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宴者》经典读后感有感
《赴宴者》是一本由[美] 严歌苓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赴宴者》读后感(一):期望之何为
读罢严歌苓的赴宴者,看到书架上摆着的围城,想起了围城中的方鸿渐。
都是冒充上等阶层的底层人民,我却一度对董丹感到失望。归根结底,是期望得太高。
董丹身上,有穷苦大众的朴实与善良,有中产阶级的沉稳且不失诙谐,有上层阶级的傲娇。可能也正因如此,他不情愿的接受了白先生,老十,陈洋等多人的信任和寄托。
我曾经是期望着他能挣脱对自己的不信任,以一个真实记者的身份来暴露时代的丑态,而董丹成长的过程一度让我感觉到压抑、恶心、失望。
直至他最终丢掉不娴熟的笔杆而将拳头使向不良商人吴董,我才发现我终于让他活出了自己。活出自己,靠真实的自己向社会呐喊,是多么畅快却艰难的一件事情。
《赴宴者》读后感(二):努力改变我们饭桌前的那碗饭
这部小说没什么大道理,是一部揭露我国发展过程中贫富差别变大,女权降低,媒体宣传娱乐化、政治化,一切关系利益化等丑态。
小说中每一个角色都代表了一个阶级,减少剧透,就拿主人公董丹来说,他是从农村出来到城市打拼的工人阶级,因为老板还不上钱,就住在旧厂房里,爱占小便宜心理驱使他一次次赴宴,从一个心地善良伸张正义的工人变得阿谀奉承满嘴谎话的社会人。为了生活他必须改变,他在大城市唯一的动力就是给老婆一套房子还有自己的车。没办法,他占到了便宜,他也知道这是不对的,他也只想整个首付就松手,可是没人能抵挡那种诱惑,没人愿意回去那种落后邋遢的生活。
作者在文章一直强调造成中国社会乱象的根源是农民的劣根性。我绝对不认可!我不了解国外人素质有多高,但以人的品格和人性来讲,所有人都是相同的。生活在中国,虽然城市一直在修路建楼,一年没有几天见到太阳,遇到强权特别怂,即使自己被欺负也会替对面着想,见到不公每个人在心里还都想伸张正义在行动上就是看客等等,造成这些荒诞(作者在后记里也说外国人看这个看出了英式幽默)的原因是中国的标准混乱了,市长只为了政绩快发展,市民觉得看不见摸不着的没什么大事,农民工觉得开发商老板的生活和农民一样,看客们觉得这个社会总会有人站出来当英雄。
书的后面写了一句话,“生活就像一场宴会,我们都是迟到的赴宴者”。我看完书也没理解好。或许宴会代表了一种不敢想的社会,我们不为人知的一面,而我们很难改变阶级,但可以改变我们饭桌前的那碗饭的质量。饭的差别都那么大,还说什么其他差别呢?
书里情节之间跳跃较大,读起来略有不顺。最后结尾略有仓促。
《赴宴者》读后感(三):烂熟的红番茄,一些随想
零几年的中国时光,在严歌苓的笔下竟生出这般迷离,绚烂,多彩。
像一个烂了的熟透了的红番茄,老十,小梅,画家,李红,房地产老总,老白这些林林总总的人却又着实是在五光十色背景板下生活的人。
作者是借着董丹这只宴会虫偷窥着这灼眼的时代光景,也肆不忌惮地让董丹这名所谓的记者扒开这美丽腐朽的背景板。我能感受这空洞的时光,腐烂的景象,冷漠的人际。看着画家熙熙攘攘的人际关系,背面则是宾客的利益。主人的宴会有多华丽,就有多肮脏。
董丹所代表的又何尝的不是肮脏,可他却多了一份农家的朴实,他仍然有那一份初心在坚守,他有那份心去坚守,去守护那份纯洁,可现实给了他狠狠的一巴掌。这就是现实。高兴又何尝不是现实,她学会了和现实去妥协,向权贵低头时适时去提出自己的要求,有傲慢,傲慢中也多了一份活泼。小妹也学会了妥协,向生活妥协,她会觉得冷冰冰的建筑更加迷人,可她仍然爱自己的丈夫,在二手车那里埋头去救自己的丈夫的直拧,与警察交谈时的互呛。傻气却不失那份可爱,她懂得知足,她在经营自己的生活,不曾离开,是执着天真还是蠢我不得而知。
如果说董丹的媳妇是个理想主义者,那么董丹就是半个理想主义者。
他陷于记者这个身份,却也想过逃离。从一开始是为了吃个饱饭到后来为了小梅的生活而去挣车马费,在那其中他遇到了奇奇怪怪的人。她曾问自己为何自己做记者这么累,这么苦,中遇到这些命苦的老白,老十。他曾想到一只鸽子在地铁里乱窜乱飞如自己一般。是因为他想要帮助那些人,他来源于这里,他想改变这些,可他毕竟只是一个很平凡的,大字不识几个的乡下人。他也聪明,知道如何表现自己,以免被发现,可他控制不住自己的内心,他难以跨越的是如何将自己这颗还算有热度的心变为一颗冰冷的心。
在现在这样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更盛的五光十色的光彩下,照耀在我们的身上,我们该如何自洽?
《赴宴者》读后感(四):没有机遇,就不能激发人的潜能
《赴宴者》这本书是严歌苓用全英文写作的书,在书的后记中,她写道:“没有机遇,人就不能发现自己的潜能。”这句话很值得人去认同,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不逼自己一把,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呢?在《赴宴者》这本书里,讲述了下岗工人董丹充当宴会虫以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故事充满着冷幽默,但故事的背后又藏着深深的无奈与艰辛。 小说以董丹为故事主人公,以他当宴会虫为线索展开了画卷。董丹是来自农村的农民家庭的男人,与其妻小梅私奔逃至北京,两人在北京生活极其艰辛,靠着烂桌子烂椅子作为家庭的家具,连洗澡上厕所都在下水道口。董丹失业后想着减少生活负担,冒充假记者,去当了宴会虫,在第一次大艺术家的宴会上便与大名鼎鼎的艺术家成为了知己老乡,假记者走的越来越好,认识了一个自由撰稿人高兴,随着与高兴的结交。董丹在假记者这一方面做的越来越“真”。但由于对小梅没有吃过山珍海味而感到遗憾,在带小梅去吃鱼翅宴后,他便暴露了,而警方在放长线钓大鱼等到后面才抓捕董丹。董丹在当假记者时,遇到过按摩的小十,并与其成为了情侣,由于小十的经历而为其感到可怜。遇到白大叔的经历,更是联想起自己也是农民家庭出身,感同身受,想为之写文章,曝光一些腐败行为。无疑,董丹的行为是令人斥责的,但其中的人物也有其精神上的闪光点,或是良知发现。但读这本书后始终觉得故事的人物及情节塑造不够饱满,也有点失真。第一次读严歌苓的书,不知道这样的感受是否准确。在书中的媒体、艺术家、农民等等人物形象仿佛都不是我们所认识了解的人。在书中也未看到具体写的哪个年代,写作依据也未交待。 很喜欢书的后记里头严歌苓的话语。人不逼一逼自己,哪里还知道自己有那么多的潜能。正如学习一门新的东西一样,只要学,其实能学懂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喜欢做略微吃力的事情,它焕发出精神和身体里一种凝聚力,使你的生命力突然达到更高的强度。成长是难得的,对于咱们年轻人来说,更应该抓住成长的每一次机会,奋勇向前,追逐自己的人生梦想,成就不一样的自我。
《赴宴者》读后感(五):读后感。
《赴宴者》一超现实讽刺小说。 当你赴宴去,你以为别人是为你买单不,你是为你身上的价值买单,吃喝玩乐收买的是你说话的权利。——宴会虫。 一群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只负责穿梭在各个华丽的宴会上,进行骗吃骗喝,还能领到一份车马费。上层的人变着法的吃,下层的人变着法的找吃的。 男主人公董丹——阴错阳差的情况下成为了记者招待会上的贵宾。为了能正大光明的游走在各个场合中,伪造名片,最终成为一个“自由撰稿人”,又莫名其妙成为了别人的希望。 艺术家的孔雀宴,是有一群爱鸟人士举办的;拖欠工资的房地产老板,尽情享受的女体盛;那个叫老十的女孩儿,主动献身只为了帮自己的姐姐讨个说法。 小梅——主人公的妻子,他曾经带她去参加过一次宴会,她的直白,她的撒泼,她的善良单纯,她的缺心眼儿。 在任何一个时代,环境都会使人异化,每个人都会裹挟着无法自拔。小梅很另类,也或许像他这样的人才能活得轻松不累。 “董丹很后悔把他牵连起来,他过去的人生干净简单又那么开心,假如他并不知道他的生命存在什么样的空白,他就无需去填补他的满足就是真正的满足。” 故事的结局,主人公被判七年, 据说这本书是严歌苓在美国旅行的时候用英文写的纯中国式小说,富有强烈的黑色幽默。时而让你欢笑,时而让你痛哭。 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声音最直接而淋漓尽致的手法,其实是出那个时代真实的社会画面,用昂贵而奢侈的美食作为掩饰,将背后重重骗术与黑幕,向读者娓娓道来。 和严歌苓其他作品相比,似乎少了很多味道,但不乏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讽刺的寓言揭示了一个时代的真实面貌。 以今天的眼光看,谁会因为一顿饭,而变成职业的宴会虫,老赖……但又不得不承认社会性边缘人的存在。 这本书负能量太多,确实!作者的书揭露的很多阴暗面,看完,心里很不舒服。可是,你能说所写哪一件事是虚构的呢?这不过是最真实而平凡的社会原生模样。 我们不应该创作吧,应该记录真实。
《赴宴者》读后感(六):愿人们终将清醒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我是觉得读得吃力的。
因为里面大部分的人物语言没有明确的标点提示,几个人的语言互相掺杂着,有时候还掺杂着某一个人的(主要是主人公董丹的)心理活动,让读者看起来很费劲,得琢磨这句话是谁说的,得是什么语气,有没有什么言外之意......
但是,读的过程中又禁不住赞叹作者对人物描写的透彻到位,一个眼神、一个抽烟的动作、一句话、一声叹息......都能带给你画面感。
我觉得书中的人物有个共同点:知道自己现在做的事不对,却又有各种原因让自己不得不继续。宴会虫董丹是为生计,特立独行的编辑高兴是为工作,外人觉得疯疯癫癫的陈洋是为艺术,不惜出卖身体的老十是为了钱......他们内心对着从事的事情厌烦,却又积极努力地日复一日地继续进行。
书中的人物有高高在上的领导后代,有有名有钱的大画家,有黑心的地产开发商,有穿梭于各种宴会应酬的白领,有苦苦挣扎要工资的内蒙古,有来自农村从事各行各业的年轻小姑娘......形形色色,林林总总,让社会各阶层的人的欲望和无助都展现出来。
所以,我在读的时候,心里总是酸酸的,算是一种悲天悯人。可是,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悲悯自己吧:谁没有为了生活或者生存或者工作或者家人,苦苦经营呢?
说中有很多隐喻。有一段话描写一只误入地铁的鸽子,读来也是让人触目惊心。其实现实社会,一个人总有某个阶段如同这只鸽子一样迷茫,没有出路。
在书的结尾,董丹在监狱里接受电视台的采访,董丹说:你要我说什么,我就说什么。看了真是让人绝望。他最终还是保持了沉默,没有揭露什么。也是啊,在那样强大的现实面前,一个没有地位的渺小的人又能做些什么呢!
所以书中众多的人物当中,我只喜欢董丹媳妇,那个来自农村的、没有文化的、纯朴的、偶尔撒泼的、俗气的小梅。她喜欢城市里没有温度的高楼,马路错综的街道。那种单纯的固执地喜欢,让我觉得她才应该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自我的人,一个不被世界改变的人。哪怕董丹进了监狱,她听着大肚子也会作者自己该做的事安静地等他回来。她才是最值得敬佩的人。这也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人吧。
愿人们终将想小梅一样明白自己要什么,清醒过来。
《赴宴者》读后感(七):通过“宴会虫”的眼睛看社会
《赴宴者》是著名华语作家严歌苓唯一一部用英文写的小说,讲述了一个滑稽荒诞而又贴近现实的故事。北京下岗工人董丹在应聘酒店保安的过程中,意外被工作人员错认为赴宴的记者而被带到了宴会现场,品尝了他平时想都不敢想的珍馐美味。这次意外的“赴宴”让他发现了一个好营生,于是他去伪造了名片,买了假的录音器材,伪装成记者,成为专职的“宴会虫”。在一次次机缘巧合的赴宴过程中,让他与脾气古怪的著名画家陈洋结为知音,并与自由撰稿人高兴不打不相识成为了合作伙伴。在他与高兴的合作中,他以记者的身份接触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如为姐伸冤的按摩女、追讨薪水的农民工、机关算尽的画家妻子、卖血申冤的老农民、阴险狡诈的房地产商、飞扬跋扈的高干子弟等。在这过程中,警方对“宴会虫”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董丹的很多同行被抓,他因此也抛弃了报社记者身份,转换身份变成自由撰稿人,以此规避风险,继续潜伏。他有过洗手不干的念头,但因他想让妻子小梅也享受免费的高档美食,决定带着小梅赴宴。由于小梅的性格开朗、大大咧咧,做事直接冲动,在他们共同赴宴的时候鲁莽的小梅露出了马脚。警察因此顺藤摸瓜,通过一系列布控揪出了潜伏的“宴会虫”董丹。小说表层的意义,在于向我们展示了“宴会虫”这一群体的状态,但是它还有更深的意义。
本书的更深的一层意义,在于通过一位下岗工人荒诞的“伪记者”经历,铺展开社会各色人等的现实主义人生。小说主人公董丹表面上是一个混迹饭局、骗吃骗喝的冒牌记者,作家却通过这个负面人物的眼睛审视了人世间的光怪陆离。小说中,董丹不断揭露社会各行业的内幕:爱鸟协会表面打着保护野生鸟类的旗号,实则大摆孔雀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房地产老板却尽情享受“人体宴”,置农民工不顾;工厂为了牟取暴利竟用头发做酱油,无视消费者健康;农民因检举贪污捐助扶贫款的村干部而被打成瘫痪,却无人主持公道等,董丹以“记者”身份揭露的社会上的种种黑幕,而他自己所从事的“宴会虫”事业,其实也是黑幕中的一种,他本人也挣扎过,他一方面打算洗手不干,但是在目睹了种种黑幕以后又幻想能通过“记者”身份去为那些弱势群体伸张正义,在这种矛盾的心理的折磨之下,董丹继续过着“宴会虫”的生活,并最终被警察抓获。
总体来说,《赴宴者》故事荒诞、情节紧凑、寓意深刻、津贴生活,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和现实水平,期待它被搬上荧屏。
《赴宴者》读后感(八):极致盛宴背后的秘密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直是我们国人对吃的终极追求。对于吃,我国人民几乎是抱着狂热的态度去对待。这里说的狂热态度,不是指对于生存的需求,而是对于如何吃的极致具有谜之热爱。当我们的生活一富裕起来,首先就会体现在“吃”上。这也许是在我们几千年历史中,人们一次次遭受到战争、饥荒等,导致了我们集体记忆中对吃产生的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心结。
《赴宴者》是严歌苓写的一本反映我国在转型时期,社会上一些浮躁风气的小说,笔触幽默又饱含讽刺。主人公董丹,失业后在面试一个保安岗位来到酒店,却被宴会的主办人员误以为是来赴宴的记者而被带入会场。尝到甜头的董丹,自认为发现了一个好营生,于是他伪装成一名记者,开启了作为“宴会虫”的一段经历。我国人民在吃上具有非常高的智慧,从食材的开发到盛具的创新,各种匪夷所思、刁钻古怪的方式,让世界人民汗颜。在吃文化上,我们可以说遥遥领先于全世界,连法国人都承认,中国人是最会吃,菜也是全世界做的最精致、最好的。可一旦到了极致,我们对吃的追求也就会变出很多负面的东西来。“酒桌文化”曾经有段时间被誉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交际手段,大量事情都可以在一张餐桌上完成。爱鸟协会主办的孔雀宴、为“造假”举办的女体盛,在一场场极致盛宴的背后,都是一次次利益的交易和欲望的膨胀。
严歌苓的小说,总是能通过对小人物的描写,来揭露社会的时弊和时代的变迁,如《金陵十三钗》、《小姨多鹤》、《第九个寡妇》等。
董丹在一次次光怪陆离的宴会中,享受到了各种极致的美食,同时也看到了这些极致盛宴背后种种不可思议的权力与欲望交易。对于这一切,董丹都是报以冷漠的态度去看待,每次赴宴,他只关心自己的身份是否会被暴露。唯一的愿望就是能带妻子享受一次这种极致盛宴,而这也成为了他被暴露的原因。但董丹并不是一个冷漠的人,他具有小人物的悲悯心,会同情弱势群体,会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帮助他们。他会给乞丐零钱,会为帮助弱势群体而写文章。虽然董丹努力的想让这些文章发表,讽刺的是,在董丹被抓住后,却有电视台想采访他作为“宴会虫”现象来报道社会的腐败和堕落一面。
“待会儿,摄影机开始的时候,别提帮你刊登文章的那位有权人物。”
“你要我说什么,我就说什么”
“那就好”
结尾的这几句话,真是让人感到满满的无奈。
《赴宴者》读后感(九):一场场荒诞错乱的“吃”闹剧
有幸拜读严歌苓女士的《赴宴者》,这本书很早之前就出版了,各类型的书评也是层出不穷,我也是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本书是一本全英文小说,当然我看的是译版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喜欢做略感吃力的事情,可以印证为自己能力的挑战,所以也是很佩服严歌苓女士,中文小说的写作对于她是游刃有余的,但仍去发掘自己的潜能,有勇气逼自己去用英文进行文学创作。
回到《赴宴者》这本小说,下岗工人董丹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被误认为是记者,从而被拉去参加了一场误打误撞的“饭局”,从此成为一个混迹饭局、骗吃骗喝的“伪记者”。而我们通过作者的描述,跟着董丹这位负面人物的眼睛审视了社会各色人等的现实人生经历,而这一场场荒诞错乱的“吃”闹剧,更是将人性的扭曲和悲剧通过“吃”具体深刻地表现出来。
董丹还是董丹,并不是真正的记者,他有了真正媒体人的担当,可他什么都做不了。所以,注定他最后会经历露馅儿,身陷囹圄。
董丹的宴会虫生活中,接触到记者真正会接触到的事情。老十的悲痛经历、房地产老板吴董欺骗农民工的真实经历等。吴董与李总编交谈时,高兴让吴丹去找工人代表去揭开吴董的真实样貌,但是没想到的是之前闹得不可开交的工人们,这个时候却都退后了。
——“如果你们不抗议就难了。”“可是我们不想抗议。”
——“出了事你负责吗?”工头问。
——“嘿,我们跑去跟老板闹,对你有什么好处?”另外一个工人问,接着他向其他的人喊话,“一个陌生人跑来说要帮我们,他会没好处?”
董丹鼓起勇气去疾呼,而现实让他明白当事人的不在乎是多么让人无奈及愤怒,所做的也只能是隔靴搔痒,这可能是被自己内心情感绑架的结果。
他感觉这一年半以来白吃的所有好东西这会儿都给倒了出来。渐渐地,他满嘴酸味,那是他在军队里头偷吃的馊包子的味道。胃液已经不是酸的,而是苦的。苦味是来自母亲煮的榆树皮掺和的小米糊糊。接下来是剧烈的疼痛。每吐一口都让他感觉一阵可怕的抽搐。
在董丹参加的最后一场宴会“人体宴”时,他被捕了,被捕钱的呕吐场景作者描绘的简直一绝,他的五脏六腑开始天翻地覆,回忆过去的辛酸悲哀,痛苦杂陈。
《赴宴者》整部小说中,描写了一场场荒诞错乱的“吃”闹剧,“吃”的艺术性和嘲讽性并存,但其实我有一个想不通的地方,宴会虫真的是要被抓起开判刑吗?是否有所触犯的法律条规呢?总感觉像这些人的处罚,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会有所不同呢?
《赴宴者》读后感(十):说真话是最难的
提到严歌苓,不由自主的就让人想到《金陵十三钗》《芳华》《小姨多鹤》《陆焉犯识》这些作品,书写有关女性的青春、战争和成长等题材,她是最拿手也能引发读者产生共鸣的,但这本2006年初版的《赴宴者》却少有人知。在脱离了我们熟悉的那个严歌苓风格后,这个故事依然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赴宴者》的主人公是失业工人董丹,他在一次应聘时误打误撞进入一个招待记者的宴会,大快朵颐后发现了新的“谋生”门路——假扮记者参加宴会吃喝、领车马费。以后,他在破败的工厂宿舍成为邻居们羡慕的人,每天打扮得体,套上一个假身份就能获得收益。董丹成了职业“宴会虫”,这对于一个贫穷的人来说,是一件极好的事。如果他一直这样默默无闻混迹其中,这样的生活应该会更长久一些。
生活总是有意外的。
在一次以保护野生鸟类为主题的宴会上,董丹结识了老艺术家陈洋,因为是老乡的缘故得到陈洋的信任。特别是在看到听到陈洋对“孔雀宴”的批判后,他的内心开始思考眼前的一切,他不再是那个单纯混吃混喝的“宴会虫”了。他也将自己投入到一个记者的角色里,用生涩的文字写下有关宴会的文章,却得到陈洋的称赞,因为在一众真记者吹嘘华丽的宴会报道中,他的“文章”是唯一说真话写真事的。
得到老艺术家称赞认同的董丹从此走上了开挂的逆袭之路?并不是。他被自由撰稿者高兴盯上了。这个女孩想通过董丹弄到更多有关陈洋的事件,好写出有“份量”的报道。在高兴的带领下,董丹接触了更多的圈子和人,他也不再是单纯的“宴会虫”。他必须利用有限的“能力”应付高兴,不让她发现自己的真实身份,也需要去陈洋面前扮演好老乡的形象,还要面对那些把他当真记者希望他能写出为贫苦人民申冤的报道、将黑暗的不公平揭露出来的贫苦人民。他在两个不同的阶层世界里穿行,一面看到上流社会的奢靡和腐败,一面看到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无力。不知不觉中,董丹会在做假记者的时候履行做真记者的使命,为老十和老白写报道,并祈求高兴帮助刊登。而且也会为了帮助民工讨回工资和高兴合作,试图揭开开发商的丑陋面具,只是他难得的“正义”败给了开发商小小的施舍,原本愤愤不平的民工都选择相信谎言而不愿做未知的抗争。
真实与虚假、奢靡与贫困是这个故事里着重突出的对比,通过一场场宴会来展现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真假已不是最重要的,人们只要相信他们所看到的就可以。说真话、做真事是最难的,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被利益束缚,在规定的范围内“捧高踩低”,用弱者的虚假当例子进行抨击,将强者的虚假尽力掩盖,才能抓住眼前的小小利益。
这一场梦幻般的旅途,终会让人失去反抗挣扎的勇气,接受别人给的小小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