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的旅途·红色之旅读后感锦集
《颜色的旅途·红色之旅》是一本由青葫芦著作,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颜色的旅途·红色之旅》读后感(一):一页纸,一个故事,一本书,一串故事
给小家伙在超市买玩具,看到了这本《颜色旅途:红色之旅》,其实它旁边还有《黄色之旅》、《蓝色之旅》,貌似是一个系列的,但小家伙独对红色敏感,抱着不放。
也罢,先拿一本给她,免得她总缠着我。
回到家,小家伙兀自打开小书,翻来翻去,嘴里还“嘟嘟”“呜呜”个不停,这倒让我好奇了,难不成这里面还有车子不成?
凑过去一看,哪有什么车子啊,都是些红色的东西:果酱啊、围巾啊,每一开页就是一个物品,空白处再写这个物品的名称,还配有英文。
这不就是个识字卡片集么?这么一开页两面才一个物品,纸张又厚,一整本书也就22个物品,第一个和最后一个还是重复的,都是一扇门——这有啥玄机?
我兀自在心里嘀咕。
那边小家伙不管这个,一页接一页地看得入神。
什么让她这么入神?凑在小家伙旁边看了几眼,恍然大悟:原来这里面字画虽少,内中自有玄机,第一页以红色的门起篇,右下角一个线团却引出了第二页的围巾,围巾那边角的红色汁水引出倾倒的果酱,更奇妙的是果酱瓶中明晃晃的草莓,瞬间让小家伙知道了这果酱的来源,兴奋得反复指着草莓叫个不停,因为她上个月才去采过草莓!
而末尾重复出现的小红门,实际上与开头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开头门在左,末尾门在右,就像一个长镜头,拍摄了一个从门边走过,又绕了一个圈儿,再回到门这边的景象。
整本书,可以一是一个长镜头,每一页,又是一个完整的小画面,每一个物品都不是静止状态,红围巾在红狐狸手里,果酱倾倒在地上……这些东西是如何变成这样子的,它们将会发生什么,留给人无限想象空间。
而小家伙们的世界似乎比我们更为奔放:她可以认为火炬手的火炬是由狐狸尾巴点燃的,因为,这两个长得一模一样!
而摸了一会儿书边,我也稍稍感受到了制作者的一番苦心,书边都是圆的,这样可以保护宝宝们的小嫩手,而厚厚的纸张,是为了担保小朋友们扯坏书页……
一本《红色之旅》,尽显制作匠心与用心。
《颜色的旅途·红色之旅》读后感(二):跟着红色去旅游
这是一本主要关于红色的书,《红色旅途》系列中的一本,情节的话在大人看来是非常简单的,红色从一扇门开始,一路上红色毛线球、红色围巾、红色草莓酱、红色裙子、火焰等等,最后再以红色的门结束。全书总共二十多张图片,但一张图片上隐藏着下一张图片的边边角角,就这样一张接一张,一个红色接着另一个红色,对于儿童来讲,有点儿像是一场红色探险,好奇吸引着你一页接一页的翻下去,就在你想着本书会以什么结尾的时候,第一页的红色的门又出现了,很意外的结局,又有点儿宿命的感觉,就像木马一样,开始转动后,旅途的每一站风景都不一样,但是一圈之后又会回到起点。
很多绘本,在大人看来是很简单的,但是对于两三岁的孩子来讲,却是其乐无穷的,一本三两分钟看完的绘本,我家小孩能看上一个月,我说,圆圆咱们看书吧,看这个吧?不行!看这个书吧?不行!然后自己拿过来一本,坐在我怀里,打开书让我给她讲。儿童的绘本都是图片多文字少,但是讲的多了之后,也许是小家伙有了自己的看图识图能力了,打开一页,她自己都能给你讲出故事的大概,比方《红色之旅》,小家伙,就说打开门,有个红色毛线球,熊熊在织围巾,旁边流了一地的红色草莓酱等等,然后自己就串下来了。
很认可书的封面的几句话,“幼儿想象力激发,艺术启蒙绘本”“双语阅读、逻辑思维、语言开发”。不知道为什么,同样年龄的小孩,城里的和农村的小孩站在一起明显不一样,也许是生长的环境不同,也许是接触的面比较宽窄不同,也许是对启蒙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等等。
孩子的世界总是充满了各种可能,尤其是想象力,我们能做的,不要求一定要激活,尽量不要破坏就好。小家伙的姑姑走的时候跟小家伙告别,小家伙大声说姑姑别走,都正在想怎么走能让小家伙不哭呢,谁知道她跑进屋子里骑出自己的平衡车说,姑姑等等我。
我小学在村里上的,初中去市里上,进班之后,惊奇的发现市里的同学,都会拽几句英文单字或者句子,而我在进初中之前从来没接触英语,以致后来跟同学英语对话说了一句至今记忆犹新的话“I am a habagou(哈巴狗)!”,真是一段羞涩的回忆。
所以,《红色之旅》中出现的物品,中英文双语就非常不错,我们觉的学习英语难,那是我们从小到大没接触过,突然就开始记单字句子语法等等,如果从小就开始接触呢。据说汉语是世界上最难掌握的一门外语,但我们不还是说的溜到飞起。语言,重要的是一个环境或者说从小到大的一个积累工程。
家里如果有小孩的人,有时会发现小孩某一天突然接你的话了,还跟大人的话接上了,说明孩子能听懂你的话,并且有了自己的逻辑和表达能力,那一瞬间你会觉的小家伙长大了,但是又暗暗告诫自己,以后说话注意点儿了,你平时说话不吭声的小家伙已经听懂你的话了,只是他不吭声而已。哈哈
张爱玲说,读书要趁早,大人小孩都是。从小就培养小孩子看书的习惯,段时间也许看不出什么效果,但这种东西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会产生质的变化。
在孩子看绘本的时候,大人也要多看看书哦,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颜色的旅途·红色之旅》读后感(三):红色,有一种幸福的味道
到手这本《红色之旅》的时候,第一次这么大片面积的正视红色图案。以前更多的对红色的印象是结婚时候红红的囍字。红色在中国一般都代表着喜庆和吉利,还有美好的祝愿。比如:“我们希望生意就红红火火。”
红色其实是一个很难驾驭的颜色,太过了就会俗气。而这本书却不会,红色在每一幅画面的份额都是刚刚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特别喜欢海边的那个红发女孩,那一头红发和整幅画面的流畅感,很是和谐。小朋友特别喜欢里面的画画,有一种生动的活泼感,就比如那鱼和鱼钩所在的画面,如果是蓝色的海洋,配上红色的鱼或者钩子,就会比较暗沉,和没有活力。而沐浴在出生太阳的晨光中,那金色的海洋让人非常震撼,有一种华丽感和欣欣向荣之感。里面还有我自己特别喜欢的动物“火烈鸟”,那只火烈鸟是在整理自己的羽毛,呀或者是在给自己挠痒痒,那散落在空中的红色的羽毛,整个空间布局很是漂亮。忘了说了,这本书是中英文对照,不是只有孤零零的中文。现在不都普及双语教育嘛!而且纸张也是小朋友很难撕坏的那种,真是超级棒棒的。这本书拿在手里,翻看也很有质感,我也不用担心小朋友撕坏书,或者是把书放在嘴里吃等不良习惯了。而且这样的书籍也很经磨,放置的时间也会比较久。
小朋友看完这本书,我还和他讲了小红帽和大灰狼的故事。这算是我童年的记忆。我们以前的课堂还学过了。说这个故事是不是有些暴露年龄啊!
不过,随着时间的增长,记忆里小红摸逐渐远离了我的生活。最近对红色特别有感触的是对联还有那红色的鞭炮,以及那红底金字的福字。每年贴对联的时候,就代表这一年过去了,我们撕下了对过往的祝愿。怀着对来一年的美好期盼。在这个一家人团聚的日子里,贴上喜庆对联还不够,还要福到啊!在门上贴个福字,希望我们家以后福气满满。屋内一片热闹的景象。然后,小朋友奔跑出来,牵着我的手,拉我走像饭桌。耳边是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大家都在吃年夜饭。真是超级幸福的时刻。这一年大家都在外奔波劳碌,大家在一起聊天吃饭的时间并不多,唯有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大家才能热热闹闹的团聚在一起。可能过了这一天,又有人需要去外面闯荡,又有人需要奔赴学校的殿堂,我们各自奔向各自的命运。却也都翘首期盼这一天的到来,因为我们知道,不论外面多么辛苦,不论现在的分离有多痛苦,我们都能在那一天治愈。嗯!记忆中的红色,有一种幸福的味道。
《颜色的旅途·红色之旅》读后感(四):注重想象力的培养是父母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哲学家狄德罗说,“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它,一个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思想的人、一个有理性的生物、一个真正的人。”马云也曾经说过:“未来的竞争是创造和想象力的竞争。”
可见想象力是多么重要。可是很多父母忽视了对孩子想象力的培养。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想象力是人在已有的感知和记忆的基础上,重新创作出新的形象的能力。
想象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0-3岁是培养幼儿想象力的重要时期。这对于幼儿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想象能力对幼儿具有重要的作用,父母一定要重视幼儿想象力的培养,这才是留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呢?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阅读。本次我们要分享的《颜色的旅途:红色之旅》便是一本有利于培养幼儿想象力的绘本。
一、鲜艳的红色激发了幼儿创作的热情
在早期教育中,颜色的教育对幼儿想象力的发展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颜色的旅途:红色之旅》中以红色为主要色调,绘画出一幅幅图,色彩鲜艳夺目,吸引了孩子阅读的兴趣,激发了孩子创作的兴趣。
红色是三原色中的一种,它代表的是生命、活力、健康、热情、朝气、欢乐。红色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让孩子们不知不觉被绘本画面所吸引。
在绘本中,红色不单单是颜色了,它是一位会变化的魔术师。它一会儿变成在织围巾的小熊,一会儿变成正在偷吃果酱的狐狸,一会儿变成身穿红色裙子的小姑娘。
有的大人在教孩子认识颜色时,总是指着某一种颜色说:“这是红色、这是黄色....."很少让孩子想象颜色会变化成什么?什么东西会是红色的?
而这本《红色之旅》正可以帮助父母开启孩子的想象之旅,让孩子跟着红色这位魔术师在天马行空的世界里畅游。
二、看图讲故事留给孩子想象的空间
《红色之旅》全本绘本中每页只有短短的一个词,剩下的都是图画。 比如开篇画的是一扇红色的门,而且只写了一个字:门。在门外只有一个红色的毛衣球。下一页到底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这毛衣秋为什么在门外,那门里面究竟是谁?他在做什么呢?这就留给了孩子很大的想象空间。
有人可能会说这对于一个0-3岁的孩子来说太难了。其实,在绘本的页面边缘或者图画中的某一处,都设置了跟下一页有关的部分画面。
比如绘本中有一瓶果酱倒在地板上了,为什么会倒在地板上呢?究竟是谁弄倒果酱的呢?这时候可以让孩子根据局部图案产生联想。在绘本中的左上角,我们可以看到一只红色的脚,孩子可以根据这只脚去想。
家长在和孩子阅读时,不要着急翻到下一页去,可以引导孩子观察画面。想象一下接下去可能会发生的事情。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父母应该注重孩子想象力的培养,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
《颜色的旅途·红色之旅》读后感(五):这是一本红色的小书,也是一次“暗藏玄机”的旅程
随着对绘本的了解,市面上类目繁多的绘本让家长眼花缭乱,绘本到底要怎么选呢?
除了通过主题去挑选绘本之外,其实我们还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来挑选绘本读物。对于0-3岁之间的小朋友,我们就可以给他们挑选内容简单,颜色饱满的纸板书。比如这本艺术启蒙绘本《颜色的路途:红色之旅》。
《颜色的路途:红色之旅》是一本低幼版的启蒙绘本,适合0-3岁的小朋友阅读。绘本里面插画精美,配色鲜明,有利于孩子早期的启蒙认知,同是也能培养孩子的美感。
1.针对低龄小朋友的设计
绘本采用硬纸板,防止小朋友撕咬(这个年龄阶段的小朋友正处于口腔敏感期,热衷于撕书咬书),绘本圆角设计,不会伤到宝宝的手,而手掌大小的绘本,刚好适合拿在手里翻阅。对于正处于视觉敏感期的宝宝而言,这样鲜艳的颜色有利于激发他们的视觉。
2.每一页都会有新线索,让孩子发挥想象力
打开第一页就是一扇红色的木门,你会发现,在木门外有一个红色的毛线球球,线头却在门里面。这两样东西为什么要放在一-起呢 ?它们到底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这个时候,小朋友就需要去开动脑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了。你翻到下一页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
噢,原来木门这一端是小熊在用红色的毛线织一条围巾,真让人意想不到呀!围巾的旁边有一团疑似番茄酱的东西,根据上一页的套路,果酱绝对不会平白无故的出现, 现在你来猜猜为什么会有果酱出现在这里。
哈哈哈,原来是草莓酱被打翻了。 而在书本的最后一页,那扇红色的木门居然又出现了,只不过门口多了小脚印,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那就等你来探险咯。
一本颜色翻翻书,就这样变成了一个故事接龙,小朋友们永远不知道下一 页发生什么,但是却让他们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
在阅读《颜色的路途:红色之旅》的过程中,通过看图尝试让孩子去说故事,这样不但能够他们看图说话的能力,还能提高观察力。
3.双语阅读,同步英语启蒙
在绘本中,对于出现的新东西,都会标上中文和英文。很多家长会觉得0-3岁的小孩还太小,不需要那么早接触英语。
其实,7岁之前是孩子的语言敏感期,在阅读绘本时,-边让孩子进行颜色启蒙,一边学习简单英文单词,这样全方位培养孩子的感知和语言能力,对孩子而言一举两得。
通过阅读绘本学习英语,既加大了语言的输入,又增添了学习的趣味性,孩子将具体的颜色和物体与语言联系起来,重复阅读绘本,巩固记忆,是一种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
当父母带领着孩子们去阅读《颜色的路途:红色之旅》时,不用着急翻到下一页,让孩子们自己去观察,发他们的挥想象力,去构思属于孩子们自己的故事。
通过这一本小小的绘本 ,小朋友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就让这本红色的小书带着你和你的孩子进行一场视觉上的奇幻冒险吧。
《颜色的旅途·红色之旅》读后感(六):戳中孩子们的笑点,讲一个独一无二的故事
近来,我家发生了这么一件趣事:好巧不巧的,家里有两本童书,讲的虽然都是“孔融让梨”,故事的版本却不尽相同。
比如:关于梨子的来源,一本书说是爸爸的朋友送的,一本说是妈妈买的。我四岁的儿子就刨根问底:妈妈,梨子到底是怎么来的?他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颇高,以至于演变成了整个故事中无法抚平的硬伤。他每次问这个问题,都笑嘻嘻的,看似漫不经心,我却总觉得是在质疑我们大人编故事都不认真,他笑的越开心,问的越认真,我就越尴尬。
故事的结尾,倒是不存在两个版本打架的问题,画风一致,基本都在夸奖孔融是个好孩子,说孔融长大了一定会有出息的。可是,孩子的问题又来了:“妈妈,让个梨就有出息了?”我一时语塞,急忙转移话题:“那如果让你挑,你选大的还是小的?”四岁的小家伙顿了顿,告诉我:“我要小的,这样的话,我就还可以再吃点芭蕉,吃了大梨的话肚子就太饱了。”
封面自此,孔融让梨这个宣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故事,我是讲不下去了,为减少窘迫,我一度把这两本书藏了起来,也正因为因此,孩子对这两本书更加入迷了。这事的积极影响是:真切地引发了我对“怎样给孩子讲故事”“怎么给孩子选绘本”等问题的思考。结合接下来要说的这本《红色之旅》,粗浅剖析一二。
一、天马行空的想象:什么是红色的?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我们肯定都听说过,它在硬生生地围绕“谦让”这个传统美德打转,粗暴地向听众灌输理念。如果当年听完故事的我们,也像孔融一样懂事,主动说:“我也吃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和弟弟。”肯定会收获“你长大了一定会有出息”的类似赞许。但是,意义何在?美德的培养得符合它的特性,顺应其规律,美德不在于说教,而在于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给小孩子讲故事也得符合小孩子的特点。比如,若在认识颜色的路上,家长只是指着纸上的一个红色圆圈,机械地让孩子记忆,这是红色,记住了没?那就真的是置孩子的特性于不顾了。
孩子,从无拘无束的天性中来,自带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若是问大人,提到红色想到了什么,他很大可能上会翻一个白眼:“你是不是闲的无聊,没事干?”可孩子不一样, 孩子会使出吃奶的力气,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红苹果、草莓、西瓜、家里的沙发、玫瑰花、柜子上药瓶的盖子……
这本《红色之旅》更是能帮助孩子的想象力插上翅膀:红色不仅仅是孩子熟知的红彤彤的苹果,红色的围巾等静态的物品,还是灵动的,它一会儿变成旋转的红舞裙、跳跃的红色小鱼、在树上窜跳的红色小松鼠,玩儿红白相间皮球的海狮,一会儿变成倾倒的红色草莓酱、奔跑的红色火炬、飞溅的红色油漆、小猫留下的红色脚印。书中的红色元素是如此丰富多彩,变幻无穷,相信一定能打破家长的固有认知,一定能喜悦孩子的双眸。
玩儿红白相间皮球的海狮在知名绘本《奥莉薇》中,那只女猪宝宝就酷爱红色的物品,总是在身上捣腾各种红色服饰:发卡、围巾、半身裙、吊带裙、长筒袜、鞋子等等。不过,若是单论关于红色的想象力,《奥莉薇》跟《红色之旅》比,低了不止一个段位。
二、趣味盎然的细节:戳中孩子们的笑点
大家有没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给孩子讲绘本时,他觉得有趣的细节越多,期间哈哈大笑的次数越多,他越喜欢这本书,具体表现是,不停地缠着你,妈妈,再给我讲一遍这本书,再讲一遍。
我儿子就是这个样子。在绘本《汤姆住院了》中,小汤姆做了阑尾炎手术后,肚子痛,走路的时候弯着腰,我解释说小汤姆肚子不舒服,只能像个小老头一样走路了。威威觉得很好玩,就经常模仿这个细节,经常缠着我再给他讲讲这个故事。而对于绘本来说,讲的次数越多,在孩子心中留下的印象越深,越能温暖孩子。
闭着眼睛织围巾的小熊在《红色之旅》中,趣味盎然的细节就着实不少。比如:织围巾的小熊睫毛长长,但眼睛竟然是闭着的,闭着眼睛也可以织围巾吗?可以问问孩子,你闭着眼睛可不可以玩儿乐高呢,要不要试试看。还有,前一页,红色的小鱼儿被一根红色的鱼钩钓起来了,这时,我们就可以问问孩子,你猜是谁在钓鱼呢?会不会是一个白胡子老爷爷?翻过来一看,呀,不是白胡子老爷爷,而是个红胡子老爷爷,保准这个细节能逗乐孩子。你看,老爷爷的头发是红色的,鼻子、脸蛋是红色的,帽子上也有一圈红色,帽子上竟然还站了一只小鸟,小鸟红红的嘴巴张开了,是不是想“啊呜”一口把小鱼吃掉呢?这样的有趣细节还有很多,往后翻,一个小男孩举着火炬,迎着金黄色的太阳,在红色的跑道上努力奔跑,他跑得可快可快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他脸上都有汗珠了呢!你可以问问孩子,你如果跑得很快跑得很辛苦,脸上会不会有汗珠呢?
三、推理能力的锻炼:满足孩子当小侦探的愿望
《红色之旅》每一页都设置了跟下一页内容相关的图画提示,这可以让孩子开动脑筋,进行推理,满足孩子当小侦探的愿望。比如:在“围巾”的页面上,出现了一滩粘稠的红色液体,这个液体是什么呢?仔细看,含有小颗粒,那会不会是番茄酱、草莓酱,还是其他的什么?那又是谁把它打翻的呢?等孩子说出自己的推理后,家长再翻到下一页来验证。孩子说的可能和书上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孩子给出的推理结果往往更让人惊喜。
家长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引导孩子翻动书页,体味这本书精妙的玄关设置。比如:“狐狸”的页面上,画了红色纱裙的一角,裙子上还有一朵红色的玫瑰花,这难道是有人在跳舞吗?在“印第安人”页面上,一个人正在射箭,那么,箭射向何处呢?在“鱼钩”的页面上,太阳的光芒把大海都变成了金灿灿的,这时,一根红色的绳子上挂着一个钩子,出现在了画面上,猜猜看,这根红色的绳子会引发什么故事呢,鱼钩上会钓上来什么呢?说不定孩子会告诉你“大鲨鱼”。
鱼钩+鱼+渔夫当然了,这就要求家长在给讲故事前,先把这本书研究明白,这样才能在恰当的时候给孩子以提醒,以启发。如果家长对书本精心设计的“小侦探”内容视而不见,那和孩子共读时,自然也就体味不到当侦探的感觉了。比如,“火炬”的页面上,和下一页关联的内容是举着火炬的手,家长需要启发孩子,猜猜这是谁的手呢?紧接着下一页,一个小男孩高举火炬,奔跑在红色的跑道上。如果家长愣是没注意是“手”在衔接前后的故事,就无趣了。
四、口头表达的开发:讲出一个独一无二的故事
这本《红色之旅》,总共也没几个字,准确说,全部的字就是23个词语:门、围巾、果酱、狐狸、裙子、火炬、跑道、鱼钩、鱼、渔夫、头发、海螺、火烈鸟、印第安人、松鼠、苹果、小丑、皮球、海狮、油漆、雨伞、猫、门。
所以,这个故事的讲述,家长就没法偷懒,用从头到尾的朗读读完了事。翻一页纸,读一个词语,这故事还怎么听。
这本书的讲述方式只能是“看图说话”。这就要求家长认真观察画面,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把画面的内容串联起来,讲成一个故事。也可以引导孩子,把画面中的内容转化成口头语言讲出来。家长和孩子一起,共同讲出一个独一无二的故事。毫无疑问,这种故事体验,比我那种被问道“让个梨就有出息”的尴尬,高级太多了。
这种讲出一个独一无二的故事的讲述方式,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家长和孩子将在“红色”这个优秀导游的带领下,共同度过一段美好的阅读小时光。我为什么特别强调这种陪伴的美好呢?这是因为这些小确幸小美好,是组成孩子在长大后抵御失落等负面情绪的力量。多创造一份美好的时光,说不定真的就能增加一份力量。
常规的,比如硬纸板、圆角、小开本,双语等特征,《红色之旅》当然更是必备了。
最后,愿家长能认真地对待这本书,结合上面提到的方法,和孩子度过一段奇妙的绘本阅读之旅,互相启发、碰撞出火花,共同感受这本书的无穷魅力。
《颜色的旅途·红色之旅》读后感(七):我发现了颜色的秘密!
一
最近看到一本小巧可爱的关于颜色认知的低幼图画书,很喜欢。
想了一星期也不知道怎么描述心里的感觉,就从我第一次和第N次翻开它的感受说起吧。
先来总结一下它的优点:
1,形状小巧,14*14cm的版面非常迷你;
2,硬版装帧,不易撕坏,利于保管;
3,颜色鲜艳,画面清晰,内容简洁;
4,图画与图画之间有关联,让读者有一种翻下去的冲动;
5,故事处处留白,盛得下无数的联想和想象;
6,中英双语印刷单词,便于早教。
第一次读,看它鲜艳的颜色和图画
看了很多的图画书阅读技巧,我知道第一次拿到书应该把封面和封底打开来做一个整体看。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红色的木门和黑色的小猫,故事就这样开始了。门里有什
哦有红色的线团。它从哪里来,用来做什么?是小猫的玩具吗?
原来,线团是小熊用来织围巾的,它就住在红色的木门里。但是,右边一坨红色的东西是什么?
翻过来,居然是一瓶撒倒的果酱!果酱瓶为什么会打翻?是用什么水果制作的?它的味道怎么样?
单单看到第三张图片,你是不是就有了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哈哈哈,这种魔力就是郝广才在《好绘本如何好》中说到的绘本的形式技巧,如引导、视点运用、每一页要为下一页做准备等等。
读者的眼睛被颜色鲜艳的红色物品引导,被每一页右侧(或左侧)牵涉到下一页的细节引导,这些引导就是这本书的设计中非常巧妙的线索。
第二次读,发现引出下一页故事的线索
郝广才说,“读者的眼睛需要被引导。”每一本图画书,想要吸引读者,都需要有一条或多条线索贯穿其中。
《红色之旅》的线索有两条:
第一:红颜色。红色是这本书的主色调,每一页的内容都和红色有关。
第二:联想力。前后页的内容怎么联系到一起,需要读者有相关的联想。
先来看这张图片:
男孩拿着火炬在跑道上奔跑,红色的火炬和红色的跑道交相辉映。
下一页,一条长长的鱼钩从右侧甩出来。
在这里有一个疑问:故事怎么从跑道过渡到鱼钩呢?这两者的联系就是读者需要发挥想象力描述的东西。
我的想法是,跑道上方的太阳和大海上的太阳是一样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时间点,不同的地方发生的不同的事情。这就是我的解释。
当然,你也可以有自己合乎逻辑的解释。
第三次读,发现每一张图片的细节
第一次看到下面这幅图片时,会觉得非常简单,就是一个小姑娘在跳舞。
但是如果想发现细节,就应该试着多问几个问题,比如:
小姑娘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跳舞?——对于颜色的指引
她在跳什么舞?——对于腿部细节的指引
她此时此刻的心情如何?——对于面部表情的指引
你还发现哪些细节?——对于手部动作的指引
如果想把书中简单的图片讲成一个好听的故事,更应该注意这些细节。
描述细节,考验的是读者的观察力、表达能力。发现图片之间的联系,考验的是读者的联想力、想象力。把关联的图片讲成一个顺畅的故事,考验的是读者的逻辑思维能力。把中文和英文的单词联系起来认识,考验的是读者的记忆力。
第N+1次读,发现好玩的游戏
现在让我们把其它的意义抛开,看看《红色之旅》里有什么好玩的东西。
文章刚开始我问了一个问题,就是果酱瓶是谁打翻的?看文章的你有没有发现那张图片里有一个小细节指出了始作俑者?
同样,跳舞的女孩后面,会出现什么?仔细看一看那张图片也能够猜个八九不离十吧。
那么,下面这张图片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你会不会猜,落下的苹果砸到哪个小动物的头上啦?哈哈,此处卖个关子吧。
最后,给大家看看这张图片:
细心的小伙伴一定看到,小猫跑向红色的门。那扇门,就是故事最开始出现的门对不对?这是本书的最后一张图片。——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不要激动。
对,这本《红色之旅》就是一个因果关联、首尾呼应的故事。
上面这些发现小秘密和猜猜猜的游戏,都是能够引起大人和孩子之间互动的机会。我相信,亲子之间的亲密和情感就在这些时间中流转。
一本非常简单的图画书到底有什么用,我想就有这些用处吧。
二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翻了好几篇文章和好几本书。在想一件事,就是一个出版社、一个作者在设计一本书,特别是低幼儿童的读物时,他们的思路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我的第一个想法是:《红色之旅》的主色调是非常鲜艳的红色,用它作为故事的主角,是不是因为对于婴儿和小孩子来说,红色最容易辨认?
下面这张图片是我从《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中截屏下来的一段话。
书中说,婴儿到了四个月大时,就能够像成年人那样把各种不同的颜色归类为同一基本色组——红色、绿色、蓝色以及黄色。
要想很好的处理颜色差异,就要有明确的主色调定位。这可能就是这套《颜色的旅途》的设计思路吧,编者确实是以红蓝绿黄为主色调设计了四套书。让孩子从小接触和认知四种基本色,是帮助他们确认色组的最好方法。
第二个问题就是,怎么给读者呈现一本书?特别是读者还是坐不住的小朋友。
我觉得是明确的吸引力。
对于这本书而言,吸引力除了鲜艳的红色,还有每一页边角部位的细节,每一页人物动作和眼神指向的方向,这些细节会勾着孩子忍不住的翻页过来看看后面到底有什么东西。
对于再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另一个吸引力就是书中的故事。他会问故事为什么会这样发展,会去想故事的前因后果。把孩子的眼睛和注意力牢牢吸引在书上,就成功了一半。
第三个疑问就是:书中除了中英文双语印刷字体以外,为什么没有加上每一个单词的中文拼音和英文音标?
这个问题我就没法回答了。或许编者看过松居直先生的《幸福的种子》,觉得对于小孩子来说,书不是用来读的、用来学习的,而是用来玩的吧。
只要有一个孩子能从书中得到发现秘密的快乐,得到想象力的满足,就是最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