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曼手札》读后感精选
《费曼手札》是一本由[美]理查德·费曼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6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费曼手札》精选点评:
●思考,本身就是乐趣。忘掉所有问题的答案,继续追寻和解答;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 ,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宽容和怀疑,这些是费曼反复提出的观点,我相信正是因此,让他成了一个有趣的科学家。 费曼自称好为人师,但绝不把自己当做权威;他表示不在乎诺贝尔奖,但来往信件里难掩喜悦之情;他不吝惜对别人的赞美,也从未放弃自己的口头禅:我不想要,我不需要,我并没有生气。 书信体毕竟无法表达完整的人生和观点,读者更应该去享受接触和了解一个伟大科学家的乐趣。
●略厚,但是很好读而且有趣。如果那套《走进费曼丛书》是物理学家费曼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介绍物理学,那么这本费曼的信件内容丰富到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讨论的问题更是并非局限在物理学或者某类学科,婚姻、责任、荣誉、人种问题、对学习的看法、教育的见解,其实更多的还是费曼的人生态度,真诚、低调、豁达,永远在这个世界寻找有趣的东西。对于亡妻阿琳的真挚情感、参加会议时在餐厅给温妮丝写一封有趣的信抱怨一下与会情况、花十年时间辞去国家科学院院士的工作、拒绝了当特务的邀请、认真回答陌生人对他提出的物理问题、如何诚恳应对机械师对他的不满、数不清的诺奖贺信回复、拒绝荣誉博士、拒绝在一本叫《桂冠:犹太诺贝尔奖得主》的书上留名、1000美元悬赏微型电动机和书写…… ps.费曼那段对原子弹爆炸景象的描写不逊色任何文学家。
●太棒了
●Perfectly reasonable deviation from the beaten track
●原谅我没有寄出这封信,我不知道你的新地址啊。
●通过阅读此书,了解日常生活中的费曼,大师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费曼手札》读后感(一):读其信,想见其为人
《费曼手札》来源自对费曼一生中与他人通信的全面整理。整理的信件多达数千份,由他的女儿完成,并参考其他亲属的意见,可谓是一群最了解他的人。以往,关于费曼的科学研究和个人和生活的资料多由源自口述与访谈,较为正式,而后又经他人加工;是次整理,让我们在信件中得见日常人际交往中质朴的费曼,从而能对于他丰富的一生有更为立体的认识。
全书分为十一章,展现了从1939年(费曼21岁)到他生命最后一刻的通信,时间跨度长。这些信件围绕他整个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坚定的爱情观与初恋故事,即使对象身患重病;参与曼哈顿计划,xxx;获得诺贝尔奖时的感慨,成名后如何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参与公共事务,推广科学教育(在个人行为和高屋建瓴两面:既作为一个身体力行的科学传播者,也作为加州教材审定委员会成员)。书信虽真实,但往往失之于散乱;而本书每一章之前均有女儿撰写的提纲挈领的介绍与回忆,补足了信中未必直接提到的背景。
本书还收录了费曼女儿和UCB名誉教授费瑞斯的精彩点评。女儿通过日常家庭生活的具体事例,展现了一个浪漫而又不拘小节的科学研究者和父亲形象:他热爱分享,耐心回复普通仰慕者的千奇百怪的问题。而费瑞斯则着重刻画了费曼对于科学精神的坚守:他认为“没有任何疑点的事,不可能是事实”。费曼同样乐于在各个领域展示这种纯粹“赤裸的科学”,凸显科学思维独特的优越性与价值。一些对费曼的采访和他关于教育、科学的散文构成本书附录,这些公开资料也能与本书正文形成有趣的对照和呼应。
《费曼手札》读后感(二):书信中的费曼
虽然是个彻头彻尾的理科生,但我从始至终对物理都有些怵,尽管所有的科学归根结底都能追溯到抽象的数学,可是相对来说,物理学的工作则更让我心生敬意与异样崇拜。尤其是物理学家,对我而言几乎是有些神圣的存在。
费曼却不符合我一直以来的认知,他积极参与各种科普讲坛,书写有趣而平实的物理学科普读物,回复普通的读者的来信交流。他个人的魅力太强,以至于盖过物理学的刻板印象,使我愿意去了解这样一位诺奖获得者。
所有类型的文学必然或多或少带有作者本人的性格特点,书信集应该是最接近写作者本人的文学类型。因其本身的私密性,书写者在与友人或亲人对话时,更愿意表露其自身个性。我们可以从费曼与身边不同的人的通信中,勾勒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形象。
始终保持与父母的通信,我们可以看出他拥有宽松幽默的家庭环境,甚至在 某些方面会和自己的父亲进行幼稚的比赛。他深爱自己的初恋女友,也是他的第一任妻子。我读信时尽量会避免去读两个情人之间的通信,过于亲昵的气氛通常会使我感到不适,可是费曼和阿琳的通信却丝毫没有这样的感觉。他们坦率地说爱和思念,甚至有些天真的意思,此外还有大篇对阿琳病情的讨论。费曼的父母考虑到他彼时事业正处于上升初期,并不十分赞成他与阿琳结婚,她患有严重的肺疾,需要治疗和陪伴,在信件中很少与父母争执的费曼这一次却坚定的表示反对,并且表示他想要与阿琳结婚,这更是因为他们彼此相爱。除却他对于阿琳的责任感外,我们更可以从中看出他对于爱情的纯粹,这一点让他更加可爱亲切起来。
在私人通信之外,本书还收录了一些他与美国国家科学院和国务院的通信。因为莫斯科举办的一场科学研讨会,他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与各方沟通。处于冷战对立阵营的美国和苏联政府使得科学家的活动受到很大限制,费曼这次的研讨会之行最终还是作罢。我们可以从中窥见冷战时期科学家的两难处境,科学和政治的界限在特殊时期总是模糊得难以界定,这一点也应当时常引起反思。
此外,在费曼与其他物理学教授的通信中时常出现的玻尔等著名科学家的名字时,还是会不由得感慨,大佬的朋友都是大佬啊(。
《费曼手札》读后感(三):初识费曼
初识费曼
这本手札,向广大读者展现了一个特别的物理学家——费曼。说实话,读此书之前认识的了不起的物理学家只有爱因斯坦、霍金、杨振宁等几位。读本书之后,我觉得费曼打破了人们对理工男的固有认识:他不仅热爱科学还幽默风趣、爱好广泛、对家人爱得诚挚、对其他人负责......所有美好的品质都属于他,真可谓“男神”。
这本书由费曼的女儿米歇尔编辑,来源自对费曼一生中与他人通信的全面整理,信件多达数千份,让我们在信件中得见日常人际交往中质朴的费曼,从而能对于他丰富的一生有更为立体的认识。费曼的信件内容丰富到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讨论的问题更是并非局限在物理学或者某类学科,婚姻、责任、荣誉、人种问题、对学习的看法、教育的见解,其实更多的还是费曼的人生态度,真诚、低调、豁达,永远在这个世界寻找有趣的东西。
在次,请原谅一个女性读者的八卦。如此有趣的物理学家的感情生活,相信都会引起女性读者的品读。更何况这是在本书的最前面。但是。我读这几章的时候,感觉费曼是一个稍稍“啰嗦”的、“炫耀”的、“撒娇”的孩子。他会向母亲和妻子罗列自己的工资单和日常开支情况,连纳税和退税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他会向妻子撒娇他忙得没有时间刮胡子、没有时间想他们;他会幽默地说搭的便车上面的三个女孩“长得实在相当安全”;他会洋洋洒洒上万字向母亲详细地你描述参与原子弹实验的事情......多么感性的物理学家!
在孩子们眼里,他是一位超人爸爸,上通天文、下通地理,无所不知。从书中几封费曼写给孩子的信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不在孩子们身边时,也在努力让孩子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明白他对他们的爱,他时时刻刻想年他们。尤其是长信《财富的诅咒》里,他通过富翁一家的生活富足却也可悲,“他没有朋友,他的世界已经被疯狂地扭曲、变形了。像这样,根本就是一种财富的诅咒或枷锁。”一个小故事却让孩子们去思考钱不是万能的,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家人、朋友、自由、信仰、安全......但他的幽默也随之而来“这也提醒了我,我们银行负债的问题解决了没有?”理想和现实,没有一味地向孩子灌输“心灵鸡汤”,而是把思考的权利给了孩子们。
这本厚厚的手札,流淌着费曼这个物理学家的纯粹和纯真。充满好奇,追求真理,反对权威。以科学的思考方式来破解生活的问题,不只是理性,更是对自然、对生活满满的爱。
《费曼手札》读后感(四):伟大成就并不是由完人所创造
伟大成就并不是由完人所创造
“这么浩瀚的空间,这么多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这么多不同的原子和星球的运行,所有这些都只是上帝建造的一个舞台,只是为了观察其中一种叫作‘人’的生物,在里面与善恶挣扎缠斗。这是大部分宗教的想法。为这么一场戏,这个舞台未免太大了。”——理查德•费曼
理查德•费曼美国著名物理学家,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因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研究蜚声宇内,但他不仅仅只有一个物理学家的标签,他是多样性的,费曼在不同时期还曾是故事大王、艺术家、邦戈鼓手和密码破译专家。对于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被认为是继爱因斯坦之后最睿智的理论物理学家。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我对理查德•费曼的一生不是特别的了解,但是费曼作为人类近代历史上最杰出优秀的科学狂人我想我们有必要近距离的去了解他,走进他的生平,走进他的故事,看别人眼里的费曼,成就自己眼中最真实的理查德•费曼。
《费曼手札:不休止的鼓声》收录了费曼400多封信件,这四百多封的信件,记录的是时光,是历史,也是他的经历。我特别喜欢费曼信里的一句话:原谅我没有寄出这封信。我不知道你的新地址啊。费曼对待妻子是一个非常温柔的人,这一形象大大区别于他做科学时的态度。在科学上费曼是非常的活跃的。费曼的学术思想,触及的广度和深度都是非常大的。在这本书中我们主要可以通过费曼与别人的往来信件对他的生平和生命的过程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费曼的这些信件展现出思路清晰、体贴、谦虚、风趣而又迷人的魅力。
费曼的人生犹如开挂一般,17岁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先学数学,后学物理,21岁毕业时论文已经发表在物理权威周刊上,里面有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物理公式。同年成为普林斯顿的研究生,研究项目为量子力学的难题。28岁已加入研究原子弹的项目.......种种不一样的经历使得他的人生充满着传奇性。特别是他对挑战者号失事原因所做的例子,用一杯冰水和一只橡皮环证明出事原因。
理查德•费曼对于科研方面时谨慎认真的,他曾说过“教学和学生使我的生命得以延续。如果有人给我创造一个很好的环境,但是我不能教学的话,那我永远不会接受。永远不会。”费曼在量子力学方面的研究和贡献对时代具有重大的意义。他无愧于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科学家的名声。
费曼在研究界极负盛名,但他也是非常的热爱艺术。他所经历和披露出来的事,你会发现费曼是一个多面手。他的传奇经历,更像是一场不可思议的奇遇。但他所创造出的人生是极其精彩的。费曼的爱人和婚姻也是他生命里绕不开的话题之一。“请原谅我没有寄出这封信。我不知道你的新地址啊。”
《费曼手札》读后感(五):除了爱因斯坦和霍金,还应该认识认识费曼
假如在街头随机采访上百十来个青年,问题就是20世纪知名度高的物理学家都有哪个,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肯定会在答案之中;如果问起第二个,斯蒂芬·霍金或许会被想起来;那么,第三个呢,或许会是别人,却很少会是理查德·费曼。那么,理查德·费曼又是哪一位呢?
同样的问题,如果去问物理学专业的学生,或者自然科学界人士,答案的顺序就会发生很大的改变。爱因斯坦仍然会是第一位,而第二位一定会是理查德·费曼,第三位呢,那就霍金好了——谁叫这几年黑洞已经越成为了一个“很黑”的网红呢,更不用说前不久人类还拍出了第一张黑洞的照片了呢!
再来换个话题。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行失事以后,在进行事故调查时,一个老头靠一杯冰水、一个橡皮圈,就轻而易举地还原了真相。这个老头,就是理查德·费曼。1988年,70岁的费曼因病辞世。
爱因斯坦的聪明才智举世无双,他的故事也很多;和爱因斯坦相比,费曼的看点显然也丝毫不遑多让:他是一位罕见的高智商+高情商的科学家;在为“曼哈顿计划”作贡献的同时,他觉得最开心的却是成为了一个开保险柜的高手;在默数一二三时,他却一心二用,发现了每个人大脑工作的方式截然不同;在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奖时,他却抱怨没有人赞赏他的邦戈鼓技艺——他的邦戈鼓技艺的确是真的不了起……
这就是费曼,一个聪明绝顶又有趣迷人还似乎带有一丝邪魅狂狷的物理学家!
当然,这还只是一部分的费曼,而远非全部。身为物理学家的费曼,更称得上是一个奇人,大家习惯称其为“科学顽童”。费曼曾经在自己的车上画满了以他名字命名的费曼图,等有个识货的家伙在等红灯时跑过来敲窗,惊讶于他的车上为什么画满了费曼图时——费曼说,因为我就是费曼。他更受用的是对方听了这句话之后的表情。
费曼的一生堪称传奇。他10岁时就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个科学实验室;17岁就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在校期间发现了“赫尔曼—费曼定理”;47岁时以量子电动力学上的开拓性理论获得了196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不仅仅是一位学有所成的科学家,还是有一个有着各种各样“小缺点”的家伙!放荡不羁、不正经、离经叛道,这几个词用在费曼身上,他自己都会觉得同样受用!他的这些故事,在费曼自己写的《别逗了,费曼先生!》一书中都可以找到。
此外,费曼还是个故事大王、诗人、无线电修理者,甚至还是一个玛雅象形文字破译者。当然,费曼最引以为自得的,就是他对当一名老师的无限向往和投入。在加州理工学院,费曼成为了一个传说般的存在。他的个人课堂风格幽默、生动而又不拘一格,每一堂课几乎都是座无虚席,学生们都非常喜欢他。
当然,费曼的第一段婚姻也很值得一说。在书信中,阿琳是费曼的“最亲爱的猫咪”!1946年阿琳因病去世后,费曼写了一封信,在“附笔”部分,他写了这样一句:“请原谅我没有寄出这封信。我不知道你的新地址啊。”
而且,费曼的第三段婚姻也比较传奇。传奇之处就在于,一开始的时候,温妮丝是被费曼以管家的身份请到美国来的,后来费曼才发现自己爱上了温妮丝……
当然,“小事”不小,大事更大。费曼之所以青史留名,可不仅仅是他的这些故事,更重要的就是他在科学上所取得的那些巨大成就!
所以,真的非常有必要,除了费曼自己写的那些故事和那些讲义,还非常有必要看一看他的女儿米歇尔·费曼所辑录的这本《费曼手札:不休止的鼓声》!从亲笔书信这样的“第一手资料”里好好“近距离”地认识一下费曼究竟是一个如何传奇的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