生的常态。慢慢自我消化负面情绪,在一个人的时候沉淀自己,静心,成长,遇见更好的自己!

  《我在等你的时候老去》读后感(六):读它好比播放了一张老唱片

  诗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我们都爱在惆怅的时候,附上高晓松那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据说这句话是他妈妈告诉他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诗是什么呢?

  我不是学文学出生,对诗词的理解停留在唐诗宋词,现代诗或者说是外国诗的定义我今早看了“农妇余秀华”的一些评论文章。褒贬不一,有热度,有争议,一直都是媒体和商家喜欢的点。

  “仅就诗歌而言,余秀华写得并不好,没有艺术高度。这样的文字确实是容易流行的。这当然也挺好,只不过这种流行稍微会拉低一些诗歌的格调。”这是一位出版人对她的诗的评价。也说出了她的诗所受的非议。她的身份她的疾病也连带着她的诗被人诟病。这些评论人中,很多有很高头衔的人,但谁才是那个真正能评价她的诗的人呢?本质上重要吗?不重要,就诗的本质而言其实是不重要的。诗被诗人创作出来,慰藉了诗人和部分大众就够了。至于那些社会地位上的认可与不认可,都是另一个范畴的事情了。

  就像是李荣浩因为帮选手选了一首网络歌曲而被网友骂上热搜的事情。其实,音乐哪有什么高低贵贱,不过是人们的眼光罢了。最难翻越的大山其实是人们心中的成见。

  我喜欢读诗,虽然我不知道诗到底是什么,它的具体内涵和定义我不关心。但我喜欢诗那种字字珍贵,读起来口有余香的美好,喜欢诗句带出来的或想念或失意,或刮风或下雨的诗意。在读诗的时候,有的是美的感受,更多的时候是在感悟,感受和思考。就像是一盘精致的甜点带给你的一段下午茶时光。

  这本诗集的作品的含金量毋庸置疑,他们是作者静心挑选和编著翻译的,作者的水平也可以在翻译文字和头衔中可见。这本书之于我可能就像是喜欢音乐的人突然得到了一本心爱的经典唱片一样。

  拜伦,雪莱、狄金森……我们未必懂他们,但是他们的诗似乎懂我们。一语道破生活的百孔。电光火石之间,情谊灼灼。

  人生本就如这些诗吧,本不必太在意,潇潇洒洒,为爱而诗,为苦而诗,为孤独而痛饮,为畅快而狂奔。我们应该感谢文学,感谢文字,让我们于这凡尘俗世中,感受那种种情思。

  《我在等你的时候老去》读后感(七):正视孤独

  从摇摇欲坠的黄昏到夜色朦胧,夜泼墨般深邃了起来,天空中繁星点点,闪烁着,静谧的幽暗环境里,人的感官都在成倍放大,听着树叶的哗哗声似乎就在你耳畔。一瞬间,竟似以为辽阔天地间只剩下了你一人,孤零零一人,唯有星月伴着虫鸣,树叶为你掩映,寂寥至破晓,光明的到来是黑夜的救赎吗?你不敢相信,也害怕这即将到来的温度,怕它不小心将你灼伤,也害怕它的再次消失。

  生活在黑夜里的人拒绝光明,因为他们在见识过光的温暖之后,再也不能承受失去它的后果;寂寞也同样如此。若是一个人生活了近二十年,也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他会认为人就是这样的独居生物,认为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合理的。而当他有一天见识了俗世的喧嚣,经历了世俗的悲欢离合,尝遍了酸甜苦辣之后,再让他回到过去的孤寂……这难道不是对他最残酷的惩罚吗?

  爱情也同样如此,经历了轰轰烈烈、动人心弦的爱情,离别这个词眼便显得格外的不合时宜,但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海角天涯也并不是虚构。人的一生都在分别,每时每刻都在同过去的自己挥别,身边的人也是一样,不同之处不过是生离、死别的差距。初时的情感必定是浓烈到令人窒息的哀愁,黏黏糊糊的似是连体婴儿一般。但再刻骨铭心的爱恋也抵不过时间的稀释、距离的潜移默化,沉甸甸的情感也逐渐的趋于平淡,直至烟消云散,再不能从你的心里泛起一丝波澜。

  我曾听闻:人的一生不过是穷尽一生的追逐。追逐着自己没能得到的,而在追逐的过程中不断舍弃着自己所拥有的。帝王追逐霸业,必然放弃了普通人应该有的情感,父子天伦在帝王之家便是异类;戍守边疆的战士为了边关安定、百姓安居,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尽忠直谏的臣子为国家百年大计、清流名声的传扬,便无所谓生与死……

  每个人都在不断得到中失去,唯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那便是孤独。没有志同道合懂你心意的知己,即便身处闹市,心也是空的。这世间万物如此之多,但真正能“臭味相投”,事事相知的又能有谁呢?毕竟即便是身处21世纪的我们,也都是一个个孤独的个体。但孤独并不可怕,有时是你独处沉思的力量,无法逃避便勇敢接受吧。

  《我在等你的时候老去》读后感(八):Solitude

  看完这一系列的前两部之后,很是期待最后一部,终于我很快的收到了这本书,《我在等你的时候老去》。如果说,《我们还会再见吗》是离别的悲伤,《有幸你来,不负遇见》是相遇相识相知的浪漫,那么这本《我在等你的时候老去》就是枯藤老树昏鸦的凄凉。

  这本书的颜色是淡绿色,要是在平时我是肯定不会喜欢这个颜色的,但是无奈这本书的设计简直太戳我的审美,淡绿色的外封,搭配封面上的英文单词,“Solitude”,独居。

  美国有一个小说叫做《独居的一年》,这本书的评价很高,关于爱欲与成长的故事,让人大笑又让人暗自感伤,听读者说,当你读懂这本《独居的一年》时,就意味着你长大了,我不是很懂,但是这本《我在等你的时候老去》却让我懂得了几分。

  我很喜欢书封上的这句话,人潮汹涌,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我既认同这句话又不认同这句话,因为终有一天,会有人迈出99步后到达你的面前,向你伸出手,等待你迈出的那一步。

  当我翻开这本诗歌集时,我发现这本也分为三个部分。

  黄昏。

  这个词其实很悲哀,黄昏不止是一种时刻,还是一个人的人生已经迈入了晚年,与书名相映,这本书收录的诗歌里出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孤独”。

  没有人爱是孤独,独自漂泊一人他乡是孤独,位于高处却无一人真心也是孤独。

  小时候的思想品德课,老师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笑话,圣诞夜,本应家家热闹的一个重大节日,镇上有名的富翁却醉酒在大街上,警察们看到纷纷说,我们送你回家,富翁却说,那不是我家,那是我的房子。

  很普通的一个笑话,但是很让人心惊,一个从未被人思考过的问题出现在我们的脑中,我们不辞辛苦的常年在外打工,就连过节都很少回家,我以为我在为这个家努力,可是,其实父母们真正需要的不是这些物质,而是他们的陪伴。

  这本书的书名《我在等你的时候老去》,让我想起来一句谚语,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别让爱你的人一直在原地等你,也别在原地一直等着你爱的人,放心大胆的追逐去吧,不追逐,哪有希望呢。

  愿你爱的人能永远健康的陪在你身边。

  《我在等你的时候老去》读后感(九):我在等你的时候老去

  《我在等你的时候老去》一开始是因为觉得这本书的题目很文艺所以很喜欢,收到这本书之后,我更多的时候是拿来朗读中文版,用来锻炼我的普通话。每一首诗的篇幅都不长,但是情感很细腻读起来有让人耐人寻味的余韵,读着读着便觉得文艺这种情感有点伤感,伤感之余,我会好奇,对比中文版,英文版又会是怎样的表达这些情感呢?其实英文版更精简,如果按我现在的英语水平,估计只能看懂单个单词的意思,却无法把它译成一首诗!但是中英文版本一起朗读会有一种豁然开朗,原来如此的感觉,原来英文诗是这样表达情感的呀。

  “我的内心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充实,相比年轻的时候,我已不太需要与每位来访者分享自己。”我们常常有一种期望,不管经历千风万雨,希望自己归来依然是少年。我们知道岁月不可挡,这个“少年”并不是期待出走半生归来的时候年岁还能不变,只是希望尽管岁月不饶人,但回看半生还能保持着一颗年轻的心罢了。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历尽沧桑后归来都已没有了年少时那颗激昂的心,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故事把我们变成了佛系中年。内心的充实与平和,慢慢淹盖了年少时的冲动与激情,世间万物的更迭,再也引起不了我们内心的波澜了。

  “人潮汹涌,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我在等你的时候老去》很多的篇幅内容描绘的都与孤独有关。也许就如题目所言,他们想等待的人,始终没能等来。等待没有尽头,但等待的时间有限,这份等待中产生的孤独,或是不是因为等待的时间过长,而是无望的等待中衍生出来的情感,生命有限,我在等你的时候老去,你却不能在我终老之前来临,尽管如此,我还是愿意一如既往的等下去,只因为你便是我的心中所想。

  其实我挺喜欢这些文艺小诗的,加上这段时间在休假学英语,感觉这本书来得很及时,读起来的时候也会有些少伤感,但更多的时候也觉得这些诗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佛系青年吧,觉得生活不必焦虑了。随心等待自己想要的学习结果,我觉得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到我这个年龄,还休假学习很多人不能理解,但别人的不理解已经不足以影响我了,我有自己的考量,我觉得我等得起我想要的未来,这就够了。

  《我在等你的时候老去》读后感(十):《我在等你的时候老去》——夜色温柔,有茶无酒

  缓慢地翻开这一本书,轻轻拉开目录,犹如每次黄昏中等你,直到夜色悄现。你姗姗来迟,偏每次用来解释的理由都优雅自然。然后,看你从容地打开餐厅折叠的菜单,不容置疑但妥帖地斟酌盘算,又在递回菜单后语气柔和地说谢谢,就像怕惊起黎明刚刚睡醒的鸟儿——满含的,是那种足以让它们觉得比凑巧撞到捕梦网上还安全的暖。 接下来呢? 相对无言,在愈加闷热的空气和昏黄的灯光下相对。恨不得拿出纸笔或手机,在纸笔的摩擦声中,在手指的轻触声里,再开始交谈,把眼前的等待时光消磨了去。 那一瞬间,你我是否打算彻悟——孤独,不只是因为长久未见,还是长久的等待里,已经开始习惯独处时,那些只有自己能听见的细微声音。 “人老多情”?也是人独自静。 消除尴尬的方式一如既往,我们热切而不需商量地凑在一起,共读一本书。 心如流云,漂流游弋,看到山谷里的水仙花有伙伴;独自探寻绝壁瀑布,感受自然敞开心扉,与之私语;老仆,旧友,说走就走;寡鸟,孤树,凄凉对影;碰撞间的火花,却无法见证二者的相惜相伴;丰裕的甜美,未尝不会变成对照眼前依旧孤独的现实的“鉴证”…… 什么都不必说了。我们终于能借着食物放下被孤独折磨到疲惫的身心,慌乱地彼此找着话题,穿插的笑声久未停息。只是,后来,你却一直隔着杯子里的水,看向我的眼睛。 “我们的内心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充实, 相比年轻的时候, 我已不太需要与每位来访者分享自己, 或说出我的思考。” 所以,孤独的原因,是终究无法再将一切宣之于口了么? 年轻时种种情谊的火花湮灭,能让人说个不停的激情散去,如果没有心灵深处果然存在的契合,再没有言语消磨掉的时间的加持,我们,的确不得不各自重返孤独。 “我不想说的太多。我的充实,会加倍压垮你也疲惫的内心。如果不想失去你,我就不能让自己成为你加速老去的原因。”说这话的时候,你的指尖难得轻佻地从诗集的封面划过,不留痕迹。 有茶无酒。对抗孤独,清醒地坚持总比迷糊的妥协可贵。好在我们在这一点上,从不需要商量,依旧有着一样的倔强。即便,夜色终究是无可抗拒地深了。直到我们突然都不再说话,再一次真诚地望向对方的眼睛:“走吗?” 突然脱离了室内的热和闹,冷风却把你的声音衬的更小:“好在,孤独的时候,总觉得你在等我。那就你负责等,我负责变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