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黎东方讲史之续·细说宋朝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黎东方讲史之续·细说宋朝读后感100字

2021-02-22 01:08: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黎东方讲史之续·细说宋朝读后感100字

  《黎东方讲史之续·细说宋朝》是一本由虞云国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6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黎东方讲史之续·细说宋朝》精选点评:

  ●使我对南宋的历史清楚了些。

  ●讲的非常细致易懂,宋史入门不可多得的佳作

  ●这是读作者的第三本书,前两本为《放言有忌》和《三声楼读记》,是作者读书读史随笔,听作者畅谈书海史料,颇有得,要形成自己的书观、史观和世观的思想,受其影响。虞老是宋史专家,本书是他宋史方面的代表作之一,早就心向往之,今日拜读,果然史实丰富、体例精当、史评客观,将宋、辽、金、西夏、元以及大理的历史呈现得脉络分明。 宋朝历经三百余载,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承上启下的朝代,创造了繁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然宋代的独特非在其强,在于与众不同的时代。有宋一代,先是辽、宋、西夏三国鼎立,后金取代辽,宋、金、西夏三国鼎立,直至元一统天下,虽经历苦难和坎坷,但正是这一切 ,丰富着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慢慢交融、积淀成多姿多彩的社会历史文化。

  ●陆陆续续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才看完,不是按照时间轴的顺序讲的,是按照事件发生的过程,将宋史串联起来的,对宋史不是十分清楚的朋友,看的时候稍微有点跳跃,作者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很有意思,也很在理,美中不足就是读宋史怎么能没有地图。对宋辽夏金的态势有点不好理解,同时对战役看的也没有那么懂,但不影响这是一部好书。

  ●第一次听说纪事本末体,就是按事情来叙说历史。 终于比较完整的摸了一遍宋朝历史,感谢此书。

  ●大家通俗说史标杆性著作。

  ●可能是我有一些历史基础的缘故吧,这本读起来太过平淡,只能说是教科书式的行文。相比起来,还是通俗读史类如<明朝那些事儿>读起来内容更详细且不容易累。

  ●宋史普及

  ●资料翔实,论述到位,结构严谨。不可多得的好书,力荐!

  ●普及读物,一节一个主题。

  《黎东方讲史之续·细说宋朝》读后感(一):小记

  陆陆续续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才看完,不是按照时间轴的顺序讲的,是按照事件发生的过程,将宋史串联起来的,对宋史不是十分清楚的朋友,看的时候稍微有点跳跃,可以自己百度。作者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很有意思,推理也十分合情合理。美中不足就是读宋史怎么能没有地图。对宋辽夏金的态势有点不好理解,同时对战役看的也没有那么懂,但不影响这是一部好书。

  《黎东方讲史之续·细说宋朝》读后感(二):如果只选一本入门宋史的书,就这本了

  看宋朝的书看得比较少,最近也在补一些,但虞云国先生是正儿八经的宋史学家,我个人的体验是,如果从一本书入门宋史的话,这本是蛮好了。

  立场中立、内容扎实、知识框架完整、文风有趣、作者人品宽厚,另外这本书里有个情节让我重新认识了宋太祖,以前对他的认识就很平面化,这次看到个细节,宋太祖建国之初,平定了周边一些小国家,其中一个亡国的国君去朝见赵匡胤,赵的大臣就说了“他(亡国国君)深耕这片地区这么多年,即使现在称臣,也不保险,快杀了他吧”,太祖咋说呢?“汝好雀儿肚肠”。然后这个亡国的国君战战兢兢的去朝见了太祖,朝见完就把心放回了肚子,平平安安的回去了。

  到这完了吗?没有,后来烛光斧影太宗上位,还是这个亡国君,同一个人,同样是朝见,就死在了太宗手里。这就是磅礴大气的太祖和窃位的赵光义的区别。这样的小细节,这本书里还有好多,zqsg的喊“求求你们去看吧”。

  《黎东方讲史之续·细说宋朝》读后感(三):往事兴衰任浮沉

  宋朝经历了一个文化和经济空前繁荣的时期,若不是在军事和外交上软弱,每年上交那么多财物来乞和,宋朝或许会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度。 从辽到西夏再到金每年以进贡岁币数十万贯,布匹几十万,白银黄金数百万两,以兄弟之国或叔伯之国甚至父子之国事敌,以此来换取和平和稳定。但是宋朝的多数统治者,并没有把这种乞求来和平和屈辱铭记于心,而是习惯了苟且偷生,甚至麻痹自己而沾沾自喜。国家繁荣时期,君主多奢侈迷乱,贪图享乐。朝堂之上也尽是奸臣辈出,忠义之士被外贬甚至迫害致死,导致人不能尽其才。这或许是从太祖时期重文抑武而埋下的祸因,但也和当政的统治者个人的能力和远见有关。 读一段完整的历史,总免不了目睹由兴盛到衰亡的过程。这其间也是阅尽世间繁华和苍凉,形象色色的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兴风作浪。有时候从字里行间传递出的是意气风发,而有时候却捶胸顿足,须臾长叹。而不管如何,该逝去的已如光影幻灭,该流传的依然熠熠生辉,用其生和灭,兴和衰,悲和喜,忠和义等等滋养着我们继续走下去。

  《黎东方讲史之续·细说宋朝》读后感(四):从忿忿不平到心静气和

  

严格意义上这是我第一次通读宋史,对于这段屈辱和软弱著称的朝代史,以前都下意识地选择了回避。论屈辱程度,前有五胡乱华肆虐、唐有吐蕃祸长安,后有明朝萨尔浒、清之辛丑甲午,同样不遑多让,为何偏对宋朝耿耿于怀,大概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吧。守着历代封建王朝中最文明开放的政治生态,横扫世界的经济体量,优异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文化宝库...怎么就成了军事上的矮子,行动上的懦夫,任人蹂躏呢。

怪仰文抑武的祖宗家法?怪军制的各种掣肘?怪汴梁无险可守?怪士大夫太纵容党争猖獗?怪皇帝耳根软性格懦弱?怪庆历改革的不彻底又怪熙宁变法的太偏激?其实哪朝哪代没有外敌内乱的问题,施政国策未必都妥帖得当,养于深宫的帝王不见得都是高明,官绅贪腐与民夺利也并不稀奇...总而言之,问题是始终存在的,亡国之君臣们犯的错误也同样犯在了正常轮换的君臣们身上,只是末代朝廷已经承受不起一次错误或几次错误的代价了。

如果长篇大论读不完可以试着读读七六-八〇章节,个人以为这是全书最耐读也是最精彩的部分,不知道作者是不是也写得酣畅淋漓呢,大秀其飞扬文采,点评文脉,读来非常过瘾。

  《黎东方讲史之续·细说宋朝》读后感(五):对宋朝的一些小看法

  宋朝从地理上说并不是大统一王朝,其实也是三国时代的另一个版本,只是另外两个国家并不是由汉文化统治区域,我们大多数人对于同时期辽国和西夏到后来的金国都只是一知半解.有幸拜读这本书也是对于宋的好奇,毕竟书里也说宋是自战国时期后另一个中国历史上文化涌喷的朝代.宋建国的祖训和经验一直都是重文抑武,始终以唐的节度使分封造成内乱为教训,宋祖也是深知手下手握重兵的厉害(自己就是大统领搞陈桥兵变这么上来的),一直是弱枝中干,这也是宋代文化交流最繁荣的原因,唐宋八大家有六位来自宋,可是军事战斗力因为祖训和制度一直强不起来,每次看到发生战争对抗时很窝囊,不断割地赔款各种丧权辱国,这也是宋朝到最后也是没有忘于内乱的一个原因.两宋在心态上也有很大的变化,北宋一直希望完成统一中原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想法和包袱,可惜军事被国家制度完全抑制,除了宋祖和太宗算是雄才大略自己能带兵打仗外,后面的皇帝自己带兵不行,也没办法培养将领,始终没有完成收复工作,到了南宋初期,岳飞的军队本有希望一鼓作气收回腹地高宗由于祖训和自己的私心完全放弃最佳时机,后面基本上就是偏安一隅,乐不思蜀,有复国之君时没有复国之臣,有复国之臣时没有复国之君.最后的结局也是顺应历史的发展被更强大的元灭亡,可是宋在文化高度上的发展以及经济上都是空前的强大,这也是宋治国方针的重要体现,作者对于宋朝在对于国家管理、机制、文化和用人方方面面做了细致的研究,有很多内容值得细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