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乡愁》读后感摘抄
《时间的乡愁》是一本由余光中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时间的乡愁》读后感(一):读后感
这是余光中先生的遗作《时间的乡愁》。该书是在先生过世后由其女余幼珊收集整理并编辑出版。书中满载作者羁旅漂泊思乡之苦、博学公正的文学评判以及潜心发掘的华夏诗词之美。而书外写不完的回忆则化作无尽的思念与时光匆匆留下的缠绵乡愁。 本书盛满了余光中对父母及妻子流年里的爱与不舍,对时间的依依眷恋,读罢令人无比动容。先生笔下生花,在回忆故人往事的同时传递着历史惯性下独属于中国文人的家国情怀与哲学思维。先生的文风深沉,文笔壮阔铿锵,情感至深又温顺动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摒弃喧嚣芜杂,透过文字体会一个中国文人强大的精神力量,感受文化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遇见纯粹自然的美与温情。 “人生天地间,总有看不完的风景,抵达不了的对岸,而我希望永不到达,好让我永不下车。”——余光中《时间的乡愁》
《时间的乡愁》读后感(二):盛世绝唱
道士塔:‘塔身有碑文,移步读去,猛然一惊,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箓’ ‘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在其他记录里面王圆箓是保护文物的功臣。具体的孰是孰非就不计较了,知识分子这种克制的愤怒真的很可爱,就像那句‘他母亲的‘。
免缴遗产税的现金:屁股决定脑袋,老先生是传统文化的受益者和传扬者,自然强烈反对教育局删减教材里面的古文。
砂糖橘:‘大到可以自夸,小人国里面的南瓜’。老先生居然有如此可爱的一面,但是出于负面的去考虑,不免觉得这是余小姐为了凑满一本书强行放进来的。如果老先生在世,应该是不愿意把这种打油诗出版的。
天问:‘母亲门户大开’ 这句话为什么再我看来对母亲不够尊重,难道我比余光中老先生还要迂腐?‘人寿苦短,光年太长’,自古以来,不管王侯将相还是才子佳人,都挡不住死神的镰刀。
《时间的乡愁》读后感(三):永恒的乡愁
实不相瞒,这本书第一吸引我的是它的封面。有的时候感官真的很影响印象,第一眼看见它就很喜欢,包括之前读过的余老先生的另一本书《听听那冷雨》,最开始吸引我的就是封面(在此不得不吐槽一下有些文创公司出版的书,封面是真的乱,各种颜色毫无章法的混在一起,看上一眼我就已经眩晕了……)再看一看这个!虽然这个腰封有一点让人退缩,不过比一些浮夸的腰封好多啦时间的乡愁9.2余光中 / 2019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拿到书之后更加惊喜,这个封面的淡蓝色调是我永恒的爱(大声),惊喜之处当然不在于这个已经知道的点,而是因为出版商居然还有明信片,书签
《时间的乡愁》读后感(四):像铁轨一样长
《时间的乡愁》这一 本书的序是余光中的幼女余幼姗亲自撰写,她以逝者女儿的身份介绍这样余光中的作品,文字间都是克制的悲伤和怀念。我原以为自己已经可以和人平淡谈起余老的作品和死亡,但当真正回忆式的文字呈现在我面前时,真正读到“生前”这样的字眼时,第一时间还是感到惧怕,于是又哭了一场。
余幼姗女士写到余老在摔伤之后“开始感受到老/病的威胁”,“天问”一章中收录了余老的一篇短文,记录了这件事,当我读到“跌了一跤,血流在地”又一次忍不住落泪。我自然是知道苍老是无可避免的,而坟墓则是苍老最终的归处,但苍老同时也是最使我柔软的特质。对年岁消逝的无能为力也好,对走向死亡的自得其乐也好,无论以哪一种姿态迎接死亡,苍老都是动人而令人悲伤的,更何况还有诸多病痛加之在余老的身体。如果可以,我真希望所有人都慢一点老去。
这一章中,余老还写到另外两个人的死亡,分别是他的父亲和小说家李永平。他以歉疚的心情写梦到的父亲,和与父亲共同的回忆,中国人的矜持有一点体现在难以言说的亲人间的爱,在至亲死后却往往导致无限懊悔,余老也不例外。他回忆起父亲生前对自己几乎无条件的支持,尽管他们二人并不彼此了解。中国的家庭多是这样的,父亲的爱总是沉默多过言语。另一篇悼文中,余老写到李永平先生在病房中也坚持创作,然而最终还是没能写完那部作品就离世了。我并没有读过李永平先生的作品,但这样的事情无法不令人动容。余幼姗女士也提到,余老生前有一首未完稿的诗,假如作完会是一首好诗。但这个假设又显得无比凄凉。
我读完此书写下这些心情的这几天,著名翻译学家巫宁坤辞世,余老在本书中提到的中学时的同学,著名的翻译家袁可嘉也已经离世多年。和以往余老借物写情的散文不同,真正悼念的文字自带着生命的沉重,真实的哀悼承载着遥远而漫长的记忆,长久相识的情谊和对对方的惋惜。在死亡面前,一切都微不足道。
我从来是不相信神明和往生的,但我愿意相信灵魂除坟墓外自有归处,在此摘选余老《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中的一句:
“但愿你一路平安,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
《时间的乡愁》读后感(五):人寿苦短,时光漫长
人生天地间,总有看不完的风景,抵达不了的对岸,而我希望永不到达,好让我永不下车。
余光中——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正是由于这种先驱导向式经历,让他对文学诗词翻译等的体会相较于其它人更为深刻严谨。
初初拿到这本书,我刚好问了我上初中的一个弟弟,问他知不知道余光中是谁,他说如果我问他莫言是谁他肯定知道,言下之意不言而喻。还记得我的学生时代,莫言还没得诺贝尔,他的名气远不如余光中,而且他的作品我也基本不怎么了解,而余光中缺是一直活跃在我的课本中,他的思想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乡愁》无人不知,而且这首诗在艺术风格上,一反他早年“现代时期”那种刻意锤字炼句、苦心经营意象和矛盾语法、追求陌生化效果以作惊人之语,在晦涩中求深奥的特点,转而追求恬淡、圆融的美学风格。以简代繁,以淡取胜,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而时间的乡愁则是他经历了人世间种种之后的终结之作
通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更能理解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是如何的登峰化极,为什么独独他能被称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这本评论集是先生生前规划的最后一部作品,本意是以此书庆贺耆寿,奈何世事难料,终是与此书无缘相见。这本书中我尤爱第一章节和最后一章节,第一章节是先生关于古典文学的一些论述,以一种大胆合理严谨的猜测来解读苏轼杜甫李白等人的诗意,读起来别具匠心,独树一帜。也是由于我学生时代死板僵硬的理解,我总觉得古人写诗词歌赋未必会包含那么多愤懑抑郁之情,也许他就是那天诗意上涌有感而发,作为后世之人的我们站在上帝角度就各种给他们安插胸臆,就好比近来语文阅读解读出了作者自己都没想到的含义,不可为不是一桩笑谈。而先生在此章节中解了我多年之惑,原来他也有不一样的见解,就好比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肉眼看凡情,总会有会错意或是过度解读的时候,而且大众更倾向于多维解读融情于史诗中再来读诗,都不过是后世猜测罢了。第六章则是先生人生快走向终点时写的一些感悟诗作等,融入了他对生前死后的思考,名家写生死这种富有哲理性的命题,尤其是代入自身之后,大多会越加深刻却又通俗易懂,读起来不免心有戚戚焉,沉重却又坦然。
人寿苦短,光年太长。不容你偏安于迷信或传闻,以灵魂“一缕”之纤弱,挡得住身后,五行之不测么?
《时间的乡愁》读后感(六):那人的乡愁
那人的乡愁 读《时间的乡愁》 ——听雪7801 说起乡愁就让人想起了,余光中的《乡愁》,记得那是上中学时代,课文就有,“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现在依然记得那枚邮票,代表了那一代人的乡愁。那里面有多少的记忆,忧伤,无奈。可望不可即,就在对岸,却无法到达。 那时侯不理解,长大后,理解了,却是另一种方式,出外打工的人,能理解,我在这头,父母儿女在那头,除却春节,其他时间就是奢望,就是为了生活。同样是乡愁,却是两种境遇。 余光中先生,不但在诗歌方面造诣颇深,而且在散文,评论,翻译放面的造诣也了得。驰骋文坛半个世纪,其文学风格悠远,又细腻柔软。在花语世界影响深远,被大陆,台湾语文课本收录。 对时政的评论也是一针见血。与此同时台湾的新课纲把文言文删减,却增加日文选项是川端康成,夏目漱石等名家的文章。就是有点舍近求远。因为日本学者却热衷于研读《左传》等其他华文典范。你像是看到台湾的执政当局难逃历史的公断。 能吟诵的诗歌方能传后。诗歌不单单是用的默读,而且也是用来吟诵的。吟诵自选风格,无法由他人来定夺。92年的余先生与婷婷,北岛去英国巡回演说。并吟诵了苏东坡的《赤壁怀古》。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可见吟诵有一种非凡的魅力,能催眠听众,也能使之接受。这不单单是艺术的魅力,也是诗歌朗诵的魅力,和东波先生的魅力。 诗歌就是要有诗意。水是一面害羞的镜子。别逗他笑。一笑,不停止。水中的涟漪,只要一起,起来就一圈一圈扩散,不停止。海峡。早春的海峡。那么大的一块蓝玻璃。风吹皱。水,风起,皱纹就起。这就是诗意,意境惹人喜爱,遐想。 对父亲的思念。难忘去年的今日。这一炉炼火的壮烈。赤焰的迅猛。玉石俱焚。叫你烧一个干净。就只剩这一撮了吗?光绪的童稚。辛亥的激情。抗战的艰苦。怎么都化了灰烬?这是除夕祭祀的为逝去的父亲写的诗歌。里面,满满的都是思念之情。人在时可能没有觉得什么,突然失去了,才知道珍贵。就像小时候读乡愁,只知道那是海峡对岸的人对大陆亲人的思念,对家乡的思念,这是大陆亲人,对海峡对岸亲人的思念,谁能想到有一天我真的懂得了乡愁,而且是那么的深刻。漂泊异乡的人才会真的懂,乡愁!
《时间的乡愁》读后感(七):思殇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屈原《哀郢》“乡愁”一词最早出现在我的记忆里的也是小学时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这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同样是余光中的乡愁,此时的愁思是海外游子对“中国情结”的思归怀念。
当代写乡愁的作家有很多,但不曾有一位大家的作品比于先生的更为闻名,不可否认的是其中不止是纯粹的文化内涵,更多的是时代情结、政治元素。海峡两岸的问题涉及太多纷杂的政治不确定因素,我也就不详细讲了,只能说余先生的“乡愁”出现的恰到好处,不是无病呻吟的矫揉造作,也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顺应时代潮流,远居台湾而出生大陆的思乡之情。此情不只是不能回乡的老一辈台湾人共同的愿望,更是离开“母亲大陆”多年的台湾的愿望,他们都是如此期待着“破镜重圆”。这一立意远远比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故土思乡”来得高明的多,也更能引起世人共鸣。
说实话我看《时间的乡愁》这本书的时候吧,时间选的有点不是很好,导致我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带了一点点“政治上的感慨”,没错就是现今热议的“香港废青”,由衷感慨人啊,还是得多读一点书,读书使人明智,最不济也能使人免于当枪使。没有回来的日日夜夜挠心挠肺想要回归,得到的吧又总是不珍惜。外国的月亮难道真的那么圆?被蒙蔽的双眼是时候睁开来好好看看我们的祖祖辈辈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打下的打好河山吧!难道就忍心使“雄鸡”在这样的和平岁月,因着国外势力而支离破碎、鲜血淋漓?无论何时心中的底线不该丧失,家国天下都该是我们用心守护的……时间总会公正的证明,证明一切的对与错、功与过、得与失。
很可惜于先生没能等到亲眼见证一切的时候,不过是如陆游一般“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不甘。终于最后的最后“我成了一个时间的孩子,背着记忆沉重的行囊”。
《时间的乡愁》读后感(八):读诗,解诗
梁实秋曾用“左手写诗,右手写散文”来评价余光中,在中国文学史的舞台上,于光中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虽然很多人对于他最初的了解是从《乡愁》开始,但,读过他文字的人无一不爱上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于光中先生的一生都在写作,诗歌,散文,评论,是对人生的理解。有人说用心去读他的文字,你会发现《乡愁》只是他众多作品中普通的一个。于老写乡愁,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他写山写水,写着大自然中一切平凡而美好的事物,是对祖国,对大地母亲的思念。 《时间的乡愁》是于老在世时整理的散文集,却终究没有等到它的出版。于老过世后由女儿接手整理,一年多的时间,这本书终于与我们见面了。书中收录的大多数是于老近几年的作品,也是很多我没有看过的作品。于老病后在家修养期间所作的文章,多数也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对于诗词,对于戏剧自己的认知。 书中分有若干个部分,是对文章的分类。对于中国古典的诗词和戏剧文学谈起的感受,这是一些随笔,记录着先生对于古典文学的认识,先生的文字读起来是一种享受,在重重叠叠的文字中,遇见最美的故事。记得年少时读《寻李白》或许是给我最大的震撼,而后很多很多的文字是喜欢,是共鸣。 在《时间的乡愁》里我看的最仔细的是关于诗词翻译的那一段,说实话,中国古典诗词熟悉的,从小便开始背诵,课本上的诗词有限,课外也听了不少,而对于国外的诗词,除了泰戈尔的或许就在没有去听其他人的,而这里,于老附上了原文,也对照了翻译,这样也让我们对于国外诗歌的意境有了一定的了解。因为文化的不同,中国诗词讲究的韵律翻译成英文总是觉得少了些什么,而英文翻译成汉语却很多都是唯美的。 先生一生都在写作,温暖的,忧伤的,他总是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文人就是如此,多愁善感,记录着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我想除非你不去读余光中的文字,如果读过,一定会爱上的。对于故乡,对于乡愁,这是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是任何利器都无法割断的情感。这本书里有着很多作品是第一次公开出版的,这些诗词带给我们更多的温暖。时间的乡愁是对于故土的怀念,是对祖国的热爱,自始至终,我爱这片土地。
《时间的乡愁》读后感(九):乡愁还是少年的乡愁
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九州一色还是李白的霜。——《独白》
《时间的乡愁》是余光中老师生前最后一部作品,这次首次出版,由其女余幼珊授权,并写长序,非常值得一读。
这是余老先生的一本散文集。如果说《我们那短暂而又漫长的生命》有的是柔情似水之感,也兼并了铿锵犀利之感,那么在《时间的乡愁》则更多的是学术性知识性的讨论和感叹。
余老先生曾说写作是四度空间,在这本书里,就有关于写作的讨论。比如谈及诗。余老先生说当年读高中的时候,语文课本里有译诗,原文是拜伦的《哀希腊》,由其后期的长篇杰作《唐璜》摘出,一诗三译,诗体各殊。余老先生说,曾有人说有三件事情只能用母语来做,吵架,遗嘱,写诗。细细一想,确实能用外语吵架的,也不是普通人了。
余老先生自己教英美诗,前后也有三十多年。谈及诗,就是涉及到东城居士,因为他也作了很多诗,余老先生觉得都是同道之人。余老先生谈论了倒装句的美感,又谈及在翻译诗的时候,如何精准,如何恰当,很严谨,却又不失美意。书中就有余老先生翻译的英文诗句,以及中文,同时也有余老先生对某词某意的意见表述,非常珍贵。
现在语文对于诗词古文,都要求背诵。提及诵读,余光中老师特别说,吟诵古文,应自选风格。余老先生说自己的父亲是一个风格,自己的舅父又是另一个风格,而他自己而是一种风格。说到自己出席某些活动时,常朗读一首诗,每每都会收获掌声,可见诗是跨越语言的。确实,古文吟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带有自己的语音语调,带有自己的停留,音调高低,也带有自己的理解和情感。
“时间静止,空间泯灭,让我从容整理自己的灵魂。”或许正是在这诗中,余老先生在时间空间里穿梭,留下淡淡的乡愁,留下一抹回忆。
余老先生的作品,总能让人从中收获不同的感悟。比如余老先生作散文,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留下散文集《听听那冷雨》《逍遥游》等。余老先生去做评论家,留有评论集《分水岭上》《举杯向天笑》等。既然余老先生都教英美诗多年,当然也留有诗集《白玉苦瓜》《藕神》等。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或是评论,或是翻译,余老先生都尽心去做,认真严谨,却又不失个人风采。
《时间的乡愁》是随笔,是知识的积累,是艺术的品读,是生活的趣味,是人生的见解,也是过去的,也是纪念青春的。正是这般,让我们看到积极努力奋斗的余老先生,那正当年轻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呢。正能量,从来不是口头说教,而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
这本书还特别赠送,珍贵的诗作手稿,以小巧的拉页式,非常值得拥有。
《时间的乡愁》读后感(十):了解完整的“四度空间”
余光中先生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将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称为自己写作经营的“四度空间”,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很多人对他的散文和诗歌都有所了解,却不太清楚他在评论和翻译上的杰出成就。而他生前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告别人间的天鹅之歌——《时间的乡愁》就是你了解他精彩评论的不二之选。
这本书由余光中先生之女余幼珊按照性质分成了六个章节,前五章包含先生的古典文学论、“正论” 、艺术形式评论、亡友悼文、贺文等等,而最后一章则是近几年还未集结成册的诗和散文。这不足三百页间就涵盖了先生一直以来从事的“四度空间”,也算是他这闪闪发光的一生中留给我们的最后一份完整的答卷了吧。
平时看余光中先生的作品都是以散文和诗歌居多,总是被他那美到极致的意境和语言所打动。但是这第一次读他的评论文集,还是让我眼前一亮,刷新了原先对他的文字只觉得美的认知。
这本评论文集里从打趣东坡居士到追忆老友,从中国古典诗词品到当今科技发展,从画作的评析到析论自己的四度空间,他跳脱出了我们对他固有的“乡愁”的紧绷印象,放松了神经走进了一个让自己更加自在畅快的领域来。整本书读下来让人感觉就像沏了茶与朋友随意聊天,而不在意聊什么,有没有偏题,是不是完全政治正确,只是信口拈来,畅快随意就好。但是这并不是说余光中先生的评论就是泛泛、草草、文采平平的,他也没有“以艰涩文肤浅,或以冗长充博大”。他的评论多从创作者的立场着眼,没有过分强调什么主义,什么派别,也不在意是否合乎主流,他“只是在为自己创作的文类厘清观点,探讨出路”,所以他的评论就有那种介于有趣和严谨之间的微妙舒适感,让人想不停的继续往下畅聊下去。
他在几篇文章里也提到了自己的翻译心得,他说“写诗乃展己之长,译诗确实成人之美”。他的一生中写诗千首,同时也翻译了四百首以上的诗,书里还贴出好几首为例。他将格律诗译得工整,将自由诗译得流畅又不落入散文化,也不追求可以“凑韵”,实在是大师风范。
一直以来人们都只专注于余光中先生二分之一的“四度空间”,只有读完这本《时间的乡愁》你才能真正算了解余光中,了解他完整的“四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