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的帝王生涯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我的帝王生涯的读后感大全

2021-02-26 01:58: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的帝王生涯的读后感大全

  《我的帝王生涯》是一本由苏童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帝王生涯》读后感(一):当时年少

  初中的时候读过,黄色封皮的一本小书,不厚,差不多20年前吧,当时年少,以为是像漫画《天子传奇》系列或者像《寻秦记》一样的爽文,所以就买了。那年代的书都不贵啊。那本书好像也就15块左右吧!读了才知道完全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回事儿啊!这本书应该算是我最早读的文学作品了。小时候以为的帝王生涯都是那种霸气彻漏,一言九鼎,开创盛世,三宫六院都和平共处的故事。结果这本书很颠覆。首先皇帝就是个傀儡,其次他自己对政务全不关心,再次后宫里乌烟瘴气,孩子没出生全害死了,最后还亡国了…当初读到这种剧情真的是一言难尽!原来除了英明君王还有亡国之君!原来身为皇帝也会有很多身不由己!原来皇帝的世界也不都美好…多年后回忆,仍旧印象深刻!苏童真的把人生写的极为深刻啊!

  《我的帝王生涯》读后感(二):周而复始命运沉沦 归于命运无解

  简单说一下感受比较深的地方:

  1.乍看题目似以为网文小说之题,实则出于苏童之手

  2.本文以端白第一视角来叙写小说,端白的荒诞感受直接表露,这让我想起阿来《尘埃落定》也是以第一视角来叙述,只不过《尘》写的是所目荒诞之处,而《我》则写出了作为荒诞世界中心的无奈与挣扎。端白称王之时只有十四岁,前期多流露稚童之语,但却揭示当时风雨飘摇的王朝,《尘》主人公是傻子,但却无比聪明。

  3.各种意象回环反复,揭示主题

  如鸟,国家被斩断双翼的版图

  无时不在喊出“亡,亡,亡…”的鸟

  深宫中被囚禁的鸟…

  如《论语》帝王之时并不重视;逃亡之时却仅剩此物,然而当成为僧人后,“用了无数个夜晚静读《论语》,有时我觉得这本圣贤之书包含了世间万物,有时却觉得一无所获”。包含世间万物的书籍,一样没有指明人生道路。

  4.皇朝覆灭后,端白与端文在梦中相见,两个争斗一辈子皇权的兄弟,在国家覆灭之后,也能把酒言欢。环境能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必然的果面前,做无谓的竞争,最终也就是虚无。

  《我的帝王生涯》读后感(三):人性的暴力与温情——我的帝王生涯

  看了几本苏先生写的现实主义的小说后,在他众多的著作中便挑选了这本《我的帝国生涯》作为调剂,只看书名,我以为是一本古风玄幻小说。等看了书以后,才发现只是背景为虚构王国,而书里反应的君主历程却是实实在在的。

  看过宫斗剧的都逃不过这样的设定:帝国驾崩——遗诏被改——柔弱的皇子被有着野心的太后扶上帝王之位——本就无心当王,反抗过,挣扎过,在这一切都无计于事之时,只能充当傀儡——就算充当着傀儡内心深处却极度渴望自由——最后二种结果,要么就在傀儡的荒淫生活中毁灭,要么就真得逃离是非之地,过上云淡风轻的生活。

  故事并没有涉及太过复杂的勾心与权谋斗争,而将更多的着墨点放在了人物内心的刻画上。一个十四岁小孩初登帝王内心的惶恐不安;成年后向往自由与改变的冲动;变成废王后的无助;最后终于找到归属的平静,作者用他特有的细腻笔触将君王的内心活动展现的淋漓尽致,一路看下来,真心觉得超棒。

  而书中一句“富人希望穷人穷死,而穷人希望富人暴死”真是两种阶级两种人心态上极度刻薄而尖酸的描绘。

  不知道是不是受日本文学的影响,我现在越来越喜欢读这种看似絮絮叨叨却能深刻揭露人性的暴力与温情的书。

  《我的帝王生涯》读后感(四):求索之路

  

燮王端白离开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帝王之地,面对一个灼热的陌生世界,听见亡−亡−亡的鸟鸣声,回想起在过去的帝王生涯里,仿佛快乐自由的时光只有与燕郎在品州城游玩的那一晚,那天也勾起了贯穿一生的求索命运。

先是与燕郎回家,却让其父母大为失望,原本指望衣锦还乡最终落得被一家人唾弃。

抛下燕郎后燮王独自求索,对于才结束帝王生涯的他恐怕怎么也想不到居然有人会卖自己的小孩吧,紧接着又在青楼遇见惠妃,一个落魄的帝王居然需要在青楼寻欢,身份的转变似乎让人迷失了自我。

用惠妃的话说“我是个不知羞耻的女子,可是看遍宫里宫外世上男女,又有谁知道羞耻呢?”

在即将到达朝思暮想的品州后,少年为了亡父家人在打鸟,燮王才知原来品州也是一片瘟疫之地。后来与燕郎重逢组建成了走索班,终于又想到京城表演,一个帝王回到曾经的宫廷,所见到的也只能是杀戮,随着亡-亡-亡的鸟鸣声,燮王最终又来到师父的苦竹寺,白天走索,夜晚《论语》。

读完整本书,我在想可能大部分人心里都(曾)有帝王梦吧,但是当一个人生处高位之时,确实很难控制自己,燮王的帝王生涯好像只是一片虚无,在求索的过程中他是快乐的,至少我觉得不当帝王的端白,他的下半辈子作为普通平民追寻求索之路他是幸福的。我觉得人活着应该有个目标,不管身处何位,也要去为梦想努力奋斗,这样才能免于迷失,也没必要羡慕他人,sezie the day,过好属于自己的每一天。

  《我的帝王生涯》读后感(五):绳索与孤鸟,是身不由己与自我实现之间的桥梁

  主人公瑞白的身份一直是值得深思的,书名虽然叫《我的帝王生涯》,但是从第三章开始他便被贬为庶民。从一国之君到走索艺人,从艺人到僧侣,他的身份变化很大,但是瑞白却显得心中没有很强烈的落差感。原因在于他从未迷恋过自己的皇位和皇权,所以也没有变成权力的奴隶。

  既然他不想当皇上,那么向往的是什么呢?在瑞白心里,一直有一个意象萦绕心头,就是一只自由自在的鸟,在天空无拘无束地展翅飞翔。所以当他看见半空中的走索艺人时,一下子就被其吸引了。而且瑞白的想象力和思维方式,更像是一位艺术家,因为他年轻时的随性和戏谑,以及他并不强烈的反抗精神、带一点随波逐流的样子,都说明瑞白不适合成为领导者。

  燮王瑞白从政的时候,一直有很多顾虑,他总在害怕一些东西,比如自己的兄弟瑞文瑞武、死去的杨家兄弟,以及母后和祖母。他的忧虑和敏感让他在不知不觉中成长,但并没有让他自己变成成熟的君王。

  当瑞白成为走索艺人时,这种象征或许也是燮王的另一种表现。虽然身在高处,但每一步都是危险又充满挑战的。他左右不了绳索的高度、弯直角度,只能让自己在胆战心惊中迈出最稳的步伐。而瑞白本身的情绪和做事习惯,就常常处于破罐子破摔和充满危机感之间。

  还有一点很有趣,走索王的身份暴露之后,瑞白拒绝人民的跪拜,并对他们感到悲哀,认为他们“都是被黑色龙袍骗了的人”。他那时的思想已经拥有了人文主义和民主色彩,瑞白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而活,就像天空中的鸟儿一样,自由、并且有价值。

  书中每个人物的感情,更像是对于自己的填补。比如像燮王爱上蕙妃,是由于蕙妃模仿了鸟儿飞翔的动作,他在爱慕蕙妃的同时,也在热爱自己所向往的自由和理想;包括燕郎喜欢玉锁,他也带有怜悯自己的意味,玉锁的卑微和低贱,其中有一部分燕郎关于自己的投射。

  故事到后来燮国亡国之时,便从个人生死上升到了历史高度,思想层面在寻求个人价值中融入了家国的兴衰荣辱,这种历史感尤为沉重悲凉。瑞白最后选择遁入空门,这是他追寻的自我实现,除去身份、家国、情爱,为自己而活,何况世事无常,末了不过一场空。

  《我的帝王生涯》读后感(六):帝王般的囚徒与走索艺人般的飞鸟

  苏童是少有懒得写自序的作家,写了自序,也和内容毫不相干——自己对于写作的感悟。借里尔克的话来表达就是“以深深的谦虚与耐性去期待一个豁然开朗的时刻,这才是艺术的生活,无论是理解或创造都一样。这句话使我的心为之一颤。生活的艺术就是艺术的生活。也俗也雅。读这本书的时候想得最多的是《末代皇帝》。两者何其相似,前半生的囚徒,后半生的放逐。不同的是,一个是真正颠沛流离的末代帝王,而另一个承载着被命运裹挟帝王们的种种不幸。尤其是端白依赖的僧人觉空。被逐出宫门时,年轻帝王的无力,让我想起溥仪依恋的乳母与自己割离的无助。妇人弄权,无意成为被命运选中的傀儡帝王。“我很敏感,我很残暴,我很多疑,我还很幼稚。”早年的燮王孤独,缺爱,甚至还有点自卑。太监燕郎对对端白无条件的忠诚,抚慰了年轻的燮王。也促成了他们之间似兄弟,也似恋人的关系。 初堕情网,以断指相逼,才纳了鸟雀一般灵动明艳的品州女孩蕙仙为妃。可懦弱的君王无法保护自己宠妃,眼睁睁地看着蕙妃被六宫粉黛排挤,眼睁睁地看着蕙妃的孩子被置换成死狐,眼睁睁地看着蕙妃无路可投去佛门寻求庇护。身为帝王却无可奈何。这为两后来在烟花之地重逢,遇种下因果缘由。

  江山易主,又易主,而端白反而获得了新生。他随着燕郎回到老家,失势的主仆逐渐成为朋友,完成他们年轻时允下的诺言,“陛下要是走索的话,燕郎就踏滚木。” 端白拿着燮国的传家宝玉,换来南下的微薄盘缠,寻找令他魂牵梦绕的戏班,无奈寻不见,干脆自行练习。端白不配做帝王,但他天生就会走索。

  “我站在悬索上我看见了什么?我看见我真实的影子被香县夕阳极速放大,我看见一只美丽的白鸟从我的灵魂深处起飞,自由而傲慢地掠过世人的头顶和苍茫的天空。”

  一代君王沦为走索艺人,却还能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君王已挣脱命运的牢笼,民众却仍看不穿君王的骗局。

  流徙卖艺的终点奏着悲歌。端白回京卖艺的当日彭国攻破京城,走索王戏班只剩下走索王一人,其余皆被屠杀,真正的燮王端文也死在燮宫的大火中。所谓的天选之子不过是历史的牺牲。

  亲手埋葬了燕郎,和戏班其余的十八个流浪艺人后,端白发现自己不怕死人了,其实他已什么都不怕了。

  “我”的帝王生涯在苦竹寺里度过,苦竹寺是师傅觉空一手建起的与世无争的桃花源。“我”白天走索,晚上读书,“我”终于读完了《论语》,我读懂了也似没有读懂。

  我读完《我的帝王生涯》,读懂了也似没有读懂。它或许是一个寻求自我的故事,透过一个君王告诉我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心中的热爱。

  《我的帝王生涯》读后感(七):一个帝王的荒诞人生

  第一次读苏童的作品,《我的帝王生涯》,写一个帝王的荒诞人生。

  全文以第一人称写就,但主人公端白叙述故事却冷静如旁观者。

  他从十四岁登基,君临天下,但弱小可欺,治国无力,受尽了太后皇甫夫人的压制,其中很多故事情节在我国历史上是有迹可循的,然而端白却没有如同我们设想的那样,打破皇甫夫人“垂帘听政”的枷锁,掌握皇权,并且成为一代圣主。

  相反地,他在王位上过足了“君要臣死”的瘾,他迫害后宫,残杀忠臣,视人命如草芥。他掌握着天下人的生死,依旧内心孤独可怜。因为他抬头仰望,食物链顶端的皇甫夫人正发出桀桀笑声。

  他生在冷漠的宫廷中,见惯了尔虞我诈,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他通过杀人害人压制人,肆无忌惮地挥霍权利,来获取内心的短暂的安慰。

  他是被推上王朝权利顶端的木偶,是皇甫夫人玩弄权势的牺牲品。

  太后皇甫夫人篡改遗诏,操控皇权,培植党羽,她深知自己死不带去,却为此不遗余力。她一生被大燮王朝的宫廷所禁锢,入宫廷如同进坟墓,葬送大好年华。她要玩一个游戏,她知道相比端文,端白才是最佳傀儡。她要用权利补偿葬送的年华。临死前,皇甫夫人把这个秘密说了出来,她的游戏结束了,而参与游戏的人,比如端白,又将何去何从?

  端白知道自己在这场权利倾轧当中,只不过是个棋子,不是他还会有别人。他手中的权利并不稳固,这就好比一颗随时爆炸的炸弹,让人战战兢兢,渴望解脱而不得。

  端白昏聩无能,性情乖戾,却带着些孩子气的纯真。他是畸形的王廷造就的产物,他在这样的压抑之中,滋生了对自由的向往。

  端白成长于被端文夺去大燮江山的那一刻,他被驱逐出宫,终于得到自己渴望已久的解脱。一路上他见识了被自己视如草芥的黎民百姓的各种疾苦与艰难,他离开王廷的那一刻,人生彻底自由,却如同一个刚放出鸟笼的鸟儿,不知道飞向哪里。

  人需要有一个活下去的支撑,他回想起当年微服出访见到的杂技团,热切地希望成为一个走索艺人。他确立了新的人生目标,是自己确立的目标,而不是任何人强加给他的。

  离开宫廷,他才能主宰自我,他成了自己的“王”。

  端白八年帝王生涯,只得两人的真情实感。

  一个是蕙妃,这段感情却终究逃不开宫廷权势的迫害,蕙妃被放逐做尼姑,又沦落烟花地,内心却仍旧为他保留一线情感。

  另一个则是忠心不二的燕郎,他从小得端白宠信,从底层一路做到大总管,端白是君王,他是太监总管,端白走索,他踏滚木。燕郎的一生和端白紧密联系在一起。

  然而在端白的心中,燕郎虽然亲密,和他之间却永远存在君臣之分。他记得二人互换服装,被旁人认错时的惊慌,谁穿着皇帝的衣服,谁就代表权利。他在那一刻惊异地发现,自己并非不可替代。

  在端白成为走索王,拥有十几人规模杂技团时,他们浩浩荡荡地走向了他走索的最后一站,京城。将京城作为最后一站,可以说是一次对自由的朝圣,这里是端白的开端,理所当然也要在这里结束。然而京城陷落,敌军屠城,作为巡回演出的最后一站,杂技团还没表演,便被屠杀殆尽。

  端白再次成了孤家寡人。

  这里不得不让人想到当年的疯子孙信,他一次次说出大燮要亡的言论,至此显示出了十足的宿命感。

  最终,他到了觉空的苦竹寺,走索,读《论语》,悟尽人生。

  《论语》贯穿全文始末,不禁让人猜想,倘若端白听了觉空的话,细读《论语》,结局是否会有不同,然而历史之中,没有如果。公号:宋染青

  《我的帝王生涯》读后感(八):《我的帝王生涯》

  “秋深了,燮(Xiè)国的灾难也快降临了。”   “火已熄灭,燮国的灾难就要降临了。”   “觉空已走,燮国的灾难就要降临了。”   “……燮国的灾难就要降临了×n遍”   ○   一个不该做皇帝的人做了皇帝,一个做皇帝的人最终又成了杂耍艺人。   我端白就是这个人。   前半生的我,是太后手中的提线木偶,她到死才拿出那份真正的先帝遗诏,她的心思昭然若揭,就是为了主宰燮国。为什么众多子孙就选中我一个呢?   我讨厌端文,不仅因为他也讨厌我,还因为他愈发像先王。可我已经是皇帝了,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他得乖乖的。   燕郎是我此生最忠实的奴仆,回首与他第一次见面时说的话,才明白后来他喜爱玉锁这个孩子,在冥冥之中就有关联。他说,我叫燕郎,我的奶名叫锁儿。   “我青年时代最留恋的是蕙妃妩媚天真的笑靥(Yè)和她肌肤特有的幽兰香味,最伤神的是蕙妃因受宠而惹下的种种宫廷风波。”她同我一样,都喜欢鸟儿,只是我们对鸟类的膜拜和梦想不同,最终殊途同归。   为什么我梦中那些恐怖血腥的画面总有黛娘的影子?是因为我母亲孟夫人的缘故吗?为何她犯下的罪孽会报应在我身上?但也是黛娘的风韵领我走入了“快乐”之门。   爬过宫墙,我开始了我的后半生。   “我是走索王,我是鸟。我看见一只美丽的白鸟从我的灵魂深处起飞,自由而傲慢的掠过世人的头顶和苍茫的天空。”   我挽救了自己,我逃离了世界,但世界却无法逃离我。我是一颗可怕的灾星,正在坠落和燃烧,给劫难的燮国土地带来新的劫难。   彭军已来袭,燮国的灾难终于降临了。   ○   一开始看到这句“一个不该做皇帝的人做了皇帝,一个做皇帝的人最终又成了杂耍艺人”,我以为是两个人的线在走,直到真正翻开这本书我才明白这是一个人的故事。   整部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了一种帝王生涯,看的时候可以深深感受到主角的黑暗心理。他是少年天子,实权掌握在别人手里,他后来的暴虐多多少少都跟压抑的心有关,毕竟他是一只被关在金笼的鸟儿,他也想要他自己的蓝天。   他有了自己的生活之后,他变得光明了,但还是有一些阴暗的东西笼罩在他的周围,不过这也无法避免嘛。   这部小说没有很长,很快就看得完,也没那么多复杂的人物关系。我的帝王生涯8.1苏童 / 2019 / 浙江人民出版社

  《我的帝王生涯》读后感(九):空空而来,空空而去

  绳索、论语、诗歌、鸟、“亡”、预言、黑豹皇冠……每一个元素都有自己的生命力,以至于阅读到后面的篇章时,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带着沉重的感觉,看似简单的字背后有着各种角度和味道,这些内涵包容在其中,以简单的形式输出,好似挖不完自己,也挖不完这本书里的人。

作者:苏童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出品方:磨铁图书出版年:2019/2/20页数:264定价:48.00装帧:精装丛书:苏童作品集(精装典藏版)ISBN:9787213090769

  每一次命运都和苏童笔下的主人公纠缠在了一起,当预言说燮国要灭亡的时候,人们都会认为是端白登位期间发生的事情,人们开始想象,把端白的行为、异象、天灾人祸结合在了一起,然而事实燮国是毁灭在了端白的兄弟的骄傲、自私手中。

  一个被操纵而上位的小皇帝,手中没有任何实权,也无法对政权产生什么影响力,完全被架空的皇帝,虽对臣民有生杀大权但这也是在仅仅可以允许的范围内的权力。要说国家的灾难,苛政全部推在小皇帝身上,实在让人疑惑,这不应该是皇帝母亲、皇祖母、以及那些下臣的责任吗?对于后宫之事,也没办法平衡他们,自己喜欢的女人无法保护,种种现实的无力,既无法教导,更无依仗,恐惧和焦虑围绕着的前半身,燮国的小皇帝充满了感伤气息。

  这个皇帝与周边的宦官,只有一身龙袍的距离。

  书中让人精彩的那一段,读者记忆犹新的那一段,就是端白和身边宦官互相衣服那场戏,这场戏,让我们都印象深刻,因为这场戏的妙处在于,它不是用文字告诉我们“皇帝的权力是被架空的,对小皇帝而言权力是空的,是假的”,而是通过一场类似戏剧舞台的人物行动来展示,更直接,更客观的表现了燮国的小皇帝的处境。实在是妙。

  随着他的兄弟的进攻,端白并没有被杀死,而是得到了兄弟的另一种形式的惩罚,流落民间贬为庶民。

  在流落民间期间,曾经燮国的君主开始学习如何生活,学习如何接受这一切,学会如何不在意原来非常讨厌的事情,追求自己想做的“学习走索”,做一名“走索王”。当端白和致死相随的燕郎得到了不错的进展的时候,开篇的预言,开始灵验,燮国被灭,皇族被屠尽。然而这一切,又让人迷糊,为什么作者要把杂技班的人都写死呢?他们就那么渴望进入京城吗?他们难道不知道敌人进攻的风声吗?作者的引导,让宿命感彰显的有些刻意,也许是作者的意图,更或者是端白一人出,一人进的命运使然。

  《我的帝王生涯》中,还有许多人物,比如蕙妃、比如燕郎、比如那个小女孩,这一些都好像是过客,映射了帝王周边的人,那种黑色的、疯癫的一生,烟雨氤氲迷濛,文字间的绵雨世中的沉重与压抑,缭绕不去。

  在经历这一切之后,感觉包容万物,又一无所获,这不就是人间写照吗?空空而来,空空而去,从帝王到走索王,从锦衣玉食到朴质淡雅,从荣华富贵到粗布饥饿,空空如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