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绝望俱乐部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绝望俱乐部读后感1000字

2021-02-21 01:25: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绝望俱乐部读后感1000字

  《绝望俱乐部》是一本由[新加坡]王清佩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19-10-25,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绝望俱乐部》读后感(一):【推迷会荐书团】绝望?希望?

  首先,真的是很少有机会读到新加坡作家的作品,就亚洲范围来说,国产和日系还是比较常见的。这次拿到著名作家王清佩的科幻小说《绝望俱乐部》,不禁心生好奇。

  从书名上来揣摩,这应该是一本探讨人类面对希望和绝望的人生态度的书,更是探讨人性光明与黑暗的小说。在现实中,因为某些不成文的规则,很多内容无法很好的展示或诠释,不好扩展,但是如果把小说背景设定为科幻题材,那么这种无形的束缚就会悄然隐去,可以让人的思想和想表达的内容无限的发挥,这绝对是科幻题材的一种绝大优势。

  小说以女主人公莱亚的第一视角,向我们讲述了这个纷扰复杂的未来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们通过基因改造技术,可以活到300岁,甚至于,在达到某种条件以后,可以获得永生。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资格获得永生,能有机会和能力活到300岁的也并不多见。我们可以认识到,无论是人类发展的什么阶段,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结构中,自然法则和社会规则都会将人们自动的划分为三六九等,看来,在以人类为主角的一切创作中,都避免不了这个问题。莱亚看上去虽然年轻漂亮,但其实已经整整100岁了,在生活和工作中一切顺利的情况下,突然遇到消失已经88年的父亲,因而失身走到了公路中间…就是这一件小小的事故,让莱亚从精英层级掉落到“被观察人”的范围当中,原本平静的生活彻底改变了,原来平静的一切掀起了巨大的波澜,莱亚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但也不甘心于此,虽然个人面对庞大的社会机器无能为力,但一颗想要解决掉目前这一切麻烦的心促使她按照自己的步伐走下去。

  莱亚见到了自己的父亲,听父亲诉说那种种过往。莱亚也见到了很多其他人,尤其是自杀俱乐部里的人和事,给她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和不安,但莱亚勇敢的面对了这一切,也许从学生时代的打架事件中可以看出莱亚强硬的个性。在和安雅的接触中,莱亚其实非常矛盾,但最终还是客服了种种问题,亲切帮助了安雅所面对的人生中最大的抉择。

  人类寿命的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是最主要的矛盾了,最大的问题是人性。所有这一切的意义,难道仅仅是为了延长纯粹的生命吗?当然不是,美剧《行尸走肉》中的行尸们虽然活的够久,但那绝对毫无意义。因此,本书的立意很好,通过创作告诉我们,人类并不仅仅只有绝望,更多的是通过方法获得希望。

  《绝望俱乐部》读后感(二):未来,竟然"死"不了

  即使腰封里提到这本书是《1984》类型的警世科幻力作,但看完全本,反而想到的更多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

  未来的科技越来越先进,人类通过改造血液,身体,器官,美名其曰“智慧血液” “钻石皮肤“ ”替代器官“,经过改造的人,即使从四十层的高楼跳下来,也不会死去。基本上这类人群人均寿命,达到300岁。而紧接下来即将发生一次更深远的变革,”成为长岁人“,即”不死人“,长生不老+不死。

  但并不是每个公民都能参与到变革,只有极少数,精英高级的内阁劳动力才能有此机会,而其他非城市最中心的百分之70的低级或者中级劳动力,被称为”不洁人“。这类人群,享受不到基本的低保,身体、器官、皮肤会变老,假如想活着,只能被驱逐到城市外围密集又邋遢的居民楼租住,去黑市买器官偷偷替换以延长寿命。而到了行将就木的时候,国家会将这类人统一运送到农场,肢解并摘取仍有利用价值的身体器官,以为在世的高级劳动力服务。

  这本书真正吸引处有很多,如女性特有的细腻的文笔驾驭,现实和记忆结合处的高度顺畅(让我想起玛格丽特·杜拉斯),还有宽宏紧扣的人物故事线。全书并没有很直接的哲理性对白,但通过情节引导已经能知道主角莱亚的选择和转变。

  本书主要人物,一个是高级阶层的精英莱亚,一个是背负活死人母亲的自杀俱乐部高级成员安雅,再一个就是莱亚失踪八十年突然回来想自杀的父亲垣内。

  那时的社会背景,人类为了活得更长寿更健康,只吸无色无味的素食营养混合泥,听的音乐仅限国家批准的安静能让人内心平静的音乐,不允许开窗,不能跑步,做的运动仅限步行、冥想和瑜伽,而其他所有一律认为,能稍微让人心情激动的食物,运动和娱乐,全部都不允许,还有,寿命被测出来不足100岁的也会成为”不洁人“。

  而整个国家的运行,靠的只有在首都市中心的高级精英,国家于是从一开始的对这部分人延长寿命至300岁,到推出”永生“的政策,也仅为圈住这群精英。

  文章内容大概就说到这里,说白了,其实是既得利益者,更贪婪地攫取更多利益,不管不顾那些无名或有名的被压榨者的痛苦。而在未来的科技世界,甚至被压榨者连自杀的能力都被剥夺,永生永世地沦为奴隶。甚至不认为自己被奴役,不认为自己被剥夺权利,不认为自己值得更好。这样的世界才是真正的人间地狱 。

  人活着,竟然连成为人的资格都没有,真可悲。

  《绝望俱乐部》读后感(三):【推迷会鉴书团】爱是最大权利,那么死也应该是

  在现在这个医疗行业不断发展的时代,以前的一些疑难杂症也都逐渐见到了治疗的希望,现在全球人均寿命也比前些年延长了不少,那么是不是由此可以推算,在N年后的未来,人类的平均寿命的不断延长,那些老年人期待的延年益寿的愿望都能够实现,那么是不是就能够如众多人的心愿呢?

  本书《绝望俱乐部》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铺开自己的设定,在这个人均长寿的社会下缓缓的阐述出自己关于延年益寿、生与死的一些想法,当然因为故事的设定有些极端,所以我觉得故事中得到的一些想法与结论并不能够完全适用于现代社会,我会在最后阐述一下自己的想法。

  在这本书的故事中,这是一个人均长寿的时代,人类的身体都在科技改造下,皮肤上都有着相应的加强,而更是有着一些携带有特殊基因的人群可能实现长生不老。

  但就像是跟恶魔做了交易一般,人类在获得能够延年益寿的益处下,也要相应的付出一些“代价”,这些代价包括却不限于不能够听有碍于身心健康的音乐,不可能吃那些被违禁的食物,不可以做出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运动,而且需要定期进行体检等等。这些要求都被冠上了“为了你好”的名头,能够让你活到三百岁乃至更久。

  可是这些“为了你好”的要求更像是一种命令,因为你一旦做出可能会有害于你身体健康乃至性命的行为,都会被加以监督,更严重者更会被受到监管。这时候那延年益寿的“生”不再像是多么美好的词语,更像是一个无形的监牢,

  那么有着一些人就不愿被这样所谓的“生”给束缚,他们祈求着可以“自杀”,从而组成了一个名为suicide club(直译自杀俱乐部,这里书名和谐为绝望俱乐部),女主的父亲正是其中讨厌科技对人类身体强行改造的那一派,为此他在80多年前抛弃了女主和她的母亲。当然故事还有另一条副线,安雅的母亲病入膏肓却因为科技改造过的身体无法死掉,安雅想让母亲少受点折磨,但也却无能为力。

  当然通过这本书,你能理解作者所传达的死亡是人类应属的权利,但于我看来,这也仅仅只是放在那个极端设定下可行的道理,在现在这个社会,不应该鼓舞人们去行使“死”的权利,当然因为病魔折磨且没有挽回的余路下安乐死那另说。只是在现在这个社会,因为科技迅猛的发展,不少未成年人能够轻易的获知社会上传递的信息,但受限于他们并不成熟的心智,他们很有可能会盲目相信某些错误的言论,从而造成不可逆的错误结局。

  所以在这个社会还是要提倡活着最美好!毕竟只要活着就还有机会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

  《绝望俱乐部》读后感(四):【推迷会荐书团】永生之牢

  首先感谢天蝎小猪以及博集天卷的编辑小姐姐的赠书,能够让我有机会读到国内少有引进的新加坡作家的书。《绝望俱乐部》原名《自杀俱乐部》是由新加坡年轻华人女科幻作家王清佩(Rachel Heng)所写,被《新科学人》《独立报》《商业时报》等多家媒体重磅推荐,被誉为媲美《1984》,《使女的故事》的警世科幻力作,讲述发生在未来纽约的故事,审视人类对青春的迷恋,对完美的执著,对永生的渴望。

  故事讲述的是在未来的纽约,生物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寿命得到了大大的增加,活到300岁不是梦想,而作为代价付出的,则是对于“长生人”一条又一条的禁令,比如不准听音乐,不准激烈运动,不准吃肉类,垃圾食品,如果定期健康检查不达标,或者做出什么违反禁令的事,则还会被加入观察名单,需要进入互助中心进行复健,人类仿佛置身于一个名为“永生”的牢笼中失去自由。故事的主人公之一“长生人”莱亚某一天遇到了多年前因为与母亲理念不合而离家出走的父亲,然后机缘巧合加入了一个名为“自杀俱乐部”的组织,组织成员们一心想自杀来反抗所谓的“永生”,莱亚在里面结识了另一名主人公安雅,安雅和他们不同的是,安雅是想杀了自己灵魂已经泯灭,但肉体还因为生物科技的支持下活着的母亲。随着她们两人一连串的遭遇,以及莱亚对于父亲归来的意图的了解,最终她们手刃了安雅的母亲,让她的肉体也得到解脱,两个人踏上了与莱亚父亲当年一样的流亡之路。

  既然这本书媲美《1984》,那么就不得不提一下三大反乌托邦杰作《我们》,《1984》以及《美丽新世界》,分别代表着人类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而《绝望俱乐部》可以说是介于《1984》与《美丽新世界》之间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的科技水平已经比现今进步许多,可以让人类延寿数百年,然而,还没达到《美丽新世界》中那种量产克隆人的程度,所以人类作为自我和自由的意识还没有被完全剥夺,人类的反抗也比《美丽新世界》中激烈许多。然而略微的可惜的是,对于这一点的深挖,作者做的不太够,主人公最后还是使用逃避作为反抗的手段。

  诚然,对一个还在读研的女作者来说,王清佩的这本《绝望俱乐部》还是存在不少缺点的,比如世界观的不完整,导致故事困囿于一个狭窄的纽约城市中,让人难以对未来的世界形成完整的认识。作者为了营造失去死亡自由的绝望感,特意使用压抑的文风,然而行文和结构的散乱让我的阅读过程实在算不上愉快。再者,虽然作者的立意还不错,但可能是思想深度以及社会阅历的不足,始终是把这份立意流于表面,更遑论超越《1984》这种杰作。作者还很年轻,我觉得在经历磨练和进修后,将来呈现给我们的作品将会更加成熟和优秀!

  《绝望俱乐部》读后感(五):[推迷会鉴书团]谁愿永生

  故事的背景设在近未来,那时人们的寿命已经实现大幅飞跃,平均寿命达到了300岁。而有一种特殊基因的人群甚至可以实现长生不老。莱娅就是携带这种基因的人,她已经一百多岁了却有着少女的躯体,在大公司工作,有个亲密的男友,生活看上去一片光明。但是她的内心中一直有一个阴影,那就是80多年前抛弃她们母女俩的父亲。一天,莱娅在路上发现一个很像父亲的背影,追过去的时候不小心被车撞昏,醒来后发现自己在医院。从此她的人生彻底改变。 另一条副线是安雅,她的母亲病入膏肓卧床不起,但也无法死掉,安雅想解除病痛对母亲的折磨,却无能为力,只能看着母亲被一堆医疗仪器和管子包围,受尽折磨。 医院在给莱娅做检查时,似乎发现了某些基因缺陷,政府派出了两个观察员不停的骚扰莱娅的工作和生活,将莱娅列入了监视名单。从此莱娅的生活急转直下,她开始怀疑这个表面光鲜的社会,重新思索生命的意义,重新审视自己的长生不老的躯体对自己到底有什么用处。慢慢莱娅变成了别人眼中的怪胎,一个不太融入社会的人。莱娅终于见到了寻找多年的父亲,故事开始穿插一段段回忆。莱娅小时候目睹亲人的死给她带来的打击,莱娅和同学闹矛盾而失手犯下的错,一个个小事塑造了莱娅的生死观,也慢慢影响了她的人格。而在回忆中莱娅才发现,父亲并不是印象中的那个离经叛道抛妻弃子的渣男,父亲一直爱着莱娅,替莱娅背了不少黑锅。而父亲之所以显得特立独行是因为他是个自然派,排斥科技强加的改造,崇尚自然。 莱娅的世界观也慢慢发生转变,加入了一个神秘组织,而安雅也在这个组织。于是两条线汇合了。这个组织叫“自杀俱乐部”(BTW:其实书名就叫《suicide club》,可能是因为出版原因改成了《绝望俱乐部》),试图通过极端的手段来对抗科技霸权,夺回“死”的自由。在小说的开头,一个男子录下自己自杀的全过程,就是这个俱乐部所为。在未来的科技改造下,人类身体的外表面刀枪不入,连自杀都做不到。只能通过服下易燃液体从内部点燃自己而死,这种壮丽的死法非常震撼。莱娅参与拍摄了一个团友的自杀,渐渐融入了这个群体。安雅也最终成功帮助母亲解脱了痛苦。莱娅和安雅成了好朋友。 长生不老的题材好多人写过,刚拿起这本书就让我想到了《百年法》。但与山田宗树那本书不同,这本书的视野更窄一些,并没有探讨科技对社会结构的影响,而是从几个小人物切入,描写科技与人性的冲撞。这本书主要是想要探讨科技双刃剑中朝向自己的那部分,即科技对人类的伤害。我们有没有拒绝科技的权利,有没有自由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唤起读者的思考,还是值得一看的。但从某些方面来说,整个故事有点cliché,阅读量大的读者看了开头就能猜到作者要说什么,无非是主角经过某事件后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最终新我觉醒的故事,再配上对未来和科技发展的悲观预言。科技就一定会绑架人类吗?我倒觉得不尽然,人类也在进化。活了一百多岁的人的喜怒哀乐还和现在的人一样吗?我觉得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思想也会出现一些突变,但具体会思考些什么,恕我驽钝现在还无法想象。如果给我一个机会,我想试试永生,感受对生命的终极思考。 感谢出版社赠书!

  《绝望俱乐部》读后感(六):国家存在,个体意志的“不死之狱”

  整部小说在一个很有趣的幻想设定中展开,托马斯·霍布斯的《利维坦》中认为当人类想要摆脱自然状态,比如灾难或者意外死亡,从而进入平稳的生活时,就会尝试着使用某种方法在群体选出一个或者一群人,赋予他们最高统治主权,并将自己的生存权利和保护自己的义务完全交于这群人手中,社会契约由此达成。正如传统社会学观念认为的那样,人类在交出自己的自由权力时,仅仅是想让当权者能够给予生命、财产等基本需求的保护。而本书却走了一个截然相反的道路,当人类进入可以肉体不灭的时代,我们是否有权力去放弃自己的生命。

  在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个人的自由意志到底是越来越受约束还是越来越得到解放,一直都是需要关注的问题,斯宾塞的《社会静力学》指出,每个人都有做一切他愿做的事的自由,只要他不侵犯任何他人的同等自由,称之为同等自由法。不过,斯宾塞的思想大体源于孔德的社会学理论,而孔德是在生物学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学模型。很显然,小说中所展示的社会群体和权力阶级,更愿意让人们摆脱动物的天性,以一个共同体的方式相互依存。

  莱亚是一位已经存活了一百年的年轻人,如果可以,她能够活到三百岁,甚至更久。当然作为代价,她的生活习惯受到严格管制,不能听狂躁有碍身心的音乐,不可以急速奔跑过量运动,不可以乱吃垃圾食品,定期健康体检,一旦出现身体问题就会被勒令观察,甚至进入互助中心进行康复。小说的开头因为一场不甚严重的车祸,让主角住进医院,进而被检查出基因缺陷,此后就是随之而来出乎预料的境遇,直到她进入了一个叫做“自杀俱乐部”的组织。另一头,一位叫安雅的主人公,却试图杀死自己那个灵魂俱灭,肉体留存的母亲,以让彼此得到解脱。

  科幻小说的一大魅力在于,当读者相信内在设定后,完全可以沿着内在的逻辑相信在此设定下演变出来的世界观和价值变化,比如,由此而来的高科技下的阶级分化、永生背后的求死不能、精英阶级的无尽攫取、 “不洁人”的苟延残喘,又如同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所言:“弱者常常渴求平等和正义,强者对于这些无所顾虑。”人类进化千年,德行依旧。

  如果抛开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观点,那么无论如何洁身自好,克制权力的社会结构,其终极形态必将是以一种整体最优化的方式存在(这也是孔德一直提倡以一种生物进化论的眼光看到整个社会演变),而不是满足每个人的个体自由意识。

  阅读本书的整个过程,明显能够感受到作者想要书写人类终极命运的欲望和野心,也许正是因为想要的格局太大,而剧情设定未能合理展开,才让小说的主题情节略显干瘪,总觉得剧情撑不起如此庞大的观念。同样,正是因为那种天罗地网不见天日的设定,最终不得不用一场逃离来草草收尾。反抗无能,在劫难逃,书中的壁垒森严,让包括作者的读者群体们毫无胜算。斯宾塞说:“人们起初服从主人,之后服从进行统治的个人,现在服从人格化较弱的政府以及政府制定的具体法律。只有经过这样服从的训练,人们才可能最终服从道德准则,而道德准则则使文明人在与同伴打交道时越来越能克制自己。”

  总得来说,本书更像一部稍显用力不足的政治寓言小说,作者通过将事物推向极端的方式,把整个社会勾勒成,“为了整体更加完美,不惜最终没收个人放弃生命权利”的模样,当底层人群只会在剥削和压榨中苟且偷生,甚至失去了所有反抗、逃离的可能,最终不得不成为美好社会整体的某一枚螺丝钉,生生不息,不见天日时,人类文明又将何去何从?

  “温斯顿突然转过身来.这时他已经使自已的脸部现出一种安详乐观的表情,在面对电幕的时候,最好是用这种表情。”——《一九八四》乔治·奥威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