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布达佩斯往事》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布达佩斯往事》读后感锦集

2021-02-24 00:21: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布达佩斯往事》读后感锦集

  《布达佩斯往事》是一本由[美]卡蒂·马顿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2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布达佩斯往事》精选点评:

  ●作者的身世可以打四星。书的内容本身倒很普通,作者的能力显然不及父母,给我的感觉的只是个单纯的以美国为豪的美国人?

  ●Three stars because the book has been too personal. It is hard to say if the Marton couples are spies. But obviously, if they were living in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they would be expelled or put into the jail because of espionage.

  ●资本主义世界里的人民只有资产阶级。作者待着意识形态写的书,美国做了啥都是爹,匈牙利什么也不做也是错。

  ●总是想起《窃听风暴》,艺术家翻看自己的秘密档案,看到监听特工的温情。卡蒂翻看父母的秘密档案,看到了自己的童年、父母闭口不提的过往、人性中的恐惧勇敢,当然还有善良。

  ●新闻应该是为公众的知情权服务的,它也被要求真实。 制度的恶,是个有趣的词。一方面善恶是对人的评价。另一方面,制度由人制定。很多法律确立的制度都是,至少被宣扬,是好的。

  ●从家族史的角度去补充历史叙述,这样的努力值得尊敬。书显得有些单薄,但很真诚。人可好可坏,合理的制度应该能促进人的道德完善,而不是抹灭人性,让人性堕落。这可视为柏拉图与马基雅维利之间的差异。虽然书里把美国视为理想,但这个家庭还是在一左一右的世界中左右为难。

  ●读完很感动,有一种流泪的冲动。马顿夫妇的遭遇在一个没有经历过那种社会境况的我看来似乎很不真实,但这就是他们真真切切的人生。无论是亲情友情、对权力不妥协的抗争、对新闻自由的坚守,还是半个世纪以来布达佩斯和华盛顿的有形/隐形距离,都会让你觉得,这是一本伟大的书。

  ●对于一个反抗并躲过了纳粹屠杀的犹太人,坚定去揭露苏联集团体制弊病的马顿夫妇,以及在童年因为父母被迫害而逃去美国的作者卡蒂,书中所流露出的对美国的崇拜,是多么自然的事情,而且作者最后研究美国中情局对她父母的监控,也能够清楚让我们觉得并不是盲目的崇拜。作者用秘密警察的档案与自身稀薄的记忆结合,试图完整的感受父母当年极权主义下所经历的一切。作为女儿的卡蒂,看到父亲为了家庭和幼女所做的一切,可想而知卡蒂的动容。最后卡蒂回到布达佩斯约见那些过去的人才是全书最最情感浓烈的部分,也是全书写得最好的部分一直到最后。我们应该细读这本书,认真体会并且警惕:那个极权主义下对人性、人的情感的扭曲成什么样子。

  ●感到九分绝望和一分希望

  ●感觉不像在看一段历史,像是在看作者诠释自身的政治立场。

  《布达佩斯往事》读后感(一):格局不大

  主人公放在现在的匈牙利也会头也不回地奔向美国,字里行间看到的都是想逃出祖国的渴望。“我们又错过机会了,我们永远出不去了……”。作者一家是东欧国家中崇尚西方生活而又能利用记者身份保证自己继续得到这种生活的极少数成功案例。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经历是属于极少数人的特例。作者本人更看不出对祖国有什么真正的感情。

  《布达佩斯往事》读后感(二):一幅50年代布达佩斯的幽暗图景

  一部关于冷战时期不具典型性的匈牙利家庭的个人化写作。一幅50年代布达佩斯的幽暗图景。

  作为秘密警察时代,匈牙利籍的美联社记者,马顿夫妇显然具备了超强的“突破能力”。动人的地方很多,包括牢狱之灾让濒临破解的夫妇重归于好,也包括重获自由后依然能突破重重障碍发出宝贵的报道,还包括经受重重压力和折磨,始终坚守的不出卖,不告密的底线……

  芸芸众生中没有完美之人,但并不妨碍那些看上去普通甚至糟糕的人具备美好的特质——犹如作者的父亲,兼具着出轨的丈夫,忠实的朋友,敬业、优秀的记者的身份。而她的母亲,也一面抱怨一面勇敢,面对灾难展现出过人的勇气与洞察力。

  人性如此复杂奇妙,我们期待着一个人全然的美好,却往往拒绝接受那些让ta之所以为人的不完美的部分。可能只有真正的灾难面前,才能考验出人性中最本真的那些部分。而相爱的人,也需要经历真正的苦难,才能试炼出他们的感情。可惜的是,大部分人都没有这样的机会。

  很好奇作者怎样完成从匈牙利人到美国人的身份转换。从头到尾,这种对美国的亲近与爱,都稍显些无缘无故。或许我读得还不够细……

  《布达佩斯往事》读后感(三):布达佩斯往事读后感

  个人记忆是历史缝隙里的碎片,既太仓稊米又积微成著。

  这是一本家庭回忆录,背景是二战后苏美冷战,匈牙利劳动人民党领导人拉科西以极权手段治理匈牙利的时期。

  马顿先生是美联社驻匈牙利记者,妻子伊洛娜是合众社驻匈牙利记者,俩人都是匈牙利人,报道的新闻生动有趣,客观真实,但他俩的思想意识形态恰好和拉科西理念背道而驰,这注定他们一家的生活在那个特定时期的大起大落。

  作者卡蒂马顿是他俩的二女儿,1955年夫妻俩被秘密警察带走时她六岁不到,从此童年戛然而止。

  多年后卡蒂在秘密警察长达20年的档案里解读了父母的秘密,仿佛重新走上父母的生命旅程,这段生命的过往里有勇敢有软弱有背叛有屈辱有恐惧有凄凉……

  “罪证”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告密者的“证词”,即便这样,被捕后马特夫妇却还保守道德底线和贵族精神,没有诬陷和出卖过任何一个匈牙利人。

  这本家庭史虽然不宏大,但是传递了满满的自由平等的思想以及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做一个有尊严的人。

  历史复杂而丰富,我们回首时看到人性之光依然热泪盈眶。

  《布达佩斯往事》读后感(四):身份、边界、主义、国家和其他

  冷战铁幕下,在中间地带挣扎的马顿夫妇;通过秘密警察事无巨细的记录,作者得以找回不愿被提及的家族记忆,很难说对马顿一家而言是幸运还是不幸;

  匈牙利右翼政党上台、反犹主义、德国法西斯势力占领、拉克西·马加什时代、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匈牙利十月事件、后斯大林时代,马顿夫妇的人生和二十世纪匈牙利,甚至整个世界的动荡不安紧密相连;

  在匈牙利,马顿夫妇是资产阶级通讯社的记者;在美国,又是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移民;身份的矛盾使马顿夫妇在那个时代显得独一无二,也始终是一家人梦魇的根源;

  在拉克西·马加什时代,因为身份的特殊性,马顿夫妇可能是整个匈牙利最特立独行的人,拉风的跑车、高调的生活、出入领事馆,以及各种明目的聚会;马顿夫妇可能真的相信过自己的身份便是一道免死金牌,忽视了时代真正的无情和诡谲;

  在马顿夫妇那一代,他们从来没有弥合自己和同事间最根本的区别:为了跨越边界,他们需要赌上生命为代价;铁幕两边对马顿的利用和猜忌,从秘密警察建立档案开始,到他们终于定居美国也没有过停止;

  马顿夫妇对铁幕两端的态度,至少从作者的讲述来看,无疑是有一定偏颇;在实行恐怖主义统治的匈牙利,“美国”这个名字听起来像一瓶碳酸饮料一样,简单纯粹,明朗又令人愉悦;经历在狱中最绝望的时期,以及“一生最重要的新闻”以失败告终之后,有理由相信新闻理想或者家国情怀,已经必须让位于现实因素,成为马顿决策时最重要的考量;

  对于作者,完全的美国人卡蒂·马顿而言,匈牙利更像是外国,而不是故国;追溯家族的历史更多出于“窥视”的心理,很少会对国家和主义展开探讨;这也决定了本书注定是一部私人性更强的作品;

  通过对铁幕两边对于这些不幸的记录,这种记录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不幸,作者倒是有幸梳理出自己和父母完整的故事,虽然不会完全理解上一个时代的人,至少也同意他们享有遗忘和埋葬过往的权利;

  对于故事的主角马顿夫妇,他们两人和各自的生活,所有的一切,都带有时代的烙印;围绕“二十世纪两大人类实验”,在最恢弘也最残酷、最荒诞的历史里,他们表现出了属于人类个体的渺小脆弱,也有不屈和骄傲;

  历史尘埃落定,但“人类中有相当部分的人群曾经这样活过”;回望当然重要。

  《布达佩斯往事》读后感(五):旧观念与新观念

  

本书是冷战时期一个东欧国家的“逃离者”所写的回忆录,与其他同类作品相比较,本书的特别之处是以“家庭档案”为线索书写。“档案”是匈牙利情报机构对国内人民事无巨细的监控之记录,从中不仅可以看到一个合法政权对其人民“精神的暴政”,也可以一窥意识形态战争之一角。

也许并非每个人都是生而自由的,但可以确定的是,每个生命都是向往自由的。因此,我们总是会对那些侵害自由的权力或者其他什么东西报以敌意,对权力对面的弱势群体怀以同情。当然,作者一家弱势群体的身份只是相对于国家权力而言,能和美国大使馆取得密切联系的家庭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期都绝非是等闲之辈。在大多数的阅读体验中,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带入“被压迫者”的一方,然而捍卫自由的澎湃正义感可能会干扰我们对于事物一般的认知。

书中提到了1956年的“十月事件”,这是一场匈牙利群众由和平游行转化来的武装暴动,由于苏联两次的军事干预,这场武装暴动未能成功。出于立场的不同,对于这场暴动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苏联对于东欧国家事实上的干涉。这位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并没有将它的兄弟平等相待,反而以一张“大国沙文主义”的铁幕覆盖了东欧。国家对国家的暴政很大程度上可以转化为国家对人民的暴政。四十多年后,红色旗帜从克林姆林宫的城堡上缓缓落下,冷战也宣告结束。苏联失败的原因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历史常识,无论从什么角度,好像总能挑出它的毛病,因为再完美的失败者终究是失败者。我们认为,苏联的失败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正当性的丧失,而是苏联模式的失败。而延续了半个世纪之久的冷战也并非仅仅是军事、政治的对抗,更是一种观念的战争,只不过苏联失败了。

我对作者一家的早年遭遇报以同情,但仅仅是出于法治的角度。考察一个政权的合法性不是看一个少数的阶级是否获得了他们口中所谓的自由,而是最大多数的人民是否可以安居乐业。苏联的失败不是源于这些“秘密档案”,而是它违背了一个列宁主义政党建立国家的初衷。当国家的特权阶级横行其道,将国家机器当作自身利益的捍卫者时,底层人民的利益就已经不受保护。而大多数底层人民对于自由的要求相当之低,他们也许仅仅需要一套房子和一份工作。

冷战是观念的战争,国家的意志可以看作个体观念之总和。作者一家最后来到美国生活,远离了他们眼中的地狱。也许是出于个人的遭遇,作者可谓是十足的“精美”,以至于文本中对美国向往之情的描述让人恶心。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对旧价值的否定才能彰显出新价值的可贵,否则自己的选择、自己的人生、自己所向往的价值也就失去了意义。可惜的是,作者可能不会注意到美国在中东对人权的践踏以及捍卫其霸权地位的非正义行为。对于作者而言,最重要的是美国空气中自由气息的芬芳,故乡底层人民生活地如何和她又有什么关系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