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较量:乐观的经济学与悲观的生态学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较量:乐观的经济学与悲观的生态学读后感摘抄

2021-02-28 02:52: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较量:乐观的经济学与悲观的生态学读后感摘抄

  《较量:乐观的经济学与悲观的生态学》是一本由(美)保罗•萨宾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较量:乐观的经济学与悲观的生态学》精选点评:

  ●盘百度

  ●是一本挺有意思的好书。保罗·埃利希 生态学家 看重环境生态 其人口炸弹世界末日的悲观主义观点受到民主党派人士的欢迎 曾一度占领六七十年代主流思想;朱利安·西蒙 经济学家 重视创新 技术 与人本身 认为创新会带来新的资源和更好的生活环境 乐观主义者 保守党派代表 打击埃利希 并在与其的金属价格赌约中获胜。二人的对立与分歧反映了上世纪后期到本世纪温室效应的美国政治争端 这不仅仅是关于环境生态与经济的讨论 更是美国两党政治的博弈。他们互相攻击毫不退让 反倒让问题的解决陷入了真正的僵局。事实上 地球的承载力和人类的适应能力和主动性没有埃利希想的那么差 但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的能力也没有西蒙认为的那么强 我们需要吸取双方的价值点作出人类真正需要的未来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他们影响了政治,也被影响着。

  ●由悲观的生态学者与乐观经济学家之间的一场赌局引出,围绕环境保护与人口增长(移民政策),截然对立两大阵营长达几十年的激烈观点碰撞,跃然纸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究竟是否矛盾,人口增长究竟是利还是弊,这些围绕人口和环境问题的争论,今日看来更为激烈和紧迫,因此回顾之前的观点就显得十分有价值,这也是i这本书成书目的。我们将为后人留下一个怎样的宇宙?人类未来又将何去何从?作者试图从这场争论中寻找关乎人类和地球命运的答案,而这一切就取决于我们当下的抉择,而抉择的基础是我们信奉怎样的观点。我们不希望结果会是,赢得了一场赌局,却输掉了整个世界。

  ●自由主义科学家埃里希和保守主义经济学家西蒙的十年赌局和位于政治分歧核心的环保问题。(跟《事实》有很大关联,作者应该是铁杆西蒙派的,乐观地相信世界总体向好发展,极端环保主义者一味强调和夸大恐慌会削弱数据的可信度引起“末日疲劳”。)《较量》作者显得中立一些,认为以西蒙为代表的乌托邦式愿景与埃里希代表的反乌托邦预测二元对立的局面只是虚假两难,人类并非只能从节约资源和经济发展中做非此即彼的选择,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要找的是平衡。2019107

  ●越到后面越精彩,很好的综述类书籍。

  ●前面一大部分写的太冗长了,感觉就是主要几个人物的经历堆砌,缺乏引发人思考的内容。书中两派人物大多太极端,更多的像是哗众取宠而不是科学研究。最后一部分感觉还是比较好的,很多引发读者思考的地方。

  ●冲着书评去看的,以时间线为轴,平铺直叙讲述了两种观点的较量,环保不再是从前认为的环保……环保的必要性依然还在,只是其中涉及到的因素太多了,不是大家都低碳就能起到多少作用,个人的环保行为完全是出于道德感的一种提现……埃利希也有灭霸的一面,西蒙也有天桥把式的嫌疑,全书还是很中肯的,未有偏袒,但囿于学者的局限,无法为未来提出解决方案,最后用一个道德命题结束了全书。emmmm,外国的历史传记书就是这样,看最后一章就ok了

  ●埃里希西蒙赌局复杂面向的简述,最主要的问题本应是双方阵营核心论据的合理性与局限以及学术如何被政治利用和扭曲,可惜两者都不够深入。

  ●枯燥乏味 ,无可用性,仅仅是两个教授人生、观点的梳理陈述

  ●这本书就像一篇枯燥的历史论文 ,而且,更重要的是,全篇什么有意思的观点都没有,只是把两个人的生平写了一遍。翻译还不错。

  《较量:乐观的经济学与悲观的生态学》读后感(一):美国为什么爱打仗?

  美国为什么爱打仗? 面对美帝,中国能否走出修昔里德陷阱? 中美贸易战已经打响,美国这么个杀人三千自损三千,美国这是何苦呢? 美国自动二战以来为什么总爱打仗,而且处处都冲在前面? 川普为毛总爱退群,为什么会撕破脸皮悍然退出巴黎协定?(为什么说其后变暖是个骗局?) 为什么说人口爆炸是个骗局? 为什么说资源枯竭是个骗局? 为什么说民国要关闭移民大门? …… 真正深刻了解美国、理解美国,这本书只是入门。 因为美国政府和川普是本来就不是恶棍。 美国有他思考问题的逻辑,有他应对例如中国变强这样的世界变化的逻辑(不是理由)。 逻辑就在这里。

  《较量:乐观的经济学与悲观的生态学》读后感(二):选择环保还是选择发展?

  这样的问题在每个国家的发展历程中都出现过,书中就是围绕两位经济学家关于物资价格的赌博而展开的,乐观主义者认为虽然人口数量会增加,但是随着技术进步我们不会面临物资的稀缺;悲观主义者认为如果不加控制,我们将面临严重的物资稀缺。

  从事实上看显然是乐观主义胜利了,毕竟当下的我们还没有面临物资的稀缺,剔除通货膨胀因素以外,我们也未见到大宗物资价格的暴涨,但是这样争论背后有几个值得思考的点:

  1. 乐观主义者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可能不是他的理论是正确的,而是恰好是在环境容忍程度之内所下的这个赌注,此时环境的边际效应还可以通过技术进步的来抵消,但是是否可以一致这样,其实并未有答案。

  2. 事件的发展往往不是朝长期更有利的方向,只是朝成本最低的方向。当经济发展问题引发社会动荡的时候,环保问题都会被搁置。在民主环境下就会导致,一个只有让人们享受经济发展红利的政府才能被人们选出来有权力做是环境还是发展这个选择题,其实答案也不言自明。

  3. 就是环境与经济问题的外部性不同,假设A和B国家接壤,A国家致力于环境保护,B国家之致力于经济发展,A环境的环境保护让B国家受益,但是B国家的经济发展让A国家的经济更加疲惫不堪。从这种关系上来看,优先发展经济显然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更为有利的。

  《较量:乐观的经济学与悲观的生态学》读后感(三):极端发声

  如果平和的发表出观点是最好的,然而少数人的观点需要通过极端的发声才能获取社会的注意。

  来自极端的声音是两个出身犹太社区的“杠精”,是一场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等之间的跨学科较量。最终没有答案,变成了政治的工具,回到一个无解的最终问题:我们人类想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是长命百岁却面对和出生不一样的异化环境?还是回到绿水蓝天经济却陷入停滞的社会?

  还好因为有对立的观点,才会有对环境保护一点点的矫正。

  这场来自1970年代的较量和如今中国的环保问题相通。环保,如今成为了一个主流的观点。而70年代的西蒙却用经济学的观点反对环保的悲观主义。

  西蒙-技术进步和物质之间可替代性的经济思想。他认为之所以环保主义资源有限制观点流行,因为坏消息总能让图书报纸和杂志更加畅销,而且人们总喜欢拿当下与未来的理想状态相比,却很少与过去相比。但是人口增长可以带来更多的技术和思想,来解决资源问题。

  支持:人口增长,支持移民,支持技术提升

  而埃利希作为环保的倡导人

  支持:自愿的家庭节育,减少资源浪费,减少美国移民

  美国总统,如卡特、里根、肯尼迪等也在这两种观点中左右摇摆。到了布什已经开始结合环保和自由市场的需求。

  人口的问题还涉及到移民,减少移民很容易被扣上种族主义的帽子,就如现在的城市人口跨地区迁移。

  最后,赞同开放的人口流动制度,外来的人口奋斗为本地的人口福利提供支持。而出生率的不断下降也是人口对于资源稀缺的一种投票态度。享受过碧水蓝天的时候,也不愿意轻易失去。贪心的欲望哦

  《较量:乐观的经济学与悲观的生态学》读后感(四):相比而言,是经济学而非生物学能揭示更多关于世界的真相

  总的来说,盖茨这次的推荐有点不太够分量。

  本书就是在流水账双线叙述一个生物学家保罗和一个经济学家西蒙的生平过程中,生动的展现了二人针锋相对的一生。前者认为必须控制人口,否则地球会被无限增长的人类毁灭;而后者则从基本经济学原理出发认为资源的消耗和价格变化会导致人对其的弹性起作用,从而利用创新来寻求资源的替代品甚至创造出新的能源供给方式。

  如果先忽略掉两人关于五种金属价格的十年(1980-1990)赌局的胜负,站在2019的时间点上回头去看七八十年代二人的争端,毫无疑问是西蒙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甚至在读到保罗那些耸人听闻的似乎只存在于科幻电影里面的末日场景般的预言,不由得让人想笑。给人的感觉就是保罗作为一个生物学家,完全是从价值观而不是从科学角度来推断人口对地球的影响。换句话说,他永远只说“我坚信”,但论据的贫乏却令人疲倦而丧失了说服力。

  当然也不是说西蒙就百分百对,正如作者文末所说:市场绝非万能,适当的监管有利于消除破坏环境带来的外部性,这也是必须的。但总体而言,二人身后这四五十年的发展基本符合西蒙的判断而毫无保罗描绘的“末日将至”的迹象。

  另外最近看的一篇经济学人的文章正好提到,随着教育的不可逆转的普及,全球生育率将以一种加速的态势下降,2100年的人口很可能与现在人口是相当的。换句话说,保罗担忧的“人口炸弹”导致的地球爆炸现象很可能根本不会发生,原来又杞人忧天了……

  那么从个人角度来讲,是否应该尽量秉承环保主义的生活方式呢?我认为是需要的。这不仅是从能源消耗角度来考虑,而更多的要从个体生存哲学的角度来看。物质层面的能量消耗所带来的幸福感虽然即时,但却毫无疑问是短暂的。而刻意的尽量降低物质层面的消耗和满足阈值,才能释放更多的精力去进行精神层面的追求,后者将给人带来深刻而绵长的幸福。

  《较量:乐观的经济学与悲观的生态学》读后感(五):从《较量:乐观的经济学与悲观的生态学》看环境领域的政治角力

  《较量:乐观的经济学与悲观的生态学》是耶鲁大学教授保罗·萨宾的一本成名社科著作。主要以美国经济学家朱利安·西蒙与生态学家保罗·埃利希的一个赌局为切入点,展示了环保领域政治和学术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两位学者用五种金属的价格变动,预知未来世界的发展。双方各买入一千美元的铬、铜、镍、锡、钨,约定十年后除却通货膨胀因素,如金属价格上涨,则证明地球资源稀缺,西蒙认输;如价格下跌,证明地球资源仍然富足,埃利希认输。

  然而,在这场环保学术争论的背后,隐藏了更多的政治色彩。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早期,共和党和民主党共同通过了里程碑式的环保法案,但是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间,两党日益分化,政治党派正在变成拥有更加一致的意识形态和地域特征的集团,他们最终是利用环境问题来分化阵营,共和党放弃了环保,将这一问题留给了民主党。这样一来,经济学家朱利安·西蒙与生态学家保罗·埃利希则分别扮演了共和、民主两党在环境问题领域供群众表态站队的两面旗帜,这场赌局也被视为美国自由派与保守派的对决。

  当然,我们站在2019年这一时间节点来看这场赌局,无疑是经济学家朱利安·西蒙在这场角力中更胜一筹,但即便分出了高下,但是根本的问题还依然存在,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仍是剪不断理还乱。这本书的书封上,比尔盖茨说了一句话正好印证了这点,那就是“人们专注于政治斗争而非解决问题,使许多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陷入了僵局”。的确,在以政治角力为前提的情况下,真理并非越辩越明,从这个角度来看,两位学者这场赌局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反观我国的生态环境领域就没有像美国那样掺杂了过多的政治因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论断的提出为中国的环保事业打下一剂强心针,近年来开展的中央环保督察也彰显了中央对生态环境工作的重视以及对环境治理的决心,这无疑给美国的环保界上了一课。

  最后说一下该书的写作上铺垫和悬念设置得比较多,而且不灵巧,一些论点前后反复出现,只是换了种表述,给读者的直观感受像是在凑字数,如果能够再对文字进行提炼和优化,哪怕少个几十页也无妨,内容上会更丰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