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兰贝的年轻人读后感100字
《格兰贝的年轻人》是一本由[爱尔兰]科林·巴雷特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2019-8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格兰贝的年轻人》精选点评:
●几乎对任何青春类英剧都不感兴趣 但转换成文字 又比影像能接受 所有故事氛围都太相似了 无望与孤独
●年轻生命的活力在小镇酒吧及肮脏的场所肆意,但也逃不出酒、音乐、大麻和性。
●2019079:啧啧!遇到这么一位语感绝佳的年轻人,书写的还是关于青春的恣意妄为、挫败和残缺。今天后浪文学的手抄特别适合这本书:“那些正面对世界宣战,为了赢得自由而奉献一生的人,我觉得他们至少对这份痛苦是诚实的。——村田沙耶香”喜欢《月球》、《假面》、《倚马而息》和《请忘记我的存在》,拍成英剧一定会好看。
●躁动、暴力、情欲……让人想到《猜火车》。
●阅读感很差,只有最后两篇《钻石》《请忘记我的存在》可读。可以改名为行将就木的年轻人,在小镇里昏沉地放纵地稀巴烂地生活着,情欲与暴力莫名其妙地看得人抓狂。怀疑作者对体毛有什么偏好,前面篇篇提及,让人不适。
●#
●在“微信读书”上看完的第一本书。冷酷的青春,残缺的人生。
●第三人称的篇目比第一人称好。
●19年倒数第二本 从年初听完bo的那次读书会之后就一直在等待这一天
●挺好,他的第一个长篇可以期待。
《格兰贝的年轻人》读后感(一):这样的年轻人
年轻人霸占的小说,往往不是什么好事;正如这本书所言,在这本书里的年轻人是残酷青春物语。
青春这一主题一直是欲望、暴力、犯罪的伴名词。
有情欲、暴力、死亡,但他同样不回避平凡、软弱、纯真、善良。你会看到年轻人的血气方刚和恣意妄为,随后是成长的裂隙与伤害,再到青春的挫败与死亡,最后是怅然回首。
《格兰贝的年轻人》读后感(二):小书评
格兰贝的年轻人是一本薄薄的短篇小说集,另有一篇中篇小说。你能看到爱尔兰的一个小镇上形色各异的青年人群像,有的孤独、有的堕落、有的暴力……
读完每一个故事都给我一种“有些不甘心,但又只能这样”的感觉,怅然若失。每一个故事的主人公都透露着一股发霉的味道,丧,又丧得总能从他们身上看到些什么。从他们身上可以感受到那个小镇上的年轻人们的残酷青春物语。
说实话,作者讲述的故事,就故事性而言并没那么吸引我,但是他的文笔就吸引着我读完了每一个故事。你不得不佩服巴特雷驾驭文字的能。
作者的文笔很不错,读起来比较流畅,偶尔加入一点幽默调和。要说最大的特点,我会觉得是“真实”,这并不是指我们亲身到过爱尔兰,看到了这个小镇上的年轻人就是这个样子,而是说作者描写得很真实,每一个故事我都仿佛站在那些场景亲眼看到一样,就像全息投影一般。(笑)
《格兰贝的年轻人》读后感(三):《格兰贝的年轻人》
在刚看到的时候就对它十分充满期待 硫酸纸的腰封 还有封面的设计 一切一切
它也霸占了我2020年最喜欢图书的top1的位置
书中有六个短片一个中篇 最喜欢的是 月球 和 倚马而息 故事中有情欲 毒品 暴力 死亡 也有那种平凡 纯真 善良 每个故事都弥漫着丧丧的感觉 这个世上哪有那么多朝气蓬勃的年轻人 像我就从来眼高手低 好高骛远的不断羡慕着身边优秀的人再审视自己是条烂鱼无限轮回..偏了
月球里最喜欢的一句话“他都盼望着下次他从月球归来的时候能够见到她”像星星与野狗 永远追不上星星的野狗 只能在四下无人的夜注视着星星 哪怕露出獠牙也无济于事
在爱尔兰这个阴雨绵绵 国土面积非常小的国家
阴雨绵绵,每天都在下雨,遍地都是酒吧,每个人每天都喝得烂醉的 年轻人们截然不同的悒郁 残酷 颓废
就到这了 仔细一想在传播负能量 这个消遣的地方任何长文章都应该不会有人看的 如果有 拙笔裂文 感谢阅读
《格兰贝的年轻人》读后感(四):青春疼痛
《格兰贝的年轻人》:
这是一本充满疼痛感的小说集。
这种疼痛,是宿醉的第二天头痛欲裂,是“什么东西在我的额头碎裂”,是“那只靴子踩在我的喉结上”,是“整晚都在努力让自己别去看死水一般的手机”,是“眼球后面涌起火烧般的眩晕”,是被猎枪打断了的手臂,是被电锯切断的手指,是刻在身上的纹身,是“明知不会有好结果,却依然屈从于命运的安排”……
即便疼痛如此,也比不过内心的无助、前途的未卜、生活的茫然和悲剧的结局。
正如我小时候会在伏天午后漫山玩耍,不知炎热和困倦,青春的疼痛也不是彼时的感觉,而是时过境迁人到中年精神麻木,才会在意的本能。
所以,这本书尽管名为“年轻人”,却是写给不年轻的人看的。
年轻人只有当“泉涌的鲜血和眼前的金星令他无法思考”时,才知道“疼痛是实实在在的”。
而不年轻的人早就明白趋利避害、不堪回首,哪怕自欺欺人,也要迷失在某个幸福的瞬间。
《格兰贝的年轻人》读后感(五):被留下的
本书作者科林·巴雷特是个八零后,出生在爱尔兰西海岸的梅奥郡,他以家乡为原型在故事里虚构了一个经济衰落的格兰贝镇。这是一部短篇小说集,虽然都以格兰贝镇为故事背景,但每个故事之间其实没有情节关联。 在第一篇《克兰西家的孩子们》里这样描述格兰贝镇“一座拥有五间放映厅的电影院,方圆一英里内大大小小上百间酒吧。”这本小说集里的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的活动场所酒吧。毫无意外,酒吧成了格兰贝年轻人交集活动的场所,它们在那里喧嚣和躁动,失意与迷茫。故事的主角吉米和塔格是一对好哥们,吉米表面上对他青梅竹马的女孩马琳毫不在乎,但在他的内心却有着不能抑制的感情洪流。马琳随意与男孩们上床,在酒吧里旁若无人的大笑,对婚姻的草率态度都成为刺痛吉米内心的利刃。塔格外表粗鲁却是内心柔软,即使人们早已经对克兰西家丢失儿童的案子毫无兴趣,他依然不放弃寻找失踪孩子下落的希望。 相比《克兰西家的孩子们》的构思奇巧,故事《月球》的结尾似乎更能体现作者的匠心独运,一个疲惫的中年人对一个充满活力的女孩爱恋,如同他等不来她的短信回复一样悲哀。 那个女孩的朋友这样看待爱情 “谈恋爱这事儿……说白了就像扔骰子。” 这种随便玩玩的恋爱观,从侧面表明了他痴恋的无望。 《假面》延续了之前故事里青年人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丑陋但却重义气的巴特成为小镇留下的人,年轻人们一个个走出去,走向他不熟悉的新生活。巴特所代表的旧传统旧的价值观念开始被这个新时代所遗忘孤立。而在故事《倚马而息》里打手阿姆他对妻儿的爱护,对朋友的忠诚义气同样体现了这种可贵的传统价值观。因对朋友的死感到抱歉,阿姆即使拼尽最后的生命也想要去弥补朋友家人失去亲人的悲痛。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在2010年前后蔓延到作者所在的爱尔兰小镇,使年轻时的作者科林·巴雷特从温柔乡中,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里跌落。那场持续数年的经济危机不仅摧毁了爱尔兰的经济,也给同作者一样的年轻人的心里留下难以抚平的伤痛。作者在青年时期经历了国家经济形式从起到落的过程,从中真切体会到这一地震般的经济大萧条对年轻人的影响,我想书中人物的失意与迷茫正是作者一代人的真实写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